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毕节市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素质教育期末测试历史试卷(无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贵州省毕节市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素质教育期末测试历史试卷(无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46.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2-08 15:35: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威宁县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中素质教育期末测试试卷
高二历史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Ⅰ卷第1页至第4页,第Ⅱ卷第4页至第6页。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商朝所分封的附属国君长,与商王很少有血缘姻亲关系,因此他们时常反叛商王的统治。而西周利用宗法血缘关系把众多的诸侯同周政权紧密地结合为一体。“封建亲戚,以藩屏周”。这反映出西周分封制( )
A.维护大一统局面 B.利于加强周王对地方的控制
C.加强了君主专制 D.促使地缘关系取代血缘关系
2.按照规定,雅典五百人议事会的议席,需按各村社公民人口的比例分配到139个村社。首先由村社提出候选人,然后所有候选人在提修斯圣殿进行抽签。候选人要达到三十岁,自愿提名参加抽签。这( )
A.表明雅典民主常被贵族操控 B.体现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原则
C.凸显雅典民主程序存在缺陷 D.导致雅典民主政治走向衰落
3.据统计,1911~1914年,全国约有312个“党”“会”之类的政治性团体活跃在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种政治舞台,构成了中国近代政治史上一大纷繁复杂的政治景观。这反映出当时( )
A.革命党人左右政局 B.议会成为政治斗争核心
C.政党政治渐趋成熟 D.国人对政治民主的期许
4.西晋时,品第高低的依据主要是家世,德才的作用不大。南北朝时期,“崔、卢(北方)、王、谢(南方)子弟,胎毛未干,已拜列侯,未离襁褓,已被冠带”。这说明当时的选官制度( )
A.与东汉察举制一脉相承 B.确立了严密的考察程序
C.官员选拔的封闭性较强 D.加强中央对选官的控制
5.2023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专业技术类公务员管理规定》,对专业技术类公务员管理强调“业内认可、分类评价”,明确专业技术类公务员任职应当具备相应的专业技术任职资格。这一做法( )
A.有利于促进公务员的专业化 B.落实了党管干部的根本原则
C.推动了公务员的科学化管理 D.重视与西方公务员制度接轨
6.唐代风行全国的《太公家教》,全书以四言为主,自始至终贯穿了忠孝、仁爱、勤学的思想,强调“弟子事师,敬同于父”“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等。这反映出唐代( )
A.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B.乡约具有一定约束力
C.社会教化之风盛行 D.礼法结合的趋势明显
7.罗马成文法诞生后,有人评价道:“有了成文法典,他们就可以不再依靠贵族的记忆力。”这主要强调罗马成文法( )
A.具有灵活性和实用性特征 B.有利于保护平民利益
C.实现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D.摒弃了习惯法的糟粕
8.《后汉书·东夷列传》记载:“倭在韩东南大海中,依山岛为居,凡百余国……使驿通于汉者三十许国,国皆称王,世世传统……建武中元二年,倭奴国奉贡朝贺,使人自称大夫,倭国之极南界也。”这表明汉朝( )
A.已经形成“朝贡体制” B.区域经济交流频繁
C.“文明同化”周边国家 D.中外交往道路畅通
9.1928年8月,美、法、日、德等15个国家在巴黎签订《非战公约》,宣称彼此不以战争为国家政策工具。公约签订后不到五年,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十年后,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这反映出该公约( )
A.带有大国强权政治色彩 B.没有任何积极作用
C.形成新的国际关系体系 D.具有理想主义色彩
10.创刊于1958年的《北京周报》,致力于向国外报道中国的政治、经济等发展状况。当时印度、印尼等第三世界国家以及美国、加拿大等国家领导人都将其作为了解中国的重要渠道。该报的创刊( )
A.使中西外交走向正常化 B.打破了西方外交孤立局面
C.增进了世界对中国了解 D.消除了国际对中国的误解
11.当前“去美元化”已经成为一种金融趋势,截至2020年初,至少有28个国家可以直接使用人民币结算,还有60多个国家和地区把人民币纳入了国家货币储备体系。这反映出( )
A.美国丧失国际金融主导地位 B.布雷顿森林体系逐渐瓦解
C.区域性经济合作正显著加强 D.国际金融体系正不断重构
12.1861年,恭亲王奕沂上书清朝皇帝,正式聘请英国人赫德接受清朝海关事务。赫德把持海关大权,事前预防、事中控制、事后追溯,使清朝海关税收由500万两上升到13400万两。由此可见,近代中国海关税收上升的主要原因是( )
A.中国与世界联系加强 B.引入了西方管理理念
C.晚清对海关控制加强 D.强化关税制度法制化
13.南北朝时期,大量农民依附在豪强地主周围,隋朝建立后,多次通过“大索貌阅”的方式重新核定户籍,若地方官员被发现其治下有户籍不实的问题,即面临被治罪的风险。隋朝此举( )
A.旨在打击豪强世族势力 B.整顿扭转了吏治腐败问题
C.意在剥削压榨下层人民 D.推动了基层民众自由迁徙
14.“中国蔬菜之乡”山东寿光市积极推动蔬菜大棚升级换代,2019年将AI人工智能引入蔬菜大棚管理,利用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主建的能源大数据中心为数字化汇聚平台,通过物联网设备,自动采集调控蔬菜种植、生长环境等数据。这反映了当地( )
A.重视现代农业设施的建设 B.把消除饥饿作为首要任务
C.脱贫攻坚取得历史性突破 D.食物生产集约化水平提高
15.某文化遗址中,出土了石斧、石刀、石镰、石铲和石磨盘等农用器具;发现了大量堆积的粟米,有的厚达两米以上;家畜也有猪有狗,还可能驯养了家鸡。由此可知,当时( )
A.出现精耕细作农业模式 B.中国农业水平领先世界
C.原始农业得到一定发展 D.原始生产方式的多元化
16.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发生了价格革命,物价飞涨,商品匮乏,经济萧条,而物美价廉的中国商品正好可以满足欧洲人的需求,西方殖民者纷纷携带大量白银东来求购中国商品。西方殖民者当时的行为使( )
A.世界贸易形成多中心格局 B.中国白银货币化进程加快
C.中国的产业结构得以升级 D.国际市场朝纵深方向拓展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
注意事项:
第Ⅱ卷用黑色碳素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17.(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时期引入中国的作物品种多源自美洲,总数接近30种。其中甘薯、玉米等粮食作物的引入和推广不仅在当时的救荒减灾活动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及多方面的影响。
——摘编自邵侃《明清时期粮食作物的引入和传播——基于甘薯的考察》
材料二 咖啡原产于非洲埃塞俄比亚,6世纪传入阿拉伯半岛,15世纪后传播到欧洲,被称为“阿拉伯酒”。17世纪中叶,荷兰人将咖啡移植到锡兰岛,后传到印度、印度尼西亚等地。18世纪初,咖啡传入拉丁美洲,这里成了日后世界咖啡的主产区。19世纪末,在西半球、东南亚、非洲等适宜种植的地区,形成了大规模的种植园体系和供应链。20世纪咖啡生产和消费的全球化进一步加速。浓郁的咖啡香味不能掩盖它所承载的“黑色”历史。除了早期的不光彩之外,现代咖啡业也存在巨大“黑洞”。20世纪60年代发展中国家广泛推广种植“日照咖啡”,通过更多使用化肥和杀虫剂,咖啡更加耐晒,生长周期大为缩短,咖啡产量大幅提高。《粮食战争》就列举了一个乌干达咖啡农的生产链,经过层层加价,当咖啡研磨成粉时,其单位价格已是种植园咖啡价格的200倍。据21世纪初的统计,全球咖啡销售带来的年总收入额在550亿上下,其中只有70亿(约13%)归于咖啡生产国。咖啡生产国的相对贫困化和咖啡产业的可持续性问题在现有国际体系下仍难以根本解决。
——摘编自潘宏胜《咖啡的传播与贸易》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新作物传入中国并得到推广的影响。(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咖啡承载的“黑色”历史的表现。(6分)
18.(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朝时,对外贸易的陆上通道已是四通八达,除西北丝绸之路外,在西南有通往印度的“永昌道”,在东北有去朝鲜、日本的“乐浪道”。汉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张骞出使西域时,带“牛羊以万数,赍金币帛直数千巨万”。唐朝始设市舶使,是中国最早的专门管理对外贸易的机构,设在海上贸易频繁的广州,当时皇帝及相当一部分大臣认识到“岛夷朝贡,不过利于互市赐予,岂真慕义而来”。熙宁七年(公元1074年),宋神宗诏令:福建沿海口岸有南洋各国商舶到达,查验是否有“公凭”,如已经抽买(征税),凭“回引”(纳税凭据)即可通行。
——摘编自倪方六《中国古代的对外贸易》
材料二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是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的结果。“资产阶级在它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大。”1860~1913年,世界工业生产的增长超过了6倍;1851~1913年,世界贸易总额增长了12倍。两次工业革命后,大量各式各样的工业产品和机器成品纷纷进入世界市场,世界市场的活动内容更加丰富多样,不仅存在着商品销售市场,而且还出现了资本、投资、货币、金融市场等流通形式。20世纪初,世界范围内还出现了大量商品证券交易市场。这些商品交易场所日趋大型化并分布于欧、亚、美、非等各大洲,正是“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它必须到处落户,到处开发,到处建立联系”。
——摘编自陈晓霞《关于世界市场的形成及其教学的研究》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变化。(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世界市场形成与发展的特点。(8分)
19.(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代中国乡村社会的管理主要依托乡里组织……作为法定基层组织,拥有国家赋予的控制基层社会的权力……它们交织缠绕,影响以至操纵乡里组织。在中国古代基层社会有一个独特的群体——“士绅阶层”……他们拥有柔性权力与威望,依靠这种影响力而成为治理者,治理着当地的社会。而治理中所依据的礼法,除了国家制定的明文律法和制度之外,士绅们可以结合当时当地的历史文化、习俗传统及现实需要,制定相应的家训族法和乡规民约。
——摘编自薛凤伟《中国古代基层社会治理思想、策略及目标探析》
材料二 中国血缘宗族之所以没有解体,也是当时的政治需要。……为了维持其既得利益,最高统治者号召同宗亲戚们在祖宗的旗帜下团结一致,形成一个力量较大的利益集团,以对抗一盘千百万散沙的民众。血缘宗族成员容易联合起来为特殊利益而战的行为倾向与统治者维持既得利益的需要合拍,他们千方百计地发展、壮大本系的血缘宗族,使他们不但在春秋战国时期没有解体,甚至到了后来的汉朝、唐朝、明朝时依然存在。
——陈忠云《古代东西方民主政治制度形成原因的考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古代基层社会治理的措施。(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血亲组织对古代中国的政治影响。(6分)
20.(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三大件儿”,这个略带怀旧的词汇,一个承载着一代代中国人财富梦想的词汇。悄然之间,中国人的财富梦正在发生着沧海桑田般的巨变。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拟定一个主题,并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紧扣题意,逻辑严密,表述成文)(12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