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衡阳名校2024届高三高考复习2月第1周周练 历史试题(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湖南衡阳名校2024届高三高考复习2月第1周周练 历史试题(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5.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2-08 11:04: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4年2月份第1周 历史好题推荐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玉琮是长江下游良渚文化中发现的一种玉器,是表明贵族身份的重要礼器。四川三星堆文化的前期已出现了良渚玉琮。此外,良渚文化的兽面纹还出现在陕西的石峁遗址中。这表明( )
A. 中华文明起源于良渚文化 B. 良渚文化领先其他文化
C. 三星堆是良渚文化的扩散 D. 区域文化之间相互影响
2.四川广汉三星堆考古遗址中发现了众多与当时中原不同造型的青铜面具,同时也发现了一些与中原类似的蚕丝品和青铜纹饰。这说明当时( )
A.中原文明已传播到四川地区 B.商朝统治范围扩大到四川地区
C.中原率先成为中华文明核心 D.不同区域间存在经济文化联系
3.秦朝,免官之制已普遍实行。因另有重用而免其原有较低的职务,因不称职而免职,因犯罪而免职,总之,国君不管出于什么理由,都有权免去臣下的职务。而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主官,也都有任免其下属的相应权限。由此可知,秦朝( )
A.君主权力开始受到冲击 B.官僚政治体制作用凸显
C.地方各级主官权力较大 D.统治者决策带有随意性
4.1931年,苏维埃政府指示“要把反革命的所有破坏革命的事件及一切实际材料寄登《红色中华》作广大宣传教育”;《红色中华》还专门设置了《问题与解答》《法令的解释》栏目,针对民众关心的土地法婚姻法、劳动法等内容进行解释和解答。据此可知,《红色中华》( )
A.推进反帝反军阀斗争的发展
B.在苏区法制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C.沉重打击了国内反革命势力
D.创立旨在提高苏区人民参政积极性
5.顾炎武的诗被后世称赞为“一代诗史,踵美少陵”;黄宗羲的诗以“一人之性情”,写“天下之治乱”。当时吴嘉纪、屈大均、钱谦益等人的诗文,也大都是抒发兴亡感慨,揭露清初暴政,反映民生疾苦。这反映了当时( )
A.反封建成为文学主流 B.诗歌凸显家国情怀
C.民主民权意识的觉醒 D.君主专制基础动摇
6.下表所示为1897-1914年中、外资在华纱厂纱锭增加趋势比较表。据此可推知,这一时期( )
年份 中资纱厂 外资纱厂
纱锭数(枚) 占比(%) 纱锭数(枚) 占比(%)
1897 234304 59.4 160000 40.6
1902 312810 62.9 184460 37.1
1906 380780 65.0 204852 35.0
1913 484392 58.8 238960 41.2
1914 544780 54.0 454976 46.0
A.外资企业在华失去竞争优势 B.洋务民用企业整体实力增强
C.传统经济中纺与织分离加速 D.民族工业发展突破外在阻碍
7.1918年,列宁强调社会主义苏维埃共和国面临的任务,简单来说就是,我们应当在全国借鉴美国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科学方法,把这种制度同缩短劳动时间结合起来,同利用新的生产方法和劳动组织方法结合起来。列宁的这一主张( )
A.旨在缓和与美国的外交关系 B.加快了工业化建设的进程
C.反映了恢复国民经济的愿望 D.体现了新经济政策的设想
8.北宋时期,“国家之禁,疏密不得其中矣。男去耒耜则不禁,女去织纴则不禁,商通珠贝则不禁,豪强兼并则不禁”。“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成为普遍现象。从中可知,宋代( )
A.国家法律制度不够健全 B.重农抑商政策瓦解
C.政府对社会的控制松弛 D.经济结构发生剧变
9.1943年,中共中央机关报《解放日报》开辟专栏连续报道陕甘宁边区推选出来的劳动英雄模范事迹。劳模的肖像不仅出现在报纸的头版,而且与毛泽东等边区政府领导人的肖像一齐挂在美术馆、民众馆、边区政府会议室等公共场所。这一时期的劳模宣传旨在( )
A.提高劳动者综合素质 B.推动党的工作重心转移
C.巩固抗日民主根据地 D.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10.北魏明元帝(409一423年在位)设中书学,以汉人索敞为中书博士,其学生“前后显达至尚书、牧守者数十人”。到孝文帝时,有记载的88位中书博士中,只有1位是鲜卑贵族;42位中书学生中,只有3位是鲜卑子弟。这些中书博士和中书学生“皆冠冕之胄”。北魏设置中书学意在( )
A.笼络汉族高门巩固统治 B.教育鲜卑子弟全面汉化
C.模仿南朝建立门阀政治 D.团结鲜卑贵族推进改革
11.明末清初,以利玛窦为代表的西方传教士在华期间“习华语,易华服,读儒书,从儒教”,并提出对华实行“学术传教”的思想,将欧洲的基督教文化、科学技术以及文化艺术传到了中国。西方传教士的这些做法( )
A.推动了中国向近代社会转型 B.推动中国科技发展新高潮的到来
C.冲击了中国传统的“夷夏观” D.客观上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
12.2000年,袁隆平的超级稻研究达到了百亩片平均亩产700千克以上的目标,此后,袁隆平和他的科研团队先后实现了超级稻百亩片平均亩产800千克、900千克和1000千克的奋斗目标,使中国超级稻研究遥遥领先于世界。这反映了我国( )
A.科技工作者的创新能力和精神 B.科技水平迈入了发达国家行列
C.水稻新品种在各地大面积推广 D.粮食安全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
13.16世纪前期,路德的三本“革命性的印刷书”——《致德意志民族的基督教贵族书》《教会的巴比伦之囚》《论基督徒的自由》卖出了几千本。加尔文出版的《基督教要义》以多种版本形式在全欧洲流传。据此可推知( )
A.宗教改革推动民族国家形成 B.印刷术利于促进欧洲思想变革
C.印刷术保存了欧洲古典文化 D.东正教影响力得到进一步增强
14.下表是1812—1889年海关关税占清政府财政收入比重情况。这深刻反映了这一时期( )
时间 1812年 1861年 1864年 1889年
海关关税占财政收入比重 2.3% 9.5% 12.89% 25.44%
A.财政收入结构发生变化 B.列强经济侵略加深
C.列强加紧对华资本输出 D.中外贸易迅速发展
15.对于户部官员的任命和吏员的参拨,明太祖曾作出重大决定:即在任用户部官员和吏员时实行地域(苏松江浙)回避,在任用苏松江浙人时实行部(户部)回避。这种双回避制度成为明代定制,历经二百余年而未有更改。对此解释最为合理的是,明代( )
A.江南成为赋税重要来源 B.体制建设提升行政效率
C.八股取士制度弊端丛生 D.官员贪腐现象日益严重
16.从1700年起,英国议会多次通过法令,或禁止进口印度花布,或提高棉织品的进口关税。仅1797-1798年,英国就把印度布匹的进口税提高了2倍,1802-1819年又提高了9倍。这一举措( )
A.表明英国放弃了重商主义政策 B.强化了英国对印度的殖民侵略
C.旨在维护英国世界工厂的地位 D.推动了英国纺织业的技术革新
17.1929年11月,斯大林发表了《大转变的一年》一文,他声称苏联农民已在整村、整乡、整区甚至整个专区地加入集体农庄,而且农村的中心人物——中农也在成批加入农庄了。1929年12月27日,他又发表了消灭富农的讲话。斯大林的这些言论意在( )
A.引导苏联农民开展阶级斗争 B.为苏联的工业化提供劳动力
C.加快苏联的农业集体化进程 D.防止苏联民众随意脱离农业
18.1790年,祝裕隆布店的业主祝丹山首次委任微商经营管理布店,并召集族亲制定了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两权分离”制度。此后,“祝裕隆”虽有七任微商“经手”,竟无一人贪污纳贿,且诚信无欺,让祝裕隆布店风光了200年。“祝裕隆”能够持久兴旺( )
A.源于清代徽商信守儒商文化 B.凸显商帮群体善于抱团取暖
C.得益于商业经营模式的创新 D.说明抑商政策有地域性差异
19.1958年,美国国会通过《航空航天法》,成立了航空航天局。同年9月,美国通过《国家国防教育法》,扩大对中小学教育等的资助以及改进科学与数学教育。美国还建立了大批国家实验室,形成以国防为主的研究开发体系。这反映出当时( )
A.美国在国际科技领域的领先地位 B.国防是美国科教政策的唯一目的
C.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影响科教发展 D.科技革命植根于政府的强力干预
20.在古希腊,大多数城邦禁止男子独身,柏拉图在《法律篇》中曾告诫雅典青年应该在30—35岁时成婚。公元前18年,古罗马通过了《朱里亚婚姻法》,规定25—60岁的男子必须结婚,违犯者将丧失自由继承遗产的权利。这些规定( )
A.凸显集体利益至上理念 B.强调法律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
C.剥夺了公民的婚姻自由 D.维护了其民主制度的长远发展
21.孙中山认为:“在不均的社会,当然可用马克思的办法,提倡阶级战争去打平它。但在中国实业尚未发达的时候,马克思的阶级战争便用不着…我们主张解决民生问题的方法,是要用一种思患预防的办法来阻止私人的大资本,防备将来社会贫富不均的大毛病。”据此可知,孙中山( )
A.倡导国共合作是民族革命胜利基础 B.其自身阶级立场已发生改变
C.主张发展实业与节制资本同步进行 D.肯定了马克思主义的积极性
22.19世纪后半期,第一国际的成立带动欧洲涌现出国际性的工人运动,但是美国的工人运动却成为了例外。美国的工人对激进的政治纲领并不感兴趣,反而把目光放在了工资水平和工作条件等具体问题上。这表明当时的美国( )
A.工人阶级的斗争受国情的影响 B.生产力水平低下缺少革命条件
C.工人运动缺乏先进政党的领导 D.社会价值取向鼓励个人的奋斗
23.1950年美国移民局因为爱因斯坦支持反战并同情社会主义者,一度想取消其美国公民的资格。当时甚至连3岁的“童模”也要签署一份“忠诚宣誓书”,保证自己坚决支持和拥护美国的制度,并经过政府审查后才能拿到拍广告的钱。这反映出当时美国( )
A.经济危机影响了政府决策 B.冷战中心逐渐转移到国内
C.资产阶级代议制全面异化 D.国内政策受国际局势影响
24.早期维新人士马建忠认为“加税乃我固有之权”,崔同因主张“税则为内政,自主之国应自主之”,郑观应进而提出使海关总税务司及各口海关税务司“皆渐易华人,照章办理,……权自我操”。材料表明当时部分国人( )
A.对国家主权有新的认识 B.主张利用国际公法捍卫权益
C.意识到列强侵略的本质 D.重视利用关税维护经济独立
25.17世纪,欧洲的地图测绘由政府性的职能机构与学术团体主导绘制,测绘成果往往成为外交谈判、国土勘界、调查与空间规划的重要历史依据。这说明( )
A.欧洲民族国家的意识增强 B.近代外交制度的逐渐建立
C.人文主义在欧洲大陆传播 D.服务于帝国主义对外扩张
26.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历史学家和海军战略理论家马汉认为,一个能够利用大规模装备精良且指挥高明的军舰控制世界海洋的国家才能够真正获取世界市场和资源的利益。他的海权思想深深地影响了20世纪早期的海军政策,对于美国大海军的筹建和美国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马汉的海权思想( )
A.适应帝国主义对外侵略扩张的需求 B.体现了海军的作战作用远大于陆军
C.实现了美国对世界海权的绝对控制 D.促成了美国对孤立主义政策的放弃
27.在中世纪的法国,乡村共同体作为一个自治性质的单位,以习惯法为基础,在得到领主同意后,通过村民会议自主管理公共事务。17世纪开始,地方领主及其代表出席或主持村民会议的权力被进一步限制,村民会议逐渐为王室监察官所掌控。据此可知,17世纪的法国( )
A.已经形成完备的成文法体系 B.乡村共同体丧失了自治权
C.民族国家形成影响社会管理 D.基层治理的水平不断提高
28.如表为明代山东、辽东、浙江沿海海防卫所数量对比统计。统计数据反映出( )
辽东沿海地区 山东沿海地区 浙江沿海地区
卫域数量 3 10 13
所城数量 1 13 23
总数 4 23 36
A.江南地区倭患较比北方严重 B.政府实施重陆防轻海防的战略
C.经济发展影响军事战略布局 D.政府对西方殖民活动有所警觉
29.《北京条约》签订后,恭亲王建议设立北方三口通商大臣,驻扎天津,专管牛庄、天津、登州三口事务。19世纪70年代,清政府将北方三口通商大臣改为北洋通商大臣,由直隶总督兼任,负责管理直隶、山东、奉天三省的通商、洋务,办理有关外交、海防及官办军工企业等事务。由此可推知( )
A.地方实力膨胀削弱国家管控 B.晚清政府职能开始了近代化
C.海防建设逐渐成为重要目标 D.清末民族危机推动制度创设
30.自2023年10月7日新一轮巴以冲突爆发以来,巴勒斯坦方面已有超过8600人死亡,以色列方面约1400人死亡。双方死亡人数过万,这已成为20年来死伤最严重的一轮巴以冲突。这反映出( )
A.霸权主义威胁世界和平 B.国际政治力量严重失衡
C.民族主义加剧世界动荡 D.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参考答案
1.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玉琮是长江下游良渚文化中发现的一种玉器,是表明贵族身份的重要礼器。四川川三星堆文化的前期已出现了良渚玉琮。此外,良者文化的兽面纹还出现在陕西的石峁遗址中。”可知,三星堆文化以及两种文化和陕西的石峁遗址存在着相同的文化遗迹,说明他们之间存交流的现象,并且产生了影响,D项正确;仅凭材料并不能说明中华文明起源于良渚文化,排除A项:材料不存在良渚文化与其他文化的比较,得不出良渚文化领先其他文化,排除B项;材料的并不是强调良渚文化的散,排除C项。故选D项。
2.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四川广汉三星堆考古遗址中发现了众多与当时中原不同造型的青铜面具,同时也发现了一些与中原类似的蚕丝品和青铜纹饰。这反映出当时四川广汉与中原地区有经济文化交流,进而说明当时不同区域间存在经济文化联系,D项正确;材料反映了四川广汉三星堆考古遗址中有众多与当时中原不同的青铜面具,“中原文明已传播到四川地区”的说法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仅凭材料无法判定商朝的统治范围,排除B项;材料只是反映了三星堆考古遗址中的发现情况,无法体现中原率先成为中华文明核心,排除C项。故选D项。
3.答案:B
解析:通过材料“国君不管出于什么理由,都有权免去臣下的职务”“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主官,也都有任免其下属的相应权限”等信息可以看出,官僚政治体制作用凸显,故B项正确;通过材料无法得出君主权力开始受到冲击,故排除A项;材料只说明“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主官,也都有任免其下属的相应权限”,无法体现地方各级主官权力较大,故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统治者决策的随意性,故排除D项。
4.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1931年”,“《红色中华》还专门设置了《问题与答解》《法令的解释》栏目,针对民众关心的土地法婚姻法、劳动法等内容进行解释和解答。”可知国共十年对峙时期,苏维埃政府以法律手段来巩固革命政权,为苏区的法制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B项正确;A与材料无关,排除;C从材料中不能看出,排除;《红色中华》报创立法制栏目,旨在以法律手段来巩固革命政权,而不是提高苏区人民的参政积极性,排除D项。故选:B。
5.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顾炎武……吴嘉纪、屈大均、钱谦益等人的诗文,也大都是抒发兴亡感慨,揭露清初暴政,反映民生疾苦”可知,明末清初,文人的诗文大都以抒发兴亡感慨,揭露清初暴政,反映民生疾苦为主题,说明当时的诗歌着重表现社会现状,凸显家国情怀,B项正确;反封建成为文学主流,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民主民权意识的觉醒,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君主专制基础动摇,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故选:B。
6.答案:C
解析: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范围为1897-1914年(中国)。据材料可知,1897-1914年在华的近代工厂生产的棉纱数量在不断增多,这会进一步加快中国传统经济中纺与织的分离,C项正确;从材料信息来看,外资企业纱锭数依然呈上升趋势,说明其在中国依然有优势,排除A项;根据表格信息不能判断材料属于洋务企业的数据,排除B项;民族工业发展的外在阻碍在近代一直存在,排除D项。故选C项。
7.答案:C
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影响题、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18年(俄国)。据材料可知,1918年,列宁提出要借鉴美国的生产方式来进行社会生产,这主要是由于苏维埃俄国建立初期经济遭受了较大的破坏,列宁试图通过这样的方式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C项正确;缓和与美国的外交关系不是列宁这一主张的主要目的,排除A项;当时苏俄的工业化建设尚未展开,排除B项;当时新经济政策尚未实行,排除D项。故选C项。
8.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北宋时期,尽管国家有一些禁令,但实际上男耕女织、经商、豪强兼并等都不受限制,这表明国家对于某些社会活动的控制相对宽松;北宋时期,“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这表明社会财富的分配并不是固定不变的,也进一步体现了社会的变动性。综上,政府对社会的控制松弛,C项正确;材料中提到“国家之禁,疏密不得其中矣”,但这仅是政府对商业的禁令,不能得出国家法律制度不够健全的结论,排除A项;重农抑商政策贯穿于整个封建社会,排除B项;材料仅涉及商业和土地买卖,没有反映农业、手工业等,不能说明经济结构发生剧变,排除D项。故选:C。
9.答案:C
解析:根据“劳模的肖像不仅出现在报纸的头版,而且与毛泽东等边区政府领导人的肖像一齐挂在美术馆、民众馆、边区政府会议室等公共场所。”可得出,宣传劳模,为的是树立榜样的力量,调动民众的积极性,从而巩固抗日根据地,C项正确;提高素质不是主要目的,排除A项;当时党的工作重心并没有转移,排除B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与团结其他阶层有关,这在材料中并没有体现,排除D项。故选:C。
10.答案:A
解析:鲜卑贵族建立的北魏政权选择汉人为主的高官子弟进入中书学,为中书博士和学生,意在笼络汉族高门,利用他们的文化知识、行政经验进行有效统治,故选A项;教育鲜卑子弟全面汉化与中书博士的学生多为汉人不符,排除B项;中书学在一定程度上造就了汉族士人的门阀贵族,但不是根本目的,且南朝门阀政治走向衰落,排除C项;鲜卑族建立的北魏政权设置中书学团结的是汉族人,不是鲜卑贵族,排除D项。
11.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设问词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明末清初(中国)。根据材料“习华语,易华服,读儒书,从儒教……将欧洲的基督教文化、科学技术以及文化艺术传到了中国”等信息可知,西方传教士的这些举措有助于东西方文明的交流,故D项正确;明清之际的中国仍然为封建社会,排除A项;宋元时期形成古代科技发展高潮,排除B项;C项发生于鸦片战争后,晚于材料中的时间“明末清初”,故排除C项。故选D项。
12.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1世纪(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材料中相关数据的变化反映了我国科技工作者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A项正确;迄今,我国科技水平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排除B项;材料中未提及水稻种植面积的变化,排除C项;D项中“得到有效的解决”的表述过于夸大化,排除D项。故选A项。
13.答案:B
解析:根据“《致德意志民族的基督教贵族书》……以多种版本形式在全欧洲流传。”可得出印刷术传到欧洲,促进了书籍的传播,从而推动思想解放,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民族国家,排除A项;CD项不是材料主旨内容,排除CD项。故选:B。
14.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1812-1889年海关关税占清政府财政收入比重情况”表格中的数据可以看出,清政府当时的海关收入增加,说明当时对华的经济侵略加剧,使中国与海外市场的联系加强,B项正确;从材料中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清政府财政收入结构发生变化,同时也反映出中外贸易迅速发展,因此AD项不是最佳,排除AD项;当时列强主要是商品输出,排除C项。故选:B。
15.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明代实行的“双回避”制度意在防止江南地区的官员参与户部的运作,其原因在于江南尤其是材料提及的苏松江浙地区是政府重要的赋税来源地,A项正确。材料并未提及行政效率的提升,排除B项;材料并未涉及八股取士制度,排除C项;D项表述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16.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英国议会通过法令提高进口棉织品的关税,从而使得棉织品在英国变得十分昂贵,棉纺织业变得十分有利可图,这对英国纺织业的发展与技术革新产生了重大推动力,故选D项;在工业革命时期,英国推行重商主义政策,故排除A项;英国禁止进口印度花布,不是强化对印度殖民侵略的表现,故排除B项;当时英国世界工厂的地位尚未确立,故排除C项。
17.答案:C
解析:选择C:根据“苏联农民已在整村、整乡、整区甚至整个专区地加入集体农庄”“消灭富农”并结合所学可知,斯大林希望苏联早日实现农业集体化。排除A:斯大林的讲话意在尽早实现苏联农亚集体化,不是为了引导农民开展阶级斗争。排除B:结合所学可知,苏联实行农业集体化主要是为了配合工业化,为工业化发展提供资金、原料等。排除D:材料主旨强调斯大林希望尽早实现苏联农业集体化,“防止苏联民众随意脱离农业”不是斯大林讲话的主旨。
18.答案:C
解析:选择C:材料反映祝裕隆布店业主委任徽商经营管理布店,并制定“两权分离”制度,使祝裕隆布店风光了200年,这种持久兴旺正是得益于新的商业经营模式。排除A、 B:材料主旨强调的是祝裕隆布店新型经营模式的影响,而不是儒商文化的影响、商帮群体的抱团作用。排除D:材料没有涉及抑商政策。
19.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二战后美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根据材料信息可知.20世纪50年代,美国通过国会立法和机构设置等途径,加强政府对科技教育事业的干预,以适应强化国防的目标,这体现了此时美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特征,故选C项;材料中缺乏美国与其他国家科教水平的对比,无法判定其领先地位,故排除A项;国防是美国科教政策的主要目的,但并非唯一目的,故排除B项;政府强力干预加快了科技革命进程,但科技革命的根源在于经济发展和生产力水平,故排除D项。
20.答案:A
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是本质题、影响题。时空是:古代希腊和古代罗马。根据材料,古代希腊罗马禁止男子独身,意在要求公民组成家庭,履行家庭责任和为城邦培养新一代公民,强调公民对家庭和国家的义务,凸显集体利益至上理念,A项正确;材料提及古希腊罗马法律都禁止男子独身,重点是“禁止男子独身”的规定,而非法律的作用,排除B项;古希腊罗马禁止男子独身,是国家稳定和发展的需要,并不是剥夺了公民的婚姻自由,排除C项;古希腊民主政治走向衰落,古罗马确立了帝制,“长远发展”说法不恰当,排除D项。故选A项。
21.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我们主张解决民生问题的方法是要用一种思患预防的办法来阻止私人的大资本,防备将来社会贫富不均的大毛病”可以看出,孙中山主张发展实业与节制资本同步进行,以预防出现严重的社会贫富分化问题,C正确;国共合作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A;孙中山不赞成用马克思的办法,说明其阶级立场并未发生变化,排除B;孙中山不主张使用马克思的办法,D排除。
22.答案:A
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美国工人运动的“例外”说明美国工人的阶级觉悟落后于欧洲,这也说明美国的工人更关注个体的利益,这种情况与当时美国盛行个人主义的国情相关,A项正确;随着两次工业革命的开展,美国的生产力水平并不低下,排除B项;工人阶级本身就是先进的领导阶级,排除C项;D项表述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A。
23.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美国。从材料“1950年美国移民局因为爱因斯坦支持反战并同情社会主义者,一度想取消其美国公民的资格……保证自己坚决支持和拥护美国的制度,并经过政府审查后才能拿到拍广告的钱”和所学知识可知,当时美国移民局对社会主义者的各种限制,典型的体现出冷战的特征,D项正确;美国当时并没有经济危机,排除A项;冷战的中心并没有转移,排除B项;材料并没有涉及代议制的变化,排除C项。故选D项。
24.答案:A
解析:材料中的早期维新人士认识到关税是国家固有之权,强调要自主,这与国门洞开后国人对关税权益缺乏正确认识形成对比,说明他们对国家主权有新的认识,故选A。材料与国际公法无关,故B错。列强侵略的本质是获取侵略权益以服务于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材料没有体现,故C错。材料只是认识到关税的重要性,还没有达到维护民族经济独立的高度,故D错。
25.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测绘成果往往成为外交谈判、国土勘界、调查与空间规划的重要历史依据”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6一19世纪,西方国家从专制王权国家发展为民族国家,欧洲民族国家的意识增强,A项正确;近代外交制度建立的基础是派遣常驻外交使节和外交使团,强调主权国家之间的平等往来,明显跟材料中测绘地图没有关系,排除B项;人文主义是以人为中心,突出人的价值、尊严和地位,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涉及对外扩张,且帝国主义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与材料中的17世纪不符合,排除D项。故选:A。
26.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一个能够利用大规模装备精良且指挥高明的军舰控制世界海洋的国家才能够真正获取世界市场和资源的利益”并结合所学可知,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他的海权思想对美国海军的建设产生了重要作用,适应了美国对外侵略扩张的需求,A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海军的作战作用远大于陆军,排除B项;“实现了美国对世界海权的绝对控制”说法错误,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选项说法夸大了马汉海权思想的作用,当时美国仍然坚持孤立主义政策,排除D项。故选:A。
27.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17世纪开始,法国王室监察官逐渐控制了村民会议。结合所学可知,17世纪法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王权的扩张,促进了民族国家的形成,中央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因此17世纪法国民族国家的形成影响了社会管理,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法国成文法体系,排除A项;“丧失了自治权”说法绝对,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与基层治理水平无关,排除D项。
28.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数据可知,明代时期,浙江沿海地区的所城数量远高于北方地区的沿海,这主要和江浙地区的经济发展有关,说明的是经济发展影响军事战略布局,C项正确;仅从卫所数量是无法判断出倭患的情况,排除A项;材料所述地区都是沿海地区,非内陆,排除B项;明朝中后期主要面临的是倭患,与西方殖民活动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29.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19世纪60-70年代(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题干信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签订的《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规定清政府开放天津等作为通商口岸,清政府于是设北方三口通商大臣,办理牛庄、天津、登州三口事务。19世纪70年代,随着列强侵略的加剧,清政府设北洋通商大臣,负责办理北方通商、外交、海防及官办军工企业等事务。可见,北方三口通商大臣和北洋通商大臣的设置与清末列强入侵和洋务运动有关,反映清末民族危机推动制度创设,D项正确;材料未提及北方三口通商大臣和北洋通商大臣权力膨胀和不受国家管控,排除A项;材料看不出“开始”,排除B项;材料除了提及“海防”,还提及通商、外交,C项未能完整和准确概括题干信息,排除C项。故选D项。
30.答案:C
解析:巴以冲突更多是巴勒斯坦地区的阿拉伯人与以色列民族的矛盾,而不是大(强)国欺凌小(弱)国,故选择C选项,排除A选项;B选项、D选项材料未体现。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