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教学设计
教学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本课我主要运用的是“思维导图”和“问题探究”相结合的复习模式。通过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创设简练而又高度概括的思维导图,让学生快速复习所学内容,夯实知识基础,对单元知识脉络形成清晰的主干印象,加深学习者对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解。此外,在每一课思维导图之后,附上典型例题,明确做题方法,讲练结合,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学科素养。增加“易混易错”点,设置成判断题的形式,将学生最易弄错的知识点和核心概念,汇聚讲解,帮助学习者查漏补缺。设置“能力提升”题目,引导学习者以合作探讨的形式,合作攻破难题,并在解题过程中总结方法,达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目的。
教学背景分析
课题及教学内容分析本单元主要讲述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的历史,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是指从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开始至今共40多年的历史,包括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及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的历程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情况。 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是中国现代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总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以来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持续探索出来的,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们在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方面取得的伟大成就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这正是教材四、五、六单元的学习内容,这也就决定了本单元内容对后面教学内容起着总领作用,在本册书占有核心地位。本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最重要的特征,就是本单元标题所揭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历史性伟大转折,中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了解中国现代史的重要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能够阅读并分析重要的历史文献资料,学会社会调查的基本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释历史问题,客观地论证历史事物; 知道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认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一个曲折漫长的过程;能从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中体会到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实现伟大转折——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进行伟大探索——改革开放;开辟伟大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教学难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如何从实践中逐步形成的?
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
教学资源 历史图片 历史地图 文字材料 多媒体
板书设计
第三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由学生补充完成时空坐标,参考如下: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课前播放《改革开放再出发》视频,引导学生思考:视频中提到的嘴艰苦的道路是什么?是什么路引领中国走向繁荣富强? 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弄清道路所指内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点名主旨,引出主题。
时空坐标 师: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之一,清晰的时空观念对历史学习非常有帮助。请同学们拿出纸笔,将时间轴上的大事件补充完整。请一位同学在黑板上作答。 学生在纸上自由完成时间轴。一位同学在黑板上作答。 时间轴提纲挈领,形成本单元主线脉络。
知识结构 构建单元知网 师:本单元主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第7课徘徊中的伟大转折是走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端,第8、9课上下求索的改革开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第10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升华,第11课百年追寻中国梦是中国人百年来衣带渐宽终不悔的追寻。现在我们就按这个知识逻辑来梳理本单元知识体系。 学生听解读,并标记关键词。 分解单元知识主题,使知识结构更系统化。
高效梳理知识体系 第7课:《伟大的转折》——教师提问式梳理。 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教师以思维导图法呈现知识体系,引导学生分组回顾知识点。第9课:《对外开放》——教师提供不完整思维导图,由学生补充完整并抢答。第10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表格法梳理,组织学生抢答。第11课:《中国梦》——关键词法梳理,引导学生齐答。典型例题演练每课课后插入一到二道选择题,多次演练后,启发学生领悟做选择题的方法:“定好时间点,找准关键词,善用排除法”。 学生齐答、抢答、分组回答教师问题,配合教师活动。学生运用教师提示的方法,及时完成课后习题。 高效复习所学内容,查漏补缺。活动形式多样,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第三部分易混易错 师总结易混易错点题目,组织学生抢答,并启发学生解答:1.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我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没有改变土地所有制性质。( )3.经济特区实行特殊的社会制度。( )4.中共十四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 ) 抢答题目,并解答题目背后关联的知识点。 归类比较分析,重点突破易错点,使知识结构更加清晰。
第四部分能力提升 引导学生分工合作完成材料题解答,并总结方法。 分工合作制定答案,明确考点,总结材料题做题方法,选出发言人。 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从材料中提取和归纳信息、论从史出的能力。
课堂小结 一首打油诗再次总结本课内容:三中全会风云变,改革开放促发展。百年褴褛中国梦,东方风来满眼春。 呼应开头,升华主旨。
教学反思
本次备课是一个不断的自我否定自我反思自我改进的过程。本单元一共有五课,主要讲述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的历史,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是指从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开始至今共40多年的历史,包括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及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的历程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情况,知识驳杂又抽象。如何使学生对本单元主题内容形成清晰直观的认识,架构起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是我必须要考虑的事情。而除了知识结构之外,学生做题能力和历史思维的培养,也应是历史复习课所重点关注的内容。基于以上考虑,我最终选择了“时空坐标”——“知识结构”——“易混易错”——“能力提升”这样的主题呈现方式。在备课过程中,我遇到了许多困难。其中以课件中“思维导图”的绘制为最甚。八下历史教材中数本单元课数最多,知识点也最为抽象。在这种情况下,每课知识点逐一复习必然占用大量的课堂时间,降低课堂效率,但知识体系的梳理又是必不可少的。那怎么办呢?基于以上顾虑,我最终选择了“思维导图”式的呈现方法。以思维导图为线,以学生自主梳理为主体,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齐答、抢答、分组答、动手答等各种形式,既活跃了课堂氛围,节省了时间,又帮助学生夯实了基础,最终效果不错。然而在备课过程中,由于office技术掌握不够熟练,每一张思维导图PPT的绘制都花费了我大量的时间,甚至一度不得不求助于朋友帮忙。这使我产生隐忧,教师教学能力的成长,也应包含电子办公能力的不断增强,不然空有想法,无法呈现出来,这将是一件多么遗憾的事。在此方面,我当有长足的进步空间。此外,在备课过程中,广泛搜集资料有助于我学科视野的拓展。为了备好本课,我下了几十份有关本单元复习的课件,虽然最后结果都不是很合意。但是在广泛浏览的过程中,我的备课思路逐渐被拓宽,知识回路更清晰,偶尔会有眼前一亮,“哦,还可以这样备”的明悟。对知网核心论文的搜集,尤其对我有帮助,虽未有直接相关的教学设计,但最新教学理念和思路的各种碰撞,依然给了我极大的启发。我由此感觉,绝不敷衍的学习能力,应该被贯穿于每一节课堂之中。 本课框架虽工,但依然有很多不足之处,如对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解读不够深入等,课时所限,未能绵绵俱到,略有遗憾。
PAGE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