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2月份第2周 历史好题推荐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1929-1940年间,苏联工业每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6.8%,而同样的过程在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中花费了一至两百年的时间,这种优势给西方领导人造成了巨大的压力。材料主要反映了( )
A.苏联经济发展水平领先世界 B.新经济政策的成效得以延续
C.制度保障助推苏联快速崛起 D.苏联经济优势引发美苏争霸
2.随着现代政府财政体系的逐步建立与发展,英国政府借款的机会与债务的规模大大增加。英国的公债在1697年时为1450万英镑,以后每经历一次战争,公债就稳定增加,到1720年时,英国国债超过5千万英镑,逐步形成规模比较庞大的债券市场。由此可知,英国债券市场的形成( )
A.标志着现代金融股票制的创建 B.解决了“商业革命”所引发的危机
C.拓宽了工业化生产的融资渠道 D.适应了对外殖民扩张的现实需要
3.菲利咨费尔在《世界一部历史》中指出“二战后,美国和苏联之间的对峙是为了争夺霸权,每一方都认为对方威胁到己方。西方盟国以条约组织包围了苏联阵营;苏联则迂回到西方的背后,培养革命的盟友。”这说明美苏冷战( )
A.重点是进行军备方面的竞赛 B.意在遏制对方发展政治同盟
C.实质上是重划世界势力范围 D.背离了当时世界的政治形势
4.顾炎武的诗被后世称赞为“一代诗史,踵美少陵”;黄宗羲的诗以“一人之性情”,写“天下之治乱”。当时吴嘉纪、屈大均、钱谦益等人的诗文,也大都是抒发兴亡感慨,揭露清初暴政,反映民生疾苦。这反映了当时( )
A.反封建成为文学主流 B.诗歌凸显家国情怀
C.民主民权意识的觉醒 D.君主专制基础动摇
5.下表是关于“9-10世纪欧洲政治中的教皇”的记载。由此可知,当时( )
时间 大事
9世纪初 版图遍及中欧和西欧的查理曼帝国建立,查理大帝把教皇当作他国土上的一位首席主教来对待
从9世纪末 教皇逐渐成为意大利贵族和罗马党派争夺权力斗争中的“政治足球”
962年 教皇把“罗马人皇帝”的称号献给了实力强大的德意志君主以求保护
A.教权与王权逐渐融合 B.教权逐渐依附于世俗政权
C.西欧封建制走向衰弱 D.教权与王权势力斗争激烈
6.下表是荷兰东印度公司在印度尼西亚的扩张历程。据此可知,当时的荷兰东印度公司( )
年份 事件
1605年 夺取了安汶岛上葡萄牙人的要塞
1611年 在爪哇岛的雅加达建立起商馆
1623年 将当时世界上唯一的丁香产地安汶岛和肉豆蔻产地班达群岛收入囊中
1641年 获得马六甲海峡的控制权
17世纪末 控制了苏门答腊各个胡椒港口
A.建立亚洲贸易霸权 B.适应了自由贸易要求
C.意图垄断香料贸易 D.改变了企业经营方式
7.《后汉书》记载:“巴郡南郡蛮,本有五姓”,共立巴氏子务相为君长。“及秦惠王并巴中,以巴氏为蛮夷君长,世尚秦女……汉兴,南郡太守靳彊请一依秦时故事”,得到朝廷允许。这表明( )
A.巴氏君长世代与秦女通婚 B.务相为秦所命的蛮夷君长
C.务相所统五姓被视作戎狄 D.秦汉民族政策具有延续性
8.1356年神圣罗马帝国“黄金诏书”规定皇帝由七大选侯选举产生,选侯之特权、司法权、荣誉和领地不得受任何程度的侵犯,冒犯选侯者以叛逆罪论处。这表明神圣罗马帝国( )
A.统治阶级矛盾尖锐 B.国内封建势力减弱
C.王权强化困难重重 D.民主政治初步确立
9.康熙晚期,清廷在西北部和北部逐步推行绿营兵屯田、八旗屯田、流人屯田、民户屯田和维吾尔人屯田,先后在传统牧区兴建了太仆寺牧场、上驷院牧场、八旗牧场、绿营牧场等一系列官牧场。屯牧政策推行( )
A.大大缓解内地严重的人口压力 B.一定程度抵御了西方列强扩张
C.支持了清廷的政治和军事活动 D.推动了游牧文明向内地的扩展
10.下为1864—1930年上海洋货外埠转运占全国进口比重图。据此推论可知( )
全国进口总值按100%计算
A.近代民族工商业发展很迅速 B.列强侵略加深导致外贸逐渐衰落
C.世界大战推动上海外贸发展 D.贸易格局改变影响上海洋货进口
11.罗马实行共和制后,罗马公民拥有选举权,公民大会掌握立法权和开战权。外族人可以通过在罗马附属军团中服兵役的方式来获得罗马公民的身份。共和制政体的确立( )
A.推动了古罗马的领土扩张 B.体现了古罗马的理性精神
C.标志着公民权的普遍实现 D.使罗马彻底摆脱专制制度
12.1350年英国国王爱德华三世不顾本国人利益,置伦敦等城市的特许状于一旁,让所有“友好国家”的商人都能以批发和零售形式自由出售商品,大量的汉萨商人、尼德兰商人来到英国开展贸易。这反映出英国( )
A.君主增强自身经济实力对抗城市 B.市民阶层对外来商人持宽容态度
C.国王为发展工商业而优待外来者 D.自由贸易观念已被社会广泛接受
13.宋代谚语“苏湖熟,天下足”常用于描述长江三角洲、太湖平原一带被视为当时的鱼米之乡的情景;到明代万历年间,已有“(荆楚)鱼粟之利遍天下”的说法,明末甚至出现“吴以楚食为天”的说法。这一变化源于( )
A.湖广地区经济的近代化转型 B.政治中心与经济重心相分离
C.西方殖民势力对江浙的侵扰 D.区域性产业分工的深入发展
14.1959年美国在苏联举办了国家博览会,最吸引苏联民众的是能够回答预设问题的电脑,其中被问得最多的问题是“美国梦到底是什么?”电脑的问答是:“美国梦是美国人的根本信仰,美国人崇尚自由,他们可以信仰自由,言论自由,享有普遍的选举权,崇尚普及教育。”这反映出( )
A.美国向苏联展示工业化成就 B.美苏关系逐渐走向缓和
C.美国趁机进行意识形态渗透 D.美苏“冷战”进一步加剧
15.新出土秦简记载“新地吏(秦国派到新征服地方的官员)及其舍人敢受新黔首(秦新征服地区的百姓)钱财、酒肉、它物及有买卖假赁貣于新黔首而故贵赋。”直接意思是,禁止新地吏剥削新黔首的财物或者在经济上压榨他们。从新出土的秦简能推断出( )
A.暴政亡秦历史结论的虚妄 B.秦加重对新征服地区的盘剥
C.秦为统一全国推行新政策 D.在新征服地区推行怀柔政策
16.宋神宗熙宁年间,苏颂两次使辽,他在诗作中描述以奚人为主、汉人和渤海等多民族共居的燕山山地“田畴高下如棋布,牛马纵横似谷量。”又在诗下注说:“问之皆汉人佃奚土,甚苦输役之重”。材料反映了( )
A.王安石推行募役法的背景 B.辽朝农牧结合的经济特点
C.北宋时期土地契约的出现 D.设置南、北面官制的影响
17.《天亡簋》铭文大意:武王来到管地,率领诸侯登太室山祭祀皇天上帝。后下山,在宗庙遍祭先王。文王德高闻于天帝,武王继承其大业,推翻商王朝,终止了商王祭天的权利。武王还举行了祭社大礼。天亡因护卫有功被赏赐爵橐礼器,(天亡)造簋铭文以颂扬王的休美。这反映了西周( )
A.宗族因素影响政权稳定 B.政权宗教色彩愈加浓厚
C.王权受到多种因素影响 D.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
18.波峰、波谷反映一个周期内经济增长的幅度,通过综合比较不同时间段内经济周期的波峰、波谷、落差可以明显看出经济波动的剧烈与平缓状况。总的来说,二战结束以来,美国经济周期的波动比以前更加温和,有的学者称之为“被烫过了的曲线”(下图),其主要原因是( )
1886-2002年美国GDP增长率波动
A.凯恩斯主义在美国发挥作用 B.美国国际金融的主导地位
C.二战使美国成为世界的霸主 D.新的货币贸易体系的建立
二、材料题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从边疆思想的层面来说,汉承秦大一统之后,当时的疆域已经远远超过《春秋》时代之所谓华夏;在中国范围之内,事实上只有地方性而不复有种族性的问题。董仲舒提出“王者爱及四夷”的理想,欲泯除华夷之辨,并认为“有天子在,诸侯不得专地,不得专封,不得专执天子之大夫,不得舞天子之乐,不得致天子之恩不得适天子之贵。”这是其边疆观念的理论基础,与汉武帝的政治需求有着高度契合。董仲舒认为,与君之“无为”相应,臣者则应“有为”,把黄老的“无为”思想融合于其儒学体系之中,并以其阐述治国与君臣之道,提倡君道无为与臣道无为,最终把“无为”理想在政治上的实践归结为“君无为而臣有为”。他在《春秋繁露·服制象》中说道“我文德为贵而威武为下,此天下之所以永全也。”新儒学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开放性和进取性,汉武帝之世宏大边疆恩赋体系的建构也因此具有了明确的指导精神。
——摘编自袁宝龙《秦汉新儒学转向与汉武帝边疆思想体系的构建》
材料二:在历史变革的背景下,民族主义思潮由西方涌入中国。孙中山等先行者关于民族主义有相对进步的认识,提出五族共和的思想,因而国民政府统治时期传统“尊夏贱更”“首崇满洲”的意识也有所改变。南京国民政府颁布《改正西南少数民族命名表》中规定,凡过去少数民族名称中之虫、兽、鸟及反犬旁,一律须改为人字旁。在民族主义思潮的影响下,大一统国家思想根深蒂固,因而南京国民政府也重视维护国家主权与国防建设。一些民族主义者深切感受到唯有国家和边疆富强,边疆各民族提高教育文化水平,摆脱旧观念的束缚,边疆危机方能消除,中国才能自立自强。因此,南京国民政府从上至下组织了大规模的边疆民族状况调查,以重新认识边疆民族的社会状况和发展需求。此外,还在西南各省先后设置了边政管理机构,制定和推行了一些旨在增强边疆民族自治能力、发展边疆经济文化事业的政策。
——摘编自马玉华《论国民政府对西南边疆及边疆民族的治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董仲舒新儒学的边疆治理思想的特点及对汉武帝边疆思想体系构建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民族主义思潮影响下国民政府边疆治理的举措。
(3)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董仲舒新儒学的边疆治理思想和近代民族主义思潮对边疆治理的共同作用。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新中国外交始终致力于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建国之初,中国共产党就提出了“新型国际关系”这一重要概念。但这种以无产阶级国际主义为底色的新型国际关系起初仅限于指称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随着实践的深入和认识的升华,“新型国际关系”的内涵和外延均有所变化,其中最引人注目且意义重大的,就是中国与亚非拉民族独立国家的关系迅速取得进展。新的历史时期,中国为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做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坚持把发展与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的关系作为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突破口。数量众多的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舞台上群体性崛起,对全球经济增长贡献率持续升高,它们在既有国际体系中相互帮衬,特别是在变革既有国际秩序方面协调行动,这是当今国际关系中引人注目的现象。作为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中最具影响力的一员,中国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努力具有指向性意义。
——摘编自王存刚《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努力中实现外交转型》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建国初期“新型国际关系”内涵的变化及其取得的成就。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的历史时期中国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努力和意义。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五代以来,战乱频仍,官学普遍废弛。北宋初年,朝廷仍然忙于统一战争,没有余力兴办教育。士子如欲求学问道,多依靠私人教育。下表是据各种地方志统计的各省新建书院数量:
地区 数量 地区 数量 地区 数量
直隶 3所 江苏 4所 安徽 4所
河南 5所 浙江 4所 湖北 3所
陕西 1所 福建 3所 湖南 8所
山西 1所 江西 23所 广东 4所
山东 4所 安徽 4所 四川 4所
——摘编自白新良《中国古代书院发展史》
材料二:清末学堂在横向上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普通的大学堂(含分科大学)、高等学堂、中学堂、小学堂;二是优级师范学堂和初级师范学堂;三是专习专科知识的高等学堂、中等学堂和初等出中等学堂。除此之外,还有进士馆、仕学馆和蒙养院等。从纵向上看,可分为五级:初级学堂、中等学堂、高等学堂、大学堂、通儒院。1901年清廷颁行了《学堂选举鼓励章程》,规定凡由学堂考试合格之毕业生,均给予贡生、举人、进士出身奖励。1903年张之洞等人遵旨重订学堂章程(《奏定学堂章程》),该章程进一步明确了学堂毕业生选官的基本原则。科举被停废后,学堂选官制度遂成为清末选官的“正途”。
——摘编自刘为勇《清末文官制度变革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宋书院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末学堂发展的特点及其影响。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公元前492年,波斯入侵雅典,“希波战争”爆发。战争爆发后,贵族阿里斯提德与泰米斯托克利虽然有矛盾,但是为了抵抗波斯入侵,二人还是携手主持了修建城墙的工作。 ★希波战争中的马拉松战役(公元前490—前489年)之后两年间,陶片放逐法(要求至少有6000公民参加的公民大会才能有效)首次付诸实施。 ★公元前480年,萨拉米斯海战取得胜利,壮大了海军的力量,海军大部分来自于第四等级。同年,雅典废除了一切行政官职任选的财产限制,规定每个公民在法律上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公元478年,雅典海军在征服塞勒斯岛后,直接掌握了黑海地区的咽喉,一跃成为希腊半岛和爱琴海地区的商业中心。比雷埃夫斯港是特米斯托克利为抵御波斯进攻,而建立的新军港兼商港,在希波战争之后就成为了希腊掌握的经营东西方贸易最重要的港口。
——摘编自周洪祥《古代雅典公民大会研究》
材料二:
拿破仑希望建立一个帝国,把这些理念传播到欧洲和全世界。他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这一目标,因为在他倒台之后,欧洲大陆破旧立新,旧世界在革命群众和拿破仑的军队面前倾覆瓦解,一去不回。
——[西]胡里奥·克雷斯波·麦克伦南《欧洲:欧洲文明如何塑造现代世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希波战争”对雅典民主政治发展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拿破仑战争。
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新航路开辟前后的世界贸易示意图
图1:新航路开辟以前
图2:新航路开辟以后
——摘编自[日]宫崎正胜著《世界史就是一部货币史》
材料二:英国著名的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曾将1550至1605年这一时期的西北欧描述如下:“近代世界编年史上,从未存在过对商人、投机者和暴发户来说如此持久、如此可贵的一个良机。在这些黄金般的岁月里,近代资本主义诞生了。”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航路开辟给世界贸易带来的显著变化。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证材料二中的观点。
24.【美国的对外战争动员】
材料一:美国签署宣战声明仅仅一个星期之后,威尔逊成立了公共信息委员会,主席克里尔借用新兴的公共关系领域的专业技巧,雇用了15万人,制作了1000多万份手册、文章、书刊等宣传资料,阐述这场战争的起因和意义。在全国各地活跃着一支由7.5万名“4分钟人”组成的志愿者队伍,他们利用戏剧和电影放映前的零碎时间发表简短的爱国演说。公共信息委员会还通过张贴海报、制作幻灯片、投放报纸广告和播放电影等方式宣传战争。公共信息委员会组织了声势浩大的抵制德货运动。在海报和宣传品上,德国人被描绘成文明世界之外、洪水猛兽般的野蛮人。1917年的兵役登记体现了全国上下对战争的支持。
——摘编自法拉格著《合众存异:美国人的历史》
材料二:1947年,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国会发表演讲:“倘若我们在领导方面举棋不定,我们就会使全世界的和平受到危害,我们也必定使我们的繁荣受到损害。”
1949-1951年美国媒体关于国防政策的民意调查表
1949年12月2日-原子武器 1950年5月5日国防 1951年12月2日-核战争
既然苏联拥有核武器,你认为爆发战争的可能性有多大? 你认为美国政府的国防开支应该增加、减少。还是保持不变? 如果美国和苏联卷入一场全面战争,你认为我们应该首先对苏联使用核武器吗?
可能性很大 45% 增加 63% 首先使用 66%
可能性很小 28% 不变 24% 遭到核打击后使用 19%
没有影响 17% 减少 7% 不知道 15%
不知道 10% 不知道 6%
——摘编自纳什等编著《美国人民》
(1)根据材料一、概括说明美国政府动员民众支持战争的方式和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美国应对战争的宣传对民众社会生活和思想观念的影响。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秦汉时期,我国船只便已在南海中航行,并以“涨海”称之。晋代渔民便已在南海诸岛从事捕捞活动。宋代官方地图《诸蕃图》中,南海诸岛已正式划入中国版图,政府还派水师巡海至西沙群岛一带。元代天文学家郭守敬到南海测量。明清两朝,南海诸岛划归琼州府管辖,并置水师负责巡视和军事戍卫。数百年来,中国沿海渔民在南海诸岛上种植椰树、香蕉、番薯等,并建立了许多供奉神明的小庙,人们还在南海诸岛上发现了大量历代古钱币。
——据吕一燃《中国海疆史研究》
材料二:日本战败投降,依据《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中国负责南海各岛屿的受降事务。国民政府于1946年5月23日派海军抵达东沙群岛,设置气象台,后又增派军队登岛驻守。1946年11月28日进驻西沙群岛之武德岛。1946年12月15日,南沙群岛接收人员在太平岛举行接收南沙群岛升旗典礼。后又与法国政府数度谈判,收回南沙群岛的主权。1947年,印制了《南海诸岛位置图》,用11段国界线圈定了中国南海海域范围。
——据陈谦平《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收复南海诸岛主权述论》
材料三:2002年11月,中国与东盟签署了《南海各方行为宣言》,各方同意以和平方式而不诉诸威胁或使用武力,由直接相关的主权国家根据公认的国际法原则,通过友好磋商和谈判解决他们的领土和管辖权争端。宣言作为中国与东盟国家在地区层面处理南海问题的首份政治文件,意义重大。
——据李金明《从东盟南海宣言到南海各方行为宣言》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我国古代南海诸岛开发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国民政府能够收回南海主权的原因,并简要评价国民政府的举措。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南海各方行为宣言》的签署对处理南海问题的启示。
26.【中国古代财政监督制度】
材料一:《周礼·天官》所记载的“宰夫”和“司会”有财政监督的权力,而且有一定的分工:“宰夫”重在审查各级官署财用出入的合法性,“司会”则要把官府的收支和它完成的事功联系起来进行考核。《礼记·王制》中提出“量入以为出”,对财政收支实行预算控制。《周礼》中规定:财赋的出入必须经过几个人的审核,内外互相考核,出入互相考核。战国李悝《盗法·杂法》中规定:遗失记载官物的账薄以致财物数量有错误的,要按不揭发盗窃论罪。
材料二:秦代已有相当严密的财政监督制度。会计记录不正确,对财物保管不认真均会受到惩罚。此外还注重对新旧官吏交接的监督。西汉对于财政收支的具体监督,既加强对上计簿的审查,还大力严惩贪污舞弊和贿赂行为。隋朝以前有财政监督的制度,却没有专管机构。隋唐时刑部下专设比部,“职掌内外赋敛、经费、俸禄、公廨、勋赐、赃赎、徒役课程、通欠之物及京师仓库,三月一比”北宋对于各级官署支用的财物要进行事前的和事后的审计,到南宋初设审计院。明、清以户部所属的“清吏司”来执行财政监督。十三个清吏司根据各省一年一报的文册进行审查核销。清前期大体沿袭明制,均按监督的对象,作具体的分工。
——以上均摘编自赵友良《我国历代财政监督(审计)制度考略》
(1)根据材料一,列举我国财政监督早期发展的表现。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财政监督的演进趋势及影响。
三、论述题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汉初诸臣,惟张良出身最贵,其余陈平、王陵皆白徒……一时人才皆出其中,致身将相,前此所未有也,盖秦、汉间为天地一大变局。
——摘编自王树民《廿二史札记校证》
材料二:中国近代所处的局势确是“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中国近代所遇之敌人确是“数千年来未有之强敌”。李鸿章的结论是不能否认的或修改的。
——摘编自蒋廷黻《中国与近代世界的大变局》
材料三:放眼世界,我们面对的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世纪以来一大批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快速发展,世界多极化加速发展,国际潮流大势不可逆转。
——摘自《改革开放简史》
作为“百年变局”的参与者,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从历史进程中汲取应对变局的智慧,自拟论题,阐述你的历史认识。(要求:主题贯通,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语言精练)
28.【历史发展主轴与社会进步】
材料:世界是由各民族各国家所组成,各民族各国家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都是以生产力发展和世界交往的发展为基础和前提的。正是生产力的发展和世界交往的发展最终决定了各民族各国家的社会进步和历史发展以及世界历史的发展演变。没有生产力的发展和世界交往的发展,就没有各民族各国家的历史,也没有世界历史。可以说,生产力发展和世界交往的发展是历史发展的两根主轴。世界历史是在这两根主轴的推动下产生、发展、演变的,世界历史进程中出现的各种历史现象(政治、经济、文化等)和各个重大历史事件,归根结底,都是围绕这两个主轴展开的。
——李植树《20世纪世界史》
请以“历史发展的主轴”为主题,任选角度,自拟标题,运用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
29.【社会主义建设与经济体制改革】
材料:20世纪50~90年代中国发展观指标比较表
20世纪50~70年代 20世纪80年代 20世纪90年代
发展导向 经济增长导向型 经济发展导向型 经济社会进步导向型
发展目标 工业化 四个现代化 人的全面发展
发展标准 工农业总产值 国内生产总值 绿色国内生产总值
发展途径 增长优先 增长为主,发展为辅 发展优先
发展重点 重工业 工业 国民经济与社会
发展方式 外延式与粗放式 外延式与粗放式 内涵式与集约式
发展形势 积累优先 积累和消费并举 积累和消费并举
区域发展 均衡发展 非均衡发展 协调发展
发展动力 生产关系革命 体制改革与开放 社会全面进步
发展层面 经济 经济兼顾社会 经济、社会、人文、生态
提取上表中的若干信息,围绕“中国发展观”这一主题,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论述。(要求:观点明确,表述成文,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3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德国社会支出比率、社会保障缴费率及人均国民总收入
年份 社会支出比率(占GDP的百分比) 雇员的社会保障缴费率(占总工资的百分比) 人均国民总收入/美元
所有缴费 法定养老保险制度 医疗保险 失业保险 强制的长期照护保险
1960 18.3 12.2 7 4.2 1 2792
1970 20.2 13.25 8.5 4.1 0.65 5945
1980 25.7 16.2 9 5.7 1.5 12808
1990 24.1 17.8 9.35 6.3 2.15 20658
2000 28.8 20.5 9.65 6.75 3.25 0.85 25983
2010 29.8 20.23 9.95 7.9 1.4 0.975 32137
——摘编自[德]沃尔夫冈·施罗德、塞缪尔·格里夫《德国经济发展与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历史经验与未来方案》
材料二:2010年,德国有五分之一的公民进入老年阶段,这使得德国进入世界上老龄人口较多的国家的行列。一方面人口出生率的下降使法定养老保险的潜在缴费者在减少,另一方面人口寿命的增加使养老金领取者的人数在增多、领取期限在延长。对于法定养老保险而言,这意味着缴费者与受益者的比例(制度赡养率)的不断提高,2009年德国100个在职人员(20~65岁)赡养34个退休人员(65岁以上),预计2030年将会是100个在职人员赡养50个退休人员。
——摘编自于秀伟《从“三支柱模式”到“三层次模式”——解析德国养老保险体制改革》
提取材料有效信息,围绕“社会福利制度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为主题,提炼出一个观点并进行论证。(要求:观点紧扣材料及主题,观点明确、条理清晰,史论结合,表述成文。)
参考答案
1.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1929-1940年间,苏联工业每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6.8%,而同样的过程在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中花费了一至两百年的时间”可知,苏联工业化的速度远远超过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这主要是因为苏联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这一体制保障了苏联工业化的快速发展,C项正确;苏联经济发展水平领先世界,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1929-1940年间,苏联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美苏争霸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C项。
2.答案:D
解析:根据“随着现代政府财政体系的逐步建立与发展,英国政府借款的机会与债务的规模大大增加。英国的公债在1697年时为1450万英镑,以后每经历一次战争,公债就稳定增加,到1720年时,英国国债超过5千万英镑,逐步形成规模比较庞大的债券市场”及所学知识,“随着现代政府财政体系的逐步建立……以后每经历一次战争,公债就稳定增加”“逐步形成规模较庞大的政府债券市场”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世纪前后,英国正在同法国、荷兰争取波罗的海以及世界的殖民霸权,英国债券市场的形成有助于解决财政危机,适应殖民扩张的需要,D项正确;现代金融股票制的创建与荷兰相关,排除A项;材料有利于解决的是英国早期殖民战争中的资金问题,排除B项;材料中工业化这一时期还没有开展,排除C项。故选:D。
3.答案:C
解析:材料指出,二战后,美苏“为了争夺霸权”而对峙,西方盟国有“条约组织”,苏联阵营“培养革命的盟友”,建立了两极格局,其实质是重划世界势力范围来打击对手,C项正确;材料说明的是美苏对峙中各有自己的同盟军,没有说明美苏对峙重点是什么,排除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苏对峙争夺霸权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各自的国家利益,不是遏制对方发展政治同盟,排除B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苏冷战背离当时世界政治形势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C。
4.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顾炎武……吴嘉纪、屈大均、钱谦益等人的诗文,也大都是抒发兴亡感慨,揭露清初暴政,反映民生疾苦”可知,明末清初,文人的诗文大都以抒发兴亡感慨,揭露清初暴政,反映民生疾苦为主题,说明当时的诗歌着重表现社会现状,凸显家国情怀,B项正确;反封建成为文学主流,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民主民权意识的觉醒,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君主专制基础动摇,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故选:B。
5.答案:B
解析:题干所给材料“查理大帝把教皇当做他国土上的……意志君主以求保护”表明,此时王权得到强化,教权逐渐依附于世俗政权,B项正确;题干所给材料信息强调的是教权逐渐依附于世俗王权,“教权与王权逐渐融合”、“教权与王权势力斗争激烈”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D项;“西欧封建制度的发展趋势”在题干所给材料信息中没有涉及,因此无法得出“西欧封建制走向衰弱”的结论,排除C项。故选:B。
6.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将当时世界上唯一的丁香产地安汶岛……胡椒港口”,可以看出荷兰东印度公司通过殖民扩张,控制港口,意图垄断香料贸易,C项正确;材料仅提及了荷兰东印度公司状况,不能得出其他国家的状况,所以不能得出建立亚洲贸易霸权,排除A项;材料时间是17世纪,这一时期还未产生自由贸易,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荷兰东印度公司的扩张过程,未涉及企业经营方式的变化,排除D项。故选:C。
7.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汉朝(中国)。据材料“秦惠王并巴中,以巴氏为蛮夷君长,世尚秦女……汉兴,南郡太守靳疆请一依秦时故事”可知,汉朝政府延续了秦惠王时期实行对待少数民族的优抚政策,D项正确;材料反映了秦汉民族政策具有延续性,而不能得出汉朝巴世君长世代与秦女通婚,排除A项;务相是巴氏子,不是秦任命的,排除B项;务相被视为蛮夷君长,而不是戎狄君长,排除C项。故选D项。
8.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皇帝由七大选侯选举产生,选侯之特权、司法权、荣誉和领地不得受任何程度的侵犯,冒犯选侯者以叛逆罪论处”可知,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由选侯选举产生,选侯拥有较大的权力,这说明神圣罗马帝国王权强化困难重重,C项正确;材料未体现统治阶级矛盾尖锐,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神圣罗马帝国王权强化困难重重,未体现国内封建势力减弱,排除B项;材料反映了神圣罗马帝国王权强化困难重重,未涉及民主政治,排除D项。故选C项。
9.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清代的边疆治理。根据材料可知,清政府在西北和北方实行屯田和建立牧场,有利于军队的长期驻扎,保证了军马的稳定供应,为清政府开展治边和巩固边疆的军事行动提供了支持,故选C;屯田与缓解内地人口压力无关,排除A;西方列强的扩张发生于近代,与时代不符,排除B;游牧文明向内地的拓展的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D。
10.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晚清到民初的贸易格局。根据图表可知,经上海转运的洋货占比逐渐下降,体现出国内贸易格局的改变。随着天津、青乌和汉口外贸占比的增加上海一家独大的地位被打破在全国贸易中占比逐渐下降,故选D:选项A与材料无关可以排除:选项B和C与史实不符,排除。
11.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罗马的政治。根据材料可知,罗马共和政体确立后,外族人可以通过服役的方式取得公民权,大批外族人参加罗马军团,增强了罗马军事实力,缓解了罗马社会矛盾,推动了领土扩张,故选A。
12.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英国中世纪经济发展。根据材料可知,百年战争时期的英国,经济萧条,英国国王为促进本国经济恢复与发展,大力鼓励海外移民和海外商人到英国从事生产和贸易,故选C;选项A中对抗城市的说法错误;选项B中,对外来商人持宽容态度的是国王,并非市民阶层;选项D与时代特征不符。
13.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湖熟,天下足(荆楚)鱼粟之利遍天下“和“昊以楚食为天”等说法的出现,是相关地区经济成就即区域性产业分工深入发展的结果,D项正确;直到鸦片战争后,湖广地区的经济近代化才开始,排除A项;政治中心与经济重心相分离并非相关说法出现的根源排除B项;材料描绘的现象与西方殖民势力的侵扰无关,排除C项。
14.答案:C
解析:从材料信息可看出,美国利用博览会对苏联民众进行美国民主政治制度的宣传,趁机进行意识形态渗透,C项正确;材料中宣传工业成就只是表象,排除A项;当时美苏关系只是暂时缓和,排除B项;材料只说明美国对苏联的意识形态渗透,但没有提及苏联的措施,不能证明美苏“冷战”进一步加剧,排除D项。故选:C。
15.答案:D
解析:材料“禁止新地吏剥削新黔首的财物或者在经济上压榨他们”说明秦禁止盘剥新占领地区的人民,说明秦在新征服地区推行怀柔政策,D正确,排除B;A说法过于绝对,排除;材料看不出秦的政策是为了统一全国,排除C故选:D。
16.答案:B
解析:据材料“田畴高下如棋布,牛马纵横似谷量”可知,在燕山山地地区既有农业,也有畜牧业,体现了辽朝农牧结合的经济特点,B项正确;材料内容为辽国,并非北宋,排除AC项;材料涉及的是辽国的经济情况,没有体现政治上的南北面官制度,排除D项。故选:B。
17.答案:C
解析:材料未呈现比较,无法得出“愈加”,且祭天并不等于宗教,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了祭天、祭祖、祭社等因素影响周王,A项只反映了宗族因素比较片面,故排除A项,C项正确。材料未体现中央对地方具体事务的干预,故D项错误。
18.答案:B
解析:由材料可知,二战后经济波动趋向平缓,有的学者称之为“被烫过了的曲线”,与二战后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金融货币体系和世界贸易体系的建立有关,主要原因是美国在世界经济中居于主导地位,故选B项,排除C、D项。70年代经济滞胀,凯恩斯主义失灵,出现否定凯恩斯主义的理论,故排除A项。
19.答案:(1)特点:具有强烈的“有为”倾向;强调“王者无外”的边疆治理理念;建立起王者独尊的边疆治理秩序;蕴含“无为”的元素;推崇文德,反对征伐;具有一定的进步性和开放性。影响:为汉武帝边疆思想体系的构建奠定思想基础。
(2)举措:改变歧视边疆少数民族的名称;组织边疆民族状况调查;设置专门边政管理机构;制定和推行发展边疆民族的经济、教育文化政策。
(3)作用:对边疆治理具有指导作用;促进边疆地区人民国家共同体的认同;一定程度上有助于中央对边疆地区的因地制宜;有利于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解析:(1)特点:根据材料一“与君之‘无为’相应,臣者则应‘有为’”和“君无为而臣有为”可知具有强烈的“有为”倾向,同时也蕴含着“无为”的元素;根据材料“董仲舒提出‘王者爱及四夷’的理想,欲泯除华夷之辨”和“诸侯不得专地,不得专封,不得专执天子之大夫,不得舞天子之乐,不得致天子之恩不得适天子之贵”可知强调“王者无外”的边疆治理理念,主张建立起王者独尊的边疆治理秩序;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推崇文德,反对征伐,具有一定的进步性和开放性。影响:根据“汉武帝之世宏大边疆恩退体系的建构也因此具有了明确的指导精神”可知董仲舒的边疆治理思想为汉武帝边疆思想体系的构建奠定思想基础。
(2)举措:根据材料二“凡过去少数民族名称中之虫、兽、鸟及反犬旁,一律须改为人字旁”可知改变歧视边疆少数民族的名称;根据“从上至下组织了大规模的边疆民族状况调查”可知组织边疆民族状况调查;根据“在西南各省先后设置了边政管理机构,制定和推行了一些旨在增强边疆民族自治能力、发展边疆经济文化事业的政策”可知设置专门边政管理机构,制定和推行发展边疆民族的经济、教育文化政策。
(3)共同作用:根据董仲舒边疆治理思想的特点和国民政府边疆治理的举措和所学知识可知,两者对边疆治理具有指导作用;促进边疆地区人民国家共同体的认同;一定程度上有助于中央对边疆地区的因地制宜;有利于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20.答案:(1)变化:从囿于意识形态到超越意识形态。成就: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2)努力:积极发展与新兴经济体及发展中国家的关系。意义:扩大开放,促进国内经济发展;增强中国国际影响力;推动全球经济发展(助推经济全球化)利于世界多极化发展;有助于国际关系民主化;推动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建立。
解析:(1)本题为对比、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新中国成立初期。第一小问变化:根据材料“仅限于指称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中国与亚非拉民族独立国家的关系迅速取得进展”可知,从囿于意识形态到超越意识形态。第二小问成就:结合建国初期的外交成就可知,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2)本题为特点、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当代中国。第一小问努力:根据材料“坚持把发展与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的关系作为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突破口”可知,积极发展与新兴经济体及发展中国家的关系。第二小问意义:结合新型国际关系对中国的影响可知扩大开放,促进国内经济发展;增强中国国际影响力;根据材料“数量众多的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舞台上群体性崛起,对全球经济增长贡献率持续升高”可知,推动全球经济发展(助推经济全球化)利于世界多极化发展;根据材料“它们在既有国际体系中相互帮衬,特别是在变革既有国际秩序方面协调行动,这是当今国际关系中引人注目的现象”可知,有助于国际关系民主化;推动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建立。
21.答案:(1)原因:统治者推行崇文抑武;宋初官学发展停滞提供契机;统治者的鼓励和支持;科举制度发展完善。
(2)特点:类型多样、层次分明;教育内容新旧并存;立法保障推进发展。影响:推动了科举制的改革与废除;促进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有利于西方科技和新思想的传播;有利于培养新式人才。
解析:(1)原因:根据材料一“五代以来战乱频仍,官学普遍废弛。北宋初年,朝廷仍然忙于统一战争,没有余力兴办教育。”得出宋初官学发展停滞提供契机:结合所学可知,北宋建立后统治者吸取了唐朝藩镇割据的历史教训采取崇文抑武的政策统治者的鼓励和支持;宋代科举制的发展完善。
(2)特点:根据材料二“清末学堂在横向上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普通的大学堂(含分科大学)、高等学堂、中学堂、小学堂:二是优级师范学堂和初级师范学堂:三是专习专科知识的高等学堂、中等学堂和初等出中等学堂,”得出类型多样、层次分明的特点;根据材料二“1901年清廷颁行了《学堂选举鼓励章程》,规定凡由学堂考试合格之毕业生均给予贡生、举人、进士出身奖励。“及所学可知,清末学堂教育的内容新旧并存:根据材料二“1903年张之洞等人遭旨重订学堂章程(《奏定学堂章程》),该章程进一步明确了学堂毕业生选官的基本原则。”得出立法保障推进发展的特点,根据材料二“科举被停废后,学堂选官制度遂成为清末选官的正途。”得出推动了科举制的改革与废除;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分别从中国教育的近代化、西方科技和新思想的传播、新式人才的培养等方面说明其影响,促进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有利于西方科技和新思想的传播;有利于培养新式人才。
22.答案:(1)作用:促使公民团结意识加强;增强了雅典公民的参政意识;壮大了民主派的力量;提高了雅典底层公民的政治地位,扩大了公民权利;战争的胜利为雅典海上贸易发展提供有利条件,为民主政治发展奠定基础。
(2)评价:保护了法国大革命的成果,巩固了法国资产阶级的统治;促进了法国大革命思想在欧洲的传播;冲击了欧洲封建势力,推动了欧洲社会变革;引起欧洲人民反抗,促进欧洲民族主义兴起;推动了《拿破仑法典》的传播,其立法精神和原则为其他国家所借鉴;给人们带来深重的灾难,严重破坏被征服地区的社会经济与发展。
解析:(1)作用:根据材料“二人还是携手主持了修建城墙的工作”可得出,促使公民团结意识加强:根据材料“陶片放逐法(要求至少有6000公民参加的公民大会才能有效)首次付诸实施。”可得出,增强了雅典公民的参政意识根据材料“海军大部分来自于第四等级”、“规定每个公民在法律上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可得出,壮大了民主派的力量;提高了雅典底层公民的政治地位扩大了公民权利根据材料“直接掌握了黑海地区的咽喉一跃成为希腊半岛和爱琴海地区的商业中心”、“在希波战争之后就成为了希腊掌握的经营东西方贸易最重要的港口”并结合所学可得出,战争的胜利为雅典海上贸易发展提供有利条件,为民主政治发展奠定基础。
(2)评价:根据材料“把这些理念传播到欧洲和全世界”并结合所学可得出,保护了法国大革命的成果,巩固了法国资产阶级的统治;促进了法国大革命思想在欧洲的传播;根据材料“欧洲大陆破旧立新,旧世界在革命群众和拿破仑的军队面前倾覆瓦解”可得出,冲击了欧洲封建势力,推动了欧洲社会变革;结合所学可知,拿破仑战争引起欧洲人民反抗促进欧洲民族主义兴起:推动了《拿破仑法典》的传播,其立法精神和原则为其他国家所借鉴;给人们带来深重的灾难,严重破坏被征服地区的社会经济与发展。
23.答案:(1)变化:欧亚贸易由受奥斯曼帝国阻断发展为直接贸易;欧亚主要商路改道,由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世界贸易中心由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世界贸易的范围扩大;商品流通种类增加;新航路开辟后的世界贸易伴随血腥的殖民掠夺。
(2)论证: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认为新航路开辟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发展。商业革命: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商品种类日益增多,商业经营方式变化,贸易中心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价格革命:黄金白银大量流入欧洲,物价上涨,货币贬值。所有这一切加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衰落,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鉴于此,经济学家凯恩斯得出上述观点。
解析:(1)据材料一“新航路开辟前后的世界贸易示意图”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欧亚贸易、欧亚主要商路、贸易中心、贸易范围、商品种类、殖民掠夺等角度进行分析,从而得出欧亚贸易一由受奥斯曼帝国阻断发展为直接贸易;欧亚主要商路一由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贸易中心一由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贸易范围一世界贸易的范围扩大;商品种类一商品流通种类增加;殖民掠夺一新航路开辟后的世界贸易伴随血腥的殖民掠夺。
(2)观点:据材料二“1550年至1650年……在这些黄金般的岁月里近代资本主义诞生了”,并结合新航路开辟的知识可得出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认为新航路开辟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发展。论证:据材料一图2信息并结合新航路开辟的知识从商业革命、价格革命两个方面来分析新航路开辟对欧洲资本主义的促进作用,从而得出商业革命;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商品种类日益增多,商业经营方式变化贸易中心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价格革命;黄金白银大量流入欧洲,物价上张货币贬值。所有这一切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衰落,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鉴于此经济学家凯恩斯得出上述观点。
24.答案:(1)成立政府机构引导公共舆论;利用报纸、戏剧和电影等传媒手段加强战争宣传;开展抵制德货运动;宣扬美国参战的正义性。背景:1917年,美国对德宣战,参加一战。
(2)营造了面临战争的紧张的舆论环境;加剧了民众对战争的焦虑;一定程度激发了民众支持战争的热情;为美国实施对外战争政策创造有利条件。
解析:(1)根据材料中“成立了公共信息委员会”“通过张贴海报、制作幻灯片、投放报纸广告和播放电影等方式宣传战争”“德国人被描绘成文明世界之外的野蛮人”完成第一问。结合美国参战的背景完成。
(2)根据材料中“1917年的兵役登记体现了全国上下对战争的支持”以及民意测验中的数据完成第二问。
25.答案:(1)特点:开发时间早,秦汉时期便有中国人在南海活动;开发具有持续性,历朝均有不同形式的开发或治理;开发方式多样,包含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政府高度重视,采取措施加强管理;开发程度深,有行政与军事等彰显主权的管理。
(2)原因:《开罗宣言》等国际法律文件对中国主权的承认;第二次世界大战冲击了世界殖民体系;抗日战争的胜利提高了中国国际地位;二战后美国对国民政府的支持。评价:国民政府的举措,是中国依据战后国际秩序所享有的合法权利;宣示了国家主权,维护了国家领土完整;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使中国的南海主权得到国际社会承认,为此后中国政府管理南海提供了法理依据。
(3)启示:加强区域内各国间的合作,通过协商、和平的方式解决问题,共同维护南海的和平和区域的稳定。
解析:(1)考查学生提取有效信息并归纳概括的能力,学生可以从时间、程度、方式、推动力等维度分析,同时要注意概括性和说明性的结合。
(2)学生首先要结合抗日战争胜利、战后国际形势等因素分析原因,从国际和自身两个维度思考;学生可以从法理上、主权完整上、国际影响力方面和对以后影响上来评价国民政府的举措。
(3)注重考查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和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意识学生可以从加强区域内合作、交流合作、和平稳定等方面来分析。
26.答案:(1)认识到财政监督的重要性;萌生财政收支预算控制思想;设置财政监督官员,对监督工作进行一定的分工;财政监督中注重相互制衡。
(2)趋势:监督制度不断完善;监督工作走向专业化;财政监督定期化;监督机构日渐独立。影响:有利于减少贪污、规范行政;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维护统治;为近现代财政监督提供借鉴;由于专制体制及监督官员自身的腐败,监督效果有限。
解析:(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表现:据材料“提出‘量入以为出’,对财政收支实行预算控制”得出萌生财政收支预算控制思想;据材料“‘宰夫’和‘司会’有财政监督的权力,而且有一定的分工”得出设置财政监督官员,对监督工作进行一定的分工;据材料“财赋的出入必须经过几个人的审核,内外互相考核,出入互相考核”得出财政监督中注重相互制衡。综合材料信息,中国古代财政监督制度不断发展完善,侧面反映当时的人们认识到财政监督的重要性。
(2)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趋势:据材料“秦代已有相当严密的财政监督制度。会计记录不正确,对财物保管不认真均会受到惩罚。此外还注重对新旧官吏交接的监督。西汉对于财政收支的具体监督,既加强对上计簿的审查,还大力严惩贪污舞弊和贿赂行为”得出监督制度不断完善;据材料“隋朝以前有财政监督的制度,却没有专管机构。隋唐时刑部下专设比部”得出监督工作走向专业化;据材料“十三个清吏司根据各省一年一报的文册进行审查核销”得出财政监督定期化;据材料“南宋初设审计院”“明、清以户部所属的‘清吏司’来执行财政监督”得出监督机构日渐独立。影响:结合所学,从积极性和局限性两方面分析。积极方面,有利于减少贪污,加强中央集权,为近现代提供借鉴;局限性方面,封建专制体制下财政监督的效果有限。
27.答案:论题:在应对历史变局中,应当及时顺应时代潮流结合具体实际,找到正确的道路。中国近代时期,工业化与近代化已经是世界发展潮流,而中国依然固守着传统的体制难以发展。自从鸦片战争之后,中国遭遇“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传统体制在工业化潮流打击下,难以为继,中国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奋起,不断学习西方,意图赶上世界潮流,从学习西方“器物”的洋务运动,到学习西方“制度”的维新变法运动与辛亥革命运动,再到学习西方“思想”的新文化运动,中国人一直在不断探索一条既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又符合中国具体国情的现代化道路。其过程曲折艰辛,成果却有限。在十月革命与五四运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中国共产党在1921年正式建立,中国革命焕然一新。在经历国民大革命的失败之后,中国共产党逐步探索到了“农村包围城市”的农村革命道路。中国革命找到一条适应中国国情的正确道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取得了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的胜利。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新中国得以建立,中国人民,自此站起来了。在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方针。在1992年结合中国的具体国情,确定了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目标,在21世纪初,基本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总之,在面对历史变局时,应当及时顺应时代潮流结合具体实际,找到正确的道路。
解析:本题是论述题之探究结论论证题。时空是现代的中国。首先,阅读材料,拟定论题。根据材料“放眼世界,我们面对的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世纪以来一大批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快速发展,世界多极化加速发展,国际潮流大势不可逆转。”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论题是在应对历史变局中,应当及时顺应时代潮流结合具体实际,找到正确的道路。其次,根据材料“中国近代所处的局势确是‘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中国近代所遇之敌人确是‘数千年来未有之强敌’。”结合近现代的相关知识可知,从历史潮流发展看可知,中国近代时期,工业化与近代化已经是世界发展潮流,而中国依然固守着传统的体制难以发展。自从鸦片战争之后,中国遭遇“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传统体制在工业化潮流打击下,难以为继,中国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奋起,不断学习西方,意图赶上世界潮流,从学习西方“器物”的洋务运动,到学习西方“制度”的维新变法运动与辛亥革命运动,再到学习西方“思想”的新文化运动,中国人一直在不断探索一条既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又符合中国具体国情的现代化道路。其过程曲折艰辛,成果却有限。在从找到正确的道路来看,结合近现代的相关知识可知,在十月革命与五四运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中国共产党在1921年正式建立,中国革命焕然一新。在经历国民大革命的失败之后,中国共产党逐步探索到了“农村包围城市”的农村革命道路。中国革命找到一条适应中国国情的正确道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取得了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的胜利。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新中国得以建立,中国人民,自此站起来了。在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方针。在1992年结合中国的具体国情,确定了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目标,在21世纪初,基本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最后,总结归纳,完成表述。总之,在面对历史变局时,应当及时顺应时代潮流结合具体实际,找到正确的道路。
28.答案:考生可从世界历史整体发展进程的角度立论,展开论述;也可从一国历史发展的角度提出观点,进行论述。示例:标题:生产力进步和世界交往的发展推动世界历史不断演进。论述:生产力水平,是社会进步的主要标志;当世界开始从分散走向整体后,世界交往的发展,也是历史发展的重要动力。18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的两次工业革命时期,资本主义工业迅速发展。欧美强国凭借工业革命带来的强大经济、军事实力,在亚洲、非洲和拉美等地建立殖民地或半殖民地;以机器大工业生产、交通运输和通讯事业为代表的生产力进步,使世界交往空前加强。在这样的背景下,先进的工业生产技术和其他工业文明成果,也扩展到世界各地。19世纪60年代,受西方影响,中国兴起洋务运动,民族资本主义也开始了艰难的发展历程;俄罗斯、日本也通过顺应资本主义工业发展要求的改革,加速了工业化进程,促进了本国社会的进步。结论:由此可见,生产力的发展和世界交往的加强,推动各国发展,推动世界历史整体发展进程,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两根主轴。
解析:本题是论述题之探究结论论证题时空是18世纪至20世纪世界。首先阅读材料,材料涉及作者对世界历史发展的认识作者认为生产力发展和世界交往的发展是历史发展的两根主轴。据此可以拟定论题:生产力进步和世界交往的发展推动世界历史不断演进。其次结合工业革命、殖民扩张、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等史实,展开相关论述。据所学可知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社会不断转型:人类的文明在交往的基础上不断推动历史发展。从18世纪至20世纪的人类两次工业革命作为人类历史上的生产力变革的典范主要参与技术革命的欧美国家凭借技术变革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水平,但欧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起来后,欧美强国凭借工业革命带来的强大经济、军事实力,在亚洲、非洲和拉美等地建立殖民地或半殖民地:以机器大工业生产、交通运输和通讯事业为代表的生产力进步,便世界交往空前加强。从人类的角度欧美列强对亚非拉地区既带来灾难又将人类先进的文明推广开来。在欧美先进政治经济文明的冲击下,落后国家加快了自身的变革,如中国在欧美列强经济侵略下,发起洋务运动:俄罗斯、日本也通过顺应资本主义工业发展要求的改革加速了工业化进程促进了本国社会的进步。最后,强调生产力发展和世界交往的发展是历史发展的两根主轴,在生产力发展和世界交往加强的背景下,世界历史整体发展进程加快。
29.答案:示例论题:中国发展观随着时代发展而变化。论述:20世纪50年代,中国工业落后,受到帝国主义的封锁和威胁。因此,这一时期的中国发展观以工业化为目标,优先发展重工业,强调经济的增长,增长方式较为粗放。为了释放发展动力,国家进行了三大改造,重视积累。20世纪80年代,计划经济体制僵化以及经济结构不合理的现象突出,人民生活水平亟待提高。因此,这一时期的中国发展观以“四个现代化”为目标,以经济体制改革为动力,农、轻、重全面发展,积累与消费并重,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兼顾社会发展。20世纪90年代,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有了很大提升,人民群众对物质、精神生活的需要进一步提高,中共中央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因此,这一时期的中国发展观更加全面合理,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以社会的全面发展为动力,强调协调式、均衡式、内涵式和集约式的发展,注重经济、社会、人与生态的和谐。综上所述,时代的变迁深刻塑造了中国的发展观,使其在不同的时代表现为不同的内涵。
解析: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主要考查新中国的经济及中国发展观。首先拟定标题,材料反映了20世纪50-90年代中国经济的发展情况,因此中国发展观也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其次联系材料和所学知识进行合理论述。在论述时首先要交待各时期的背景,然后阐述发展观的内容。最后,要进行总结,总结时切忌重复标题内容。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时代的变迁塑造了中国的发展观,因而在不同的时代表现为不同的内涵。
30.答案:示例:观点:国家社会福利制度应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论证:20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国罗斯福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干预经济的发展,并通过建立和完善美国的社会福利制度,缓和了社会矛盾,推动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使美国经济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高度繁荣,国家福利制度也因有充裕的财政收入支持在这一时期达到了黄金时期;到了七十年代末,受石油危机等因素的影响,美国对外贸易缩减,国内陷入滞胀困境,被迫采取紧缩财政政策与赤字政策,国家财政赤字严重,社会福利支出成为国家财政负担,严重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个人不得不缴纳高税费来维持国家福利,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民众经济负担。所以,国家社会福利制度应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否则过高的社会福利支出就会成为沉重的财政负担,影响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
解析:本题是开放性试题答案言之成理即可。根据材料中德国的社会福利水平及经济发展情况来看,可拟定论点为福利制度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才能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关于阐释可从罗斯福新政建立和完善美国的社会福利制度,缓和了社会矛盾,推动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高度繁荣,国家福利制度也因有充裕的财政收入支持在这一时期达到了黄金时期:七十年代末,受石油危机等因素的影响,美国缩减社会福利支出以缓解经济危机等角度分析论证最后进行归纳总结。若其它角度言之成理也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