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0张PPT)
一、什么是世界史?
1、概念:
世界历史是历史学的一门重要学科。世界历史是以世界全局的观点,综合考察世界各国和各地区、各民族的历史,它研究的是人类历史自孤立、分散的人群发展成为一个密切联系的整体的过程。研究和阐明人类历史的演变,从中揭示历史发展的规律和趋向。
早期的“世界史”不可能记述本身文明之外的历史,因此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史,则必须要近代地理大发现以后才可能逐渐出现。
一、什么是世界史?
1、概念:
2、世界历史的分期
第一单元 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
第二单元 中古时期的世界
第三单元 走向整体的世界
第四单元 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第五单元 工业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第六单元 世界殖民体系与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
第七单元 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
第八单元 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
第九单元 当代世界发展的特点与主要趋势
教材结构
原始社会、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
资本主义社会
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并存
世界古代史
世界近代史
世界现代史
大单元一:
世界古代史:随着生产力发展,各文明从基本独立发展到相互碰撞交流;各地区发展存在不平衡性。
大单元二:
世界近代史:资本主义发展、世界日益成为整体
大单元三:
世界现代史:从世界大战到多极化趋势
历史发展阶段:从分散到整体
世界史的特征:交流、融合、侵略、反侵略、战争
纵向发展与横向发展相辅形成,前者加强后者,后者反作用于前者,两者共同推动历史前进。
世界史的编写体例是通史知识结构,也是高中世界史的学术体系和呈现方式,特别注重揭示世界历史发展的大趋势,有助于理解唯物史观关于人类历史纵向发展与横向发展、以及它们之间相辅相成辩证关系。
纵向发展:描述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生产关系变化从而引起社会形态变化。
横向发展:描述人类历史从相对孤立的分散的人群发展到今天全球密切联系的整体的过程,即世界历史的形成过程。
定义世界史
学习方法
(1)中国史是世界史一部分,要纵横联系,比较归纳;
(2)脑中装有世界地图;
(3)上课一定要专心听讲,勤于思考,培养兴趣
(4)课前预习,完成学案;
(5)适当的听课笔记,不求面面俱到,但求留下痕迹(尤其是重难点);
(6)课后及时复习巩固,完成作业;
(7)自我总结归纳,思维导图,构建知识体系。
定义世界史
史学观念
全球史观
文明史观
现代化史观
社会史观
革命史观
生态史观
三
学习方法
定义世界史
核心素养
唯物史观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间的关联
时空观念
历史解释
家国情怀
史料实证
核心
理论
核心
思维
核心
方法
核心
能力
核心
价值观
三
学习方法
第一单元: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
第1课: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课标: 1、知道早期人类文明的产生
2、了解各文明古国发展的不同特点,分析这些特点形成的不同时空条件
一、人类文明的产生
探究1:阅读课本子目一:文明的要素一般有哪些?
人类学者指出了将文明与新石器时代的部落文化区别开来的一些特征。这些特征包括:城市中心、有制度确立的国家的政治权力、纳贡或税收、文字、社会分为阶级或等级、巨大的建筑物、各种专门的艺术和科学等等。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城市
私有制、阶级
国家
文字
汉语“文明”一词,最早出自《易经》,曰“见龙在田、天下文明。”(《易·乾·文言》)。在现代汉语中,文明指一种社会进步状态,与“野蛮”一词相对立。 ——百度百科
①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人类由食物的采集者变成食物的生产者;
②随着农业的发展,人们要求有质量更好、更方便实用的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
条件
产生
一些人从农业中分离出来,专门从事手工业生产,出现了农业和手工业的分工。
B商业的产生:
不同地区的产品互通有无,促进了交换和贸易。
C 专门的管理和文化创造工作者的产生:
社会经济的发展,让一部分人能够脱离社会生产活动而从事专门的管理和文化创造工作。
(3)城市的产生:
农耕生产需要人们定居生活,一些较大的居住点逐渐发展为早期城市。
一、人类文明的产生
1、文明的定义:
2、产生条件(1)前提: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
(2)社会分工的发展和劳动生产率提高
A农业和手工业的分工:
一、人类文明的产生
1、文明的定义:
2、产生条件(1)前提: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
世界三大农业发源地:
西亚——大麦、小麦豆类
东亚中国——水稻和粟
中南美洲——玉米番薯
最初的农业、畜牧业逐渐发展并传播开来
采集、渔猎
农耕、畜牧
(1)私有制产生和阶级的出现
私有制产生:社会分工的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人类在满足自己的基本需要外,有了剩余产品,为私有制和剥削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阶级的出现:
部落首领利用职权把一部分公共产品据为己有,私有制逐渐产生,社会分化成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两大阶级。
(2)奴隶制的出现:
为争夺土地和资源,一些部落之间爆发战争,被征服者往往成为征服者的奴隶,奴隶制成为人类第一种剥削制度。
阶级产生的两个基本前提:剩余产品的出现和私有制的形成。
产生
阶级矛盾
奴隶反对奴隶主的斗争,成为最早的阶级对抗形式。
一、人类文明的产生
3:文明产生的标志
(3)国家的形成:
阶级矛盾和部落战争的双重作用。
背景
产生
出现了政府、军队和监狱等强制机关,国家开始形成。原来的部落首领,演变为阶级社会中国家的统治者。
出于记事和管理的需要,文字产生了。
国家的三个组成要素:国土、人民和政府。
(4)、文化:文字的产生
古埃及象形文字
楔形文字
一、人类文明的产生
3:文明产生的标志
一、人类文明的产生
阶级矛盾
部落战争
生产力
采集渔猎
农耕畜牧
社会分工
农业
手工业
剩余产品
私有制
阶级
国家
定居
城市
文字
记事
管理
食物采集者
食物生产者
政府、军队和监狱等强制机关
1、文明的定义:
2、人类文明的条件 3、人类文明的标志
4:文明产生的过程?
农业、手工业
交换、贸易
管理、文化创造
一、人类文明的产生
二、古代文明的多元特征
(一)、世界上最早的文明的分布:
西亚两河流域BC3500年古代西亚文明
北非:尼罗河流域约BC3500年古埃及文明
南亚:印度河、恒河流域约BC3千纪古印度文明
中国:黄河和长江流域中华文明
欧洲:巴尔干半岛南部和爱琴海地区约BC2千纪
古希腊文明
大河文明
海洋文明
(二)特征: ①基本独立发展、明显的多元特征
②区域位置:基本上都位于北半球温带地区,
③环境:多临近大河流域,水源灌溉,土地肥沃,阳光充沛,适合农业发展。
④社会发展阶段:相继由新石器时代进入青铜时代。社会制度大多采用奴隶制。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把持国家权力,剥削奴隶和平民
国家是从氏族组织的废墟上产生的,但它和氏族有着根本的不同:国家按地域来划分它的国民。 氏族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组织起来的。
国家设有公共权力的暴力机关,如军队、警察、宪兵、法庭、监狱等,而氏族完全没有这些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机关。
国家与氏族有什么区别?
奴隶制国家的建立,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是历史的巨大进步。
分布 区域 文明类型 代表 文明 政治 成就 文化
成就
西亚: 两河流域 大河文明 古代 巴比伦
东北非: 尼罗河流域 古代 埃及
南亚: 印度河与恒河流域 古代 印度
欧洲: 巴尔干半岛南部和爱琴海地区 海洋文明 古代 希腊
君主专制制度
《汉谟拉比法典》
楔形文字;《吉尔伽美什》史诗;
洪水与方舟传说;60进制;战车
比较完善的官僚体系
法老至高无上的权威
神话和文学故事;象形文字;太阳历;金字塔;莎草纸
种姓制度
佛教;史诗;1-9的数字、
0的发明、按位计值等数学成就
城邦制度(民主政治与寡头政治)
文学:古希腊神话、喜剧、悲剧;史学:希罗多德、修昔理德;
哲学: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
士多德
一、古代多元文明
从以下几个方面感知古代文明的多样性
国家形态 制度法律 宗教信仰 文化艺术
(三)、概况
形成地区性大国:两河流域(西亚)文明—苏美尔文明与古巴比伦文明
(1)自然地理环境:
(2)发展历程:
①产生最初文明:公元前3500年
②苏美尔城邦时代:约公元前2900年,苏美尔地区出现一系列城市国家。
两条河流中间围成了一个肥沃的冲积平原—美索不达米亚(“美索不达米亚”《圣经》称为“伊甸园”,古希腊语,意为“两条河中间的地方”,故又称为两河流域。)
干旱少雨,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提供充足的水源。
水源充足
平原广阔
洪水和
方舟传说
易受侵犯战争频繁
不定期泛滥
没有屏障
农业发达
易于统一
君主专制国家
古巴比伦王国
(奴隶制国家)
古巴比伦《汉谟拉比法典》
石柱上端是汉谟拉比王站在太阳和正义之神沙马什面前接受象征王权的权标的浮雕,以象征君权神授。
地位: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较完整的成文法典
第203/205条 如果贵族阶层的人打了贵族出身的人,须罚银一明那。如果任何人的奴隶打了自由民出身的人,处割耳制刑。
特点:宣扬君权神授,
维护奴隶主的利益和权威
二、古代多元文明
楔形文字
空中花园
六十进位制度
《吉尔伽美什》是一部用楔形文字刻写在12块泥板上的史诗。是已知世界最古老的英雄史诗。具体作者已不可考,原作也早已散落在历史的长河中。《吉尔伽美什》讲述的是一个发生在4800多年前的传奇英雄人物故事。全书共分为五个部分,讲述了吉尔伽美什从一个性情残暴的暴君,成长为勇敢、正义的国王的故事。书中记载了最早的洪水与方舟传说并传到古希腊。
形成地区性大国:古埃及文明
(1)地理环境:
①东北非尼罗河流域的埃及,尼罗河的定期泛滥,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②尼罗河还提供了连通上下埃及的交通条件,有利于埃及统一和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形成。
尼罗河
三面沙漠
农业发达
西部沙漠
利比亚沙漠
撒哈拉沙漠
连通上下
天然屏障
定期泛滥
统一、集权
君主专制
法老至上
埃及是尼罗河的馈赠。
——希罗多德
法老被认为是神之子,古埃及人赞扬他说:“威令在你的口中,认知在你的心中,而你的舌头可以产生正义”—刘文鹏《古代埃及史》
特点:法老权威至高无上
二、古代多元文明
形成地区性大国:古埃及文明
(1)地理环境:(2)发展历程:
(3)文明成果:
A、政治:
①法老掌握最重要的权力;。
②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官僚系统。
③官员分别处理政务和地方事务。
形成地区性大国:古埃及文明
(1)地理环境:(2)发展历程:
(3)文明成果:A、政治:
B、文化成就:
埃及象形文字
世界上第一部太阳历
胡夫金字塔内部的直角三角形厅室,各边之比为3:4:5,体现了勾股定理的数值。底部周长如果除以其高度的两倍,得到的商为3.14159,这就是圆周率。金字塔大小代表财富和实力。
莎[ suō]草纸在干燥的环境下可以千年不腐的特点,一度使其成为法老时期重要的出口商品,远销至古希腊、古罗马等欧洲国家。
为他(法老)建造起上天的天梯,
以便他可由此上到天上。
——《金字塔铭文》
①埃及是尼罗河的赠礼,埃及的历法根据尼罗河的涨落规律制定,使用的书写材料的原料来自尼罗河中的植物。尼罗河还提供了通道,有助于埃及的统一。古埃及政权比较稳固,重视死后世界……
②两河流域也依靠境内河流发展农业,早期的国家因征战逐步被统一起来,因河流泛滥时间不定,所以有洪水和方舟传说。出现与大洪水斗争的文学作品,目前所知最早的史诗《吉尔伽美什》。两河流域频遭外族入侵,两河流域重视法律。
同:大河文明;农业发达
君主专制,君权神授;重视天文历法、数学等应用科学。
思考点:古代西亚的两河流域和埃及的尼罗河流域的自然环境如何影响了它们各自文化的特点?
说明:地理环境对文明的形成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猖獗的洪水啊,
没人能和它对抗。
它使苍天动摇,大地颤抖,
将成熟的庄稼淹没。
——《吉尔伽美什》
啊,尼罗河,我赞美你,
你从大地涌流出来,
养活着埃及……
一旦你的水流减少,
人们就停止了呼吸。
——古埃及人赞美尼罗河的诗歌
通过对比两首诗歌,尝试分析它们所代表的两种文明各有什么特点?“史诗”对历史研究有什么价值?
西亚文明:抗争、悲观,注重现世
北非文明:乐观、自信,注重来世
史诗等文学作品是研究历史的重要史料,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历史事实,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但是其属于历史二手史料,要和考古及其他史料相互印证。
二、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
形成地区性大国:古印度文明
(1)地理环境:
古代印度是指南亚次大陆,包括今天的印度、孟加拉国、斯里兰卡(锡兰)不丹、尼泊尔、巴基斯坦以及印巴争议的克什米尔地区。1947年印巴分治后,印度河流域的绝大部分地区都位于巴基斯坦,古印度文明源头在今巴基斯坦。
①喜马拉雅山以南的南亚次大陆印度河和恒河流域;
②铁器使用,生产工具进步;
③雨水丰沛、植被茂盛。
印度地形图◎
印度河流域
恒河流域
开伯尔山口是山脉之间的低地,直达印度河平原,成为外族入侵突破口
印度曾被称为是“人种的基因库”,几乎世界上所有的人种都能在印度被找到……
地理环境的影响:政治:长期分裂
社会结构:等级森严、封闭保守
文化:多种族多语言多宗教
经济:农业发达
掌管祭祀
地位最高
保卫国家
地位次之
普通劳动者
少数富有商人
为前三等级服务
地位最低
贱民
这里是印度孟买,
贫穷和富裕仅仅一线之隔
尽管现在的印度已经废除种姓制度,但种姓制度的遗留仍然存在,阶层的固化、贫富的悬殊仍然存在。
二、古代多元文明
种姓制特点:等级森严、贵贱分明,职业世袭,法律地位不平等。
形成地区性大国:古印度文明
(1)地理环境:
(2)发展历程
(3)文明成果:
①政治:种姓制度公元前3千纪古印度文明兴起于印度河流域的大平原上
②铁器时代来临,恒河流域得到开发,成为印度历史的中心舞台
③公元前6世纪恒河流域形成一系列国家,种姓制度形成
形成地区性大国:古印度文明
(1)地理环境:(2)发展历程:
(3)文明成果:①政治:种姓制度(人生而不平等)
②宗教:佛教产生(众生皆平等)
佛教也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佛,意思是"觉者",又称如来。佛教重视人类心灵和道德的进步和觉悟,最终超越生死和苦、断尽一切烦恼,得到究竟解脱。
众生皆平等
形成地区性大国:古印度文明
(1)地理环境:(2)发展历程:
(3)文明成果:①政治:种姓制度(人生而不平等)
②宗教:佛教产生(众生皆平等)
③文学:《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并列为印度的两大史诗。
④科技成就:天文、历法、数学、医学。创造从1到9的数字,发明了“0”,提出按位计值的方法。
(4)印度文化的特点:
①宗教性
②多样性:历法、医学、数学····
③地位突出:对世界文化产生重要影响。
城邦国家——古希腊
地理范围:古代希腊 希腊
欧洲文明起源于希腊文明
希腊文明的开端是
爱琴文明
爱琴文明
公元前
2000年
公元前
1200年
克里特文明
迈锡尼文明
转 移
二、古代多元文明
城邦国家——古希腊
城邦国家——古希腊(海洋文明的典范)
(1)发展历程:
①公元前2千纪诞生克里特和迈锡尼文明(爱琴文明)
②公元前11—前9世纪荷马时代
③公元前8—前6世纪(古风时代)形成城邦国家:雅典、斯巴达
④公元前5—前4世纪(古典时代)伯罗奔尼撒战争,由盛转衰
(2)文明成果:
①政治:城邦制度:
城 邦
时间:
特点:
代表:
公元前8世纪
小国寡民
斯巴达、雅典
含义:
以一个城市或市镇为中心
城邦居民
公 民
非公民
义务
权利
1.成年男性公民可以参与统治
2.只有公民才能占有土地
3.宗教活动、节庆演出、文体竞赛
参军打仗
1.外邦人:自由人,无政治权利,无土地
2.奴隶:没有任何权利和自由
统治与被统治
二、古代多元文明
城邦国家——古希腊
城邦国家——古希腊(海洋文明的典范)
(1)发展历程:
①公元前2千纪诞生克里特和迈锡尼文明(爱琴文明)
②公元前11—前9世纪荷马时代
③公元前8—前6世纪(古风时代)形成城邦国家:雅典、斯巴达
④公元前5—前4世纪(古典时代)伯罗奔尼撒战争,由盛转衰
(2)文明成果:
①政治:城邦制度:小国寡民、独立自治,公民直接参与国家管理。
A、寡头政治:斯巴达;少数人掌权
B、民主政治:雅典;公民多数公民掌权奴隶制;;公民大会
P6史料阅读:平民政体指的是贫穷而又占多数的自由人执掌着政权,寡头政体指的是贵族而又占少数的富人执掌着政权。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
政体类型 权利分配
君主制 君主个人专制,公民权很少基本没有
贵族寡头制 少数贵族集体的统治、公民权有所上升
民主制 公民掌权、公民大会最高权力机关
国家形态
形成地区性大国——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
形成分散的城邦国家——古希腊
何为城邦国家?
古希腊多山脉、河流、岛屿,三面环海,将其分割成多个各自独立的区域,形成城邦国家。一般以一个城市为中心,包括其周边的村社。
城邦国家的特点是各自独立、小国寡民;
城邦体制多样,最典型的是雅典的民主制和斯巴达的寡头制。
二、古代多元文明
城邦国家——古希腊(海洋文明的典范)
(1)地理环境:
巴尔干半岛南部和爱琴海岛,三面环海、三洲要冲,多山多岛少平原,陆上交通不便,不利于地区性大国的兴起。
多山地、少平原,陆上交通不便
地中海气候
三洲要冲
多岛屿、环海、海上交通便利
盛产葡萄酒、橄榄油
3经济:发展工商业和海上贸易
2政治:宽松自由的社会环境,独立自治的城邦
4思想:追求自由和平等互利的观念,勇于开拓进取的精神
商业贸易,吸收亚非文明
不适合发展农耕经济,不利于地区大国兴起,形成小国寡民的城邦(直接参与国家管理)
海外贸易,殖民活动
雅典民主政治:背景
海洋文明:古希腊文明
◎雅典人口比例图
机构 组 成 职责
公民大会 全体男性公民 投票决定国家大事
陪审法庭 从公民中抽签 审理重大案件
主权在民
直接民主
轮番而治
3、评价:积极
(1)民主氛围推动文化的繁荣:史学;哲学
(2)近现代西方民主政治的源头
(3)只适用小国寡民的国家
局限(1)古希腊城邦民主政治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上,享有民主权力的仅有成年男性公民,妇女、外邦人和奴隶都被排斥在公民队伍之外。
二、古代多元文明
雅典民主政治:2特点:
实质:少数人的奴隶制民主政治。
(2)容易导致国家权力滥用和误用
学习拓展:对比地图分析:古希腊城邦和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在经济、政治及发展趋势方面的不同之处。归纳地理环境和文明之间的关系。
内陆、平原广阔、沃野千里
环海、多山、少地、多岛
古代希腊 古代中国
经济 商品经济发达 农业/手工业/工商业 小农经济(重农抑商)
政体 小国寡民的城邦体制 民主政治摇篮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发展趋势 希腊城邦始终以独立的政治单位独立于希腊世界 各诸侯国有同管他们的宗主,逐渐走向统一的帝国
文明特征 海洋文明 大河文明
注意:①并非环境决定论 ②政治制度无优劣之分
时空坐标:
一个主题: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两个前提:农业、畜牧业的产生;社会分工发展
两个特点:统一性;多元性
两类文明:大河文明;海洋文明
四个标志:城市出现;私有制、阶级出现;国家形成;文字出现
每一种文明都扎根于自己的生存土壤,凝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非凡智慧和精神追求,都有自己存在的价值。人类只有肤色、语言之别,文明只有姹紫嫣红之别,但绝无高低优劣之分。人是文明交流互鉴最好的载体,深受人文交流互鉴,是消除隔阂和误解,促进民心相知相通的重要途径。文明永续发展,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顺时应势,推陈出新。
——摘自习近平总书记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
尊重文明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