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兼爱
一、基础巩固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 攻:治疗
B.当察乱何自起 当:应当
C.天下之乱物,具此而已矣 具:完备、齐全
D.不可以不劝爱人者 劝:鼓励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3.下列有关文言句式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治乱者何独不然 宾语前置句,应为“治乱者独不然何”
B.此亦天下之所谓乱也 判断句,“……也”表判断
C.当察乱何自起 宾语前置句,应为“当察乱自何起”
D.子自爱,不爱父 宾语前置句,应为“子爱自,不爱父”
4.下列有关词类活用现象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故亏父而自利 亏: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受损失
B.故亏臣而自利 利: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利
C.虽父之不慈子 慈:形容词用作动词,慈爱
D.故乱异家以利其家 乱:动词的使动用法,使……乱
5.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墨子,名翟,春秋战国之际思想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提出了“兼爱”“非攻”等观点。
B.《墨子》是墨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所编。墨家学说在当时影响很大,与儒学并称“显学”。
C.儒家讲“爱人”,强调“亲亲”“尊尊”的等级差别;墨家讲“兼爱”,主张“爱”没有等级差别。
D.《周礼》中曾记录“邦”和“国”的区别,“大曰邦,小曰国”;而“家”指卿大夫的封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7题。
中国古代思想家墨子是世界和平学的鼻祖,据说世界和平组织的一个徽志用的就是墨子头像。墨子思想的核心是兼爱,也就是绝对的普遍的平等之爱;墨子和平思想的原则是非攻,①;墨子在兼爱和非攻的基础上提出以尚同为原则来实现永久和平的理想社会。墨子反对“攻无罪”,但支持自卫和“诛无道”,在守望和平主义理想的同时,②。
在墨子看来,仅仅一个国家内部的人相亲相爱,③,战争和冲突仍将不可避免。所以为了避免战争,必须提倡“兼爱”,否则任何团体或国家内部的“部分的爱”都将是徒劳无功的。
6.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7.请用“除非……”句式概括第二段中墨子的主要观点,不超过20个字。
8.阅读下面的文字与图表,请为“别墨”下一个定义。要求:内容尽可能全面,不得超过60字。
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别墨》篇,据《庄子·天下》篇,谓墨家两派,一为相里勤,二为南方之墨者,且谓两派“俱诵《墨经》,而倍谲不同,相谓别墨;以坚白同异之辩相訾,以觭偶不仵之辞相应”,是墨家之后人,于宗教的墨学之外,另分出一派科学的墨学。此派墨家自号为别墨。别墨,犹言新墨。于是以为今本《经上》《经下》《经说上》《经说下》《大取》《小取》等六篇,皆为别墨所作。据胡氏之说,则相里勤、五侯之徒,与夫南方之墨者苦获、已齿、邓陵子之属,均由墨家而流为专门名家矣。其表如下:
二、能力提升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故昔者三代圣王禹汤文武方为政乎天下之时,曰:“必务举孝子而劝之事亲,尊贤良之人而教之为善。”是故出政施教赏善罚暴且以为若此则天下之乱也将属可得而治也社稷之危也将属可得而定也。若以为不然,昔桀之所乱,汤治之;纣之所乱,武王治之。当此之时,世不渝而民不易,上变政而民改俗。
昔三代暴王桀纣幽厉,贵为天子,富有天下。于此乎不而矫其耳目之欲,而从其心意之辟。外之驱骋田猎毕弋,内湛于酒乐,而不顾其国家百姓之政。繁为无用,暴逆百姓,遂失其宗庙。其言不曰:“吾罢不肖,吾听治不强。”必曰:“吾命固将失之。”虽昔也三代罢不肖之民,亦犹此也。不能善事亲戚君长,甚恶恭俭,而好简易,贪饮食而惰从事,衣食之财不足,是以身有陷乎饥寒冻馁之忧。其言不曰:“吾罢不肖,吾从事不强。”必曰:“吾命固将穷。”
是故子墨子曰:今也王公大人之所以蚤朝晏退,听狱治政,终朝均分而不敢怠倦者,何也?曰:彼以为强必治,不强必乱,强必宁,不强必危。故不敢怠倦。……王公大人怠乎听狱治政,卿大夫怠乎治官府,则我以为天下必乱矣。农夫怠乎耕稼树蓺,妇人怠乎纺绩织纴,则我以为天下衣食之财将必不足矣。若以为政乎天下,上以事天鬼,天鬼不使;下以持养百姓,百姓不利,必离散不可得用也。是以入守则不固,出诛则不胜。故虽昔者三代暴王桀纣幽厉之所以失抎其国家,倾覆其社稷者,此也。
是故子墨子言曰:今天下之士君子,中实将欲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当若执有命者之言,不可不强非也。曰:命者,暴王所作,穷人所术,非仁者之言也。今之为仁义者,将不可不察而强非者此也。
(节选自《墨子·非命下》)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是故出政/施教赏善罚暴/且以为若此/则天下之乱/也将属可得而治也/社稷之危也/将属可得而定也
B.是故出政施教/赏善罚暴/且以为若此/则天下之乱也/将属可得而治也/社稷之危也/将属可得而定也
C.是故出政施教/赏善罚暴/且以为若此/则天下之乱也/将属可得/而治也社稷之危/也将属可得而定也
D.是故出政施教/赏善罚暴且以为/若此/则天下之乱也将属/可得而治也/社稷之危也/将属可得而定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幽厉,在这里指昏乱之君周幽王与周厉王,“幽”“厉”是后人为两个国君所设立的庙号。
B.宗庙,古时人们为亡灵建造的寄居所。宗庙制度规定,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
C.“穷”,文中指的是贫穷,与《桃花源记》“欲穷其林”中的“穷”不同。
D.社稷,土神和谷神的总称。土神和谷神是以农为本的中华民族最重要的原始崇拜物。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拔孝子、尊重贤良之人、教导人向善基本上是三代圣王在刚主持天下政事时的通用主张。
B.商汤治理夏桀的乱世现象,周武王治理商纣王的混乱局面,他们用自己的努力改变了风俗。
C.墨子的“非命”观是对那些自身不改变、不努力的统治者和百姓拿“命运”来说事的批判。
D.墨子认为,从前三代暴君导致国家灭亡、社稷倾覆的根本原因在于不能虚心采纳谏议。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也王公大人之所以蚤朝晏退,听狱治政,终朝均分而不敢怠倦者,何也?
(2)当若执有命者之言,不可不强非也。
5.墨子的“非命”观给了你哪些为人为政的启示?请简要概括三点。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子墨子言曰:古者民始生未有刑政之时,盖其语,人异义。其人兹众,其所谓义者亦兹众。是以人是其义,以非人之义,故交相非是也。以内者父子兄弟作怨恶离散不能相和合。天下之百姓,皆以水火毒药相亏害。至有余力,不能以相劳;腐 余财,不以相分;隐匿良道,不以相教。天下之乱,若禽兽然。
夫明乎天下之所以乱者,生于无政长,是故选天下之贤可者,立以为天子。天子立,以其力为未足,又选择天下之贤可者,置立之以为三公。天子、三公既以立,以天下为博大,远国异土之民,是非利害之辩,不可一二而明知,故画分万国,立诸侯国君。诸侯国君既已立,以其力为未足,又选择其国之贤可者,置立之以为正长。正长既已具,天子发政于天下之百姓,言曰:闻善而不善,皆以告其上。上之所是,必皆是之;上之所非,必皆非之。上有过则规谏之,下有善则傍荐之。上同而不下比者,此上之所赏而下之所誉也。意若闻善而不善,不以告其上。上之所是弗能是,上之所非弗能非。上有过弗规谏,下有善弗傍荐。下比不能上同者,此上之所罚而百姓所毁也。上以此为赏罚,甚明察以审信。
国君者,国之仁人也。国君发政国之百姓,言曰:闻善而不善,必以告天子。天子之所是,皆是之;天子之所非,皆非之。去若不善言,学天子之善言;去若不善行,学天子之善行,则天下何说以乱哉。察天下之所以治者何也?天子唯能壹同天下之义,是以天下治也。
天下之百姓皆上同于天子而不上同于天则菑犹未去也今若天飘风苦雨湊湊而至者此天之所以罚百姓之不上同于天者也。
是故子墨子言曰:古者圣王为五刑,请以治其民。譬若丝缕之有纪,罔罟之有纲,所连收天下之百姓不尚同其上者也。
(节选自《墨子·尚同上》)
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天下之百姓皆上同于天子/而不上同于天/则菑犹未去也/今若天飘风苦雨/湊湊而至者/此天之所以罚百姓之不上同于天者也
B.天下之百姓皆上/同于天子而不上同于天/则菑犹未去也/今若天飘风苦雨湊湊而至者/此天之所以罚百姓之不上同于天者也
C.天下之百姓皆上同于天子/而不上同于天/则菑犹未去也/今若天飘风苦雨湊湊而至者/此天之所以罚百姓之不上同于天者也
D.天下之百姓皆上/同于天子而不上同于天/则菑犹未去也/今若天飘风苦雨/湊湊而至者/此天之所以罚百姓之不上同于天者也
7.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百姓”在文中指平民,但战国之前“百姓”指贵族,如《诗经·小雅·天保》中的“群黎百姓”,郑玄注为“百姓,官族姓也”。
B.“三公”是一种爵位。爵位是古代天子或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赏,相传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
C.“傍”,文中指的是访求,与《木兰诗》“双兔傍地走”中的“傍”不同。
D.“五刑”指古代五种轻重不等的刑罚,在不同历史时期,其所指各异。在秦以前指墨、劓、剕、宫、大辟五种刑罚。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古时期由于百姓之间相互残害,导致有余力的人不能互相帮助等,进而造成天下混乱,民众犹如禽兽一般。
B.天下大乱的原因在于没有君主,所以只要选择有才能、品德好的人做天子,天下即可达到清平大治的境界。
C.民众判断是非曲直要以上面的意见为准,而不能与下面相互勾结,这样就能做到上面所要惩罚的就是百姓所要非议的。
D.天下混乱是由于没有符合天意的好的领导,因此墨子主张要选择“仁人”“贤可者”来担任国家各级领导并有效治理国家。
9.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以人是其义,以非人之义,故交相非是也。
(2)上以此为赏罚,甚明察以审信。
10.联系文本谈谈你对墨子“尚同”主张的理解。
参考答案
一、基础巩固
1.B
【解析】 当:同“尝”,尝试。
2.B
【解析】 B项的“之”,都是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A项的“焉”,前者是连词,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于是”;后者是兼词,相当于“于之”“于此”。C项的“以”,前者是介词,“把”的意思;后者是连词,表示目的,相当于“来”。D项的“何”均为疑问代词,前者可译为“为什么”,后者可译为“哪里”。
3.A
【解析】 该语句不是宾语前置句,这句话的意思是“治理混乱又何尝不是这样”。
4.B
【解析】 “利”应该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获利。
5.B
【解析】 “是墨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所编”错,《墨子》是墨子本人、墨子弟子以及后期墨家著述的汇编。
6.【答案】 ①也就是以德义服天下(或:也就是以友爱团结天下)②也支持用武力来反对侵略③若国与国之间不能相亲相爱
【解析】 第①处,根据前面的分号和“也就是绝对的普遍的平等之爱”可知,该处应当是对“非攻”的和平思想进行解释,故此处可填“也就是以德义服天下”之类的内容。第②处,挖空处这一整句的意思是墨子既反对不合理的侵略战争,但也支持被侵略国家拿起武器保卫自身的利益。“在守望和平主义理想的同时”是对反对侵略战争的映射,故此处可填“也支持用武力来反对侵略”之类的内容。第③处,前面说“仅仅一个国家内部的人相亲相爱”,后面说“战争和冲突仍将不可避免”,这说明仅仅一个国家内部保持和平还是不够的,必须维持国与国之间的和平。而根据后文“战争和冲突仍将不可避免”的负面结果,可知此处应填国家之间不能维持和平的意思。故可填“若国与国之间不能相亲相爱”之类的内容。
7.【答案】 除非提倡“全部的爱”,否则战争不能避免。
【解析】 墨子在第二段中的主要观点可分成两个方面。第一句提出前提:若只有国家内部保持和平,国家之间不能保持和平,则战争、冲突仍无法避免。第二句则给出方法:必须提倡“兼爱”,而且是包括国家内部以及国家之间的“全部的爱”,才能避免战争。将这两个意思合并起来,就是提倡“兼爱”,保证“全部的爱”,才能有效避免战争冲突。而试题要求使用“除非……”句式来进行概括,也就是采用双重否定句的句式,答题时注意使用双重否定句,保持句意不变即可。
8.【答案】 “别墨”是指以相里勤、五侯之徒及“南方之墨者”为代表的主张“诵《墨经》”但又与传统墨家观点有分歧的新墨学派。
【解析】 首先要明确下定义需要一个主干句,要确定属概念——新墨学派,然后明确代表人物及其主张,以及与墨家的关系等,即可得出答案。
二、能力提升
1.B
【解析】 解答这道题,应注意以下几个关键点:①“出政施教”和“赏善罚暴”、“天下之乱”和“社稷之危”等对举性结构;②关键虚词的使用,“也”一般不出现在句子的开头等。由此可得出答案为B。
2.A
【解析】 “后人为两个国君所设立的庙号”说法错误,“幽”与“厉”是后人为这两个国君所设的谥号。C项,“欲穷其林”的“穷”指“尽”。
【知识链接】
庙号和谥号
(1)庙号是开国皇帝对血源始祖或者始封之君的追封。起源于商朝,对国家有大功、值得子孙永世祭祀的先王,就会特别追上庙号,以示永远立庙祭祀之意。
(2)谥号是对去世的帝妃、诸侯、大臣以及其他地位很高的人,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另外还有“私谥”,即有名望的学者、士大夫去世之后,由其亲戚、门生、故吏为之议定的谥号。
3.D
【解析】 “从前三代暴君导致国家灭亡、社稷倾覆的根本原因在于不能虚心采纳谏议”的说法不正确。整篇文章都在批判那些自身不努力而非要以“命”为借口来为自己的失败狡辩的人,与“不能虚心采纳谏议”无关。
4.(1)【答案】 现在的王公大人之所以要早上上朝,晚上退朝,听理讼狱治理政事,整日分配职事而不敢倦怠,是为什么呢?(关键词:晏、听狱、均分)
(2)【答案】 面对持“有命”论者的话,不可不努力反对它。(关键词:当、执、强非)
5.【答案】 ①将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切不可怨天尤人。②应勤于治学,勤于为国为民。③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解析】 本文探讨的核心问题就是人要掌握自己的命运,不要为狭隘的“命运”观所麻痹,要靠自己的努力来掌握自己的命运及国家的命运等。题目探讨的是“为人为政”所获得的启发,这一问题可结合墨子的举例论证与对比论证中的素材来解答,同时要注意,作者借助历史规范当下的做法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
参考译文
所以从前三代的圣王禹、汤、文、武,刚主持天下政事时,说:“务必举拔孝子以鼓励人们侍奉父母,尊重贤良的人而教导人们做善事。”所以公布政令实施教化,奖赏善行惩罚凶暴。如果按圣王说的去做,则天下的动乱将可以得到治理,社稷的危险将可以得到平定。如果认为不是这样,古时桀时的混乱,汤治理了;纣时的混乱,武王治理了。那个时候,这个世道没有改变,人民也没有改变,君王改变了政务,人民就改变了风俗。
从前三代暴君桀、纣、幽、厉,贵为天子,富有天下。在那时不能矫正他们耳目的欲望,而放纵他们内心的邪僻。在外驱马打猎射鸟,在内沉溺于酒和音乐,而不顾念他的国家百姓的政事。过多地做无用的事,残暴地对待百姓,于是失去了国家。他们不说:“我疲弱无能,我治政不强。”一定说:“我命里本来就要失国。”即使是从前三代时疲弱无能的百姓,也是这样。不能好好地对待亲人君长,很嫌恶恭敬俭朴,而喜好简慢轻率,贪于饮食而懒于劳作,衣食财物不足,所以自身有饥寒冻馁的忧患。他们不说:“我疲弱无能,不能努力地劳作。”一定说:“我命里本来就穷。”
所以墨子说:现在的王公大人之所以要早上上朝,晚上退朝,听理讼狱治理政事,整日分配职事而不敢倦怠,是为什么呢?答道:他们认为努力必能治理,不努力就有混乱;努力必能安宁,不努力就有危险。所以不敢懈怠。……王公大人懒于断狱治国,卿大夫懒于治理官府,那么我认为天下一定会混乱。农夫懒于耕田、种植,妇人懒于纺纱、织布,那么我认为天下衣食之财一定会不足。如果以此来治理天下,向上以此来侍奉天帝、鬼神,天帝、鬼神必不依从;对下以此来养育百姓,百姓没有得到利益,必定要离开不能被使用。这样于内守国则不牢固,出去杀敌则不会胜利。从前三代暴君桀、纣、幽、厉之所以国家灭亡、社稷倾覆,原因就在这里啊。
所以墨子说:当今天下的士君子,内心确实希望为天下谋利,为天下除害,面对持“有命”论者的话,不可不努力反对它。说道:“有命”之说,是暴君捏造出来的,是穷人传播出来的,不是仁者的话。今天行仁义之道的人,将不可不仔细辨别而努力反对它,就是这个道理啊。
6.A
【解析】 “上同”中的“上”为名词作状语,修饰“同”,其间不可断开,排除B、D两项;“天飘风苦雨”的意思是“天刮大风下大雨”,句意完整,“湊湊而至者”的意思是“风雨聚到一起到来”,其间应断开,排除C项。
7.B
【解析】 “‘三公’是一种爵位”错误。“三公”是中国古代朝廷中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合称。《尚书大传》《礼记》等以“司马”“司徒”“司空”为“三公”,《周礼》则称“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C项,“双兔傍地走”的“傍”是“靠着,贴着”的意思。
8.B
【解析】 “所以只要选择有才能、品德好的人做天子,天下即可达到清平大治的境界”错误。由第二段“天子立,以其力为未足,又选择……”可知,“选择有才能、品德好的人做天子”仍然不能达到清平大治的境界。
9.(1)【答案】 而且每个人都认为自己的意义是对的,并以此来批评别人所认为的意义,因而相互指责。(关键词:两个“是”,两个“非”,“交相”)
(2)【答案】 上面根据这些方面来进行赏罚,就必然十分清楚明白、审慎而可信。(关键词:明察,审信)
10.【答案】 墨子认为,在国家出现之前,意见不能统一,各人有各人的是非标准,因而天下大乱。所以,他主张选举贤德、善良、人格高尚而又有智慧的人立为天子,然后选择贤者来任“三公”“诸侯国君”与各级的“正长”,以帮助天子统一民众的思想。墨子“尚同”的主张倾向于中央集权的模式,在当时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参考译文
先生墨子说:古代人类刚刚诞生,还没有刑法政治的时候,人们所说的话,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意义。人越多,这些所谓意义也就越多。而且每个人都认为自己的意义是对的,并以此来批评别人所认为的意义,因而相互指责。既而在内父子兄弟之间开始相互怨恨分离而不能相互和睦团结。天下的百姓都用水火毒药相互损害。即使有余力也不能互相帮助;多余的钱财腐烂了也不分给别人;隐藏好的道理在内心,不肯教给别人。天下大乱,民众犹如禽兽一般。
明白了天下大乱的原因是没有君主,所以(人们)就选拔贤能可任用的人,立他为天子。立了天子之后,认为他的力量还不够,又选拔天下贤能可任用的人,把他们立为三公。天子、三公已立,又因为天下地域广大,他们对于远方异地的人民、是非利害的辨别,还不能一一了解,所以把天下划分为很多诸侯国,然后设立各个诸侯国的国君。诸侯国的国君已经设立,又认为他们的力量还不够,又在他们国家中选择一些贤能可任用的人,把他们立为行政长官。行政长官既已具备,天子向天下的百姓发布政令,说道:你们听到好的事和不好的事,都要报告给上面。上面认为是对的,大家都必须认为对。上面认为是错的,大家都必须认为错。上面有过失,就应该规劝进谏;下面有好人好事,就应当访求而举荐。服从上面而不与下面勾结,这是上面所赞赏的,也是下面所称誉的。假如听到好的或不好的事,却不向上面报告。上面认为对的,也不认为对,上面认为错的,也不认为错。上面有过失不能规劝进谏,下面有好人好事不能访求而举荐。与下面勾结而不服从上面,这是上面所要惩罚的,也是百姓所要非议的。上面根据这些方面来进行赏罚,就必然十分清楚明白、审慎而可信。
国君,是国家的仁义之人。国君对全国的百姓发布政令,说道:听到好的或不好的事,必须报告给天子。天子认为是对的,大家都必须认为对;天子认为是错的,大家都必须认为错。去掉你们不好的言论,学习天子好的言论;去掉你们不好的行为,学习天子好的行为,那么,还怎么能说天下会乱呢?考察天下治理得好的原因,是什么呢?是因为天子能够统一天下的意见,所以天下就治理好了。
天下的百姓都对上服从于天子,而不服从于上天,那么灾祸还不能彻底除去。现在假如天刮大风下大雨,风雨聚到一起到来,这就是上天对那些不服从它的百姓的惩罚。
所以先生墨子说:古代圣明的君王制定了五种刑罚,用来治理他的百姓。就好比丝线有头绪、渔网有总绳一样,这就是用来约束天下那些不服从于上面统治的百姓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