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二轮复习小专题训练:11 生态系统及生态环境的保护(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小专题训练:11 生态系统及生态环境的保护(解析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721.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4-02-10 02:56: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小专题训练
11 生态系统及生态环境的保护
1.2020年9月,中国宣布力争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碳中和是指人类经济社会活动所必需的碳排放,通过森林碳汇和其他人工技术或工程手段加以捕集利用或封存,而使排放到大气中的CO2净增量为零。如图是某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示意图,其中数字表示生理过程或化学变化,A~D组成生物群落。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B )
A.图中的C是生产者,D是分解者
B.碳在生物群落中主要以CO2的形式存在
C.大气中的CO2主要通过光合作用进入生物群落
D.土壤中某些难以分解的物质在A中的含量可能比在B中的要高
[解析] 图中C与大气中的CO2之间是双箭头,A、B、C都有箭头指向D,D只有一个箭头指向大气中的CO2,则C是生产者,D是分解者,A正确;碳在生物群落中主要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存在,B错误;大气中的CO2主要通过生产者的光合作用进入生物群落,部分通过化能合成作用进入生物群落,C正确;由于存在生物富集作用,A捕食B,则土壤中某些难以分解的物质在A中的含量可能比在B中的要高,D正确。
2.粪蝇在牛粪中生活和繁育,能加速粪便的分解,成体可以寄生在昆虫上。为研究捕食者对猎物的捕食偏好,生态学家观测了白鹡鸰对粪蝇的捕食行为,结果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D )
甲  乙
A.粪蝇属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的分解者和消费者
B.白鹡鸰捕食体长适中的粪蝇使其在单位时间获得的能量最多
C.长度较长的粪蝇可能因为活动能力较强而被白鹡鸰捕获的少
D.白鹡鸰偏好捕食体长较大的粪蝇,因为其能为白鹡鸰提供较多的能量
[解析] 粪蝇在牛粪中生活和繁育,能加速粪便的分解,成体可以寄生在昆虫上,因此粪蝇属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的分解者和消费者,A正确;由图乙可知,白鹡鸰捕食体长适中的粪蝇使其在单位时间获得的能量最多,B正确;长度较长的粪蝇可能因为活动能力较强,导致被捕获的少,C正确;由图中数据可知,白鹡鸰偏好捕食体长适中的粪蝇,D错误。
3.如图表示生物体的同化量在三个主要生命活动间分配的四种情况:①用于与其他物种争夺相同资源所消耗的能量;②用于避免被捕食者捕食所消耗的能量;③用于产生下一代所消耗的能量。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C )
A.甲能量分配模式说明该物种的种群密度呈增大趋势
B.乙能量分配模式说明该物种与其他物种的生态位有较大重叠
C.为降低某种群的环境容纳量,乙、丙、丁三种能量分配模式能起到相同的效果
D.丁能量分配模式说明该种群的数量基本保持稳定
[解析] 甲能量主要分配给后代,则后代的数量会增加,甲能量分配模式说明该物种的种群密度呈增大趋势,A正确;乙能量大部分用于竞争,则说明该物种与其他物种竞争激烈,该物种与其他物种的生态位有较大重叠,B正确;为降低某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则分配给后代的能量较低,所以乙、丙两种能量分配模式能起到相同的效果,C错误;丁能量分配模式是等同选择压力,用于与其他物种争夺相同资源所消耗的能量、用于避免被捕食者捕食所消耗的能量、用于产生下一代所消耗的能量差别不大,说明该种群的数量基本保持稳定,D正确。
4.[2023·山东济宁三模] 光合作用同化的总能量称为初级生产量;一定时间内生物积累的、可被下一营养级利用的能量,称为净生产量;食物中不能消化的物质被排遗或吐掉,其所含能量称为排遗能量;动物尿素等排泄物中的能量称为排泄能量。如图是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示意图,甲~丁表示生物类群,a~h表示能量。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C )
A.该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量为a+d+f
B.乙营养级的排泄能量属于g的一部分
C.乙的净生产量等于其生物量所含的能量
D.丙营养级的同化能量=摄入能量-排遗能量
[解析] 由题图分析可知,甲可以固定光能,因此甲是生产者,甲、乙、丙三者都有能量流向丁,说明丁是分解者,则乙是初级消费者,丙是次级消费者,该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量就是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也是生产者甲固定的太阳能,根据能量守恒定律,指向甲的箭头能量值总和=从甲指出的箭头能量值总和,因此该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量=生产者甲固定的太阳能=a+d+f,A正确;尿素等排泄物是蛋白质等物质经消化吸收转变为自身有机物后再经氧化分解产生的,因此排泄能量属于生物自身的同化量,并且是自身同化量中流向分解者的那一部分,由上面分析可知,丁是分解者,则g是乙的同化量中以遗体残骸和尿素等排泄物的形式流向分解者的能量,因此g包含乙营养级的排泄能量,B正确;净生产量指的是一定时间内生物积累的、可被下一营养级利用的能量,生物量所含的能量则指现存的有机物中含有的总能量,因此二者并不相等,C错误;由能量传递形式可知,某营养级同化量=该营养级摄入量-其粪便等不能消化的排遗物中的能量(即排遗能量),D正确。
5.[2023·广东湛江模拟] 某公园内一条河的河床建有如图所示的人工湿地,在该人工湿地中引入满江红、芦苇、水芹和凤眼蓝等水生植物。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 )
A.人工湿地内的所有生物构成的生态系统,具有蓄洪防旱、净化水质、调节气候等生态功能
B.出水口水样中可溶性有机物浓度显著下降的主要原因是湿地中的分解者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
C.人工湿地受到轻微污染后通过自身的净化作用,仍能够保持原来的状态的能力称为抵抗力稳定性
D.在人工湿地的进水口到出水口的不同位置,选择种植不同的湿地植物,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
[解析] 人工湿地内的所有生物和非生物环境构成的生态系统,具有蓄洪防旱、净化水质、调节气候等生态功能,A错误;分解者的作用为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故出水口水样中可溶性有机物浓度显著下降的主要原因是湿地中的分解者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B正确;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和功能保持原状(不受损害)的能力,叫作抵抗力稳定性,故人工湿地受到轻微污染后通过自身的净化作用,仍能够保持原来的状态的能力称为抵抗力稳定性, C正确;群落的空间结构分为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群落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现象是垂直结构,在人工湿地的进水口到出水口的不同位置,选择种植不同的湿地植物,是水平方向上,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D正确。
6.如图是发生高强度森林火灾后,某地优势物种高度、物种丰富度、植物甲的种群密度随时间的变化曲线。据图分析,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D )
A.0~30年中,甲种群的增长速率先增大后减小
B.随着优势物种高度的增加,该群落对阳光等环境资源的利用更充分
C.火灾后该地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随着物种丰富度的增加,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逐渐增强
D.火灾后土壤中植物甲的繁殖体可加快其演替成森林的速度,30年后植物甲的种群密度下降则是因为群落演替的方向发生了改变
[解析] 结合图示可以看出,0~30年中,甲种群的增长速率(曲线斜率)表现为先增大后减小,A正确;随着优势物种高度的增加,该群落的物种丰富度也在增加,即群落的垂直结构变得更加复杂,因而对阳光等环境资源的利用更充分,B正确;火灾后该地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该过程中优势物种高度和物种丰富度不断增加,说明该地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逐渐增强,C正确;火灾后土壤中植物甲的繁殖体可加快其演替成森林的速度,30年后植物甲的种群密度下降是由于植物甲获得阳光较少造成的,不是群落演替的方向发生了改变,D错误。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