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长相思》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21《长相思》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9.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2-06 12:23: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长相思》
【教学目标】
1.会认“榆、畔、聒”3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更”,会写“畔”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诗词。背诵诗词。
3.借助注释,能说出《长相思》的意思。
4.体会词句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想象诗词描绘的景象,试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借助注释,体会诗句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想象诗词描绘的景象。
2.能说出《长相思》的意思,试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诗题,激发兴趣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21课的前两首古诗,现在我们来背诵一下。(指名背诵)这两首诗有什么收获?
这两首诗都是写景诗,而且都有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这样的描写能让我们想象到更具体生动的画面,领会诗歌的意境。
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第三首词《长相思》。
看到这个题目你会想到什么?(学生回答)
提到“思乡”,在古诗词中,表达对家乡思念的诗句有很多。有一些特定的“景” 或者“物”都可以和思乡联系起来。
这么多古诗词当中,有明月寓相思,有书信寓相思,还有佳节寓相思。
在纳兰性德这首《长相思》当中,他的相思又寓托在哪里,他又是怎样表达思乡之情呢?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二、初读诗词,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1、解读词牌
同学们,你发现《长相思》与前两首古诗有什么不同了吗?(指名回答)
前面的两首诗句式一致,而词有长有短。词是诗的别体,因为句子有长有短,又称长短句。一般分为两段,叫做上下片或上下阕。《长相思》是词牌名,通常用来写思念之情,也是这首词的题目。
提到词牌名,同学们一定并不陌生,我们学过的有《忆江南》《渔歌子》。今后要学习的《浣溪沙》,《如梦令》《菩萨蛮》《满江红》《卜算子》等等。
2、学生自由读词,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朗读《长相思》。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注意词句内部的停顿。谁愿意像他这样读一读。结合注释、插图、想象画面读。
纠正读音
同学们会读了吗?在这首词里有个生字,聒噪,声音嘈杂。文中指风雪声。文中还有个多音字反复出现两次,你找到了吗?
就是“更”在这里应该读几声?对,一声。更:旧时一夜分为五更,每更大约两小时。
好,再跟老师读“畔”,那畔:那边即山海关。
榆,榆关(指的是山海关。因其北倚燕山,南连渤海,故起名“山海关”)。
2、指导学生练读,争取读出自己的味道来
同学们,古代,词是可以配乐唱和的,有它自己的节奏。
下面请你仔细听,听听是怎么停顿的,用笔画一画。(播放视频)
你们和老师标的一样吗?斜线表示停顿。另外,在朗读时,要注意读出上阕和下阕之间的停顿和衔接,你来试着这样字正腔圆、有板有眼的读这首词。
总结方法:同学们,读古代诗词,不但要把字音读正确,还要读得有节奏,注意声断气连,这样读起来,韵味就出来了。
三、想象画面,明诗意,悟诗情
这还不够,还要读得有情有味才可以,这就需要我们读懂词意,体会词人的情感。请同学们运用学过的方法,借助注释和插图,前瞻后连,想一想这首词大概讲了什么意思?作者是借助什么来表达情感的?默读开始。
(一)整体感知
现在老师提两个问题,看看你对这首词大概的意思掌握了没有。(出示“身”)作者的身,身体的身,身在哪里?词里交代了两个地方。
(山、水)是的,作者的身在前往山海关外的路上,在崇山峻岭间.
“山一程,水一程”,他的身可能在船上,在营帐里,这就是身在何方。
一句话身,在征途。
纳兰性德的心在哪里?
在故乡,在家乡,心在故园。
身和心被分离了,身离家乡越远,心系故园越深。同学们,如果用一个词语表达你读这首词的感受,你想到了哪个词?(艰难、牵挂)
好一个艰难,好一个牵挂。同学们,就是这种感觉,这种心灵的相思。我们带着这样的感觉,再来读一读《长相思》。
(二)理解诗句,体会感情
同学们,流传至今的关于长相思这样的诗词有很多,但纳兰性德的这首非常有名,为什么这首词会成为经典,流传这么久,它一定有特别之处。
咱们来品一品,这首词中哪些词语用的好?请你画一画,做一下标注。
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上阙的意思吗?(指名回答)
康熙 21 年,纳兰性德作为御前一等侍卫随皇上从北京出发,出山海关去长白山祭祀,他们初春时节出发,现在已经到了寒冬时节,这期间他们岂止翻过一座山,跨过一道河。这个“一程”,是指走了一程又一程。作者抓住山、水两处景物,“一程”的反复运用,写出了行程的漫长和士兵们行军的艰辛。“一”字让人产生连绵不绝的感受。告别了家乡,告别了亲人。将士们翻过一座座山,越过一道道河,走了一程又一程。同学们,你们来读一读。
“夜深千帐灯”,读到这,老师产生了疑问,你有什么要问的吗?是呀, 将士们白天车马劳顿,疲惫不堪,为什么夜深还不休息?
3、学习下阙
自己读读下阙,想一想,为什么会夜深千帐灯。自己说说下阙的意思。
和上阙的“山一程,水一程”一样,这儿的“风一更,雪一更”,指的是一整夜风雪交加。“一更”继续运用反复的修辞,形容帐篷外风声不断、雪花不住。
“风一更,雪一更”和上阙的“山一程,水一程”对仗。作者抓住风、雪,写出帐外环境的恶劣。“聒”字,突出了风雪声响之大。
我们再来读一读,让我们走进营帐、走进纳兰性德,边读边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我们仿佛看到了将士们躺在帐篷里,看到了他辗转反侧难眠的情景,看到了他们抬头仰望的画面,听到了嘈杂的声音。
同学们,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位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词人。他行走在千山万水之间,然而他的那颗心,却在故园,在家人身上。大家想象一下,出征前,在他的故乡会有怎样的情景呢?(音乐,学生思考)。
解说:那可能是个鸟语花香的家乡,可能是几个志趣相投的朋友围坐在一起喝酒聊天,可能是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喝茶,拉家常。
多么温馨的场面。纳兰多么希望可以回到故园,感受这份温馨、宁静。
可是,现在,却被吵得乡心破碎,乡梦难圆。
边塞生活的艰难和家乡温馨的画面此时形成鲜明的对比,思乡之情更加浓烈。此时,你是纳兰性德,你来读。(学生朗读)
4.体悟诗情,走进诗人。
同学们,《长相思》读到现在为止,我们已经真切的感受到了作者那一颗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破碎之心了。纳兰想家吗?想回去吗?能回去吗?为什么不能回家呢?
我们来认识一下他。
纳兰性德(1655-1685),字容若,号楞伽山人。自幼饱读诗书,才华横溢,有清代第一词人之称,他的纳兰词是世人传颂的佳作。他的一生,多次随康熙出征,征战沙场。在这个初春的季节,他去塞外,正逢冰雪未消时节,一切在他的眼中都是那么的荒凉、寂寞。但保卫国家,又是一个将士的责任,责任如山,他不得不离,不得不别。
小结写法:在纳兰性德的笔下,这首词运用了反复、对比、对仗等方法,将思乡之情寓于风雪之中,借景叙事抒情,将这份思乡之情寄寓在这首《长相思》中。
三、拓展阅读
同学们,这首《如梦令》也是纳兰性德在这次征途中写下的佳作。自己读读
仔细读读这首词的注释,想一想这首词和长相思,有什么相同之处呢?译文:
千万顶行军毡帐之中,将士们酣歌豪饮,酩酊大醉;满天繁星摇曳,那星空仿佛摇摇欲坠。狼河阻隔,回家的梦,被那滔滔的河水声搅得粉碎。闭上眼睛,让梦境延续吧,我知道,梦醒之时,更加百无聊赖。
将士们怀念自己的家乡,不禁借酒消愁,希望沉醉不醒。但是,大凌河水,惊涛拍岸,把梦中人催醒了。当一觉醒来,这思乡者又赶紧叮嘱自己再睡一会儿,因为睡着了总比眼睁睁地思乡好过一些。
是呀,虽然聒碎乡心的声音不同,但是,纳兰性德的思乡之情是一样的。本首词作者抓住“穹庐”“星影”两个景物,并以睡梦和睡醒两种不同的状态,揭示情思。思乡之情依然浓烈。
让我们再来读读这首词。
同学们,故乡,是游子心头永恒的家。多年以后,当你们离开家乡,远离故土,你们的心中,也会情不自禁地涌起————师生共读。
同学们,学习了这首诗,相信同学们都被感动了,感动的同时也一定掌握了一些写思乡作文的方法。
写好作文,除了方法的运用,还要注重积累,老师给大家推荐几首纳兰性德的词,希望同学们多积累,涵养自己。
作业布置:
基础作业:
1.语资102页一题2
103页一 104页三
2.背诵《长相思》
拓展作业:语资105页 思维进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