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小专题训练
10 种群和群落
1.[2023·湖北武汉一模] 某研究小组用100 mL培养液在适宜条件下培养酵母菌,定期取样测得种群增长速率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C )
A.a~c段酵母菌种群数量呈“S”形增长,d~f段酵母菌种群数量下降
B.若c时刻酵母菌种群密度为3.2×108个/mL,则b时刻酵母菌种群密度约为1.6×108个/mL
C.若换成50 mL相同培养液培养酵母菌,K值降为原来的1/2,最大种群密度也降为原来的1/2
D.利用血细胞计数板对酵母菌计数时,若计数室中酵母菌过于密集,可先稀释再进行计数
[解析] a~c段酵母菌种群增长速率先升高后降低,种群数量呈“S”形增长,d~f段酵母菌种群增长速率小于0,种群数量下降,A正确;c时刻酵母菌种群增长速率为0,酵母菌种群数量达到最大(K值),b时刻种群增长速率最大,种群数量应为K/2,因此b时刻种群密度为c时刻的1/2,若c时刻酵母菌种群密度为3.2×108个/mL,则b时刻酵母菌种群密度约为1.6×108个/mL,B正确;若换成50 mL相同培养液培养酵母菌,K值降为原来的1/2,最大种群密度与原来相同,C错误;利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时,若计数室中酵母菌过于密集,可先稀释再进行计数,以提高实验结果的准确性,D正确。
2.[2023·重庆模拟] 春天,随着落叶松的生长,灰线小卷蛾的幼虫同时出现。题图是灰线小卷蛾响应松树质量(最大松针长度)的密度周期,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
A.图中曲线体现了二者为互利共生关系,且数量金字塔呈现倒置
B.幼虫的吞食对松树的生理有一定的影响,导致最大松针长度缩短
C.高密度幼虫使松树来年质量变差,进而导致灰线小卷蛾种群数量下降
D.灰线小卷蛾的密度与最大松针长度相关,因此最大松针长度是其密度制约因素
[解析] 灰线小卷蛾以松树针叶为食,两者为捕食关系,A错误;灰线小卷蛾以落叶松为食,据图可知,幼虫的吞食可导致最大松针长度缩短,B正确;高密度幼虫使松树来年质量变差,灰线小卷蛾食物减少,进而导致灰线小卷蛾种群数量下降,C正确;最大松针长度对灰线小卷蛾种群数量的作用强度与灰线小卷蛾种群的密度是相关的,故最大松针长度是灰线小卷蛾的密度制约因素,D正确。
3.研究种群和群落的特征,在野生动物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害虫的防治等方面有着重要意义。如图是某群落中甲、乙、丙三个不同生物种群的个体数量与年龄结构示意图,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C )
A.若甲、乙具有捕食关系,则甲种群的数量会呈现“S”形增长
B.若甲、乙、丙都是动物种群,则一段时间后丙种群数量可能下降
C.若甲、乙、丙是具有捕食关系的三个动物种群且甲为植食性动物,则乙、丙关系为竞争
D.若田鼠种群数量变化趋势如乙种群,但数量会随季节波动,主要原因是食物量的变化
[解析] 由于自然资源、天敌等条件的限制,甲种群的数量会呈现“S”形增长,A正确;若甲、乙、丙都是动物种群,则一段时间后种群数量下降的可能是丙,因为其年龄结构是衰退型,B正确;若甲、乙、丙是具有捕食关系的三个动物种群,甲为植食性动物,则乙可能捕食丙,或者丙捕食乙,或者乙和丙共同捕食甲,乙、丙为竞争或捕食关系,C错误;据图示可知,乙种群年龄结构为稳定型,若田鼠种群变化趋势与乙种群相似,但数量随季节波动,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其食物随季节发生变化,D正确。
4.化感作用指植物通过分泌化学物质对其他植物产生影响。制备入侵植物薇甘菊及本地物种葛藤和鸡矢藤的叶片水提液(供体),分别处理三种植物幼苗(受体),然后计算化感作用效应指数R(R=处理组干重/空白对照组干重-1)。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C )
A.化感作用存在于种内和种间
B.入侵植物薇甘菊易形成集群分布
C.鸡矢藤对其他物种生长均表现抑制性
D.化感作用是引起群落演替的因素之一
[解析] 由图可知化感作用存在于植物种间和种内,A正确;由图可知,薇甘菊的化感作用效应指数R更大,说明薇甘菊更适合在该地生长,因此呈现集群分布,B正确;对比前两组实验,鸡矢藤对薇甘菊生长表现为抑制,对葛藤生长表现为促进,C错误;从实验可以观察到,化感作用对不同生物的影响不同,因此,化感作用影响群落的演替,D正确。
5.[2023·河北衡水中学模拟] 生态系统中具有同种食物来源的两种捕食者之间,存在相互捕食对方的现象,称之为集团内双向捕食(即互为集团内捕食者和集团内猎物),如图所示。这种现象对群落中相关物种的种群动态和害虫的生物防治有着很大影响。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C )
A.天敌1和天敌2的种间关系为捕食和种间竞争,能量在两者之间能双向流动
B.由于存在相互捕食,农业生产中增加捕食者种类,并不一定能有效抑制害虫数量
C.若通过调查得知某植食性昆虫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则其种群数量一定会增加
D.根据种间关系可推测出天敌1、天敌2和植食性昆虫之间的信息传递是双向的
[解析] 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流动,分析题图可知,天敌1和天敌2都捕食植食性昆虫,且天敌1和天敌2相互捕食,所以天敌1和天敌2的种间关系为捕食和种间竞争,能量在两者之间能双向流动,A正确;由于存在相互捕食,农业生产中增加捕食者种类,可能会造成捕食者相互捕食的现象,因此此方法并不一定能有效抑制害虫数量,B正确;种群数量受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等影响,所以若通过调查得知某植食性昆虫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其种群数量不一定会增加,C错误;根据种间关系判断,天敌1、天敌2捕食植食性昆虫,且天敌1和天敌2之间相互捕食,所以它们之间的信息传递是双向的,D正确。
6.小管福寿螺起初作为优质蛋白来源被引入我国,此后成为常见的淡水恶性入侵物种。梨形环棱螺为本土水生经济物种,食性、习性与小管福寿螺相似。
(1)为研究小管福寿螺入侵的可能机制,现选取适宜数量且生长状况、体型类似的小管福寿螺与梨形环棱螺混合饲养,将两种螺分别单独饲养作为相应物种的对照组。定期统计两种螺的生存率与体重相对变化(实验周期为28天),结果如图所示。
①据图可知,与对照组相比,梨形环棱螺的生存率 降低 (填“升高”“降低”或“不变”)。当两种螺混合饲养时,与小管福寿螺相比,梨形环棱螺的能量与物质损失相对 较多 (填“较多”“较少”或“不变”)。
②根据实验结果分析,两种螺的种间关系为 种间竞争 ,且混合饲养时 小管福寿螺 为优势物种,判断依据为 混合饲养时小管福寿螺的生存率高于梨形环棱螺,且其体重相对损失低于梨形环棱螺 。
(2)为进一步探究两种螺之间的生态胁迫作用,将两种螺分别置于如图所示特殊饲养盒中的两侧进行单独饲养(挡板上的小圆孔仅允许水流通过)。定期检测两种螺的生存率与体重相对变化,发现与混合饲养实验所得结果基本类似。据此推测,其中一种螺可能通过 污染水质/释放分泌物、排泄物 进而对另一物种起到生态胁迫作用。
(3)综合上述研究,为避免出现生物入侵现象,在引进某外来物种作为水产养殖品种时需要考虑的问题包括 该物种是否会通过释放分泌物污染水体环境,该物种是否会减少本土物种的数量或种类,该物种在当地是否具有天敌或竞争者,该物种是否会通过种间竞争作用占据本土物种的生态位等 (答出两点即可)。
[解析] (1)①分析图可知,与对照组相比,梨形环棱螺的生存率降低。两种螺混合饲养时,与小管福寿螺相比,梨形环棱螺的体重相对损失较多,说明其能量与物质损失相对较多。②由题意可知,梨形环棱螺的食性、习性与小管福寿螺相似,所以两种螺混合饲养时存在种间竞争关系,且小管福寿螺为优势物种,因为分析图可知,混合饲养时小管福寿螺的生存率高于梨形环棱螺,且其体重相对损失低于梨形环棱螺。(2)由于特殊饲养盒中挡板的存在,两种螺之间不能直接通过食物或活动空间胁迫对方,但挡板上的小圆孔允许水流通过,推测两种螺之间可能通过释放分泌物或排泄物来调节种间竞争关系,进而对另一物种起到生态胁迫作用。(3)为避免某外来水产养殖品种成为当地的入侵物种,需考虑的问题有该物种是否通过释放分泌物污染水体环境、在当地是否具有天敌或竞争者、是否会减少本土物种的数量或种类、是否会通过种间竞争作用占据本土物种的生态位等。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