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检测
七年级历史试题
(考试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 中国是世界上发现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之一。在北京人遗址的考古发掘中,发现了“5个灰烬层及大量动物烧骨”,据此得出的合理结论是( )
A. 北京人是我国境内已知最早的人类 B. 北京人使用和保存火
C. 北京人已具备人类的基本体质特征 D. 北京人审美意识增强
2. 河姆渡人和半坡人都居住在大河流域,其主要原因是( )
A. 交通便捷,人口集中,适合商业发展 B. 交通要道,战略地位重要
C. 水源充足,土壤肥沃,适合发展农业 D. 地势平坦,便于交流
3. 我国原始居民将狗尾巴草驯化,培育出粟(俗称谷子,去壳后称小米).考古学家在黄河流域发现了粟的遗存,下列人类遗址中与之相关的是( )
A. 元谋人遗址 B. 北京人遗址
C. 河姆渡氏族村落遗址 D. 半坡氏族村落遗址
4. “中国原始社会部落首领的更替是禅让制,即在位的部落联盟首领自愿将统治权让给他人,目的是让那个更贤能的人管理部落事务。”据此分析,禅让制下部落联盟首领选择继任者的主要依据是( )
A. 个人才能 B. 经济实力 C. 血缘关系 D. 社会地位
5. 夏朝筑有以城墙和护城河作为防护的城堡和大型宫殿,并且组建军队,制定刑法,设置监狱,建立起国家政权机构。这标志着( )
A. 中央集权制度建立起来 B. 中国古代国家的形成
C. 夏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家 D.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
6. 周朝“虽历时很久,但却未能建立稳固的中央政府。周朝有许多诸侯国,他们无视周名义上的最高领主地位,彼此征战不休”。这一局面的出现是由于( )
A. 禅让制的推行 B. 世袭制的出现
C. 分封制的实行 D. 郡县制的推广
7. 西周时期,举行仪式所用的舞队和鼎的数量都有严格规定,低等级的贵族使用了高规格的礼器或乐器,会被视为挑战等级秩序的“违礼”行为。这些规定
A. 形成了禅让方式
B 稳定了社会秩序
C. 实现了土地分封
D. 扩大了国人利益
8. 《春秋》记载:鲁隐公三年,周平王去世,筹措不到丧葬费用,周王室派周大夫武氏之子到鲁国“求赙(钱财)”,以安葬周平王。这一事件反映了
A. 诸侯争霸 B. 百家争鸣 C. 群雄兼并 D. 王室衰微
9. “此时的中国,正处于社会大动荡、大变革时期,旧制度逐渐瓦解,天子先前至少从表面上维持着统一的国家,这时分裂成五颜六色的碎块。”材料中的“此时”是( )
A. 史前时期 B. 夏商西周时期 C. 春秋战国时期 D. 秦汉时期
10. 李冰治水过程中提出了“深淘滩、低作堰”和“遇湾截角,逢正抽心”的六字诀和八字真言。以顺水之性、崇尚自然、天地人和谐为理念,为后代 “立万世治水者法”。这表明了李冰( )
A. 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B. 提倡无为而治的治水理念
C. 主张通过立法来防治洪水 D. 强调对水资源的综合利用
11. 《荀子》虽师法仲尼(孔子),但它也主张法治;《韩非子》熔法、术、势于一炉,同时也吸收了老子的思想。这反映了战国时期学派之间思想( )
A. 互相排斥 B. 相互融合 C. 趋于一致 D. 独立发展
12. 杜维运在《史学方法论》中说:“所谓原始史料,为目击者的陈述文献以及事实自身的遗存,数者皆与事件同时”。按照该标准,下列各项中属于研究秦朝的原始史料的是( )
A. 秦始皇陵兵马俑 B. 《史记》的记载
C. 孟姜女哭长城的传说 D. 电视剧《大秦帝国》
13. “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西汉贾谊《过秦论》)。秦朝由不可一世到土崩瓦解,两千多年来留给后人无尽思考。秦朝迅速灭亡的原因包括( )
①推行郡县制②繁重的摇役③沉重的赋税④严酷的刑法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14. 如果把秦始皇、皇帝制度、汉武帝、刺史制度、盐铁专卖等概念作为一个学习主题,那么这个学习主题应该是( )
A. 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 B. 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C.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D.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15. 《汉书·食货志》记载,西汉刚建立时,“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针对这种状况,汉初统治者实行了( )
A. 加强中央集权,推进大一统 B. 休养生息,轻徭薄赋
C. 下令“兵皆罢归家”,释放奴婢 D. 废除严刑峻法
16. 汉武帝为了巩固中央集权而颁布了一项重要政令,此政令要求由以前的各诸侯所管辖的区域只由其长子继承,改为其长子、次子、三子共同继承。此政令是( )
A. 抚慰异姓功臣 B. 加强思想控制
C. 推恩令 D. 设立刺史制度
17. 下图是我国古代重要商路示意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最远抵达印度半岛南端 B. 道教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
C. 沟通了欧亚陆上交通道路 D. 抵御了来自北方的军事威胁
18. 以史为鉴是学习历史最重要的目的。“文景之治”和“光武中兴”的历史启迪是
A. 严刑峻法,才能长治久安 B. 对外征战,方可开疆拓土
C 轻徭薄赋,促进生产发展 D. 推崇儒学,有利安定人心
19. 东汉末年的农民起义与陈胜吴广起义相比,最大的不同是( )
A. 充分利用佛教壮大力量 B. 目标是推翻旧政权
C. 起义前精心组织和策划 D. 起义前就制造舆论
20. 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在洛阳称帝,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229年,孙权在建业称帝。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于( )
A. 公元2世纪前期 B. 公元2世纪后期
C. 公元3世纪前期 D. 公元3世纪后期
21. 西晋人鲁褒作《钱神论》道:“危可使安,死可使活,贵可使贱,生可使杀……今之人,惟钱而已!”还说钱“为世神宝,亲之如兄,字曰‘孔方’。”这说明当时的社会风气是( )
A. 世人崇尚文学 B. 政府鼓励消费 C. 世人金钱至上 D. 朝廷打击商业
22. 《魏书》记载:“孝文引见朝臣,诏断北语,一从正音,禧赞成其事。”这里“诏断北语,一从正音”指的是( )
A. 禁用匈奴语,使用汉语 B. 禁用胡语,使用汉语
C. 禁用鲜卑语,使用汉语 D. 禁用汉语,使用鲜卑语
23. “宋齐继,梁陈承,为南朝,都金陵。北元魏,分东西,宇文周,与高齐。”下列与这段话所概括的历史不相符的是( )
A. 南方经历宋、齐、梁、陈四个王朝,统称“南朝”
B. 北魏曾经统一黄河流域,后分裂为东魏和西魏
C.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是这一时期的时代特征
D. 这一时期,正式形成了经济重心南移的局面
24. 战国时期至秦汉时期,江南地区只有吴城可与北方长安、洛阳等商业名城并列,而到魏晋时期,京口、武昌、建康等迅速崛起。这主要是因为( )
A. 优越的自然条件 B. 北方社会的动荡
C. 江南经济的开发 D. 南方政权的重视
25. 魏晋南北朝时期,本是胡人喜食的乳酪,成为北方汉人广泛流行的副食,原是羌人的羌煮,也有不少人喜欢。这反映出当时( )
A 丝绸之路始通 B. 北方经济发达 C. 民族交融加强 D. 南北政权分立
二、辨析改错(8分)
26.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辨别下列史实的正误,并加以改正。
(1)甲骨文的出土与释读,证明了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
(2)孟子提出要选贤能的人治理国家,并批判贵族奢侈生活,提倡节俭。( )
(3)东汉末年的名医华佗,写成了《伤寒杂病论》,还发展了“治未病”的思想,提倡预防疾病。( )
(4)顾恺之代表作《兰亭集序》,收放自如、浑然天成,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 )
三、材料解析(27小题14分,28小题14分,共28分)
27. 秦始皇、汉武帝是中国历史上的著名皇帝,他们都为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奠定了基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之天下之端自秦始……秦变周法,政权归皇帝一人掌控。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表现为高度的中央集权,在世袭制下世代沿袭,虽有增减,但核心不变,这是几千年来占主导地位的制度。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1)材料一中的“周法”指的是什么制度?简述秦变“周法”后高度的中央集权在中央和地方制度上各有什么表现?
材料二 武帝于元封五年,分全国为十三州部(监察区)。每个州部设刺史,刺史的权力是“六条问事”,其第一条是监察“强宗豪右”,刺史每年八月巡行所辖郡国,年终回京师向皇帝奏事。
——白寿彝《中国通史》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时期刺史的职责是什么?秦始皇在监察方面采取了什么措施?
材料三 读下图回答问题
(3)根据材料三中图1、图2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说说秦始皇和汉武帝对儒家的不同态度,以及他们的共同目的又是什么?
28. 农业是繁荣经济、富国足民的基础,我国古代农业发展源远流长。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宗庙之牲(祭品),为畎亩之勤(劳力)。
——《国语·晋语》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请写出上文所记的这一时期出现的代表性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
材料二 (十三年)六月,诏曰:“农,天下之本,务莫大焉。今廑身从事,而有租税之赋,是谓本末者无以异也,其于劝农之道未备。其除田之租税。赐天下孤寡布、帛、絮各有数。
——摘自《汉书·文帝纪》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文帝对待农业的态度。汉文帝和他的继任者在位时期的统治局面被称为什么?
材料三 (东晋建立后)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物产丰富),民勤本业,一岁或稔(丰收),则数郡忘饥。……渔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摘自《宋书》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这一时期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
材料四 “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
(4)材料四选自北朝时期哪本著名的农书?结合材料简要介绍作者的观点。(不得照抄材料中的原文)
四、活动与探究(14分)
29. 各民族在长期发展进程中密切交往、相互依存,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某校70班历史兴趣小组进行一次主题探究活动,请你参与其中,完成相应的探究任务。
【征战交往】
材料一 在西北面,击退了游牧部落;为了防止他们卷土重来,还修筑了世界闻名的长城。为了完成这一巨大工程,耗去了大量生命,以致2000多年后的今天,人们仍要谈起这一事实:有10O万人为修筑长城而死去,长城的每一块石头都值一条人命,老百姓都为筑长城的事咒骂皇帝。
——摘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材料一的“皇帝”指的是谁?他“耗去大量的生命”修筑长城的目的是什么?依据材料谈谈你对他修长城的看法。
【民族交流】
材料二 读下图回答问题
张骞拜别汉武帝出塞图(敦煌壁画)
(2)材料二中反映的历史事件是什么?该历史事件在推动民族关系的发展上起到了什么作用?此后西汉政府设置了什么机构管辖西域各民族?
【凝聚交融】
材料三 孝文帝的可贵之处,就在于他的改革完全是自觉、积极、主动的……孝文帝迁都、汉化使洛阳再次成为北方文化中心,也为以后形成和发展的盛唐文明奠定了基础。在融入汉文化的同时,鲜卑文化的精华成了汉文化的一部分。鲜卑族尽管因此而不再作为一个单一民族而存在,但在另一个民族大家庭中得到了永生。
——摘编自葛剑雄《盖世英雄还是千古罪人——元(拓跋)宏及其迁都和汉化》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分析孝文帝改革对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影响。
(4)结合三则材料,概括我国从秦汉到南北朝时期民族关系的变化。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检测
七年级历史试题
(考试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 中国是世界上发现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之一。在北京人遗址的考古发掘中,发现了“5个灰烬层及大量动物烧骨”,据此得出的合理结论是( )
A. 北京人是我国境内已知最早的人类 B. 北京人使用和保存火
C. 北京人已具备人类的基本体质特征 D. 北京人审美意识增强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根据材料“发现了“5个灰烬层及大量动物烧骨”可知,北京人会使用火,还会长时间保存火种,从而改善了自身的生存条件,B项正确;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为云南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排除A项;题目材料与北京人已具备人类的基本体质特征无关,排除C项;题目材料与北京人审美意识增强毫无关系,排除D项。故选B项。
2. 河姆渡人和半坡人都居住在大河流域,其主要原因是( )
A. 交通便捷,人口集中,适合商业发展 B. 交通要道,战略地位重要
C. 水源充足,土壤肥沃,适合发展农业 D. 地势平坦,便于交流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河姆渡人生活在长江流域,半坡人生活在黄河流域,主要因为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水源充足,土壤肥沃,适合发展农耕种植,故C符合题意;半坡人和河姆渡人生活时期尚未发展商业,故A不符合题意;河姆渡人生活在长江流域,半坡人生活在黄河流域,当时的交通尚未发展,故B不符合题意;河姆渡人生活在长江流域,半坡人生活在黄河流域,当时人们并未主动交流,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
3. 我国原始居民将狗尾巴草驯化,培育出粟(俗称谷子,去壳后称小米).考古学家在黄河流域发现了粟的遗存,下列人类遗址中与之相关的是( )
A. 元谋人遗址 B. 北京人遗址
C. 河姆渡氏族村落遗址 D. 半坡氏族村落遗址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依据已学知识可知,半坡原始居民生活在黄河流域,主要粮食作物是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住半地穴式房屋。ABC不符合题意,故答案选D。
4. “中国原始社会部落首领的更替是禅让制,即在位的部落联盟首领自愿将统治权让给他人,目的是让那个更贤能的人管理部落事务。”据此分析,禅让制下部落联盟首领选择继任者的主要依据是( )
A. 个人才能 B. 经济实力 C. 血缘关系 D. 社会地位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黄帝之后,我国黄河流域杰出的部落联盟首领有尧、舜、禹。当时实行禅让制,即将部落首领位子传给贤德之人。尧年老时,征求各部落首领意见,推举品行高尚的舜做他的继承人。舜年老时让位于禹。所以他们是通过民主选举当上部落联盟首领的,这种办法被称为禅让制,所以“禅让”主要是依据个人才能,A项正确;经济实力、血缘关系和社会地位不是禅让制下部落联盟首领选择继任者的主要依据,排除BCD项。故选A项。
5. 夏朝筑有以城墙和护城河作为防护的城堡和大型宫殿,并且组建军队,制定刑法,设置监狱,建立起国家政权机构。这标志着( )
A. 中央集权制度建立起来 B. 中国古代国家的形成
C. 夏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家 D.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题干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标志着中国早期国家的产生。为加强统治,夏朝修筑了城堡、宫殿,建立了政府机构,组建军队,并制订了刑法,设置监狱。夏朝的国家机构,是奴隶主阶级压迫平民和奴隶的工具,所以B项符合题意;AD项是指秦朝,C项表述不正确。由此分析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B。
6. 周朝“虽历时很久,但却未能建立稳固的中央政府。周朝有许多诸侯国,他们无视周名义上的最高领主地位,彼此征战不休”。这一局面的出现是由于( )
A. 禅让制的推行 B. 世袭制的出现
C. 分封制的实行 D. 郡县制的推广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为了管理辽阔的疆域,巩固统治,西周实行分封制。周王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周平王迁洛邑之后,诸侯不再听从天子的号令,春秋时期,一些较大的诸侯国,为争夺土地、人口,不断进行兼并战争,诸侯争霸战争频发,故C符合题意;禅让制的推行、世袭制的出现、郡县制的推广与题干无关,故AB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C。
【点睛】抓住提高关键词“周朝有许多诸侯国,他们无视周名义上的最高领主地位,彼此征战不休”是解题的关键,分封制导致出现众多的诸侯国,春秋时期,一些较大的诸侯国,为争夺土地、人口,不断进行兼并战争,诸侯争霸战争频发。
7. 西周时期,举行仪式所用的舞队和鼎的数量都有严格规定,低等级的贵族使用了高规格的礼器或乐器,会被视为挑战等级秩序的“违礼”行为。这些规定
A. 形成了禅让方式
B. 稳定了社会秩序
C. 实现了土地分封
D. 扩大了国人利益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制定出整套青铜礼器,规定了森严的等级差别,以维护奴隶制统治秩序。因此西周时期,举行仪式所用的舞队和鼎的数量都有严格规定,这些规定稳定了社会秩序。选项B符合题意;选项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
8. 《春秋》记载:鲁隐公三年,周平王去世,筹措不到丧葬费用,周王室派周大夫武氏之子到鲁国“求赙(钱财)”,以安葬周平王。这一事件反映了
A. 诸侯争霸 B. 百家争鸣 C. 群雄兼并 D. 王室衰微
【答案】D
【解析】
【详解】周王去世要向诸侯“求赙(钱财)”才能进行安葬,反映了周王地位的衰微,故选D;材料内容反映的是周王室的衰微,ABC与这一主旨都不符,排除。
9. “此时的中国,正处于社会大动荡、大变革时期,旧制度逐渐瓦解,天子先前至少从表面上维持着统一的国家,这时分裂成五颜六色的碎块。”材料中的“此时”是( )
A. 史前时期 B. 夏商西周时期 C. 春秋战国时期 D. 秦汉时期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题干信息“此时的中国,正处于社会大动荡、大变革时期,旧制度逐渐瓦解,天子先前至少从表面上维持着统一的国家,这时分裂成五颜六色的碎块。”可知,此内容反映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争战局面。春秋时期,一些较大的诸侯国,为争夺土地、人口,不断进行兼并战争,诸侯争霸战争频发,这反映了周王室衰弱,分封制逐步瓦解;春秋时期,铁制农具与牛耕的出现,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出现封建生产关系;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势力增强,各诸侯国实行变法改革,以求在兼并战争中获胜;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故C符合题意;史前时期、 夏商西周时期与题干无关,故AB不合题意;秦汉时期是大一统时期,故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C。
10. 李冰治水过程中提出了“深淘滩、低作堰”和“遇湾截角,逢正抽心”的六字诀和八字真言。以顺水之性、崇尚自然、天地人和谐为理念,为后代 “立万世治水者法”。这表明了李冰( )
A. 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B. 提倡无为而治的治水理念
C. 主张通过立法来防治洪水 D. 强调对水资源的综合利用
【答案】A
【解析】
【详解】李冰治水过程中提出了“深淘滩、低作堰”和“遇湾截角,逢正抽心”的六字诀和八字真言。以顺水之性、崇尚自然、天地人和谐为理念,为后代“立万世治水者法”。这表明了李冰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A项正确;材料没有强调提倡无为而治的治水理念,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主张通过立法来防治洪水,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强调对水资源的综合利用,排除D项。故选A项。
11. 《荀子》虽师法仲尼(孔子),但它也主张法治;《韩非子》熔法、术、势于一炉,同时也吸收了老子的思想。这反映了战国时期学派之间思想( )
A. 互相排斥 B. 相互融合 C. 趋于一致 D. 独立发展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荀子》虽师法仲尼(孔子),但它也主张法治;《韩非子》熔法、术、势于一炉,同时也吸收了老子的思想。”可知百家争鸣时期各学派思想相互融合,B项正确;互相排斥与材料“《荀子》虽师法仲尼(孔子),但它也主张法治;《韩非子》熔法、术、势于一炉”不符,排除A项;趋于一致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独立发展与材料“《荀子》虽师法仲尼(孔子),但它也主张法治;《韩非子》熔法、术、势于一炉”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12. 杜维运在《史学方法论》中说:“所谓原始史料,为目击者的陈述文献以及事实自身的遗存,数者皆与事件同时”。按照该标准,下列各项中属于研究秦朝的原始史料的是( )
A. 秦始皇陵兵马俑 B. 《史记》的记载
C. 孟姜女哭长城的传说 D. 电视剧《大秦帝国》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所谓原始史料,为目击者的陈述文献以及事实自身的遗存,数者皆与事件同时”和所学可知,秦始皇陵兵马俑是秦朝遗留下来的历史文物,与材料中标准相吻合,属于原始史料,A项正确;《史记》的记载不属于原始史料,排除B项;孟姜女哭长城是传说,排除C项;电视剧《大秦帝国》属于艺术作品,排除D项。故选A项。
13. “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西汉贾谊《过秦论》)。秦朝由不可一世到土崩瓦解,两千多年来留给后人无尽的思考。秦朝迅速灭亡的原因包括( )
①推行郡县制②繁重摇役③沉重的赋税④严酷的刑法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秦始皇穷兵黩武、好大喜功,滥用民力,大兴土木;沉重赋税、繁重的徭役和兵役;大量的农民被征发修筑长城、宫殿、驰道、建陵墓;其刑法极其严酷。秦的暴政导致了秦末农民战争,秦朝灭亡,所以秦朝迅速灭亡的原因包括②③④,C项符合题意,而秦朝建立后,为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在地方上实行郡县制,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因此郡县制的设立和秦朝的灭亡没有关系,排除。由此分析AB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C。
14. 如果把秦始皇、皇帝制度、汉武帝、刺史制度、盐铁专卖等概念作为一个学习主题,那么这个学习主题应该是( )
A. 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 B. 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C.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D.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秦始皇、皇帝制度、汉武帝、刺史制度、盐铁专卖”,结合所学可知,秦始皇建立的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皇帝制度是秦始皇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而创立的中央集权制度的措施。汉武帝是西汉统治者,刺史制度、盐铁专卖是汉武帝在政治和经济上采取的巩固大一统局面的措施。从秦始皇和汉武帝巩固统治的措施可知,学习的主题是秦汉时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C项正确;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指的是史前时期的时代特征,排除A项;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是夏商周时期的时代特征,排除B项;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是魏晋南北朝的时代特征,排除D项。故选C项。
15. 《汉书·食货志》记载,西汉刚建立时,“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针对这种状况,汉初统治者实行了( )
A. 加强中央集权,推进大一统 B. 休养生息,轻徭薄赋
C. 下令“兵皆罢归家”,释放奴婢 D. 废除严刑峻法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题干“西汉刚建立时”“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结合课本所学可知,西汉建立后,社会十分贫困,汉高祖通过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来恢复经济、发展生产。西汉初年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减轻农民的赋税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注重农业生产发展。B符合题意;加强中央集权,推进大一统是在汉武帝时期,A排除;下令“兵皆罢归家”,释放奴婢是休养生息政策的内容之一,C排除;严刑峻法不是汉初统治者的政策,D排除。故选择B。
16. 汉武帝为了巩固中央集权而颁布了一项重要政令,此政令要求由以前的各诸侯所管辖的区域只由其长子继承,改为其长子、次子、三子共同继承。此政令是( )
A. 抚慰异姓功臣 B. 加强思想控制
C. 推恩令 D. 设立刺史制度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要求由以前的各诸侯所管辖的区域只由其长子继承,改为其长子、次子、三子共同继承”体现的是汉武帝推行的推恩令的内容,这一政令大大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C项正确;抚慰异姓功臣是汉高祖刘邦分封异姓王,排除A项;汉武帝加强思想控制的措施是罢黜百家,尊崇儒术,排除B项;设立刺史制度是为了监督地方官吏和豪强地主,排除D项。故选C项。
17. 下图是我国古代重要商路示意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最远抵达印度半岛南端 B. 道教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
C. 沟通了欧亚陆上交通道路 D. 抵御了来自北方的军事威胁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图片结合所学可知,丝绸之路从长安出发,穿过河西走廊,经西域到达中亚、西亚,再到更远的欧洲;沟通了欧亚陆上交通道路,C项正确;最远抵达印度半岛南端的是海上丝绸之路,排除A项;佛教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排除B项;丝绸之路是商道,并非军事防御工程,排除D项。故选C项。
18. 以史为鉴是学习历史最重要的目的。“文景之治”和“光武中兴”的历史启迪是
A. 严刑峻法,才能长治久安 B. 对外征战,方可开疆拓土
C. 轻徭薄赋,促进生产发展 D. 推崇儒学,有利安定人心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文景之治”和“光武中兴”都属于封建社会的盛世,两个时期的统治者都采取轻徭薄赋,促进生产发展的措施,C项正确;两个时期统治则都不是严刑峻法,排除A项;两个时期都没有对外征战,开拓疆土,排除B项;推崇儒学不符合文景之治时期的措施,排除D项。故选C项。
【点睛】
19. 东汉末年的农民起义与陈胜吴广起义相比,最大的不同是( )
A. 充分利用佛教壮大力量 B. 目标是推翻旧政权
C. 起义前精心组织和策划 D. 起义前就制造舆论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张角通过创立太平道组织发动民众,经过多年的准备,发动了黄巾起义,C项正确;张角通过创立太平道组织发动民众,排除A项;推翻旧政权是二者的共同点,排除B项;陈胜、吴广在起义前,利用“鱼腹丹书”制造舆论,黄巾起义前,张角也打出自己的口号进行宣传,因此这是二者的共同点,排除D项。故选C项。
20. 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在洛阳称帝,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229年,孙权在建业称帝。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于( )
A. 公元2世纪前期 B. 公元2世纪后期
C. 公元3世纪前期 D. 公元3世纪后期
【答案】C
【解析】
【详解】220年、221年和229年均属于公元3世纪前期,故C符合题意;A、B和D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C。
21. 西晋人鲁褒作《钱神论》道:“危可使安,死可使活,贵可使贱,生可使杀……今之人,惟钱而已!”还说钱“为世神宝,亲之如兄,字曰‘孔方’。”这说明当时的社会风气是( )
A. 世人崇尚文学 B. 政府鼓励消费 C. 世人金钱至上 D. 朝廷打击商业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可知,材料表明因为“钱可以使人由危转安、甚至由死到活,可以决定贵贱、生死等”,所以“人人把钱看作是在世的神圣宝物,他们视钱亲如兄弟,并称之为‘孔方’兄”。因此,题干材料说明了当时世人金钱至上的社会风气,故选C项;题干涉及的是金钱至上,没有涉及世人崇尚文学、政府鼓励消费和朝廷打击商业,排除ABD项。
22. 《魏书》记载:“孝文引见朝臣,诏断北语,一从正音,禧赞成其事。”这里的“诏断北语,一从正音”指的是( )
A. 禁用匈奴语,使用汉语 B. 禁用胡语,使用汉语
C. 禁用鲜卑语,使用汉语 D. 禁用汉语,使用鲜卑语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孝文引见朝臣,诏断北语,一从正音”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实行了汉化措施,规定官员在朝廷说汉语,不能说鲜卑语,所以“北语”和“正音”分别是指鲜卑语和汉语,C项正确;禁用匈奴语、胡语与“孝文”不符,排除AB项;“禁用汉语,使用鲜卑语”与北魏孝文帝改革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23. “宋齐继,梁陈承,为南朝,都金陵。北元魏,分东西,宇文周,与高齐。”下列与这段话所概括的历史不相符的是( )
A. 南方经历宋、齐、梁、陈四个王朝,统称“南朝”
B. 北魏曾经统一黄河流域,后分裂为东魏和西魏
C.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是这一时期的时代特征
D. 这一时期,正式形成了经济重心南移的局面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为逆向选择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是在南宋时期,并不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D项符合题意,选择D项;东晋灭亡后,南方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建都建康的王朝,统称“南朝”,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与南朝同时,北方的北魏统一了黄河流域,后来分裂为东魏和西魏,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并立,黄河流域的各族人民于长期生活中,日常的接触和频繁的交往,出现了民族大融合,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故选D项。
24. 战国时期至秦汉时期,江南地区只有吴城可与北方长安、洛阳等商业名城并列,而到魏晋时期,京口、武昌、建康等迅速崛起。这主要是因为( )
A. 优越的自然条件 B. 北方社会的动荡
C. 江南经济的开发 D. 南方政权的重视
【答案】C
【解析】
【详解】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得到开发,经济发展促进城市发展,C项正确;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一直优越,A项不能说明魏晋时期江南城市多于战国时期至秦汉时期的原因,排除;BD项不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城市增多的主要原因,排除。故选C项。
25. 魏晋南北朝时期,本是胡人喜食的乳酪,成为北方汉人广泛流行的副食,原是羌人的羌煮,也有不少人喜欢。这反映出当时( )
A. 丝绸之路始通 B. 北方经济发达 C. 民族交融加强 D. 南北政权分立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根据材料内容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地区汉人的饮食融入了胡人的饮食,体现了此时期汉族和少数民族的相互融合和影响,故选C;丝绸之路的开通是汉武帝时期,A错误;BD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二、辨析改错(8分)
26.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辨别下列史实的正误,并加以改正。
(1)甲骨文的出土与释读,证明了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
(2)孟子提出要选贤能的人治理国家,并批判贵族奢侈生活,提倡节俭。( )
(3)东汉末年的名医华佗,写成了《伤寒杂病论》,还发展了“治未病”的思想,提倡预防疾病。( )
(4)顾恺之代表作《兰亭集序》,收放自如、浑然天成,被称“天下第一行书”。( )
【答案】(1)正确 (2)错误,将“孟子”改为“墨子”
(3)错误,将“华佗”改为“张仲景”
(4)错误,将“顾恺之”改为“王羲之”
【解析】
【小问1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甲骨文是我国商周时期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是我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故原题正确。
【小问2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提出要选贤能的人治理国家,并批判贵族奢侈生活,提倡节俭的是墨家学派创始人墨子的主张。故原题错误,将将“孟子”改为“墨子”。
【小问3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东汉名医张仲景在总结前人经验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写成了《伤寒杂病论》,在书中还发展了“治未病”的思想,提倡预防疾病。故原题错误,将“华佗”改为“张仲景”。
【小问4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兰亭集序》是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的行书作品,有“天下第一行书”的美誉。故原题错误,将“顾恺之”改为“王羲之”。
三、材料解析(27小题14分,28小题14分,共28分)
27. 秦始皇、汉武帝是中国历史上的著名皇帝,他们都为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奠定了基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之天下之端自秦始……秦变周法,政权归皇帝一人掌控。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表现为高度的中央集权,在世袭制下世代沿袭,虽有增减,但核心不变,这是几千年来占主导地位的制度。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1)材料一中的“周法”指的是什么制度?简述秦变“周法”后高度的中央集权在中央和地方制度上各有什么表现?
材料二 武帝于元封五年,分全国为十三州部(监察区)。每个州部设刺史,刺史的权力是“六条问事”,其第一条是监察“强宗豪右”,刺史每年八月巡行所辖郡国,年终回京师向皇帝奏事。
——白寿彝《中国通史》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时期刺史的职责是什么?秦始皇在监察方面采取了什么措施?
材料三 读下图回答问题
(3)根据材料三中图1、图2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说说秦始皇和汉武帝对儒家的不同态度,以及他们的共同目的又是什么?
【答案】27. 制度:分封制。
表现:在中央设有中央政权机构,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统领,分别掌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最后的决断权由皇帝掌控。在地方实行郡县制,郡县官员都由皇帝任免,不得世袭。
28. 职责:监督地方官员;秦始皇设御史大夫。
29. 态度: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罢黜百家,尊崇儒术”;共同目的:加强思想控制,维护专制统治。
【解析】
【小问1详解】
制度:根据所学可知,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以保证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同时稳定政局,扩大统治范围。受封者可以在自己的封地内进行再分封,从而确立了周王朝的社会等级制度“分封制”。所以,“周法”指的是西周实行的分封制。
表现:根据所学可知,秦朝中央集权的表现是在中央设有中央政权机构,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统领,分别掌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最后的决断权由皇帝掌控。在地方实行郡县制,郡县官员都由皇帝任免,不得世袭。
【小问2详解】
职责:根据材料“监察‘强宗豪右’”和所学可知,刺史的职责是监督地方官员和地方豪强及其子弟,防止他们为非作歹;
措施:根据所学可知,秦始皇在中央设立的政权机构中,负责监察事务的是御史大夫。
【小问3详解】
态度:根据图片和所学可知,秦始皇为了加强思想控制,下令烧毁民间收藏的诸子百家书籍,仅留下秦国的史书及医药、种植、占卜之类的书籍。又将提出非议的儒生和方士全部活埋,即“焚书坑儒”,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尊崇儒术,将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
共同目的:根据所学可知,“焚书坑儒”和“罢黜百家,尊崇儒术”均属于思想文化的专制措施,尽管对儒家态度不同,但根本目的都是为了加强思想控制,维护封建专制统治。
28. 农业是繁荣经济、富国足民的基础,我国古代农业发展源远流长。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宗庙之牲(祭品),为畎亩之勤(劳力)。
——《国语·晋语》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请写出上文所记的这一时期出现的代表性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
材料二 (十三年)六月,诏曰:“农,天下之本,务莫大焉。今廑身从事,而有租税之赋,是谓本末者无以异也,其于劝农之道未备。其除田之租税。赐天下孤寡布、帛、絮各有数。
——摘自《汉书·文帝纪》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文帝对待农业的态度。汉文帝和他的继任者在位时期的统治局面被称为什么?
材料三 (东晋建立后)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物产丰富),民勤本业,一岁或稔(丰收),则数郡忘饥。……渔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摘自《宋书》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这一时期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
材料四 “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
(4)材料四选自北朝时期哪本著名的农书?结合材料简要介绍作者的观点。(不得照抄材料中的原文)
【答案】(1)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铁制农具和牛耕技术。
(2)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文景之治。
(3)主要原因:北方战乱,北方大量农民南迁,为南方增加了劳动力,也带来了比较进步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江南地区社会比较安定;南下移民和当地民众共同努力。
(4)《齐民要术》;强调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种植农作物必须因地制宜,不误农时。
【解析】
【小问1详解】
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根据材料一“宗庙之牲(祭品),为畎亩之勤(劳力)。”可知,材料描述与牛有关。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技术出现并得到推广。
【小问2详解】
态度:根据材料二“农,天下之本,务莫大焉。今廑身从事,而有租税之赋,是谓本末者无以异也,其于劝农之道未备。其除田之租税。赐天下孤寡布、帛、絮各有数。”可知,汉文帝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
局面:根据所学可知,汉文帝、汉景帝继续采取的休养生息政策,主要包括轻徭薄赋,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关心农桑,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减轻刑罚,重视“以德化民”,废除一些严刑苛法;提倡节俭,提倡勤俭治国,以身作则。这些措施使得社会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出现了“文景之治”。
【小问3详解】
原因:根据所学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北方战乱不断,北方大量农民南迁,为南方增加了劳动力,也带来了比较进步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江南地区社会比较安定;南下移民和当地民众共同努力促进了江南地区经济的发展。
【小问4详解】
农书:根据材料四“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内容出自北朝贾思勰的农学著作《齐民要术》。
观点:根据材料四“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结合所学可知,贾思勰强调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种植农作物必须因地制宜,不误农时。
四、活动与探究(14分)
29. 各民族在长期发展进程中密切交往、相互依存,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某校70班历史兴趣小组进行一次主题探究活动,请你参与其中,完成相应的探究任务。
【征战交往】
材料一 在西北面,击退了游牧部落;为了防止他们卷土重来,还修筑了世界闻名的长城。为了完成这一巨大工程,耗去了大量生命,以致2000多年后的今天,人们仍要谈起这一事实:有10O万人为修筑长城而死去,长城的每一块石头都值一条人命,老百姓都为筑长城的事咒骂皇帝。
——摘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材料一的“皇帝”指的是谁?他“耗去大量的生命”修筑长城的目的是什么?依据材料谈谈你对他修长城的看法。
【民族交流】
材料二 读下图回答问题
张骞拜别汉武帝出塞图(敦煌壁画)
(2)材料二中反映的历史事件是什么?该历史事件在推动民族关系的发展上起到了什么作用?此后西汉政府设置了什么机构管辖西域各民族?
【凝聚交融】
材料三 孝文帝的可贵之处,就在于他的改革完全是自觉、积极、主动的……孝文帝迁都、汉化使洛阳再次成为北方文化中心,也为以后形成和发展的盛唐文明奠定了基础。在融入汉文化的同时,鲜卑文化的精华成了汉文化的一部分。鲜卑族尽管因此而不再作为一个单一民族而存在,但在另一个民族大家庭中得到了永生。
——摘编自葛剑雄《盖世英雄还是千古罪人——元(拓跋)宏及其迁都和汉化》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分析孝文帝改革对中华民族发展历史影响。
(4)结合三则材料,概括我国从秦汉到南北朝时期民族关系的变化。
【答案】29. 皇帝:秦始皇;目的:抵御匈奴南下掠夺; 看法:修长城在一定程度上抵御了匈奴的南下掠夺,但也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给老百姓带来了痛苦和灾难。
30. 历史事件:张骞通西域。
作用:促进了汉朝与西域各国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往来。机构:西域都护。
31. 影响: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实力,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32. 变化:各民族从对抗隔阂到民族交融。(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小问1详解】
皇帝:根据所学可知,秦朝建立后,秦王嬴政建立中央集权制度,自称“始皇帝”,材料中“老百姓都为筑长城的事咒骂皇帝”是指秦始皇派蒙恬北击匈奴,修筑长城。
目的:根据材料“在西北面,击退了游牧部落;为了防止他们卷土重来,还修筑了世界闻名的长城。”可知,修筑长程是为了抵御匈奴南下掠夺。
看法:根据材料“为了防止他们卷土重来”“为了完成这一巨大工程,耗去了大量生命,以致2000多年后的今天,人们仍要谈起这一事实:有10O万人为修筑长城而死去,长城的每一块石头都值一条人命”说明修长城在一定程度上抵御了匈奴的南下掠夺,但也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给老百姓带来了痛苦和灾难。
【小问2详解】
历史事件:根据图片和所学可知,“张骞拜别汉武帝出塞图”指的是公元前138年张骞奉命出使西域,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
作用:根据所学可知,张骞出使西域促进了汉朝与西域各国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往来,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和西域都护的设置奠定了基础。
机构:根据所学可知,为加强对西域的经营,公元前60年,西汉设置西域都护,西域都护代表朝廷对西域进行有效管辖。
【小问3详解】
影响:根据材料“也为以后形成和发展的盛唐文明奠定了基础”“在融入汉文化的同时鲜卑文化的精华成了汉文化的一部分。”,结合所学可知,孝文帝功过迁都、汉化等措施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实力,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点睛】变化:本题为开放性题,言之有理即可,根据材料可知,从秦汉时期对抗匈奴进攻到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说明各民族从对抗隔阂到民族交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