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4课《唐诗三首》课件(共4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4课《唐诗三首》课件(共41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3.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2-06 12:14: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1张PPT)
唐诗三首



语文老师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走近作者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自号香山居士,现实主义诗人。
他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倡导了“新乐府运动”,他曾将自己的诗分为四类:讽喻、闲适、感伤、杂律。
他的诗,语言通俗易懂,被称为“老妪能解”,《卖炭翁》是一首叙事讽喻诗。
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白居易《新乐府》五十首中的第三十二首,作于元和四年(809)。
题下自注:“苦宫市也”,说明了诗的主旨:一是指百姓苦于宫市的巧取豪夺;二是指宦官的恶行,败坏了宫市之名,毁了皇家的声誉。既为民生叫屈,又为皇上担忧。
韩愈《顺宗实录》一语道破:“名为宫市,其实夺之。”
字词积累

bìn

niǎn

zhé



chì

chì

jiāng


朗读诗文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内容探究

诗歌出现了哪些人物?
卖炭翁和黄衣使者白衫儿(宫使)

诗歌主要讲了什么故事?
一个卖炭翁辛苦烧的一车炭最终被宫使用半匹红纱一丈绫掠夺一空

围绕炭可以分为哪几个层次?
烧炭——运炭——被夺炭
诗文品读


知道人物形象刻画方法
学会名句赏析
体会对比的写作手法
把握作者的情感
尝试归纳主旨
尝试从五个角度品读诗文
诗文品读
角度一:人物形象刻画
肖像描写
满面尘灰烟火色
两鬓苍苍十指黑
烧炭艰辛
生活困苦
心理描写
心忧炭贱愿天寒
烧炭艰辛
生活困苦
动作描写
夜来城外一尺雪
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
市南门外泥中歇
运炭的艰难
诗文品读
角度一:人物形象刻画
肖像描写
翩翩两骑来是谁
黄衣使者白衫儿
趾高气昂
得意忘形
动作描写
手把文书口称敕
回车叱牛牵向北
仗势凌人
蛮不讲理
心理描写
一车炭,千余斤
宫将驱使惜不得
半匹红纱一丈绫
系向牛头充炭直
无可奈何
诗文品读
角度二:学会名句赏析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三个部位
三种颜色
形象地描绘出卖炭翁的生存状态:一是劳动的艰辛,一是年岁已老。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卖了炭得到一点钱,拿来做什么用呢?只不过是为了身上的衣裳和口中的饭食。卖炭翁年老体衰,却仍不得不在深山从事繁重艰辛的体力劳动,究竟是为什么?这两句作了回答。这一问一答,让文章不显呆板,文势跌宕起伏。其贫困悲惨的境遇已经说明了生活的不幸,然而不幸还不止这些。因此,这又为下文作了铺垫。
诗文品读
角度二:学会名句赏析
诗文品读
角度三:对比的写作手法
一车炭,千余斤
半匹红纱一丈绫
VS
“一车炭,千余斤”与“半匹红纱一丈绫” 对比,写出了宫使掠夺的残酷。
衣正单
愿天寒
VS
“衣正单”与“愿天寒”对比,写出卖炭翁买衣食的迫切心情及艰难处境。
诗文品读
角度三:对比的写作手法
牛困人饥
翩翩两骑
VS
困人饥”与“翩翩两骑”对比,反衬出劳动者与统治者境遇的悬殊:劳动者的艰辛,宫使的得意忘形、骄横无理。
随堂检测
下列对诗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以外貌描写表现了卖炭翁的辛酸劳作。
B.“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以心理描写反映了卖炭翁悲惨的生活境遇。
C.“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以神态描写表现了卖炭翁的勇敢反抗。
D.“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以动作描写揭露了宫使凶残掠夺的面目。
C








语文老师
2024/2/5
部编版初中语文
八年级下册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
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走近作者
杜甫,字子美。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誉为诗圣。有《杜工部集》,与李白并称“李杜”,又因有别于杜牧,亦称“老杜”。
Du fu
杜甫
背景介绍
“安史之乱”导致社会动荡、民不聊生。759年,杜甫一家辗转流落到四川成都,靠朋友的资助在浣花溪畔盖了一所茅屋,暂时有了安身之处,但生活依旧是清苦的。
不料到了八月,大风破屋,大雨又接踵而至。诗人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诗篇。诗写的是自己的数间茅屋,表现的却是忧国忧民的情感。
字词积累
怒号
háo
挂罥
juàn
突兀

布衾
qīn
飘转
zhuàn
俄顷
qǐng
丧乱
sāng
广厦
shà
见此屋
xiàn
三重茅
chóng
沉塘坳
ào


诗词朗读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仗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内容探究
诗歌为我们呈现了几幅画面?给每幅画面拟一个小标题。
秋风破屋
群童盗茅
破屋漏雨
愿得广厦
内容探究
用一个含“痛”的词组表达“我”的情感。
痛惜
痛心
痛苦
痛忧
情感升华,由记叙一家之苦到大抒忧国忧民之情
内容探究
本诗描写的画面
秋风
破屋
群童盗茅
破屋漏雨
愿得广厦
“场景描写”
“人民疾苦”
“人民疾苦”
博大胸襟
崇高理想
课外拓展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春望》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首》










初中语文部编版八年级下册
BACKGROUND
诗歌背景
《石壕吏》为“三吏三别”之一。这首诗通过杜甫亲眼所见的石壕吏乘夜捉人的故事,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残暴,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引起的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此诗在艺术上的一大特点是精炼,把抒情和议论寓于叙事之中,爱憎分明。场面和细节描写自然真实,善于裁剪,中心突出,风格明白晓畅又悲壮沉郁,是现实主义文学的典范之作。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诗歌欣赏
《石壕吏》
作者简介
杜甫
少陵野老
杜甫(712—770),唐代现实主义诗人。
字子美,尝自称少陵野老。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
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被称为“诗史”。
日暮时投宿石壕村,夜里有差役来强征兵。
老翁越墙逃走,老妇出门应付。
差役喊叫得是那样凶狠,老妇人啼哭得是那样悲伤。
我听到老妇上前说:“我的三个儿子去参加邺城之战。
其中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另外两个儿子刚刚战死。
活着的人姑且活一天算一天,死去的人就永远不会复生了!
老妇我家里再也没有其他的人了,只有个正在吃奶的小孙子。因为有小孙子在,他母亲还没有离去,但进进出出连一件完好的衣裳都没有。老妇虽然年老力衰,但请允许我跟从你连夜赶回营去。赶快到河阳去应征,还能够为部队准备早餐。”
夜深了,说话的声音逐渐消失,隐隐约约听到低微断续的哭泣声。天亮后我继续赶路,只能与返回家中的那个老翁告别。
诗歌翻译
诗歌注释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石壕
村名,在今河南陕县东七十里,现名干壕村。

官吏,低级官员,这里指抓壮丁的差役。

傍晚。

投宿。

越过,翻过。

跑,指逃跑。

诉说,叫喊。

恼怒,凶猛,粗暴,这里指凶狠。
一何
何其、多么

哭啼。

凄苦。
前致词
指老妇走上前去(对差役)说话。
邺城
邺城:即相州,在今河南安阳。

防守,这里指服役。
诗歌注释












































附书至
捎信回来。书,书信。至,回来。

刚刚。

活着,生存着。
且偷生
姑且活一天算一天。且,姑且,暂且。偷生,苟且活着。
长已矣
永远完了。已,停止,这里引申为完结。
室中
家中。
更无人
再没有别的(男)人了。更,再。

只,仅。
乳下孙
正在吃奶的孙子。

还没有。

离开,这里指改嫁。
完裙
完整的衣服。“有孙”一作“孙母未便出,见吏无完裙”。
诗歌注释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老妪
老妇人。

弱。

请求。

跟从,跟随。

响应。
河阳
今河南孟州,当时唐王朝官兵与叛军在此对峙。
犹得
还能够。

准备。
晨炊
早饭。
夜久
夜深了。

断绝;停止。

好像,仿佛。

听。

天亮之后。
登前途
登,踏上。前途,前行的道路。

唯独、只有。
作品鉴赏
这首诗叙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诗人夜投石壕村,看到官吏捉人的故事。
为什么要夜间捉人?
白天躲避战乱和抓丁,夜晚百姓才敢回家。
作品鉴赏
文中主要人物是谁?
老妇人
这些人物出场时各自的态度怎样?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作品鉴赏
最终捉到人没?文中哪里看出?
抓走了老妇人,到河阳军中做饭。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对战争给老百姓带来巨大的灾难深表同情,
对统治者压迫老百姓的残暴行径极为不满。
作品鉴赏
时间
顺序
开端
有吏夜捉人
发展
听妇前致辞
结局
独与老翁别
高潮
请从吏夜归


《石壕吏》是一首杰出的现实主义的叙事诗,写了差吏到石壕村乘夜捉人征兵,连年老力衰的老妇也被抓服役的故事,揭露了官吏的残暴和兵役制度的黑暗,对安史之乱中人民遭受的苦难深表同情。
作品鉴赏


“暮”字、“投”字、“村”字都需玩味,读者不能轻易放过。封建社会里,由于社会秩序混乱和旅途荒凉等原因,旅客们都“未晚先投宿”,更何况在兵祸连接的时代。


而杜甫,却于暮色苍茫之时才匆匆忙忙地投奔到一个小村庄里借宿,这种异乎寻常的情景就富于暗示性。他或者是压根儿不敢走大路;或者是附近的城镇已荡然一空,无处歇脚。
作品鉴赏


总之,寥寥五字,不仅点明了投宿的时间和地点,而且和盘托出了兵荒马乱、鸡犬不宁、一切脱出常轨的景象,为悲剧的演出提供了典型环境。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