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7张PPT)
送东阳马生序
第三课时
新知导入
读课文: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
作者叙述自己青少年时期的求学经历,与太学生的优越的学习条件进行对比,勉励马生刻苦读书。
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写自己和同舍生及太学生的学习条件的 这是用什么手法来写的
新知讲解
读课文:思考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写自己和同舍生及太学生的学习条件的 这是用什么手法来写的
余余 太学生
衣
食
住
行
师
书
父母岁有裘葛之遗
蕴袍敝衣
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
寓逆旅
县官日有廪稍之供
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行深山巨谷中
无奔走之劳矣
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
未尝稍降辞色,常遇其斥咄
假借、手录
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
对
比
作者通过对比想说明什么道理
作者通过对比想说明什么道理
通过对比,作者说明了学习条件的好坏,对学习效果没有决定性的影响。成功重要的因素是求学者的态度:要“勤且艰”,要勤奋,要舍得吃苦,要有恒心。
对比鲜明,说服力强。——本文写作特色之一
对比鲜明,说服力强。——本文写作特色之一
第3段写当今太学生学习条件的优越,与第2段作者昔日求学的艰难形成对比,推出极有说服力的结论。
用“廪稍之供”“裘葛之遗”与“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温袍敝衣”进行对比;
用“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与“行深山巨谷中”进行对比;
用“未有问而不告”与“未尝稍降辞色”“叱咄”进行对比;
用“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与“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进行对比,
最后得出结论:在昔日困苦中能业有所精、德有所成,而处于优越条件下却不能有所精、有所成,只能说明其用心不专。
论述极具说服力。
第一段:“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表明勤能补拙
第二段:“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归结上文,突出勤苦。表明乐以忘忧。
第三段: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对比得出的结论。
读课文,找出课文中议论的句子,说说它的作用。
叙议结合,突出中心。——写作特色之二
本文以记叙为主,笔法简洁,生动具体;同时还适当地穿插议论,突出了文章的中心。例如,在将自己同那些穿绮绣的同舍生对比之后,点出了甘于敝衣的原因:“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这里的“足乐者”就是进德修业,简要的议论鲜明地表现了作者的志趣。
文中先写自己少年求学的艰难与刻苦,目的何在?
激励马生不要辜负良好条件,鼓励马生刻苦、勤奋地学习,成为德才兼备的人。
本文是写给马生的,为什么用大量的文字写自己求学的事?
作者现身说法,以自己的切身体会勉励马生勤奋学习,增强作品感染力和教育作用。
谈谈你学完本课后的感悟。
宋濂小时候读书的环境是那么恶劣,向人借书,寒中抄录,但他却是那么地勤奋刻苦。由此看来,一个人是否有所成,关键在于自己专心与否。
勤奋刻苦是学习成功的必要条件。现在的我们,要珍惜优越的学习条件,学习先辈们勤奋刻苦的学习态度,以锲而不舍和水滴石穿的精神,扎扎实实地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升自身素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课堂总结
作者宋濂给我们上了一堂很好的有关学习态度的课。
古人论及学习的文章多得很,其中有不少耳熟能详的警句,像“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等。
古人也曾留下很多令人称颂的成语典故,诸如“头悬梁,锥刺骨”“囊萤映雪”等。
在今天,学习的目的有了新的定位,但学习的态度与方法是亘古不变的,这些足以供我们借鉴。希望同学们能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勤奋刻苦,在求学之年,学有所成。
课堂练习
选择题:
选出下面对选文的分析不准确的一项( )
A、选文开篇即点出作者“家贫”和“嗜学”的矛盾处境,由此引出求学的艰难。
B、选文将富家子弟的奢华和作者的贫寒加以对比,表现了作者求学意志的坚定。
C、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为了向人们展示自己成长之路的曲折与艰辛。
D、作者通过现身说法表明:知识的积累,精神的充实,是学子读书的必备条件。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是一篇赠序,作者叙述自己青少年求学的艰难和学习的勤勉,目的是勉励马生成为德才兼备的人。
B.虽然作者幼时“无从致书以观”,但“不敢稍逾约”的守信和“弗之怠”的坚持,使他得以“遍观群书”。
C.“立侍左右”“俯身倾耳”“色愈恭,礼愈至”极为传神地写出了作者对老师的恭敬和求知的恳切。
D.作者将穿戴讲究的同舍生和寒酸的自己对比,凸显作者对“口体之奉不若人”的毫不在意和学习的勤奋刻苦。
问答题:找出文中的对比,思考其作用。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宋濂
①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②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无从致书以观(得到)
B.俟其欣悦(等待)
C.同舍生皆被绮绣(被子)
D.右备容臭(气味,这里指香气)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益慕圣贤之道 马之千里者
B.或遇其叱咄 安陵君其许寡人
C.以衾拥覆 故不以山溪之险
D.足肤皲裂而不知 学而不思则罔
下列对上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上文题目中的“生”是指长辈对晚辈的,“序”交代了本文的文体。
B.第①段通过写先达教学的严厉突出了“我”幼时求师的诚恳和恭敬。
C.第二段写富家子弟的奢华生活是为了对比“我”成年后的求学生活。
D.作者现身说法,以自己“勤且艰”的求学经历来鼓励马生勤奋学习。
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⑵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
《送东阳马生序》中作者写自己求学艰难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
拓展提高
黄生借书说(节选)清 袁枚
黄生允修借书。随园主人授以书,而告之曰:
书非借不能读也。子不闻藏书者乎 七略、四库,天子之书,然天子读书者有几 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 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非夫人之物而强(qiǎng)假(jiǎ)焉,必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曰:“今日存,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矣。”若业为吾所有,必高束焉,庋(guǐ)藏焉,曰“姑俟异日观”云尔。
余幼好书,家贫难致。有张氏藏书甚富。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其切如是。故有所览辄(zhé)省记。通籍后,俸去书来,落落大满,素蟫(yín)灰丝时蒙卷轴。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今黄生贫类予,其借书亦类予;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生固幸而遇予乎 知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
为一说,使与书俱。
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随园主人授以书而造之曰 授:交给
B 子孙弃者无论焉 无论:不论、不管
C 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 假:借
D 为一说,使与书俱 俱:一起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
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
课文作者宋濂和本文作者袁枚两人具有怎样相同的品质?请结合文段内容简要分析。两文写作意图的共同点是什么?
作业布置
以“学习中的苦和乐”为话题,运用对比的手法写一个片段,谈谈你的理解。
板书设计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送东阳马生序》导学案
【学习目标】
把握“赠序”的文体特点,体会本文“劝学”的主旨。
梳理文章的结构层次,注意多种表达方式的运用。
学习本文对比手法的运用,并在自己的写作实践中合理借鉴。
背诵课文,积累文言词汇。
【学习重点】
1、把握“赠序”的文体特点,体会本文“劝学”的主旨。
2、梳理文章的结构层次,注意多种表达方式的运用。
3、学习本文对比手法的运用,并在自己的写作实践中合理借鉴。
【学习难点】
1、积累文言词汇
2、运用对比于自己的写作实践。
【学习时间】3 课时
【教学进程】
第三课时
【新课学习】
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写自己和同舍生及太学生的学习条件的 这是用什么手法来写的
作者通过对比想说明什么道理
读课文,找出课文中议论的句子,说说它的作用。
文中先写自己少年求学的艰难与刻苦,目的何在?
本文是写给马生的,为什么用大量的文字写自己求学的事?
【合作探究】
讨论本文的写作方面的特点。
【课堂检测】
选择题:
选出下面对选文的分析不准确的一项( )
A、选文开篇即点出作者“家贫”和“嗜学”的矛盾处境,由此引出求学的艰难。
B、选文将富家子弟的奢华和作者的贫寒加以对比,表现了作者求学意志的坚定。
C、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为了向人们展示自己成长之路的曲折与艰辛。
D、作者通过现身说法表明:知识的积累,精神的充实,是学子读书的必备条件。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是一篇赠序,作者叙述自己青少年求学的艰难和学习的勤勉,目的是勉励马生成为德才兼备的人。
B.虽然作者幼时“无从致书以观”,但“不敢稍逾约”的守信和“弗之怠”的坚持,使他得以“遍观群书”。
C.“立侍左右”“俯身倾耳”“色愈恭,礼愈至”极为传神地写出了作者对老师的恭敬和求知的恳切。
D.作者将穿戴讲究的同舍生和寒酸的自己对比,凸显作者对“口体之奉不若人”的毫不在意和学习的勤奋刻苦。
问答题:找出文中的对比,思考其作用。
阅读: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宋濂
①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②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无从致书以观(得到)
B.俟其欣悦(等待)
C.同舍生皆被绮绣(被子)
D.右备容臭(气味,这里指香气)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益慕圣贤之道 马之千里者
B.或遇其叱咄 安陵君其许寡人
C.以衾拥覆 故不以山溪之险
D.足肤皲裂而不知 学而不思则罔
下列对上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上文题目中的“生”是指长辈对晚辈的,“序”交代了本文的文体。
B.第①段通过写先达教学的严厉突出了“我”幼时求师的诚恳和恭敬。
C.第二段写富家子弟的奢华生活是为了对比“我”成年后的求学生活。
D.作者现身说法,以自己“勤且艰”的求学经历来鼓励马生勤奋学习。
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⑵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
《送东阳马生序》中作者写自己求学艰难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
【拓展延伸】
黄生借书说(节选)清 袁枚
黄生允修借书。随园主人授以书,而告之曰:
书非借不能读也。子不闻藏书者乎 七略、四库,天子之书,然天子读书者有几 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 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非夫人之物而强(qiǎng)假(jiǎ)焉,必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曰:“今日存,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矣。”若业为吾所有,必高束焉,庋(guǐ)藏焉,曰“姑俟异日观”云尔。
余幼好书,家贫难致。有张氏藏书甚富。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其切如是。故有所览辄(zhé)省记。通籍后,俸去书来,落落大满,素蟫(yín)灰丝时蒙卷轴。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今黄生贫类予,其借书亦类予;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生固幸而遇予乎 知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
为一说,使与书俱。
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随园主人授以书而造之曰 授:交给
B 子孙弃者无论焉 无论:不论、不管
C 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 假:借
D 为一说,使与书俱 俱:一起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
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
课文作者宋濂和本文作者袁枚两人具有怎样相同的品质?请结合文段内容简要分析。两文写作意图的共同点是什么?
【作业布置】
以“学习中的苦和乐”为话题,运用对比的手法写一个片段,谈谈你的理解。
【学后反思】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送东阳马生序》导学案
【学习目标】
把握“赠序”的文体特点,体会本文“劝学”的主旨。
梳理文章的结构层次,注意多种表达方式的运用。
学习本文对比手法的运用,并在自己的写作实践中合理借鉴。
背诵课文,积累文言词汇。
【学习重点】
1、把握“赠序”的文体特点,体会本文“劝学”的主旨。
2、梳理文章的结构层次,注意多种表达方式的运用。
3、学习本文对比手法的运用,并在自己的写作实践中合理借鉴。
【学习难点】
1、积累文言词汇
2、运用对比于自己的写作实践。
【学习时间】3 课时
【教学进程】
第三课时
【新课学习】
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写自己和同舍生及太学生的学习条件的 这是用什么手法来写的
【答案】
作者通过对比想说明什么道理
【答案】
通过对比,作者说明了学习条件的好坏,对学习效果没有决定性的影响。成功重要的因素是求学者的态度:要“勤且艰”,要勤奋,要舍得吃苦,要有恒心。
读课文,找出课文中议论的句子,说说它的作用。
【答案】
第一段:“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表明勤能补拙
第二段:“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归结上文,突出勤苦。表明乐以忘忧。
第三段: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对比得出的结论。
文中先写自己少年求学的艰难与刻苦,目的何在?
【答案】
激励马生不要辜负良好条件,鼓励马生刻苦、勤奋地学习,成为德才兼备的人。
本文是写给马生的,为什么用大量的文字写自己求学的事?
【答案】
作者现身说法,以自己的切身体会勉励马生勤奋学习,增强作品感染力和教育作用。
【合作探究】
讨论本文的写作方面的特点。
【答案】
1、对比鲜明,说服力强。——本文写作特色之一
第3段写当今太学生学习条件的优越,与第2段作者昔日求学的艰难形成对比,推出极有说服力的结论。
用“廪稍之供”“裘葛之遗”与“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温袍敝衣”进行对比;
用“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与“行深山巨谷中”进行对比;
用“未有问而不告”与“未尝稍降辞色”“叱咄”进行对比;
用“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与“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进行对比,
最后得出结论:在昔日困苦中能业有所精、德有所成,而处于优越条件下却不能有所精、有所成,只能说明其用心不专。
论述极具说服力。
2、叙议结合,突出中心。——写作特色之二
本文以记叙为主,笔法简洁,生动具体;同时还适当地穿插议论,突出了文章的中心。例如,在将自己同那些穿绮绣的同舍生对比之后,点出了甘于敝衣的原因:“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这里的“足乐者”就是进德修业,简要的议论鲜明地表现了作者的志趣。
【课堂检测】
选择题:
选出下面对选文的分析不准确的一项( )
A、选文开篇即点出作者“家贫”和“嗜学”的矛盾处境,由此引出求学的艰难。
B、选文将富家子弟的奢华和作者的贫寒加以对比,表现了作者求学意志的坚定。
C、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为了向人们展示自己成长之路的曲折与艰辛。
D、作者通过现身说法表明:知识的积累,精神的充实,是学子读书的必备条件。
【答案】C
【解析】作者叙述自己青少年时期的求学经历,与太学生的优越的学习条件进行对比,勉励马生刻苦读书。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是一篇赠序,作者叙述自己青少年求学的艰难和学习的勤勉,目的是勉励马生成为德才兼备的人。
B.虽然作者幼时“无从致书以观”,但“不敢稍逾约”的守信和“弗之怠”的坚持,使他得以“遍观群书”。
C.“立侍左右”“俯身倾耳”“色愈恭,礼愈至”极为传神地写出了作者对老师的恭敬和求知的恳切。
D.作者将穿戴讲究的同舍生和寒酸的自己对比,凸显作者对“口体之奉不若人”的毫不在意和学习的勤奋刻苦。
【答案】D
【解析】 “凸显作者对‘口体之奉不若人’的毫不在意”错,作者因为内心有值得快乐的事,所以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人。
问答题:找出文中的对比,思考其作用。
【答案】
本文善用对比,集中在文章正体的第2、3段上,以自己“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蕴袍敝底”与太学诸生“廪稍之供”“葛裘之遗”的求学生活相对比;以自己“行深山巨谷”与太学诸生“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的求学环境对比;以自己“未尝稍降辞色”“叱咄”与太学诸生的“未有问而不告”的求师状况对比;以自己“假借于藏书之家,乎自笔录”与“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的求学条件对比,对比之后,段末水到渠成,顺势假设,指出大学诸生中,如有业不精,德不成者,根本原因在“心不若余之专”,辜负了那样好的环境条件;用假设方式而不指实,谦和客观,使人感到亲切真诚。
阅读: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宋濂
①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②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无从致书以观(得到)
B.俟其欣悦(等待)
C.同舍生皆被绮绣(被子)
D.右备容臭(气味,这里指香气)
【答案】C
【解析】同“披”这里是穿的意思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益慕圣贤之道 马之千里者
B.或遇其叱咄 安陵君其许寡人
C.以衾拥覆 故不以山溪之险
D.足肤皲裂而不知 学而不思则罔
【答案】D
【解析】A的/定语后置标志;B他/句中用来加重语气的助词C用/凭借D表转折
下列对上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上文题目中的“生”是指长辈对晚辈的,“序”交代了本文的文体。
B.第①段通过写先达教学的严厉突出了“我”幼时求师的诚恳和恭敬。
C.第二段写富家子弟的奢华生活是为了对比“我”成年后的求学生活。
D.作者现身说法,以自己“勤且艰”的求学经历来鼓励马生勤奋学习。
【答案】B
【解析】“幼时”应为“成年后”
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⑵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
【答案】
(1)(我)提出质疑,询问道理,弯下身子,侧着耳朵请教。⑵(我)到了学舍,四肢冻僵了不能活动。
《送东阳马生序》中作者写自己求学艰难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
【答案】
手自笔录:抄书之艰;趋百里外,谦虚谨慎:叩问之难;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旅途之艰、日再食,缊袍敝衣:生活之苦。
【拓展延伸】
黄生借书说(节选)清 袁枚
黄生允修借书。随园主人授以书,而告之曰:
书非借不能读也。子不闻藏书者乎 七略、四库,天子之书,然天子读书者有几 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 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非夫人之物而强(qiǎng)假(jiǎ)焉,必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曰:“今日存,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矣。”若业为吾所有,必高束焉,庋(guǐ)藏焉,曰“姑俟异日观”云尔。
余幼好书,家贫难致。有张氏藏书甚富。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其切如是。故有所览辄(zhé)省记。通籍后,俸去书来,落落大满,素蟫(yín)灰丝时蒙卷轴。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今黄生贫类予,其借书亦类予;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生固幸而遇予乎 知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
为一说,使与书俱。
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随园主人授以书而造之曰 授:交给
B 子孙弃者无论焉 无论:不论、不管
C 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 假:借
D 为一说,使与书俱 俱:一起
【答案】B
【解析】无论:不须说,不用说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
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
【答案】
(我)到他家去借,(他)不借给我,回来以后我在梦中还出现向他借书的情形。
只不过我把书公开,慷慨出借和姓张的吝惜书籍,(不肯出借,)似乎并不相同。
课文作者宋濂和本文作者袁枚两人具有怎样相同的品质?请结合文段内容简要分析。两文写作意图的共同点是什么?
【答案】
第一问:(1)爱好读书。“余幼时即嗜学”“余幼好书”,他们都因家贫只能借书以读,宋濂借书于藏书之家,袁枚借书于张氏。
(2)克服困难努力读书的精神。宋濂“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袁枚读书迫切,不能借到书在梦里也想着这件事。
第二问:示例:要求读书学习的迫切心情。劝勉后辈珍惜当下条件,刻苦读书学习。
【附译文】
读书人黄允修来(向我)借书。我把书交授给他并且告诉他说:
书不是借来的就不能(认认真真地)去读。你没听说过那些藏书的人(是怎样读书)吗?《七略》(我国最早的图书目录分类著作,分为辑略、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七部)、《四库》(唐朝京师长安和东都洛阳的藏书,有《经》、《史》、《子》、《集》四库。这里《七略》、《四库》都指内府藏书),是天子的藏书,然而天子中读书的人有几个呢?那些搬运起来使牛累得流汗,放在家里塞满了屋子的,是富贵人家的书,然而富贵人中读书的有几个呢?其余那些祖辈和父辈收藏(的书籍),子辈孙辈随便丢弃的就不用说了。不只读书是这样,天下的事物(也)都是这样。不是那人自己的东西却勉强向别人借来,(他)一定担心别人催着要还,因而就显出忧惧的样子,抚摸玩赏那东西久久不能停止,心想:今天存放(在我这里),明天(就要给人)拿回去,我不能再看到它了。如果(这东西)已经被我所拥有,(我)一定会(把它)捆扎好放在高处,保存起来,说一声姑且等到另外的日子再看吧。
我小时候爱好读书,但是家里贫穷,很难得到书读。有个姓张的人藏书很多。(我)到他家去借,(他)不借给我,回来以后我在梦中还出现向他借书的情形。我那种迫切(求书的心情就)像这样。所以(只要)有看过的书就记在心里。(我)做了官以后,薪俸花出去了,书籍买来了,屋里到处都堆放满了,蠹虫丝迹时常覆盖书册。这样以后我(才)感慨借书读的人是(那么)用心专一,而自己少年时候的时光是(多么)值得珍惜的啊!
如今姓黄的年轻人像我(从前一样)贫穷,他借书(苦读)也像我(从前一样);只不过我把书公开,慷慨出借和姓张的吝惜书籍,(不肯出借,)似乎并不相同。这样看来,那么是我本来不幸遇到了姓张的,而姓黄的年轻人本来幸运遇到我吧?(黄生)懂得了(借到书的)幸运和(借不到书的)不幸运,那么他读书一定会专心,而且他还书也一定会很快。
(我)写下这篇说,让(它)和书一起(交给黄生)。
【作业布置】
以“学习中的苦和乐”为话题,运用对比的手法写一个片段,谈谈你的理解。
示例:
现在的中学生,“读书苦”几乎成了他们的口头禅。深谙了宋濂的苦与累后,我认为我们所谓的苦,简直是微不足道。宋濂借书、抄书,而我们的书应有尽有,却不曾用心读过;宋濂百里之外求师,行深山巨谷中,还常“遇其叱咄”,而我们坐在明亮温暖的教室里,却不一定“有所闻”;宋濂受冻馁之苦,而我们却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尚且用心不专。这么优越的条件,我们没有珍惜,又何苦之有
【学后反思】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送东阳马生序》第三课时 单元 3 学科 语文 年级 九
学习目标 把握“赠序”的文体特点,体会本文“劝学”的主旨。梳理文章的结构层次,注意多种表达方式的运用。学习本文对比手法的运用,并在自己的写作实践中合理借鉴。4、背诵课文,积累文言词汇。
重点 1、把握“赠序”的文体特点,体会本文“劝学”的主旨。2、梳理文章的结构层次,注意多种表达方式的运用。3、学习本文对比手法的运用,并在自己的写作实践中合理借鉴。
难点 1、积累文言词汇2、运用对比于自己的写作实践。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读课文: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作者叙述自己青少年时期的求学经历,与太学生的优越的学习条件进行对比,勉励马生刻苦读书。本课继续探究本文的内容和写法。 读课文回答 复习引入
讲授新课 【新课学习】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写自己和同舍生及太学生的学习条件的 这是用什么手法来写的 作者通过对比想说明什么道理 通过对比,作者说明了学习条件的好坏,对学习效果没有决定性的影响。成功重要的因素是求学者的态度:要“勤且艰”,要勤奋,要舍得吃苦,要有恒心。读课文,找出课文中议论的句子,说说它的作用。第一段:“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表明勤能补拙第二段:“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归结上文,突出勤苦。表明乐以忘忧。第三段: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对比得出的结论。文中先写自己少年求学的艰难与刻苦,目的何在?激励马生不要辜负良好条件,鼓励马生刻苦、勤奋地学习,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本文是写给马生的,为什么用大量的文字写自己求学的事?作者现身说法,以自己的切身体会勉励马生勤奋学习,增强作品感染力和教育作用。【合作探究】讨论本文的写作方面的特点。对比鲜明,说服力强。——本文写作特色之一第3段写当今太学生学习条件的优越,与第2段作者昔日求学的艰难形成对比,推出极有说服力的结论。用“廪稍之供”“裘葛之遗”与“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温袍敝衣”进行对比;用“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与“行深山巨谷中”进行对比;用“未有问而不告”与“未尝稍降辞色”“叱咄”进行对比;用“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与“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进行对比,最后得出结论:在昔日困苦中能业有所精、德有所成,而处于优越条件下却不能有所精、有所成,只能说明其用心不专。论述极具说服力。叙议结合,突出中心。——写作特色之二本文以记叙为主,笔法简洁,生动具体;同时还适当地穿插议论,突出了文章的中心。例如,在将自己同那些穿绮绣的同舍生对比之后,点出了甘于敝衣的原因:“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这里的“足乐者”就是进德修业,简要的议论鲜明地表现了作者的志趣。谈谈你学完本课后的感悟。示例:宋濂小时候读书的环境是那么恶劣,向人借书,寒中抄录,但他却是那么地勤奋刻苦。由此看来,一个人是否有所成,关键在于自己专心与否。勤奋刻苦是学习成功的必要条件。现在的我们,要珍惜优越的学习条件,学习先辈们勤奋刻苦的学习态度,以锲而不舍和水滴石穿的精神,扎扎实实地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升自身素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读读笔记讨论 目标1目标1目标3
选择题:选择题:选出下面对选文的分析不准确的一项( )A、选文开篇即点出作者“家贫”和“嗜学”的矛盾处境,由此引出求学的艰难。B、选文将富家子弟的奢华和作者的贫寒加以对比,表现了作者求学意志的坚定。C、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为了向人们展示自己成长之路的曲折与艰辛。D、作者通过现身说法表明:知识的积累,精神的充实,是学子读书的必备条件。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是一篇赠序,作者叙述自己青少年求学的艰难和学习的勤勉,目的是勉励马生成为德才兼备的人。B.虽然作者幼时“无从致书以观”,但“不敢稍逾约”的守信和“弗之怠”的坚持,使他得以“遍观群书”。C.“立侍左右”“俯身倾耳”“色愈恭,礼愈至”极为传神地写出了作者对老师的恭敬和求知的恳切。D.作者将穿戴讲究的同舍生和寒酸的自己对比,凸显作者对“口体之奉不若人”的毫不在意和学习的勤奋刻苦。问答题:找出文中的对比,思考其作用。阅读:送东阳马生序(节选)宋濂①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②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无从致书以观(得到)B.俟其欣悦(等待)C.同舍生皆被绮绣(被子)D.右备容臭(气味,这里指香气)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益慕圣贤之道 马之千里者B.或遇其叱咄 安陵君其许寡人C.以衾拥覆 故不以山溪之险D.足肤皲裂而不知 学而不思则罔下列对上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上文题目中的“生”是指长辈对晚辈的,“序”交代了本文的文体。B.第①段通过写先达教学的严厉突出了“我”幼时求师的诚恳和恭敬。C.第二段写富家子弟的奢华生活是为了对比“我”成年后的求学生活。D.作者现身说法,以自己“勤且艰”的求学经历来鼓励马生勤奋学习。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⑴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⑵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送东阳马生序》中作者写自己求学艰难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拓展延伸】黄生借书说(节选)清 袁枚 黄生允修借书。随园主人授以书,而告之曰:书非借不能读也。子不闻藏书者乎 七略、四库,天子之书,然天子读书者有几 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 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非夫人之物而强(qiǎng)假(jiǎ)焉,必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曰:“今日存,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矣。”若业为吾所有,必高束焉,庋(guǐ)藏焉,曰“姑俟异日观”云尔。余幼好书,家贫难致。有张氏藏书甚富。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其切如是。故有所览辄(zhé)省记。通籍后,俸去书来,落落大满,素蟫(yín)灰丝时蒙卷轴。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今黄生贫类予,其借书亦类予;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生固幸而遇予乎 知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为一说,使与书俱。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随园主人授以书而造之曰 授:交给B 子孙弃者无论焉 无论:不论、不管C 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 假:借D 为一说,使与书俱 俱:一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课文作者宋濂和本文作者袁枚两人具有怎样相同的品质?请结合文段内容简要分析。两文写作意图的共同点是什么? 做练习 拓展提高
课堂小结 作者宋濂给我们上了一堂很好的有关学习态度的课。古人论及学习的文章多得很,其中有不少耳熟能详的警句,像“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等。古人也曾留下很多令人称颂的成语典故,诸如“头悬梁,锥刺骨”“囊萤映雪”等。在今天,学习的目的有了新的定位,但学习的态度与方法是亘古不变的,这些足以供我们借鉴。希望同学们能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勤奋刻苦,在求学之年,学有所成。
板书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