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蚌埠市固镇县毛钽厂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安徽省蚌埠市固镇县毛钽厂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68.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2-08 12:22:13

文档简介

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抽测·高一历史
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题号
1
2
34
5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BCADCADB
A
D
D
CA
1.B材料反映出孔子、孟子主张君主应该对百姓施行仁政,不能过度剥削和压迫百姓,体现了家以民为本的
主张,故选B项;无为而治属于道家思想,故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法治、礼法并用等方面内容,故排除C
项;教化万民是孟子的主张,其强调统治者要从思想上对百姓进行道德教育,与材料不符,故排除D项。
2.C通过阅读本题地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晋末年,匈奴、鲜卑等少数民族内迁到长城以南,北方流民大规
模南迁,反映了魏晋时期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的原因之一是北方人口大量南迁,C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魏晋
时期南社会相对稳定,A项错误:江南自然条件优越不是魏晋时期才有的,B项错误;南方政权重视农业在
材料中没有体现,D项错误。
3.A给品级较低的官员以宰相名号是为了削弱相权,中书省开始直接参与政务处理是为了削弱其他几省宰
相的权力,故这种调整加强了皇权,A项正确:材料与行政效率提高无关,排除B项:削弱相权,并不是废除相
权,排除C项:三省长官共议国是,执宰相之职,排除D项。
4,D元代在全国实行行省制,建立起集军、财、监于一体并且相对稳定、成熟的地方高层督政机制,说明行省
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D项正确;行省制强化的是中央集权,不是君主专制,排除A项;行省高层掌握
地方实权,并非地方权力虚化的表现,排除B项:加剧了社会矛盾与行省高层督政是“比较稳定、成熟的建制”
不符,排除C项。
5.C根据“诸凡皇帝领定的制、诏、诰、敕,例由内阁草拟发出,下属臣僚向皇帝所进的题、奏、表,亦经内阁票
签,奉旨后转发六科或各部院传抄遵行”可知,清代内阁是协助皇帝处理行政事务的机构,故选C:清代内阁
协助皇帝处理政务,并非代表皇帝办理日常军政事务,排除A:内阁是中央机构,不能直接管理地方行政,排
除B;内阁没有决策权,D项“议定军国大政”表述错误,排除。
6.A依据材料中“禁烟运动”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中国的禁烟运动打击了英国侵略者,成为了英国发动鸦片
战争的借口。鸦片战争中国战败,被迫签订《南京条约》,条约规定:割让香港岛给英国;英国商人进出口货物
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标志着中国失去关税自主权,因此①④符合题意,A项正确。在中国通商口
岸开设工厂和割让台湾及其附属岛屿都是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的内容,②③不符合题意,BC、D排除。
7.D根据材料“新文化运动是人的运动;我们只应该拿人的运动来轰散那狗的运动,不应该抛弃我们人的运
动去加人他们狗的运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陈独秀认为应当从更根本的层面去追求解放,说明陈独秀认
识到了近代中国落后的根源,D项正确;材料认为之前的运动并不能拯救中国,并未强调个体思想的独立自
由,排除A项:陈独秀并未主张反对北洋军阀,排除B项:材料没有明确中国走何种道路,排除C项。
8.B据材料信息可知,中国共产:党和共青团领导学生运动,促使湖北女子师范学校发生变革,说明当时中共组
织力量的发展,B项正确:材料主要说的是中共组织力量的影响,没有强调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排除A项:
据材料“湖北女子师范学校创办于1906年,后收归官办”可知,不涉及民间教育的发展情况,排除C项:材料
未体现男女平等,排除D项。
9.A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最主要的原因是当时日本陷入中国战场巨大泥潭而无力抽身,A项正确;日本
对苏联心存畏惧感不愿进攻并非主要原因,排除B项:1942年1月1日,中、美、英、苏等26国在华盛顿共同
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标志着国际反法西斯同盟正式建立,排除C项:由材料和所学知识无法得知当时日
本在中国的经济受到沉重打击,排除D项。
10.B材料所描述的场景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打击米棉投机活动的“米棉之战”。人民政府在投机商人哄拾物价
达到顶点之时,指导各地集中时间、集中物资,统一向市场出售米棉等,暴涨的物价在市场规律的作用下迅
速下跌,人民政府完全学握了市场主动权。这体现了中共在经济管理方面的执政能力,B项正确;材料展示
的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对市场物价的整顿、对市场秩序的规范,并不能体现探索经济建设新道路、计划
【高一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抽测·历史参考答案第1页(共2页)】
4277A毛钽厂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抽测
高一历史试卷
考生注意:
1.满分 100分,考试时间75 分钟。
2.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3.本卷命题范围:《中外历史纲要》上。
一、选择题:本题共 16 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论语·颜渊》记载:“百姓足,君孰与不足 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孟子也提出了“民贵君轻”“得乎丘民而为天子”的主张。这反映儒家在政治上主张
A.无为而治 B.以民为本 C.礼法并用 D.教化万民
2.下图反映了魏晋时期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的原因之一是
A.江南社会相对稳定 B.江南自然条件优越
C.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D.南方政权重视农业
【高一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抽测·历史卷 第1页(共6页)】
3.唐太宗时常给品级较低的官员以宰相名号,扩大任用宰相的范围;武则天时期,中书省开始直接参与政务处理。上述调整使得
A.皇帝权力得到加强 B.行政效率不断提高
C.相权被剥夺殆尽 D.中书省地位最高
4.有学者说,元代行省制使军事、财赋、监察三位一体的行省高层督政区成为比较稳定、成熟的建制。据此可知,元代行省制
A.强化了君主专制 B. 导致了地方权力渐趋虚化
C.加剧了社会矛盾 D.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5.按照清朝规制,内阁“掌仪天下之政”,其长官大学士“为百僚之长”,诸凡皇帝颁定的制、诏、诰、敕,例由内阁草拟发出,下属臣僚向皇帝所进的题、奏、表,亦经内阁票签,奉旨后转发六科或各部院传抄遵行。这说明清代内阁
A.代表皇帝办理日常军政事务 B.直接地管理地方行政
C.是协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机构 D.是议定军国大政机构
6.史料记载:“禁烟运动给了我们一个战争的机会……可以使我们终于乘战胜之余威,提出我们自己的条件,强迫中国接受。这种机会也许不会再来,是不可能轻易放过的。”最终中国接受“我们”的条件后,失去了
①关税自主权 ②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③台湾及其附属岛屿 ④香港岛
A.①④ B.①②④ C.②③ D.①②③④
7.在《觉醒年代》里,陈独秀说道:“中国现实政治和人民生活、政治理想都无关系……好象狗争骨头一般罢了。新文化运动是人的运动;我们只应该拿人的运动来轰散那狗的运动,不应该抛弃我们人的运动去加入他们狗的运动。”这表明陈独秀
A.主张个体思想独立与自由 B.鼓动人民反对北洋军阀统治
C.引导中国走上了俄式道路 D. 认识到近代中国落后的根源
8.湖北女子师范学校创办于 1906年,后收归官办。到 1921年前后,学校几乎成了“一座女子修道院”。1922年,一场由中国共产党和共青团领导的学生运动在此爆发,最后迫使女师校长辞职,震撼了武汉三镇。材料最适于说明当时
A.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 B.中共组织力量的发展
C.民间教育发展的艰难 D.男女平等原则的落实
【高一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抽测·历史卷 第2页(共6页)】
9.1941年6月,苏德战争爆发,为集中力量对德作战以取得战争胜利,苏联将自己布置在远东地区原用于防范日本的数十万兵力调回西线,日本在此时没有趁机进攻东线防守松弛的苏联,最主要的原因是
A.日本陷入中国战场巨大泥潭无力抽身
B. 日本对苏联心存畏惧感不愿进攻
C. 日本担心受到反法西斯同盟军事阻挠
D. 日本在中国的经济受到沉重打击
10.《上海 1949:比战争更宏大的较量》一书中叙述了这样一个历史场景:刚开市时,上海投机商看到有棉纱售出,即拿出全部资金争相购入,但他们发现,上海等地的国营花纱布公司,源源不断地抛售纱布,而且一边抛售,一边降低牌价。此番较量可印证新中国初期
A.经济建设道路的新探索 B.中共执政能力的不断提升
C.计划与市场的慎重选择 D.社会主义改造的有益尝试
11.1962年,中共中央发文强调,我国绝大多数地区的农村人民公社,要将基本核算单位下降到生产小队并长期执行。这反映出中共中央
A.已对人民公社的弊端有所认识 B.开始认识到农业的重要作用
C.准备全面纠正农村“左”倾错误 D.已认识到城乡经济的不协调
12.1979年初,新华社、《人民日报》对安徽实行包产到组、包产到户的情况作了连续报道,较为详细地介绍了他们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做法,肯定了他们的经验。这组报道出现的时代背景是
A.首批经济特区的建立 B.“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提出
C.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D.“引进来”和“走出去”战略的实施
13.中国共产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赋予自由贸易试验区更大改革自主权,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创新对外投资方式,促进国际产能合作,形成面向全球的贸易、投融资、生产、服务网络。据此可知,十九大的这一报告
A.体现出中国作为大国的责任与担当
B.表明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向纵深方向发展
C.意在加强中国与发达国家间的团结
D.旨在加快培育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高一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抽测·历史卷 第3页(共6页)】
14.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庄严地宣告:“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 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主要得益于
A.和平与稳定的国际环境 B.对外开放格局逐渐形成
C.农业科技体制的创新 D.经济体制改革深入开展
15.2022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内外形势,工业“压舱石”作用得到有效发挥,全国工业增加值达到40.2万亿元,制造业增加值达到 33.5 万亿元,均居世界首位,工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36%。这体现了中国
A.坚持工业优先发展 B.积极参与国际事务
C.综合国力不断提升 D.科技创新能力突出
16.2023年 1月,中国援建非盟的非洲疾控中心总部一期项目竣工仪式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举行,这是非洲大陆第一个拥有现代化办公和实验条件、设施完善的全非疾控中心,对于提升非洲疾病预防、监测和疫情应急反应意义重大。这反映出中国
A.积极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 B.努力构建睦邻友好关系
C.始终奉行不结盟外交政策 D.成为国际秩序的主导者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 小题,共52分。
17.一个时期的某种思想或思想解放运动的出现会给一个时代打下时代烙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5 分)
材料一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西周的制度发展程度过低,无法更多地满足新兴地主阶级的发展需求,他们力求改变现状,试图获得更多的经济、政治、文化地位,呼唤建立新的社会。
—李静、萧红恩《百家争鸣与文艺复兴的历史比较》
材料二 北宋时期,新儒学思潮的振兴,促使“治学”与“从政”的沟通蔚为风气。以“天下”为胸怀的士大夫们,以“天道”“公议”为旗帜,参与治理国家政事。他们将个人修养与天下国家之兴亡联系起来,将自我道德名节的完善视为最终目标。
—袁行霈等《中华文明史》(第三卷)
材料三 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认为“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黄宗羲在《原君》中宣称皇帝乃是“天下之大害”;顾炎武在《亭林文集》卷四中提出“君子之为学,以明
【高一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抽测·历史卷 第4页(共6页)】
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王夫之反对禁欲主义,提倡不能离开人欲空谈天理,天理即在人欲之中。三大思想家的政治思想在本质上仍是儒家的模式,但是在这一模式内部注入了时代的气息,是传统与时代、先验与经验的结合。
——黄晓军《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的政治思想》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百家争鸣产生的历史背景,并指出古代中国的百家争鸣承担的历史使命。(8分)
(2)材料二中“新儒学”是指哪一思想体系 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思想体系具有哪些积极影响 (8分)
(3)依据材料三说明三大思想家为儒学注入了怎样的时代气息 分析这些“时代气息”出现的背景。(9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一部中国近代史,就是分析近代中国如何抵御、反抗作为资本主义最高阶段的帝国主义不断扩张、殖民,维系国家统一与争取民族解放的历史;就是近代中国如何吸收、借鉴各种现代性因素,将其内化为中国自身的积极因素,进行国家建设,寻找富强之道的历史;就是在不断变化的内外形势下,形塑新的政治实践主体,破除各种政治、社会与文化压迫,探索具有普遍意义的平等与解放的历史;更是在古今中西纠缠不清的情况下,思考中国文化存续与更生的历史。
——摘编自王锐《关于中国近代史叙事问题的思考:
合富强叙事、阶级叙事、文明叙事为一》
围绕中国近代史的叙事问题,选择某一角度或者自拟一个角度,运用具体史实予以论述。(要求:以角度为题,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晰)
【高一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抽测·历史卷 第5页(共6页)】
19.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族人民,开创并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方面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根据材料,回答问题。(15分)
材料一 建立沿海经济特区,引进外国先进的技术、资金和管理经验等。这是对外开放的重要举措,深圳是最成功的特区。经济特区的意义不单是开辟对外开放的窗口,更重要的是在具有一定规模的区域探索从计划体制转向市场体制的路径,并具有示范和吸引效应。……以后,对外开放逐步扩大,从沿海到沿江,再到内陆边界口岸。
——章百家《改革开放与中国的变迁》
材料二 李捷认为,回顾改革开放 40 多年的历程,中国的发展实现了三大历史性突破。第一大突破,是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到1992年十四大,解决了“松绑发展”的问题。松什么绑呢 松社会主义传统观念和教条主义束缚之绑。第二大突破,是从中共十四大到中共十七大前夕,解决了“借力发展”的问题。借什么力呢 就是借从20世纪90年代蓬勃发展起来的经济全球化大潮之力。第三大突破,是从中共十七大提出转变发展方式开始,主要是解决“转轨发展”的问题。
(1)根据材料一,概括经济特区的意义,并结合所学说明我国对外开放的新格局。(7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中共十四大“松绑”的内涵,以及 21世纪初中国借“经济全球化大潮之力”的标志。(8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