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赣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西省赣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2-09 16:31:16

文档简介

赣州市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高三历史试卷
考试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卷上,在试卷上答题无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把答案写在答题卷上。)
1. 下图是特种邮票《癸卯年》中的第二枚“同圆共生”;其设计灵感来源于敦煌407窟“莲花三兔藻井”,表达出“生生不息、团圆美满”的吉祥寓意,背景衬以晋代傅玄《拟天问》中“玉兔捣药”的纹饰,表达“战胜疫情、国泰民安”的愿望。该作品主要体现了( )
A. 道教与佛教的相互影响 B.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
C. 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D. 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2. 郡国并行制是汉初重要的制度设计,由表可知这一制度( )
史料 出处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贾谊《过秦论》
(刘邦)“患吴、会稽轻悍;无壮王无以填之” 《史记·吴王濞传》
“会孝惠、高后时,天下初定;郡国诸侯各务自拊循其民” 《史记·吴王濞传》
“(梁孝王)府库金钱且直巨万,珠玉宝器多于京师” 《史记·梁孝王世家》
A. 是当时形势所迫的产物 B. 导致王国势力超过中央
C. 有效吸取了秦亡的教训 D. 是对西周分封制的回归
3. 钱穆在《国史大纲》中认为,南北朝本是一个病的时代。而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中认为,南朝代表三国两晋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的正常状态。这反映了( )
A. 江南地区经济开发 B. 南方整体实力占优
C. 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D. 南方经济超过北方
4. 唐文宗为公主安排婚姻时倾向于士族子弟,但士族们却不愿与皇家联姻,因为公主目无礼法、骄悍难治,以至于他感叹“民间修婚姻,不计官品而尚阀阅。我家二百年天子,顾不及崔、卢耶?”材料反映唐朝( )
A. 士族仍然处于权力支配地位 B. 皇权受到了士族的极大挑战
C. 唐朝皇室不受儒家观念的束缚 D. 门第观念仍然影响婚姻选择
5. 梁漱溟的《中国文化要义》提到:中国人爱说“读书明理”,这个“理”何所指 它不包含物理的理、化学的理、一切自然科学的理,社会科学上许多理,亦不包括在内。中国的书所讲的“理”也偏乎人世间许多情理。由此可见,中国的“理” ( )
A. 推动社会核心价值观嬗变 B. 体现对理想化的人格追求
C. 使儒学完成哲学化思辨化 D. 源于新的经营方式的产生
6. 《中国经济史纲要》认为:“中国在宋代至清代的历史进程中有过三次商业革命:第一次是宋代商业革命;第二次是明清商业革命;第三次是近代商业革命。”下列现象符合第三次商业革命的是( )
A. 面向大众的基层市场蓬勃涌现 B. 商业资本积聚和工商业市镇兴起
C. 逐渐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D. 大量农产品和手工业品投放市场
7. 1860年11月,一名清朝官员上奏以“此次款议虽成,中国岂可一日而忘备”至虑,倡“师夷智以造炮制船”之说,遂设安庆内军械所并规划建造上海机器局。此举旨在( )
A. 加强军备,以勤远略 B. 造炮制船;以剿发逆
C.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D. 取彼之长,巩固统治
8. 1933年,中央苏区在举行民主选举时,采取了“乡村居民,百把个人的村子或屋子,就可单独开会”的办法,开创了以“村选”为形式的乡村民主选举制度的先例。苏区的乡村选举( )
A. 助推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B. 落实了古田会议的基本精神
C. 扩大了革命统一战线的范围 D. 推动了工农民主政权的建设
9. 下图为1962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立志建设新农村》宣传画,与该图片信息相符的是( )
A. 农业生产合作化 B. 人民公社化运动
C. 国民经济的调整 D. 大规模上山下乡
10. 下表反映的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历的四次创业潮,据此可知( )
时间 创业主体 创业背景 创业者平均年龄 创业代表/企业
1979—1988年 知青、待业人群、乡镇企业农民 “个体户”政策出台 30岁以下 年广久“瓜子大王”
1992—1997年 公务员、复员军人 国企改制;公司法出台 30—40岁 俞敏洪“新东方”
1997—2006年 “海归” 互联网技术发展 30岁左右 马云“阿里巴巴”
2014年至今 社会各界人士 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20—40岁 程维“滴滴”
A. 都以民生行业为主 B. 创业年龄总体上升
C. 产业转型趋势明显 D. 学历门槛不断提高
11. 有学者指出,罗马海外殖民地容纳了罗马殖民者和当地人,一个个殖民地也就充当了罗马和当地发生接触的门户。它让从属于不同聚落和文化的族群混杂而处,对罗马世界观向外延展起到了不可小觑的作用。该学者意在说明,罗马的海外殖民( )
A. 缓和了贵族与平民之间矛盾 B. 扩大了帝国的统治基础
C. 促进了希腊文化中心的转移 D. 推动了宗主国文化的传播
12. 到公元前6世纪,雅典民众的政治思想开始进化,大部分民众对不公正、剥削、违反法律等行为越来越敏感,并试图改变秩序背后所依据的规则。这反映了( )
A. 雅典公民范围不断扩大 B. 公民意识不断提高
C. 伯里克利改革初见成效 D. 阶级矛盾不断激化
13. 12世纪的欧洲,随着罗马法的复兴,出现了新的法学和政治观念;认为君主权力的正当性来自法理,而不是来自宗教性的仪式——也就是说,来自血缘而非教会。这一变化( )
A. 根源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B. 宣告了封君封臣制度的瓦解
C. 表明王权高于教权局面形成 D. 顺应了世俗权力强化的要求
14. 下图所反映的主题是( )
A. 欧洲文化多元 B. 国家社会的转型
C. 社会习俗的变迁 D. 宗教神学的式微
15. 历史学者郑寅达指出:一批战后新独立国家依然保留着大量的殖民地时代形成的私有制经济成分,并在独立后推行的国有化基础上又生长出新的官僚资本主义统治阶层。这是缘于( )
A. 国内经济飞速发展 B. 历史和现实的考量
C. 殖民国家的经济侵略 D. 东西方文化的差异
16. 2004年意大利《文化与景观法典》第111条规定:“传统的合作模式中,私营部门主要负责酒店、餐馆和提供旅游服务、产品相关的商店;公共部门则专注于历史建筑、公园和博物馆等。但当公共部门缺乏充足的经费时,这种模式就会受到质疑。”这说明文化景观的保护( )
A. 应该由私营部门主导 B. 需私营部门更多参与
C. 不应由公共部门管理 D. 加重了国家财政负担
二、非选择题(共4大题,17题12分,18题14分,19题12分,20题14分,共52分。)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代)在乡里治理中,承担具体事务的人员不是国家官僚体系中的职员,其运行成本并不调动国家的财政资源。里正和村正是国家政权在基层的代理人,他们彼此及他们与其他社会力量分工协作,完成皇权国家政令的下达。基层的社会力量包括自发形成的“社邑”组织和得到官府认可的民间领袖,他们在基层组织一些公共事务,与基层行政系统相辅相成。
——摘编自刘后滨《唐朝基层政务与国家制度的弹性对接》
材料二 明中期以后,赣南等地流民增多,人员复杂,盗贼横行,地方为盗之风盛行。王阳明便出台“十家牌法”:以十家共一牌,轮流每家一天上各家巡查出入诸事项:敦促各家各户务必尊德重教、遵纪守法,凡有违反规定者,视情节轻重作相应处置,有严重者,须十家连坐。在王阳明拟定的《南赣乡约》中,见有乡村社会的各方力量;一是“民”,包括“居民”与“新民”。二是乡村富豪,包括本地大户和异境客商。约长对于其强横行为,一般是“令宽舍”,并尽力维持公道,如其恃强不听,则“率同约之人鸣之官司”。三是胥吏,包括县衙许元巍吏和乡里胥吏。四是官府,他们是民间纠纷、民与大户客商间冲突的最终裁者,也可以究治违反下乡的各色胥吏,也是授予约长权力的一方。约长可以看作乡村中的长老。约长的权力是由官府授予的,他在“晓谕”居民与新民、“劝令”大户客商“宽舍”,以及将不听之民及恃强凌众的大户富商、下乡索利的胥吏送官究冶时,所依靠的,是官府的授权,其根据是官法。
——摘编自董根洪《论王阳明的治国理政思想》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朝乡里治理实施的条件。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与唐朝乡里治理相比,明代基层乡村治理的变化。
18. 中美关系正常化是20世纪国际关系史上的重大事件。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基辛格作为尼克松政府处理外交事务的主要决策者和执行者,在改善中美关系的过程中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作为一个外交思想家,基辛格有一套自己的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体系。“世界的和平与稳定只能通过大国间的实力均势才能维持,美国的外交政策也只能靠实力才能得以实施。均势外交的核心就是在实力均衡的基础上,重建国际秩序,以多边力量制衡苏联扩张,保护美国最大的国家利益”。他批评美国保守主义为追求道义目标而罔顾地缘政治目标。他认为美国的地缘政治目标在于维持地区均势(如中东、南亚均势)和全球均势(如确保欧亚大陆不落入一强权手中)。这是其现实主义外交思想的真实写照。在现实主义外交思想指引下以及特殊的身份,使他成功地打开了中美关系的大门。
—摘编自沙靖宇《基辛格的现实主义外交思想与中美关系正常化》
材料二 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国际形势发生了重大转变: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军事实力对比朝着有利于苏联的方向发展,美苏全球争霸的战略态势呈现苏攻美守的局面,同时美国还深陷于越南战争的泥沼而难以自拔;另一方面,苏联已取代美国成为中国最危险的敌人。来自中国北部的安全威胁愈益增强。这些重大因素,连同中美现实主义式的外交互动有力地促成了中美外交的革命式接近。
——摘编自袁校斌、晋军《20世纪70年代后中美关系发展模式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基辛格外交思想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改善的原因。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此图表为20世纪上半叶中外重大历史事件简表(部分),从图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列出信息,写明论题,更论结合。)
20. 人类发展史表明,不同文明间的交流是文明发展的强大动力,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途径。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两汉时期,丝绸之路初步形成,隋唐尤其是唐朝陆上丝绸之路逐渐进入繁盛时期。随着造船、航海技术的进步,海运成本的比较优势,使海路逐渐兴起,陆路逐渐式微,海上丝路逐步占据主导地位,并大有取而代之趋势。就中国而言,在统一的时代中原王朝国力强盛,国强则丝路盛,在分裂的时代中原割据、国力较弱时,往往周边民族或政权势力强盛,这时陆路丝路阻断甚至废弃。古丝路主要是一条商贸物资流通的通道,物物交换、货物交易是主要形式,输出的依次是以丝绸、瓷器、茶叶等为大宗的中国特色物产,输入的则多半是香料、药材、珠宝玉器、珍禽异兽等域外奢侈品。古丝路也是中外人文交流的桥梁和纽带,人员往来与文化交流、宗教传播等相随而至,对中华文明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摘编自《从“丝绸之路”到“一带一路”》
材料二
——引用《中外历史纲要(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丝绸之路兴起和发展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全球航路开辟后世界发生的变化。赣州市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高三历史试卷
考试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卷上,在试卷上答题无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把答案写在答题卷上。)
1. 下图是特种邮票《癸卯年》中的第二枚“同圆共生”;其设计灵感来源于敦煌407窟“莲花三兔藻井”,表达出“生生不息、团圆美满”的吉祥寓意,背景衬以晋代傅玄《拟天问》中“玉兔捣药”的纹饰,表达“战胜疫情、国泰民安”的愿望。该作品主要体现了( )
A. 道教与佛教的相互影响 B.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
C. 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D. 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隋朝中国。材料“战胜疫情、国泰民安”等诠释的是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今社会发挥新作用,体现中华文化的继承和发展,D项正确;“三兔共耳”是隋朝敦煌壁画中佛教图案“三兔莲花藻井”,“玉兔捣药”是道教纹饰,二者表达人们的美好祝愿,而非相互之间的影响,排除A项;“源远流长”与材料寓意不符,排除B项;材料中的邮票艺术作品是传统文化与当代疫情结合,但未体现高于生活,排除C项。故选D项。
2. 郡国并行制是汉初重要的制度设计,由表可知这一制度( )
史料 出处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贾谊《过秦论》
(刘邦)“患吴、会稽轻悍;无壮王无以填之” 《史记·吴王濞传》
“会孝惠、高后时,天下初定;郡国诸侯各务自拊循其民” 《史记·吴王濞传》
“(梁孝王)府库金钱且直巨万,珠玉宝器多于京师” 《史记·梁孝王世家》
A. 是当时形势所迫的产物 B. 导致王国势力超过中央
C. 有效吸取了秦亡的教训 D. 是对西周分封制的回归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中国)。从材料可知,当时六国故地地方豪族势力仍旧强大,难以推行郡县制,只能分封诸侯加以镇抚,说明在六国故地恢复分封制是形势所迫,A项正确;材料只体现了梁孝王珠宝玉器多于京师,无法得出总体势力超过中央,排除B项;秦朝灭亡与废除分封制没有必然联系,排除C项;汉初在地方推行郡国并行制,非单纯的分封制,排除D项。故选A项。
3. 钱穆在《国史大纲》中认为,南北朝本是一个病的时代。而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中认为,南朝代表三国两晋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的正常状态。这反映了( )
A. 江南地区经济开发 B. 南方整体实力占优
C. 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D. 南方经济超过北方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南北朝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南朝代表三国两晋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的正常状态”可知,钱穆认为南北朝是一个病的时代,而唐长孺认为南朝代表了三国两晋时期的正常状态,结合所学可知,这一时期江南地区得到开发,这推动历史回归正常,A项正确;这一阶段北方整体实力超过南方,排除B项;经济重心开始南移是在安史之乱后,排除C项;南方经济超过北方地区是在宋朝,排除D项。故选A项。
4. 唐文宗公主安排婚姻时倾向于士族子弟,但士族们却不愿与皇家联姻,因为公主目无礼法、骄悍难治,以至于他感叹“民间修婚姻,不计官品而尚阀阅。我家二百年天子,顾不及崔、卢耶?”材料反映唐朝( )
A. 士族仍然处于权力的支配地位 B. 皇权受到了士族的极大挑战
C. 唐朝皇室不受儒家观念束缚 D. 门第观念仍然影响婚姻选择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唐文宗为公主安排婚姻时倾向于士族子弟”可知,随着时代的变化,科举制度的推广,唐朝士族的影响力在不断降低,但仍有一定的社会影响,皇室也会考虑与士族联姻,即体现了门第观念仍然影响婚姻选择,D项正确;士族在社会上有影响力,但不处于权力支配地位,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皇帝权力问题,只是婚姻方面,并且这时期士族势力不断削弱,排除B项;公主不守礼法,不能推导整个皇室成员的情况,并且唐朝时期皇室仍受儒家观念的束缚,排除C项。故选D项
5. 梁漱溟的《中国文化要义》提到:中国人爱说“读书明理”,这个“理”何所指 它不包含物理的理、化学的理、一切自然科学的理,社会科学上许多理,亦不包括在内。中国的书所讲的“理”也偏乎人世间许多情理。由此可见,中国的“理” ( )
A. 推动社会核心价值观嬗变 B. 体现对理想化的人格追求
C. 使儒学完成哲学化思辨化 D. 源于新的经营方式的产生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人世间许多情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明理学的“理”偏向于封建伦理道德,通过自我修养,升华价值追求,把这种追求上升到对社会、国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理”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人格的完善,B项正确;中国的“理”并未突破传统儒家思想的范畴,中国的社会核心价值观并未发生嬗变,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理”的情理和伦理化,并未使儒学完成哲学化和思辨化,排除C项;“理”形成于北宋时期,北宋时期并未有新的经营方式产生,排除D项。故选B项。
6. 《中国经济史纲要》认为:“中国在宋代至清代的历史进程中有过三次商业革命:第一次是宋代商业革命;第二次是明清商业革命;第三次是近代商业革命。”下列现象符合第三次商业革命的是( )
A. 面向大众基层市场蓬勃涌现 B. 商业资本积聚和工商业市镇兴起
C. 逐渐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D. 大量农产品和手工业品投放市场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结合所学可知,鸦片战争后,中国小农经济逐步解体,且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是材料所述第三次近代商业革命的主要表现,C项正确;宋朝时面向大众的基层市场蓬勃涌现,排除A项;商业资本积聚和工商业市镇兴起,大量农产品和手工业品投放市场,均出现在明清时期,排除B、D两项。故选C项。
7. 1860年11月,一名清朝官员上奏以“此次款议虽成,中国岂可一日而忘备”为至虑,倡“师夷智以造炮制船”之说,遂设安庆内军械所并规划建造上海机器局。此举旨在( )
A. 加强军备,以勤远略 B. 造炮制船;以剿发逆
C.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D. 取彼之长,巩固统治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60年(中国)。由材料“师夷智以造炮制船”可知,该官员倡导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在此基础上设安庆内军械所并规划建造上海机器局等军事工业,可以提高清政府的军事实力,达到维护封建统治的最终目的,D项正确;“勤远略”指的是抗击西方侵略者,排除A项;“剿发逆”指的是镇压农民起义,排除B项;“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指导思想,非目的,排除C项。故选D项。
8. 1933年,中央苏区在举行民主选举时,采取了“乡村居民,百把个人的村子或屋子,就可单独开会”的办法,开创了以“村选”为形式的乡村民主选举制度的先例。苏区的乡村选举( )
A. 助推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B. 落实了古田会议的基本精神
C. 扩大了革命统一战线的范围 D. 推动了工农民主政权的建设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中央苏区举行的选举使农民以村为单位参与民主选举,这有利于调动民众参政议政的积极性,D项正确;农村革命根据地在1927年就已建立,排除A项;古田会议的基本精神是“思想建党、政治建军”,材料信息与此无关,排除B项;革命统一战线在1927年的“四一二”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后彻底破裂,排除C项。故选D项。
9. 下图为1962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立志建设新农村》宣传画,与该图片信息相符的是( )
A 农业生产合作化 B. 人民公社化运动
C. 国民经济的调整 D. 大规模上山下乡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根据材料“1962年”“建设新农村”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克服困难, 1961年1月,中共八届九中全会决定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同时对政治、文化、教育、科研、民族、知识分子等方面的政策进行重要调整,因此材料内容体现了这时期国民经济的调整,C项正确;农业生产合作化是在1953—1957年,排除A项;人民公社化运动是1958年开展,排除B项;上山下乡运动大规模展开是在1968年,排除D项。故选C项。
10. 下表反映的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历的四次创业潮,据此可知( )
时间 创业主体 创业背景 创业者平均年龄 创业代表/企业
1979—1988年 知青、待业人群、乡镇企业农民 “个体户”政策出台 30岁以下 年广久“瓜子大王”
1992—1997年 公务员、复员军人 国企改制;公司法出台 30—40岁 俞敏洪“新东方”
1997—2006年 “海归” 互联网技术发展 30岁左右 马云“阿里巴巴”
2014年至今 社会各界人士 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20—40岁 程维“滴滴”
A. 都以民生行业为主 B. 创业年龄总体上升
C. 产业转型趋势明显 D. 学历门槛不断提高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79至今(中国)。表格反映的四次创业潮对科技含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反映了发展低端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趋势,C项正确;第一次创业潮以民生行业为主,后三次以国企改制、金融、留学等为主,排除A项;四次创业潮年龄波动较大,无法看出总体上升,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出学历门槛不断提高的趋势,排除D项。故选C项。
11. 有学者指出,罗马海外殖民地容纳了罗马殖民者和当地人,一个个殖民地也就充当了罗马和当地发生接触的门户。它让从属于不同聚落和文化的族群混杂而处,对罗马世界观向外延展起到了不可小觑的作用。该学者意在说明,罗马的海外殖民( )
A. 缓和了贵族与平民之间矛盾 B. 扩大了帝国的统治基础
C. 促进了希腊文化中心的转移 D. 推动了宗主国文化的传播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提示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罗马)。根据材料中的“一个个殖民地充当了和当地发生接触的门户……对罗马世界观向外延展起到了不可小觑的作用”可知,海外殖民地已成为罗马文化展示的窗口和门户,这推动了宗主国罗马文化的传播,D项正确;材料主要讲罗马海外殖民地促进了罗马人与外族人的文化交流,与社会矛盾和统治基础关系不大,排除A项、B项;亚历山大帝国促进了希腊文化中心的转移,排除C项。故选D项。
12. 到公元前6世纪,雅典民众的政治思想开始进化,大部分民众对不公正、剥削、违反法律等行为越来越敏感,并试图改变秩序背后所依据的规则。这反映了( )
A. 雅典公民范围不断扩大 B. 公民意识不断提高
C 伯里克利改革初见成效 D. 阶级矛盾不断激化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公元前6世纪(雅典)。根据材料“民众对不公正、剥削、违反法律等行为越来越敏感”可知,雅典公民的公民意识不断提高,民主政治不断发展,B项正确;雅典公民范围指本邦成年男性公民,“范围不断扩大”表述有误,排除A项;伯里克利改革时间为公元前5世纪,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材料无法体现雅典城邦阶级矛盾的激化,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这时期雅典公民意识不断提高的现象,排除D项。故选B项。
13. 12世纪的欧洲,随着罗马法的复兴,出现了新的法学和政治观念;认为君主权力的正当性来自法理,而不是来自宗教性的仪式——也就是说,来自血缘而非教会。这一变化( )
A. 根源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B. 宣告了封君封臣制度的瓦解
C. 表明王权高于教权局面形成 D. 顺应了世俗权力强化的要求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推断题、影响题、本质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2世纪(欧洲)。根据材料“认为君主权力的正当性来自法理,而不是来自宗教性的仪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强调君主的权力来自血缘,而不是宗教性仪式,这有利于加强王权,即顺应了世俗权力强化的要求,D项正确;欧洲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于14、15世纪,排除A项;题干体现的是教会权力和世俗王权之间的关系问题,而不是封君封臣制度的问题,排除B项;题干仅显示王权加强的趋势出现,但并不能表明王权已经大于教权,排除C项。故选D项。
14. 下图所反映的主题是( )
A. 欧洲文化的多元 B. 国家社会的转型
C. 社会习俗的变迁 D. 宗教神学的式微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欧洲。三幅图分别反映了欧洲从封君封臣制度到专制王权国家再发展到共和国,反映的主题是国家社会的转型,B项正确。材料主要体现法国社会制度转型,与多元文化无关,排除A项;材料看不出法国社会习俗的变迁,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宗教神学,排除D项。故选B项。
15. 历史学者郑寅达指出:一批战后新独立国家依然保留着大量的殖民地时代形成的私有制经济成分,并在独立后推行的国有化基础上又生长出新的官僚资本主义统治阶层。这是缘于( )
A. 国内经济的飞速发展 B. 历史和现实的考量
C. 殖民国家的经济侵略 D. 东西方文化的差异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世界。根据材料“一批战后新独立国家依然保留着大量的殖民地时代形成的私有制经济成分,并在独立后推行的国有化基础上又生长出新的官僚资本主义统治阶层”可知,在二战后出现了一大批新兴民族国家,这些国家发展道路的选择是基于新兴国家本身历史和对于现实的考量,B项正确;二战后新兴独立国家并未实现经济飞速发展,排除A项;二战后西方殖民国家受到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影响,被迫放弃殖民统治,排除C项;文化差异与材料无直接关联,不是主要原因,排除D项。故选B项。
16. 2004年意大利《文化与景观法典》第111条规定:“传统的合作模式中,私营部门主要负责酒店、餐馆和提供旅游服务、产品相关的商店;公共部门则专注于历史建筑、公园和博物馆等。但当公共部门缺乏充足的经费时,这种模式就会受到质疑。”这说明文化景观的保护( )
A. 应该由私营部门主导 B. 需私营部门更多参与
C. 不应由公共部门管理 D. 加重了国家财政负担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04年(意大利)。根据材料“但当公共部门缺乏充足的经费时,这种模式就会受到质疑”可知,政府出现财政困难时,不利于对文化遗产的保护,需要私营部门的更多地参与到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来,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私营部门的参与,非主导,排除A项;材料没有提及不应由公共部门管理,排除C项;材料无法体现“加重国家财政负担”,排除D项。故选B项。
二、非选择题(共4大题,17题12分,18题14分,19题12分,20题14分,共52分。)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代)在乡里治理中,承担具体事务的人员不是国家官僚体系中的职员,其运行成本并不调动国家的财政资源。里正和村正是国家政权在基层的代理人,他们彼此及他们与其他社会力量分工协作,完成皇权国家政令的下达。基层的社会力量包括自发形成的“社邑”组织和得到官府认可的民间领袖,他们在基层组织一些公共事务,与基层行政系统相辅相成。
——摘编自刘后滨《唐朝基层政务与国家制度的弹性对接》
材料二 明中期以后,赣南等地流民增多,人员复杂,盗贼横行,地方为盗之风盛行。王阳明便出台“十家牌法”:以十家共一牌,轮流每家一天上各家巡查出入诸事项:敦促各家各户务必尊德重教、遵纪守法,凡有违反规定者,视情节轻重作相应处置,有严重者,须十家连坐。在王阳明拟定的《南赣乡约》中,见有乡村社会的各方力量;一是“民”,包括“居民”与“新民”。二是乡村富豪,包括本地大户和异境客商。约长对于其强横行为,一般是“令宽舍”,并尽力维持公道,如其恃强不听,则“率同约之人鸣之官司”。三是胥吏,包括县衙许元巍吏和乡里胥吏。四是官府,他们是民间纠纷、民与大户客商间冲突的最终裁者,也可以究治违反下乡的各色胥吏,也是授予约长权力的一方。约长可以看作乡村中的长老。约长的权力是由官府授予的,他在“晓谕”居民与新民、“劝令”大户客商“宽舍”,以及将不听之民及恃强凌众的大户富商、下乡索利的胥吏送官究冶时,所依靠的,是官府的授权,其根据是官法。
——摘编自董根洪《论王阳明的治国理政思想》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朝乡里治理实施的条件。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与唐朝乡里治理相比,明代基层乡村治理的变化。
【答案】(1)条件:国家的大一统,中央集权制的加强;户籍制度的完善;法律制度的完善;乡里自治(贤人政治)的传统。
(2)变化:基层治理参与人员增多;职能的扩大;注重社会教化;具有乡规民约的规范。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唐朝(中国)。条件:根据材料“基层的社会力量包括自发形成的“社邑”组织和得到官府认可的民间领袖”得出,乡里自治(贤人政治)的传统;根据所学知识,可从唐朝政治环境分析回答,如国家的大一统,中央集权制的加强;根据所学知识还可从,户籍制度的完善;法律制度的完善等方面回答。
【小问2详解】
本题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明代(中国)。变化:根据材料“一是“民””“二是乡村富豪”“三是胥吏”“四是官府”得出,基层治理参与人员增多;根据材料“约长的权力是由官府授予的,他在“晓谕”居民与新民、“劝令”大户客商“宽舍”,以及将不听之民及恃强凌众的大户富商、下乡索利的胥吏送官究冶”得出,职能的扩大;根据材料中《南赣乡约》的内容和所学知识得出,注重社会教化;具有乡规民约的规范。
18. 中美关系正常化是20世纪国际关系史上的重大事件。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基辛格作为尼克松政府处理外交事务的主要决策者和执行者,在改善中美关系的过程中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作为一个外交思想家,基辛格有一套自己的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体系。“世界的和平与稳定只能通过大国间的实力均势才能维持,美国的外交政策也只能靠实力才能得以实施。均势外交的核心就是在实力均衡的基础上,重建国际秩序,以多边力量制衡苏联扩张,保护美国最大的国家利益”。他批评美国保守主义为追求道义目标而罔顾地缘政治目标。他认为美国的地缘政治目标在于维持地区均势(如中东、南亚均势)和全球均势(如确保欧亚大陆不落入一强权手中)。这是其现实主义外交思想的真实写照。在现实主义外交思想指引下以及特殊的身份,使他成功地打开了中美关系的大门。
—摘编自沙靖宇《基辛格的现实主义外交思想与中美关系正常化》
材料二 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国际形势发生了重大转变: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军事实力对比朝着有利于苏联的方向发展,美苏全球争霸的战略态势呈现苏攻美守的局面,同时美国还深陷于越南战争的泥沼而难以自拔;另一方面,苏联已取代美国成为中国最危险的敌人。来自中国北部的安全威胁愈益增强。这些重大因素,连同中美现实主义式的外交互动有力地促成了中美外交的革命式接近。
——摘编自袁校斌、晋军《20世纪70年代后中美关系发展模式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基辛格外交思想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改善的原因。
【答案】(1)主要内容:着眼稳定的国际均势战略布局;遵循国家利益至上原则;重视地缘政治力量,以构建区域均势;以强大的国家实力为支撑。
(2)原因: 美苏全球争霸中,美国处守势;美国深陷越战泥潭;基辛格等外交相关人员助推;中国综合国力增强;中国应对来自苏联威胁的需要;解决台湾问题的需要。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现代美国。根据材料一“世界的和平与稳定只能通过大国间的实力均势才能维持,美国的外交政策也只能靠实力才能得以实施”可知,着眼稳定的国际均势战略布局;根据材料一“保护美国最大的国家利益”可知,遵循国家利益至上原则;根据材料一“他认为美国的地缘政治目标在于维持地区均势(如中东、南亚均势)和全球均势(如确保欧亚大陆不落入一强权手中)”可知,重视地缘政治力量,以构建区域均势;根据材料一“美国的外交政策也只能靠实力才能得以实施”可知,以强大的国家实力为支撑。
【小问2详解】
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现代中国和美国。根据材料二“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军事实力对比朝着有利于苏联的方向发展”可知,美苏全球争霸中,美国处守势;根据材料二“美国还深陷于越南战争的泥沼而难以自拔”可知,美国深陷越战泥潭;根据材料一“基辛格作为尼克松政府处理外交事务的主要决策者和执行者,在改善中美关系的过程中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可知,基辛格等外交相关人员助推;结合所学可知,中国综合国力增强;根据材料二“ 苏联已取代美国成为中国最危险的敌人”可知,中国应对来自苏联威胁的需要;结合所学可知,解决台湾问题的需要。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此图表为20世纪上半叶中外重大历史事件简表(部分),从图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列出信息,写明论题,更论结合。)
【答案】示例一:
历史信息:币制改革、罗斯福新政、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
论题:改革是解决社会危机、促进社会进步的重要手段之一。
阐述: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重创美国经济,通过罗斯福新政予以缓解,新政是美国政府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使美国得以重新正常发展。罗斯福新政也给资本主义国家的改革提供了一种模式。
1921年,苏俄通过“新经济政策”摆脱了经济危机,巩固了政权。在斯大林执政时期,继续摸索发展出路,最终确立苏联模式。新模式的确立使苏联在20世纪20-30年代世界经济大萧条时一枝独秀,加快了苏联工业化步伐,为卫国战争胜利奠定基础。
为应对世界经济危机的冲击,国民政府在1935年进行“币制改革”,为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也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基础。
综上所述,改革是当时危机化解的重要措施,能够促进社会的进步。
示例二:
历史信息:九一八事变、苏德战争(太平洋战争)、二战结束。
论题:反法西斯侵略是当时世界各国的共同任务。
阐述:法西斯组织势力在意大利、德国、日本相继取得本国统治权,在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爆发后,其进一步活跃并积极对外扩张。日本侵略者于1931年发动九一八事变,开启第二次世界大战序幕,意大利于1935年入侵埃塞俄比亚,德国1939年9月入侵波兰,世界处于战争笼罩下。
随着战争推进,特别是1937年七七事变、1940年6月苏德战争和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战争蔓延至全球范围。反击法西斯成为世界共同任务,合作成为共识。美、英、苏、中等26个反法西斯国家的代表于1942年1月签署《联合国家宣言》,这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世界各国在反法西斯同盟旗帜下通力合作,以日本1945年9月正式签署无条件投降书为标志,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综上所述,法西斯一度成为世界的主要威胁,世界各国经过合作最终战胜法西斯势力,维护了世界和平,推动社会进步。
示例三:
历史信息:十月革命、中国共产党成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
论题:马克思主义不断丰富发展
阐述: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的伟大飞跃,这是列宁深刻洞悉帝国主义时代资本主义发展的新特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俄国革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创造性地提出社会主义可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等一系列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是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马克思主义。
俄国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了准备,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中国共产党人结合革命实际,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造性地形成“工农武装割据”思想,丰富了马克思主义革命理论。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自诞生以来,随时代发展,特别是和俄国、中国的国情相结合,形成了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马克思主义得到进一步丰富发展。
示例四: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示例五:世界经济危机对中国的影响
【解析】
【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选择观点说明题,时空是现代世界。首先,提取历史信息,从20世纪上半叶中外重大历史事件简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信息,如币制改革、罗斯福新政、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等。其次,拟定论题,根据图示信息并结合所学罗斯福新政、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等相关知识得出论题:改革是解决社会危机、促进社会进步的重要手段之一。然后,展开阐述,结合所学罗斯福新政的相关知识可知,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重创美国经济,通过罗斯福新政予以缓解,新政是美国政府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使美国得以重新正常发展,罗斯福新政也给资本主义国家的改革提供了一种模式;结合所学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的相关知识可知,1921年,苏俄通过“新经济政策”摆脱了经济危机,巩固了政权,在斯大林执政时期,继续摸索发展出路,最终确立苏联模式,新模式的确立使苏联在20世纪20—30年代世界经济大萧条时一枝独秀,加快了苏联工业化步伐,为卫国战争胜利奠定基础;结合所学币制改革的相关知识可知,为应对世界经济危机的冲击,国民政府在1935年进行“币制改革”,为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也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基础。最后总结,对论题进行升华,如改革是当时危机化解的重要措施,能够促进社会的进步。其他角度言之有理即可,如选择九一八事变、苏德战争(太平洋战争)、二战结束,可得出论题:反法西斯侵略是当时世界各国的共同任务;选择十月革命、中国共产党成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可得出论题:马克思主义不断丰富发展。阐述时言之有理即可。
20. 人类发展史表明,不同文明间的交流是文明发展的强大动力,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途径。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两汉时期,丝绸之路初步形成,隋唐尤其是唐朝陆上丝绸之路逐渐进入繁盛时期。随着造船、航海技术的进步,海运成本的比较优势,使海路逐渐兴起,陆路逐渐式微,海上丝路逐步占据主导地位,并大有取而代之趋势。就中国而言,在统一的时代中原王朝国力强盛,国强则丝路盛,在分裂的时代中原割据、国力较弱时,往往周边民族或政权势力强盛,这时陆路丝路阻断甚至废弃。古丝路主要是一条商贸物资流通的通道,物物交换、货物交易是主要形式,输出的依次是以丝绸、瓷器、茶叶等为大宗的中国特色物产,输入的则多半是香料、药材、珠宝玉器、珍禽异兽等域外奢侈品。古丝路也是中外人文交流的桥梁和纽带,人员往来与文化交流、宗教传播等相随而至,对中华文明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摘编自《从“丝绸之路”到“一带一路”》
材料二
——引用《中外历史纲要(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丝绸之路兴起和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全球航路开辟后世界发生的变化。
【答案】(1)特点: 经历了陆上丝路逐渐式微和海上丝路兴起的变化过程;丝路的兴衰受朝代治乱兴衰的影响;是中外人文交流的桥梁、纽带;古代丝路贸易输入的主要是奢侈品,输出的主要是中国特产;促进了中华文明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
(2)变化: 世界各地人们的往来更为密切,人口的迁移更为频繁;世界动植物伴随人口迁移而进行大交流;海路在世界贸易中的重要性大大提升,形成传统的印度洋贸易和新兴的大西洋贸易、太平洋贸易齐头并进的态势;拉开欧洲海外扩张的序幕;人类认识世界的视野更为广阔,人类历史由分散走向整体。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特点:根据材料一“隋唐尤其是唐朝陆上丝绸之路逐渐进入繁盛时期”“海上丝路逐步占据主导地位”得出,经历了陆上丝路逐渐式微和海上丝路兴起的变化过程;根据材料一“在统一的时代中原王朝国力强盛,国强则丝路盛,在分裂的时代中原割据、国力较弱时,往往周边民族或政权势力强盛,这时陆上丝路阻断甚至废弃。”得出,丝路的兴衰受朝代治乱兴衰的影响;根据材料一“古丝路也是中外人文交流的桥梁和纽带”得出,是中外人文交流的桥梁、纽带;根据材料一“输出的依次是以丝绸、瓷器、茶叶等为大宗的中国特色物产,输入的则多半是香料、药材、珠宝玉器、珍禽异兽等域外奢侈品。”得出,古代丝路贸易输入的主要是奢侈品,输出的主要是中国特产;根据材料一“对中华文明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得出,促进了中华文明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
【小问2详解】
本题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5-18世纪(世界)。根据所学知识,可从人口迁移、物种交流、海外贸易等方面回答,如:世界各地人们的往来更为密切,人口的迁移更为频繁;世界动植物伴随人口迁移而进行大交流;海路在世界贸易中的重要性大大提升,形成传统的印度洋贸易和新兴的大西洋贸易、太平洋贸易齐头并进的态势;拉开欧洲海外扩张的序幕;人类认识世界的视野更为广阔,人类历史由分散走向整体。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