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论语》十二章
一、基础巩固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可以兴,可以观 兴:激发人的感情
B.敏于事而慎于言 敏:敏捷
C.文胜质则史 史:虚饰,浮夸
D.君子喻于义 喻:知晓,明白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1)而
①敏于事而慎于言________________
②见不贤而内自省也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人而不仁,如礼何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死而后已____________________
(2)其
①请问其目______________
②其“恕”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以
①仁以为己任____________
②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____________
(4)者
①知者不惑__________________
②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何
①人而不仁,如礼何__________________
②小子何莫学夫《诗》____________________
3.指出下列各句中的古今异义词,并解释其在句中的意思。
(1)文质彬彬,然后君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譬如平地____________
(3)小子何莫学夫《诗》____________________
4.指出下列句子属于何种文言句式。
(1)克己复礼为仁________
(2)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____________
(3)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____________
(4)敏于事而慎于言____________
(5)止,吾止也________
5.下列有关《论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战国前期成书。
B.《论语》以叙事体为主,语录体为辅,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C.《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
D.“四书”和《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合称“四书五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论语》通篇看起来都在讲修齐治平的义理,但并不会让人觉得艰深晦涩。相反,它能让人常读常新,翻开的时候随时也总会发现一些细节的微妙之处,究其原因,是因为其文本具有一种文学性特质。孔门四科着眼于“德行、言语、政事、文学”,虽然在文学方面见长的是子游和子夏,但编辑《论语》的孔门弟子及后人们仍表现出了极高的文学修养和品位。
从文辞的表达特征来讲,同为儒家经典,( )。如开篇《学而》中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习、交友、日常交往,讲的都是来自百姓日常的生活场景和生活体验,是起居行事、①____,同时又是安身立命、政通人和,读来亲和惬意,循循善诱,明白通畅,从容不迫,今人顿生②____之感。正所谓“圣人语常而不语怪……语人而不语神”。虽说如此,《论语》在③____上却从不粗陋,通篇可见精巧的句子结构,精辟而富有哲理的对句、排句。这也与孔子“不学《诗》,无以言”的诗教观高度统一,极具韵律和美感。
6.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7.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论语》传递出的是更加平实温暖的生活气息,《中庸》和《大学》却没有
B.《论语》与《中庸》和《大学》相比,传递出的是更加平实温暖的生活气息
C.《中庸》《大学》和《论语》相比,没有传递出更加平实温暖的生活气息
D.《论语》与《中庸》和《大学》相比,生活气息被更加平实温暖地传递出来
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青年担当着国家社会兴盛的重责,应当以《论语·泰伯》中曾子所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自勉。
(2)《论语·八佾》中,孔子用反问语气强调人要有仁爱之心,否则遵守礼仪也没什么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3)《论语·里仁》中,“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话最能体现孔子对真理、信仰等迫切而热烈的追求。
(4)《增广贤文》有言“知己知彼,将心比心”,此语与《论语·卫灵公》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所讲的道理相似。
(5)《论语·里仁》中,反映“君子”和“小人”不同的价值追求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论语·雍也》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很好地阐释了“文”和“质”的关系:质朴超过文采就会粗野鄙俗,文采超过质朴就会虚饰、浮夸。
(7)在《论语·颜渊》中,孔子认为一旦克制自己,按照礼的要求去做了,天下的人就都赞许你有仁德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能力提升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卫公孙朝①问于子贡曰:“仲尼焉学?”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
叔孙武叔②语大夫于朝曰:“子贡贤于仲尼。”
子服景伯以告子贡。
子贡曰:“譬之宫墙,赐③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夫子之云,不亦宜乎!”
叔孙武叔毁仲尼。子贡曰:“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
(节选自《论语·子张》)
【注】 ①公孙朝:卫国大夫。②叔孙武叔:鲁国大夫,名州仇,谥号武。③赐:子贡的名。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未坠于地 坠:下坠
B.子服景伯以告子贡 告:告诉
C.叔孙武叔毁仲尼 毁:毁谤
D.犹可逾也 逾:逾越,超越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
B.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
C.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
D.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
3.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武之道”,是指周文王和周武王的治国之道,现泛指宽严相济、有张有弛的治国和处事方法。
B.“宫墙”,指的是王宫的围墙,如王宫之内的柳树就被称为“宫墙柳”。
C.“仞”,是古代度量单位,七尺或八尺为一仞。文中用“墙数仞”比喻学问高深。
D.“人虽欲自绝”的“绝”指断绝,与《醉翁亭记》中“往来而不绝者”的“绝”相同。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卫公孙朝问于子贡曰:“仲尼焉学?”
(2)得其门者或寡矣。夫子之云,不亦宜乎!
5.子贡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来说明诽谤孔子没有用?诽谤孔子没有用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选文内容简要分析。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文本一: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论语·学而》)
文本二: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论语·学而》)
6.下列对两则文本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弟子入则孝 入:在家
B.泛爱众,而亲仁 泛:广泛
C.贤贤易色 易:轻视
D.能致其身 致:招致
7.下列对文本一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子:古代对老师或有道德、有学问的人的尊称。文中是对孔子的尊称。
B.弟子:多指门徒或接受他人教导并帮助传播和实行的人。文中指孔子的三千门徒。
C.悌:是敬爱兄长的意思。“孝悌”是孔子非常重视的道德准则。
D.仁:孔子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文中指有仁德的人。
8.下列对两则文本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要求弟子们首先要致力于谨信、爱众、亲仁等,培养良好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这些比“学文”更重要。
B.孔子认为如果在道德修行之外还有闲暇时间和余力,则用以学习古代典籍,增长文化知识,“文”应该是在完善道德修行之后才追求的。
C.子夏认为道德修养是君子立身行事的根本。“贤贤”就是尊崇贤者,就是“亲仁”,是在强调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D.儒家重视人的道德修养,轻视文化知识的学习,这样的教育观,完全是站在剥削阶级的立场上,为统治阶级服务的。
9.把文本二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事父母,能竭其力。
(2)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10.这两则《论语》选段在内容上有什么联系?请简要分析。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
有若对曰:“盍彻①乎?”
曰:“二②,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论语·颜渊》)
【注】 ①彻:周代的田税制度,十分抽一。②二:十分抽二的税。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段反映的是儒家学派的思想,其核心是“富民”思想。
B.有若认为,只有削减田税的税率,才能减轻百姓的经济负担。
C.按照时令,役民于时,百姓才能服从君王的统治。
D.君王不应搜刮民脂民膏来聚敛财富。百姓富足,君王才能富足。
12.结合上面的选段,简要分析本文所反映的经济思想。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论语·学而》)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论语·季氏》)
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论语·子路》)
13.“无友不如己者”中的“如”,杨伯峻在《论语译注》中解释为“及”,而钱逊在《论语浅解》中解释为“类”。请根据以上两种不同解读,分别解释此句的意思。
14.请结合以上三则材料,概括孔子的交友标准。
参考答案
一、基础巩固
1.B
【解析】 敏:勤勉。
2.(1)①连词,表并列。
②连词,表顺承,就。
③连词,表假设,如果。
④连词,表顺承,才。
(2)①代词,它的。
②副词,表推测,大概,也许。
(3)①介词,把。
②介词,用。
(4)①代词,……的人。
②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5)①疑问代词,怎样。
②疑问代词,为什么。
3.(1)文质兼备、配合适当的样子。
(2)填平洼地。
(3)老师对学生的称呼。
4.(1)判断句
(2)定语后置句
(3)状语后置句
(4)状语后置句
(5)判断句
5.B
【解析】 《论语》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
6.【答案】 它能让人常读常新,随时翻开的时候也总会发现一些细节的微妙之处,究其原因,在于其文本具有一种文学性特质。
【解析】 画线句有两处语病:一是“翻开的时候随时”语序不当,“随时”应放在“翻开”前;二是“究其原因,是因为……”句式杂糅,可将“是因为”改为“在于”。
7.B
【解析】 根据前后文语境可知,主语应该是《论语》,不能是“《中庸》和《大学》”,排除A、C两项;根据语段的环境,应选用主动句,而非被动句,排除D项。
8.【答案】 ①待人接物②如沐春风③遣词造句
【解析】 第①处,该处是说《论语》讲的都是来自百姓日常的生活场景和生活体验,可填“待人接物”之类的成语。待人接物:跟人相处。第②处,该处是说读《论语》的感受,可填“如沐春风”之类的成语。如沐春风:好像置身于和暖的春风里,形容受到良师的教诲、熏陶。第③处,该处是说《论语》在句子组织上不粗陋,可填“遣词造句”之类的成语。遣词造句:指说话、写文章时选择和运用词语,组成句子。
9.(1)士不可以不弘毅 任重而道远
(2)人而不仁 如礼何
(3)朝闻道 夕死可矣
(4)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5)君子喻于义 小人喻于利
(6)质胜文则野 文胜质则史
(7)一日克己复礼 天下归仁焉
二、能力提升
1.A
【解析】 坠:失。
2.C
【解析】 “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两句结构相同,故应在“大者”后断开,排除A、B两项。“夫子焉不学”句意完整,说的是“我的老师何处不能学习”,故“不学”后应断开,排除D项。
3.B
【解析】 “宫墙”也指普通的围墙,并非专指王宫的围墙。文中指普通的围墙。
4.(1)【答案】 卫国的公孙朝向子贡问道:“孔仲尼的学问是从哪里学来的?”(关键点:“于”“焉”)
(2)【答案】 能够找着大门的人或许不多吧。那位先生的话,不也是合乎情理的吗?(关键点:“得”“或”“宜”)
5.【答案】 (1)比喻:把他人的才德比作丘陵,把孔子的才德比作日月。对比:他人与孔子形成鲜明的对比。
(2)因为孔子才德出类拔萃,诽谤孔子并不会对孔子有什么损害。
【解析】 “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把他人的才德比作丘陵,把孔子的才德比作日月,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一般贤者和孔子作比较,说明孔子的才德是常人不可及的。“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孔子的才德出类拔萃,像日月一样耀眼,诽谤孔子是不自量、无知的,并不会对孔子有什么损害。
参考译文
卫国的公孙朝向子贡问道:“孔仲尼的学问是从哪里学来的?”子贡说:“文王、武王之道,并没有失传,就存在于人间。贤能的人能够认识到它的大旨,不贤能的人只能知道它的枝节。没有地方不存有文王、武王之道。我的老师何处不能学习?哪里有固定的传授之师呀?”
叔孙武叔在朝中对官员们说:“子贡比他的老师仲尼贤能。”
子服景伯便把这话告诉子贡。
子贡道:“拿房屋的围墙作比方吧,我家的围墙只有肩膀那么高,人们可以直接望见墙内房屋的美好。我老师的围墙高达数仞,找不到大门走进去,就看不到宗庙的华美和房舍的富丽。能够找着大门的人或许不多吧。那位先生的话,不也是合乎情理的吗?”
叔孙武叔毁谤仲尼。子贡说:“不要这样做!仲尼是毁谤不了的。其他贤者,好比山丘,还可以超越过去。仲尼,就像太阳和月亮,不可能超越。即使有人要与太阳和月亮决绝,那对太阳、月亮有什么损害呢?只不过显示他自不量力罢了。”
6.D
【解析】 致:给予,献出。
7.B
【解析】 文中的“弟子”泛指年少者。
8.D
【解析】 首先,儒家重视道德修养,并没有轻视文化知识的学习;其次,儒家只是强调道德修养的重要性,并不是“完全是站在剥削阶级的立场上,为统治阶级服务的”。
9.(1)【答案】 侍奉父母,能尽心竭力。(关键点:事,竭)
(2)【答案】 与朋友交往,说话讲信用。(关键点:交,言,信)
10.【答案】 两则文本都体现了孔子教育重在德行的观点。第一则中,孔子强调重在培养学生的德行修养,而将对书本知识的学习摆在第二位。第二则中,子夏认为,一个人能遵循“孝”“忠”“信”等传统伦理道德,就已经是有道德修养的人了。
参考译文
文本一:
孔子说:“一个年轻人,在家要孝顺父母,出门要敬顺兄长,行为谨慎,说话诚实守信,博爱众人,亲近有仁德的人。这样做了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章典籍。”
文本二:
子夏说:“尊崇贤者而轻视表面的姿态;侍奉父母,能尽心竭力;侍奉君主,能奉献生命;与朋友交往,说话讲信用。(这样的人)即使说没有学习过,我一定说他已经学习过了。”
11.C
【解析】 选段没有涉及此项内容。
12.【答案】 选段所反映的是儒家学派的“富民”的经济思想。有若认为,应该削减田税的税率,减轻百姓的经济负担。只要百姓富足了,国家就不可能贫穷。这种以“富民”为核心的经济思想有值得借鉴的地方。
【解析】 在理解选段的基础之上,分析其中包含的“经济思想”。注意比较文中所说的“彻”与“二”所带来的不同效果。竭泽而渔只能让百姓更加贫困,只有富民才能富国。
参考译文
鲁哀公问有若说:“收成不好,国家用度不足,怎么办?”
有若回答说:“为什么不实行十分抽一的田税制度呢?”
哀公说:“(现在)十分抽二,我还感到不够,怎么能实行十分抽一的政策呢?”有若回答说:“百姓的用度够了,您和谁会不富足呢?百姓的用度不够,您和谁会富足呢?”
13.【答案】 第一种解释是“不要跟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第二种解释是“不要跟不与自己志同道合的人做朋友”。
【解析】 第一种解释中,“如”意为“及”,也就是比得上的意思,那么,“不如己”就是比不上、够不上自己。所以,直接翻译就是“不要跟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但是,这里的“不如己”,指的只是品德上不如自己。第二种解释中,“如”解释为“类”,也就是类似、像,那么“不如己”就是不像自己。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不要跟不与自己志同道合的人做朋友”。
14.【答案】 ①以道德和学问作为择友标准。②以言行合乎中庸之道作为择友标准。
【解析】 第一则材料中,“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是说行事应当以忠和信这两种道德为主,不要跟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可见,孔子以道德作为择友标准。
第二则材料中,“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是说同正直、诚信、见多识广的人交朋友有益;“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是说同谄媚逢迎、阿谀奉承、花言巧语的人交朋友有害。由此可知,孔子的择友标准是道德(正直、诚信)、学问(见多识广)。
第三则材料中,根据“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可知,孔子认为可以交往的人,首先是中行者,其次是狂狷者。中行,这里指言行合乎中庸之道的人;狂,指勇于向前;狷,指洁身自好。可见,孔子提倡中庸之道,最希望和奉行中庸之道的人交往。
参考译文
孔子说:“君子举止不庄重,就没有威严;态度不庄重,学习的知识就不巩固。做人主要讲求忠诚,守信用,不要跟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如果有了过错,就不要害怕改正。”
(《论语·学而》)
孔子说:“有三种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同正直的人交朋友,同诚信的人交朋友,同见多识广的人交朋友,这是有益的;同谄媚逢迎的人交朋友,同阿谀奉承的人交朋友,同花言巧语的人交朋友,这是有害的。”
(《论语·季氏》)
孔子说:“找不到行为合乎中庸的人而和他们交往,一定只能和勇于向前及洁身自好的人交往!勇于向前的人努力进取,洁身自好的人不会去做坏事。”
(《论语·子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