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达标练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达标练习(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1.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2-05 23:25:27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达标练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基础知识综合
1.阅读语段,按要求完成下面的题目。
①世界需要爱。②没有了爱,谁也无法阻塞人生的风雨。③爱如漆黑长夜里的明灯,为孤寂失路的人指引方向 (, ;)爱如茫茫沙漠中的绿洲,为唇焦口燥的人呈上琼浆。④ 在爱的怀抱中,才能幸福快乐地成长。
(1)给第③句选择正确的标点符号,写在横线上。
(2)“谁也无法阻塞人生的风雨。”有语病,请改正过来。
(3)给第④句补上恰当的关联词语。
(4)仿造文中画线的句子,再续写一个句子。
二、综合性学习
2.语言运用——指出下面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
(1)我深深闭了柴门,伫窗坐下,看我的小桃树在风雨里哆嗦。( ) 
(2)我不禁有些颤抖了:这花儿莫不就是我当年要做的梦的精灵吗?( ) 
(3)一树的桃花,一片,一片,湿得深重,像一只天鹅,羽毛渐渐剥脱,变得赤裸的了,黑枯的了。( ) 
(4)那瓣片儿单薄得似纸做的,没有肉的感觉,没有粉的感觉,像是患了重病的少女,苍白白的脸,又偏苦涩涩地笑着。( )
三、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己亥杂诗
[清]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的前两句抒情叙事,在无限感慨中表现出豪放洒脱的气概。
B.用“浩荡”修饰离愁,写离愁之苦;用“天涯”映衬离愁,写离愁之多。
C.诗的后两句以花为喻,表明自己的心志,在形象的比喻中融入议论。
D.“化作春泥更护花”一句现常用来赞美老一辈对下一代的关心、爱护和奉献。
4.诗歌中流露出了诗人的两种情感:舍和不舍。诗人想“舍”的是什么?不想舍的又是什么?
四、现代文阅读
5.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好一朵木槿花
宗璞
①又是一年秋来,洁白的玉春花挟着凉意,先透出冰雪的消息。美人蕉也在这时开放了。红的黄的花,耸立在阔大的绿叶上,一点儿也不在乎秋的肃杀。接下来该是紫薇和木槿。在我家这以草为主的小园中,它们是外来户。偶然得来的枝条,偶然插入土中,它们就偶然地生长起来。紫薇似娇气些,始终未见花。木槿则已两度花发了。
②木槿以前给我的印象是平庸。以前许多花木惨遭摧残,它却得苟全性命。据说原因是它的花可食用,大概总比草根树皮好些吧。学生浴室边的路上,两行树挺立着,花开有紫、红、白等色,我从未仔细看过。
③前年秋至,我家面临了不少生之困惑。我们不知道下一分钟会发生什么事,陷入极端的惶恐中。我在坐立不安时,只好到草园踱步。那时园中荒草没膝,除了玉簪花之外,只有两树忍冬,结了小红果子,玛瑙扣子似的,一簇簇挂着。我没有指望还能看见别的什么颜色。
④忽然在绿草间,闪出一点紫色,亮亮的,轻轻的,在眼前转了几转。我忙拨开草丛走过去,见一朵紫色的花缀在不高的绿枝上。
⑤这是木槿。木槿开花了,而且是紫色的。
⑥木槿花的三种颜色,以紫色最好。那红色极不正,好像颜料没有调好;白色的花,有老伙伴玉簪已经够了。最愿见到的是紫色的,好和早春的二月兰、初夏的藤萝相呼应,让紫色的幻想充满在小园中,让风吹走悲伤,让梦留着。
⑦惊喜之余,我小心地除去它周围的杂草,作出一个浅坑,浇上水。水很快渗下去了。一阵风过,草面漾出绿色的波浪,薄如蝉翼的娇嫩的紫色在一片绿波中歪着头,带点调皮,却丝毫不知道自己显得很奇特。
⑧去年,月圆过四五次后;几经洗劫的小园又一次遭受磨难。园旁小兴土木,盖一座大有用途的小楼。泥土、砖块、钢筋、木条全堆在园里,像是零乱地长出一座座小山,把植物全压在底下。我已习惯了这类景象,知道毁去了以后,总会有新的开始,尽管等的时间会很长。
⑨没想到秋来时,一次走在这崎岖的山路上,忽见土山一侧,透过砖块钢筋伸出几条绿枝,绿枝上,一朵紫色的花正在颤颤地开放!
⑩我的心也震颤起来,一种悲壮的感觉攫住了我。土埋大半截了,还开花!
土埋大半截了,还开花!
我跨过障碍,走近去看这朵从重压下挣扎出来的花。仍是娇嫩的薄如蝉翼的花瓣,略有皱折,似乎在花蒂处有一根带子束住,却又舒展自得,它不觉得环境的艰难,更不觉得自己的奇特。
忽然觉得这是一朵童话的花,拿着它,任何愿望都会实现,因为持有的,是面对一切困难的勇气。
今年果然又有一个开始,小园经过整治后,不再以草为主,所以有了对美人蕉的新认识。那株木槿高了许多,枝繁叶茂,但是重阳已届,仍不见花。
我常在它身旁徘徊,期待着震撼了我的那朵花再来。
(1)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文章先说木槿是平庸的,后说木槿花是“震撼了我的那朵花”,使用了欲扬先抑的表现手法。
B.“两行树挺立着……我从未仔细看过”这体现了“我”一开始对木槿的态度是轻视的。
C.“我的心也震颤起来,一种悲壮的感觉攫住了我。”这是心理描写,描写出了“我”的恐惧。
D.文章快结尾时又提到“美人蕉”,与开头相照应,首尾呼应,衬托出木槿不畏磨难的品格。
(2)文章第①段中“偶然得来的枝条,偶然插入土中,它们就偶然地生长起来”一句中连用了三个“偶然”。结合语境,解释其含义。
(3)本文写了木槿花,且作者在另一篇文章《紫藤萝瀑布》中写了紫藤萝花。请结合下面的链接材料说说两篇文章写花的目的。
【链接材料】
过了这么多年,藤萝又开花了,而且开得这样盛,这样密,紫色的瀑布遮住了粗壮的盘虬卧龙般的枝干,不断地流着,流着,流向人的心底。
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选自《紫藤萝瀑布》)
(4)题目流露出作者对木槿花由衷的赞美。说说作者认为木槿花尤其是这一朵木槿花“好”的理由。
紫藤萝瀑布(节选)
但是我没有摘。我没有摘花的习惯。我只是伫立凝望,觉得这一条紫藤萝瀑布不只在我眼前,也在我心上缓缓流过。流着流着,它带走了这些时一直压在我心上的关于生死的疑惑,关于疾病的痛楚。我浸在这繁密的花朵的光辉中,别的一切暂时都不存在,有的只是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
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芳香,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忽然记起十多年前家门外也曾有过一大株紫藤萝,它依傍一株枯槐爬得很高,但花朵从来都稀落,东一穗西一串伶仃地挂在树梢,好像在察言观色,试探什么。后来索性连那稀零的花串也没有了。园中别的紫藤花架也都拆掉,改种了果树。那时的说法是,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关系。我曾遗憾地想:这里再也看不见藤萝花了。
过了这么多年,藤萝又开花了,而且开得这样盛,这样密,紫色的瀑布遮住了粗壮的盘虬卧龙般的枝干,不断地流着,流着,流向人的心底。
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我抚摸了一下那小小的紫色的花舱,那里满装生命的酒酿,它张满了帆,在这闪光的花的河流上航行。它是万花中的一朵,也正是一朵一朵花,组成了万花灿烂的流动的瀑布。
在这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觉加快了脚步。
6.文段中有一句话点出“一大株紫藤萝”的命运是特别年代造成的,这句话是: 。
7.“过了这么多年,藤萝又开花了”暗含的意义是什么?
8.为什么要插入“十多年前家门口也曾有过一大株紫藤萝”这一段?
9.从结构和内容上简要分析文末“我不觉加快了脚步”这句话。
五、作文
10.作文
【写作题目】
每个人可能都有烦恼,每个烦恼也许都有一个小故事。请以“烦恼”为话题,写一篇记叙文,注意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不少于500字。
六、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甲】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乙】 王欢,字君厚,乐陵人也。安贫乐道,专精耽①学,不营产业,常丐食诵《诗》,虽家无斗储②,意怡如③也。其妻患之,或焚毁其书而求改嫁,欢笑而谓之曰:“卿不闻朱买臣妻邪?”时闻者多哂④之。欢守志弥固,遂为通儒。
[注] ①耽:极爱好。②斗储:一斗粮食的储蓄。③意怡如:内心还是安适愉快的。④哂:讥笑。
1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有仙则名( )
(2)无案牍之劳形( )
(3)不营产业( )
(4)欢守志弥固( )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欢守志弥固,遂为通儒。
13.文中说“斯是陋室”,而结尾却说“何陋之有”,到底这屋子是陋还是不陋呢?根据文章内容列出理由。
14.甲文的刘禹锡和乙文的王欢都安贫乐道,其具体表现有什么不同?
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下面小题。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爱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子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5.请给下面句中加点的字标注读音。
(1)独怆然而涕下 (2)不蔓不枝
16.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相同的一项是( )
A.晋陶渊明独爱菊 独具匠心
B.出淤泥而不染 耳濡目染
C.濯清涟而不妖 神清气爽
D.陶后鲜有闻 鲜衣美食
17.完成下面句子的翻译。
(1)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翻译: , 。
(2)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翻译:对于莲花的爱好, ?
18.归类阅读是学习古诗文的好方法。请将下面的表格补充完整。
选文 内容解读 相关句子积累
《登幽州台歌》 登楼眺望,写出空间辽阔,在广阔无垠的时空背景中,描绘了诗人① 的情绪。 ②
《爱莲说》 这句话交代了莲花的生长环境,比喻君子③ 的志向和情操。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七、名著阅读
19.名著阅读。
曾经有这样一个人:
在人类还没发明电报的时候,他小说中的人物已经在用电报传递信息;在人类还没制造出飞机的时候,他小说中的人物已经驾驶直升机来往;在人类还没有着手登月工程的时候,他小说中的人物已经坐在一颗大炮弹里,被巨炮发射到月球上。
这个人就是 ,他是19世纪 (国籍)著名的科幻和探险小说家,他的代表作是 。
参考答案:
1.(1);
(2)“阻塞”改为“阻挡”
(3)只有
(4)示例:爱如炎暑烈日下的树荫,为酷热难当的人提供清凉。
2. (1)拟人 (2)反问、比喻 (3)比喻 (4)比喻、拟人
3.B 4.诗人想舍的是当朝者的黑暗与腐朽,不舍的是亲朋好友和国家的前途命运。
5.(1)C
(2)前两个偶然是指随意和漫不经心的意思,后一个偶然是指出出乎意料的意思,表达了作者对木槿花顽强的生命力的赞美之情。
(3)本文采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在许多花木惨遭摧残,它却得全性命留下来了。通过对一朵木槿花两次开花的描绘,使作者领悟到一种重压之下顽强挣扎,不畏艰难,能够面对一切苦难的人生真谛。
链接材料:作者在家庭遭遇不测、小弟身患绝症,焦虑和悲痛一直压在心头的郁闷之时,偶然看见一树盛开的紫藤萝,深受启发和鼓舞,睹物释怀,产生了精神上的宁静和生的喜悦;作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歌颂了生命的顽强和美好。
(4)①木槿花平凡而奇特,娇嫩却顽强。②重压之下艰难挣扎,勇敢面对一切苦难。③使惶恐中的作者拥有希望,得到安慰。
6.那时候的说法是,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关系。 7.通过花的复开暗示了时代的变化。 8.这是一种对比的手法。用十多年前紫藤萝花的稀落与现在花开的繁盛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现在花的生机盎然。用十多年前花的不幸遭遇与人的不幸遭遇形成对比,说明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由此曲折地反映出时代的发展变化,也为引出下文的深入思考作铺垫。 9.结构上:与开头“我不由得停下了脚步”形成首尾呼应。内容上:这句话表明“我”从盛开的紫藤萝花中明白了遭遇不幸时,不能被厄运压倒,要振奋精神,积极、勇敢地去面对新的生活,加快投身到事业中去。(意近即可。)
10.烦恼
成长,就好比我人生中的一艘小船,行驶在波面上。有时风平浪静,有时也会遇到汹涌澎湃的海浪--烦恼。对我而言,烦恼的味道,酸甜苦辣咸,样样都有。
不够勇敢,还有说话总容易读错字是我的烦恼。
有一次,哥哥要来我家玩,妈妈叫我去接哥哥。妈妈再三叮嘱我:“见了哥哥要问好。”我的心里也暗暗地下了决心,等我来到家门口时,我本来想向哥哥问好的,但是,我原来放松的心情,一看到哥哥,我的心就立马紧张起来了,想喊也喊不出来了,哥哥看见了我,问:“怎么不叫我呢?”我的脸一下子红了起来。接着我去给哥哥倒水,错说了一句:“哥哥,你喝呀。”不禁羞愧万分,还不小心把水杯弄倒了,茶水飞流直下三千尺,一直流到哥哥的裤子都浸湿了。
我记得还有一次,天上下着倾盆大雨,雨点打在玻璃上,发出“噼噼啪啪”的脆响,爸爸和妈妈都有事出去了,就我一个人在家,我心里特别害怕,这时候,我忽然听到“咯吱咯吱”的声音,难道有小偷,我起身把灯给关上了,躺在床上,用被子捂得严严实实的,越是捂着,眼前越是出现可怕的镜头。
突然,我又听见“咚咚咚”的声音,我不禁想:“救命呀!强盗来了。”我正要喊救命的时候,有一个人敲门说:“俊俊,快把门打开,我们都要被淋湿了。”听,像是爸爸和妈妈回来了,我急忙开灯,我正要开门的时候,有一只老鼠从柜角里跑出来。爸爸、妈妈看见我失魂落魄的样子,就问我是怎么回事。我害羞得无法开口,心想:“如果让爸妈知道了,他们准会说我没出息。”
我要怎样才能改掉胆小的毛病呢?这正是我的烦恼。
阳光总在风雨后,请相信有彩虹。我的成长之舟,虽然行驶得不稳,有风平浪静,也有波涛澎湃,但也正是各种各样的惊涛骇浪,才让我学习到了不少,锻炼到了不少。通过成长的旅途,我才真正了解到成长有一定的烦恼,但是有更多的快乐。
11.出名、著名(2)使身体劳累(3)经营、谋求(4)更 12.(1)这虽然是间简陋的小屋,但我品德高尚、德行美好。
(2)王欢坚守志向更加牢固,终于成为一位博学的大儒。 13.简陋。但因为居室环境雅,生活情趣雅,主人品德高尚,所以又不简陋。 14.刘禹锡甘居陋室,情趣高雅,怡然自得。乙文王欢甘守贫困,专心治学,终有所成。
15.(1)chuàng (2)màn 16.B 17. 它笔直地)洁净地挺立在水中 只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靠近赏玩啊 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18. 孤独、寂寞、苦闷(合理即可)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高洁傲岸,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合理即可)
19. 儒勒·凡尔纳 法国 《海底两万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