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点突破,学渔得鱼——《故乡》教学案例
【教例简介】
小说教学一直是阅读教学中的难点,特别是经典小说的教学,老师们更是难以把握其要点,往往觉得哪个点都重要,结果是眉毛胡子一把抓,到最后学生感觉学了好多,可是好像又什么都没有学。执教《故乡》一课时,抓住小说的核心——人物,选择其中的一节来赏读和探究。让学生在某一个点上深挖,细品,给学生提供了一种有效的品读小说的方法:理解内容、揣摩妙点、评说人物,给我们做了很好的示范。
一、铺垫导入
1.老师点出《故乡》一课可以品读的点特别多。举例:一个贯串全文的“变”字,一种贯串全文对比手法,一幅定下全文基调的“故乡远景图”,两只“乌篷船”,三个主要人物,三段式的情节,四种肖像描写笔法,对闰土的五次肖像描写等。基础知识中的三个“飞”,四个“然”,四个“望”,四个“仿佛”,五个“大约”,十几个量词,十几个叠词,十几个色彩词,十几个用得精美的单音节动词,十几个用得精美的双音节词,很多组同义词、反义词等等等等可以进行品味。但今天我们只能选取一处进行理解、品读、赏析。
2.老师从课后练习中的一句话引出“这篇小说实际上写了两个故乡,一是记忆中的故乡,一是现实目睹的故乡”,然后让学生来说话。
学生就“闰土”“杨二嫂”“情感”“交往”“生活”等方面交流,老师小结。
3.定向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品读课文中写“现实目睹的闰土”这一部分。
二、理解内容
1.学生朗读“这来的便是闰土……像是松树皮了”这一段。老师穿插对少年闰土的评说(略)。
2.学生朗读“我这时很兴奋……我也说不出话”这一部分。老师穿插对少年闰土的评说(略)。
3.学生朗读“他回过头……请老爷……”这一部分。老师穿插对少年闰土的评说(略)。
4.学生朗读“我问问他的情况”这一段。老师穿插对少年闰土的评说(略)。
5.引导学生用一个词概括这几段文字对闰土的描写。最后引出一个“苦”
6.师生分析闰土的苦——苦情(劳苦 穷苦 困苦 悲苦 愁苦)——苦因(多子、饥荒、兵、匪、官、绅)
三、揣摩妙点
1.明确学习方法——妙点揣摩法。
2.占拨“妙点揣摩法”:一是看文中的“点式妙点”;二是看文中的“串式妙点”;三是看文中的“面式妙点”。着眼点:内容、语言、技法、构思布局、情感、目的。
3.先进行“点式妙点”品析,第一部分“这来的便是闰土”一段。
4.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分享交流,老师点评,最后小结。
妙在一个“变”字贯串全文内容;
妙在对比手法写肖像;
妙在肖像描写中层次美;
妙在外貌描写非常细腻;
妙在灰黄的脸上有着“很深的皱纹”;
妙在即使做客也没有好一点的衣服;
妙在对手的描写……
5.第二部分——“我这时候很兴奋……我也说不出话来”这几段。
6.学生品读分享,老师适时点评,最后小结。
“阿!”用得好……
“哥”用得好……
标点用得好……
“涌”字和得好……
7.第三部分——“我问问他的景况……便拿起烟管来默默地吸烟了”这几段。
8.学生自读,分享交流,老师点评、点拨,小结。
(小结内容略)
9.第四部分——“母亲问他”
10.师生对话,老师小结。
(小结内容略)
四、评说人物
1.老师解说“评说人物形象”和“一句话人物短评”。
2.“一句话人物短评”从内容看,有两种表达:一种是直评式,即直接说出这个人物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一种是深化式,既点示出这个人物的代表意义。
从语言看,也有两种表达:一种是平实性语言,一种是文艺性语言。
3.学生再读课文,圈点批注,准备发言。
4.学生以“中年闰土”为对象,发表一句话短评,老师点评指导。
5.老师小结。
(小结内容略)
五、回扣课文,学习小结。
1.学生诵读课文最后一部分。
2.老师小结一:作者真切地抒发了对现实的强烈不满,表达了希望新生活的炽热感情。
3.老师小结二:小说阅读三步法:理解内容——多角度品析;揣摩妙点——多侧面发现;评说人物——多层次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