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 复活(节选)
一、基础巩固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女主人公玛丝洛娃是托尔斯泰确定的全书枢纽、着力塑造的在俄国文学和世界文学人物画廊中大放异彩的艺术形象。
托尔斯泰塑造玛丝洛娃这一形象时的确是煞费苦心的。小说一开始,作者就让她进入一个①____的生活的万花筒。形形色色的人物都跟女主人公联系起来,有的用语言,有的用目光,有的用行动,有的用意念。这种②___的联系,不仅烘托出人物的形象,而且浓郁地透射出时代特征和社会气氛,一方面是令人窒息的无穷苦难,一方面是灵魂糜烂的荒淫与无耻!
玛丝洛娃的苦难不断加深,她性格的复杂也更加豁露出来。她出身于社会的最下层,却又自认为高出于其他的苦难人。她天资聪颖,阅历丰富,能看清许多残酷的社会现象,识透上层人物的丑恶灵魂,但有时又天真得要命,容易轻信别人的③___,因此受骗上当。她在苦难的深渊中感到绝望,以致自暴自弃,但这样也只是为了要麻痹自己,要不然她就无法生活下去。这一情况也说明天性纯洁的玛丝洛娃并没有完全灭亡,一旦时机成熟,她在精神上就会“复活”。托尔斯泰塑造的迷人的这一艺术形象,深刻反映了他对下层人民极其真挚的感情,因此小说能那么强烈地震撼读者的心灵,从而对暗无天日的沙皇俄国社会发出“我控诉!”。
1.请以“托尔斯泰”为开头,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改为三个短句。
2.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二、能力提升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文本一:
(玛丝洛娃案件审讯后的第二天)
等到聂赫留朵夫同陪审员们一块儿走进法庭,昨天的那种程序就开始了,又是大叫一声:“开庭了!”又是那三个有领章的人登上高台,又是肃静,又是陪审员们在高背椅上坐下,又是那几个宪兵,又是那幅画像,又是那个司祭。
开庭前的种种准备工作也跟昨天一样,只是陪审员的宣誓和庭长对陪审员的一番交代免掉了。
今天审理的是一个撬锁窃盗案。被告由两个手握出鞘的军刀的宪兵押上来,是一个二十岁的小伙子,身材瘦削,脸色灰白,脱了血色,身上穿着灰色长囚衣。他独自一个人坐在被告席上,皱起眉头打量着走进法庭的人。这个小伙子被控同一个伙伴撬开一个仓库的锁,从那里偷出几条旧的粗地毯,一共价值三卢布六十七戈比。根据起诉书上的说法,这个小伙子同肩上扛着粗地毯的伙伴正在走路,却被一个警察拦住。这个小伙子和他的同伙就立刻认罪,于是双双被关进了监狱。这个小伙子的伙伴已经在监狱里死掉,现在只剩下小伙子一人受审。那几条旧的粗地毯放在物证桌上。
这个案子的审讯工作完全像昨天一样,有供词,有罪证,有证人,有证人的宣誓,有审问,有鉴定人,有追根究底的盘问,总之各种花样无不齐备。充当证人的警察每逢庭长、公诉人、辩护人问他话,总是有气无力地回答几个字“是,老爷”或者“我不知道,老爷”,然后又是“是,老爷”……不过,尽管他表现出士兵的愚鲁和死板,人们还是可以看出他怜惜那个小伙子,不乐意讲他逮捕小伙子的情形。
另一个证人是失主,年老的房主,那几条粗地毯就是他的。他分明是肝火旺的人,法庭上问他承认不承认那些粗地毯是他的,他很不高兴地承认说是他的。可是等到副检察官开始问他打算拿那些粗地毯做什么用,他是不是很需要那些东西,他就冒火了,回答说:
“我根本用不着这些东西。要是我早知道它们会惹出这么多的麻烦,那我非但不会找它们,反而情愿倒贴一张红票子,哪怕倒贴两张也成,免得让人家硬拉到这儿来受审。光是坐马车我就差不多花掉五个卢布了。况且我的身体也不好。我有疝气病,还有风湿病。”
证人们是这样说的。至于被告本人,对所有的罪行一概招认,像被捉住的小野兽那样茫然失措地四下里张望,用时断时续的声调把事情的经过原原本本地讲出来。
案子是清楚的,可是副检察官仍旧像昨天那样耸起肩膀,提出一些巧妙的、意在引诱狡猾的犯人上钩的问题。他在发言中证实这个盗窃案是在一个住人的地方犯下的,而且是撬开锁进去的,因此那个小伙子应当受到最重的惩罚。
庭长也像昨天那样扮演着公正无私的角色,向陪审员详细解释那些他们本来就知道,而且也不可能不知道的规矩。法庭也像昨天那样有好几次宣布审讯暂停,大家就又去抽烟,民事执行吏就又吆喝一声:“开庭了!”两个宪兵就又坐在那里,握着出鞘的军刀吓唬犯人,同时竭力不让自己打盹。
从这个案子的审讯可以了解到这个小伙子没有找到工作。他在小饭馆里碰见的那个跟他一样的伙伴,比他失业更早。有一天晚上他们两个人喝醉酒,撬开锁,从那儿随手拿走了一些东西。他们被捕了。他们照实供认了罪行,被关进监狱。伙伴在候审期间死掉了。现在这个小伙子就作为社会必须与之隔绝的危险人物受到审判。“要说他是个危险的人物,那也跟昨天那个女犯人倒不相上下,”聂赫留朵夫听着法庭上人们所说的话,暗自想道,“他们危险,那么我们就不危险?……我自己就是个好色之徒,浪荡的人,骗子,所有我们这班人,可是知道我的底细的人,不但不藐视我,反而尊敬我。那么我和我们这班人就不危险?
“其实,事情明明白白,这个小伙子不是什么了不得的坏蛋,而是极其平常的人。这是大家都看得出来的。他之所以会成为现在这样的人,也无非是因为他处在会产生这种人的条件之下罢了。因此,看来事情很清楚:为了不要再有这样的人,就得努力消除造成这种不幸的人的条件才对。
“可我们是怎么办的呢?我们把他关进监狱里,使他处在十分闲散的条件下,或者要他从事对健康极其有害而且无意义的劳动,让他交结那些同样软弱而且在生活里迷失方向的人,然后由国库出钱把他同最腐败的人混杂在一起从莫斯科省流放到伊尔库茨克省去。
“我们非但不去做任何事情来消除产生这种人的条件,反而一味鼓励那些制造这种人的机构……
“是啊,当初他家里穷得把他从乡村送到城里来。他在城里住下以后,他从师傅和同事口里听到的,都是‘谁会骗人,谁会喝酒,谁会骂人,谁会打架,谁会放荡’之类的话。
“到后来,对健康有害的工作、酗酒、放荡等,害得他生了病,戕害了他的身心,他就糊里糊涂,昏头昏脑,像在梦中那样,毫无目的地在城里流浪,一时莽撞,钻进人家的一个仓库,从那儿拿走了几条谁也不需要的粗地毯。可是在这种时候,我们这班衣食饱暖、家财豪富、受过教育的人,非但不去努力消除那些伤害这个小伙子落到目前这个地步的原因,还要惩罚这个小伙子。”
聂赫留朵夫专心思考这些事,已经不再听庭上的审问。在他脑子里展开的这些思想使得他自己也心惊胆战。他暗自惊讶,不明白他以前怎么会没有看清楚这种事,为什么别人也没有看出来。
(节选自《复活》)
文本二:
无论什么样的读者,他们对小说那样的大部头作品的解释,在一定程度上得通过这一途径来实现:识别作品中那些重复出现的现象,并进而理解由这些现象衍生的意义。
从细小处着眼,我们可以看到言语成分的重复:词、修辞格、外形或内在情态的描绘;以隐喻方式出现的隐蔽的重复则显得更为精妙。从大处看,事件或场景在文本中被复制着,由一个情节或人物衍生的主题在同一文本的另一处重复出现。最后,作者在一部小说中可以重复他其他小说中的动机、主题、人物或事件。
(节选自J.希利斯·米勒《小说与重复》)
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运用了容貌、服饰、神态等肖像描写和夸张的手法,以形传神,生动地刻画了那个小伙子的形象。
B.作者列出粗地毯的具体价格,意在说明小伙子与伙伴偷盗的物品价值不大,但这两人最后却一人死亡、一人面临“最重的惩罚”,从而突出惩罚的不合理。
C.小说描述那个小伙子是“极其平常的人”,除了说明小伙子不是“危险人物”外,可能还有深层的含意:这个小伙子的遭遇在当时的社会,太常见、太普遍了。
D.文中关于聂赫留朵夫的心理活动的描写,一方面让读者明白了小伙子“会成为现在这样的人”的原因,另一方面也向我们展示了更广阔的社会背景。
2.下列与文本一有关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文本一采用第一人称、有限视角叙述故事,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和可信度,狄更斯的小说《大卫·科波菲尔》也采用了这一人称和视角。
B.文本一作者借聂赫留朵夫的思考,探讨“消除产生这种人的条件“的问题,表现了作者改革社会的良好愿望,也体现了作者的浪漫主义创作风格。
C.托尔斯泰善于对人物进行心理描写和分析,展现人物心灵变化的过程,评论家称其为“心灵辩证法”,文本一中就有这样的心理描写与分析。
D.《复活》后文说,一般所说的刑事犯的遭遇“还能多多少少见到一点依照法律办事的影子”,可见庭长、副检察官审讯这个小伙子是依照法律的。
3.鲜明的对比和辛辣的讽刺是《复活》突出的艺术特点,请从对比角度赏析文本一的讽刺艺术。
4.文本一中多处出现“重复”,请结合文本二,从语言、人物、情节、主题四个角度中任选两个分析这些“重复”的作用。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文本一:
重新做人
[美]欧·亨利
看守来到监狱制鞋工场,吉米·瓦伦汀正在那里勤勤恳恳地缝着鞋帮。看守把他领到前楼办公室。典狱长把当天早晨州长签署的赦免状给了吉米。吉米接过来时有几分厌烦的神情。他被判四年徒刑,蹲了将近十个月。他原以为最多三个月就能恢复自由。典狱长说:“你明天早晨可以出去啦!振作起来,重新做人。以后别砸保险箱了,老老实实地过日子吧!”
第二天,他离开监狱回到自己的住处,推开墙壁上的一块暗板取出一只蒙着灰尘的手提箱。那是一套样式俱全、用特种硬钢制造、最新式的工具,有钻头、冲孔器、摇钻、螺丝钻、钢撬、钳子和两三件吉米自己设计并引以自豪的工具。半个小时后,他换了一套雅致称身的衣服,手里提着那只抹拭干净的箱子。
一星期之后,印第安纳州里士满发生了一起保险箱盗窃案。两星期后,洛根斯波特有一个新式防盗保险箱被轻而易举地打开了……大侦探本·普赖斯调查后宣布说:“那是‘花花公子’吉米·瓦伦汀的手法。他又恢复营业了。唉,我想我得逮住瓦伦汀先生。下次可不能有什么减刑或者赦免的蠢事,他得蹲满刑期才行。”本·普赖斯了解吉米的习惯。跑得远,脱身快,不找搭档,喜欢交上流社会的朋友——这些情况替瓦伦汀赢得了难得失风的名声。
一天下午,吉米·瓦伦汀带着他的手提箱搭了邮车来到艾尔摩尔。一位年轻姑娘穿过街道,在拐角那里打他身边经过,走进一扇挂着“艾尔摩尔银行”招牌的门。吉米·瓦伦汀直勾勾地瞅着她,忘了自己是谁,仿佛成了另一个人。她垂下眼睛,脸上泛起一阵红晕。有吉米这种气宇和外表的年轻人在艾尔摩尔是不多见的。
吉米用拉尔夫·迪·斯潘塞的姓名在一家旅店登了记……他在艾尔摩尔安顿下来,开了一家鞋店,买卖很兴隆。一年后,他赢得了当地人士的尊敬,也得到安娜贝尔的父亲银行家亚当斯的器重,她非但爱他,并且为他骄傲,他们决定在两星期后结婚。一天,吉米在他的房间里写了如下的一封信:
亲爱的老朋友:
下星期三晚九点钟到小石城沙利文家。我已经不干那一行啦。我开了一家很好的店铺。如今我老老实实地过活,两星期后,我将同世上最好的姑娘结婚。她相信我。我非见你不可。工具我送给你并随身带去。
你的老朋友:吉米
吉米发出这封信之后的星期一晚上,本·普赖斯乘了一辆租来的马车悄悄到了艾尔摩尔……
第二天早饭后,家里的人——亚当斯先生、安娜贝尔、吉米、安娜贝尔已出嫁的姐姐和她的两个女儿(一个五岁,一个九岁),浩浩荡荡地一起到商业区银行去。路过吉米住的旅店,吉米上楼到他的房间里去拿上了手提箱。等一会儿将由多尔夫·吉布森赶车送他去沙利文那儿。
这时候,本·普赖斯逛了进来。突然间,女人当中发出了一两声尖叫。在大人们没有注意的时候,九岁的梅好奇地把五岁的阿加莎关进了保险库。阿加莎的母亲发疯似的用手捶打着保险库的门。安娜贝尔转向吉米,“你能想些办法吗?拉尔夫——试试看,好吗?”他瞅着她,眼睛里露出一抹古怪的柔和的笑容。
“安娜贝尔,”他说,“把你戴的那朵玫瑰给我,好不好?”
她从胸襟上取下那朵玫瑰,交到他手里。吉米把它塞进坎肩口袋,脱去上衣,卷起衬衫袖子。
他把手提箱往桌子上一放,打了开来。他敏捷而井井有条地把那些闪亮古怪的工具摆出来,一面照他平时干活的脾气轻轻地吹着口哨。不出一分钟,吉米的小钢钻已经顺利地钻进了钢门。十分钟后——这打破了他自己的盗窃纪录——他打开钢闩,拉开了门。
吉米·瓦伦汀穿好上衣,来到柜台外面,向前门走去。半路上他模模糊糊听到一个耳熟的声音喊了一声“拉尔夫!”,但他没有停下脚步。
门口有一个高大的人几乎挡住了他的去路。“喂,本!”吉米说道,脸上还带着那种古怪的笑容,“你终于来了,是吗?好吧,我们走。我想现在也无所谓了。”本·普赖斯的举动也有些古怪。“你认错人了吧,斯潘塞先生。”他说,“别以为我认识你。你的马车在等着你呢,不是吗?”
本·普赖斯转过身,朝街上走去……
(有删改)
文本二:
欧·亨利式结尾可以总结为“出人意料,情理之中”。他善于戏剧性地设计情节,埋下伏笔,作好铺垫,勾勒矛盾,最后在结尾处突然让人物的心理情境发生出人意料的变化,或使主人公命运陡然逆转,使读者感到豁然开朗,柳暗花明。欧·亨利把小说的灵魂全都凝聚在结尾部分,让读者在之前的似乎是平淡无奇的而又是诙谐风趣的娓娓动听的描述中,不知不觉地进入作者精心设置的迷宫,直到最后,忽如电光一闪,才照亮了先前隐藏着的一切,给读者最后一个惊喜。
(摘编自刘秀梅《欧·亨利作品的创作特色》)
5.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写吉米接过赦免状时“有几分厌烦的神情”,表明了吉米的不满,也暗示了吉米安心在监狱改造,不想提前出狱。
B.吉米来到艾尔摩尔,对一位年轻姑娘一见钟情,而“她垂下眼睛,脸上泛起一阵红晕”说明吉米的气质也打动了少女的心。
C.吉米在决定结婚前,给他的老朋友写了一封信,表示想把工具送给他,表明他想与窃贼身份告别,开始新的生活。
D.当阿加莎被关进了保险库,安娜贝尔向吉米求助时,吉米的神态说明他已经决定不惜暴露身份、失去爱人,也要出手救人。
6.下列对文本一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交代出狱后的吉米故态复萌,以及侦探本·普赖斯的判断与决定这些情节,为后文埋下伏笔。
B.小说重在写两个感化——安娜贝尔小姐的纯洁爱情感化了窃贼吉米,吉米舍己救人的行为感化了侦探。
C.小说虽然篇幅不长,但情节波澜起伏,人物形象鲜明突出,运用了语言、动作、细节、心理等多种描写手法。
D.小说通过写吉米重新做人的故事,让读者看到了小人物身上的真情真爱,表现了作者对人性美的歌颂。
7.文本一前后多次写到了吉米装有行窃工具的手提箱,请结合具体内容说明其对人物形象塑造的作用。
8.文本二中说“欧·亨利把小说的灵魂全都凝聚在结尾部分,让读者在之前的似乎是平淡无奇的而又是诙谐风趣的娓娓动听的描述中,不知不觉地进入作者精心设置的迷宫”,请结合文本一分析这一评价。
参考答案
一、基础巩固
1.【答案】 示例一:托尔斯泰把女主人公玛丝洛娃确定为全书的枢纽,着力塑造这个艺术形象,使她在俄国文学和世界文学人物画廊中大放异彩。
示例二:托尔斯泰着力塑造女主人公玛丝洛娃的形象,把她确定为全书的枢纽,使她在俄国文学和世界文学人物画廊中大放异彩。
【解析】 以“托尔斯泰”为开头,首先可以让托尔斯泰作主语,然后“女主人公玛丝洛娃是托尔斯泰确定的全书枢纽”可改为“托尔斯泰把女主人公玛丝洛娃确定为全书的枢纽”,“着力塑造的在俄国文学和世界文学人物画廊中大放异彩的艺术形象”可改为“托尔斯泰着力塑造玛丝洛娃这个艺术形象”“托尔斯泰使玛丝洛娃在俄国文学和世界文学人物画廊中大放异彩”。最后按照一定的句间逻辑,使用合适的关联词,将其连接起来即可。
2.【答案】 ①五光十色②千丝万缕③花言巧语
【解析】 ①处,用于形容生活的万花筒,指多姿多彩、五颜六色,可以填“五光十色”之类的成语。五光十色:形容色彩鲜艳,式样繁多。②处,形容关系复杂,联系紧密,可以填“千丝万缕”之类的成语。千丝万缕:形容关系非常密切。③处,语境是说玛丝洛娃轻易相信别人的话语而上当受骗,可以填“花言巧语”之类的成语。花言巧语:指虚假而动听的话。
3.【答案】 托尔斯泰塑造的这一迷人的艺术形象,深刻反映了他对下层人民极其真挚的感情,因此小说能那么强烈地震撼读者的心灵,从而对暗无天日的沙皇俄国社会发出“我控诉!”的呐喊。
【解析】 画波浪线的句子共有两处语病:一是语序不当,“迷人的这一艺术形象”应改为“这一迷人的艺术形象”;二是成分残缺,“发出‘我控诉!’”残缺宾语中心语,应在其后加“的呐喊”。
二、能力提升
1.A
【解析】 “夸张的手法”错。作者运用了容貌、服饰、神态等肖像描写,以形传神,生动地刻画了那个小伙子的形象,但文中没有运用夸张手法。
2.C
【解析】 A项,“第一人称、有限视角”错。作者叙述事件时运用了内心独白、对话等手法展现人物的心灵世界,增强了作品的真实性和可信度,没有运用第一人称,而且运用的是“全知视角”。B项,“浪漫主义”错。作品虽然表现了作者改革社会的良好愿望,但文章体现不出作者的浪漫主义创作风格。D项,“依照法律”错。全文写犯错的小伙子在接受审讯,要受最重的惩罚,有罪的聂赫留朵夫却逍遥法外、坐在陪审团席上审判他人,讽刺了司法黑暗、社会不公、审判荒唐的现实,强化了庭长和副检察官的虚伪、丑陋嘴脸。
3.【答案】 ①对比一:案件简单明了,但审讯程序烦琐。讽刺这种审讯的荒唐可笑。②对比二:两位证人,一位可怜小伙子,一位嫌案子麻烦,都没有证明应判小伙子有罪,但副检察官却执意要小伙子受“最重的惩罚”。讽刺副检察官这类人物为显示自己的权力而为所欲为,冷酷、残忍。③对比三:犯错的小伙子在接受审讯,要受最重的惩罚,有罪的聂赫留朵夫却逍遥法外、坐在陪审团席上审判他人。讽刺司法黑暗、社会不公、审判荒唐。④对比四:小伙子弱小、无助、老实,但副检察官却认为犯人“狡猾”,是“社会必须与之隔绝的危险人物”。讽刺副检察官的愚蠢、自大。(答出其中任意三点即可)
【解析】 根据“案子是清楚的,可是副检察官仍旧像昨天那样耸起肩膀,提出一些巧妙的、意在引诱狡猾的犯人上钩的问题”“其实,事情明明白白,这个小伙子不是什么了不得的坏蛋,而是极其平常的人。这是大家都看得出来的”可得出答案①;根据“人们还是可以看出他怜惜那个小伙子”“我根本用不着这些东西。要是我早知道……还有风湿病”“他在发言中证实这个盗窃案是在一个住人的地方犯下的,而且是撬开锁进去的,因此那个小伙子应当受到最重的惩罚”可得出答案②;根据“至于被告本人……应当受到最重的惩罚”“他们危险,那么我们就不危险?……我自己就是个好色之徒……那么我和我们这班人就不危险”可得出答案③;根据“至于被告本人……原原本本地讲出来”“他们照实供认了罪行,被关进监狱”“可是副检察官仍旧像昨天那样耸起肩膀,提出一些巧妙的、意在引诱狡猾的犯人上钩的问题”“现在这个小伙子就作为社会必须与之隔绝的危险人物受到审判”可得出答案④。
4.【答案】 (1)语言:①“又是”重复多次,说明所谓案件审讯,其实不过是一种机械形式,没有多少人真正关心案子的本身,突出了作者对沙皇俄国司法制度的批判。②“跟昨天一样”“像昨天一样”“像昨天那样”重复,突出了所谓审讯每天都在这样发生着,加深了作品的批判力量。③作者重复七个“有”,列出“有”的内容,既是对一个简单明了的案件却有如此烦琐的审讯程序的讽刺,也表明无人关心案件真相。(举出一例即可)
(2)人物:玛丝洛娃身世悲惨、无辜被害,因审讯疏忽被判重刑,小伙子身世可怜、本性善良,拿走了几条谁也不需要的粗地毯却要“受到最重的惩罚”,这两个形象有重合之处。这样既加深了人物遭遇的可信度,又说明这样的弱小无辜受重罚在当时的社会不是个例。
(3)情节:小伙子偷粗地毯被抓的过程在选文一共出现三次,这三次叙述,让读者对案件始末及小伙子为什么“会成为现在这样的人”,有一个全面、客观的了解,从而使读者对案件有一个客观的评判。
(4)主题:玛丝洛娃命案审讯的第二天,即发生小伙子偷盗案审讯,审讯对象相似,审讯人员相同,审讯程序如昨,说明了玛丝洛娃的遭遇的普遍性,深化了玛丝洛娃的悲剧意义,加强了作品的批判力度。
(答出其中任意两点即可)
【解析】 题干中已经明确指出从“语言、人物、情节、主题四个角度中任选两个”分析“重复”的作用,那么要先在文中找到对应的“重复”,然后结合内容分析其作用即可。
5.A
【解析】 “暗示了吉米安心在监狱改造,不想提前出狱”错误。由文本一“他原以为最多三个月就能恢复自由”可知,吉米对释放晚颇不满。
6.C
【解析】 文中没有心理描写。
7.【答案】 ①交代和照应人物身份。详写各种工具不离身,表明吉米是盗窃犯的身份。②揭示人物形象的转变过程。吉米打算将工具箱送人,表明他决定洗心革面,重新做人。③使人物形象更立体丰满,彰显人性之美。在暴露身份和救人的矛盾里,吉米选择了救人,彰显他的善良。
8.【答案】 小说的灵魂,是作者设置的迷宫的终点,即欧·亨利式的结尾——突然转折的结尾。“似乎是平淡无奇的而又是诙谐风趣的娓娓动听的描述”即此前的伏笔和铺垫。①铺垫:文本一第二段详细描写吉米的作案工具箱,是在为后文吉米救人时的描写做铺垫,吉米用曾经引以为傲的盗窃工具来救人。②伏笔:本·普赖斯分析吉米的作案手法,吉米喜欢结交上流社会的朋友,为后文吉米混入艾尔摩尔银行家族埋下了伏笔。③突然转折的结尾:吉米暴露了自己盗贼的身份的那一刻,他已经做好了被捕的准备,但侦探却没有逮捕他,而是被他感动,放了他。
【解析】 由文本一“他离开监狱回到自己的住处……两三件吉米自己设计并引以自豪的工具”可知,本处详细描写了吉米作案的工具箱,而后文吉米救人时用的就是这个工具箱,所以本处对工具箱的详细描写为后文吉米救人做了铺垫。由文本一“大侦探本·普赖斯调查后宣布说……这些情况替瓦伦汀赢得了难得失风的名声”可知,本·普赖斯分析吉米的作案手法,知道吉米喜欢结交上流社会的朋友,为后文吉米混入艾尔摩尔银行家族埋下了伏笔。由文本一“‘喂,本!’……他说,‘别以为我认识你。你的马车在等着你呢,不是吗?’”可知,小说的结局是吉米暴露了自己盗贼的身份的那一刻,他已经做好了被捕的准备,但侦探却没有逮捕他,而是被他感动,放了他,结尾突然发生转折。所以小说的灵魂是作者精心设置的迷宫的终点,即欧·亨利式的结尾——突然转折的结尾。“似乎是平淡无奇的而又是诙谐风趣的娓娓动听的描述”即此前的伏笔和铺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