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烛之武退秦师》教学实录统编版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2《烛之武退秦师》教学实录统编版必修下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6.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2-05 23:26: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实录
师:同学们好,上节课我们花了一节课来扫除文言文的字音字义句式障碍。今天课前,我想检测一下大家的掌握情况。你们不许看书,只能看课件回答。
(课件出示翻译题目)
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2、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3、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4、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答案出示
1、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于楚。
2、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
3、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
4、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作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乏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
师:同学们掌握的情况还不错。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文本,了解处理一场国家危机的方法。面对强秦与晋国围攻来袭,作为郑国人该如何自救?郑国国君、臣子开会共同决定请烛之武出面。烛之武是什么人?
生:郑国人
生:郑国大夫,也是郑国的臣子。
师:这个郑国大夫是个什么样的人?请在文中找一找相关的句子。第一段有没有相关句子?
生:没有
师:这第一段的内容:交代了烛之武出场的背景。秦晋围郑,郑国危。暗示需要有人来解困局。
请问第一段还有一个作用是什么?
生:引出下文郑国大臣佚之狐向郑文公推荐烛之武。
师:晋国师出有名,对逃亡的晋文公无礼,并且郑国有二心。为了吞并郑国,秦晋派军队驻扎到郑国的领土。
有个词语秦晋之好,这两国都好觊觎郑国土地,虎视眈眈。联系春秋战国时期,土地兼收并蓄,孟子曰“春秋无义战”。本质上都是为了争夺土地。强敌临近,郑国佚之狐对郑文公说了一句什么话?请同学们朗读一遍。
(生齐读)
师:重音不准确,请同学们思考 哪几个词需要重读?
生1:危
生2:烛之武
生3:必退
师:你们说说为什么这几个词需要重读?
生1:表明郑国面临的处境非常危险,加重语气能表现形势危急。
生2:烛之武是男主角,有主角光环。
师:重读“烛之武”这个人名,能从侧面突出此人绝非等闲之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生1:在国家危急时刻,能拯救国家的人。力挽狂澜。
生2:能力出众,才智卓绝,优秀人才。
师:“必退”这个词,是一定能使敌撤退。重读这个词语有何作用?
生3:从佚之狐的评价,可见对烛之武的能力深信不疑。非常欣赏烛之武。
师:请同学们带着赞赏深信不疑的语气读一读这句话。
生4:怀才不遇。并且很倒霉。
师:为什么你从这句话看出了烛之武怀才不遇?
生4:如果烛之武在郑国是一个有挽狂澜之力的大臣,为何还需要佚之狐的推荐?可见,一个不得重用的臣子烛之武;一个得重用的臣子佚之狐。
国家危急才想起烛之武,老师,你确定佚之狐这不是陷害烛之武吗?
烛之武若不能解困,佚之狐最多是推荐不当的错误,识人不明。
作为受郑文公重用的他不承担处理国家危急的重任,推别人去,这事成功了,是他举荐有功,若失败了,他也不是第一责任人。
可烛之武呢?需负全责。
若不能让秦晋退兵,他会再次被弃用,浪得虚名,甚至掉脑袋。这样佚之狐少了一个能力才干出众的同事。
师:你分析得也有道理,可能你职场剧看多了?人的本能反应“趋利避害”,不过人之常情。烛之武也不是个初入职场的新人,你看,他是怎么回复的?同学们读一读
生: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师:你认为烛之武回复的语气是怎样的?
生:坚决推托
生:愤然,怨恨
生:自嘲
师:这里面有三层比较含义,都是说给郑文公听的。
你舍壮年烛之武vs用老年烛之武。你以前错了没?
你舍壮年烛之武vs用壮年佚之狐等同事。你以前错了没?
你用老年烛之武vs弃老年佚之狐等同事。
别妄想了。摆事实,讲道理。
我拒绝!!!
师:两句话就能让郑文公急忙道歉,说:“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郑文公也知道单纯道歉肯定不能让烛之武去退敌。他说了句,你也有不利的地方。
趋利避害,拿捏!
可见烛之武是一个( )的人。谁来填空?
生:能言善辩
生:机智勇敢
师:接下来,我们再读第三段,看烛之武如何退秦军队。请同学们朗读第三段。
(生读)
师:为什么选择夜缒而出?古代夜晚可没有电灯,乌漆麻黑的。还选择用绳子栓着【烛之武】从楼上往下送,他不是老人了吗?
你说,这人有门不走,非得遭这罪。为何?
生:因为烛之武行事谨慎。
师:大家想想,夜晚最适合人隐藏秘密,也告诉我们烛之武去见秦伯的意图是不能被晋国发现,否则,郑国的图谋必定会失败。避免被晋国发现,烛之武夜见秦伯,劝退强秦才有可能。
小结
春秋笔法:寓褒贬于曲笔之中。
对于郑文公是批判的,作为君主不重用人才。
对于佚之狐也是批判的。
师:我们看看烛之武是怎么劝的?同学们尝试用自己喜欢的语气把这段文字读一读,然后思考问题。
(学生自由朗读)
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思考一:你能这段文字读出哪几层含义?
国与国之间的往来,只看利害。人在做决定的时候,往往会趋利避害,才做出理性的决定。
第一层,郑亡对谁最有利?烛之武从地缘角度入手,给秦国分析,你如此助力晋国,亡了郑国于你而言,并不能直接获取土地。总的来说,就是没有好处,你在这边费力不讨好。若这次秦晋围郑,瓜分的土地只会拓宽晋国的疆域。
秦国你在帮助晋国这个竞争对手成长,晋国土地增加,你们秦国土地却没能掌管瓜分的郑国,这不亏了?傻不傻?
第二层,留郑对谁有利?不言而喻,对秦国有利。
第三层,晋国有过不诚信的行为。就算你们在围郑之前,曾约定好怎么瓜分土地,最后也会晋国也会背信弃义。你看,我烛之武没有胡说,它可是有先例的。合作盟友如此不靠谱,还贪得无厌。你们秦国一路奔波,最后可是会一无所获的哦
烛之武对秦伯一番严密【亡郑的利害关系】输出,秦国当然不想培养一个强大的晋国对手,倒不如和郑国联盟。
思考二:总结烛之武劝退秦伯的原因
客观原因有:
1、他充分抓住了【亡郑】于秦有害无利的痛点。
2、秦晋联盟松散,而且以前存在矛盾。
主观原因:
3、烛之武能言善辩,不卑不亢。他非常清楚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利害关系在于土地之争。
从这一段中,烛之武是一个( ) 的人
能言善辩,聪明机智,善于辞令
面对秦伯,态度不卑不亢
另外,现代心理学告诉我们,夜深时,我们的大脑理性区域活动减少,情感区域活动增加,秦伯也就做出了这个决定。当然也是权衡利弊的结果。
最后一段,烛之武是一个( )的人?
讲武德之人,道德品质高尚,头脑清醒。
作业布置
1、背诵全文
2、完成作业题目,请你分别从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分析烛之武的人物形象。
3、课后阅读《郑伯克段于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