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7张PPT)
青山处处埋忠骨
晓年
前情回顾
思考:本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主要讲了毛泽东的爱子毛岸英在抗美援朝的战争中光荣牺牲后,毛泽东惊悉这个噩耗后极度痛苦的心情和对岸英遗体是否归葬的抉择过程。
再读课文
理一理:
毛岸英同志牺牲后,毛主席一共收到了几封电报?
都是谁发送的?
主要内容是什么?
毛主席是怎么回复的?
课文梳理,读“三封电报”
志愿军司令部
志愿军司令部
朝鲜方面
报告毛岸英牺牲
询问是否将遗体运回国内
表示慰问并请求把毛岸英安葬在朝鲜
1
2
3
来源
内容
毛主席收到这三封电报后,分别是什么情绪?请从文中找一找,试着体会人物内心?
第一封电报:志愿军司令部的来电
第一封电报:志愿军司令部的来电
从见到这封电报起,毛主席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知识一支接着一支地吸着烟。桌子上的饭菜已经热了几次。
据当时毛主席身边人回忆:主席听到后很突然,又拿烟,又把烟丢那儿。回过头,他又点烟。本来那个火柴盒就在他前面,他不知道,还在口袋里找。泪汪汪的,但是不明显地让你看出来他在哭,但是我们心里明镜得很,他的泪水比我们还要多,还要疼,那是他最亲爱的儿子。
通过这两句话,你能看出什么?
通过这两句话,你能看出什么?
因为毛岸英是主席最心爱的长子,岸英的牺牲让毛主席非常伤心,吃不下任何东西。
岸英是毛泽东最心爱的长子,毛主席在他身上倾注了无限的父爱。当年,地下党的同志们冒着生命危险找到了岸英,把他送到毛主席身边。后来岸英去苏联留学,回国后毛主席又亲自把爱子送到农村锻炼。
通过这两句话,你能看出什么?
消息来得太突然,主席难以置信岸英的离开。
那一次次的分离,岸英不都平平安安回到自己的身边来了吗 这次怎么会....
通过这两句话,你能看出什么?
“岸英!岸英!”毛泽东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情不自禁地喃喃着。
语言描写
动作描写
神态描写
这句话通过对毛主席语言、动作、神态的三部分描写,让我们看到了一位失去挚爱的儿子,伤心难过的普通父亲形象。
第二、三封电报:难以抉择的主席
志愿军司令部
询问是否将遗体运回国内
2
主席会作何抉择?
朝鲜方面
表示慰问并请求把毛岸英安葬在朝鲜
3
第二、三封电报:难以抉择的主席
刚开始想见见儿子遗骨
打消了这种念头
不能因为是毛主席的儿子就搞特殊
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将岸英同志葬在朝鲜
毛泽东得知毛岸英牺牲的消息后,说:“打仗总是要死人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已经献出了那么多指战员的生命,他们的牺牲是光荣的。岸英是一个普通战士,不要因为是我的儿子就当成一件大事。”
毛主席的心理变化
第二、三封电报:难以抉择的主席
毛主席不由自主地站了起来,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强忍着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恋。岸英奔赴朝鲜时,他因为工作繁忙,未能见上一面,谁知竞成了永别!“儿子活着不能相见,就让我见见遗骨吧!”毛主席想。然而,他很快打消了这种念头。他若有所思地说道:“哪个战士的血肉之躯不是父母所生,不能因为我是主席,就要搞特殊。不是有千千万万志愿军烈士安葬在朝鲜吗 岸英是我的儿子,也是朝鲜人民的儿子,就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吧。”
秘书将电报记录稿交毛主席签字的一瞬间,毛主席下意识地踌躇了一会儿,那神情分明在说,难道岸英真的回不来了 父子真的不能相见了 毛主席黯然的目光转向窗外,右手指指写字台,示意秘书将记录稿放在上面。
动作描写
神态描写
心理描写
语言描写
神态描写
神态描写
第二、三封电报:难以抉择的主席
从收到这两封电报后,对毛主席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的描写,可以看出思念儿子至极但又难以抉择的矛盾的父亲形象,之后痛下抉择的伟人胸怀。
课文梳理,读“三封电报”
志愿军司令部
志愿军司令部
朝鲜方面
报告毛岸英牺牲
询问是否将遗体运回国内
表示慰问并请求把毛岸英安葬在朝鲜
1
2
3
来源
内容
伤心至极,
难以置信,
常人情感。
难以抉择,
痛下抉择,伟大胸怀。
第二天早上,秘书来到毛主席的卧室。毛主席已经出去了,签过字的电报记录被放在了枕头上,下面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
这一夜,主席无眠,仍是无法相信挚爱儿子的离去,以及对儿子的深深的思念与不舍。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解析】革命者既然把整个身心都献给了祖国,那么死后尸身是否要归葬家乡已经不重要了,即使长眠于异国的土地又何妨?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最后一自然段这么写的好处。
与课文题目相呼应;
深化中心,升华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