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送东阳马生序》第二课时课件(共19张PPT)+教案+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1《送东阳马生序》第二课时课件(共19张PPT)+教案+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2-06 10:23:32

文档简介

(共19张PPT)
送东阳马生序
第二课时
新知导入
读课文,翻译句子:
1、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2、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3、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
4、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5、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1、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2、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3、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
家里贫穷,没有办法得到书,就经常向有书的人家去借,亲手用笔抄写,计算着约定的日期按时送还。
我站在他旁边侍侯着,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弯着身子,侧着耳朵请教。有时遇到他斥责,(我的)表情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一句话不敢多说;等到他高兴了,就又请教。
(跟我)住在一起的同学,都穿着华美的衣服,戴着红缨装饰成的缀着珠宝的帽子,腰上系着白玉环,左边佩着刀,右边挂着香袋,光彩照人,像神仙一样。
4、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5、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我却穿着破棉祆、旧衣衫生活在他们中间,一点也不羡慕他们。因为内心有足以快乐的事,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别人。
他将要回家去探望父母,我特意把求学的困难告诉他。
新知讲解
读课文,概括文章每一段的内容。
第一段中,“艰难”的具体表现有哪些?(用书中原话回答)
“无从致书以观”和“无硕师名人与游”
为什么会有这么两点表现呢?作者是怎样解决这两个矛盾的呢?
因为“家贫”才会有这两点表现。
作者是通过“借书”,“手自抄录”解决了无书的难题;是通过到百里之外的“乡之先达”那里去请教,解决了无师的难题。
从作者借书、抄书、还书这一层内容里,你认为我们该学习他哪些品质或者方法?
(①勤奋好学,不怕吃苦;②持之以恒;③诚实守信;④抄书的读书方法──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第一段段意:作者写自己少年时代读书的刻苦勤奋和成年后虚心请教老师的情景。突出勤奋
读第二段:
文章第二自然段写了作者从师求学过程的艰苦,按照“衣—食—住—行”这几方面,作者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接着写什么,最后写什么?哪部分写的最感人?
先写行,再写住,接着写食,最后写衣。
“行”这部分写得最感人,艰难跋涉,山路难走,天气恶劣,负重远行,以至于到了旅馆四肢僵硬,不能动弹。
本段最后一句话作者大量用谦词,如“未有所成”“幸预” “缀” “谬称”等,蔼然有长者之风范,既勉励了对方,又无自夸之嫌。
第二段段意:写作者外出求学的情景,以及最终结果。突出艰苦。
读第三段:文章从哪些地方表现出太学生的优越的条件 写这些人的目的是什么?
无冻馁之患
无奔走之劳
有师可问
有书可读
目的:勉励他们不要辜负好条件,应当专心至致志,努力学习,德成业精。
第三段段意:历数太学生们学习条件的优越,并和自己年轻时学习的艰苦情形进行对比。
读第四段:这段写哪些内容?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善学
撰长书—辞甚畅达(书面表达能力)
论辩—言和而色夷(口头表达能力)——虚心谦恭
学习—用心甚劳(原因)
扣题:道为学之难以勉励马生。
段意:点明了写序的原因和意图,赞扬马生,勉励他刻苦学习。写这篇序的目的。
读课文,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
本文主要叙述了作者在青少年时代艰苦勤奋的求学经历,并以此勉励马生刻苦学习。
总括全文,作者在求学的过程中,作者遇到了哪些困难 又是如何解决的?
①幼时读书之艰
②成年求教之难
③求师奔走之劳
④求学生活之苦
自身经历
无书:借书抄书
无师:趋百里外、俯身倾耳
从师:负箧曳屣、四肢僵劲
食:日再食,无鲜肥
住:逆旅
穿:蕴袍敝衣
解决办法 美好品德 结果
读书之艰
求教之难
奔走之劳
生活之苦 手勤。借了书便“手自笔录“弗之怠”
嘴勤。“援疑质理……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腿勤。“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足肤皲裂而不知
心勤。“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诚信。“每假借于藏书之家,计日以还……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真诚。“余立侍左右,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坚韧。幼时即“嗜”,加冠后益“慕”。因“慕”生“患”,因“患而倍加珍惜。
快乐。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快乐。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而“余则纽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故余虽愚,获有所闻。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作者对这一切艰难的态度如何?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乐以忘忧
作者的写作目的是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这篇赠序,亦即赠言。是作者写给马君的赠言,勉励他勤奋学习,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文章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满怀期望,态度恳切。
课堂总结
宋濂的经历带给我们一个启示——“业精于勤荒于嬉”,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是我们每一个学生的光荣任务,专心向学,读书有得,胸中自有真乐。宋濂尊师重道,不畏艰苦,勤于学习、善于学习的精神是值得效法的。
课堂练习
选择题:
选出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 )
A、本文是一篇书序,是作者给同乡后学的临别赠言。
B、本文采用夹叙夹议的写法,作者通过现身说法表现了夸耀自己的写作意图。
C、多用对比手法。例如把“先达德隆望尊”与“门人弟子填其室”进行对比。
D、注重细节描写。例如对作者执经叩问、同舍生豪华穿戴等的描写,均细致入微。
选出下面对文章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
A、作者对“同舍生”的豪华生活毫不羡慕,是因为他从读书中得到了精神上的快乐。
B、作者家贫嗜学,乐以忘忧,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不敢出言,说明他有害羞的一面。
C、文章从四个方面叙述了作者青少年时期求学的艰难:抄书之辛,叩问之难,奔走之艰,住读之苦。
D、作者最终能够学业有成的原因是刻苦学习、博览群书、虚心求教。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宋濂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解释下列加点词有误的一项是( )
A弗之怠(懈怠)
B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担心)
C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请教)
D媵人持汤沃灌(开水)
下面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无从致书以观 不敢出一言以复
B益慕圣贤之道 当余之从师也
C足肤皲裂而不知 久而乃和
D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 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翻译加线句子没有误的一项是( )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A因此人家多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也因此能够看到各种各样的群书。
B因此人家多愿意把书放假借给我,我也因此能够看到各种各样的书。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C因为内心有足以快乐的事,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别人。
D因为内心有足以快乐的事,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像别人。
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文章一开始就揭示了作者少年时“嗜学”与“家贫”的尖锐矛盾。
B.“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写出了作者成年后求师问道的艰难。
C.“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写出了遇到老师发怒时求教的态度。
D.文章善于运用对比的手法,如“同舍生皆被绮绣”与“余则缊袍敝衣”的对比,进一步写出了自己的贫寒与痛苦。
拓展提高
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草木之无声,风挠之鸣。水之无声,风荡之鸣。其跃也,或激之;其趋也,或梗之;其沸也,或炙之,金石之无声,或击之鸣。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凡出乎口而为声者,其皆有弗平者乎!
唐之有天下,陈子昂、苏源明、元结、李白、杜甫、李观①,皆以其所能鸣。其存而在下者,孟郊东野始以其诗鸣。其高出魏、晋,不懈而及于古,其他浸淫②乎汉氏③矣。从吾游者,李翱、张籍其尤也。三子者之鸣信善矣。抑不知天将和其声,而使鸣国家之盛邪 抑将穷饿其身,思愁其心肠,而使自鸣其不幸邪 三子者之命,则悬乎天矣。其在上也,奚以④喜 其在下也,奚以悲 东野之役⑤于江南也,有若不释然者,故吾道其命于天者以解之。(选自韩愈《送孟东野序》)
【注释】①陈子昂、苏源明、元结、李自、杜甫、李观:均为唐代著名文学家。②浸淫:渗透,接近。③汉氏:这里指汉朝作品。④奚以:何以。⑤役:供职做官。⑥孟东野(751-814):名郊,字东野,韩愈的学生和挚友,唐代著名的诗人。孟郊早年屡试不中,直到46岁才成进士,仕途更是坎坷,直到50岁才被任命为溧阳县尉。
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三子者之鸣信善矣(确实)
B从吾游者(跟随)
C而使自鸣其不幸邪(同“耶”吗)
D故吾道其命于天者以解之(道理)
翻译句子:
(1)凡出乎口而为声者,其皆有弗平者乎!
(2)有若不释然者,故吾道其命于天者以解之。
请结合文字内容说说韩愈对孟郊寄寓的情感与期待与宋濂对马生的情感是否一致?
作业布置
你喜欢文中“乡之先达”这样的老师吗?宋濂是怎样对待这位“先达”的呢?用文中原句回答。你怎样评价宋廉的求学精神的?你觉得“先达”对弟子“未尝稍降辞色”的态度可取吗?为什么?
板书设计
送东阳马生序
得书之难
从师之难
求学之苦
生活之艰
条件之优
寄寓之意
借书抄书、录毕送之
立侍左右、俯身倾耳
负箧曳屣、四支僵劲
食无鲜肥、蕴袍敝衣
求而可得、书集于此
勤奋学习、德业双修
勤且艰
乐而学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送东阳马生序》导学案
【学习目标】
把握“赠序”的文体特点,体会本文“劝学”的主旨。
梳理文章的结构层次,注意多种表达方式的运用。
学习本文对比手法的运用,并在自己的写作实践中合理借鉴。
背诵课文,积累文言词汇。
【学习重点】
1、把握“赠序”的文体特点,体会本文“劝学”的主旨。
2、梳理文章的结构层次,注意多种表达方式的运用。
3、学习本文对比手法的运用,并在自己的写作实践中合理借鉴。
【学习难点】
1、积累文言词汇
2、运用对比于自己的写作实践。
【学习时间】3 课时
【教学进程】
第二课时
【新课学习】
读课文,学习每一段并归纳每段的段落大意。
第一段学习:
在第一段中,“艰难”的具体表现有哪些?(用书中原话回答)
为什么会有这么两点表现呢?作者是怎样解决这两个矛盾的呢?
从作者借书、抄书、还书这一层内容里,你认为我们该学习他哪些品质或者方法?
第二段学习:
文章第二自然段写了作者从师求学过程的艰苦,按照“衣—食—住—行”这几方面,作者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接着写什么,最后写什么?哪部分写的最感人?
本段最后一句话作者大量用谦词,如“未有所成”“幸预” “缀” “谬称”等,蔼然有长者之风范,既勉励了对方,又无自夸之嫌。
第三段学习:文章从哪些地方表现出太学生的优越的条件 写这些人的目的是什么?
第四段学习:这段写哪些内容?
【合作探究】
自由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本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作者在求学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都是怎样解决的?找出相关句子加以印证。
(3)作者的写作目的是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课堂检测】
选择题:
选出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 )
A、本文是一篇书序,是作者给同乡后学的临别赠言。
B、本文采用夹叙夹议的写法,作者通过现身说法表现了夸耀自己的写作意图。
C、多用对比手法。例如把“先达德隆望尊”与“门人弟子填其室”进行对比。
D、注重细节描写。例如对作者执经叩问、同舍生豪华穿戴等的描写,均细致入微。
选出下面对文章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
A、作者对“同舍生”的豪华生活毫不羡慕,是因为他从读书中得到了精神上的快乐。
B、作者家贫嗜学,乐以忘忧,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不敢出言,说明他有害羞的一面。
C、文章从四个方面叙述了作者青少年时期求学的艰难:抄书之辛,叩问之难,奔走之艰,住读之苦。
D、作者最终能够学业有成的原因是刻苦学习、博览群书、虚心求教。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宋濂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解释下列加点词有误的一项是( )
A弗之怠(懈怠)
B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担心)
C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请教)
D媵人持汤沃灌(开水)
下面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无从致书以观 不敢出一言以复
B益慕圣贤之道 当余之从师也
C足肤皲裂而不知 久而乃和
D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 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翻译加线句子没有误的一项是( )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A因此人家多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也因此能够看到各种各样的群书。
B因此人家多愿意把书放假借给我,我也因此能够看到各种各样的书。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C因为内心有足以快乐的事,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别人。
D因为内心有足以快乐的事,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像别人。
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文章一开始就揭示了作者少年时“嗜学”与“家贫”的尖锐矛盾。
B.“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写出了作者成年后求师问道的艰难。
C.“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写出了遇到老师发怒时求教的态度。
D.文章善于运用对比的手法,如“同舍生皆被绮绣”与“余则缊袍敝衣”的对比,进一步写出了自己的贫寒与痛苦。
【拓展延伸】
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草木之无声,风挠之鸣。水之无声,风荡之鸣。其跃也,或激之;其趋也,或梗之;其沸也,或炙之,金石之无声,或击之鸣。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凡出乎口而为声者,其皆有弗平者乎!
唐之有天下,陈子昂、苏源明、元结、李白、杜甫、李观①,皆以其所能鸣。其存而在下者,孟郊东野始以其诗鸣。其高出魏、晋,不懈而及于古,其他浸淫②乎汉氏③矣。从吾游者,李翱、张籍其尤也。三子者之鸣信善矣。抑不知天将和其声,而使鸣国家之盛邪 抑将穷饿其身,思愁其心肠,而使自鸣其不幸邪 三子者之命,则悬乎天矣。其在上也,奚以④喜 其在下也,奚以悲 东野之役⑤于江南也,有若不释然者,故吾道其命于天者以解之。(选自韩愈《送孟东野序》)
【注释】①陈子昂、苏源明、元结、李自、杜甫、李观:均为唐代著名文学家。②浸淫:渗透,接近。③汉氏:这里指汉朝作品。④奚以:何以。⑤役:供职做官。⑥孟东野(751-814):名郊,字东野,韩愈的学生和挚友,唐代著名的诗人。孟郊早年屡试不中,直到46岁才成进士,仕途更是坎坷,直到50岁才被任命为溧阳县尉。
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三子者之鸣信善矣(确实)
B从吾游者(跟随)
C而使自鸣其不幸邪(同“耶”吗)
D故吾道其命于天者以解之(道理)
翻译句子:
凡出乎口而为声者,其皆有弗平者乎!
(2)有若不释然者,故吾道其命于天者以解之。
请结合文字内容说说韩愈对孟郊寄寓的情感与期待与宋濂对马生的情感是否一致?
【作业布置】
你喜欢文中“乡之先达”这样的老师吗?宋濂是怎样对待这位“先达”的呢?用文中原句回答。你怎样评价宋廉的求学精神的?你觉得“先达”对弟子“未尝稍降辞色”的态度可取吗?为什么?
【学后反思】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送东阳马生序》导学案
【学习目标】
把握“赠序”的文体特点,体会本文“劝学”的主旨。
梳理文章的结构层次,注意多种表达方式的运用。
学习本文对比手法的运用,并在自己的写作实践中合理借鉴。
背诵课文,积累文言词汇。
【学习重点】
1、把握“赠序”的文体特点,体会本文“劝学”的主旨。
2、梳理文章的结构层次,注意多种表达方式的运用。
3、学习本文对比手法的运用,并在自己的写作实践中合理借鉴。
【学习难点】
1、积累文言词汇
2、运用对比于自己的写作实践。
【学习时间】3 课时
【教学进程】
第二课时
【新课学习】
读课文,学习每一段并归纳每段的段落大意。
第一段学习:
在第一段中,“艰难”的具体表现有哪些?(用书中原话回答)
【答案】“无从致书以观”和“无硕师名人与游”
为什么会有这么两点表现呢?作者是怎样解决这两个矛盾的呢?
【答案】因为“家贫”才会有这两点表现。作者是通过“借书”,“手自抄录”解决了无书的难题;是通过到百里之外的“乡之先达”那里去请教,解决了无师的难题。
从作者借书、抄书、还书这一层内容里,你认为我们该学习他哪些品质或者方法?
【答案】(①勤奋好学,不怕吃苦;②持之以恒;③诚实守信;④抄书的读书方法──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第一段段意:作者写自己少年时代读书的刻苦勤奋和成年后虚心请教老师的情景。突出勤奋
第二段学习:
文章第二自然段写了作者从师求学过程的艰苦,按照“衣—食—住—行”这几方面,作者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接着写什么,最后写什么?哪部分写的最感人?
【答案】先写行,再写住,接着写食,最后写衣,“行”这部分写得最感人,艰难跋涉,山路难走,天气恶劣,负重远行,以至于到了旅馆四肢僵硬,不能动弹
本段最后一句话作者大量用谦词,如“未有所成”“幸预” “缀” “谬称”等,蔼然有长者之风范,既勉励了对方,又无自夸之嫌。
第二段段意:写作者外出求学的情景,以及最终结果。突出艰苦
第三段学习:文章从哪些地方表现出太学生的优越的条件 写这些人的目的是什么?
【答案】
无冻馁之患
无奔走之劳
有师可问
有书可读
目的:勉励他们不要辜负好条件,应当专心至致志,努力学习,德成业精。
第三段段意:历数太学生们学习条件的优越,并和自己年轻时学习的艰苦情形进行对比。
第四段学习:这段写哪些内容?
【答案】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善学
撰长书—辞甚畅达(书面表达能力)
论辩—言和而色夷(口头表达能力)——虚心谦恭
学习—用心甚劳(原因)
扣题。道为学之难以勉励马生。
点明了写序的原因和意图,赞扬马生,勉励他刻苦学习。写这篇序的目的。
【合作探究】
自由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本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作者在求学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都是怎样解决的?找出相关句子加以印证。
(3)作者的写作目的是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答案】(1)本文以作者自己学习的亲身经历现身说法,叙述在他青少年时代求学生涯中的艰苦和勤奋,表现了顽强的学习毅力和勤奋的学习精神。文章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字里行间流露出对马君的殷切期望。
(2)无书:无从致书以观──借书,抄书: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
无师:无硕师名人与游──求师: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为师严厉:未尝稍有降辞色(遇其)叱咄──求学礼周:立侍左右色愈恭,礼愈至。
求学中途艰难:足肤皲裂而不知四支僵劲不能动──受人照顾: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学习生活艰苦: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缊袍敝衣处其间──乐以忘忧: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3)、本文是一篇序,是赠序,亦即赠言。是作者写给马君的赠言,勉励他勤奋学习,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文章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满怀期望,态度恳切。
【课堂检测】
选择题:
选出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 )
A、本文是一篇书序,是作者给同乡后学的临别赠言。
B、本文采用夹叙夹议的写法,作者通过现身说法表现了夸耀自己的写作意图。
C、多用对比手法。例如把“先达德隆望尊”与“门人弟子填其室”进行对比。
D、注重细节描写。例如对作者执经叩问、同舍生豪华穿戴等的描写,均细致入微。
【答案】D
【解析】A是赠序,不是书序;B本文用夹叙夹议的方法,并通过现身说法的途径,包含着自己亲身的经历和感受,因而显得情意恳切,语重心长,使人感到亲切。没有夸耀自己的意思;C例如的不是对比,这些才是:腹馁袍敝行深谷求师;衣丰食足坐大厦读书。 寒冬巨谷中负箧曳屣;暖春大厦下诵诗读书。
负箧曳屣入深山求师;披绮食肥居大厦读书。D正确
选出下面对文章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
A、作者对“同舍生”的豪华生活毫不羡慕,是因为他从读书中得到了精神上的快乐。
B、作者家贫嗜学,乐以忘忧,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不敢出言,说明他有害羞的一面。
C、文章从四个方面叙述了作者青少年时期求学的艰难:抄书之辛,叩问之难,奔走之艰,住读之苦。
D、作者最终能够学业有成的原因是刻苦学习、博览群书、虚心求教。
【答案】B
【解析】不是害羞,是对老师的尊重。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宋濂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解释下列加点词有误的一项是( )
A弗之怠(懈怠)
B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担心)
C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请教)
D媵人持汤沃灌(开水)
【答案】D
【解析】应解释为:热水
下面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无从致书以观 不敢出一言以复
B益慕圣贤之道 当余之从师也
C足肤皲裂而不知 久而乃和
D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 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答案】A
【解析】A来;B的,主谓之间无意义;C表转折,表修饰;D却,就。
翻译加线句子没有误的一项是( )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A因此人家多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也因此能够看到各种各样的群书。
B因此人家多愿意把书放假借给我,我也因此能够看到各种各样的书。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C因为内心有足以快乐的事,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别人。
D因为内心有足以快乐的事,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像别人。
【答案】C
【答案】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正确译文:因此人家多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也因此能够看到各种各样的书;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正确译文:因为内心有足以快乐的事,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别人。
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文章一开始就揭示了作者少年时“嗜学”与“家贫”的尖锐矛盾。
B.“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写出了作者成年后求师问道的艰难。
C.“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写出了遇到老师发怒时求教的态度。
D.文章善于运用对比的手法,如“同舍生皆被绮绣”与“余则缊袍敝衣”的对比,进一步写出了自己的贫寒与痛苦。
【答案】 D
【解析】文章善于运用对比的手法,如“同舍生皆被绮绣”与“余则缊袍敝衣”的对比,突出自己的贫寒,反衬自己精神富足,怡然自乐。
【拓展延伸】
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草木之无声,风挠之鸣。水之无声,风荡之鸣。其跃也,或激之;其趋也,或梗之;其沸也,或炙之,金石之无声,或击之鸣。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凡出乎口而为声者,其皆有弗平者乎!
唐之有天下,陈子昂、苏源明、元结、李白、杜甫、李观①,皆以其所能鸣。其存而在下者,孟郊东野始以其诗鸣。其高出魏、晋,不懈而及于古,其他浸淫②乎汉氏③矣。从吾游者,李翱、张籍其尤也。三子者之鸣信善矣。抑不知天将和其声,而使鸣国家之盛邪 抑将穷饿其身,思愁其心肠,而使自鸣其不幸邪 三子者之命,则悬乎天矣。其在上也,奚以④喜 其在下也,奚以悲 东野之役⑤于江南也,有若不释然者,故吾道其命于天者以解之。(选自韩愈《送孟东野序》)
【注释】①陈子昂、苏源明、元结、李自、杜甫、李观:均为唐代著名文学家。②浸淫:渗透,接近。③汉氏:这里指汉朝作品。④奚以:何以。⑤役:供职做官。⑥孟东野(751-814):名郊,字东野,韩愈的学生和挚友,唐代著名的诗人。孟郊早年屡试不中,直到46岁才成进士,仕途更是坎坷,直到50岁才被任命为溧阳县尉。
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三子者之鸣信善矣(确实)
B从吾游者(跟随)
C而使自鸣其不幸邪(同“耶”吗)
D故吾道其命于天者以解之(道理)
【答案】D
【解析】说,讲
翻译句子:
凡出乎口而为声者,其皆有弗平者乎!
(2)有若不释然者,故吾道其命于天者以解之。
【答案】
(1)凡是从口中发出来成为声音的,大概都是有不平的原因吧!
(2)好像心里放不开似的,所以我讲了命运由上天决定的道理来安慰他。
请结合文字内容说说韩愈对孟郊寄寓的情感与期待与宋濂对马生的情感是否一致?
【答案】韩愈:通过古往今来名家的 类比充分肯定“善鸣”,宽慰孟郊目前难以释怀的困顿遭遇是由天意决定的,实则是委婉含蓄地指斥当时的社会和统治者不重视人才。宋濂:讲述自己求学的艰难,勉励马生珍惜当前条件努力学习,以学有所成。
【附译文】
大概各种东西不能处于平静就会发出声音。草木本来是没有声响的,风吹动它,它就发出声响。水本来是没有声响的,风激荡它,它就发出声响。水浪跳跃,是有东西在阻遏水势,水流快速,是有东西阻塞了它。水沸腾了,是有东西在烧它。钟、磐一类乐器本来是没有声音的,有人敲击它就会发出声响。人在言论上也是这样,有了不可抑制的感情然后才表达出来,他们歌唱是有了思念的感情,他们痛哭是有所怀念。凡是从口中发出来成为声音的,大概都是有不平的原因吧!
唐朝得到天下以后,陈子昂、苏源明、元结、李白、杜甫、李观,都是用他们的才能、用文辞来发出声音的。那些活在世上晚于他们的人中间,孟郊开始用他的诗来发出声音。他的诗超过魏晋的作品,其中精妙的已经赶得上古代作品,其它作品也逐渐接近汉朝作品的水平了。同我一起交游的人中,李翱和张籍是其中突出的。这三个人用文辞发出声音的确是很好的,但是不知道上天要使他们的声音和谐,而使他们为国家的兴盛发出声音呢? 还是要使他们穷困饥饿、心情悲伤愁苦,让他们为自己的不幸发出声音呢? 这三个人的命运,就决定于上天了。他们身居高位,有什么可高兴呢,身居下位,又有什么可悲哀呢! 东野这次到江南去任职,好像心里放不开似的,所以我讲了命运由上天决定的道理来安慰他。
【作业布置】
你喜欢文中“乡之先达”这样的老师吗?宋濂是怎样对待这位“先达”的呢?用文中原句回答。你怎样评价宋廉的求学精神的?你觉得“先达”对弟子“未尝稍降辞色”的态度可取吗?为什么?
【答案】这位先达德高望重,学问渊博,但是对人严厉,甚至冷漠,还不时发脾气;宋廉对待这位“先达”态度虔诚而恭敬──“立侍左右”、“俯身倾耳以请”、“色愈恭,礼愈致,不敢出一言以复”;宋濂的求学精神是谦虚的,有问题需要请教,不要因为对方态度不好而放弃请教的要求,我们应该向一切比自己强的人学习,学习对方的优点,这种态度值得我们借鉴。
我的看法:(1)不可取。师生关系应该是民主平等关系,老师应放下高高在上的架子,与学生平等交流、相互信任、共同成长。这样才能有利于我们的学习和成长。
(2)可取。我认为“先达”的“未尝稍降辞色”并非不尊重学生,而是一种更负责的尊重。因为只有“严师”,才能出“高徒”,出高素质的学子。同时,尊重师长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学后反思】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送东阳马生序》第二课时 单元 3 学科 语文 年级 九
学习目标 把握“赠序”的文体特点,体会本文“劝学”的主旨。梳理文章的结构层次,注意多种表达方式的运用。学习本文对比手法的运用,并在自己的写作实践中合理借鉴。4、背诵课文,积累文言词汇。
重点 1、把握“赠序”的文体特点,体会本文“劝学”的主旨。2、梳理文章的结构层次,注意多种表达方式的运用。3、学习本文对比手法的运用,并在自己的写作实践中合理借鉴。
难点 1、积累文言词汇2、运用对比于自己的写作实践。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读课文,翻译句子:1、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2、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3、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4、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5、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读翻译 复习巩固
讲授新课 学习新课:读课文,概括文章每一段的内容。第一段中,“艰难”的具体表现有哪些?(用书中原话回答)“无从致书以观”和“无硕师名人与游”为什么会有这么两点表现呢?作者是怎样解决这两个矛盾的呢?因为“家贫”才会有这两点表现。作者是通过“借书”,“手自抄录”解决了无书的难题;是通过到百里之外的“乡之先达”那里去请教,解决了无师的难题。从作者借书、抄书、还书这一层内容里,你认为我们该学习他哪些品质或者方法?①勤奋好学,不怕吃苦;②持之以恒;③诚实守信;④抄书的读书方法──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第一段段意:作者写自己少年时代读书的刻苦勤奋和成年后虚心请教老师的情景。突出勤奋读第二段:文章第二自然段写了作者从师求学过程的艰苦,按照“衣—食—住—行”这几方面,作者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接着写什么,最后写什么?哪部分写的最感人?先写行,再写住,接着写食,最后写衣。“行”这部分写得最感人,艰难跋涉,山路难走,天气恶劣,负重远行,以至于到了旅馆四肢僵硬,不能动弹。本段最后一句话作者大量用谦词,如“未有所成”“幸预” “缀” “谬称”等,蔼然有长者之风范,既勉励了对方,又无自夸之嫌。第二段段意:写作者外出求学的情景,以及最终结果。突出艰苦。读第三段:文章从哪些地方表现出太学生的优越的条件 写这些人的目的是什么?无冻馁之患 无奔走之劳 有师可问 有书可读 目的:勉励他们不要辜负好条件,应当专心至致志,努力学习,德成业精。 第三段段意:历数太学生们学习条件的优越,并和自己年轻时学习的艰苦情形进行对比。读第四段:这段写哪些内容?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善学撰长书—辞甚畅达(书面表达能力) 论辩—言和而色夷(口头表达能力)——虚心谦恭学习—用心甚劳(原因) 扣题:道为学之难以勉励马生。 段意:点明了写序的原因和意图,赞扬马生,勉励他刻苦学习。写这篇序的目的。读课文,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本文主要叙述了作者在青少年时代艰苦勤奋的求学经历,并以此勉励马生刻苦学习。总括全文,作者在求学的过程中,作者遇到了哪些困难 又是如何解决的?①幼时读书之艰②成年求教之难③求师奔走之劳④求学生活之苦无书:借书抄书无师:趋百里外、俯身倾耳从师:负箧曳屣、四肢僵劲食:日再食,无鲜肥住:逆旅穿:蕴袍敝衣作者对这一切艰难的态度如何?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乐以忘忧作者的写作目的是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这篇赠序,亦即赠言。是作者写给马君的赠言,勉励他勤奋学习,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文章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满怀期望,态度恳切。 读概括回答读笔记读概括笔记笔记笔记 目标2目标2目标2目标2目标1
选择题:选出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 )A、本文是一篇书序,是作者给同乡后学的临别赠言。B、本文采用夹叙夹议的写法,作者通过现身说法表现了夸耀自己的写作意图。C、多用对比手法。例如把“先达德隆望尊”与“门人弟子填其室”进行对比。D、注重细节描写。例如对作者执经叩问、同舍生豪华穿戴等的描写,均细致入微。选出下面对文章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作者对“同舍生”的豪华生活毫不羡慕,是因为他从读书中得到了精神上的快乐。B、作者家贫嗜学,乐以忘忧,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不敢出言,说明他有害羞的一面。C、文章从四个方面叙述了作者青少年时期求学的艰难:抄书之辛,叩问之难,奔走之艰,住读之苦。D、作者最终能够学业有成的原因是刻苦学习、博览群书、虚心求教。阅读:送东阳马生序(节选)宋濂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解释下列加点词有误的一项是( )A弗之怠(懈怠)B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担心)C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请教)D媵人持汤沃灌(开水)下面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无从致书以观 不敢出一言以复B益慕圣贤之道 当余之从师也C足肤皲裂而不知 久而乃和D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 俟其欣悦,则又请焉翻译加线句子没有误的一项是(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A因此人家多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也因此能够看到各种各样的群书。B因此人家多愿意把书放假借给我,我也因此能够看到各种各样的书。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C因为内心有足以快乐的事,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别人。D因为内心有足以快乐的事,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像别人。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文章一开始就揭示了作者少年时“嗜学”与“家贫”的尖锐矛盾。B.“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写出了作者成年后求师问道的艰难。C.“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写出了遇到老师发怒时求教的态度。D.文章善于运用对比的手法,如“同舍生皆被绮绣”与“余则缊袍敝衣”的对比,进一步写出了自己的贫寒与痛苦。【拓展延伸】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草木之无声,风挠之鸣。水之无声,风荡之鸣。其跃也,或激之;其趋也,或梗之;其沸也,或炙之,金石之无声,或击之鸣。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凡出乎口而为声者,其皆有弗平者乎!唐之有天下,陈子昂、苏源明、元结、李白、杜甫、李观①,皆以其所能鸣。其存而在下者,孟郊东野始以其诗鸣。其高出魏、晋,不懈而及于古,其他浸淫②乎汉氏③矣。从吾游者,李翱、张籍其尤也。三子者之鸣信善矣。抑不知天将和其声,而使鸣国家之盛邪 抑将穷饿其身,思愁其心肠,而使自鸣其不幸邪 三子者之命,则悬乎天矣。其在上也,奚以④喜 其在下也,奚以悲 东野之役⑤于江南也,有若不释然者,故吾道其命于天者以解之。(选自韩愈《送孟东野序》)
【注释】①陈子昂、苏源明、元结、李自、杜甫、李观:均为唐代著名文学家。②浸淫:渗透,接近。③汉氏:这里指汉朝作品。④奚以:何以。⑤役:供职做官。⑥孟东野(751-814):名郊,字东野,韩愈的学生和挚友,唐代著名的诗人。孟郊早年屡试不中,直到46岁才成进士,仕途更是坎坷,直到50岁才被任命为溧阳县尉。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三子者之鸣信善矣(确实)B从吾游者(跟随)C而使自鸣其不幸邪(同“耶”吗)D故吾道其命于天者以解之(道理)翻译句子:凡出乎口而为声者,其皆有弗平者乎!(2)有若不释然者,故吾道其命于天者以解之。请结合文字内容说说韩愈对孟郊寄寓的情感与期待与宋濂对马生的情感是否一致? 做练习 拓展提高
课堂小结 宋濂的经历带给我们一个启示——“业精于勤荒于嬉”,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是我们每一个学生的光荣任务,专心向学,读书有得,胸中自有真乐。宋濂尊师重道,不畏艰苦,勤于学习、善于学习的精神是值得效法的。
板书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