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秋天》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秋天》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07-27 13:17: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秋天》教案
教学目标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2.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3.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4.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1.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2.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走近作者
何其芳(1912-1977),现代散文家 ( http: / / www.21cnjy.com )、诗人、文艺评论家。原名何永芳,重庆万州人。大学期在《现代》等杂志上发表诗歌和散文。1936年与卞之琳、李广田合作出版诗集《汉园集》,1937年出版散文集《画梦录》。《秋天》选自何其芳早年创作的诗集《预言》。诗人将视野投向乡野,投向普通人的活动场景,以观者的自份言身外他人之事,表现一派明朗纯净的诗意诗风。


二、检查预习
1.给加点的字注音
丁丁zhēngzhēng 撒网sā 肥硕shuò 栖息qī 归泊bó 寥阔liáo
青鳊鱼biān 乌桕叶jiù 枯涸hé 清洌liè 梦寐mèi
2.解释词语
丁丁:伐木声。
肥硕:这里指果实又大又饱满。
栖息:停留,休息(多指鸟类)。
清洌:水清。
寥阔:高远空旷。
枯涸:干涸,没有水了。
梦寐:睡梦。
三、整体感悟
1.听录音欣赏何其芳的诗歌《秋天》,整体感知诗的大意。
[要求]① 朗读时注意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
②正确划分诗歌的节奏。
2.思考与讨论
①为什么说这是一幅乡村秋景图
②诗歌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
①因为露珠、冷雾、白霜,表明秋天的天气特征 ( http: / / www.21cnjy.com );提到农家:稻香、镰刀体现农家特色;有秋虫低鸣:蟋蟀声使田野更辽阔;溪水干涸、更清冽,暗示这是在秋天。 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②对秋天的喜爱、赞美的感情。
四、研读与赏析
思考1
第一小节作者用了哪些词来描写农家丰收之景呢?
[明确] “满披”, 形象生动,肥硕——视 ( http: / / www.21cnjy.com )觉;“飘”字贴切传神,丁丁——听觉;“稻香”使人满口生香 ,嗅觉;“栖息”一词,拟物,将虚无的秋天具体化,营造繁忙之后农闲的松弛、闲静的气氛。通过一系列的词,尽写丰收之景。
探究1
第一节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呢?
[明确] 农家丰收图
思考2
第二节通过什么词语来描绘秋天?
[明确] 诗歌由“冷雾”、“白霜”到“归泊”,由景到人,与首段“清晨”照应,同时,也传出了清凉、冷寂、朦胧的景象,与季节吻合,富有诗意。
探究2
第二节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呢?
[明确] 霜晨归渔图
思考3
第三节写景采用了什么样的手法?
[明确] 起兴手法,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先写秋景,引出少女的情思。
探究3
第三节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呢?
[明确] 牧女悠闲图
讨论
1.“那满流着夏夜的香与热的笛孔”是什么意思?课题不是《秋天》吗?这里为什么写夏天呢?
2.“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中的“梦寐”是什么意思?表达出少女怎样的情怀?
课堂小结
本诗从多种感官角度出发,运 ( http: / / www.21cnjy.com )用比喻、拟人的修辞,先写夏天之后的农闲景象,具有清静的氛围;接着写世外桃源般的生活,但不见农家些许的艰难苦恨,故具有清远的氛围;最后写少男少女朦胧而纯真的情感,所以具有了清甜的氛围。总起来说,是充满诗意的秋天!其实,生活中的美随处都有,只要我们有一颗热爱大自然的心,能够经常走进大自然去感受生活,感受大自然的美,你心中会有更多的诗情。21教育网
五、拓展练习
比较阅读:
读《秋景》,比较与《秋天》在内容、感情、语言等方面的相同之处,并说说自己的看法。
秋景
[美国] 狄金森
晨曦比往日更柔婉,
毛粟变得褐色可爱;
浆果的面颊多么丰满,
玫瑰在郊外盛开。
枫树扎着华丽的丝巾,
田野披上艳红的轻纱。
我不愿显得古板,
也佩戴了一枚胸花。
(该环节使学生对诗句的理解由意象上升到思想和内涵上,让学生意识到:同一题材的景色,可用各种各样的形式去表现。)21cnjy.com
[明确] 这两首诗在思想感情,意象组合,艺术风格上有很多共同的地方,从思想感情方面来说都表达了对秋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21·cn·jy·com
六、布置作业
1.背诵这首诗。
2.写自己的秋天。以“秋天”为题写一首诗。
3.摘抄以“秋”为内容的诗文,并做点评。
4.任选“农家丰收图”“霜晨归渔图”“少女思恋图 ”其中一幅,画出秋天。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