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赵州桥》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11.《赵州桥》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1.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2-06 15:34: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赵州桥》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赵州桥的简单情况(世界闻名、悠久历史)。
2.理解赵州桥的雄伟、坚固、美观的设计特点(重点、难点)。
3.理解(第3自然段)是通过列举桥栏上雕刻着的图案把“赵州桥的美观”写清楚的,能背诵并默写本段。(重点)
4.结合课后题,能以小导游的身份简单介绍清楚赵州桥,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齐读课后带拼音的生字“县”到“历”。
2.这节课,就我们来看看作者具体怎样写赵州桥的。
二、研习课文
(一)导学第一自然段。
1.齐读第一自然段,课件出示赵州桥的图片。
2.指定学生结合所在地、别名、设计者和悠久历史等介绍赵州桥。
3.提问“石匠”的意思。课件出示,提问带“匠”字的词语(2字或4字的)
石匠:从事采集石料和宝石原料,将石料加工成产品的手工业者。
含有“匠”的词:木匠 工匠 别具匠心 匠心独运
(示例图片)
(二)自主学习第二自然段。
1.学生自由读第二自然段,思考:本段有几句话?说说每句话的主要意思?整个自然段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课件出示)
总起句,围绕“赵州桥非常雄伟”来详细介绍(长度、宽度、建筑材料、形状特点)。引入“中心句”这个词语并让学生掌握。
2. 由此及彼,清晰感知。指定2个学生用尺子量一下教室的宽度,以具体的数字来感知赵州桥的雄伟。
“长五十多米”“九米多宽”表现出赵州桥的雄伟。
“全部用石头砌成”“没有”“只有”“横跨”说明了造桥特点,如此宽的河面架设了单拱桥,古代高超技术。
“左右两边”“各有两个”这两个词语写了小桥洞的数量和位置,表现了赵州桥的独特设计。一定要抓中心句。
3.“创举”一词的精妙。能否换成“创造”?
“创举”:从来没有过的举动或事业。
“创造”:想出新方法,建立新理论,做出新成绩。
(三)品读第三自然段。
1.轻声自由读本段,讨论:
第一句话和上一段(第2自然段)的内容怎样联系、衔接起来的?本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本段的中心句是什么?
2.作者如何写赵州桥的“美观”?
先总说,再分说,排比句式,增强了文章气势。
3.本段写吊兰上“龙”动作的词语有哪些?体会桥栏上龙雕刻栩栩如生的特点。
4.照样子仿写。“有的......有的......还有的......”
(示例图片)
(四)合作学习
1.齐声读本段。
2.结合前三个自然段,交流讨论,说说课文从哪些方面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设计独特、雄伟、坚固、美观。
3.课文什么地方告诉我们赵州桥是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建筑历史悠久,距今有一千四百多年,
隋朝(581--618),2022-618=1404
(五)随堂训练(课后第2题)
运用指定的四个词语,以导游的身份来介绍赵州桥。
出示图片作为背景,注意以导游身份介绍,不是复述整篇课文内容。
预设:导游先自我介绍,表达欢迎游客之意;重点介绍赵州桥的特点和地位。(用上“世界闻名、雄伟创举、美观”这四个词语)
示例:大家好,我是本次导游xxx,下面由我来给大家介绍一下赵州桥。
赵州桥是世界闻名的石拱桥,它由隋朝的石匠李春设计并参加建造。到现在,它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了。赵州桥非常雄伟,桥长50多米,有9米多宽,整座桥都是用石块砌成,没有桥墩,只有一个拱形的大桥洞左右两边各有两个小桥洞,这种设计既美观,又减轻了流水对桥身的冲击力,还节省了石料。在建桥史上可以说是一个伟大的创举。
我的介绍完毕,谢谢大家。
三、本课总结
赵州桥,建造于1400多年前,这座雄伟的桥能如此坚固已实属不易,没想到它还这么精美,这真让人不由得赞叹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四、联系现实
今天经济和科技飞速发展,一座连通三个城市的海上大桥足以体现中国(智慧和实力)——港珠澳大桥。课件出示港珠澳大桥小视频。
文章脉络梳理: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第三自然段。(1号本)
2.向家人介绍赵州桥,说清楚它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才干的原因。(在群里发语音)
3.大册子第二课时。
【教学反思】
预设和现实之间的反差总是让人措手不及,这是我第二课时讲完后感觉最为强烈的一句话。本节课,我的整体思路是,展示本节课的主要教学目标——复习生字词——结合图片和第一自然段,学生讲述赵州桥的悠久历史——结合第二自然段的数据学生感知体会赵州的雄伟、坚固——结合第三自然段的文字学生领悟中心句、过渡句,理解赵州桥的美观——结合第四自然段的文字和课件中的小视频学生分享的感受,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结合课后题以小导游的身份来展示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掌握。
整节课学生们都按照我设置的问题来进行理解赵州桥,对“中心句”、“中心词”、和“过渡句”加深了印象,对如何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通过数字,由此及彼,准确感知事物的特点,头脑中产生画面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掌握单元学习目标。另外,常用的比喻、拟人和排比等修辞手法,一定要适时地学以致用,比如学生感受到栏板上的石头雕刻,形象生动,栩栩如生,感受到这一段的节奏感;细腻的文字,琅琅上口,说服力、感染力强,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和气势,深化了主题。讲课中穿插对学生组词、造句进行训练。最后,让学生以小导游的身份来介绍赵州桥,锻炼语言的组织和表达能力,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文章在表达方式上的特点,使他们巩固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拓展延伸,联系现实,以港珠澳大桥的小视频,感受我国科技和经济的高速发展,更进一步增强学生对古代劳动人民智慧、才干和今天大国工匠的敬仰,激发学生现在好好学习,将来报效祖国的感情。
问题和不足:
1.时间的把控不够合理。前松后紧,后面的核心亮点没有展示出来,特别是学生以小导游的身份介绍赵州桥这个环节,刚开始就下课了,所以草草收场。
2.课堂的气氛不够活跃。从课堂学生的参与来看,好多学生不敢举手,整体的参与度不高,主要就是那七八个学生撑着场面,其他学生的表现不够积极主动。
改进举措:
1.加大课堂时间的有效分配,课堂问题的设计再优化。
2.加强学生听说读写的训练,鼓励绝大多数学生积极参与课堂。
3.字词识记及综合运用持续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