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马鞍山市和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安徽省马鞍山市和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93.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2-05 20:47: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七年级历史
(试题卷)
注意事项:
1.历史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为60分钟。
2.本试卷包括“试题卷”和“答题卷”两部分,“试题卷”共4页,“答题卷”共2页。请务必在“答题卷”上答题,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3.考试结束后,请将“试题卷”和“答题卷”一并交回。
一、单项选择(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从下图中我们可以获取的正确信息是( )
A.远古传说符合历史史实 B.远古传说包含历史信息
C.远古传说毫无史料价值 D.历史记忆就是远古传说
2.考古是我们了解历史的重要方式之一。通过下列考古发现,我们能够了解的信息是( )
A.粟是当时最主要的农作物 B.我国农业生产历史悠久
C.当时已经出现了早期国家 D.农业生产广泛使用铁器
3.近年江西新干出土了一批商代青铜农具,有犁、耜、斧、铲、镰等,种类较为齐全。某些类型的农具还是首次发现,更无使用之痕。不少农具铸有云纹、兽面纹、蝉纹等具有神秘意义的纹饰,绝非一般农具所能铸刻。这反映出( )
A.青铜农具最早出现于商朝时期 B.青铜农具基本不用于农业生产
C.成套青铜农具有利于精耕细作 D.江南地区得到了大规模开发
4.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东周时期,王朝软弱无力,封建主相互混战不绝,表面上是个多事的时期。不过,这也是一个社会经济发生根本变革,从而决定而且永久地决定中国发展进程的时期。”材料说明该时期( )
A.经济发展出现严重倒退 B.社会秩序整体和平稳定
C.社会转型变革激烈深刻 D.王室权威实力不断提升
5.“智库”,又称智囊团、思想库等。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执政卿和君子(士)是构成“智库”群体的典型代表,到战国时期则主要包括卿大夫的家臣(稷下之臣)、出身于民间的游说之士和民间教育群体等。这一变化主要反映了当时( )
A.铁制生产工具的使用 B.变法改革的社会风潮
C.诸侯争霸的政治现实 D.学术下移的社会趋向
6.郡县制是地方基层行政组织并因此成为社会控制体系,它是在战国时期发展起来的,商鞅变法时在秦国初步建立,秦统一后推广到全国。由此可知,郡县制发展的过程是( )
A.专制皇权不断强化的过程 B.中央集权逐步形成的过程
C.地方权力不断膨胀的过程 D.军事实力不断增强的过程
7.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观察下图中货币信息,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
A.冶铁铸造技术进步 B.货币流通非常广泛
C.国家逐渐走向统一 D.推动战国经济发展
8.秦统一以前,粮价较稳定,大致粟石三十钱左右。秦朝统一全国后,粮价急剧上涨,《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始皇六年(公元前216年),关中“米石千六百”。这一变化可能是源于( )
A.农民起义导致社会动荡 B.法家统治思想阻碍农业发展
C.连年征调徭役丧失劳力 D.长期战乱后的社会经济凋敝
9.西晋《古今注·音乐篇》记载:“横吹,胡乐也。张博望(张骞)入西域,传其法于西京(长安),惟得摩诃兜勒(马其顿)一曲。”据此可知( )
A.张骞为中西文化交流作出贡献 B.汉朝以武力加强对西域的控制
C.中国与马其顿的交流始于西晋 D.文明互鉴促进了西域经济发展
10.新中国成立以来,考古工作者在张家界、长沙市、沅陵等地发现有大量战国到秦汉时期的竹简或木简。郴州市苏仙桥古井还发现了600多枚桂阳郡的晋简。这些竹简或木简多是政府档案,但是在东晋以后遗址中几乎没有出现。相关原因解读合理的是( )
A.东晋南朝时期政权更迭频繁 B.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
C.丝绸之路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 D.政治制度创新地推动
11.西晋的大臣石崇和国舅王恺斗富,王恺用麦糖洗锅,石崇就用白蜡当柴烧:王恺用丝绸做成长40里的步障,石崇就用织锦花缎做出50里的步障。这充分说明了( )
A.丝织品产量极高 B.社会经济的繁荣 C.制糖技术的发达 D.统治阶级的腐朽
12.曹魏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孙吴开发江东,造船业发达,发展了海外贸易;蜀汉则加速了西南地区的开发。这直接佐证了三国鼎立时期( )
A.民族关系大大改善 B.局部经济得到发展
C.国家分裂不断加剧 D.全国统一局面实现
13.“客家人”的祖先源自中原汉人,他们从黄河流域历经几次大迁徙,到达南方的广东、福建等地。其中魏晋南北朝时期“客家人”南迁的主要原因是( )
A.北方地区战乱频繁 B.北方自然环境恶劣
C.南方经济超过北方 D.南方政权更迭频繁
14.下面图片中的历史文物上均有文字,这些文字( )
A.完整呈现了汉字的演变过程 B.都体现了封建中央集权制度
C.均以草书字体进行呈现 D.有印证历史史实的作用
15.下图中分别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云冈石窟大佛和龙门石窟壁画《帝后礼佛图》(局部)。这一时期佛教石窟艺术的发展,体现了( )
A.商业贸易的繁荣 B.中外文明的交流 C.书法艺术的成熟 D.中央集权的强大
二、辨析改错(12分)
16.辨别下列史实的正误,在“答题卷”该题前的括号内正确的打“√”;错误的打“×”,并加以改正。
(1)距今约6000年,生活在黄河流域的河姆渡人居住在半地穴式圆形房屋中。
(2)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蔡伦在岷江流域修建了一座防洪灌溉工程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为千里沃野。
(3)东汉末年爆发的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4)北朝时期的农学家王羲之编著的《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农书。
三、材料解析(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4分,共28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孟子对于农商一律平视,从无重农抑商之主张。孟子以前之政治家,大多亦无重农抑商之主张。有此主张并实行此政策者,始自商鞅。自此视农为“本富”,商为“末富”,所谓“崇本抑末”之思想,渐成为中国流行的经济思想。
——摘编自李剑农《中国古代经济史稿》
(1)根据材料一,指出商鞅对“农商”的态度?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商鞅对农态度的具体表现。(4分)
材料二 随着西汉社会经济的发展,商人势力逐渐膨胀……严重影响中央财政收入。公元前119年,汉武帝令“初算缗钱”,向工商业主、高利贷者征收资产税,并处罚隐瞒资产或申报不实者。后又下令“告缗”,鼓励民众告发不如实申报的商人,结果“商贾中家以上大率破”。
——摘编自邱树森、陈振江《新编中国通史》
(2)根据材料二,分析汉武帝实行“初算缗钱”“告缗”的原因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说说除这些举措外,汉武帝还采取了哪些举措来解决这一问题?(8分)
(3)综上所述,你认为影响商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是什么?(2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政之时,独重法家,其他学派无不遭受压制。汉兴之初,人主与民休息,黄老之学是主流,百家也渐有传入。汉武帝以后,独尊儒学,又压抑了其他学派。一般历史,大致都如此谈。然而,如从另一个角度思考,秦汉时代毋宁是经历了一次全盘整合;先秦思想学派,如百川汇海,终于综合为中国文化的思想模式。
——摘编自许倬云《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
(1)材料一中秦汉时期思想文化“经历了一次全盘整合”指的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次“全盘整合”产生的影响。(6分)
材料二 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入侵中原后,为了巩固政权也因汉文化发展相对成熟,逐渐“汉化”,其中最具代表的便是鲜卑族的改革……这一时期,胡汉两种截然不同的文明在战乱中相遇,促使了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融,这些发展使中华文化更加多元化,思想不局限于一种,为隋代大一统和唐开明的民族政策和开放之风做了充分铺垫。
——摘编自高畅《魏晋时期胡汉冲突下的文化交融》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与“鲜卑族的改革”相关的历史事件,并分析其意义。(6分)
(3)综上所述,谈谈中华文化发展的主要趋势。(2分)
四、活动与探究(15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探究活动。
七年级历史上册部分重大历史事件
时间 事件
公元前221年 秦统一中国
公元前209年 陈胜吴广起义
A 秦朝灭亡
公元前202年 B建立
公元9年 王莽建立新朝,西汉灭亡
公元25年 东汉建立
公元220年—229年 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公元280年 西晋统一
公元316年 西晋灭亡
(1)阅读材料,A处的时间是______年,属于______世纪______期(填早或晚)。B处的王朝是______。(4分)
(2)选取材料中有关联的历史事件,结合所学自定一个你想论述的观点,并加以论述。(11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七年级历史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单项选择(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B B C D B C C A B
题号 11 12 13 14 15
答案 D B A D B
二、辨析改错(12分)
16.(1)×;(1分)改正:将“河姆渡人”改为“半坡居民”。(2分)
(2)×;(1分)改正:将“蔡伦”改为“李冰”。(2分)
(3)√。(3分)
(4)×;(1分)改正:将“王羲之”改为“贾思勰”。(2分)
三、材料解析(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4分,共28分)
17.(1)态度:重农抑商。(2分)表现: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2分)
(2)原因:西汉初期商人势力膨胀,严重影响中央财政收入。(或富商大贾控制了国家经济命脉,2分)举措:统一铸币;盐铁专卖;平抑物价。(6分)
(3)国家政策。(2分)
18.(1)“整合”: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2分)影响:从此儒学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巩固大一统的局面;有利于社会的稳定等。(任意二点,4分)
(2)事件:(北魏)孝文帝改革。(2分)意义:促进了胡汉文化交融;使中华文化更加多元化;为隋朝统一和唐朝的开放奠定了基础。(任意二点,4分)
(3)从文化整合到文化交融;以儒学为主,走向多元化等。(任意一点,2分,;其它符合题意亦可得分)
四、活动与探究(15分)
19.(1)公元前207年;(1分)公元前3;(1分)晚。(1分)西汉。(1分)
(2)示例:
观点:国家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论述: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征战混乱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秦朝;秦始皇通过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等一系列的措施,进一步巩固了大一统的格局。
汉武帝在政治上采纳主父偃的建议,实施“推恩令”,思想上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经济上铸造“五铢钱”、实行盐铁官营专卖等,从政治、思想、经济等方面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
总之,国家统一是政治稳定、社会安定的重要前提,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观点3分,论述8分,共11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