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2课《伟大的悲剧》练习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2课《伟大的悲剧》练习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7.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2-06 11:41: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22课伟大的悲剧
积累与运用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无垠(yín)      夜不成眠(mián)
B.遗孀(shuāng) 毛骨悚然(sǒng)
C.癫狂(diān) 拽出来(zhuài)
D.羸弱(yíng) 鲁莽(mǎng)
2.下面每组词语中,均有一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并在后面的括号内纠正。
A.坚持不懈 不可思议 风餐路宿( )
B.精疲力竭 毛骨竦然 姗姗来迟( )
C.冷酷无情 忧心忡忡 疲倍不堪( )
D.海市蜃楼 怏怏不乐 荒芜人迹( )
3.根据语境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只填序号)
A.忧心忡忡   B.怏怏不乐
(1)他们(  )地在阿蒙森的胜利旗帜旁边插上英国国旗。
(2)但是漫天大雪封住了他们的眼睛,使他们每走一步都(  )。
A.销蚀   B.毁灭
(3)然而,人的勇气终于渐渐地被大自然的巨大威力所(  )。
(4)这里的自然界是冷酷无情的,千万年来积聚的力量能使它像精灵似的召唤来寒冷、冰冷、飞雪、风暴——使用这一切足以(  )人的法术来对付这五个鲁莽大胆的勇敢者。
4.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的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发生了什么事让你姗姗来迟?
B.十年来,他的病一直不见好转,他怎能不忧心忡忡?
C.这篇文章错别字很多,用语无伦次来评价它是再恰当不过了。
D.随他去撕罢,看他明天还能耀武扬威么?
5.指出下列句子使用的表达方式。
(1)对人类来说,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     )
(2)现在只有四个人继续走路了,但灾难又降临到头上。下一个贮藏点带来的是新的痛苦和失望。(     )
(3)凶猛的暴风雪像狂人似的袭击着薄薄的帐篷,死神正在悄悄地走来。(     )
(4)一个人虽然在同不可战胜的厄运的搏斗中毁灭了自己,但他的心灵却因此变得无比高尚。 (     )
6.下列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失败的下一站是“痛苦”,但不是终点站,而是岔道口。______。因此,一个人遭到了失败,并不意味着这就是最终的结果。
①一条是心灰意冷、一蹶不振的路,②另一条是吸取教训、奋起拼搏的路,
③这路通向失败或失败的反面——成功,④这时的失败才是真正的失败;
⑤这岔道分岔出两条路:⑥只有踏上这条路,才有成功的希望。
⑦这路通向彻底的失败,
A.⑤①②③⑦④⑥    B.①⑦④②③⑥⑤
C.⑤①⑦④②③⑥ D.①②③⑦④⑥⑤
7.对下列句子含义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对人类来说,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作者和斯科特一样,认为角逐失败意味着毫无价值。其悲剧色彩也就表现在这里。
B.挪威国旗耀武扬威、扬扬得意地在这被人类冲破的堡垒上猎猎作响——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表达斯科特和伙伴输给对手的痛苦心情。
C.斯科特接受了这项任务,他要忠实地去履行这一最冷酷无情的职责:在世界面前为另一个人完成的业绩做证,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斯科特坦然面对失败,并忠实接受为他人的业绩做证的任务,可敬可佩。
D.一个人虽然在同不可战胜的厄运的搏斗中毁灭了自己,但他的心灵却因此变得无比高尚——赞誉斯科特在与大自然的搏斗中虽然失败了,但他的心灵经受住了考验,变得无比崇高。
8. 关于《伟大的悲剧》,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课文一方面描写气候的恶劣,探险队与严寒的搏斗;另一方面,写探险队员牺牲的详情,不仅注重典型环境的描写,同时也注重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B.课文颂扬的是一种人类勇于探索的精神、为事业而献身的崇高精神和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
C.课文写的主要是斯科特探险队一行五人奔向南极点,却发现已经有人捷足先登,只好踏上归途,最后一个个死去。全文重在记述过程,并没有太多的细节描写。
D.斯科特一行探险的意义是:认识自然,挑战人类自我,实现生命的价值,给后人以精神的鼓舞。
9、阅读名著选段,完成下列题目。
【甲】也许,我可以通过想象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将最想看到什么,来对我前面所说的做一个最好的说明。在我展开想象的同时,请你也考虑一下,假如只给你三天光明,你将怎样使用你的眼睛。想想看,当第三天的黑夜来临,往后太阳将再也不会在你面前升起了,如此珍贵的三天你将怎样度过 你最想把目光停留在哪里
【乙】贝多芬是一股自然力。自然界强大的本原力量和其他力量碰撞的结果,便产生了荷马史诗般壮观的现象……一个穷困潦倒、残废而孤独、生而痛苦、世界从未给予他欢乐的人,却创造了欢乐奉献给全世界!他用自己的苦难锻造欢乐。他以一句充满豪情的话概括了他的一生,这句话今天已经成了一切勇敢者的座右铭:唯其痛苦,才有欢乐。
【丙】凶猛的暴风雪像狂人似的袭击着薄薄的帐篷,死神正在悄悄地走来,就在这样的时刻,斯科特海军上校回想起了与自己有关的一切。因为只有在这种从未被人声冲破过的极度寂静之中,他才会悲壮地意识到自己对祖国、对全人类的亲密情谊。
(1)甲段中的“我”是     (写出人名),丙段的作者是     。
(2)请探究选段中三个人物的共同特点。
10. 学习了《伟大的悲剧》后,某校七年级(1)班开展了以“我说探险”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
(1)【激烈辩论】班级组织了“探险的利与弊”辩论赛,下面是反方的观点,假如你是正方辩手,请进行反驳。
我们反对探险。因为探险消耗了许多时间;浪费了许多钱财;有生命危险;人类探险的足迹所到之时,也就是那里的灾难发生之日:人类飞向太空,太空的垃圾已环绕地球;人类登上“地球之巅”——珠穆朗玛峰,今天的长江之源已受到污染……科学是一把双刃剑,探险也是如此。人类探险在哪里留下脚印,也就在哪里留下了灰尘。
(2)【写颁奖辞】斯科特一行的故事确实令人感动,无情的暴风雪吞噬了五位探险者的生命,然而,他们面对厄运,面对死亡的悲壮场面却让人久久难以忘却。说说文中最令你感动的是哪个人物,说说感动你的理由,并且仿照“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辞的形式,为他写一段颁奖辞。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的课文选段,回答问题。
没过多久,他们发现雪地上插着一根滑雪杆,上面绑着一面黑旗,周围是他人扎过营地的残迹——滑雪板的痕迹和许多狗的足迹。在这严酷的事实面前也就不必再怀疑:阿蒙森在这里扎过营地了。千万年来人迹未至,或者说,太古以来从未被世人瞧见过的地球的南极点竟在极短的时间之内——即一个月内两次被人发现,这是人类历史上闻所未闻、最不可思议的事。而他们恰恰是第二批到达的人,他们仅仅迟到了一个月。虽然昔日逝去的光阴数以几百万个月计,但现在迟到的这一个月,却显得太晚太晚了——对人类来说,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一切努力成了徒劳,历尽千辛万苦显得十分可笑,几星期、几个月、几年的希望简直可以说是癫狂。“历尽千辛万苦,无尽的痛苦烦恼,风餐露宿——这一切究竟为了什么?还不是为了这些梦想,可现在这些梦想全完了。”——斯科特在他的日记中这样写道。泪水从他们的眼睛里夺眶而出。尽管精疲力竭,这天晚上他们还是夜不成眠。他们像被判了刑似的失去希望,闷闷不乐地继续走着那一段到极点去的最后路程,而他们原先想的是:欢呼着冲向那里。他们谁也不想安慰别人,只是默默地拖着自己的脚步往前走。1月18日,斯科特海军上校和他的四名伙伴到达极点。由于他已不再是第一个到达这里的人,所以这里的一切并没有使他觉得十分耀眼。他只用冷漠的眼睛看了看这块伤心的地方。“这里看不到任何东西,和前几天令人毛骨悚然的单调没有任何区别。”——这就是罗伯特·福尔肯·斯科特关于极点的全部描写。他们在那里发现的唯一不寻常的东西,不是由自然界造成的,而是由角逐的对手造成的,那就是飘扬着挪威国旗的阿蒙森的帐篷。挪威国旗耀武扬威、扬扬得意地在这被人类冲破的堡垒上猎猎作响。它的占领者还在这里留下一封信,等待着这个不相识的第二名的到来,他相信这第二名一定会随他之后到达这里,所以他请他把那封信带给挪威的哈康国王。斯科特接受了这项任务,他要忠实地去履行这一最冷酷无情的职责:在世界面前为另一个人完成的业绩做证,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
11.文中“癫狂”“夺眶而出”“毛骨悚然”“耀武扬威”等词语有什么表达作用?


12.“对人类来说,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这句话是作者的观点,还是斯科特的观点?为什么?

13.既然知道阿蒙森已经到达了南极点,斯科特一行为什么还要闷闷不乐地继续赶往南极点?


14.“斯科特接受了这项任务,他要忠实地去履行这一最冷酷无情的职责:在世界面前为另一个人完成的业绩做证,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斯科特为什么要接受这项任务?体现了人物的什么精神境界?
(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盘旋于绝境之上的不屈精神
①1925年1月,一名叫柯林斯的洞穴探险者在探险时遭遇不幸,柯林斯被一块巨石卡住了左腿,动弹不得。人们想办法施以援手,还是不能把柯林斯从困境中解救出来。在人们难以想象的疼痛和折磨中,柯林斯整整坚持了十九天。
②十九天的时间,一分一秒对柯林斯来说都是煎熬。在没有一线光亮的洞穴里,无边的黑暗浸满人的意识,柯林斯的腿上覆压着巨石,仅可容身的小穴如同绳索捆绑着他,他全身无法动弹,能动弹的只有他的思维。
③一名叫米勒的记者五次深入洞穴,为人们记录下了这位落难者在生死面前如何保持着做人的尊严及其内心痛苦与顽强的挣扎。
  ④地面上每一寸地方都是水,每前行一步,都不得不像蛇一样地蠕动。当记者米勒试图挤进柯林斯受困的小洞,“疼——太疼了!”柯林斯恳求米勒放弃这样的努力,柯林斯躺着,向左侧斜着,以致他的左脸颊触到了地面,两只胳膊牢牢地卡在他身边石头的缝隙里,像一位钉在十字架上的受难者,这样的姿势,他不得不保持十九天。
  ⑤他的脸上盖着一块油布,米勒试图把它揭开。“放回去,”他说,“放回去——水!”米勒才注意到,水一滴滴地从顶部的岩面上滴下来,每一滴都打在柯林斯的脸上,最初的几个小时,柯林斯并不介意,可是,随后持续不断的水滴几乎让他疯狂起来。后来他的弟弟给他带来一块油布。此情此景,让人想起旧时的水牢,再坚强的人,也会不寒而栗。
  ⑥一次次的营救失败,终于有一次,柯林斯面对着米勒,真诚并非调侃地开起了玩笑:“喂,伙计,你最好出去暖和暖和。不要回来了,你这么瘦小,我相信你是不能把我弄出去的。”此刻,最需要帮助的人,依然乐观,一如既往地关心他人,关心眼前来帮助他的瘦小记者。
⑦柯林斯没有任何额外要求,但他郑重地要求在他的头顶放置一盏灯。灯光如豆,可是,微弱的光,在这位地下探险者的心里,成为永存希望的火种,成为挑战黑暗环境和冷酷陷阱的象征。
⑧柯林斯离去了,美国一位传教士为柯林斯作了一首缅怀的歌——《柯林斯之死》,歌词唱道:“我们都知道的一个家伙/有着白皙英俊的脸庞/真诚而勇敢的心肠/他的身躯正在沉睡/沉睡在那个荒凉的沙洞里。”听歌者无不落泪。
  ⑨置身绝地,是对精神强度与韧性最好的考验。当我们面对世界的劫难感到忧伤时,柯林斯的不屈灵魂来到我们身边,在生命的琴弦上弹奏他隐忍的悲歌,安慰那些哭泣的人们。
15.请用一句话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
16.柯林斯在绝境中的“不屈”具体体现在哪些地方?
17.第②段和第⑥段画线句分别运用了什么描写?各有何表达作用?
第②段画线句:
第⑥段画线句:
18.柯林斯没有任何额外要求,但他为何郑重地要求在他的头顶放置一盏灯?
19.本文和《伟大的悲剧》都写到了主人公去世之后,其他人的表现,这是一种什么写法?请任选一文,结合文意谈谈其作用。
20.本文结尾段和《伟大的悲剧》结尾段都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有什么共同的作用?
(三)阅读文章,完成练习。
山永远在
李国文
一群人穿着鲜艳的登山服,在皑皑积雪的安第斯山间艰难地行进着。很少见到这样大规模的探险队伍,后来听解说,知道是南美洲委内瑞拉的盲人们,希望实现登山的梦想,正在崎岖不平的道路上攀登。
那真是一次悲壮之旅,走出每一步路,度过每一分钟,完全以生命为代价。任何人看到这个画面,都不由地肃然起敬。
因为,他们活了一辈子,这座对他们来讲充满神圣意义的安第斯山,却从来没有去接触,去实地感受过,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于是,就有了这次行程。盲人们每三个人结成一组,一个仍残存些许视力的盲人走在前面,两个全盲的在后边,他们三人通过手里握着的长木棒,联结成为一个整体,通过脚和手,实实在在地感觉这座大山。
安第斯山脉平均海拔为3000米,最高峰海拔近7000米,对正常的登山运动员来说,也是一次体能的极限考验。虽然有很多志愿者做后援,但即使在可以使用驴子驮物的山路上,盲人们也是步履维艰,行进缓慢。那么,他们要想攀上最高峰,该是比登天还要难的事情了。
据电视台的报道,这支盲人登山队在短短的行程中,已经有好几位上了岁数的盲人,在风雪弥漫的夜间宿营,一觉睡去,再也没有醒过来,不幸将生命留在了安第斯山。于是,组织者便决定后撤,将登山计划放置到未来更合适的机会,做更充分的准备以后再进行。一些走得兴起的盲人登山队员不免有些失望,最后,他们还是想开了。无论如何,他们开始了行程,尽管离峰巅还远,但是终究迈出了第一步,是结结实实在安第斯山上的一步,是纸面上的计划化为现实的一步。他们对记者说:“山永远在,我们还会来的。”这实在是一句至理名言,对于未来,有目标和没有目标是很不一样的。有一个奋斗方向、努力追求的结果,也许离那个目标尚远,但稍稍接近了一点的事实,便有了落到实处的心理回馈。“山永远在”这句话很重要。有这句话,意味着还有登攀;没有这句话,也就等于说放弃、终止,也就不会再有奋斗、争取了。
在人的全部生命途程中,除先知先觉的大智慧者外,都类似这些盲人在安第斯山的登攀,目标虽然明确,是那天穹里晶莹剔透的积雪笼罩着的最高峰,像琼楼玉宇一样,茫茫然,杳杳然,吸引着你的目光。但是,一步一步走到那里的途程,是平坦,还是崎岖;是幸运,还是灾难;是障碍重重,还是一路顺风;是迷失方向,还是峰回路转。
所有这些突如其来、措手不及、随时发生、无法预防的事故、变化,都有很大的不可知性。因为,这个世界上能够完全把握自己未来的强者,几乎是不存在的。所以,仅仅有“山永远在”这样的信念,是远远不够的。
人,需要远大的目标,宏伟的理想。有大志向,立大雄心,如果不能伴之以脚踏实地的决心,小处做起的耐性,水滴石穿的韧劲和沉着冷静的精神,山,当然永远在,那也恐怕永远是可望而不可即的目标了。
如果委内瑞拉的盲人们就抱着“山永远在”的期望,坐在那里干等,而不行动,我想,他们与安第斯山的距离只会越来越远。
(选自《文苑 经典美文》)
21攀登安第斯山对正常的登山运动员来说,也是一次体能的极限考验,为什么这群盲人要攀登这座山呢?
22你是怎样理解题目“山永远在”的?
23、作者认为,在人的全部生命途程中要实现梦想,除了有“山永远在”这样的信念外,还需要什么呢?
24、有人觉得和《伟大的悲剧》中的英雄人物相比,《山永远在》一文中的盲人没有什么值得歌颂的,你怎么看呢?
三、写作练习
25.近年来,无数的地震、洪涝灾害等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但在灾难面前,我们也看到了人性的光辉,爱心的伟大。请以“爱心”为主题写一段话。
要求:从下面所给词语中任选三个(多选不限),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不少于50字。
灾难 梦想 传递 无私奉献 荡气回肠 生生不息
答案
D 2.A.路——露 B.竦——悚 C.倍——惫 D.芜——无
(1)B (2)A (3)A (4)B 4.C
(1)议论 (2)记叙 (3)描写 (4)议论 6.C 7.A 8.C
9.(1)海伦·凯勒(或海伦) 茨威格
(2)示例他们都凭借自己顽强的意志同厄运进行了不屈的斗争,成为人类天空中闪耀的恒星。
10.(1)示例:我们支持探险。通过探险可以更好地开发地球资源,探险是一种超越自我,探索自然,拼搏进取,更是一种生命价值的体现。正是有了人类的探险,才有了如今万紫千红的世界。因此现代意义上的探险是为了更好地保护环境,人类走的每一步都是不断探索的历史,我们不能把这种探险与金钱对等。
(2)示例:斯科特。
他坚持到了最后一刻,即使死亡与恐惧等把他包围,他也没有放弃希望。在令人心痛的结局面前,他毅然接受了对手给他的任务,集伟大与悲剧于一身。在面临胜利只有一步之遥时,他失败了,但他始终坚持,在生命的尽头与命运做着殊死抗争。
11.渲染了斯科特一行当时极度绝望的心情。
12.这是斯科特的观点。作者为他们作传本身就说明作者对他们的肯定态度,而且作者的一处处评论也表明了对他们的尊崇。
13.他们怀着绝望的心情,却没有半途而废,明知结局是失败的,但还是坚持走完全程,体现了他们高尚的人格与绅士风度。
14.诚实守信的品格,使他接受了这项任务。表现了他坦然面对成功与失败的崇高的精神境界。
15.柯林斯洞穴中被一块巨石卡住了左腿,陷入绝境,在人们难以想象的疼痛和折磨中,柯林斯整整坚持了十九天。
16.战胜了孤独、绝望、疼痛、无助;以如同受难者的姿势,坚持了十九天;面对持续不断的水滴,将脸上盖上一块油布;要求在他的头顶放置一盏灯;保持了做人的尊严。(答出3点即可)
17. 第②段画线句:环境描写;描写柯林斯所处的艰难环境,渲染了悲凉的气氛,烘托了他痛苦的心理,衬托了他顽强的意志。第⑥段画线句:语言描写;刻画出了柯林斯乐观的性格和真诚、善于为他人着想的优秀品质。
18. 微弱的光,是柯林斯永存希望的火种,是他挑战黑暗环境和冷酷陷阱的象征。
19.侧面描写;本文第⑩段写到的歌词和听歌者的表现,侧面烘托了柯林斯真诚而勇敢的品质。
20.议论;照应题目,画龙点睛,深化中心,高度赞美了主人公的精神品质。
21.因为他们活了一辈子,这座对他们来讲充满神圣意义的安第斯山,却从来没有去接触,去实地感受过,心中有遗憾,希望实现登上安第斯山的梦想。
22、示例:仅仅有“山永远在”这样的信念,是远远不够的。人生要有目标,要有一个奋斗方向,要不懈地去奋斗,争取实现梦想。“山永远在”意味着还有登攀;没有这句话,也就等于说放弃、终止,也就不会再有奋斗、争取了。
23、还要有“脚踏实地的决心,小处做起的耐性,水滴石穿的韧劲和沉着冷静的精神”。
24、《伟大的悲剧》中的探险者在面对死亡时表现出了无所畏惧,坦然面对的高贵品质,值得歌颂;《山永远在》中的盲人,心中有梦想,并为实现梦想不懈努力,他们勇于挑战的精神同样值得我们称颂。
25.示例:时间永远不会使有些记忆风化。当灾难打碎梦想,爱心就会铸起希望的城墙;当夜雨敲打开心伤,真情就会在伤口中流淌;当命运将泪烧得滚烫,爱心就会伸手传递一份清凉。是灾难教会了我们坚强,教会我们无私奉献,教会我们心怀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