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娄底市部分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湖南省娄底市部分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64.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2-06 22:20: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娄底市部分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考查范围:1-4单元 满分:100分 时间:45分钟
一、单选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4分,共8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周口店遗址历经百年发掘,发现了世界同期古人类遗址中最具说服力的用火证据,灰烬层最厚处约达6米,把人类用火的历史追溯到距今四五十万年前,成为人类进化史上的里程碑。这一重大发现表明( )
A. 周口店人是世界上最早的古人类 B. 周口店人已经进化到新石器时代
C. 周口店遗址是人类进化史的见证 D. 周口店人已经掌握人工取火技术
2. 大汶口发掘的墓葬中,陪葬猪头的少者一二个,多者三五个,最多达十四个。四川大溪文化遗址发掘的74座墓中,有的墓没有随葬品,而有的墓葬品却达58件之多,有座墓中死者还头枕一支大象牙。这表明当时( )
A. 出现贫富分化现象 B. 不同区域文化趋同
C. 原始农业开始产生 D. 已经进入文明时期
3. 春秋时期的孔子主张克己复礼,战国时期的荀子则主张隆礼重法。春秋时期老子主张退回小国寡民的时代,而战国时期的黄老之学则主张顺应民时、轻徭薄赋。思想领域的这种演变( )
A.得益于儒道两家的融合 B.体现了思想家理想化的社会诉求
C.顺应了社会转型的需要 D.集中体现了下层平民的内在要求
4. 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这里“周秦之变”的根源是( )
A. 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B. 贵族政治家国一体
C. 礼崩乐坏百家争鸣 D. 铁犁牛耕私田开垦
5. 汉武帝征召董仲舒,破格任用主父偃,重用酷吏张汤,拔卫青于奴仆,起用南阳制铁商孔仅、齐地盐商东郭咸阳为大农丞,商人之子桑弘羊为治粟都尉,招募张骞出使西域,史载“汉之得人,于兹为盛”。汉武帝的用人策略( )
A. 突出了儒学的独尊地位 B. 奠定盛世局面人才基础
C. 表明察举制的作用明显 D. 旨在平衡各阶层的利益
6. 岭南潮汕地区发掘的汉代墓葬中,出土了大量青铜器、陶器等文物;而该地区发掘的南北朝墓葬,则发现有各类铁器及制造精美并带有佛教色彩花纹的瓷器等文物,青铜器完全绝迹。该现象发生的原因是( )
A. 南方青铜铸造技术的衰落 B. 佛教在潮汕地区的广泛传播
C. 岭南地区生产技术的进步 D. 南北经济交流促进民族交融
7. 前秦宰相王猛曾对苻坚留有遗言:“晋虽僻陋吴越,乃正朔相承。亲仁善邻,国之宝也,臣没之后,愿不以晋为图。”王猛去世后,苻坚对群臣说:“今奉命于天,吾统承大业垂二十载,芟夷逋秽,四方略定,为(唯)东南一隅未宾王化。”据此可知,该时期( )
A. 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尖锐 B. 国家统一促进民族交融
C. 正统之争蕴含华夏认同 D. 南北民族矛盾已经消除
8. 据《晋书·舆服志》记载,魏明帝喜戴刺绣小帽。这种小帽原来是北方少数民族女性所戴,用彩锦织成,色彩艳丽,传入中原以后男女通用,南朝一度盛行。这表明魏晋时期(  )
A.男女社会地位平等 B.汉族引领社会风尚
C.少数民族完成汉化 D.民族交融不断加深
9. 唐初的租庸调制以均田制为基础,即使农民分配到的实际土地没有达到法定授田标准,每丁每年也要纳定额的租调。唐中期实行两税法,依户等纳钱,依地亩纳粟。由此可见,这一改革( )
A. 使赋税原则由税丁变为税产 B. 货币开始成为主要税收形式
C. 进一步加重百姓的赋税负担 D. 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加强
10. 如表反映了唐代江南地区润州、常州、苏州和湖州户数变化。据此推论唐代中后期( )
典籍 时间 户数
《旧唐书·地理志》 唐贞观年间(627—649) 72000户
《新唐书·地理志》 唐天宝年间(742—756) 354000户
《元和郡县制》 唐元和年间(806—820) 164000户
A. 政权更替扩大南北经济差距 B. 社会动荡影响经济发展
C. 人口南迁江南经济开始发展 D. 土地兼并人地矛盾尖锐
11. 宋代的地方行政机构分为州(府、军)和县两级,最高长官不允许武将担任,也不在当地的行政官员中产生,而是由朝廷派文官去担任,并且三年一换,不得连任。这一变化( )
A.缓解了宋的三冗问题 B.强化了中央集权统治
C.提高了地方治理能力 D.直接促成了尚学风气
12. 南宋袁采在《袁氏世范》中描述“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有钱则买,无钱则卖,富贵盛衰,更迭不常,或昔富而今贫,或昔贵而今贱”。导致该现象发生的主要原因是( )
A. 商品经济发展 B. 战争致社会动荡
C. 土地兼并严重 D. 人口流动性加强
13. 元朝时期,统治者决议“三国各与正统,各系其年号”,确定了宋、辽、金三朝独立成史的原则,修正了南北朝修史时出现的“南书谓北为‘索虏’,北书谓南为‘岛夷’”的弊病。在对三朝历史编纂中,力图用相似的篇幅设置来记录三朝历史发展进程,负责编纂的史官也来自不同民族。元朝此举旨在( )
A. 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交流融合 B. 推动边疆地区的有效治理
C. 实现民族平等加强民族团结 D. 增强民族认同巩固“大一统”
14. “熙宁(宋神宗年号),青苗法取息二分,提举使复以多散为功,遂立各州定额,而有抑配(强制分配)之弊。”据此可推知青苗法(  )
A.使农民摆脱了高利贷的繁重盘剥 B.实际效果与预期目标存在差距
C.使政府实现了对经济的有效调控 D.打击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
15. 宋代理学家反复强调,“天理”作为普遍绝对的本体存在,也是一种道德存在,“理”就是一个最高的道德原理。“天理”支配着世界的秩序和变化,不仅是一切自然物的内在法则,也是社会生活的规范与人文法则。这反映出当时( )
A. 封建制度渐趋衰落 B. 儒学理论体系的重构
C. 儒学独尊地位加强 D. 儒学世俗化与宗教化
16.明代时实行水利奏报制度,通过规范奏报行为,严密奏报程序,监督奏报官员等管理机制,确保获取精确、全面的水利信息,并予以科学、有效的决策应对。这一制度(  )
A.解决了水利方面危机 B.有效地稳定了社会秩序
C.确保了农业生产安全 D.有利于农耕经济的发展
17.明中期,苏州东城“比屋皆工织作”“苏民素无积聚,多以丝织为业”,杭州城东北“机杼之声,比户相闻”,这反映了(  )
A.金钱至上的社会风尚 B.官营丝织业的衰落
C.民营丝织业的兴盛 D.弃农经商现象十分严重
18.乾隆年间,英国使臣马戛尔尼来华,看到中国景象后断定:“中国社会已经被卡住无法前进”“它的繁荣已经结束”“在这里可以轻而易举地登陆”。这说明当时清朝(  )
A.因英国侵略而发展停滞 B.盛世的繁华背后隐藏着危机
C.对外厉行闭关自守政策 D.遭到白莲教起义的沉重打击
19.1757年,乾隆帝降旨限定广州一口同外国通商,之后清廷相继制定了《防范外夷规条》《交易章程》等一系列全面约束管制外商活动的正式章程。这些举措(  )
A.禁绝了一切中外贸易往来 B.阻碍了中国商品经济发展
C.避免了外国殖民者的侵扰 D.保障了造船业的领先地位
20.以李贽、戴震、颜元、顾炎武、王夫之、黄宗羲等学者为代表的一批明清早期启蒙思想家,在批判和否定宋明理学家纯粹道义论、幸福观的同时,还重构了幸福的内涵,倡导重欲、尚利、贵私的价值取向,形成了全新的均衡幸福观。这表明明清早期启蒙思想( )
A. 丰富与发展了传统儒家思想 B. 与西方启蒙思想核心相吻合
C. 反映了资产阶级的利益诉求 D. 动摇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1小题,共20分。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
材料一 “江南…自(东晋)义熙十一年…至于(宋文帝)元嘉末,三十有九载,兵车勿用,民不外劳,役宽务简,氓庶(百姓)繁息,至余粮栖亩,户不夜扃(门上环钮),盖东西之极盛也。”
——《宋书》
材料二 “唐初赋敛之法曰租庸调……玄宗之末,版籍(指户口册)浸坏……至是(780年),炎建议作两税法,……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其租庸调、杂徭悉省。……天下便之,人不土断而地著,赋不加敛而增入,版籍不造而得其虚实,贪吏不诫而奸无所取,自是轻重之权始归于朝廷。”
——《旧唐书·杨炎传》
宗法制 示例: 宗法制是西周时期以周公为代表的执政者推行的一项政治制度。 宗法制以血缘亲疏与嫡庶来确定继承关系和名分,其核心为嫡长子继承制。 宗法制有利于解决统治阶级内部在权力和财产分配方面的冲突与矛盾。
材料三 明清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示意图
(1)根据材料一,概括南朝时江南农业发展的原因(不得照抄材料),并指出江南经济的发展对我国古代经济格局的变化有何影响?(8分)
(2)请参考材料二,模仿所给的示例,用简洁的语言解释两税法。(6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请在农业、手工业、商业领域各举一例,说明明清时期出现的新现象。(6分)
娄底市部分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
历史 参考答案
1-5 CACDB 6-10 CCDAB
11-15 BADBB 16-20 DCBBA
21. (1)原因:社会安定;兵役徭役负担减轻;人口增加。(6 分)
影响: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基础。(2 分)
(2)两税法:唐中期(或780年)宰相杨炎主持的一次税制改革。
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分夏、秋两次征收,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
两税法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6分)
(3)农业:明清时期,一些新的农作物品种输人中国,高产粮食作物玉米、甘薯的推广种植;经济作物品种繁多、种植广泛;农民兼营产品初级加工或相关副业。(任答一点得2分)
手工业:出现新的经营方式——开设工场,使用自由雇佣劳动进行较大规模的生产。(任答一点得2 分)
商业:长途贩运和大额贸易发展;形成实力雄厚的商人群体,如徽商和晋商;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活跃。(任答一点得2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