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潭记》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体会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 能力目标: 能积累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与虚词,品味语言,背诵课文。 情感目标:体会作者的感情,培养正确面对人生中挫折的态度。
重点难点 1.掌握字词,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背诵课文。2.体会文章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
教学内容 设计意图
一、感悟新知1.查阅资料 ( http: / / www.21cnjy.com ),了解作者的有关知识、作者写作此文的背景。(1)作者档案: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 ( http: / / www.21cnjy.com ),世称“ __ ”,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 ____ ”。 __ 代 __ 家、 __ 家,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为“韩柳”。与刘禹锡与之并称“刘柳”,与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并称为唐宋八大家。有《 》。 (2)写作背景: 柳宗元于唐顺宗永贞元年(公元805年)因拥护王叔文的改革,被皇帝贬为永州司马,政治上的失意,使他寄情于山水,并通过对景物的具体描写,抒发自己的被贬后无法派遣的忧伤凄苦的思想感情,成为后世写作山水游记的楷模。 此间共写了8篇知名的山水游记,后称《永州八记》,《小石潭记》是其中第四篇。2.查字典,给下列加点字注上音并读几遍。篁竹( )清冽( ) 为坻( ) 为屿( ) 为嵁 ( ) 佁然( ) 俶尔( ) 翕忽( ) 差互( ) 寂寥( ) 悄怆( ) ( ) 幽邃( ) 二、探究新知1.朗读训练,感知课文内容,要求读准字音。读准语气,读出感情。示范朗读——自由朗读——指名朗读——点评2.翻译文章,提出疑难(1)请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自由理解课文,把不明白的地方标记出来。小组合作解决,若不明白,师生共同解决。(2)让学生翻译课文,其他同学补充评价。3.整体感知:课文是按游览的顺序来写,条理十分清楚,请说说本文的写作思路。明确:第一段, 发现小石潭(闻声――见形)。 第二段, 潭中景物(潭水和游鱼)。 第三段,小潭源流(溪身--岸势)。 第四段,潭中气氛(幽深冷寂)。 第五段,记下同游者。 四.巩固练习(5分钟)1.解释下列词语。蒙络摇缀 披拂 俶尔 翕忽 明灭 ( http: / / www.21cnjy.com ) 犬牙差互 悄怆 幽邃 凄神寒骨 2.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2)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 (3)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4)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5)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 :一、导入 :杜甫曾有诗云:“感时花溅泪,恨 ( http: / / www.21cnjy.com )别鸟惊心”,可见,情与景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游人的心境不同,山水就也有了个性,有了思想,我们从游记中不仅能领略祖国的壮丽山水,也能感悟作者的心境,今天让我们来感悟柳宗元的《小石潭记》。二、感悟新知 (25分钟)1.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 使用了哪些动词? 明确: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隔、闻、伐、取、见。2.小石潭的全貌是什么样的?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3.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三、探究新知1.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讨论:本段描写了哪些景物 采用了什么写法 提示:写了空竹、水声、小潭和潭边的青树、藤蔓。作者用的是先闻其声,后见其形,“移步换景”的写法。作者不是停留在一点上看,而是向前走去,引导我们看到不同的景物,很像一部山水风景影片。2.朗读读第二自然段,讨论下列问题:(1)第二自然段写了哪些景物,用的是什么写法 提示:描写了潭水、游鱼,用的是特写镜头。(2)结合第一、二自然段探讨:潭水有什么特点 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提示:清澄。第一自然段作者写道:“水尤 ( http: / / www.21cnjy.com )清冽”,这是直接写潭水的清澄,这种写景的方法是正面描写。第二自然段作者从游鱼、阳光、影子等角度描写潭水,你看鱼儿在水里游,就像在空中浮游没有凭依一样。这就写出了水的清,清到仿佛透明的程度。太阳光照下来,鱼儿的影子都落在潭底的石头上了,这就更显出了水的清澄。这里虽然没有正面写水,可是通过对鱼儿、日光和影子这些具体东西的描绘,真正地写出了水的清彻透明。就像画家在画风的时候,用树枝飘向一边表示风一样,是一种形象化的表现手法。这种写景的方法叫侧面描写。(3)我们再看看,作者是怎样写鱼的 提示:作者采用动、静相结合的方法。先描 ( http: / / www.21cnjy.com )出生动的画面,再加上拟人化的手法。先写鱼儿呆呆地一动不动,潭底石头上印着清晰的鱼影儿,这是静止的画面;忽然,一些鱼飞快地窜往远处,非常活跃,这是活动的画面。3.朗读第三自然段,思考:描写小潭源流,作者抓住了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 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提示:抓住溪流的曲折、蜿蜒,岸势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参差不齐来写的,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小溪,就溪身说,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止的;就溪水说,作者形容它像蛇行那样曲折,这是流动的。这里用了两个比喻,一静一动来描写小溪,准确地抓住了景物的特征。4.讨论第四自然段:描写了小石潭中怎样的气氛 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提示: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作者极力描写小石潭的幽静,甚至浸透到人的心灵里去,把景物跟心情结合起来,写出一种境界。在这种境界里,透露出作者贬居生活孤凄悲凉的心境。5.请把《小石潭记》中表现作者感情变化的句子写在下面,并探讨一下作者的感情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结合写作背景)提示:文章前面“心乐之”, “似与游者相乐”写到了“乐”,后面又写“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写到了“忧” 。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 ( http: / / www.21cnjy.com )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三)点拨讲解: 1.本文的“景”与“情”: 作者把自己的心情与小石潭的环境结合起来,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在对景物的描绘中结合作者的遭际,渗透着作者自身的感受和情怀。这远离尘世的小石潭虽充满了生机,但无人赏析,四周被竹林环抱,其景物的幽深冷寂与作者心境的孤凄悲凉形成强烈的比衬,表现了作者那种无法摆脱的抑郁心情。这种写作方法就叫借景抒情。2.写作启发: 写景时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抓住景物的特征,运用动静结合、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相结合等方法,然后加以精练的抒情或议论,情从景出,才能写出好文章。四、归纳整理 五.达标测评 (10分钟)1.抒发作者抑郁忧伤之情的一组句子是( )(多选) A.闻水声,如鸣佩环。B.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C.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D.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E.斗折蛇行,明灭可见。F.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G.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H.日光下彻,影布石上。 2.“若”、“似”、“如”都可以用来打比方,但有时又不一定是打比喻,试分析下列句子,哪些是比喻,哪些不是? A.闻水声,如鸣佩环。 ( ) B.皆若空游无所依。( )C.似与游者相乐。 3.作者坐潭上感到“凄神寒骨”的原因是( ) A.深秋时节出游,天气凉了。B.游的时间长了,接近黄昏,有了寒气。C.小石潭四周没有多少游人,潭水很深。 D.自己的心境凄苦孤寂。 4.译句: ⑴ 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⑶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5.解释加点词: (1)如鸣佩环,心乐( )之。 (2)潭中鱼可( )百许( )头。 (3)凄神寒骨,悄怆 ( )幽邃( )6.根据课文,回答问题:(1)“伐竹取道”与上文“ ”相呼应,又为下文写环境的“ ”、 “ ”埋下伏笔。(2)既表现潭水之清,又暗示石潭之小的句子是“ , ”(3)根据原文内容,说说作者观赏景物时的心情是怎样发展变化的? 答: 7. 下列是对本文的分析,其中不准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采用未见其形,先闻其声的手段展示小石潭环境的清幽。 B.文中采用了特写镜头描绘游鱼和潭水,笔墨经济,语言优美。 C.文章抓住小石潭的景物,从各个方面烘托出“水尤清洌”的特征和小石潭的幽深之美,手法高超,形象生动。 D.本文所写景物,透出作者与同游人的高兴愉悦的心情。五、布置作业 :为了发展旅游事业,当地拟开发小石潭景点,请你根据文章内容为该景点写一则简介。
练习测评: 1、C、F、G2、⑴、⑵是,⑶不 ( http: / / www.21cnjy.com )是。3、D4、5略。6⑴隔篁竹,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⑵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⑶先乐后忧。 7.D作业: 小石潭位于小丘西南面120步,这里石奇水清,游鱼相戏,四周竹树环抱,环境十分优美,是观光旅游、愉悦心情的好去处。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曾来过这里,写下了千古传诵的优美散文《小石潭记》。小石潭由此闻名遐迩。 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了解作家作品。 多种形式的朗读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掌握重点实词,为翻译全文做准备合作学习,疏通文意总结概括,形成整体认识复习,巩固主要知识点发挥学生的合作精神,理解作者的写景方法强化训练,梳理文章中的重点分析内容,培养文言阅读能力
师生反思、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