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1.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课件(共6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1.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课件(共64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2-05 22:23: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64张PPT)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
《论语》
教 学 目 标
1.积累重要文言词汇,掌握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和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
2.了解四位弟子各自志向及各自性格。
3.思考孔子对四位弟子的说法表现出的不同态度。
我们先来学习两个成语:
述而不作 -- 只叙述和阐明前人的学说,自己不随意创作。
信而好古 -- 相信并爱好古代的物事。
出自《论语·述而》:“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集,或者说是对话集。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论语》中记载的最长的一次对话——《侍坐章》,选自《论语·先进》。
孔子(前551— 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春秋晚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我国古代最早的文艺理论批评家。他所删修的鲁国史书《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孔子的言行思想见于他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整理的《论语》一书。《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是一部语录体著作。《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书”。
作者简介
孔子的主要思想:
(1)孔子的伦理思想——仁。“仁”最简单的表述就是“爱人”,即对人的尊重和同情,它是统摄“义、礼、忠、恕”等德行的最高理想,也是个人修养的最高标准。
(2)孔子的政治理论——“德治”与“正名”。孔子提出“德治”的治国主张,认为统治者应先“正己”后“正人”,以德治民。他把“仁”扩充到政治领域,要求君主爱民,施行仁政。
(3)孔子的教育观—— 有教无类。他主张教育的对象不应分贵贱贤愚,要一视同仁,开平民教育之先河。因材施教:这是教学方法,他重视启发式教育,是现代民主个性化教育和启发式教育思想的源头。学思并重:这是治学方法,孔子认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均衡发展:孔子之教,重视德、智、体、美的均衡发展。
文学常识
语录体:中国古代散文的一种体式。常用于门人弟子记录导师的言行,有时也用于佛门的传教记录。因其偏重于只言片语的记录,短小简约,不重文采,不讲求篇章结构,也不讲求段落、内容间的联系,还没有构成单篇的、形式完整的篇章,故称之为语录体。
有一个有趣的现象,人类早期的先贤,大多是“述而不作”的,也就是他们自己是没有作品传世的,他们的思想主要是通过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他们身前的谈话而传播的。比如:孔子、孟子、释迦牟尼、苏格拉底等。
子路、曾(zēng)皙(xī)、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wú)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shè)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shěn)之。
“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sì)君子。”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
原 文
鼓瑟希,铿(kēng)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zhuàn)。”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mù)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yú),咏而归。”
夫子喟(kùi)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唯赤则非邦也与?”
“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问题:四个弟子,一位老师,四位弟子的称呼用的是名还是字?按照什么顺序排列的?
人物资料:
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60岁。
子路,姓仲,名由,字子路。51岁。
曾皙,姓曾,名点,字皙。39岁。
冉有,姓冉,名求,字子有。31岁。
公西华,姓公西,名赤,字子华。18岁。
结合这份资料,我们可以看出,标题中人物是按照年龄来排列的,体现了儒家长幼有序的原则。
对人物的称呼,标题中用的是“字”,人物对话中用的是“名”。古人称呼别人一般用字,这是敬。孔子称呼弟子用名,传递的是日常的亲切和自在的谈话氛围。他说,由啊,说说你的想法吧(而不是仲子路同学,请你回答问题)
第一课时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①侍坐:在尊长近旁侍奉。
②以吾一日长乎尔:以,因为;长,年长;一日:指很短的时间。
③毋吾以也:吾,作“以”的宾语,在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以,用。
④居则曰:居,闲居,指平日在家的时候。则,就
⑤如或:如果有人。如:假如。或:无定代词,有人
⑥则:连词,那么,就
⑦何以:用什么(去实现自己的抱负)。以,动词,用
译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陪(孔子)坐着。
孔子说:“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些,(人家)不用我了。(你们)平时就(常)说:‘没有人了解我呀!’假如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打算做些什么事情呢?”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①率尔:轻率,不假思索的样子。尔,相当于“然”。
②千乘之国: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在春秋后期,是中等国家。乘:兵车。春秋时,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配甲士3人,步卒72人。
③摄乎大国之间:摄,夹处。乎:于,在。夹在(几个)大国的中间。
④加之以师旅:有(别国)军队来侵略它。加,加在上面。师旅,指军队,此特指侵略的军队。古时两千五百人为一师,五百人为一旅。
⑤因之以饥馑:接连下来(国内)又有饥荒。因,动词,接着。饥馑,饥荒
⑥比及:等到。
⑦且:连词,并且。
⑧知方:知道为人的正道。方,道,指是非准则。
译文:子路不假思索地回答说:“一个拥有千乘兵车的中等国家,夹在(几个)大国之间,加上外国军队的侵犯,接着又遇上饥荒;(如果)让我治理这个国家,等到三年功夫,就可以使人人有(保卫国家的)勇气,而且还懂得做人的道理。”
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①哂(shěn):微笑,这里略带讥讽。
②方:方圆,纵横。
③如:连词,表选择,或者;
④如:连词,表提起另一话题,作“至于”讲,
⑤其:那。
⑥俟:等待。
译文:孔子(听了),微微一笑。
“冉求,你怎么样(有什么打算)?”
(冉求)回答说:“(一个)纵横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小国),(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就可以使老百姓富足起来。至于礼乐教化的事,那就只有等待贤人君子(来推行了)。"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①能:动词,能做到。
②焉:这里作指示代词,也可理解为语气词,指代下文“小相”这种工作。
③如:连词,或者。
④会:诸侯之间的盟会。
⑤同:诸侯共同朝见天子。
⑥端:古代的一种礼服。章甫:古代的一种礼帽。这里都是名词用作动词,意思是“穿着礼服,戴着礼帽”。
⑦愿:愿意;
⑧相:在祭祀、会盟或朝见天子时主持赞礼和司仪的人。
译文:“公西华,你怎么样?(有什么打算)”
(公西华)回答说:“我不敢说能做到什么,但愿意学着做些东西。宗庙祭祀的工作,或者是诸侯会盟、朝见天子的时候,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小的司仪。”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①鼓:弹奏。
②瑟:古乐器。
③希:同“稀”,稀疏,这里指鼓瑟的声音已接近尾声。
④舍:放下。
⑤作:立起来,站起身;
⑥撰:才具,才能。这里可以翻译为志向。
⑦伤:妨害。
⑧乎:语气词,呢。
译文:“曾皙,你怎么样?”
(曾皙)弹瑟的声音渐渐稀疏下来,铿的一声,放下瑟站起来,回答说:“我和他们三位的志向不一样。"孔子说:"那有什么关系呢?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①莫春:指农历三月。莫,通“暮”。既:副词,已经。
②冠者:成年人。周代男子二十岁为成年,束发加冠(行加冠礼)。
③童子:少年。指未成年的男子。
④喟然:叹息的样子。
⑤与:赞成。
译文:(曾皙)说:“暮春时节(天气和暖),春天的衣服已经穿上了,(我和)五六个成年人,六七个小孩,到沂水里游泳,在舞雩台上吹风,(然后)唱着歌回家。”
孔子长叹一声说:“我赞同曾皙的想法呀!”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①夫子何哂由也:何,为什么。
②为国以礼,其言不让:要用礼来治理国家,(可)他的话毫不谦让。以:介词。靠,用。让:礼让,谦逊。
译文:孔子说:“也(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
(曾皙)说:“您为什么笑仲由呢?”
(孔子说):“治国要用礼,可是他(子路)的话毫不谦让,所以我笑他。”
“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唯赤则非邦也与?”
“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①唯求则非邦也与:唯,句首语气词无实义。邦:国家,这是指国家大事。与,同“欤”,疑问语气词
译文:难道冉有讲的不是国家大事吗?
怎么见得纵横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小国的事)不是国家大事呢?
难道公西华讲的不是诸侯的大事吗?
宗庙祭祀,诸侯会盟和朝见天子,不是诸侯的大事又是什么呢?公西华只能替诸侯做小相,那么,谁又能给诸侯做大相呢?”
(“以”同“已”,停止 )
一、通假字
(1)毋吾以也
(2)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
(“希”同“稀”,稀疏)
莫春者,春服既成 (“莫”同“暮”)
古今异义
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
(古义:少年,未成年的男子。今义:男孩子,泛指儿童。)
二.一词多义。
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名词,道,指是非准则)
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名词,计量面积用语)
且操善用兵,变化无方(名词,常规,常法)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副词,将,刚刚)
以吾一日长乎尔(代词,你们)
子路率尔而对曰 (助词,表状态,常放在形容词或拟声词后,相当于“然”)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连词,假如,如果)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介词,至于)
宗庙之事,如会同 (连词,或者)
则何以哉(动词,做)
以吾一日长乎尔(连词,因为)
加之以师旅 (介词,用)


子路率尔而对曰(连词,表修饰)
舍瑟而作(连词,表顺承)
非诸侯而何(连词,表并列)

其他重要实词和虚词。
摄乎大国之间 (动词,夹处)
加之以师旅 (动词,加到……上)
比及三年 (介词,及,等到)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动词,等待)
如会同 (动词,诸侯不在规定时间朝见天子)
吾与点也 (动词,赞成)
其言不让(动词,谦让)
三.词类活用。
(1)名词的活用
如会同,端章甫(端,名词用作动词,穿着礼服;章甫,名词用作动词,戴着礼帽)
浴乎沂,风乎舞雩 (名词用作动词,吹风)
三子者出,曾晳后(方位名词用作动词,走在后面)
(2)形容词的活用
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小,形容词用作名词,小相;大,形容词用作名词,大相)
可使足民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富足)
(3)动词的活用
异乎三子者之撰(动词用作名词,才能,这里指为政的才能)
四、特殊句式
(1)宾语前置句
毋吾以也 (即“毋以吾也”)
不吾知也 (即“不知吾也”)
则何以哉 (即“则以何哉”)
(2)状语后置句
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即“以师旅加之,以饥馑因之”)
异乎三子者之撰 (即“乎三子者之撰异”)
浴乎沂,风乎舞雩 (即“乎沂浴,乎舞雩风”)
为国以礼 (即“以礼为国”)
文化知识。
(1)千乘之国 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在春秋后期,是中等国家。乘,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春秋时,一辆兵车,配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
(2)宗庙之事 指诸侯祭祀祖先的事。宗庙,天子、诸侯供奉祖宗牌位的处所。祭祀在古代是大事。
(3)端章甫 穿着礼服,戴着礼帽。这是做小相时的穿戴。端,古代的一种礼服。章甫,古代的一种礼帽。
(4)相 诸侯祭祀或会盟、朝见天子时,主持赞礼和司仪的官。
(5)莫春 即暮春,农历三月。
(6)冠者 成年人。周代男子在二十岁时行加冠礼,表示成年。
(7)童子 少年,未成年的男子。
(8)舞雩 台名,是鲁国求雨的坛,在今曲阜东南。雩,求雨的祭祀仪式,伴以乐舞,故称“舞雩”。
1.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写出本字并解释。
(1)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
(2)莫春者,春服既成
课堂小测
答案:
(1)希,同“稀”,稀疏
(2)莫,同“暮”,暮春,指农历三月
2. 解释下列句中加色的词。
(1)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 侍坐:
(2)居则曰 居:
(3)子路率尔而对曰 率尔:
(4)夫子哂之 哂:
(5)舍瑟而作 作:
(6)异乎三子者之撰 撰:
(7)吾与点也 与:
(8)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让:
答案:
(1)在尊长近旁侍奉
(2)平日、平常
(3)轻率,不加考虑的样子
(4)微笑
(5)起身、站起来
(6)才能。这里指为政的才能
(7)赞成
(8)谦让
3.对下列句中加色词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
①求也为之,比及三年 ②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③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④ 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A.①② 相同,③④ 相同 B.①② 不同,③④ 不同
C.①② 不同,③④ 相同 D.①② 相同,③④ 不同
答案:D
解析:
“为”均作动词,治理;“如”,介词,至于/ 连词,或者。
4.指出下列句中加色词的活用类型,并解释。
(1)端章甫
(2)风乎舞雩
(3)三子者出,曾晳后
(4)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5)比及三年,可使有勇
(6)异乎三子者之撰
答案:
(1)名词用作动词,穿着礼服 / 戴着礼帽
(2)名词用作动词,吹风
(3)名词用作动词,落后,走在后面
(4)形容词用作名词,小相/ 大相
(5)形容词用作名词,勇气
(6) 动词用作名词,才能。这里指为政的才能
5.下面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  )
A. 开始交代了谈话的内容与方式,四位弟子环坐在孔子身旁,孔子最先发话,启发大家各言其志,起到了打消顾虑、缓和紧张气氛的作用,既符合孔子作为师长的身份,又表现了孔子随和的性格特征。
B. 在孔子的启发下,子路不假思索,抢先回答,反映了子路急躁、坦率、爽快的性格。这种毫不谦让的积极态度与他那充满自信的回答内容相一致。他志向远大,声称能将困于战争和饥荒的大国治理成勇而知义的礼仪之邦。
C. 子路谦虚不够、自信有余的态度引起了孔子的微笑。这微笑中有善意的理解和宽容,也有不以为然的轻微批评,表现了孔子的豁达态度。
D. 公西华的回答显得彬彬有礼,他可能意识到孔子对子路不够谦让的批评,说起话来谨慎得多。他愿意治理一个六七十里见方或五六十里见方的小国,并将礼乐方面的治理让诸君子。
答案:D 
解析:
D 项,彬彬有礼地表示可治理小国的是冉有。在他之后公西华的回答更加谦虚,他不自诩能治理国家,而委婉地表示,愿意作为一名学生,学习怎样治理国家。
6. 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2)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3)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4)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答案:
(1)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一点,人家不用我了。
(2)(你们)平日里说:“没有人了解我。”如果有人了解你,那么(你们)打算怎么做呢?
(3)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夹在(几个)大国的中间,有(别国)军队来攻打它,接连下来(国内)又有饥荒。
(4)我去治理这个国家,等到三年,可以使得(人人)都有勇气,而且知道为人的正道。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冉有认为自己能力不足,对于宗庙祭祀之事,他说:“         ,
         。”
(2)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有重要地位。在《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他嗤笑子路是因为子路:“         ,
         。”
(3)《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曾晳描绘了一幅在大自然里沐浴春风,一路酣歌的美丽动人的景象:“         ,        ,         。”
答案:
(1)如其礼乐 以俟君子
(2)为国以礼 其言不让
(3)浴乎沂 风乎舞雩 咏而归
【任务一】梳理文本内容
1.快速阅读课文,同桌间梳理文本脉络。
开头至“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对曰”至“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至结尾
【任务一】梳理文本内容
2.研读第二部分,分小组讨论,分析四个弟子各自的志向。
治理一个受大国侵略而且遭受饥荒的千乘之国,并保证三年内使人民勇于作战并懂得义理。
治理一个小国,三年内使人民富足。至于礼乐教化,还难办到。
能在诸侯举行祭祀或会盟时担任一个“小相”。
暮春时节,脱下冬衣,穿上春衣,和五六个成年人,带着六七个少年,在沂水边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一路唱着歌回来。
强兵
富民
明礼
太平盛世
大同世界
【任务一】梳理文本内容
3.研读第三部分,归纳分析孔子对弟子的志向的态度?
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吾与点也
【任务一】梳理文本内容
4.结合工具书和预习资料,分析孔子为什么赞同曾晳的志向?
明确:
(1)曾晳的志向内容:太平盛世图景(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政治清明、百姓安居)是孔子的政治理想;
(2)曾晳的行为特点:曾晳舍瑟而作,一方面体现了孔子的礼乐思想,另一方面曾晳的洒脱、不愿为官,符合当时孔子“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的现状;
(3)曾晳的志向中未提及治国,却高度概括出了孔子理想中礼乐治国后的社会特点,表现了孔子对大同世界的向往。
【任务二】分析文本形象
1.小组讨论,揣摩人物性格,并填写表格。
人物 行为 志向 性格 夫子态度
子路
冉有
公西华
曾晳
率尔而对
有勇,知方
足民
为小相
鼓瑟希
舍瑟而作
急躁轻率
有抱负
自信谦虚
哂之
谦虚好学知礼
暮春者······
稳重、洒脱
与之
第二课时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探究一、课堂·侍坐
1、观察图片,孔子的课堂与今日的课堂有何不同?
围坐、弹瑟 平等交流 礼乐教化
2、跳读全文,从哪些文字还可以感受到这种平等的课堂氛围?
率尔 舍瑟而作
3、精读第一段,找出连续出现两次的语气词。
探究一: 课堂·侍坐
“也”
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居则曰:不吾知也。
《述而》: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孔子作为课堂的主宰者,营造的这种轻松民主的课堂氛围,才使弟子可以畅所欲言。
敢言
探究二:弟子·各言其志
四弟子是如何言志?
孔子又是如何评志?
分组、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1、子路谈志: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子路的“志”,是救民于水火,扶社稷于危境,是强国。“摄乎”“加之”“因之”“且”,子路言“志”多用加法。他不断给自己设置难题,然后又信心满满地去解决它们。
这样的子路,体现的是自信、有抱负,敢于担当。
这样的子路,会冲动地第一个举起手,他鲁莽、轻率,然而又鲁莽地这样可爱。
2、冉有言志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冉有的志是“足民”,这也是一个极好的理想。
让人关注的是冉有“言志”的态度。
冉有是第二个起来发言的人,在四个发言人中,不为最先,不为最后。在发言时,他应该是对孔子进行了一番察言观色。对于第一个发言者子路的话,夫子的态度是“哂之”,这是一个非常不明朗的笑,冉有看在眼里,于是,他小心地收起了自己的野心。
和子路不同,他的发言里到处都是减法:从六七十到五六十,从仅仅“足民”而不谈礼乐,冉有的话是谦虚的,但谦虚中也有藏不住的野心。不过是大国和小国的区别。孔子看得非常清楚,所以最后点评的时候说: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3、公西华言志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公西华的理想是诸侯会盟及朝见天子的时候,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小的司仪。注意,四个人当中,公西华年龄最小。然而他的这番回答让我们感觉到了这个小伙子有点少年老成。
“非曰能之,愿学焉”,然后委婉说出自己的志向,“愿为小相焉”。在“相”前还加一个“小”字。简短的几句话,两个“愿”字,一个“学”字,一个“小”字,可以看出他娴于辞令的特点。
年轻的公西华,是谦虚的、内敛的、沉稳的,很善于包装自己。他讲话虽然低调,但他的理想可不“低调”,是在庙堂之上。难怪孔子说: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4、曾皙言志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他的出场是优雅的,诗意的。从容不迫,洒脱自在。
然而就是这个课堂上看似不专心学生,他回答的问题却让老师但十分满意,他回答了些什么?他的“志”为什么让孔子怦然心动?
他说“异乎三子者之撰”,“异”在何处呢?
探究二:弟子·各言其志
人物 弟子述志 夫子评志 原文呈现 内涵提炼 性格概括 态度 原因
子路
冉有
公西华
曾皙
探究二:弟子·各言其志
人物 弟子述志 夫子评志 原文呈现 内涵提炼 性格概括 态度 原因
子路
冉有
公西华
曾皙
千乘之国,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哂之
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有抱负,但自负鲁莽
强国
人物 弟子述志 夫子评志 原文呈现 内涵提炼 性格概括 态度 原因
子路 千乘之国,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有抱负,但自负鲁莽 哂之 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冉有 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可使足民。 谨慎谦虚说话有分寸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公西华 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娴于辞令 谦恭有礼 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 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
曾皙 莫春者,春服既成……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从容淡定潇洒豁达 喟然叹吾与点 ???
强国
足民
礼乐
大同
社会
人物 弟子述志 夫子评志 原文呈现 内涵提炼 性格概括 态度 原因
子路 千乘之国,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有抱负,但自负鲁莽 哂之 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冉有 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可使足民。 谨慎谦虚说话有分寸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公西华 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娴于辞令 谦恭有礼 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 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
曾皙 莫春者,春服既成……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从容淡定潇洒豁达 喟然叹吾与点 ???
强国
足民
礼乐
大同
社会
探究三:夫子·与点志
1、曾皙之志与三子者“异”在何处?
三子:治国途径
曾子:生活图景
2、四子之志的关系何在?
于治道亦有次第
3、孔子“喟然叹”和“与之”是否矛盾?
探究三:夫子·与点志
朱熹:“孔子与点,盖(点)与圣人之志同,便是尧舜气象也。”
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南怀瑾《论语别裁》:“曾点所讲的这个境界,就是社会安定、经济稳定、天下太平,每个人都享受了真、善、美的人生,这也就是真正的民主自由——不是西方的,也不是美国的,而是我们大同世界的那个理想。”
子路的“志”:强国
冉有的“志”:足民
公西华的“志”:外交官
可以说,三个人都有一个具体的志向,至少体现出了积极为社会服务的理想。
曾皙的“志”?
“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这在今天我们看来,不就是一次春游吗?这也算是志向吗?为什么孔子对他的回答那么满意?
子路们所谈的理想:强国、富民、礼治,都还在去往理想的途中。
曾皙已站在理想的终点,他描绘的是理想世界的其乐融融。
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这有点像我们现代人的一次春游,但这是中国文化史上一次了不起的春游。
春风骀荡,春寒褪尽,阳光正暖,万物在蓬勃生长。脱去厚重的棉衣,迎着温暖的春风,五六个成年人,六七个少年,一起去沂河里沐浴,洗去一个冬天的尘垢和沉重,在高台上吹风,风吹起长发,吹动衣袂,唱着歌归来。
这样的一幅画面里有什么?
世界的安宁、万物的生长、生命的解放、人与人的融洽、人与自然的亲善……社会安定,人民富足、安乐,国家太平,人能像人一样活着。仁者,人也。
探究三:夫子·与点志
“与点”的几点原因:
1、君子不器,志于道,士不可不弘毅也。
2、叹夫子自己未尽之志,退隐传道。
3、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功成不居,为而不争,伟大的人生境界。
探究四:《论语》·言与志
志——有主题——论
论:与“轮”“沦”“伦”同源字
侍坐——交流对话——语
语:论难为语
主题归纳
文章记录的是孔子和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这四个弟子“言志”的对话,生动地再现了孔子让学生畅谈志向的情形。反映了儒家“足食足兵”“先富后教”“礼乐治国”的政治思想及孔子循循善诱、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子路的鲁莽轻率,冉有的谦虚谨慎,公西华的委婉曲致,曾晳的高雅宁静,给人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
本文的语言简洁、凝练,能够恰切地表现出人物的动作、神态和精神气质。
文中五个人的发言都合乎他们各自的个性、身份、志趣和教养。例如,写子路“率尔而对”,“率尔”是轻率不加考虑的样子,他自告奋勇,抢先回答老师的问题,刻画出了子路不假思索的神态,也表现了他不甚谦虚的性格。而正在鼓瑟的曾晳在听到老师的提问后,就“铿尔”一声,“舍瑟而作”。仅仅数字,曾晳从容有礼的精神气质便跃然纸上了。
3.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对孔子的描绘更是寥寥数语,长者之风毕现。孔子的开场白“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就是试图以一种平和宽厚的态度打消学生的顾虑;而到子路回答问题之后,“夫子哂之”,可以说是用一个神态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态度;当听到曾晳的志向后,沉默不语的孔子,竟然情不自禁地赞叹道:“吾与点也!”一句话又勾勒出了一个真挚的朋友形象。
总之,扣住每个人的突出性格来记言记行,语言简洁传神是本文的主要特点。
作业布置
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课堂虽然结束,但是教育永无止境。
试设想:课后如果曾皙告诉子路夫子对他的评价,他会有何反映?对他未来的人生之路有没有影响?结合补充学案,写100字左右的片段。
愿我们拥有美好的课堂体验,
虽不能至,心向往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