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下册 第19课邹忌讽齐王纳谏导学案 鄂教版

文档属性

名称 九年级下册 第19课邹忌讽齐王纳谏导学案 鄂教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2.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鄂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07-27 18:26: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邹忌讽齐王纳谏
【学习目标】
1、学习借助工具书及注释读课文。(ABC层)
2、学习分析人物性格,学会从小事中悟出一定道理,见微知著。(ABC层)
3、体会邹忌进谏的技巧。(A层)
【学习难点】
体会邹忌进谏的技巧
学习课时:1课时
【资料链接】:
有关《战国策》
《战国策》是记载战国历史的国别体史书。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时事的记录整理而成。《战国策》分为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等12国国策。记载公元前453年—前209年共245年史实。是研究战国时期历史的重要资料。
《战国策》语言活泼流畅,粗中有细,刻画人物栩栩如生,如善于讽谏的谋臣邹忌,任性顽固的贵族老妇人赵太后,追逐功名富贵的策士苏秦。另外,还特别善于运用一些讽喻性的小故事作比,如“画蛇添足”“狐假虎威”“南辕北辙”等。《战国策》不愧是先秦历史散文中的一枝奇葩,它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影响极为深远。
关于刘向
刘向(约前77年—前6年)本名更生,字子 ( http: / / www.21cnjy.com )政,沛(今江苏沛县)人。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刘向一生著述颇丰,对保存我国古籍文献做出过重要贡献。
预习案(ABC层)
1、《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国别体的历史著作 ( http: / / www.21cnjy.com )《 》。"讽"的意思是____ “ 谏”的意思是 。标题“邹忌讽齐王纳谏”巧妙地用一个兼语句式点明了文章内容的两个方面:
2、写出加点字的读音,正确朗读课文。要注意人物的身份特点,要注意朗读语气。
昳( )丽 朝( )服衣冠 ( ) 窥( )镜 谤( )
期( )年 朝( )于齐 间( )进 燕( )
3、判断停顿的正误。
①邹忌/修八尺/有余 邹忌/修/八尺有余
②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③王之蔽/甚矣! 王之/蔽甚矣!
④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4、解释下列文言句中的划线字。
皆以美于徐公( ) 形貌( ) 昳丽( )
邹忌修八尺有余( ) 齐王纳谏( ) 朝服衣冠( )
孰视之( ) 何能及君( ) 私我( )
客之美我者( )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
期年之后( ) 王之蔽甚矣( ) 皆朝于齐( )
旦日( ) 与徐公孰美( ) 窥镜( )
时时而间进( )( )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
能谤讥于市朝(  )( )
5、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 http: / / www.21cnjy.com )
探究案
7、文章讲了一个什么故事?(ABC层)
8、 划分文章段落,概括各段大意。(AB层)
第一部分(1):
第二部分(2):
第三部分(3、4):
9、阅读理解课文,探究下列问题(ABC层)
(1)找出本文三个表示比较的句子
(2)由于妻、妾、客的身份与心理不同,回答问题时语气感情有什么不同?
(3)邹忌以什么事联想到国家政事 “讽”齐王的目的是什么?(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4)邹忌“入朝”是如何“讽”齐王的?他用的是什么方法?
(5)邹忌认为“王之蔽甚矣”的原因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10、中国历史上不乏忠臣进谏的故事,但他们的命运却各不相同。
A、请举例说明(ABC层)
B、但邹忌劝谏齐威王却收到了很好的成效。这是什么原因?(A层)
11、你认为邹忌、齐威王是怎样的人?(ABC层)
训练反馈(ABC层)
9、文言文阅读。
于是入朝见威王,日:“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 ( http: / / www.21cnjy.com )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关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日:“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A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译:
B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译:
(2)、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的内容。
(3)、邹忌劝谏齐威王的高明之处在哪里?
答:
(4)、下列朗读停顿标注有误的一项是( )
A.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B.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C.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D.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5)、选文首先叙写了邹忌与徐公比美的情况,然后写邹忌由己及君,说明“
”的事实(用原文回答);接着叙写齐王纳谏的态度、决心和措施;
(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6)、请分别勾画出文中表现齐威王纳谏后在国内和国外产生巨大成效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