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单元视角下的教材解读
《小猴子下山》是部编教材一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本单元围绕“习惯”这一主题展开学习,共编排了四篇课文,这四篇课文都渗透了良好习惯的养成和责任意识。其中《小猴子下山》渗透了做事情要有目标,一心一意。本篇课文贴近学生的生活,故事情节充满童趣,语言明白易懂,丰富的插图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根据课文信息做简单的推断是本单元的学习重点,这是在一年级上册和本册第二单元中“找出课文中的信息”要求的基础上,对阅读进一步的深化与提高,《小猴子下山》作为本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学生需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整合信息,对“小猴子最后为什么会空着手回家去”做出推断。
课文视角下的教材解读
《小猴子下山》是一篇童话,课文讲的是一只小猴子下山来,先掰了一个玉米,看见桃子就扔掉玉米去摘桃子,看见西瓜就扔掉桃子去摘西瓜,看见兔子就扔了西瓜去追兔子,最后,兔子跑进树林不见了,小猴子一无所获。构段有特色:1-4自然段都是按照“小猴子来到什么地方、看到什么、心情怎样、做了什么”这样的语言形式来构段的,可以利用这个形式读懂故事内容;本文插图生动形象,图文一一对应,教学时可把文本故事像连环画一样学习,便于理解,增强学习兴趣。语言有特色:本文词句学习主要是注意体会不同的词表示不同的动作,教学时可借助课文插图、动作表演来理解,学生会用“掰、扛”等动词说话。在本文教学中,还可引导学生了解“又()又()”的词语形式并积累运用,通过学生阅读理解,迁移阅读,最终领悟道理。
一、教学目标:
1.认识“猴、结、常、追”等 12个生字,会写“非、常”两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利用动作演示等方法理解“掰、扛、扔、摘、捧、抱”这些动词,并能选几个词语各说一句话;了解并积累“又..又...”形式的词语。
3.借助插图、图文对照,读懂故事内容,可以仿照“小猴子来到哪里、看到什么、做了什么”这个句式来叙述故事。
4.能推断“小猴子最后为什么只好空着手回家去”的原因,初步明白做事情要有目标,有始有终,不可三心二意。
二、教学重点:
了解“掰、扛、摘”等表示动作词语的不同含义,并学会运用。
三、教学难点:
根据课文内容,推断“小猴子最后为什么只好空着手回家去”的原因。
四、教学准备:
1.教具道具:生字卡片:“掰、结、非、常、追”等会认字。图片资源:“玉米、西瓜、桃子、小白兔”等,用于辅助理解课文内容和描述数量词搭配。
2.教师准备:《小猴子下山》文本以及多媒体课件,语文课程标准或者教材指南,用于对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进行参考或确认。
3.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以便在课堂上更好的参与谈论和学习。
五、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你们喜欢西游记里的孙悟空吗?孙悟空飞回了花果山,当起了美猴王!有一天,他对小猴子们说:“哎!小猴子们!过几天就是我一万岁的大寿啦,你们准备送什么礼物给我呀?”“我一定要送给大王一件满意的礼物”,一只小猴子这么想,于是呀他决定下山找礼物,他能找到礼物吗?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齐读课题:18.《小猴子下山》
(二)理清主线、整体感知:
1.听课文录音,要求:耳听、手指、正字音。
2.归纳“反犬旁”的生字,比如“猴、狗、猫、狐、狸”,了解反犬旁的生字大多与动物有关。
3.想一想,小猴子下山,都是去了什么地方呀?按照顺序排一排图片,并用上“先...接着...再...最后...”这样的句式说一说吗?
4.结合图片,初步感知。
(1)小猴子下山,去了哪些地方呀 (指生:玉米地、桃树下、瓜地)看到了哪些好吃的、好玩的呢?(玉米、桃子、西瓜、小兔子)
(2)指名在黑板上贴图片。
(3)出示数量词以及“又...又...”的句式,体会句子的准确性。
5.理解动词表示的不同含义:
(1)出示动词“掰、扛、扔、摘、捧、抱”,观察这些生字的特点是什么?(手部动作)带着拼音再读,交流识字办法。出示“掰”字,(创编儿歌)“两手一分就是掰”,了解象形字“掰”的演变过程。
(2)看图片,读一读、做一做其它动词,指生演示,理解不同动词的含义,并学会运用,选择其中一两个动作说一句话。
教师强调:“捧”和“抱”,这两个动词易混淆,注意区分:“捧”的是比较轻、小的东西;“抱”的是比较重、大的东西。
(三)走进文本,读中感悟
1.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要求:
①读书要求:读准字音,读通顺句子。
②读书目标:读正确、读流利、读响亮!(及时奖励:老师就是个小小的声音收集器,在大家读书的过程中如果发现有哪位同学符合我们的读书要求,老师就会把小奖励贴贴在谁的书上哦!)
2.学生互评朗读:“我会给他会给他三颗星:他做到了读正确、读流利、读响亮。”
3.学习讲故事,出示秘诀:“带表情、加动作、抓语气”,试讲课文 1-3自然段。
4.学习生字“结”,在这里读一声,“结”是多音字,表示植物长果实。
组词:结果子、开花结果。
5.看到这玉米结得——又大又多,小猴子心理——非常高兴。指导书写、展示评价:“非、常”
①教师展示“非、常”两个字的写法,带领学生一起认读和书写,并指导正确的笔顺和结构。
②学生进行练写,教师提醒写字姿势和坐姿。
③书写反馈,既肯定其进步,也反馈其不足。确保学生书写规范,再次强调注重书写工整、美观。
(四)演中领悟、升华总结
1.刚才我们学习了第一自然段,通过插图,我们理解了小猴子下山“去了哪里、看到什么、做了什么”,你能不能用上我们讲故事的秘诀,“带表情、加动作、抓语气”,讲一讲第一段的小故事呢?(指生讲故事并及时奖励)
2.教师评价:学生阅读中产生感悟,面露笑容,体会到小猴子看到玉米时的兴奋心情,在三读的基础上又做到了:“读出感受”。
3.过渡:“小猴子扛着玉米、走着走着,来到了——一棵桃树下”
(1)出示图片“桃子”,可以用“又..又..”来形容这个桃子吗?
(2)这桃子除了“又大又红”,还有其它特点吗?
(3)出示“满”树,理解桃子之多。交流“满”字识字办法,加一加,再次认读。
(4)男女生合作演一演,女生读,男生做动作演。
4.(1)根据句式小猴子下山“去了哪里、看到什么、做了什么”,结
合图片,补充第三自然段的内容。“小猴子(捧)着几个桃子,来到(一片瓜地里),它看见满地的西瓜(又大又圆),非常高兴,就(扔)了桃子,去(摘)西瓜。”
(2)男女生比赛演一演,注意带好动作,及时奖励。
(3)积累“又...又...”句式,比如:柳条又细又长、大象又高又大。
5.小猴子最后的结果如何 带着动作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思考:为什么他下山看到这么多美好的东西,最后空着手回家去?揭示道理:我们做事情要找准目标,一心一意,否则只能是竹篮子打水一场空!
(五)拓展阅读、德育升华
1.出示文章《小猴子栽树》,小猴子都是栽了那些树?最后有什么收获?
2.总结:小猴子没有目标,做事不能坚持,最后两手空空,一无所获
3.再次升华道理:做事情要有自己的目标,并坚持下去。
(六)发挥想象、续编故事
1.续编故事《小猴子第二次下山》,可以画一画,也可以和爸爸妈妈说一说、讲一讲。
2.推荐阅读《猴子与鳄鱼》,看看在这只小猴子身上,又发生了哪些有趣的故事呢?
课后反思
1. 课前准备:本节课的准备工作还是比较充分的,我提前准备了生字卡片、图片资源等教学材料,确保了课堂教学的流畅进行。在今后的课堂准备中,我可以进一步增加一些情境模拟和角色表演的教学活动,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2. 教学引导:在课堂上,我采用了生字卡片和图片展示等多种形式的引导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学生在与我互动和小组配对游戏中表现得很积极。为了让所有学生都能积极参与,我可以在引导时更加细致地询问学生的意见,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想法,提高参与度。
3. 课文理解与表达:学生在课文理解和表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也有个别学生在描述情节和情感时表达不够清晰。我可以在课堂上增加更多的细节引导和情景演绎,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进一步提升他们的表达能力。
4. 学生评价与鼓励:在课堂上,我鼓励学生互相评价和表扬,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但有些学生在表达时可能还有一些羞涩,我会耐心地引导和鼓励他们,帮助他们克服紧张情绪,展示自己的优势和特长。
5. 巩固练习与提高深度:我会鼓励学生多进行练习,提高学习深度,确保知识能够牢固掌握。
6.创设更多情境: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尝试更多的情境创设,使学生更好地融入到课文中,感受角色的情感和体验故事情节。通过角色表演、小组活动等方式,增加学生对课文的情感共鸣,提升学习的主动性。
7.最后,我鼓励学生们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要保持对知识的热爱,勤奋学习,不断探索,勇敢追求美好。我希望他们像小猴子一样,永远保持着一颗探索和追求美好的心,成为有志向、有担当、有品德的优秀人才。这节课,我看着学生们的笑脸和灿烂的眼神,心里充满了满足和喜悦。
这个课堂,不仅让学生们学到了知识,更让他们从中获得了对生活和成长的启示。作为一名语文老师,这样的教学过程让我感到无比自豪和幸福。我深信,通过这样的教育和引导,这些可爱的孩子们必定会茁壮成长,成为未来社会的栋梁之才。我愿意继续为他们的成长付出一切,因为他们是我教育生涯中最珍贵的财富。我也会继续努力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为学生创造更优质的语文学习环境。同时,我也会更加关注每位学生的学习情况,因材施教,帮助每个学生都取得进步,成为优秀的语文学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