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一个粗细大碗》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27.《一个粗细大碗》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6.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2-06 22:15: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一个粗细大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陈、曼”等7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还”, 理解词意。
2.能带着问题默读课文,了解围绕“粗瓷大碗”发生的故事,感受赵一曼的品质。
3.能查找资料,了解赵一曼的事迹。
教学重点:
深入理解文章内容,感受赵一曼的高贵品质。
教学难点:
带着问题默读课文,读懂本文讲述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回顾感知,激发兴趣
1.在第八单元的学习中,我们认识了冷静机智的司马光,关心呵护儿童的列宁,还有工作及其负责,勇于为革命奉献自己的白求恩。今天的学习中,我们要来认识另一位可歌可泣的人物,她就是赵一曼。
2.介绍赵一曼:四川宜宾人,中国共产党员,积极参加妇女解放运动。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被派往东北发动抗日斗争。1935年任东北人民革命军第3军第2团政治委员。同年在一次战斗中,为掩护大队突围,身负重伤,后被俘期间遭受了残酷的刑罚。1936年8月赵一曼在珠河被敌杀害时年仅31岁。
3.这是一位爱国的抗日女英雄,她的身上有哪些美好品质呢?今天我们共同学习第27课《一个粗瓷大碗》。
【设计意图:回顾感知,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构建乐学善学的活动型课堂。】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这就是课题中提到的“粗瓷大碗”,关于这个碗课文的第一自然段这样描述,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2.教师简介时代背景:东北抗日联军,是中国东北地区的抗日武装,这支队伍在白山黑水间坚持了十四年不屈不挠的斗争,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课文中所讲的故事就发生在那个年代,那到底是一段怎样感人的故事呢?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跟随作者走进这个故事吧。
3.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出示阅读提示:默读课文,说说这个“粗瓷大碗”有什么感人的故事。你还可以查查资料,了解有关赵一曼的事迹。
4.回顾默读方法:不出声、不指读、带着问题默读。
5.结合阅读提示,默读课文,想想这个粗瓷大碗有什么感人的故事。
6.学习词语:陈列 、抗联、赵一曼、归还 、高粱、搪瓷缸 、一顿 、侦察
(1)提示多音字:归还的还,它是一个多音字。除了huán之外,还有一个音读hái,表示仍然、依旧,我们可以组词:还有
拓展练习:根据意思读出这两个句子中的多音字:
小军捡到钢笔送还给失主。
夜深了,老师还在批改作业。
(2)提示字音:粱本音读二声,但是在高粱这一词中读的是轻声。
7.结合图片找到描写它的词语。
8.借助提示说一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粗瓷大碗的什么故事,
本文围绕一个普通的粗瓷大碗,讲述了赵一曼烈士在抗日战争的艰苦岁月中,把自己吃饭的搪瓷缸子送给了新战士后,通讯员特地找了一个粗瓷大碗。开饭时,通讯员用这个碗给赵一曼盛了病号灶的高粱米饭 她却偷偷地将碗中的高粱米饭换成了半碗野菜粥。第二天,赵一曼又把碗“丢”了,原来这个碗成了七班的菜盆。
【设计意图:为学生营造绿色阅读的环境,学生自读后交流,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三、细读课文,理解内容
1.学习第2—4自然段,抓住“送碗与还碗”交流感动的画面。
预设一:通过“赵一曼吃饭用的搪瓷缸子早就送给一个新战士了。”这句话感受赵一曼关心爱护身边的小战士。
预设二:“早”表明赵一曼很长一段时间吃饭都没有碗,每顿饭可能就是随便吃点,可能是长期都吃不饱饭。
预设三:“一直、好不容易、连忙”展示出通讯员对赵一曼的关心。
追问:面对送来的碗,赵一曼说了什么?想象赵一曼当时的神态,他为什么会说出这样一番话?
这个碗就在这一送一还中,让我们看到了赵一曼艰苦朴素,以身作则的形象。带着这种体会,再次有感情地读一读它们之间的对话。
指导朗读课文3、4段。
2.学习第5—8自然段,抓住“倒与盛”交流感动的画面。
预设一:“盛了满满一碗高粱米饭”,看出通讯员对赵一曼的关心,也反映出赵一曼很久没有吃过饱饭。
预设二:在第六自然段感受到,赵一曼虽然是政委,但也和战士一样,以身作则,从不搞特殊。
简介时代背景:东北抗日联军将士的生活条件是非常艰苦的,在那个年代无论是搪瓷缸子,粗瓷大碗、还是高粱米饭、都是十分珍贵的,1933年日军在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下,试图把东北抗联战士饿死、困死,几个月来抗联战士都是靠野菜,草根,橡子面充饥,可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无论是赵一曼还是抗联战士他们从没放弃过自己的信念,仍然坚持斗争,让我们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他们不畏艰苦的伟大精神。
预设三:就在这样恶劣的条件下, 赵一曼端着碗轻轻走进炊事棚,趁人不注意的时候,把碗里的饭倒进锅里,又从另一口锅里盛了半碗野菜粥。端、走、到、盛这几个连续动词,更突出了赵一曼做这件事的自然和毫不犹豫。表现出赵一曼关心爱护战士、关心同志胜过关心自己的高尚品质。
追问:炊事员老李看着一切,却不吭声,如果你是炊事员老李,会想些什么呢?
小结:在这一倒一盛间,与战士同甘共苦的美好品质在赵一曼身上得到了完美的诠释。
3.学习第9、10自然段,体会赵一曼美好的品质。
(1)出示:最后一个自然段,这个碗,赵一曼仅仅用他盛过半碗野菜粥就又把他送给了其他战士,这让通讯员又一次着急了。
(2)指导朗读9、10段,试着读出他们的语气.
(3)赵一曼的碗又丢了吗?你觉得赵一曼还会继续丢碗吗?
(4)“丢”字为什么要加引号,体现了什么?
小结:也许只有等到大家都有碗的那一天,他才能不丢碗;只有抗日成功,他才能不丢碗;只有世界和平生活美好了,他才能不丢碗吧。这也是课文当中把丢字加上引号的原因,因为这不是真正的丢,而是赵一曼把碗送给了更需要的人。
4、回顾感知:出示课文第1段,这个碗为什么会陈列在军事博物馆里?
小结:这个碗之所以被陈列在军事博物馆,就是要告诉生长在和平年代的我们,要珍惜今天这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粗瓷大碗传承着烈士关爱同志的情怀,让我们永远怀念那些为革命作出贡献的人,让他们身上的美好品质照耀我们前行,赋予我们成长的力量。
【设计意图: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此环节为学生搭建语文实践活动的平台,让学生带着问题默读思考、师生互动、生生交流,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发展学生思维,落实思维发展与提升这一语文核心素养。】
四、拓展交流,感悟升华
课后同学们还可以继续深入了解赵一曼的事迹:
1.赵一曼在临终前曾给儿子写下一封家书,表达了对儿子的思念之情,也表达了她为了报效祖国必死的信念。
2.观看爱国影片《赵一曼》或者走进博物馆更直观地了解历史以及那些英雄可歌可泣的事迹。
板书设计:
一个粗瓷大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