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辛集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历史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北省辛集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历史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86.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2-08 12:14: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辛集市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
高三历史试卷
注意事项:
1、本卷分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
2、考试时间 75分钟,满分 100 分,另附加卷面分5分。
3、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
4、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 60 分。每小题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如图为浙江杭州严家桥良渚文化遗址出土的距今约4000年的双钱结藤编残件图。 它体现了( )
A.机械化生产建立
B.社会组织的复杂
C.劳动技能与艺术审美的结合
D.等级秩序的确立
2.汉武帝时期的太学,只有几位经学博士和少量博士弟子。此后,太学规模不断扩大,到东汉中期,太学生已经达到三万多人。该现象反映了( )
A.儒学地位上升 B.私人讲学风气盛行 C.官立学校出现 D.地方教育系统建立
3.唐代杜佑《通典》称:“理(治)道之先,在乎行教化。”该书内容分为食货、选举、职官、礼、乐、兵、刑、州郡、边防九门,其中“礼门”占全书篇幅的一半。 从内容上看,杜佑修撰《通典》特别强调( )
A.道家的无为而治 B.史学的通古贯今
C.儒家的伦理纲常 D.理学的格物致知
4.据《梦溪笔谈》记载,张咏任崇阳知县时,因“民不务耕织”而唯以植茶获利,遂下令将茶树全部砍掉,改种桑麻。有人入市买菜,他怒斥:“汝村民皆有土田,何不自种而费钱买菜 ”这反映出,宋代( )
A.官府垄断茶利,商业环境恶劣 B.农副产品较少,货币使用率低
C.地方官员固守重农抑商的思想 D.商人社会地位较以往愈加低下
5.明代松江府大地主潘允端的《玉华堂日记》中,反映土地租佃关系的记事有4条。在日记中,关于垦田挑泥、种麦等往往有发给“工本”和“工银”的记载,他的田庄产品除自用外.也有一部分投放市场。该日记可以佐证( )
A.农村雇佣劳动基本普及 B.地主剥削程度有所减轻
C.地主收入依赖家庭副业 D.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多样
高三历史, 第 1页( 共 6 页)
6.近代文人包天笑早年曾中秀才,1905 年起任上海《时报》副刊《余兴》的编辑。《余兴》侧重消闲,内容有诗词歌曲、笔记杂录、游戏文章、诙谐小品等。 当时沪上小说盛行,《时报》设小说专栏,以语体文(通行口语)译介不少世界名著,如雨果《悲惨世界》、莎士比亚《哈姆雷特》等,传诵一时。影响之下,沪上各报争相设副刊。上述材料集中表明( )
A.白话文运动始于 20世纪初
B.通俗性报刊广受民众欢迎
C.西方文学经典在晚清的影响迅速扩大
D.通俗读物改变传统读书人的价值取向
7.1905 年,《民报》第一号刊载了四幅人物画,目录标题分别是“世界第一之民族主义大伟人黄帝”、“世界第一之民权主义大家卢梭”、“世界第一之共和国建设者华盛顿”、“世界第一之平等博爱主义大家墨翟”。《民报》此举的根本目的是( )
A.利用报刊媒介进行民主革命的舆论动员B.考订黄帝、墨翟、卢梭、华盛顿的历史地位
C.以中西杰出人物为标杆树立人生新坐标D.立足三民主义理论评价中西历史人物
8.1894年,《点石斋画报》刊登了描绘甲午海战的时事画。1931年末,上海《良友》画报重刊此画并配文写道:“国难日亟,甲午惨剧重现目前……国人当如何造成光荣之历史,供后世读史者之回忆乎!”《良友》此举意在( )
A.以史为鉴呼吁和平 B.借助时事鼓动变革
C.抵制战争避免惨剧 D.激励民众共御外侮
9.1905 年 7 月,孙中山与华兴会领导人商讨时指出:“现今大势及革命方法,大概不外联络人才一义。 中国现在不必忧各国之瓜分,但忧自己之内讧,此一省欲起事,彼一省亦欲起事,不相联络,各自号召,终必成秦末二十余国之争,元末朱、陈、张、明之乱,此时各国乘而干涉之,则中国必亡无疑矣。”孙中山旨在( )
A.批判旧式农民起义的落后性 B.强调联合革命力量的必要性
C.说明培养革命人才的重要性 D.阐述反抗列强瓜分的紧迫性
10.据统计,1948年外国在华投资总额约31.97 亿美元,其中美国 14.10 亿美元,占总量 44.10%,英国11.15亿美元,占总量34.88%,其他国家6.72亿美元,占总量21.02%。 由此可见( )
A.英国的国际地位正在迅速地提高 B.美国在外国对华投资中处于优势地位
C.日本在投资总额中占有相当比例 D.外国资本已完全掌控中国的经济命脉
11.清末某报发表的《论体育》一文提出:“体育者,智育、德育之基础也。今之国势者,定一国之盛衰,不定于版图之大小与人口之多寡,而定于国民身体之强弱。”这表明,当时国人( )
A.已认识到落后根源 B.重体轻文蔚然成风
C.救亡自强愿望迫切 D.呼吁实施分科教育
12.20世纪初,《复报》登载了学生编的新歌:“世界新,男女重平等,文明国,自由结婚乐。我中华,旧俗直堪递,抑女权,九州铸铁错。”后《大公报》《申报》等相继刊载。这一现象反映了( )
A.婚姻自由成为普遍时尚 B.民生主义影响巨大
C.婚俗中西合壁土洋结合 D.婚嫁旧俗受到冲击
13.1897 年,清政府根据两年来很多官员的建议,发布上谕,决定逐步将江南制造总局从上海迁往湖南,同时在内地大力兴建与扩充军事工厂。这一决定旨在( )
A.降低生产成本 B.调整轻重工业的比例
C.加强国防安全 D.缓解区域发展不平衡
14.19世纪后,许多国家尤其沿海国家无可选择地与海洋联系在一起。但近代中国发展海军并未真正认识这一世界大潮,而始终局限于对西方列强炮舰政策的本能反应,呈现出“海患紧则海军兴,海患缓则海军弛”的状态。这体现出近代中国( )
A.自觉意识到发展海军的重要性 B.主动与世界联系在一起
C.发展海军呈现被动和短视现象 D.发展海军顺应历史大潮
15.《纽约时报》驻汉口记者报导,湖北革命军发布公告宣称:任何对外国人或商业经营进行干扰的士兵都将被立即处死;这是一支人民的军队,将推翻残暴的满洲王朝,恢复真正的中国人的权利。从报导中可以看出这场革命( )
A.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B.具有鲜明的革命目标
C.获得国际舆论的支持 D.体现反帝反封建性质
16.如表中的报道最能佐证( )
《晋察冀画报》关于抗战的摄影报道统计表(部分)
期刊 报道主题 报道图片数量
第一期 坚持抗战,保卫晋察冀边区的八路军 30
第二期 血战在大平原上英勇顽强的冀中军民 28
第三期 突破伪满国防线转战古长城内外:冀东区子弟兵 35
第四期 晋察冀八路军的战斗与胜利 14
A.侵华日军的罪行 B.正面战场的战况C.敌后战场的作用 D.抗日战争的胜利
17.对于毛泽东的重庆之行,民主人士柳亚子赋诗称颂为“弥天大勇”。重庆《大公报》发表社评说:“毛先生能够惠然肯来,其本身就是一件大喜事。”这反映了当时( )
A.国共力量对比出现逆转 B.民主党派认同新民主主义革命纲领
C.国家重建成为国人共识 D.民族矛盾的上升推动国共走向和谈
18.沁源围困战是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敌后战场领导的一场战役。太岳《新华日报》社论曾评价:“沁源不是靠飞机大炮打下来的,它是靠八万老百姓和正规军、游击队、民兵的一致团结,经过长期围困与最后的围攻斗争,而将敌人赶走的。”这表明( )
A.“工农武装割据”局面形成 B.抗日根据地彻底摆脱了国民党的影响
C.敌后战场牵制了日军主力 D.人民群众是影响战争结果的重要因素
19.为了实现中国梦,中国共产党确立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即到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两个一百年”的起点分别是( )
A.1912 年 1919年 B.1919年 1949 年
C.1921年 1945年 D.1921年 1949 年
20.针对中世纪经院哲学家推崇教会文本的权威,崇拜圣徒,有学者批判道:他们“轻视人的本质,不知道我们生下来是为了什么、我们从哪里来又要往哪里去”。这反映了该学者主张( )
A.人性解放 B.政治启蒙 C.禁欲主义 D.与上帝对话
21.民主选举是古代雅典政治的特色。为确保参政机会均等,有些职位甚至通过抽签产生,但对于三列桨战舰舰长和许多公共文化活动主管等职位,则指定由最富有阶层的人轮流担任,且自己负担全部费用,雅典的这些举措( )
A.引发了贫富之间的对立 B.说明其文化事业不发达
C.有助于社会及政治稳定 D.实现了绝对平等的理念
22.有学者注意到,罗马的扩张,自共和国起,从无停息,耗费了自己的国民人口资源。 罗马人不够了,伊特拉斯坎人不够了,意大利人不够了。 “公民权”一次又一次不断扩大,一批又一批的异族进入了罗马,也改换了“罗马”的性质。此后,“罗马”实施了( )
A.习惯法 B.公民法 C.万民法 D.自然法
23.文艺复兴时期,透视、人体比例、解剖学等受到艺术家们的广泛关注。 达·芬奇称画家是一切看得见的自然景物的模仿者。这表明,在文艺复兴运动中( )
A.绘画不再以宗教为主要题材 B.绘画多表现当时的日常生活场景
C.画家运用科学知识表现真实 D.画家强调捕捉光和色之下的万物
24.15世纪下半叶,德国艺术家逐渐减少了从圣徒中选择创作主题。骑士、商队、城市市场、大学生活、士兵行军和野营等场景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作品中。这反映德国( )
A.理性主义的产生 B.人文主义的兴起
C.宗教改革的开始 D.浪漫主义的发展
25.牛顿认为宇宙是按照可测量的、可描述的机械原理进行运转的。1927 年,德国物理学家海森堡提出了测不准原理:没有人能够确知一个电子的运动轨迹,因为通过光来观测电子这个行为本身将会扰乱电子的位置。与这一认识变化相关的是( )
A.经典力学的诞生 B.进化论的传播
C.电气革命的出现 D.量子论的提出
26.1689 年,英国议会决定拥戴威廉和玛丽为英国国王和女王,同时选派代表将王冠连同《权利宣言》(《权利法案》的初稿)一起呈献给二人,并当面宣读,威廉和玛丽心照不宣地全部接受。这一事件所体现的政治理念是( )
A.天赋人权 B.民主共和 C.君主立宪 D.权力制衡
27.某学者提出.随着交通工具的变革,人们对空间和距离的感知也会发生变化,并绘制了如下示意图予以形象地展示。据此可以认识到( )
A.科技发展消除了国家界限 B.世界文化多样性逐渐消失
C.世界从分散到整体的全貌 D.人类命运关联度不断提高
28.1500年,亚欧大陆从黑死病的折磨中复苏,人口约为 4.25 亿。 到 1600年,人口达到5.45亿。 到1700年,人口达到6.1亿。 这一时期人口增长大部分要归功于( )
A.宗教改革使人们摆脱教会束缚 B.黑奴贸易为美洲提供大量人口
C.新航路开辟所带来的物种交流 D.工业革命促进生产力极大提升
29.“在世界许多地方,普遍的商业化和通过外来影响对国家或地区文化的重塑,刺激人们寻找回归,寻求他们本身的传统和价值。”作者意在强调,在全球化进程中应重视( )
A.传统文化的价值 B.文化理念的趋同
C.商业的文化功能 D.外来文化的影响
30.在美国1787年宪法的讨论中,有人主张联邦政府享有最高权威,甚至试图在宪法中加入国会有权否决各州立法的条款。有人则要求保护各州的自主权,将联邦体制——对政府的不同层次、不同部门权力进行特别划分——视为防止过多国家集权的保障。它反映( )
A.大州与小州的利益之争 B.南方与北方的权力之争
C.立法与行政的职权之争 D.联邦与各州的权限之争
二、非选择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共40分。
31.(13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710年,唐睿宗李旦登基,改年号为“景云”。 其时,吐蕃、突厥、契丹等与唐关系紧张,以前采取的临时任命将领率兵出征的办法,已难以应对边境危机。 景云二年,唐朝派出河西节度使,募集军队,驻守河西走廊,“自此始有节度之号”。 同年,改变以前朝廷临时遣使分“道”巡察地方的办法,设置十三道按察使,驻地相对固定,大多由所在地行政长官兼任,代表朝廷纠举、处理所在道的州、县官员违法乱纪行为,“风俗一变”。712年,唐玄宗正式即位,随后十余年间,节度使制度在边境地区广泛推行,十三道增为十五道。这些制度成为“开元盛世”的重要保证,也给唐玄宗晚年的政治动荡埋下了隐患。
摘编自白钢主编《中国政治制度通史》等
(1)根据材料,说明唐代景云年间改革的目的。 (4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代景云年间改革的影响。 (9分)
32.(9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伴随着古代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东西方交往不断增加。
在埃及、伊朗、巴基斯坦等地,发现了大量唐代瓷器碎片,其中包括唐三彩、邢州白瓷、越州黄褐釉瓷等。在我国海南岛东南部海滩和西沙群岛海域,也发现了成捆叠堆的唐宋时期瓷器。
唐宋时期,广州出现几种新行业:和香(把舶来的香料制成香品)、解犀(把舶来的象牙和犀牛角进行切割)、译人(翻译)和舶牙(舶来品交易经纪人)。每年进入广州的外国人约一万人次,广州出现了供外国人居住、经商的“蕃坊”。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述海上丝绸之路对唐宋社会经济的影响。
33.(10分)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是欧洲近代史上两次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它们提出并发展了人文主义。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作为对其所向往的人性的追求,摒弃了宗教教条,将价值取向由“神”转向“人”.但它缺乏“科学”的基础,仍然无法摆脱“神”的羁绊。 18世纪的启蒙运动,以对科学知识的张扬,对思想自由和个性解放的鼓吹,在日后转化为一场旨在充分肯定人的根本价值、强调人的尊严的思想运动。
——以上材料摘编自马龙闪《近现代科技与思想文化》
根据材料,指出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时期人文主义的差异。 (4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 (6分)
34.(8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早在 1800年前.英国的矿山已经使用“铁路”(铁轨),马拉的货车,将煤运到运河或者海边。 1829年,利用蒸汽机做动力的火车在新建成的铁路上行驶,达到令人印象深刻的时速 16 英里。 当时,有铁路公司的董事们指出“用机车牵引比用马力牵引可节省经费百分之三十”。 到 1835年底.议会相继通过了五十四项各式各样的铁路条例。 到19世纪中期,通车的铁路整整五千英里。 此时的欧洲正处于建设铁路的时代。
-摘编自[英]克拉潘《现代英国经济史》等
材料二:19世纪下半叶.欧洲的铁路修建达到高潮。 人们通过铁路把大量的煤炭、原材料运往城市,还能把城市的手工制品输送到其他地方。 铁路运输首次实现大规模、低成本、高速度的陆上货物配送.深入大陆与国家的偏远内地。 19世纪晚期,铁路衔接上以蒸汽为动力的海运路线.跨洲的大宗货运走陆路和海路从此一样容易,贸易的流动不再受大自然左右。
——据[美]诺曼·里奇《现代欧洲史》等整理
(1)根据材料一,分析19世纪以后铁路建设迅速发展的原因。 (4分)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欧洲的铁路建设对世界市场形成的重要意义。 (4分)
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
高三历史答案
一、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5 CACCD
6——10 BADBB
11——15 CDCCB
16——20 CCDDA
21——25 CCCBD
26——30 CDCAD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31.(13分)【答案】
(1)目的:应对边防危机;整顿地方吏治。(4分)
(2)影响:形成新的边防体制;监察体制完善;促成“开元盛世”,节度使掌握兵权成为“安史之乱"爆发的一个原因。(9分)
32.(9分)【答案】
影响:海外贸易地域广阔,商品品种丰富,交易规模扩大;促进了以制瓷业为代表的手工业的繁荣;广州作为海上丝绸的重要港口,出现了新兴行业和外国人居住的“蕃坊”,成为国际都市。
33.(10分)【答案】
差异:文艺复兴:强调人性;未摆脱神学观。启蒙运动:强调理性;强调科学。(4分)
原因: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自然科学的发展。(6分)
34.(8分)【答案】
(1)原因:工业革命开展,运送物资的需要;蒸汽机车发明与使用;生产成本低;政府支持。(4分)
(2)意义:大幅度提升商贸数量和流通速度;有助于生产、流通和消费的密切联系;拓宽市场;助推世界一体化进程。(4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