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出塞》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出塞》是统编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 21课第一首诗。第七单元的导语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语文要素是关注主要人物事件,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出塞》的大意是:依旧是秦汉时期延续至今的明月和边关,征战万里、守边御敌的将士至今还没回来。倘若还有像飞将军那样英勇善战的将领在,决不允许外敌南下越过阴山。这是一首感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的边塞诗。这首诗表达了将士们渴望和平、思念家乡的情感,同时诗中充满了对国家安危无限关心的爱国激情。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会写“塞”字。
2.借注释、看插图、想画面,联系生活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初步理解诗句大意。
3.借用地图、时间轴、诗词、微课等资料了解时代背景,感受战争时间之长、戍边将士之悲苦,体会诗人盼良将、保家国的壮志情。
4.拓展诗句感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读懂古诗,能说出诗句的意思。
难点:感悟古诗蕴含的情感。
三、教学准备 课件 ppt 微课视频相关图片田字格板贴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诗题
1.介绍边塞诗,直接导入在我国唐代,有这样一群诗人,如高适、岑参、王昌龄等,他们非常擅长描写边关将士征战生活的诗歌,后人把它称作边塞诗歌。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首边塞诗歌,他是边塞诗歌的极品,被称为唐七绝的压卷之作。她就是王昌龄的《出塞》。
2.揭诗题齐读课题。
追问:横画比较多的字写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横画长短不一,间距均匀、紧凑)。
带着学生书空“塞”,儿歌提示:宝盖写小才好看,三横间距要均等,撇捺舒展,土字扁扁在下边。
“塞”是什么意思?《说文解字》中说“塞”就是修筑在边区的屏障。这边塞的安危可关乎一个国家的生死存亡。“出塞”是什么意思?
3.知背景
唐朝的边塞在哪里?(出示地图)大家看,这是唐朝的疆域图,绿色部分都是咱大唐的土地,北面的游牧民族虎视眈眈,经常翻越边塞侵扰咱中原。于是,从秦到汉就在阴山之上建长城设边关,抵御外敌的侵略。唐朝诗人王昌龄就在这里写下了《出塞》。
(二)读通诗句,感受韵律
1.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读古诗,交流三个多音字“将”、“还”、“教”的正确读音。
将:关注拼音和注释,确定它读四声。
还:结合诗的语境和意思,知道它表示的意思是“回来”,读 huán。想开去,(出示带有“还”的诗句)
读一读。结合语境,或者联系以往学习的诗句,也能确定读音。
教:结合注释和字典中的义项,确定读音为“jiào”。齐读“不教胡马度阴山”。
3.根据停顿符号,读准节奏。
(三)理解诗意,感悟诗情
1.自学并初步交流。
(1)要想读得入情入境,我们还要读懂古诗。以前我们学过那么多首诗,读懂古诗有什么好方法?
(借注释、看插图、想画面、联系生活)
(2)用以前学古诗的方法自学古诗,先尝试说一说每句诗的意思,然后想想仿佛能看到怎样的画面。
(3)学生交流。
2.读懂一、二句。
(1)想“秦汉”“边关”,读出“凄凉意”与“悲壮”“秦时明月汉时关”什么意思?这是古诗文中常用的一种修辞手法,这句诗的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边关”。
(出示时间轴和战争次数、伤亡人数图,请同学们结合资料谈谈感受。引导学生发现从秦到汉一直到唐朝,历时千年,时光流转,朝代变换,但明月、边关依旧,战乱从未停歇。)
这绵延千年的战争,让多少将士们战死沙场,永远的不能回还。王昌龄看到的不仅是明月和边关,他还仿佛看到了数千年来那战死在沙场的未还之人。(指导学生读诗句)
(2)诗句引领,再感“悲凉凄苦”视频展示将士们的边塞生活。这征战让多少家庭妻离子散、家破人亡啊!你看数千年来,将士们早已战死沙场但是他们的妻子仍在梦里盼他早日回来。
(出示诵读诗句“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深闺梦里人。”)
可悲的是将士们早已化作白骨,但他们的家人却还担心他们冷着冻着。(出示诵读诗句“白骨已枯沙上草,家人犹自寄寒衣。”)
更可叹的是将士们们的白骨散落在杂草之中却无人收拾。
(出示诵读诗句“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白天,士兵们忙于军务,出征打仗,身体非常疲惫,到了晚上,望着茫茫黄沙,加上天上星云与共的明月,他们会想些什么呢
(家乡、亲人)
他们这时最渴望的是什么
(回家、战乱平息)
但此时他们能回去吗 为什么 这千百年来萦绕在千百万士兵心头的梦想只能化作一句话:(齐读诗句)
同一轮明月之下,一边是苍凉的边关,一边是梦寐以求的家乡,想着自己的家乡,想到自己的家人,士兵们禁不住悲从心来:
(男女生读诗句:秦时明月-----)
士兵们想回家,还有一群人更盼着他们回家,谁呀 (亲人)
同一轮明月下,他们的亲人又会怎么做 会说些什么
(白发苍苍的父母、柔弱无助的妻子、孤苦伶仃的孩子------)
播放有关前两句的微课视频,加深感受悲壮之情。
小结:这就是战场,这就是边关,这戍边将士们的命运就是这么的悲苦凄凉。但是如果没有他们,在他们身后的大唐百姓也不会安定。
3.读懂三、四句
(1)望明月、守边关,王昌龄思绪万千,此时他又想到了谁?(学生读诗句,解诗意。)
(2)请看微视频,你对“龙城飞将”会有更多的了解。(展示微课)
(3)唐朝诗人王昌龄为什么如此思念 800多年前汉代的名将?(引导思考并板书“盼良将”、“保家国”。)
(4)读出诗人的那份呼唤与期盼,感悟诗句中蕴含的壮志豪情。
(5)播放有关后两句的微课视频,加深感受爱国豪情。
(四)有感情朗诵,在古诗吟唱中再次想象画面
1.“秦时明月汉时关”一笔写尽了千年。“万里长征人未还”一句写下来万里。“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写出了诗人的建功立业、保家卫国的壮志豪情。让我们全体起立,向可敬的戍边战士、诗人以及他的诗作致敬!(齐读)
2.虽寥寥 28字,却被称为“唐人七绝压卷之作”。
3.下面请大家有感情加上动作朗诵古诗。(请两组学生进行展示)
4.播放古诗吟唱画面,请大家闭上眼睛,再次想象画面,感受古诗的感情,也可以跟着小声哼唱。
(五)紧扣单元,拓展升华
1.一首《出塞》道尽了诗人保家卫国的爱国之情。千百年来,建功立业、报效祖国始终是涌动在华夏儿女心头不灭的信念:陆游说“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文天祥说“臣心一片磁针石,不知南方不罢休。”王翰说“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李清照也说“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这些诗人写下了不朽的诗篇,也成为代代传颂的爱国典范。他们用实际行动提醒我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2.这节课我们用借助注释、借助插图、联系生活、想象画面的方法,读出了诗人“望明月”、“人未还”的悲壮,悟出了他“盼良将”、“保家国”的壮志情。课下同学也可以用这样的方法,尝试自学课本中的后两首或更多爱国诗词,下一节课咱们继续交流。
板书设计
出塞
望明月 盼良将
借注释
人未还 保家国 借插图
想象画面
联系生活
《出塞》评测练习
一、填一填。
1.如果你会写不会读“塞”字,你应该用______查字法,先查______部,再查______画。
2.如果你会读不会写“秦”字,你应该用______查字法,先查大写字母______,再查音序______。
3. ______时明月______,万里人______。但使______飞将在,______胡马______。这首诗的题目是《______》,诗句中“但”的意是______,“教”的意思是______,概括这首诗的意思:______。
二.一锤定音(用“√”在括号里选择正确读音)。
1.李老师正在教(jiāo jiào)室里教(jiāo jiào)我们画画.
2.弟弟那里还(huán hái)有一本连环画,没有还(huán hái)给你呢?
三、把正确答案的字母填在括号里。
1.《出塞》是一首( )
A、山水田园诗 B、赠友送别诗 C、边塞诗
2.王昌龄是( )代诗人。
A、宋 B、唐 C、清
3.《出塞》这首诗表达了诗人( )的情感
A、痛恨战争思念家人 B、保家卫国的爱国豪情 C、对朝廷的愤懑不满
《出塞》教学反思
本诗意境雄浑苍凉,发千古感慨,如何让学生感悟并走进诗歌的呢 我在教学中把教学重点放在引导学生解读感悟诗歌的前两句。教师引导学生去勾画“秦时明月汉时关”这句诗的精妙之处。学生通过自读自悟,体味出描写的景物虽然普通,但包蕴的情感却不简单——时间漫长,战争无休无止。再如,教学第二句诗时,我引导学生抓住字眼感悟,力求做到读悟结合,以读促悟,以悟促读。如在学生研读诗句后,我引导学生谈感悟:学生有的体会到强调“长征”,从家乡到边关路途遥遥;有的体会到要突出“人”,将士们都没有回来;有的则体会到要突出“未还”,因为这是世世代代人们的共同悲剧。教师再指导朗读这两句诗,这样,学生对这两句诗的体会就更深入了一个层次。在这节课上,学生们充分发挥了自主学习的能力,都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了学习中。从课上我们也发现,学生们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都很强,只是在我们传统的教学当中忽略了学生自身具有的学习能力,教师一味地指引,反倒限制了学生主动性的发挥。这次尝试可以说是比较成功的,学生的合作能力又一次得到了提高,也真正让学生体验到了学习语文的快乐。但本课的教学也有亟须改进的地方。例如本节课虽然注意了朗读的指导,但学生只做到语气语调语速上的模仿,内心的情感并没有与诗人达到共鸣。此外,在具体教学中,教师的评价语言单调、贫乏,这些都是今后教学中应该检讨改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