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一节 信息的获取综合题
一、单选题
1.有个成语叫“震耳欲聋”,那么遇到巨大声响的时候,我们应该怎么做( )
A.闭嘴 B.低头 C.抬脚 D.张开口
2.“倒车,请注意!”路人听见提示音后,可以及时躲避车辆,避免事故的发生。听觉的形成过程需要( )
①听神经 ②鼓膜 ③耳蜗 ④外耳道 ⑤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
A.声波→①→②→③→④→⑤ B.声波→④→③→①→②→⑤
C.声波→④→①→②→③→⑤ D.声波→④→②→③→①→⑤
3.长时间近距离玩手机游戏容易引起( )
A.晶状体曲度变大 B.角膜受损
C.中耳炎 D.鼓膜破裂
4.眼球中对光线敏感的细胞位于( )
A.视网膜 B.晶状体 C.玻璃体 D.角膜
5.人体形成视觉和听觉的结构依次是( )
A.视神经、听神经 B.晶状体、鼓膜
C.视觉中枢、听觉中枢 D.视网膜、耳蜗
6.在视觉形成过程中,晶状体所起的主要作用是( )
A.透过光线 B.折射光线
C.感受光的刺激 D.光线的通道
7.外界物体反射来的光线.依次经过下列哪些结构到达视网膜( )
A.瞳孔、角膜、晶状体、玻璃体 B.角膜、瞳孔、晶状体、玻璃体
C.瞳孔、角膜、玻璃体、晶状体 D.角膜、瞳孔、玻璃体、晶状体
8.皮肤内分布有丰富毛细血管的是( )
A.真皮 B.皮下组织
C.表皮的角质层 D.表皮的生发层
9.远视眼的人眼球的部分结构出现了变化,导致看近方物体时视觉模糊。远视眼的人眼球的结构变化以及成像状况是( )
①状体曲度大
②晶状体曲度小
③球前后径过长
④球前后径过短
⑤物象落到视网膜前面
⑥物象落到视网膜后面
A.①③⑥ B.①③⑤ C.②④⑤ D.②④⑥
10.长期使用耳机可能损伤对声波敏感的细胞,使听力下降,这些细胞位于( )
A.外耳道 B.骨膜 C.耳蜗 D.咽鼓管
11.青少年长时间近距离使用手机,容易引起眼球某结构凸度过大导致近视。“某结构”指的是( )
A.晶状体 B.玻璃体 C.视网膜 D.睫状体
12.下图是人眼的图片,有关标注正确的是( )
A.1—瞳孔 B.2—巩膜 C.3—视网膜 D.3—角膜
13.遇到巨大声响时,要迅速张开嘴,或闭嘴堵耳,这种做法主要是为了( )
A.保护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 B.保持鼓膜内外气压平衡
C.使咽鼓管张开,保护听小骨 D.防止听觉中枢受损伤
14.打乒乓球时,随着球由远及近的移动,运动员始终能看清球的位置,此时眼球中睫状体和晶状体发生的变化是( )
A.睫状体收缩,晶状体曲度由小变大
B.睫状体收缩,晶状体曲度由大变小
C.睫状体舒张,晶状体曲度由小变大
D.睫状体舒张,晶状体曲度由大变小
15.近视眼在中学生中发病率极高,矫正近视需要戴的眼镜是( )
A.凹透镜 B.凸透镜 C.凹面镜 D.凸面镜
16.眼的折光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光学系统,对进入眼球的光线,具有折射作用的主要结构是( )
A.晶状体 B.角膜 C.脉络膜 D.视网膜
17.疫情期间“停课不停学”,同学们借助网络,在“空中课堂”与老师相见。同学们在线学习时的视觉感受器、听觉感受器以及视觉和听觉的形成部位分别位于下图中的( )
A.6、a、e B.3、c、e C.4、c、f D.3、d、g
18.随着手机的广泛普及,出现了许多“低头族”.长期用耳机听音乐可能会使听力下降,长期玩手机可能会使视力下降.听觉和视觉的感受器分别位于( )
A.鼓膜、瞳孔 B.外耳道、虹膜
C.耳蜗、视网膜 D.咽鼓管、脉络膜
19.猫的瞳孔在不同光线下的变化是( )
A.从明到暗,瞳孔放大 B.从暗到明,瞳孔放大
C.从明到暗,瞳孔缩小 D.从暗到明,瞳孔不变
20.“倒车,请注意!”路人听见提示音后,能及时躲避车辆,避免了交通事故的发生。听觉感受器位于 ( )
A.① B.② C.③ D.④
二、综合题
21.在已经步入信息化的今天,上网已成为一种时尚,在庞大的网民群体中,青少年占了很大比例.跳跃闪动的游戏画面、动感刺激的乐音,给上网者带来视听享受的同时,也给沉迷网络的青少年带来许多健康隐患.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面对跳跃闪动的游戏画面,上网这能快速做出反应,完成这些反射活动的基本结构是 .对画面刺激敏感的细胞位于眼球的 .
(2)容易造成近视,原因是 ,需佩戴 透镜加以矫正.
(3)动感音乐给上网者带来听觉“享受”,听觉感受器是 .
(4)情绪激动的游戏这往往会心跳加快,血压升高,面红耳赤,这是大脑皮层兴奋,并通过有关神经作用于肾上腺,相关激素分泌量增加所致.这说明人的生命活动主要受到 调节,也受到 的影响.
三、读图理解题
22.2021年3月28日是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强化安全意识,提升安全素养”,使中小学生远离交通事故,保障人身安全是当今教育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请据下列图示,结合所学生物学知识分析回答:
(1)行人要按人行横道灯的指示通行当你过马路时,看到红灯亮起,就应该停留在人行横道线前等待.在这一过程中,交通信号灯发出的光线主要经过眼球中[ ](填写序号) 的调节,成像在[ ](填写序号) ,刺激其中对光敏感的细胞,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沿着与视觉有关的神经传到 形成视觉。
(2)“为救护车让道”是交通文明的基本准则当你听到远处救护车的鸣笛声时,应马上选择避让在这一过程中,救护车的“鸣笛声”会引起[ ](填写序号) 的振动,振动会传到内耳,刺激[ ](填写序号) 处的听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
23.下面是人体部分结构或生理过程示意图,请据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中,消化食物和吸收养料的主要场所是[ ] 。
(2)图乙中,结构7的曲度是由结构[ ] 调节的。我们之所以能看清远近不同的物体,是因为外界物体发射来的光线落在结构[ ] 上能形成清晰的物像。
(3)图丙中,结构12中的液体与结构16中液体相比,其成分上的差异是结构的液体中 的含量大大减少。
(4)李爷爷因炎症在臀部肌肉注射青毒素后,最先在图丁中心脏的[ ] 中发现。
24.如图是人耳结构图,据图回答:
(1)填注名称② ;⑤ ;⑧
(2)听觉的形成:外界的声波经 传到 ,鼓膜的振动通过 传到 ,刺激 内对声波敏感的细胞,这些细胞就将声音通过 传给 的一定区域,人就产生了听觉.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解析】【解答】当听到巨大声响时,空气振动剧烈导致鼓膜受到的压力突然增大,容易击穿鼓膜,这时张大嘴巴,可以使咽鼓管张开,因咽鼓管连通咽部和鼓室,这样可使鼓室内的气压与鼓膜外即外耳道的气压保持平衡。
故答案为:D。
【分析】为了保护耳和听觉,除了减少和消除噪声外,平时还应当注意做到:
①不要用尖锐的东西挖耳朵,以免戳伤外耳道或鼓膜。
②遇到巨大声响时,迅速张口,使咽鼓管张开,或闭嘴、堵耳,以保持鼓膜两侧大气压力平衡。
③鼻咽部有炎症时,要及时治疗,避免引起中耳炎。
④不让污水进入外耳道,避免外耳道感染。
2.【答案】D
【解析】【解答】听觉形成的过程:声波→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听觉神经→大脑皮层听觉中枢。即听觉形成过程为声波→④→②→③→①→⑤,ABC错误,D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遇到巨大的声响,应迅速张开口,或者堵耳闭嘴,保持鼓膜内外大气压力的平衡。当咽喉部有炎症未及时治疗时,病菌会通过咽鼓管扩散到中耳,引起中耳炎。晕车晕船与前庭、半规管过于敏感有关。
3.【答案】A
【解析】【解答】看近处物体时,必须通过睫状肌的收缩作用,使晶状体的凸度增加,使近处的物体像能够落在视网膜上,才能看的清楚。长时间的近距离作业,如读书、写字、看电视、玩游戏机等,使眼睛长时间的调节紧张,头部前倾,眼球内不断的充血,眼内压相应的增高,以及眼外肌的紧张和压迫眼球,或者因调节时牵引涡状静脉,妨碍了血液的流通,使巩膜的抵抗力减弱,导致晶状体凸度增大且不能恢复成原状;严重时使眼球的前后径过长,使远处物体反射来的光线形成的物像,落在视网膜的前方,因此不能看清远处的物体。形成近视。因此晶状体凸度增大且不能恢复原状会形成近视眼。
故答案为:A
【分析】近视眼是晶状体会聚能力增强,像呈在视网膜的前方,应佩戴凹透镜矫正;远视眼是晶状体会聚能力减弱,像呈在视网膜的后方,应佩戴凸透镜矫正。
4.【答案】A
【解析】【解答】A、视网膜上有感光细胞,能够接受刺激产生神经冲动,A正确;
B、晶状体对光线有折射作用,B错误.
C、玻璃体呈透明的半胶体状,对光线有折射作用,C错误;
D、角膜是无色透明的,里面有丰富的感觉神经末梢,D错误.
故选:A.
【分析】如图是眼球结构图:眼球包括眼球壁和内容物.眼球壁包括外膜(角膜和巩膜)、中膜(虹膜、睫状体、脉络膜)、内膜(视网膜)三部分.角膜是无色透明的,里面有丰富的感觉神经末梢;巩膜白色、坚韧,保护眼球;虹膜能够调节瞳孔的大小,里面有色素,东方人的“黑眼球”和西方人的“蓝眼睛”就是它的颜色;睫状体能够调节晶状体的曲度,使人看远近不同的物体,相当于照相机上的镜头;脉络膜里有血管和黑色素,营养眼球并起暗箱的作用;视网膜上有感光细胞,可以接受物像的刺激并产生神经冲动.内容物包括房水、晶状体和玻璃体,在物像的形成过程中,对光线起折射作用.
5.【答案】C
【解析】【解答】视觉的形成:光线通过角膜、房水,由瞳孔进入眼球,在晶状体和玻璃体的折射下,在视网膜上成像,视网膜受到光线刺激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由视神经传递到大脑皮层视觉中枢,产生视觉;听觉的形成:外耳收集声波,鼓膜感受声波产生振动,振动通过听小骨传递到耳蜗,耳蜗产生神经冲动从听神经传递到大脑皮层听觉中枢,产生听觉。
故答案为:C。
【分析】感觉的形成在大脑皮层的相关感觉中枢,如视觉的形成在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听觉的形成在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等。
6.【答案】B
【解析】【解答】视觉的形成过程是:外界物体反射来的光线,经过角膜、房水,由瞳孔进入眼球内部,再经过晶状体和玻璃体的折射作用,在视网膜上能形成清晰的物像,物像刺激了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这些感光细胞产生的神经冲动,沿着视神经传到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就形成视觉,所以眼球的晶状体相当于照相机的镜头,能对进入眼球的光线起到折射作用。
故答案为:B
【分析】视觉的形成过程:外界物体反射来的光线→依次经过角膜、瞳孔、晶状体和玻璃体→经晶状体等的折射→在视网膜上形成物像→视觉神经→在大脑的一定区域形成视觉.
7.【答案】B
【解析】【解答】外界物体反射来的光线进入眼睛,依次经过角膜、瞳孔、晶状体和玻璃体,经过晶状体等的折射,落在视网膜上形成一个物像。当视网膜上对光线敏感的细胞获得图像信息时,会通过视觉神经将信息传给大脑皮层,大脑立即处理有关信息,形成视觉。故外界物体反射来的光线依次经过角膜、瞳孔、晶状体、玻璃体到达视网膜。
故答案为:B。
【分析】眼球的结构和功能:
8.【答案】A
【解析】【解答】真皮比表皮厚,主要由结缔组织构成,真皮含有大量弹性纤维和胶原纤维,使皮肤有一定的弹性和韧性,真皮内有丰富的血管和感觉神经末梢。
故答案为:A。
【分析】皮肤的结构:
9.【答案】B
【解析】【解答】看近处物体时,必须通过睫状肌的收缩作用,使晶状体的凸度增加,使近处的物体像能够落在视网膜上,才能看的清楚.长时间的近距离作业,如读书、写字、看电视、玩游戏机等,使眼睛长时间的调节紧张,头部前倾,眼球内不断的充血,眼内压相应的增高,以及眼外肌的紧张和压迫眼球,或者因调节时牵引涡状静脉,妨碍了血液的流通,使巩膜的抵抗力减弱,导致晶状体过度变凸,不能恢复成原状;严重时使眼球的前后径过长,使远处物体反射来的光线形成的物像,落在视网膜的前方,因此不能看清远处的物体.形成近视.需要佩戴凹透镜进行矫正.因此近视眼的人眼球的结构变化以及成像状况是①晶状体曲度大、③眼球前后径过长、⑤物像落到视网膜前面.
故答案为:B
【分析】近视眼是晶状体会聚能力增强,像呈在视网膜的前方,应佩戴凹透镜矫正;远视眼是晶状体会聚能力减弱,像呈在视网膜的后方,应佩戴凸透镜矫正.
10.【答案】C
【解析】【解答】当外界声波经过外耳道传导鼓膜时,鼓膜的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了耳蜗内对声波敏感的感觉细胞,这些细胞就将声音信息通过听觉神经传给大脑的一定区域(听觉中枢),这样就产生了听觉;因此感受声波刺激的细胞位于内耳的耳蜗内.
故选:C
【分析】耳分为外耳、中耳、内耳三部分,外耳包括耳廓和外耳道,中耳由鼓膜、鼓室和听小骨组成,内耳包括半规管、前庭和耳蜗.
11.【答案】A
【解析】【解答】青少年长时间近距离看书或沉迷于手机游戏会导致晶状体的凸度过大或眼球的前后径过长,物像落在了视网膜的前方,看不清近处的物体,这就是近视。可见青少年长时间,近距离使用手机容易引起眼球晶状体凸度过大导致近视。所以,“某结构”指的是晶状体,故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近视眼是晶状体会聚能力增强,像呈在视网膜的前方,应佩戴凹透镜矫正;远视眼是晶状体会聚能力减弱,像呈在视网膜的后方,应佩戴凸透镜矫正。
12.【答案】A
【解析】【解答】A、图中,1是瞳孔,瞳孔是有虹膜围成的光线通过的通道,A说法正确,A符合题意。
B、2是虹膜,虹膜上有色素,B说法错误,B不符合题意。
C、3是巩膜,呈白色,即我们说的眼白,C说法错误,C不符合题意。
D、3是巩膜,呈白色,即我们说的眼白,D说法错误,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本题考查眼球的结构,为基础题,熟记即可,需要明确:巩膜为呈白色,即我们说的眼白,虹膜有色素,决定了眼球的颜色;视网膜为内膜。
13.【答案】B
【解析】【解答】解:张大嘴巴,可以使咽鼓管张开,因咽鼓管连通咽部和鼓室.这样口腔内的气压即鼓室内的气压与鼓膜外,即外耳道的气压保持平衡.保持鼓膜内外大气压的平衡,以免振破鼓膜.如果闭嘴同时用双手堵耳也是同样道理,这样就避免了压强的突然改变对鼓膜的影响,B正确.
故选:B.
【分析】要知道巨大的声音,会对人的鼓膜造成伤害,如果鼓膜两边有较大的压强差,鼓膜会受到严重伤害.当听到巨大声响时,空气震动剧烈导致鼓膜受到的压力突然增大,容易击穿鼓膜.
14.【答案】A
【解析】【解答】人体能看远近不同的物体主要是通过睫状体调节晶状体的曲度完成的。人视近物时,睫状体收缩,晶状体曲度变大;视远物时,正好相反。 打乒乓球时,随着球由远及近的移动,运动员始终能看清球的位置,此时眼球中睫状体和晶状体发生的变化是睫状体收缩,晶状体曲度由小变大。
故答案为:A。
【分析】视觉的形成过程是:外界物体反射来的光线,经过角膜、房水,由瞳孔进入眼球内部,再经过晶状体和玻璃体的折射作用,在视网膜上能形成清晰的物像,物像刺激了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这些感光细胞产生的神经冲动,沿着视神经传到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就形成视觉.
15.【答案】A
【解析】【解答】中学生若用眼不当会造成近视,其成因是晶状体的曲度过大或眼球前后径过长,导致物像落在视网膜的前方。使看到的物像模糊不清,可以配戴凹透镜加以矫正近视眼,因此选项A正确。
故答案为:A。
【分析】眼球的前后径过长或晶状体的曲度过大,所形成的物像落在视网膜的前方,因而看不清远处的物体,造成近视。
16.【答案】A
【解析】【解答】眼球就是一个成像系统,物体发出的光线经眼球折光系统的折射后成像在视网膜上,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接受光刺激后产生神经冲动,通过视神经把神经冲动的形式传到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形成视觉;角膜、房水、晶状体、玻璃体等结构都对光线有折射作用,但具有折射作用的主要结构是晶状体。故B、C、D不符合题意, 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根据眼球的结构可解得此题.
17.【答案】B
【解析】【解答】3视网膜上有感光细胞,能感受光的刺激,产生神经冲动,属于视觉感受器,所以人的视觉感受器位于视网膜。c耳蜗中有听觉感受器,感受振动刺激,产生神经冲动,因此人的听觉感受器位于耳蜗。视觉形成的过程是:外界物体反射来的光线,经过角膜、房水,由瞳孔进入眼球内部,再经过晶状体和玻璃体的折射作用,在视网膜上能形成清晰的物像,物像刺激了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这些感光细胞产生的神经冲动,沿着视神经传到e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就形成视觉。听觉的形成:外界声波通过介质传到外耳道,再传到鼓膜。鼓膜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耳蜗内的毛细胞而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沿着听神经传到e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形成听觉。
故答案为:B。
【分析】观图可知,甲图中1是巩膜,2是脉络膜,3是视网膜,4是视神经,5是玻璃体,6是晶状体;乙图中a是鼓膜,b是听小骨,c是耳蜗,d是听神经;丙图中e是大脑皮层,f是小脑,g是脑干。
18.【答案】C
【解析】【解答】解:当外界声波经过外耳道传导鼓膜时,鼓膜的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了耳蜗内对声波敏感的感觉细胞,这些细胞就将声音信息通过听觉神经传给大脑的一定区域(听觉中枢),这样就产生了听觉;因此感受声波刺激敏感的细胞位于内耳的耳蜗内.长期玩手机可能会损伤对光敏感的细胞,使视力下降,感光细胞位于视网膜内.
故答案为:C
【分析】(1)耳分为外耳、中耳、内耳三部分,外耳包括耳廓和外耳道,中耳由鼓膜、鼓室和听小骨组成,内耳包括半规管、前庭和耳蜗.(2)视网膜上有感光细胞,可以接受物像的刺激并产生神经冲动.
19.【答案】A
【解析】【解答】猫眼睛的瞳孔在一昼夜中随外界光线强弱的周期性变化而发生变化。白天中午时刻,光照强烈,瞳孔缩小,呈上下竖直的一条线;夜晚光线微弱时,瞳孔充分放大呈圆形,其他时刻呈不同程度的椭圆形。 这对猫夜间活动和觅食都具有重要意义。所以猫的瞳孔在不同光线下的变化是从明到暗,瞳孔放大。
故答案为:A
【分析】眼球的结构如图:
视觉的形成过程:光线→角膜→瞳孔→晶状体→玻璃体→视网膜→视觉神经→视觉中枢→视觉,据此答题。
20.【答案】D
【解析】【解答】听觉的形成过程:外界的声波经过外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的振动;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通过与听觉有关的神经传递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就形成了听觉。因此,听觉的形成过程中,把声波信息转变成神经冲动的主要结构(听觉感受器)在④耳蜗内,ABC错误,D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图中①是外耳道;②是鼓膜;③是半规管;④是耳蜗;听觉的形成的过程:声波→耳廓→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听神经→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形成听觉
21.【答案】(1)反射弧;视网膜
(2)晶状体曲度过大或眼球前后径过长;凹
(3)耳蜗
(4)神经系统;激素
【解析】【解答】解:(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称为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在眼球的结构中视网膜上有感光细胞,能够感受光的刺激.故对画面刺激敏感的细胞位于眼球的视网膜.(2)看近处物体时,必须通过睫状肌的收缩作用,使晶体的凸度增加,使近处的物体像能够落在视网膜上,才能看的清楚,长时间的近距离作业,如读书、写字、看电视、玩游戏机等,使眼睛长时间的调节紧张,头部前倾,眼球内不断的充血,眼内压相应的增高,以及眼外肌的紧张和压迫眼球,或者因调节时牵引涡状静脉,妨碍了血液的流通,使巩膜的抵抗力减弱,导致晶状体过度变凸,不能恢复;严重时使眼球的前后径过长,使远处物体反射来的光线形成的物像,落在视网膜的前方,因此不能看清远处的物体,形成近视.需配戴凹透镜加以矫正.(3)下面是耳的结构模式图:
耳的结构包括外耳、中耳和内耳.外耳包括耳廓和外耳道;中耳包括鼓膜、鼓室和听小骨;内耳包括半规管、前庭和耳蜗.听觉的形成过程是:外界的声波经过外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的振动;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通过与听觉有关的神经传递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就形成了听觉.(4)当看到心仪的球队进球时,在神经的刺激下,肾上腺会分泌大量的肾上腺素,肾上腺素又反过来刺激心跳中枢和血压中枢,使人心跳加速,血压升高,而显得面红耳赤,这说明人体的生命活动主要受到神经系统的调节,同时也受到激素调节的影响.
【分析】(1)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称为反射弧;(2)近视需配戴凹透镜加以矫正.(3)耳蜗内含有听觉感受器,受振动刺激能产生冲动;(4)人体的生命活动主要受到神经系统的调节,同时也受到激素调节的影响.
22.【答案】(1)②;晶状体;④;视网膜;视觉中枢
(2)4;鼓膜;6;耳蜗
【解析】【解答】(1)视觉的形成过程:外界物体反射的光线,经过角膜、房水,由瞳孔进入眼球内部,经过[②]晶状体和玻璃体的折射作用,形成一个倒置的物像,[④]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接受物像的刺激产生神经冲动,然后通过视神经传到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形成视觉。
(2)听觉的形成过程是:外界的声波经过外耳道传到鼓膜,引起[4]鼓膜的振动;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6]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通过与听觉有关的神经传递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就形成了听觉。
【分析】题图中:①角膜、②晶状体、③玻璃体、④视网膜、⑤视神经;1听小骨,2半规管,3前庭,4鼓膜,5咽鼓管,6耳蜗;Ⅰ听觉中枢,Ⅱ听性语言中枢和视性语言中枢,Ⅲ视觉中枢。
23.【答案】(1)2;小肠
(2)8;睫状体;11;视网膜
(3)氧气和尿素
(4)17;右心房
【解析】【解答】(1)图甲中,1是肝脏,2是小肠,3是胃,4是胰腺,5是大肠,人体的消化道包括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各段消化道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能力不同,2小肠是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场所。
(2)图乙中,6是角膜,7是晶状体,8是睫状体,10是脉络膜,11是视网膜,
我们能看清远近不同的物体,是因为晶状体的曲度可以调节,7晶状体的曲度是靠8睫状体的调节来实现的,看近处的物体,晶状体凸度变大;看远处的物体,晶状体凸度变小;外界物体反射的光线,经过角膜、房水,由瞳孔进入眼球内部,经过7晶状体和玻璃体的折射作用,在11视网膜上形成物像,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接受物像的刺激产生神经冲动,然后通过视神经传到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形成视觉。
(3)图丙中,12是入球小动脉,13是肾小球,14是肾小囊,15是肾小管,16是肾小管周围的毛细血管,12中流动的液体是动脉血,16内流动的液体为静脉血,另外,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发生滤过作用,尿素、无机盐、大部分的水滤过到肾小囊腔形成原尿,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大部分的水、部分无机盐等重吸收返回血液,剩余的液体形成尿液,排出体外,所以,经过肾脏后,血液中的尿素减少,肾脏起到了净化血液的作用,16与12内两种液体相比,16内液体中含量减少的物质主要氧气和尿素。
(4)根据题意,李爷爷在臀部静脉注射青霉素,所以药物先进入血液经臀部毛细血管→下肢的静脉→下腔静脉→右心房,因此,医生给李爷爷臂部肌肉注射青霉素后,最先在心脏的17右心房处发现药物。
故答案为:(1)2、小肠;(2)8、睫状体、11、视网膜;(3)氧气和尿素;(4)7、右心房。
【分析】此题考查人体内重要的生理过程,食物的消化吸收、视觉的形成、尿液的形成过程、血液循环路径等,此题难度不大,需要熟记基础知识,明确:视网膜是视觉感受器,形成视觉的部位在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肾脏是形成尿液的器官,尿液的形成过程包括滤过和重吸收两个过程,尿液中包括尿素、部分无机盐等代谢废物,所以肾脏起到了净化血液的作用;熟记血液循环的路径也是解答此题的关键,可以结合以下简图记忆:
24.【答案】(1)外耳道;咽鼓管;半规管
(2)外耳道;鼓膜;听小骨;内耳;耳蜗;听神经;大脑
【解析】【解答】(1)图中各结构名称为:①耳廓、②外耳道、③鼓膜、④鼓室、⑤咽鼓管、⑥耳蜗、⑦前庭、⑧半规管、⑨听小骨。②外耳道有传送声波的作用,⑤咽鼓管是咽喉与中耳的通道,可以保持鼓膜内外的气压平衡,⑧半规管含有平衡觉感受器。
(2)外界的声波经外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振动, 鼓膜的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耳蜗的听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沿听神经传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形成听觉。
故答案为:(1)外耳道、咽鼓管、半规管;(2)外耳道、鼓膜、听小骨、内耳、耳蜗、听神经、大脑。
【分析】耳的结构包括外耳、中耳和内耳,外耳包括耳廓、外耳道;中耳包括鼓膜、鼓室、听小骨;内耳包括耳蜗、前庭、半规管。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