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谈读书》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耻、寝、矣、岂”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识”,会写“耻、诲、谓、诵、岂”5个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大意。
4.能联系自己的读书体会,说出课文内容带来的启发。
【教学重难点】
1.能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大意。
2.能联系自己的读书体会,说出课文内容带来的启发。
【教学准备】
1.预习:读通课文,读准字音,尤其是多音字。
2.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收集整理《论语》、朱熹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初读感受:
本课总共由两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选自《论语》,第二部分是朱熹谈读书。这节课我们学习第一部分《论语》六则。
课件出示书中《论语六则》内容,教师提前标注好“知、识、诲”等重点字音,请学生读。【设计意图:检查学生预习情况,通过反复读读准字音,初步感受课文主要内容】
介绍作者及相关文学常识
多媒体课件出示: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人。
《论语》 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与《孟子》《大学》《中庸》合称“四书”。
【设计意图:通过讲述古人读书的小故事引入本课,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谈对孔子和《论语》的认识为深入理解课文打基础】
逐句学习分析: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a强调“知”,是一个通假字,同“智”,意思是“智慧”。所以在这里读四声“zhì”,这是通假字的读音规则。
b理解第一句话的意思(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是聪明(智慧)的。)
c这句话中有两个“知”字,分别是什么意思?(第一个“知”是“知道”的意思,第二个“知”是“智慧”意思。)
d学习中怎么做是一种智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a这句话你读的非常准确。“好”你为什么读四声?(“好”是“喜好”的意思,所以在这里读四声。)
b理解第二句话(勤勉而又喜好学习,不以向比自己地位低或学问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
c注意“耻”理解为“以……为耻”。
d说一说在你平时的学习中有什么过这样的经历?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a“识”在这里读作“zhì”,表示的意思是“记住”。
b理解第三句话(把所学的知识默默地记在心中,勤奋学习而不满足,教导别人而不倦怠。)
c这里的“厌和倦”分别都是什么意思?(厌是“满足”的意思,倦是“倦怠”的意思。)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a理解第四句话(我并不是生下来就有知识的人,而是喜好古代文化,勤奋敏捷去求取知识的人。)
b这一句中的“敏”和第二句中的“敏”意思相同吗?(这两个“敏”字意思不相同。第二句“敏”是“聪慧”的意思,这句中的“敏”是“勤勉”意思。)
5.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a理解第五句话的意思(学习(就像追赶什么似的)生怕赶不上,学到了还唯恐会丢失了。)
b这句话把学习比作了什么?(这句话把学习学习比作好像追赶什么,总怕赶不上,赶上了又怕被甩掉。)
6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a理解第六句话的意思(我曾经整天不吃饭,彻夜不睡觉,去左思右想,结果没有什么好处,还不如去学习为好。)
b孔子在这里说他的心得体会,他说想没用,不如好好的读圣贤书,求学。
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同学们准确了理解了重点字词的意思和句子的意思,也初步感知了其中所包含的道理。接下来请同学们再次阅读《论语》六则,说一说你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结合注释正确理解句子的意思,让学生把握重点字的理解,从而达到对内容的理解和把握。】
四、讨论交流,感悟道理。
再次阅读《论语》六则,说一说你有什么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