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小专题训练
15 教材基础实验与经典实验
1.下列关于遗传规律、遗传物质的科学探究活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 C )
A.“减数分裂模型的制作研究”中,若制作3对同源染色体,则需要3种颜色的橡皮泥,并在纸上绘制相互垂直的一大两小3个纺锤体
B.“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中,从两个小桶中各取一个彩球并组合在一起可模拟基因的自由组合
C.“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中,若要制作含有100个碱基对的质粒,则构成基本骨架的连接材料数量为400根
D.萨顿利用假说—演绎法提出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假说,摩尔根通过实验验证了该假说
[解析] 同源染色体是指配对的两条染色体,形态和大小一般都相同,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减数分裂模型的制作研究”中,若制作3对同源染色体,则需要2种颜色(两种颜色分别代表来自父方和母方)的橡皮泥,A错误;“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中,从两个小桶中各随机取出一个彩球组合在一起,模拟受精作用(或雌雄配子随机结合)过程,B错误;DNA的双螺旋结构由磷酸和脱氧核糖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若要制作含有100个碱基对的质粒,质粒是环状双链DNA分子,故构成基本骨架的连接材料数量为400根,C正确;萨顿利用类比推理法提出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假说,摩尔根采用假说—演绎法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D错误。
2.历经一个多世纪,经过许多科学家的实验,才逐渐发现光合作用的场所、条件、原料和产物。在下面几个著名实验中,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C )
A.希尔向离体的叶绿体悬浮液中加入铁盐,在光照下叶绿体可以释放氧气
B.阿尔农发现在光照下,叶绿体可以合成ATP并与水的光解相伴随
C.恩格尔曼的实验定量分析了水绵光合作用生成的氧气量
D.鲁宾和卡门的实验中,用18O分别标记H2O和CO2,证明了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中的氧元素来自H2O而不是CO2
[解析] 英国植物学家希尔发现,在离体叶绿体的悬浮液中加入铁盐或其他氧化剂(悬浮液中有H2O,没有CO2),在光照下可以释放出氧气,像这样,离体叶绿体在适当条件下发生水的光解、产生氧气的化学反应称作希尔反应,A正确;阿尔农发现在光照下,叶绿体可以合成ATP,且这一过程伴随着水的光解,类似于光反应过程,B正确;恩格尔曼的实验直接证明了叶绿体吸收光能用于光合作用放氧,不能定量分析水绵光合作用生成的氧气量,C错误;鲁宾和卡门采用同位素标记法,用18O分别标记H2O和CO2进行实验,证明光合作用释放的O2中的氧元素来自水,D正确。
3.在生物学发展史中有许多经典实验,下列有关这些经典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D )
A.通过伞藻嫁接实验,证实了伞藻“帽”的形态是由细胞核控制的
B.欧文顿用500多种化学物质对植物细胞的通透性进行实验,证明了细胞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C.温特以燕麦胚芽鞘为实验材料,证明了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吲哚乙酸
D.通过对赛达伯格湖的能量流动进行定量分析,发现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特点
[解析] 伞藻的嫁接实验中,由于是将一种伞藻的伞柄嫁接到另一种伞藻的假根上,所以可证明伞藻“帽”的形态由假根决定,不能证明细胞核控制着伞藻“帽”的形态,因为假根内除了细胞核还有其他物质,A错误;欧文顿用500多种化学物质对植物细胞的通透性进行上万次实验,发现脂溶性的物质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而非脂溶性的物质不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从而推测细胞膜是由脂质组成的,B错误;温特的实验证明造成胚芽鞘弯曲的“刺激”确实是一种化学物质,并命名为生长素,其化学本质是由其他科学家发现的,C错误;林德曼通过对赛达伯格湖的能量流动进行定量分析,发现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特点,D正确。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