科学四年级下册青岛版(五四制)5《热传导》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科学四年级下册青岛版(五四制)5《热传导》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9.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青岛版(五四制2017秋)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4-02-05 22:15: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热传导》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了解热传导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科学思维】
1.知道热能从一个物体传到另一个物体。2.了解热总是从高温物体传向低温物体。
【探究实践】
1.能基于所学知识,对热传导现象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
2.能基于所学知识,制订热传导的探究实验计划,并展开探究活动。
3.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实验结果。能提出探究热传递的途径的大致思路并实施探究实验。
【态度责任】
1.能大胆质疑,从不同视角提出研究思路,采用新的方法完成探究。
2.在科学探究活动中主动与他人合作,积极参与交流和讨论,尊重他人的情感和态度。
教学重点:
1.知道热能从一个物体传导另一个物体,并总是从高温部分传向低温部分。
2.引导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探究固体中热是怎样传递的,各种物体传热本领有什么不同。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探究热能在固体中传递。
教学过程
一、生活场景导入,提出问题,进行猜测
师:(出示一个瓷杯)如果在杯子里倒上热水,杯子会有什么变化?
生(猜测):杯子变热了(师板书)(杯子倒入热水后,让学生向前摸杯子并说出杯子的变化。)
师:水是热的,杯子也变热了,对于这种现象,你有什么问题吗
生:杯子是怎么变热的?热是怎么传到杯子上来的?
(师在板书后加问号)
师:对,热在像杯子这样的物体中是怎样传递的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探究热在固体中的传递
1、针对问题,作出假设
生:是水的热量传到了杯子上
师:是怎样传到杯子上的呢?直接传到了杯子的外壁吗?(生思考)
生:先传到杯子的内壁,又传到杯子的外壁 ......
师:这只是我们源于生活经验的猜测,能看见吗?
生:不能。
师:怎样才能“看到”呢?大家知道,当风吹过的时候,我们只能感觉到,但如果借助其他物体,例如当旗子飘动的时候,当水面泛起波纹的时候,我们就知道风从那里经过了。要看到热在物体中怎么传过去,我们也可以借助其他物体。根据生活经验,你们认为可以借助什么材料?
生:借助水。
师:怎么借?
生:水遇到热会蒸发。
师:很好,能借助前面的知识解决问题。
生:蜡烛融化变成蜡油。
师:刚才同学们都动脑思考了,老师这儿为每个小组准备了这样的材料,我们来认识一下,(蜡烛、牙签、带孔铜棒固定在支架上、酒精灯、火柴、铝片(覆盖有石蜡的铝片)、试管夹、铁架台)
2、分组讨论,设计实验小组讨论,利用这些材料我们怎样来设计实验,比较直观地看到热是怎样传递的呢?
师:刚才同学们讨论得非常热烈,哪个小组说说你的方法?
生:铜棒粘上牙签,看哪个先掉。
师:学要用几根?为什么?
生:想看看热是怎样传递的?
师:加热铜棒的哪个位置?(生演示)
师:有没有其他方法?
生:蜡烛油抹铝片,用夹子夹住。
师:蜡烛融化说明什么?
生:热传到这里。
师:加热铝片什么地方?
生:夹一角或中心。
师:多么善于思考的孩子。
师:实验时,应注意什么?
(生交流)
师:对于这个实验,老师也有几点小提示,我们一起来看大屏幕。(温馨提示)
①.用酒精灯要规范操作,加热时,要使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用完后用灯帽盖灭。坚决不能用嘴吹灭。
②.给物体加热时,注意加热的时间不要过长,观察到现象后就可以结束加热,加热时物体不要来回晃动,要固定到一点加热,以免发生危险。
③.物体加热完毕后,温度较高,千万不要用手直接去摸,以免烫伤,要等物体冷却后再进行处理。
④.小组分工合作,认真操作,仔细观察,及时填写好记录单。
3、动手操作,验证猜想
师:大家清楚了吗?好,开始。(小组领材料开始实验)
4、分析现象,得出结论
师:好,刚才同学们就像个小科学家一样,研究得可真投入,我们一起来共同分享成功的喜悦。看看谁最会倾听别人的发言。(汇报实验结果)
生:铝片蜡烛油从中间开始融化。
生:铝片加热一角,向四面八方融化。
师:从什么地方开始传
生:热沿着铝片从温度高的地方向温度低的地方传。
师:你汇报很详细。
生:加热铜棒,从外向里传热。
师:你怎么知道?
生:火柴从外依次掉下。
师:还有哪个小组也做了这个实验,有不同吗?
师: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都是从温度高传向温度低的地方传。师出示课件展示热从铜棒一端传到另一端,从铝片的中心向外传递和从一角向外传递的过程。
师:热可以沿着物体从温度高向温度低的地方传递,这种方式叫传导。
5、回归主题,解释现象
师:再看杯子,你能利用我们得出的实验结论,解释杯子为什么变热吗?
生:热水温度高,杯壁低。
生:从温度高的地方传向温度低的地方。
生:水的热先传递到杯子的内壁,又传递到杯子的外壁,我们摸杯子时,就感觉到杯子变热了。(也可以由教师说)
三、拓展延伸
1 、新的认识引发新的问题
师:(出示不同材料的杯子纸的、铝的、玻璃的、塑料的)热可以以热传导的方式传递,现在我在几个杯子里倒入热水,会怎么样?
生:杯子会变热
师:那你觉得它们变热的速度会一样吗?
生:(猜测)不一样,最热的会是 ......倒上热水,学生上前验证,并汇报结果。
生对于这种现象提出自己的问题:为什么会不一样热呢?并加以猜测:材料不同,传热的能力不同
2、利用材料再次验证师出示材料,小组讨论实验方案,并汇报补充。
师:木棒、铝棒、玻璃棒、塑料棒、热水、烧杯,你能利用这些材料比较传热本领吗?
生:都放烧杯里。
师:对,做一做才能知道。
师:哪种容易传递?哪种不容易传递。
生:铝容易传递热,木头、塑料不容易传递热。生:不同的材料传热能力不同。
师:各种物体传热本领不同,像铜、铝容易传热叫做热的良导体,木头、塑料等不容易传热的物体叫做热的不良导体。(课件出示最不容易传热的几种材料)
生提出:羽毛、棉花最不容易传热,为什么我们穿着还觉得很暖和呢?其他同学解释:不容易传热才能保存我们身体的热量,让我们觉得暖和。
3、利用所学,解释生活
师:我们来看:(教师课件出示锅、杯子等物品)
师:锅为什么是铁或铝的?
生:应用热的良导体,更利于食物的加工。
师:锅把为什么是塑料的?
生:应用热的不良导体,不烫手。
师:热传导在自然界和生活中无处不在。它对人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所以人们有时候利用热传导,有时候阻止热传导。当需要传热的时候,就用热的良导体材料,不需要传热和防止热量散发的时候,就用热的不良导体材料。四、分享收获,课外延伸
师:同学们,把你今天的收获和大家分享一下!(生展示)
师:(出示本节的思维导图)这一节课我们认识了热传导现象,了解不同物体传导热的能力是不同的等知识。学习知识是为了更好的服务我们的生活,你愿意利用今天学到的知识,设计一个不烫手的、便于携带的杯子吗?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课下完成。下课。
五、板书设计
《热传导》教学反思
这节课共涉及到了三个实验,我考虑到这三个实验的目的都是让学生明白热在固体物质中传递的方向是从较热的一端传向较冷的一端,如果就这样按部就班的做完三个实验会让学生觉得枯燥无味,缺乏探究精神。经过一番认真思考,我打算先给这三个实验一个定位:第一个实验为导入,主要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明白热是可以在物体之间传递的,从而引入这节课的主题“热究竟是怎样传递的 ”第二个实验为探究部分,让学生通过亲自实验,知道热在铜棒上的传递方向是从温度较高的一端逐步传递到温度较低的一端。第三个实验是进一步研究,通过观察金属片上蜡的熔化情况,进一步总结出热传递的这个重要性质: 热总是从较热的一端传向较冷的一端,并且认识到热传递是一个从热源中心向四周各个方向逐渐扩散的过程。在设计导入实验的时候,我直接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在一个瓷杯子里面倒入热水,让学生触摸感受倒水前、倒水后立即和倒水后一分钟杯壁温度的变化。让学生先说出温度的变化,然后思考:热在固体中是如何传递的 这样很自然地引入新课题。第二个实验是让学生能看到或感觉到热的传递方向。设计这个实验的时候在材料的选择上着实费了一番功夫。开始时用的是火柴梗和蜡烛油,实验时效果不明显甚至出现和理论不符的情况;后来改为牙签和凡士林,效果尚可,但时间过长;最后把凡士林改为了一种护手液,效果较好。为了让学生既动了脑筋又能圆满完成实验,我提出让孩子们先小组讨论怎样利用桌上现有的材料设计一个实验,使我们能观察到热的传递方向 通过前一个实验,同学们已有了较浓厚的兴趣,这次更是积极地想办法,在汇报中,我并没有直接指出他们的不足。
让其他组的同学更清楚地意识到做实验时还得更加细心,我觉得孩子们的收获不小。第三个实验是通过观察热在金属片上的传递方向,进一步研究热传递的方向。教材上设计有两个实验:
1、从金属片的中心处加热。
2、从金属片边缘的一个点加热。观察蜡的熔化情况,并思考热在金属片中是怎样传递的 有前面实验做基础,我充分相信孩子们能很圆满地完成实验,在轻松、愉快的交流中,学生很轻松、自然地就总结出了热传递的这个重要性质: 从较热的一端传向较冷的一端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得出了热传递的概念。为了让学生更清楚地明白不同材料导热性能不同,我又给学生提供了金属棒、玻璃棒、塑料棒和木棒等材料,让学生们探究它们的导热性能如何?通过实验学生们清楚的知道了不同材料的导热性是不同的,这样更有利于他们理解生活中的材料导热性不同的应用。进一步激发了他们学习科学的兴趣。
纵观本节课,我认为值得肯定的地方有:
1、在做每个实验之前先让学生自己动脑筋想办法,有助于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特别是第二个实验先让学生充分预设在加热后,哪一个牙签会先掉下来 然后通过实验来验证我们的猜测,得出科学的结论,起到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和仔细观察积极参与其中的乐趣。通过实验结果与之前猜测的异同,使学生真正获得了“属于他们自己的知识”达到了感性到理性的升华。通过学生亲自实践,能最终总结出这一课所要揭示的科学概念,可见学生对这部分的知识已经“消化”了。
2、在上本节课之前,由于教师作了较充分的准备,几个实验都亲自实践了一下,所以发现了实验装置的一些不足,及时做了修改,使实验现象更加明显,也更便于学生实际操作,因此本节课的三个实验都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3、在实验中,老师充分考虑到安全因素,及时提醒学生注意使用酒精灯的安全及加热时的安全,控制了不安全的因素。教师还提示学生不要让蜡油滴到桌子上,用白纸接住。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
4、整堂课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在实验中学生敢想、敢做、敢说,达到了实验的真正目的。
不足之处:
整个过程时间没把握好,先松后紧,教师的语言表述不够精练。学生交流的时间不充分,如果克服了上述问题,效果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