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中学白沙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海南省中学白沙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44.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2-08 12:34:49

文档简介

海南中学白沙学校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高一期末考试
历史参考答案
1.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东周时期(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山西朔州出土的陶器风格与内蒙古的东周墓葬出土器物相似,这反映了中原与北方地区存在文化交流互动,体现出当时区域之间存在着经济文化的交融,D项正确;山西朔州出土的器物虽然与内蒙古相似,但不能就此说明山西朔州文化是东周文明的起源,排除A项;“领先”不妥,材料只涉及两者的相似,无法认定是谁领先,排除B项;材料只涉及两者礼器的相似,并不能说明中华文化的起源,排除C项。故选D项。
2.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中国)。据材料“遗址出土有祭祀神灵用的玉琮、玉璧和象征军事指挥权的玉钺等,权贵大墓与普通墓地的随葬品对比鲜明”可知,良渚遗址墓葬随葬品的差距表明已经出现贫富差距,进而可以证明私有制的产生和阶级分化,B项正确;材料材料没有涉及稻作农业和养蚕缫丝技术,且河姆渡文化已经掌握了水稻种植,排除A项;良渚文化位于长江流域,排除C项;良渚文化尚未进入国家时期,排除D项。故选B项。
3.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疑古派怀疑古书对夏商周三代记载的真实性,随着甲骨文的发现及释读,有力地回应了疑古学者,这反映了实物、文字史料相互印证具有说服力,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甲骨文是否是中国较成熟的文字,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历史研究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进行,考古发掘只是其中之一,排除C项;选项说法过于绝对,有些历史可能因为时间过于久远,没有留下实物史料,但并不能因此就说这些历史都有极大争议性,排除D项。故选A项。
4.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周朝(中国)。材料表明周朝的君位继承有除嫡长子继承制以外的其他补充方式,A项正确;题目材料主旨为“嫡长子继承制度”,与“德才兼备”无关,排除B项;“完全遵照嫡长子继承制”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容易导致诸侯之间的纠纷”,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故选A项。
5.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根据材料“战国时,封君在其封邑之内有征收租税的特权,但必须接受国君的命令。赵、秦等国封君的‘相’往往由国君派遣,主管治理和掌握兵权”可知,材料体现的是战国时期君主掌握着官员的任免权及军权,反映出国君的权力呈现集权的趋势,A项正确;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是在秦朝,排除B项;分封制被郡县制取代是在秦朝,排除C项;材料的主旨信息是强调国君势力的膨胀,D项说法与材料主旨信息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6.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据材料可知,荀子强调“以成就道德人格为终极目标,而反对独立于礼的‘法’”,说明荀子的“重法”是以“隆礼”为前提的,B项正确;材料中的情是指“情感”即道德,并非国情,排除A项;材料意在表达荀子对于礼与法关系的观点,并没有涉及社会道德规范的确立,排除C项;荀子主张性恶论,且材料中没有关于教化的论述,排除D项。故选B项。
7.A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汉初年(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汉朝是封建社会的初期,封建领地制的推行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稳定,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A项正确;这一制度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未体现土地兼并制度,排除B项;采邑分封制是中世纪西欧制度,排除C项;这一制度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稳定,国家统一已经实现,排除D项。故选A项。
8.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据题意内容可知,少数民族政权的统治者都宣称自己是华夏的后裔,体现了华夏认同观念的强化,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少数民族政权的华夏认同,没有涉及儒家思想的地位,排除A项;统治者强调是华夏族的后裔与道德修养没有关系,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局部统一和国家统一的趋势,排除D项。故选C项。
9.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唐朝时期。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茶叶是我国南方的主要经济作物之一,古代北方的饮茶习俗也是自南方传入的,“茶叶”是经济,“饮茶习俗”是文化。唐朝安史之乱之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随着经济文化影响力的上升,南方的习俗逐渐被北方人所接受,C项正确;题干反映出北人从“贱茶”到“贵茶”风尚的转变,应该与南北茶叶贸易的发展密切相关,但南茶北运的开始时间发生在唐中期以前,况且此时国家已经统一,排除A项;由南北皆有喝茶习俗这一事不能得出“南北方饮食习惯趋于一致”的结论,排除B项;南方经济水平已超越北方是在南宋,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10.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工商子弟毕诚、陈会、顾云,州县小吏湛贲、汪遵等皆通过科举考试跻身仕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唐朝时期,有部分工商子弟通过科举,进入仕途,这说明社会阶层流动性的增强,D项正确;“抑商政策基本瓦解”在近代中国,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科举选官的程序相对完善”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唐朝时期,依然坚持“重农抑商”政策,商人的政治地位还是比较低下,排除C项。故选D项。
11.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宋初年(中国)。根据题目可知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分散宰相权利”,宋朝为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在宰相之下添设“参知政事”为副宰相,宰相的行政权被参知政事瓜分,没有皇帝的特别诏令,是不能执掌任何国家大事的,B项正确;以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出现在元朝,排除A项;“杯酒释兵权”是宋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排除C项;设十三州刺史发生在汉武帝时期,排除D项。故选B项。
【点睛】
12.【答案】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据材料数据可知1894年至1936年中国“产业资本在民族资本中所占比重”总体上呈现上升趋势,结合所学,甲午战后、辛亥革命后、一战期间、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前期,中国民族工业获得了多次发展机会,民族工业有了很大的发展,所以表格可以反映出民族工业呈现发展趋势,A项正确;表格中商业资本所占比重有所下降,但不等于这一时期中国“商业贸易”日益“萎缩”,排除B项;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情下,中国近代金融体系没有臻于完善,C项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材料仅涉及了民族资本,不能得出经济结构是否逐渐失衡,而且结合所学“产业资本不断发展”会减轻产业结构的失衡问题,排除D项。故选A项。
13.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以得出准确时空是明清时期中国。材料涉及时间是明清时期,据所学可知,明清时期一方面中国社会经济继续向前发展,明朝中后期甚至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另一方面中国固守闭关锁国政策,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潮流,C项正确;A项说法错误,明清时期中国依然占有一定的优势地位,只是优势不再明显,排除A项;据所学可知,明清时期中国科技逐渐落伍于世界,B项说法不符史实,排除B项;D项说法错误,清朝前期西方国家才开始工业工业革命,直到19世纪中后期西方国家才相继完成工业革命,排除D项。故选C项。
14.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晚清(中国)。根据材料“晚清朝廷重用了一大批洋人为官,涉及多个领域”可知,晚清政府重用洋人,而且大多还身居要职,地位显赫,尤其是戈登因镇压太平天国有功,被授予从一品提督,这说明晚清政府具有半殖民地化的特征,C项正确;材料中的洋人不一定是西方优秀人才,并且材料所述现象体现了当时中国丧失部分主权的现象,排除A项;材料中的洋人涉及多个领域,不一定都是外交领域,排除B项;《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成为列强侵华的工具,排除D项。故选C项。
15.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题干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太平天国运动时期。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清政府军事失利,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使中国失去了融入世界的主动性。此后,清政府对内压榨人民,对外委曲求全,而大幅增加的苛捐杂税最终导致贫苦农民铤而走险,掀起了太平天国运动,B项正确;洋务运动没有逼着百姓缴纳苛捐杂税,排除A项;苛捐杂税的收取不得不逼着一部分支付不起这笔钱的人铤而走险与义和团运动内容不符,排除C项;甲午中日战争是在清政府饱受西方列强欺凌的基础进一步加深,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16.(1)原因: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的弊端凸显;庶族地主力量不断壮大,产生新的政治诉求;维护封建统治的需要。(3分)
积极影响:将选官权收归中央,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扩大了人才选拔范围,推动了社会阶层流动;壮大地主阶级力量;中国步入“科举时代”,对后世王朝选官产生深远影响。(6分)
(2)革新之处:确立殿试制度,废除“公荐”;实行“给食”和“特奏名”;放宽门第限制;加强试题的政治和道德教化;推出“锁院”和“糊名”制度。(6分,一点2分)
【详解】(1)原因:根据材料“但九品中正制中各地中正的人选皆由在朝为官的世家大族兼任,人才的任用升降。实质上仍然完全掌控于门阀士族的手中”可知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的弊端凸显;根据材料“庶族地主的力量却在门阀士族逐渐衰弱的趋势下不断壮大”可知庶族地主力量不断壮大,产生新的政治诉求;结合所学科举制的目的可知维护封建统治的需要。
积极影响:结合科举制对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可知将选官权收归中央,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根据材料“科举制度的推广,使各个阶层的有志之士都有机会通过科举考试来获取官职地位,从而间接地推动了地主阶层的发展,壮大了地主阶级的力量”可知扩大了人才选拔范围,推动了社会阶层流动;壮大地主阶级力量;根据材料“随着唐代门第制度的废除,大量寒门子弟凭借科举考试踏上仕途,这标志着中国已经开始进入了科举时代”可知中国步入“科举时代”,对后世王朝选官产生深远影响。
(2)革新之处:根据材料“及第举人不得辄拜知举官子孙、弟侄”“切断座主、门生的利益纠结,殿试制度确立之后,恩归君主”可知确立殿试制度,废除“公荐”;根据材料“废除‘公荐’制度,权贵豪门借助‘公荐’,最容易上下其手,操纵科举。同时创设了全新的‘给食’和‘特奏名’”可知实行“给食”和“特奏名”;根据材料“放松了对门第的限制,工商之子,亦能入仕”可知放宽门第限制;根据材料“加重了科举题目的政治化、道德化倾向”可知加强试题的政治和道德教化;根据材料“推出‘锁院’和‘糊名’制度,士人在科举中的黜落与否,一切以程文为去留”可知推出“锁院”和“糊名”制度。
17.(1)措施:清查钱粮,惩贪奖廉;创立养廉银制度;扩大密折使用范围,加强官员监督力度;完善考绩制度。(6分,答出三点即可)
(2)评价: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吏治腐败现象;增加了政府收入,巩固了清朝的统治;为后世吏治改革提供了经验;本质上是为了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重了地方赋税负担。(6分,一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清朝的中国。根据材料“立即要求户部全面清查钱粮亏空”可分析出清查钱粮,惩贪奖廉;根据材料“决定从耗银中提取一部分作为养廉费用发放给各级官吏,创立了养廉银制度”可分析出创立养廉银制度;根据材料“扩大使用密折的范围,让官吏相互监督”可分析出扩大密折使用范围,加强官员监督力度;根据材料“令督抚、提镇等于大计之年将不列举劾之文武官员,均填明考语,送吏部查核”可分析出完善考绩制度。(答出三点即可)
(2)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清朝的中国。评价雍正时期的吏治整顿可从积极、消极、对当时的影响以及对后世的影响等多面进行论述。整顿吏治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吏治腐败现象;根据材料“对查出的贪官,立即革职,并采用抄家的办法,让贪官交出赃银,归还国库”可分析出增加了政府收入,巩固了清朝的统治;结合所学可分析出为后世吏治改革提供了经验;(答出两点即可)结合所学可分析出本质上是为了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根据材料“决定从耗银中提取一部分作为养廉费用发放给各级官吏”可分析出加重了地方赋税负担。
18.(1)有利条件:萍乡煤炭资源丰厚;文廷式的支持合作;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6分)
(2)意义:有利于促进萍乡地区的煤炭资源开发;提高当地经济发展水平,有利于推动中国近代工业化的进程;改善工业分布不均衡的状况。(6分)
【详解】(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中国近代。
根据材料“积极开发萍乡县 (今萍乡市)的煤炭资源”,可知萍乡煤炭资源丰厚;根据材料“之后他组织家族企业广泰福商号,与盛宣怀合作以供应汉阳铁厂煤焦”,可知文廷式的支持合作;根据材料“1896年汉阳铁厂改为官督商办”,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
(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中国近代。
根据材料“积极开发萍乡县 (今萍乡市)的煤炭资源”,可知有利于促进萍乡地区市)煤炭资源开发,提高当地经济发展水平;根据材料“此外,文廷式及其家族对萍乡矿务的介入有利于化解地方社会对发展新式矿务的阻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有利于推动中国近工业化的进程,改善工业分布不均衡的状况。
(1)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民族危机加深;西方海权理论的传入;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有识之士对近代海防认识的不断深化、对海防建设的积极宣传和实践。(8分,一点2分)
(2)这场改革不能解决清廷的“当务之急”。(2分)
理由:清政府统治腐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西方列强的干涉;科学技术落后。(6分,一点2分)
【详解】(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晚清(中国)。
根据材料“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后,清廷认识到当务之急是必须广购战舰巨炮,联合北洋力量及特派总管海军大臣,以此提升海军实力”“1895—1898年,列强几乎把中国沿海主要港口都霸占并作为自己的军事基地”可知,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民族危机加深;根据材料“美国学者马汉的《海权对历史的影响》在中国的传播使晚清有识之士认识到了海权关乎国家盛衰、立国之道及经济发展,于是清廷在西方海权理论的指引下开展了以争夺制海权为目标的近代化海军重建”可知,西方海权理论的传入,有识之士对近代海防认识的不断深化、对海防建设的积极宣传和实践;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2)本题是背景类和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晚清(中国)。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场改革不能解决清廷的“当务之急”。
理由: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清政府统治腐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西方列强的干涉、科学技术落后等方面分析。海南中学白沙学校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高一期末考试
历史试题
考试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学校: 班级: 姓名: 准考证号:
单项选择题,每个道题只有一个最佳选项,每小题3分,共45分
1.2023年3月9日,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对外公布东周时期后寨墓地考古发掘资料。考古人员在山西朔州发现321座东周时期墓葬,出土的陶器风格独特,其中带耳陶罐(如图)等器物与内蒙古的东周墓葬出土器物相似。这( )
A.印证了东周文明起源于山西朔州文化 B.说明内蒙古文化领先于山西文化
C.表明中华文化起源具有多元化的特点 D.体现出区域间存在文化交流现象
2.2019年,良渚古城遗址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古城拥有同时期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利系统,遗址出土有祭祀神灵用的玉琮、玉璧和象征军事指挥权的玉钺等,权贵大墓与普通墓地的随葬品对比鲜明。良渚古城的考古发现证实这一时期( )
A.最早掌握了稻作和养蚕缫丝技术 B.私有制已经产生,阶级分化明显
C.黄河流域已经进入早期文明社会 D.早期国家形成且带有神权色彩
3.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以顾颉刚为代表的疑古派怀疑古书对夏商周三代记载的真实性。随着甲骨文的发现及释读,不仅有力地回应了疑古学者,还再一次印证了司马迁《史记·殷本纪》对商代记载的准确性。这反映了( )
A.实物、文字史料相互印证具有说服力 B.甲骨文是中国较成熟的文字
C.历史研究必须依赖考古发掘 D.没有实物印证的历史都有极大争议性
4.周代的君位按“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传授,“太子死,有母弟则立之,无则立长,年钧择贤,义钧则卜”。这反映出周代的君位继承( )
A.具有一定的灵活变通性 B.利于选举“德才兼备”者
C.完全遵照嫡长子继承制 D.容易导致诸侯之间的纠纷
5.战国时,封君在其封邑之内有征收租税的特权,但必须接受国君的命令。赵、秦等国封君的“相”往往由国君派遣,主管治理和掌握兵权。这反映了战国时期( )
A.国君集权的趋势出现 B.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已确立
C.分封制被郡县制取代 D.周王失去“天下共主”地位
6.荀子强调“称情而立文”,认为礼法制定应当以情文统一为根本原则,以成就道德人格为终极目标,而反对独立于礼的“法”。强调道德自觉意义上礼与法的统一。由此可知,荀子主张( )
A.制定法律要符合国情 B.“重法”以“隆礼”为前提
C.确立社会的道德规范 D.人性本善、加强教化
7.西汉初年,国家将土地作为赏赐,赐给某些重要的朝臣或其子孙私有,交换他们的忠诚,以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稳定,学者称其为封建领地制。这一制度( )
A.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B.推进了土地兼并制度
C.与采邑分封制紧密相连 D.推动国家统一的实现
8.匈奴贵族刘渊起兵后,向部众宣称自己受命于天,并建国号为“汉”;大夏国建立者赫连勃勃自称“大禹之后”;北魏建立者鲜卑拓跋氏自称“轩辕之苗裔”。这些可以佐证魏晋南北朝时期( )
A.儒学始终占据统治地位 B.统治者道德修养较高
C.华夏认同观念得到发展 D.国家统一趋势已出现
9.北朝时,嗜好奶类制品的北方人常常嘲笑南方人的喝茶习俗。唐中期,北方城市中,“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据此可知,唐中期( )
A.国家统一使南茶开始北运 B.南北方饮食习惯趋于一致
C.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 D.南方经济水平已超越北方
10.据史料记载,在唐朝,工商子弟毕诚、陈会、顾云,州县小吏湛贲、汪遵等皆通过科举考试跻身仕途。毕诚还曾进士及第,后官至宰相。这说明( )
A.抑商政策基本瓦解 B.科举选官的程序相对完善
C.商人政治地位提高 D.社会阶层流动性有所增强
11.北宋初年,为分散宰相权力而采取的措施是( )
A.以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 B.增设参知政事作为副宰相
C.“杯酒释兵权” D.设十三州刺史
12. 如表中国民族资本构成比重表(%),如表可以反映出( )
1894年 1913年 1920年 1936年(不包括东北)
产业资本 2.28 11.64 14.84 21.36
商业资本 74.89 6730 58.87 50.55
金融业资本 22.83 21.06 26.29 28.09
A. 民族工业呈现发展趋势 B. 商业贸易日益萎缩
C. 近代金融体系臻于完善 D. 经济结构逐渐失衡
13.钱穆先生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认为:要了解清代必须先了解明代,现代中国大体是由明代开始的,可惜的是西方这一阶段是进步的,中国是退步的。下列符合这一论断的是( )
A.明清时期中国的优势地位丧失 B.明清时期中国近代科技有突破
C.明清时期中国繁盛与危机并存 D.欧美国家均已完成国家工业化
14.晚清朝廷重用了一大批洋人为官,涉及多个领域,成为一道光怪陆离的“特殊风景”。赫德于1863年被委以海关总税务司要职,执掌海关大权近50年;传教士李提摩太被授予头品顶戴;戈登因镇压太平天国有功,被授予从一品提督。这些现象主要说明晚清政府( )
A.大量引进西方优秀人才 B.努力适应外交近代化
C.具有半殖民地化的特征 D.已成为列强侵华工具
15.史学家邓嗣禹在谈到近代中国某历史事件时说:“军事上的失利代表着中国已经失去了融入世界的主动性。这也奠定了清政府饱受西方列强欺凌的基础。向外委曲求全,向内必然是压榨人民。苛捐杂税的收取不得不逼着一部分支付不起这笔钱的人铤而走险”。下列能够支撑该观点的是( )
A.第二次鸦片战争与洋务运动 B.鸦片战争与太平天国运动兴起
C.八国联军侵华与义和团运动 D.甲午中日战争与维新变法运动
二、非选择题(16题15分,17题12分,18题12分,19题16分,共55分)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5分)
材料一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央政府初立九品,按人才优劣定品第,这在很大程度上纠正了汉末察举制被名门士族所操纵的弊端。但九品中正制中各地中正的人选皆由在朝为官的世家大族兼任,人才的任用升降。实质上仍然完全掌控于门阀士族的手中。在这种情况下,中央要巩固和加强集权显然是不可能的,与此同时,庶族地主的力量却在门阀士族逐渐衰弱的趋势下不断壮大,他们对于选官制度产生了新的政治诉求,科举制度应运而生。科举制度的推广,使各个阶层的有志之士都有机会通过科举考试来获取官职地位,从而间接地推动了地主阶层的发展,壮大了地主阶级的力量。随着唐代门第制度的废除,大量寒门子弟凭借科举考试踏上仕途,这标志着中国已经开始进入了科举时代。
——摘编自李烁《浅析唐朝科举制度与朋党政治》
材料二 宋太祖陈桥兵变夺取政权,为了重建国家制度和秩序,针对科举制度之种种弊病,不断予以矫正。建隆三年下诏规定:"及第举人不得辄拜知举官子孙、弟侄",且"不得呼春官为恩门、师门,亦不得自称门生",以切断座主、门生的利益纠结,殿试制度确立之后,恩归君主。建隆四年,再次下诏,废除"公荐”制度,权贵豪门借助“公荐”,最容易上下其手,操纵科举。同时创设了全新的“给食”和“特奏名”,所谓"给食",即为赴京考生提供食宿费用,以收取新归附之地士心;"特奏名"即照顾录取年龄较大且屡次落榜的考生。到太宗时期,取士人数明显增加,改革举措也更为大刀阔斧一些。首先,放松了对门第的限制,工商之子,亦能入仕;其次,加重了科举题目的政治化、道德化倾向;另外,推出“锁院”和“糊名”制度,士人在科举中的黜落与否,一切以程文为去留。
——摘编自诸葛忆兵《论北宋初期科举制度之变革》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隋唐科举制产生的原因并说明其积极影响。(9分)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宋初期科举制的革新之处。(6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康熙末年,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官僚结党营私,吏治腐败。各州县“虚名冒饷,侵渔扣克”,隐匿土地、亏空钱粮的现象非常普遍。雍正登基后,立即要求户部全面清查钱粮亏空,“三年之内务期如数补足,毋得苛派民间”,并成立专门负责清查的机构-会考府,对查出的贪官,立即革职,并采用抄家的办法,让贪官交出赃银,归还国库。雍正极力提倡廉洁奉公的德行操守,戒饬官吏要“以循良为楷模,以贪墨为鉴戒”。同时,雍正对官吏的合法收入非常重视,决定从耗银中提取一部分作为养廉费用发放给各级官吏,创立了养廉银制度,把过去地方官吏的私派滥征,变为法定的地方附加税,杜绝地方官吏贪赃私派的借口,并有效地切断了督抚与州县之间经济上的相互依赖。雍正十分重视对官吏的考察和监督,经常派出大量的正式和非正式的巡察人员,扩大使用密折的范围,让官吏相互监督,令督抚、提镇等于大计之年将不列举劾之文武官员,均填明考语,送吏部查核。故雍正一朝,吏治相对清廉,为史家所称道。
—摘编自黄云《简评雍正的吏治整顿》
根据材料,概括雍正吏治整顿的措施。(6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雍正的吏治整顿。(6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萍乡煤矿是清末全国著名的大型煤矿之一。1896年汉阳铁厂改为官督商办,由盛宣怀接办。盛宣怀为了解决汉阳铁厂燃料不足的问题,积极开发萍乡县(今萍乡市)的煤炭资源,并于1898年正式创办“萍乡等处煤矿总局”,一般简称“萍乡煤矿”。
文廷式(1856—1904年)因支持维新变法,被革职返乡,之后他组织家族企业广泰福商号,与盛宣怀合作以供应汉阳铁厂煤焦。广泰福商号因故倒闭后,其煤井、焦厂等尽数出售给汉阳铁厂。文氏家族又另设利合公司继续开发萍煤,最终也归并于汉阳铁厂,这是盛宣怀创办萍乡煤矿的一个重要基础。此外,文廷式及其家族对萍乡矿务的介入有利于化解地方社会对发展新式矿务的阻力。
——摘编自王淼华《文廷式家族与萍乡煤矿的创办》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盛宣怀创办萍乡煤矿的有利条件。(6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萍乡煤矿创办的意义。(6分)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6分)
海权论与晚清海军建设
材料 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后,清廷认识到当务之急是必须广购战舰巨炮,联合北洋力量及特派总管海军大臣,以此提升海军实力。1895-1898年,列强几乎把中国沿海主要港口都霸占并作为自己的军事基地,使得“无论如何艰难,总宜复设海军”成为朝内共识。美国学者马汉的《海权对历史的影响》在中国的传播使晚清有识之士认识到了海权关乎国家盛衰、立国之道及经济发展,于是清廷在西方海权理论的指引下开展了以争夺制海权为目标的近代化海军重建。清政府健全了各级海军指挥机构的设置,设立海军部并统一海军指挥,开始对海军军官授衔。清政府从西方国家购置多艘舰船并完成了从江、海混编到江、海分组编制;清政府还开始了象山军港的建设,又在烟台建立了第一支海军警卫队;与此同时,天津北洋医学堂、烟台海军学校以及湖北海军学校等先后建立,清廷还向日本派出300多名官派留学生专门学习海军。
——摘编自戚其章《晚清海军兴衰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廷开始在西方海权理论指导下开展海军近代化改革的时代背景。(8分)
这场改革能否解决清廷的“当务之急”,给出你的判断并说明理由。(8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