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鄂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单元备课(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鄂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单元备课(表格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69.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鄂教版(2017秋)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4-02-05 22:06: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单元(整体)备课
第 一 单元
单元(主题) 第一单元 生物与环境 (一)指导思想 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学生亲生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学生了解认识自然界的兴趣,帮助学生初步形成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局部与整体、多样性与共同性统一的观点,形成热爱大自然、爱护生物的情感。 (二)理论依据 以科学课课程标准和建构主义为理论依据。本单元属于生命科学领域中,认识生物最后单元。要建立课程标准中要求的生命科学领域高年级段与生物相关的概念。
背景分析
课标要求 五.生命系统构成层次 5.6生态系统由生物与非生物环境共同构成 举例说出常见的栖息地为生物提供光、 空气、水、适宜的温度和食物等基本条件。 七.生物与环境相适应 7.1生物能适应其生存环境 举例说出动物在气候、食物、空气和 水源等环境变化时的行为。 十一.人类活动与环境 11.3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正确认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结核实例,说明人类不合理的开发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提出保护环境的建议,参与保护环境的行动。 关注野生动物和濒危植物的保护,拒绝濒危动植物及其产品贸易,认识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内容分析 本单元是六年级下册的第一单元,也是本套教科书中生命科学领域的最后一个单元。 本单元是让学生知道常见的栖息供光、空气、水、适宜的温度和食物等基本需要; 认识到人与自然环境应该和谐共生,保护身边多种多样的生物非常重要。围绕这些内容,本单元设计了 3课,即第1课、第2课和第3课。 第1课是《生物的栖息地》。本课通过观察池塘里有哪些生物,池塘为这些生物的生存提 供了哪些条件,使学生初步知道池塘是生物的一种栖息地。在此基础上制作一个模拟池塘的生 态瓶,运用生态瓶研究池塘为生物生存提供了哪些条件,使学生建立池塘环境中生物与生物、 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的联系,知道池塘是生活在这里的动植物的栖息地。 第2课是《动物对环境的适应》,本课先让学生找一找蚯蚓,观察蚯蚓的生活环境。然后, 让学生观察蚯蚓的身体,记录蚯蚓的身体结构特征,进而思考这样的身体结构对蚯蚓生活在这 样的环境中有什么帮助,建立起结构与功能相联系的观念。在此基础上设计实验,探究蚯蚓在 明和暗、干和湿两种不同环境中的行为。最后,运用案例分析,引导学生认识动物在适应环境 变化时有哪些行为。 第3课是《保护生物与环境》。本课主要运用案例分析的方法,使学生认识到在一定空间 内,生物与生物、生物与非生物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构成了一个生态系统;一个生态系统中 的生物之间、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相互依存。如果一个生态系统中的某个要素发生变化,这个生 态系统会发生改变,影响生物的生存。丿学生认识到动植物之间、动植物与环境之间的联系,可 以激发他们保护物种、保护生态环境幽识。本课最后引导学生讨论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意 义,希望学生能够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
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已经要步入初中,它们学习科学课已经有了六年的知识储备,思维和动手能力都已经又会让你打的提高。学生在低、中年段,学生已经认识到生命世界包含动物和植物等多种生物类群;初步了解植物和动物的生存都需要一定的条件,如营养物质、适宜的温度、水和空气等,在此基础上,生物个体都能够生长、发育和繁殖后代,从而使这些生物类群得以延续;初步认识植物能适应环境、动物也能适应季节变化以维持生存等。
教学目标与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 (一) 科学观念 1.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知道生物的栖息地是为生物提供生存、生长发育和繁殖所需要的基本条件的环境。生 物栖息地包括阳光、空气、水、食物和庇护所等基本条件。 2.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知道动物对环境有适应能力,并能简要描述常见动物为适应环境变化和维持个体生存而逐渐形成的独有形态特征和自我保护方式。 3.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知道一定空间内的生物与歩物、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形成生态系统;认识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意义,加举一些生物走向灭绝的原因及其对其他生物的影响。 (二) 科学思维 1.主要运用观察、模拟实验、资料分析、比较和归纳的方法,从具体到抽象,从典型到共性,从局部到整体,逐步认识栖息地的功能、动物的适应性、生态系统结构和生态系统平衡的概念。 2.学生能通过对比实验,观察、描述生态瓶中栖息地对动物生存的重要性。 3.比较蚯蚓在干湿、明暗等不同环境中的反应行为,具有开展对比实验的能力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 科学探究 1.学生能用生态瓶做栖息地的模拟实验,探究栖息地中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用 模拟的方法研究生物生存的基本条件。 2.学生能搜集不同生态系统的资料,分析在某一生态系统中生活着哪些生物,说明其中的生物与环境如何相互影响。 3.学生能运用案例分析一些生物灭绝的原因并探讨其带来的影响,具有分析推理与表达交流的能力。 (四)态度责任 1.学生在实验中能分工协作,共同完成实验任务,并在实验过程中准确描述、如实记录。 2.学生在各种活动中能与同学相互交流,积极分析、推理且大胆质疑,能用证据支持自己的观点,并乐于 倾听别人的意见,善于表达自己的想法。 3.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探究活动具有参与保护生物与环境的意识,愿意采取行动保护生物和生态环境。
教学重点 1.举例说出常见的栖息地为生物提供光、 空气、水、适宜的温度和食物等基本条件。 2.举例说出动物在气候、食物、空气和 水源等环境变化时的行为。 3.正确认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结核实例,说明人类不合理的开发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提出保护环境的建议,参与保护环境的行动。 4.关注野生动物和濒危植物的保护,拒绝濒危动植物及其产品贸易,认识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 1.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知道动物对环境有适应能力,并能简要描述常见动物为适应环境变化和维持个体生存而逐渐形成的独有形态特征和自我保护方式。 2.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知道一定空间内的生物与歩物、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形成生态系统;认识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意义,加举一些生物走向灭绝的原因及其对其他生物的影响。 3.运用多种思维方法,例如观察、模拟实验、资料分析、比较和归纳的方法,从具体到抽象,从典型到共性,从局部到整体,逐步认识栖息地的功能、动物的适应性、生态系统结构和生态系统平衡的概念。 4.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探究活动具有参与保护生物与环境的意识,愿意采取行动保护生物和生态环境。
整体教学框架(流程图)
作业设计规划及作业内容
1. 请结合科学课的学习,探究蚯蚓与生活环境之间的关系,按要求回答问题。 1.1这个实验要研究的问题是什么?(3%) 1.2这个实验的预测是什么?(3%) 1.3你通过这个实验能观察到的现象是什么?(3%) 1.4根据这个实验现象,你能得出的结论是什么?(3%) 很多动物在气候、食物、空气和水源等环境发生变化时,其行为也会发生变化,如燕子的秋去春来。请你列举其他动物是怎样适应环境的? 3.学生在做生态瓶的实验,请你仔细阅读下面的资料后回答问题? 3.1 制作生态瓶前,同学们进行了讨论,哪些同学的观点是正确的?哪些同学的观点是错误的?(6%) 正确的: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 错误的: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 3.2 小月在生态瓶里投放了一些鱼食,从“生态系统”的角度来看,该做法是否合理?为什么? 3.3 制作生态瓶的过程中,需要为生物的生活提供哪些基本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