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习水县第二中学2014-201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文档属性

名称 贵州省习水县第二中学2014-201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9.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07-29 22:22: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绝密★启用前
贵州省习水市第二中学2014-2015学年度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题号









总分
得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
评卷人
得分
一、选择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 (??????? )(3分)?
A.游说(shuì)????????????? 拊掌(fù)????????????? 便言令才(biàn)嘻戏????????????? 青青子衿
B.禊事(qì)????????????? 执拗(niù)????????????? 雨雪霏霏(yǔ)????????????? 漫溯????????????? 明月铛
C.瞩目(zhǔ)????????????? 提防(dī)????????????? 峥嵘岁月(zhēng)????????????? 吮吸????????????? 慨当以慷
D.窒息(zhì)????????????? 弄堂(lòng)????????????? 夙兴夜寐(shù)????????????? 褴缕????????????? 流觞曲水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3分)
A.场上的中国女排攻势凌厉,扣杀凶猛,打得对方前仰后合,只有招架之功而无还手之力。
B.我们要采取科学的态度,运用科学的方法,对儒家学说进行挖掘、整理,取其精华,剔其糟粕,既不抱残守旧照搬照抄,也不数典忘祖全盘否定。
B.著名画家李可染,画艺高超,着手成春,堪称力透纸背的一代大师,令人敬仰。
D.在前进的道路上,一定会碰到困难,有志气的青年在困难面前一定十分沉着,而不会诚惶诚恐。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嫦娥”一号卫星的成功发射,再次赢得了世界各国的广泛赞誉;中华民族能有今天的荣耀,靠的是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的共同奋斗所取得的。
B.游览三峡大瀑布时,我们从倾泻而下的水帘中狂奔而过,尖叫声、嬉笑声响成一片,那真是充刺激的难忘体验!
C.今年公布的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明确整合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由一个部门承担。
D.“网络水军”通过雇佣大批人手在互联网上集体炒作某个话题或人物,以达到宣传、推销或攻击某些人或产品的目的。
4.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 (1)目前,社会公众对各种食品的转基因焦虑??? 。历经大大小小的食品安全事件后,面对转基因食品老百姓个个谈之色变。
? (2)从太空回眸我们生存的这颗星球,在??? 的白云的飘忽中,它总是散发着一种浅蓝色的绚丽,谁也说不清那究竟是大海还是气晕的颜色。
? (3)博物馆里保存着大量有艺术价值的石刻作品,上面的各种花鸟虫兽、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
? (4)经典诵读,我们应该??? 聆听,沉浸在经典文化的氛围中,而不应该嘻嘻哈哈,放诞无礼。
? A.沸反盈天??? 高深莫测? 美轮美奂? 屏气凝神
? B.人声鼎沸??? 变化莫测? 美妙绝伦? 敛声屏气
? C.沸反盈天??? 变化莫测? 美妙绝伦? 屏气凝神
? D.人声鼎沸??? 高深莫测? 美轮美奂? 敛声屏气
5.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史记》,是由汉代的司马迁编写的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太初年间三千多年的历史。最初称为《太史公》或《太史公记》《太史记》。
B.荀子,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时人尊称“荀卿”。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在人性问题上,提倡性恶论,其学说常被后人拿来跟孟子的‘性善论’比较。
C.豪放派是宋词两大流派之一。因其词作的题材、风格、用调及创作手法等与婉约派多不相同,故被视婉约派为正统的词论家称为“异军”“别宗”“别派”。代表词人为苏轼、柳永等。
D.鲁迅,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
第II卷(非选择题)
评卷人
得分
二、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10分)
2565年前的今天,孔子诞生。
就在四天前,一场盛大的孔子诞辰纪念大会在北京举行,如何解决人类面临的难题,这位在两千多年前不停游走和奔波的夫子身上,储存了智慧和力量。
站在当下回头,是孔子当年感叹的“逝者如斯夫”。穿过两千多的岁月,没有几个人如这位夫子,古老而又年轻。
孔子何人?在很多年轻人眼中,他不过是教科书上那一张年老的画像——俯身、颔首,谦卑慈祥,而后是絮絮叨叨的教导。
学者李零在《丧家狗》中说,他少时不爱读《论语》,觉得它除了道德教训,还是道德教训。读懂孔子,或许需要年长一些,经历点世故人情。而后,方能懂得夫子与弟子之间那些嬉笑怒骂,毫不掩饰、又充满智慧。
只是,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孔子被描绘成一个拘执小节,少有情味,高高在上的圣人。事实上,他最怕受人尊敬,他善感多情,又有不少的怪癖。
比如,他避见不喜欢的来访者,又高声弹唱,使得那人听到;他还是个偏心眼的老师,处处表扬弟子颜回,却对“子路每下毒手”;他不吃这样又不吃那样,每一餐必定使孔太太伤透了脑筋。
这些,都是普通人的习性,而他又有普通人所没有的不屈。孔子与弟子周游列国,被困陈蔡边境,断粮数天,他照旧读书弦乐,饿着肚子招徕子路、子贡、颜回论道,而后对弟子的对答数落或赞扬。
再读《论语》,会在那些简短的句子之间,读出孔子的智慧,他甚至不高深,只是谈论日常的生活和如何生活,借此,关注“人”的问题。
林语堂先生说,孔子对人性没有强人所难的要求。他不专注于罪恶的问题,而只是注意缺乏教养的人的不良态度、不良出身,以及无知的自满。
弟子樊迟曾问什么是仁德,孔子说:“爱所有的人!”又问什么是智慧,孔子说:“了解人。”
的确,孔子对人的洞察,细细想来真叫人叹服。
读读孔子那句招骂的——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尽管后人对女人和小人的释义有不少变化,却不能不慨叹于夫子对人的细微体察。他其实从来就不是迂腐的男子,而懂得尺度进退,只是有点无奈而已。
又如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孝当然不是酒肉饭菜,而是脸色,每一个人都可以问问自己,是否从未给长辈看过脸色,这才是孝的最高境界啊。
颠沛流离的孔子,欣然接受了别人对他“丧家狗”的描述,他奔忙于春秋时代那个贵族时代的黄昏中,恓惶无奈,口干舌燥,他实则是孤单的,访遍诸侯,并无大获。而后,返回故国,子亡徒逝,都经历过了,但他依旧保有人情味、个人气节、美学的标准,甚至用今人看来萌萌哒的言行去掩饰与消解这种孤独。
进而,带出了那个纷繁的春秋时代。
孔子去世后,很多弟子在墓前筑室定居。300年后,司马迁到曲阜,睹物思人。“祗回留之不能去”。
即使到今天,仍是如此,孔子不是一尊坐像,也不是故纸堆的那个老者。走近他,会发现他作为一个人的鲜活,他的言行,与当下的80后90后,也并无多大的沟壑。而读一读孔子,从大处讲,可为当下的难题寻求出路,从小处讲,是对自我的关注。
无论如何,读他,便愈发靠近他的初衷。
6.下列不能体现孔子“萌萌哒”的一项是( )(3分)
A.他避见不喜欢的来访者,却又高歌弹唱,使得那人听到。
B.孔子周游列国.被闲陈蔡边境,断粮数天,照旧读书弦乐。
C.他奔忙于春秋时代那个贵族时代的黄昏中,牺惶无奈。
D.他的言行,与当下的80后90后,也并无多大的沟壑。
7.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孔子是一个俯身、颔首,絮絮叨叨的热衷道德教训的圣人,他的智慧和力量可以解决人类甜临的难题。
B.孔子具有普通人的习性,比如,生活中他不吃这样又不吃那样,每一餐必定使孔太太伤透了脑筋。
C.孔子的智慧可以在《论语》中读出,他往往善于借助谈论日常的生活和如何生活来关注 “人”的问题。
D.孔子的形象会世世代代活在人们的心中。当下读孔子是为碰到的难题寻求出路,也是对自我的关注。
8.简要概括作者笔下孔子形象的特征。(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20分)
一方阳光
⑴四合房是一种闭锁式的建筑,四面房屋的门窗都朝着天井。从外面看,厚墙高檐密不通风。我是在这样关防严密的“碉堡”里出生的。这碉堡用青砖砌成,黑瓦盖顶,灰砖铺地,
墙壁、窗棂、门板,没有一点儿鲜艳的颜色。即使天气晴朗,室内的角落里也黯淡阴冷。
⑵四合房的主房,门窗向南。中午的阳光越过南房,倾泻下来,泼在主房的墙上。开在这面墙上的窗子,用一层棉纸糊得严丝合缝,阳光只能从房门伸进来,照门框的形状,在方砖上画出一片长方形。这是一片光明温暖的租界,像一块发亮的地毯。
⑶然后,一只用麦秆编成的坐墩,摆在阳光里。一双矜持的小脚,走进阳光,脚边出现了她的针线筐;一只狸猫,跳上她的膝盖。然后,一个男孩蹲在膝前,玩弄针线筐里的古铜顶针。这就是我和我的母亲。
⑷如果有人问母亲:你最喜欢什么?她的答复,八成是冬季晴天这门内的一方阳光。我清楚记得一股暖流缓缓充进我的棉衣,我的毛孔张开,承受热絮的轻烫。血液把这种快乐传遍内脏,最后在脸颊上留下红润。
⑸在那一方阳光里,我持一本《三国演义》或《精忠说岳》,念给母亲听。渐渐地,我发现,母亲的兴趣仿佛并不在乎重温那些早已熟知的故事。每逢故事告一段落,我替母亲把绣线穿进针孔,让她的眼睛休息一下。大概是暖流作怪,母亲嚷着:“我的头皮好痒!”我就攀着她的肩膀,向她的发根里找虱子,找白头发。
⑹在我的记忆中,每到冬天,母亲也总要抱怨她的脚痛。
⑺她的脚是冻伤的。做媳妇的时候,住在阴暗的南房里,整年劳作。寒凛凛的水气,从地下冒上来,首先侵害她的脚,使之永远冰冷。冬天乍到,她的脚面和脚跟立即有了反应:看得见的,是肌肉变色、浮肿;看不见的,是隐隐刺骨的疼痛。
⑻分了家,有自己的主房,可是年年脚痛依然。在那一方阳光里,母亲是侧坐的,她为了让一半阳光给我,把自己的半个身子放在阴影里。左足的伤害没有复原,右足受到的摧残反而加重了。母亲不时皱起眉头,咬一咬牙。尽管只是身体轻轻地震动,不论我在做什么,那猫睡得多甜,我们都能感觉出来。
⑼“妈,我把你的座位搬到另一边来好不好?让右脚也多晒一点太阳。”我站起来,推她的肩。母亲低头含笑,摇摇头。
⑽座位终于搬到对面去了。狸猫受了惊,跳到院子里去。母亲连声呼唤,我去捉它,连我自己也没有回到母亲身边。
⑾以后,母亲一旦坐定,就再也不肯移动。
⑿母亲在那一方阳光里,说过许多梦。
⒀母亲说,她在梦中抱着我,一双赤足埋在几寸厚的碎琉璃碴儿里面,无法举步。四野空空旷旷,一望无边都是碎琉璃,碎片最薄最锋利的地方有一层青光,纯钢打造的刀尖才有那种锋芒。梦中的我躺在母亲怀里,光着身体睡得很熟。母亲独立苍茫,汗流满面,觉得我的身体愈来愈重,渐似下坠……想到这里,她的心立即先被琉璃碎片刺穿了。某种疼痛由小腿向上蔓延,直到两肩、两臂……
⒁就在近乎绝望的时候,母亲身旁突然出现一小块明亮干净的土地,像一方阳光那么大,平平坦坦,正好可以安置一个婴儿。母亲用尽最后的力气,把我轻轻放下。谁知道我着地以后,地面忽然倾斜,我安身的地方像是一个又陡又长的滑梯,没有尽头。我飞似地滑下去,转眼间变成一个小黑点。
⒂在难测的危急中,母亲大叫。醒来之后,略觉安慰的倒不是我好好地睡在房子里,而是事后记起我在滑行中突然长大,还遥遥向她挥手。
⒃于是,她有了混和着骄傲的哀愁。她放下针线,把我搂在怀里:“如果你长大了,如果你到很远的地方去,不能回家,你会不会想念我?”
⒄当时,我唯一的远行经验是到外婆家。外婆家很好玩,每一次都在父母逼迫下不情愿地回来。母亲梦中滑行的景象引人入胜,我立即想到滑冰,急于换一双鞋去找那个冰封了的池塘。
⒅跃跃欲试的儿子,正设法挣脱他的母亲。
⒆母亲放开手凝视我:“只要你争气,成器,即使在外面忘了我,我也不怪你。”
(选自王鼎钧散文《风雨阴晴》,有删改)
9.(1)文章首段写了四合房怎样的特点?(不超过10个字)(2分)
(2)从全文来看,首段文字有何作用?(2分)
10.品味文中加点的动词,简析它们分别表达了母亲怎样的心理。(4分)
(1)含笑:
(2)凝视:
11.母亲对我讲了一个梦,这个梦包含了母亲对我的哪些情感?(4分)
12.本文中母爱的表现有哪些?联系全文,分条简要概括。(5分)
13.文章以“一方阳光”为标题有什么好处?请谈谈你的看法。(3分)
评卷人
得分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6分)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论语·颜渊》)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
(《论语·八侑》)
14.孔子认为怎样做才能达成“克己复礼”?请用自己的话概括作答。(2分)
15.请结合以上选段,简要分析“礼”和“仁”之间的关系。(4分)
课外文言文阅读(10分)
☆ 孝公既用卫鞅,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
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
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①黥②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来言令便者。 (节选自《史记·商君列传》)
注释:①虔;人名。 ②黥:古代的一种肉刑 。
16.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2分)
A.令既具,未布, 既:已经
B.令行于民期年, 期年:满一年
C.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 给:供给
D.太子君嗣也 嗣:继承人
17.下列加点的词语,古今含义全相同的一项是( ) (2分)
A.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B.荆轲知太子丹不忍。
C.于是太子犯法。 D.法之不行,自上犯之。
18.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民怪之,莫敢徙。(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评卷人
得分
四、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题目。
忆秦娥?娄山关
毛泽东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注] 这首词写于长征路上,作者指挥中央红军攻克娄山关之后。
19.上阙从哪些角度写景?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4分)
20.“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3分)
评卷人
得分
五、默写
21.名句默写。(6分)
携来百侣曾游, 。
(2) ,不仁;失其所与,不知。
(3)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 , 。
(4)大行不顾细谨, 。
(5)真的猛士, , 。
评卷人
得分
六、语言表达
22.“封杀”,原是一个新生的娱乐词汇,现在越来越多地在不同场合应用。根据它在下列各句中的意思,分别用一个词语置换 ( 每处不超过 4 个字)。(3分)
(1)向姑娘求爱不成便往人家脸上泼硫酸 , 是一种很丑恶的行径 , 一旦发生 , 总会受到众人的同声谴责。但娱乐记者追捧明星未果就扬言“封杀”,每每做起来却理直气壮。
(2)央视《同一首歌》和《中华情》紧急出面否认封杀刘德华,不管这一澄清是迫于网上舆论一边倒的压力而做出 , 还是剧组本来就没有封杀的意思 , 一场风波总算平息了 , 这应该是一个大家都愿意看到的结局。
(3)风靡全球的 Skype 在中国将遭遇封杀 , 搜狐的消息称:中国固网运营商巨头中国电信正酝酿彻底封杀以 Skype 为代表的网络语音聊天工具 , 电信宽带用户使用此工具拨打固定电话, 面临被断网和罚款的危险。
(1) (2) (3)
23.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说到底,改革是人在改革,是改革者催动着改革骏马飞奔。“蹄疾而步稳”,对改革骑手来说,需要多么高超的本领!然而,我们的本领,随着形势和任务不断发展, ① ,不适应的一面正在上升。正如毛泽东同志1939年在延安的讲话:我们队伍里边有一种恐慌,不是经济恐慌,也不是政治恐慌, ② !我们必须把高度的责任感、清醒的危机感化为 ③ ,把外部压力转化为内部的高度自觉,多一点学习,多一点思考,多一点实践。少一点无谓的应酬,少一点虚妄的空谈,一刻不停地增强本领。
评卷人
得分
七、作文
24.作文(60分)
请以“温暖心灵”为题目,自选角度,写一篇600字左右的记叙文。
参考答案
1.C
(A.“拊”读“fǔ”,“便”读“pián”,“嘻戏”应为“嬉戏”。B.“禊”读“xì”,“雨”读“yù”,“明月铛”应为“明月珰”。D.“夙”读“sù”,“褴缕”应为“褴褛”。)
2.B
(A前仰后合:写人的笑容状。B数典忘祖:数:数着说;典:指历来的制度、事迹。谈论历来的制度、事迹时,把自己祖先的职守都忘了。比喻忘本。也比喻对于本国历史的无知。后来就用数典忘祖比喻忘掉自己本来的情况或事物的本源。 C力透纸背:形容书法或文章有力或深刻。D诚惶诚恐:应为惶恐不安或惊惶失措。)
3.B (解析:A、句式杂糅,改为“靠的是……共同奋斗”或“是……所取得的”;C、成份残缺,应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后补出“的职责”;D搭配不当,“推销”不能与“人”搭配。)
?

4.C
(A.沸反盈天,形容喧哗吵闹,乱成一团;人声鼎沸,比喻人声嘈杂就像鼎里的水沸腾起来一样。 B.变化莫测,变化多端,使人无法推测;高深莫测,究竟高深到什么程度没法揣测,形容估摸不透。C.美妙绝伦,形容非常美好,没有什么可以比得上的;美轮美奂,古时形容房屋建筑高大华丽,现也常用来形容人间装饰、布置等美好漂亮。D.敛声屏气,抑制语声和呼吸,形容畏惧、小心的样子;屏气凝神,抑制呼吸,凝聚精神,形容注意力高度集中。)
5.C
(豪放派代表词人为苏轼、辛弃疾。)
6.C
7.A
8.①孔子与弟子之间嬉笑怒骂,毫不掩饰又充满智慧。②孔子最怕受人尊敬,他善感多情又有不少的怪癖。③孔子既具有普通人的习性,又有普通人所没有的不屈。
【解析】
6.试题分析:“萌萌哒”是“很可爱”的意思。C项是说孔子历经磨难却无人理解的无奈,与“萌萌哒”意思不符。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7.试题分析:“俯身、颔首,絮絮叨叨的热衷道德教训的圣人”只是一些人的误解,不是原文的意思。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8.试题分析:浙江卷实用类、论述类文本阅读的主观题主要集中在四类题型上——理解重要概念含义题,理解重要句子含意题,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题和概括内容要点题。无论哪种题型,都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为主。但在实际答题过程中,不少考生只知道抄录,至多是选择性抄录,这充分说明了考生对筛选出来的信息没有加工,或者说只是“粗加工”。进行有效加工的方法有以下几点:1.舍与取(舍去无用、次要信息,提取有用、主要信息,尤其要把最符合题干要求的关键词语摘取出来。只要能把关键信息提取出来,其他都可舍去。)2.分与合(①对于信息最集中的段落,采取分层提取的方法。②对于同一类信息,较分散的信息采取合并、归类的办法。如题干中出现了“表现在哪些方面”“哪些方面体现了……”等用语,一般都要求将信息归类,归到某一方面中去。)3.添(换)与转(在保留关键信息(关键词语)的前提下适当添(换)一些词语,使信息转为合乎答案要求的文字。转,有时要将否定性信息转为肯定性信息,将侧面信息转为正面信息。)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9.① 闭锁严密;黯淡阴冷。(本题2分,每点1分)②⒈由黯淡阴冷的感受起笔为下文出现的“一方阳光”作铺垫;⒉由室内阴冷的环境起笔为后文写母亲受寒积下的脚痛伏笔;⒊由四合房的闭锁、严密起笔为后文写孩子必将“成长”、“远行”或“挣脱”奠基。 (本题2分,写出两点即可)
10.①母亲从儿子话语中感受到一种温馨和幸福。(2分)②母亲希望儿子成器,又夹杂着牵挂和焦虑。(2分)
11.①焦虑,恐惧。母亲担心在这个世界当中无法保护我。(1分)
②希望、安慰。母亲希望我能在“一方阳光”的净土中迅速地健康地成长。(1分)
③牵挂、不舍。儿子要长大要离开母亲,母亲心中对儿子有很多不舍和牵挂(1分)
(本题4分,答出一点得1分,两点得3分,三点得4分)
12.①在艰苦环境中操劳成疾;②在苦难中竭力庇护自己的孩子;③愿自己与孩子永远相偎相依;④盼望孩子成器而不惜被忘却。(本题5分,写出三点即可)
13.①象征着母爱的温暖和家庭生活的惬意,形象地表达出作品的主旨。②全文的线索,串起母子间的诸多温情。③是为孩子走向远方铺设的起点,具有哲理意味。
(本题3分,写出一点得1分,写出两点得3分)
【解析】
9.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先抓住描写四合房的形容词之类的关键词来概括四合房的特点,关键词:闭锁、严密;黯淡阴冷。例如,第1段中“四合房是一种闭锁式的建筑”“我是在这样关防严密的‘碉堡’里出生的”与最后“室内的角落里也黯淡阴冷”概括提供即可。由于属于段首,所以在文中的作用,可考虑到对环境的作用,对文中人物所起的作用,对表现中心所起的作用,为下文作铺垫等。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0.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描写在文中的作用。解答此题,可结合着语句内容,联系上下文具体语境分析“含笑”“凝视”两处神态描写所表现的人物情感。“妈,我把你的座位搬到另一边来好不好?让右脚也多晒一点太阳。”表现了孩子的对母亲的关心,由此可得出,“含笑”是因为母亲得到了孩子话语的温暖;“只要你争气,成器,即使在外面忘了我,我也不怪你。”可抓住“争气”“忘了我”从对孩子的希望和担忧角度作答。
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能力层级为探究F。
11.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按照叙述内容的先后顺序概括即可。在概括时要抓住文中的关键句,第⒀段中“某种疼痛由小腿向上蔓延,直到两肩、两臂”,第⒁段中“就在近乎绝望的时候,母亲身旁突然出现一小块明亮干净的土地,像一方阳光那么大,平平坦坦,正好可以安置一个婴儿”,第⒂段中“而是事后记起我在滑行中突然长大,还遥遥向她挥手”,这些句子都是关键句子。细细揣摩品味这些句子,就可体会出母亲的情感。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2.
试题分析:本题可抓住表现母亲形象的语段,根据具体的语句内容来概括。⑹至⑾段就可体会出“在艰苦环境中操劳成疾”,品味⒀至⒂段就可体会出“在苦难中竭力庇护自己的孩子”,品味⒃段中“她放下针线,把我搂在怀里:‘如果你长大了,如果你到很远的地方去,不能回家,你会不会想念我?’”就可体会出“愿自己与孩子永远相偎相依”,品味第⒆段“母亲放开手凝视我:‘只要你争气,成器,即使在外面忘了我,我也不怪你。’”就可品味出“盼望孩子成器而不惜被忘却”。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3.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文章标题的作用,答题时,首先要知道文章标题的一般性作用:1.全文的线索,推动情节的发展;2.总结文章内容,点名主旨(突出)主题;3.形式新颖,吸引读者;4.反映人物情感的变化等,然后再结合着文章具体内容来分析标题的作用。本题文章中心自然会由母亲想到母爱再想到温馨的家庭生活。在结构上,母爱主题贯穿全文,故起着线索作用。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4.对于不符合“礼”的事,要做到不看、不听、不说、不做。
15.仁是内在的道德观念,礼是外在的行为规范;礼以仁为基础,仁以礼为途径。(意思对即可)
【解析】
试题分析:解答此类题,首先要疏通文意,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词句分析。第一问,可根据孔子与颜渊的对话,找出“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从视、听、言、动的角度作答。第二问,可根据“克己复礼为仁” “人而不仁,如礼何?”来简析得出仁是礼的基础,礼是仁的途径。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6.C
17.B
18.
(1)于是在国都集市的南门竖起一根三丈高的木头,招募有能把这根木头搬到北门的人,赏十两金子。 (介宾后置和定语后置各1分,“予”1分)
(2)百姓认为(觉得)这件事很奇怪,没有人敢移动(它)。(3分。“怪”“徙”各1分,全句1分)
【解析】
16.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一定要在答题时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进行结合具体语境和上下文来理解。给:富足。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17.
试题分析:穷困:走投无路,于是:正当这时,不行:不能推行。
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8.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在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译文:
秦孝公已经决定任用商鞅了,商鞅想要变法,又担心天下人对自己非议。
新法准备就绪后,还没公布,他担心百姓不相信,就在国都后边市场的南门竖起一根三丈长的木头,招募百姓中能把木头搬到北门的人赏给十金。百姓觉得这件事很奇怪,没人敢动。又宣布“能把木头搬到北门的人赏五十金”。有一个人把它搬走了,当下就给了他五十金,借此表明令出必行,绝不欺骗。事后就颁布了新法。
新法在民间施行了整一年,秦国老百姓到国都说新法不方便的人数以千计。正当这时,太子触犯了新法。卫鞅说:“新法不能顺利推行,是因为上层人触犯它。”将依新法处罚太子。太子,是国君的继承人,又不能施以刑罚,于是就处罚了监督他行为的老师公子虔,以墨刑处罚了给他传授知识的老师公孙贾。第二天,秦国人就都遵照新法执行了。新法推行了十年,秦国百姓都非常高兴,路上没有人拾别人丢的东西为己有,山林里也没了盗贼,家家富裕充足。人民勇于为国家打仗,不敢为私利争斗,乡村、城镇社会秩序安定。当初说新法不方便的秦国百姓又有来说法令方便的。

19.从听觉和视觉的角度写景(2分)。通过西风、长空、鸣雁、霜花、晨月、马蹄声、喇叭声等景物(2分),描绘了一幅凄冷、悲壮的画面(2分)。
20.尽管关隘如铁一样坚固,道路漫长而凄冷,但红军依然能够战胜这些困难,并且重新开始新的征程(3分),表现了红军不畏严寒,不怕困难的豪情壮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2分)。
【解析】
19.
试题分析:哪些角度写景,是在考查描写手法。描绘了什么画面,回答这个问题要注意先描绘画面,再总结意境,而学生常常丢落意境的总结。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0.
试题分析:不要说群山起伏像铁般难以逾越,而今让我们重振旗鼓向前。本题考查诗歌表达的情感,整首诗歌洋溢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先联系整首诗的意境解释句意,再点出情感。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译文:
凛冽的西风正猛烈地吹着,
大雁鸣霜,晓月当空。
晓月当空,
马蹄声零碎而又纷杂,
军号声声沉郁低回。
不要说群山起伏像铁般难以逾越,
而今让我们重振旗鼓向前。
重振旗鼓向前,
茫茫青山如大海,
夕阳光华赤如血。
21.
(1)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2)以乱易整
(3)士皆垂泪涕泣
(4)大礼不辞小让
(5)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 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解析】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要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尤其是注意一些生僻字,近似字的写法,不能出现错别字或漏字、多字。
考点: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识记A。
22.(1) 舆论攻击 (2) 不让亮相 (3) 禁止使用
【解析】略
23.①适应的一面正在下降 ②而是本领恐慌 ③加强学习的紧迫感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语言综合运用的题目,填写是注意上下文的语意,注意句子的衔接,①注意后面的“不适应的一面正在上升”,前面应该是“适应的一面正在下降”,但如填“出现种种问题”也能衔接,所以此处答案独赢定唯一,②应围绕全文的中心“本领”, ③应该是和前面的“高度的责任感、清醒的危机感化”照应。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24.参考例文:
温暖心灵
春风,柔和细腻;夏雨,点点滴滴;秋阳,灿烂明媚;冬雪,洁白冰清。在无数的春夏秋冬的轮回中,用心灵,去感受一句句鼓励的话语,那会比春风、夏雨、秋阳、冬雪更温馨。
——题记

和风拂走了半学期的光阴,这天就是期中考试了。将要踏上去校园的路,望着窗外,阳光把一切都笼罩了。呵,又是一个好日子!背上包,把门打开,轻轻地对爸妈说一声:“再见!”
“女儿,祝你考好,我们相信你!”爸爸妈妈也轻轻地对我说。我们都笑了,我们笑得那样开心。
这是一句多么平凡、普通的话啊!每个父母都会对自己的孩子这样说。也正是这句话,它充满了力量,温暖了心灵。
带着爸爸妈妈对我的鼓励、对我的希望,踏上了成功的路……

风急了,一晃又一段时间。临近期末了,学校打算进行一次月考。
这天是周末,下周就要考试了,我对这次考试感到很茫然。姐姐来到我家,我们一起学习,一起玩耍。天渐渐暗下来,夜拉上黑幕了,姐姐要走了。
“不要怕,你是最棒的,我相信你能考好!加油哦!”她脸上露出甜甜的笑,我的心里也是暖暖的。
“姐姐相信我!”我持着这一个信念,又翻开了书本。
考试了,我满怀信心地踏上了去校园的路。我要亲口告诉姐姐,我是最棒的!是的,姐姐的那句话让我心里好温暖。

风更猛了,时间也加快了脚步。真的到期末了,不久将进行这学期最后的考试。
后半学期的生物、历史,我都学得茫茫然的,不怎么理解。这次的考试,我感到……
这会儿,温暖的阳光偷偷地透过窗射进屋子里来,我走过去,沐浴着它的温暖,心里也是那么温暖。望着它,我似乎感受到了老师、同学对我的期望。他们似乎在说:“要相信你自己,你是我们班的骄傲!”
“我会努力,我会做到最好!”我醒悟了,我对自己说:相信自己!
无论风有多猛,我也会赶上时间的脚步!我等着你,期末!
一句句温暖心灵的话语,是学习的动力;一句句温暖心灵的话语,是奋斗的源泉;一句句温暖心灵的话语,是照亮成功之路的明灯;一句句温暖心灵的话语,是打开智慧之门的钥匙!
点评:这是一篇中规中矩的记叙文。文章交代了三件不同场景的事,每件事都紧扣题目,直截了当地切入话题,最后用排比句的形式结尾。既与题记照应,又使结尾有力。这样的文章脉络清晰,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解析】
试题解析:提示:(1)盘点生活中“温暖心灵”的人和事。这种盘点可以是针对自己的生活体验的,也可以是自己在阅读中受到的启发。我们的生活中,不是缺少“温暖心灵”的故事,而是需要我们去发现、挖掘及提炼我们收集到的例子,可以加以比较,择其新颖者作为写作素材。
(2)采用对比法,写出变化。采用灵活有效的方法,如从不“温暖心灵”写起,经过暗示、伏笔与铺垫,写出情感的转变,从而将事情写得摇曳生姿,这样,文章在内容上形成对比,使情感波澜起伏,极易有“文似看山不喜平”的效果。
(3)我们可以这样思考:生活中并不是一直都在“温暖心灵”,必然会有一些不“温暖心灵”的人和事存在,那么这些人和事如何转化成“温暖心灵”的呢?如果从这种角度构思就可以写出波澜,将人和事写得摇曳生姿,波澜起伏。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