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台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期末测试历史
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4.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选择性必修1、选择性必修2前四单元。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西汉初期,凡有重要的政事,如立新君、立储、封赠、赏功、罚罪等事,往往是由皇帝委托丞相主持的。先由丞相召百官集议,集议的结果再由丞相领衔上奏皇帝,最后由皇帝和丞相共同决策定议。据此可知,西汉初期( )
A 中枢机构发生了异变 B. 君权遭到严重削弱
C. 君权与相权矛盾消除 D. 丞相拥有较大权力
2. 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法案规定:减少32个小的选举城镇的代表名额,增加新兴城市如曼彻斯特、伯明翰、里兹等的代表名额。这次改革( )
A. 反映出社会革命的高涨 B. 导致了政党斗争的加剧、
C. 适应了工业革命的发展 D. 得益于启蒙思想的传播
3. 如表所示是一位学者对19世纪晚期美国文官制度的解读。据此可知,这一时期美国文官制度( )
1 竞争考试原则首次把政府选人用人建立在“功绩制”的基础之上
2 职务常任原则首次把政府官员分为事务官与政务官两类,前者终身任职,不与总统共进退
3 政治中立原则首次把文官从党派的纷争中解脱出来,使之成为独立的政治力量
A. 完善了宪政体系理论基础 B. 遏制了官员腐败现象的滋生
C. 有助于行政管理水平的提升 D. 确保了政党政治的有序运行
4. 自君士坦丁大帝于313年发布《米兰敕令》承认基督教的合法地位后,基督教从被迫害的宗教逐渐变成统治者有意加以利用的宗教。统治者进一步加强了对基督教的扶植和保护,不断扩大基督教的影响。对这一现象解释合理的是( )
A. 基督教的地位受到欧洲局势影响 B. 罗马教会权威高于世俗王权
C. 世俗王权借助教会维护自身地位 D. 帝国社会治理体系趋向完善
5. 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报告将“加强立法工作,特别是抓紧制订与完善保障改革开放、加强宏观经济管理、规范微观经济行文的法律和法规”提高到了“这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迫切要求”的高度。这( )
A. 表明我国全面依法治国进入新阶段 B. 说明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建立
C. 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D. 促进了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
6. 历史学家陈寅恪指出:“若以女系母统言之,唐代创业及初期君主,如高祖之母为独孤氏,太宗之母为窦氏,即纥豆陵氏,高宗之母为长孙氏,皆是胡种,而非汉族。故李唐皇室之女系母统杂有胡族血胤(统)。”这一现象反映出唐代( )
A. 民族交融不断发展 B. 男女政治地位平等
C. 民族矛盾实现缓和 D. 儒家正统观念崩塌
7. 自2016年起,中国外交部启动省区市全球推介活动,为服务地方走向世界、开放发展搭建平台。同时推出“外交外事知识进党校”“外交外事知识进高校”等创新活动。这些活动( )
A. 拓宽了中国外交空间布局 B. 实现了中国民间外交突破
C. 完善了中国特色外交理论 D. 丰富了中国对外交往层次
8. 1928年至1935年间,国民党实施统一财政、整顿税务、整理债务、再借新债的财政政策,并利用政权力量建立了国有的“四行两局”(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中国农民银行和邮政储金汇业局、中央信托局)的金融体系。这些做法( )
A. 奠定了抗战胜利的经济基础 B. 保护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C. 有效抵制了外国资本的入侵 D. 逐步确立了官僚资本垄断地位
9. 汉代的“更赋”是政府征收的一种代役税,即成年男子不去服役可以出钱由官府雇人代替。政府规定:本地服役每月一更,不去者缴纳工钱2000钱由政府雇人代劳;到边境戍守的每年3天,不去者缴纳役金300钱给官府。据此可知,汉代这一举措( )
A. 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B. 扭转了经济凋敝的状况
C. 解决了政府的财政问题 D. 利于保证农业生产时间
10. 隋朝义仓以“当社”为单位,粮食由当社“造仓窖贮之”,负责具体管理的不是政府机构而是“社司”。社司“执帐检校,每年收积,勿使损败;若时或不熟,当社有饥懂者,即以此谷赈给”。隋朝的义仓制度( )
A. 推动了地方自治的兴起 B. 解决了基层治理难题
C. 完善了政府的优抚政策 D. 凸显了社会保障功能
11. 20 世纪90年代初,美国兴起了一种“资产为本”的社区发展模式(如图1所示),认为“只有重新理解每个社区和居民都是独一无二、资源丰富且具有改变能力的,才能将社区从无助、依赖、被动、有问题、贫困、需要援助等标签中解脱出来”。该模式( )
A. 关注政府对社区发展的主导力 B. 构建了完整的基层治理体系
C. 注重社区自身潜能的开发整合 D. 加剧了美国的社会阶级对立
12. 16世纪晚期的中国文献中开始出现了有关辣椒的记载,但此时辣椒多是作为观赏植物来种植的;18世纪中后期,辣椒作为餐桌调料在中国部分地区流传开来;据统计,2000—2021年,全球30%以上的辣椒在中国种植,“辣文化”覆盖人口超过5亿。材料深刻反映了( )
A. 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 B. 中国人地矛盾的激化
C. 远洋粮食贸易的兴盛 D. 食物物种交流的发展
13. 从2000年开始,我国分别设立国家粮食局和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由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对中央储备粮进行垂直管理。这表明我国( )
A. 重视自身粮食安全保障能力 B. 粮食生产实行政企分开原则
C. 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基本形成 D. 积极维护粮食市场的稳定性
14. 如图所示是19世纪20年代英国某纺织厂生产的场景。这可用于说明当时( )
A. 工人开始有意识地反抗 B. 妇女的政治地位有所提高
C. 流水线生产提高了效率 D. 生产组织的形式出现巨变
15. 1912年4月2日完工并试航的大型邮轮泰坦尼克号上面有电灯、电话和无线电通信等设备,可以在航行过程中与外界取得联系。如泰坦尼克号在撞上冰山后,就曾利用无线电向周围船只求救。这说明( )
A. 科学技术进步威胁到了人类安全 B. 信息技术具有不可靠的一面
C. 科技革命为人类交流提供新途径 D. 人类航海技术发展遭遇挫折
16. 《古红海环航记》记载:“公元初阿拉伯人输出到东非的货物,主要是穆扎(当时阿拉伯南部的一个城镇)制造的长矛、战斧、短剑以及各类玻璃制品,同时,阿拉伯人还向非洲一些港口输出大量的酒类及一些小麦。”阿拉伯人购入的东非产品有“大量的象牙、犀角和龟板,此外还有一些椰子油”。这一现象( )
A. 反映出非洲社会生产力落后 B. 体现了亚非之间的经济贸易交流
C. 说明阿拉伯商人热衷中介贸易 D. 加速了阿拉伯帝国对外扩张进程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科举制度至宋代发生极大的变化。虽然宋初的科举考试仍分为解试、省试两级,但是973年宋太祖正式创立殿试制度,使科举取士变为三级考试。992年,宋太宗诏曰:“如工商杂类人内有奇才异行卓然不群者,亦许解送。”同时,封弥制度(将试卷中的姓名、籍贯等用纸糊封住)由殿试推广到省试和解试。据统计,宋代平均每年科举取士名额为唐代的4倍左右。与唐代及第之后,只是取得做官资格不同,宋代及第出身者未经铨试,“皆先赐绿袍、靴、笏”,即皆释褐授官,且授官优渥,升迁迅速。鉴于“诗赋浮靡,不根道德,施于有政,无所用之”,王安石变法期间,把之前的诗赋取士改为经术取士,以造就和选拔“通经致用”的人才。
——摘编自张希清《简论唐宋科举制度的变迁(上)》
材料二 明末清初,西方传教士肩负着传播宗教的使命来到中国。在传教的过程中,耶稣会士曾德昭同利玛窦一样,把科举考试中的秀才、举人、进士比作学士、硕士和博士。他们认为科举制度是将名与利二者集于一身的制度,认为科举是这个国家的头等大事,中举也是人们全力追求的唯一目标。他们在著作中对童试、乡试、会试、殿试等均有详细描述,并明确记载了考试所用书籍的名称及内容。传教士安文思在中国生活多年,以至于他能够在其著作中增加更多的细节,如官员品级、早期私人教育、官员入途及买官等内容,并对该制度的腐败和黑暗面也给予了深刻披露。
——摘编自杨洁《明末清初西方传教士对中国选官制度的认识与评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科举制度的变化。
(2)根据材料二、指出明清之际传教士对于科举制度的认识,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形成这种认识的原因。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民国茶叶对外贸易经历了多年低谷后,于1921年进入复苏时期,这也是民国茶叶对外贸易仅有的繁荣时期。 1923 年后,苏俄设立协助会,在上海、汉口接洽购茶。 同时,第一次世界大战造成的滞销茶也处理得差不多了。20世纪20年代末期中国又开辟了北非绿茶市场,这些均对中国茶叶外销起到促进作用。1923年,中国茶叶出口801417担,比上年净增22 534 担,占出口总值第9位。1925 年起,出口数量持续增长,保持年均80万担以上的水准,1928和1929 年分别达到 926 022 担和947 730 担,代表着民国茶叶对外贸易的巅峰。
材料二 中东路事件后(1929年张学良所领导的东北政府为收回苏联在中国东北铁路的特权而发生的中苏军事冲突事件),中苏交恶,销苏茶叶大受挫折,后又逢世界经济危机爆发,中国茶叶外销数量随之大跌,1930 年减为 694048担。一直到1938年,茶叶外销数量大多数年份徘徊在60万担。1939年10 月,日军占领武汉后,上海、汉口两大茶市中心被日军占领,福建海岸又遭日军封锁,茶叶运输困难,出口数量大减。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香港失陷,茶叶出口受阻,只得辗转西北出口,但数量极为有限。 而福建“海口被敌封锁,福州至厦门、泉州等地海运被切断”,茶叶运输“耗费至可惊人”,中国茶叶贸易陷入绝境,外销几乎停顿。抗战胜利后,各国经济凋敝,茶叶市场不畅。 尤其是随着内战爆发,法币不断贬值,物价飞涨、民不聊生,宋子文又实行“外汇钉牢”政策,致使茶叶出国后的价格反而低于国内价格,茶商无利可图,茶叶生产、贸易均走进了死胡同。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陶德臣《民国时期的茶叶对外贸易》
(1)根据材料一,概括20世纪20年代中国茶叶对外贸易繁荣的表现。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影响近代中国茶叶对外贸易的因素。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非洲的城市人口从1950年的2700万人(618个城市群)增长到2015年的5.67亿人(7600个城市群)。仅肯尼亚一国2015年的城市人口就已经超过了1950年整个非洲大陆的城市人口。超过50%的非洲人口生活在城市。截至2015年,非洲有11个城市的人口超过了500万,其人口总数达到9500万。而非洲6740个小城市群的人口总数为1.8亿,其中每个城市的居民不到10万。据统计,2000—2015年,拥有1万至10万居民的非洲城市数量增加了近2000个。与此同时,距离邻国城市群不到10公里的边界城市有47个,不到40公里的边界城市有635个。生活在这些边界城市的人口超过了4200万(约占非洲城市总人口的8%)。
——摘编自【法】彭旦文、王晓波《非洲城市化的前景》
材料二 2012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新型城镇化的概念。2013年11月,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2013—2018年,中国的城镇化率由53.73%增至59.58%,年均增长1.17%。这一阶段的城镇化速率比1996—2012年的增速降低了0.21个百分点,但城镇化的质量显著提高。比如,户籍城镇化率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的差距在逐渐缩小,随着国家对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就业的鼓励和支持,外出务工人口增长规模相对有所下降,就地城镇化的比例相对在提高。2019年4月,国家发改委在《2019年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提出,城区常住人口300万—500万的Ⅱ型大城市全面取消落户限制。与此同时,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为引导土地有序流转、保护农民权益、形成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建立了基本制度框架和政策依据。
——摘编自朱鹏华《新中国70年城镇化的历程、成就与启示》
(1)根据材料一、概括1950—2015年非洲城市化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特点的成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年来中国开展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历史作用。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现代中非城市化的历史启示。
20.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格劳秀斯与近代西方法律文明胡果·格劳秀斯(1583—1645),荷兰代尔夫特市人,荷兰自然法学派创始人之一。代表作有《战争与和平法》《海洋自由论》等。下图为其自然法思想的思维导图。
注:jus由拉丁文衍生而来,是现代英文中justice(公平、正义)一词的词根;jus在拉丁文中意为“法”,其狭义指法所分配给每个人的东西。
——据严存生主编《西方法律思想史》等编绘
根据材料并结合时代背景,以“格劳秀斯对近代西方法律文明的贡献”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邢台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期末测试历史
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4.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选择性必修1、选择性必修2前四单元。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西汉初期,凡有重要的政事,如立新君、立储、封赠、赏功、罚罪等事,往往是由皇帝委托丞相主持的。先由丞相召百官集议,集议的结果再由丞相领衔上奏皇帝,最后由皇帝和丞相共同决策定议。据此可知,西汉初期( )
A. 中枢机构发生了异变 B. 君权遭到严重削弱
C. 君权与相权矛盾消除 D. 丞相拥有较大权力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汉初期(中国)。根据材料“由皇帝委托丞相主持的。先由丞相召百官集议,集议的结果再由丞相领衔上奏皇帝”可知,西汉初年丞相权力很大,总领百官,D项正确;决策权还是掌握在皇帝手中,故发生异变说法错误,排除A项;材料只强调丞相权力较大,不能得出君权是否被削弱,排除B项;矛盾消除说法错误,排除C项。故选D项。
2. 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法案规定:减少32个小的选举城镇的代表名额,增加新兴城市如曼彻斯特、伯明翰、里兹等的代表名额。这次改革( )
A. 反映出社会革命的高涨 B. 导致了政党斗争的加剧、
C. 适应了工业革命的发展 D. 得益于启蒙思想的传播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32年(英国)。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1832年英国正在进行工业革命,且增加一些新兴的工业城市为议会代表名额,有利于推动工业革命进一步开展,C项正确;材料主要体现1832年议会改革,与社会革命无关,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政党斗争,排除B项;1832年议会改革主要受工业革命影响,排除D项。故选C项。
3. 如表所示是一位学者对19世纪晚期美国文官制度的解读。据此可知,这一时期美国文官制度( )
1 竞争考试原则首次把政府选人用人建立在“功绩制”的基础之上
2 职务常任原则首次把政府官员分为事务官与政务官两类,前者终身任职,不与总统共进退
3 政治中立原则首次把文官从党派的纷争中解脱出来,使之成为独立的政治力量
A. 完善了宪政体系的理论基础 B. 遏制了官员腐败现象的滋生
C. 有助于行政管理水平的提升 D. 确保了政党政治的有序运行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19世纪晚期(美国)。据材料中的“功绩制”分为事务官与政务官”“政治中立原则”等信息可知,19世纪晚期美国文官制度有利于选任有能力的官员,且文官不受政党政治的影响,保证了文官队伍的稳定和行政管理的连续性,这些都有助于行政管理水平的提升,C项正确;材料涉及文官制度,未涉及宪政体系理论的发展.排除A项;“遏制了”表述绝对,排除B项;材料提到文官的政治中立原则,有利于政府工作的稳定性和持续性,但并不能确保政党政治的有序进行,排除D项。故选C项。
4. 自君士坦丁大帝于313年发布《米兰敕令》承认基督教的合法地位后,基督教从被迫害的宗教逐渐变成统治者有意加以利用的宗教。统治者进一步加强了对基督教的扶植和保护,不断扩大基督教的影响。对这一现象解释合理的是( )
A. 基督教的地位受到欧洲局势影响 B. 罗马教会权威高于世俗王权
C. 世俗王权借助教会维护自身地位 D. 帝国社会治理体系趋向完善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313年(欧洲)。根据材料“统治者进一步加强了对基督教的扶植和保护,不断扩大基督教的影响。”可知,统治者借助基督教维护自身的统治地位,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统治者对基督教的态度,而非欧洲局势对基督教的影响,排除A项;材料没有提及罗马教会与世俗王权的比较,排除B项;材料强调世俗王权的加强,与社会治理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5. 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报告将“加强立法工作,特别是抓紧制订与完善保障改革开放、加强宏观经济管理、规范微观经济行文的法律和法规”提高到了“这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迫切要求”的高度。这( )
A. 表明我国全面依法治国进入新阶段 B. 说明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建立
C. 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D. 促进了经济体制改革深入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当代(中国)。据材料可知,党的十四大报告将加强经济立法工作提高到了“这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物的迫切要求”的高度,这有力推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D项正确;党的十八大以来,党领导人民全面依法治国,排除A项;21世纪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基本确立,排除B项;2010年年底,我国形成了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排除C项。故选D项。
6. 历史学家陈寅恪指出:“若以女系母统言之,唐代创业及初期君主,如高祖之母为独孤氏,太宗之母为窦氏,即纥豆陵氏,高宗之母为长孙氏,皆是胡种,而非汉族。故李唐皇室之女系母统杂有胡族血胤(统)。”这一现象反映出唐代( )
A. 民族交融不断发展 B. 男女政治地位平等
C 民族矛盾实现缓和 D. 儒家正统观念崩塌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若以女系母统言之,唐代创业及初期君主,如高祖之母为独孤氏,太宗之母为窦氏,即纥豆陵氏,高宗之母为长孙氏,皆是胡种,而非汉族。故李唐皇室之女系母统杂有胡族血胤(统)”可知,唐朝初期的皇族与少数民族通婚,是当时民族交融发展的体现,A项正确;唐朝初期的君主与少数民族通婚,并不意味着当时男女政治地位平等、民族矛盾实现缓和,不符合史实,排除BC项;唐代儒家正统观念仍然占据主导地位,排除D项。故选A项。
7. 自2016年起,中国外交部启动省区市全球推介活动,为服务地方走向世界、开放发展搭建平台。同时推出“外交外事知识进党校”“外交外事知识进高校”等创新活动。这些活动( )
A. 拓宽了中国外交空间布局 B. 实现了中国民间外交突破
C. 完善了中国特色外交理论 D. 丰富了中国对外交往层次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16年(中国)。根据材料可知,中国外交部开展多种创新活动,不仅促进了地方对外交往,而且也有利于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和公民的对外交往意识,D项正确;材料强调开展多种外交活动,拓宽中国外交空间布局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项;“突破”说法错误,排除B项;完善了中国特色外交理论,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8. 1928年至1935年间,国民党实施统一财政、整顿税务、整理债务、再借新债的财政政策,并利用政权力量建立了国有的“四行两局”(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中国农民银行和邮政储金汇业局、中央信托局)的金融体系。这些做法( )
A. 奠定了抗战胜利的经济基础 B. 保护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C. 有效抵制了外国资本的入侵 D. 逐步确立了官僚资本垄断地位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28年至1935年间(中国)。结合所学可知,国民党这些做法为国民政府垄断全国金融和经济奠定了基础,官僚资本凭借国家政权,迅速积累起巨额财富,四大银行成为他们巧取豪夺的重要工具,D项正确;1927年至1936年民族工业的迅速发展,为抗战胜利奠定了的经济基础,排除A项;这些做法不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排除B项;1927年至1936年民族工业的迅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排除C项。故选D项。
9. 汉代的“更赋”是政府征收的一种代役税,即成年男子不去服役可以出钱由官府雇人代替。政府规定:本地服役每月一更,不去者缴纳工钱2000钱由政府雇人代劳;到边境戍守的每年3天,不去者缴纳役金300钱给官府。据此可知,汉代这一举措( )
A. 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B. 扭转了经济凋敝的状况
C. 解决了政府的财政问题 D. 利于保证农业生产时间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汉朝“更赋”使男子可以交钱代替徭役,有利于保障农业生产时间,D项正确;材料主要说明赋税制度,与商品经济发展无关,排除A项;材料主要说明男子可以交钱代替徭役,不能得出是否扭转经济凋敝的状况,排除B项;“解决了”说法绝对,排除C项。故选D项。
10. 隋朝义仓以“当社”为单位,粮食由当社“造仓窖贮之”,负责具体管理的不是政府机构而是“社司”。社司“执帐检校,每年收积,勿使损败;若时或不熟,当社有饥懂者,即以此谷赈给”。隋朝的义仓制度( )
A. 推动了地方自治的兴起 B. 解决了基层治理难题
C. 完善了政府的优抚政策 D. 凸显了社会保障功能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隋朝中国。隋朝义仓由当社自行存储粮食,“当社有饥谨者,即以此谷赈给”,这凸显了社会保障功能,D项正确;虽然隋朝的义仓制度具有民间性质,但是不足以说明其推动了地方自治的兴起,且该说法错误,排除A项;“解决了”说法绝对,排除B项;隋朝的义仓制度与优抚政策的完善没有直接关系,排除C项。故选D项。
11. 20 世纪90年代初,美国兴起了一种“资产为本”的社区发展模式(如图1所示),认为“只有重新理解每个社区和居民都是独一无二、资源丰富且具有改变能力的,才能将社区从无助、依赖、被动、有问题、贫困、需要援助等标签中解脱出来”。该模式( )
A. 关注政府对社区发展的主导力 B. 构建了完整的基层治理体系
C. 注重社区自身潜能的开发整合 D. 加剧了美国的社会阶级对立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90年代(美国)。据材料“只有重新理解每个社区和居民都是独一无二、资源丰富且具有改变能力的,才能将社区从无助、依赖、被动、有问题、贫困、需要援助等标签中解脱出来”及图1信息可知,20世纪90年代美国兴起的社区管理模式,注重社区和居民的作用,反映了这种模式注重社区自身潜能的开发整合,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社区和居民本身在社区管理中的作用,而非政府的主导,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社区和居民在社区管理中的作用,没有体现其他方面的作用,不能反映完整的体系,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社区的治理,没有体现美国的社会阶级对立,排除D项。故选C项。
12. 16世纪晚期的中国文献中开始出现了有关辣椒的记载,但此时辣椒多是作为观赏植物来种植的;18世纪中后期,辣椒作为餐桌调料在中国部分地区流传开来;据统计,2000—2021年,全球30%以上的辣椒在中国种植,“辣文化”覆盖人口超过5亿。材料深刻反映了( )
A. 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 B. 中国人地矛盾的激化
C. 远洋粮食贸易的兴盛 D. 食物物种交流的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现代的中国。材料表明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辣椒传入中国,先作为观赏植物,随着时间的推移,物种交流的发展,对辣椒的作用认识更加深刻,作为了餐桌的调料,到了21世纪辣椒在中国种植范围更大,这都体现了食物物种交流的发展,D项正确;材料中辣椒的传入和新航路开辟有关,和海上丝绸之路无关,尤其21世纪的辣椒在中国的种植与海上丝绸之路无关,排除A项;材料不涉及人多地少的问题,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辣椒,不是粮食贸易,排除C项。故选D项。
13. 从2000年开始,我国分别设立国家粮食局和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由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对中央储备粮进行垂直管理。这表明我国( )
A. 重视自身粮食安全保障能力 B. 粮食生产实行政企分开原则
C. 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基本形成 D. 积极维护粮食市场的稳定性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当代中国。据材料可知,国家粮食局和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的设立,加强了对中央储备粮的管理,这体现了我国政府对自身粮食安全保障能力的重视,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国家对粮食储备的管理,并非粮食生产与粮食市场,排除BD项;材料仅体现了我国两大高层粮食管理机构,不能反映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基本形成,排除C项。故选A项。
14. 如图所示是19世纪20年代英国某纺织厂生产的场景。这可用于说明当时( )
A. 工人开始有意识地反抗 B. 妇女的政治地位有所提高
C. 流水线生产提高了效率 D. 生产组织的形式出现巨变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范围为19世纪20年代英国。19世纪20年代英国正在进行第一次工业革命,材料中的纺织厂实行的是工厂制度,这是工业革命推动下,在生产组织形式方面发生的变化,D项正确;图片没有反映工人的反抗,排除A项;通过材料并不能看出妇女政治地位的变化,排除B项;流水线生产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出现的,排除C项。故选D项。
15. 1912年4月2日完工并试航的大型邮轮泰坦尼克号上面有电灯、电话和无线电通信等设备,可以在航行过程中与外界取得联系。如泰坦尼克号在撞上冰山后,就曾利用无线电向周围船只求救。这说明( )
A. 科学技术进步威胁到了人类安全 B. 信息技术具有不可靠的一面
C. 科技革命为人类交流提供新途径 D. 人类航海技术发展遭遇挫折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12年世界。作为科技革命成果的无线电通信应用于泰坦尼克号上,使其可以在航行中与外界保持联系,这说明科技革命为人类交流提供新途径,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科技对人类安全的危害,材料主要反映了人类可以利用最新的科技成果与外界交流,排除A项;泰坦尼克号撞上冰山后,利用无线电信息向周围船只求救,无法体现信息技术不可靠,排除B项;材料重点不是强调泰坦尼克号在航行中遭遇挫折,材料只是以泰坦尼克号为例说明科技革命促进人类的交流,排除D项。故选C项。
16. 《古红海环航记》记载:“公元初阿拉伯人输出到东非的货物,主要是穆扎(当时阿拉伯南部的一个城镇)制造的长矛、战斧、短剑以及各类玻璃制品,同时,阿拉伯人还向非洲一些港口输出大量的酒类及一些小麦。”阿拉伯人购入的东非产品有“大量的象牙、犀角和龟板,此外还有一些椰子油”。这一现象( )
A. 反映出非洲社会生产力落后 B. 体现了亚非之间的经济贸易交流
C. 说明阿拉伯商人热衷中介贸易 D. 加速了阿拉伯帝国对外扩张进程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公元初(阿拉伯地区)。材料中阿拉伯地区同东非地区进行商贸往来,体现亚非之间存在经济贸易往来,B项正确;材料并未提及非洲社会生产力问题,排除A项;材料只能看出阿拉伯与东非进行贸易,无法得出阿拉伯热衷中介贸易,排除C项;材料体现贸易往来,与对外扩张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科举制度至宋代发生极大的变化。虽然宋初的科举考试仍分为解试、省试两级,但是973年宋太祖正式创立殿试制度,使科举取士变为三级考试。992年,宋太宗诏曰:“如工商杂类人内有奇才异行卓然不群者,亦许解送。”同时,封弥制度(将试卷中的姓名、籍贯等用纸糊封住)由殿试推广到省试和解试。据统计,宋代平均每年科举取士名额为唐代的4倍左右。与唐代及第之后,只是取得做官资格不同,宋代及第出身者未经铨试,“皆先赐绿袍、靴、笏”,即皆释褐授官,且授官优渥,升迁迅速。鉴于“诗赋浮靡,不根道德,施于有政,无所用之”,王安石变法期间,把之前的诗赋取士改为经术取士,以造就和选拔“通经致用”的人才。
——摘编自张希清《简论唐宋科举制度的变迁(上)》
材料二 明末清初,西方传教士肩负着传播宗教的使命来到中国。在传教的过程中,耶稣会士曾德昭同利玛窦一样,把科举考试中的秀才、举人、进士比作学士、硕士和博士。他们认为科举制度是将名与利二者集于一身的制度,认为科举是这个国家的头等大事,中举也是人们全力追求的唯一目标。他们在著作中对童试、乡试、会试、殿试等均有详细描述,并明确记载了考试所用书籍的名称及内容。传教士安文思在中国生活多年,以至于他能够在其著作中增加更多的细节,如官员品级、早期私人教育、官员入途及买官等内容,并对该制度的腐败和黑暗面也给予了深刻披露。
——摘编自杨洁《明末清初西方传教士对中国选官制度的认识与评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科举制度的变化。
(2)根据材料二、指出明清之际传教士对于科举制度的认识,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形成这种认识的原因。
【答案】17. 变化:考试环节增加;考试群体更为广泛;程序上更重视公平性;取士名额大幅增加;及第者直接为官,且升迁迅速;考试内容重经义。
18. 认识:认为科举制度利弊并存。
原因:新航路开辟后,中西文化交流日趋频繁;-些西方传教士长期在华生活,对中国社会认识加深;科举制度在中国传统社会中举足轻重;明清封建社会的逐渐没落。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为特点类材料题。时空范围为宋代(中国)。变化:根据材料“虽然宋初的科举考试仍分为解试、省试两级,但是973年宋太祖正式创立殿试制度,使科举取士变为三级考试”可知,考试环节增加;根据材料“如工商杂类人内有奇才异行卓然不群者,亦许解送”可知,考试群体更为广泛;根据材料“封弥制度(将试卷中的姓名、籍贯等用纸糊封住)由殿试推广到省试和解试”可知,程序上更重视公平性;根据材料“据统计,宋代平均每年科举取士名额为唐代的4倍左右”可知,取士名额大幅增加;根据材料“与唐代及第之后,只是取得做官资格不同,宋代及第出身者未经铨试……即皆释褐授官,且授官优渥,升迁迅速”可知,及第者直接为官,且升迁迅速;根据材料“王安石变法期间,把之前的诗赋取士改为经术取士”可知,考试内容重经义。
【小问2详解】
本题为特点类、背景类材料题。时空范围为明清时期(中国)。第一小问认识:根据材料“他们认为科举制度是将名与利二者集于一身的制度,认为科举是这个国家的头等大事,中举也是人们全力追求的唯一目标”“并对该制度的腐败和黑暗面也给予了深刻披露”可知,认为科举制度利弊并存。第二小问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后,中西文化交流日趋频繁;根据材料“传教士安文思在中国生活多年,以至于他能够在其著作中增加更多的细节”可知,一些西方传教士长期在华生活,对中国社会认识加深;根据材料“他们认为科举制度是将名与利二者集于一身的制度,认为科举是这个国家的头等大事”科举制度在中国传统社会中举足轻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清封建社会的逐渐没落。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民国茶叶对外贸易经历了多年低谷后,于1921年进入复苏时期,这也是民国茶叶对外贸易仅有的繁荣时期。 1923 年后,苏俄设立协助会,在上海、汉口接洽购茶。 同时,第一次世界大战造成的滞销茶也处理得差不多了。20世纪20年代末期中国又开辟了北非绿茶市场,这些均对中国茶叶外销起到促进作用。1923年,中国茶叶出口801417担,比上年净增22 534 担,占出口总值第9位。1925 年起,出口数量持续增长,保持年均80万担以上的水准,1928和1929 年分别达到 926 022 担和947 730 担,代表着民国茶叶对外贸易的巅峰。
材料二 中东路事件后(1929年张学良所领导的东北政府为收回苏联在中国东北铁路的特权而发生的中苏军事冲突事件),中苏交恶,销苏茶叶大受挫折,后又逢世界经济危机爆发,中国茶叶外销数量随之大跌,1930 年减为 694048担。一直到1938年,茶叶外销数量大多数年份徘徊在60万担。1939年10 月,日军占领武汉后,上海、汉口两大茶市中心被日军占领,福建海岸又遭日军封锁,茶叶运输困难,出口数量大减。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香港失陷,茶叶出口受阻,只得辗转西北出口,但数量极为有限。 而福建“海口被敌封锁,福州至厦门、泉州等地海运被切断”,茶叶运输“耗费至可惊人”,中国茶叶贸易陷入绝境,外销几乎停顿。抗战胜利后,各国经济凋敝,茶叶市场不畅。 尤其是随着内战爆发,法币不断贬值,物价飞涨、民不聊生,宋子文又实行“外汇钉牢”政策,致使茶叶出国后的价格反而低于国内价格,茶商无利可图,茶叶生产、贸易均走进了死胡同。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陶德臣《民国时期的茶叶对外贸易》
(1)根据材料一,概括20世纪20年代中国茶叶对外贸易繁荣的表现。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影响近代中国茶叶对外贸易的因素。
【答案】(1)表现:出口数量不断增长;出口总值较大;与外国的茶叶贸易日益密切;出口市场扩展到北非地区。(答出三点即可)
(2)因素: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世界市场的变化;与贸易对象国的关系;政府的政策;战争。(答出三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20世纪20年代(中国)。据材料一“1923年,中国茶叶出口801417担,比上年净增22 534 担,占出口总值第9位。1925 年起,出口数量持续增长”可知,出口数量不断增长;据材料一“保持年均80万担以上的水准,1928和1929 年分别达到926 022 担和947 730 担,代表着民国茶叶对外贸易的巅峰”可知,出口总值较大;据材料一“民国茶叶对外贸易经历了多年低谷后,于1921年进入复苏时期,这也是民国茶叶对外贸易仅有的繁荣时期”可知,与外国的茶叶贸易日益密切;据材料一“ 20世纪20年代末期中国又开辟了北非绿茶市场”可知,出口市场扩展到北非地区。
【小问2详解】
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20世纪20年代(中国)。据材料一“第一次世界大战造成的滞销茶也处理得差不多了”、材料二“中东路事件后(1929年张学良所领导的东北政府为收回苏联在中国东北铁路的特权而发生的中苏军事冲突事件),中苏交恶,销苏茶叶大受挫折,后又逢世界经济危机爆发,中国茶叶外销数量随之大跌”和所学可得出,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据材料一“民国茶叶对外贸易经历了多年低谷后,于1921年进入复苏时期”、材料二“抗战胜利后,各国经济凋敝,茶叶市场不畅”和所学可得出,世界市场的变化;据材料一“1923年后,苏俄设立协助会,在上海、汉口接洽购茶”、材料二“中苏交恶,销苏茶叶大受挫折”和所学可得出,与贸易对象国的关系;据材料二“宋子文又实行‘外汇钉牢’政策”和所学可得出,政府的政策;据材料一“第一次世界大战造成的滞销茶也处理得差不多了”、材料二“1939年10月,日军占领武汉后,上海、汉口两大茶市中心被日军占领,福建海岸又遭日军封锁,茶叶运输困难,出口数量大减。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香港失陷,茶叶出口受阻”和所学可得出,战争。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非洲的城市人口从1950年的2700万人(618个城市群)增长到2015年的5.67亿人(7600个城市群)。仅肯尼亚一国2015年的城市人口就已经超过了1950年整个非洲大陆的城市人口。超过50%的非洲人口生活在城市。截至2015年,非洲有11个城市的人口超过了500万,其人口总数达到9500万。而非洲6740个小城市群的人口总数为1.8亿,其中每个城市的居民不到10万。据统计,2000—2015年,拥有1万至10万居民的非洲城市数量增加了近2000个。与此同时,距离邻国城市群不到10公里的边界城市有47个,不到40公里的边界城市有635个。生活在这些边界城市的人口超过了4200万(约占非洲城市总人口的8%)。
——摘编自【法】彭旦文、王晓波《非洲城市化的前景》
材料二 2012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新型城镇化的概念。2013年11月,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2013—2018年,中国的城镇化率由53.73%增至59.58%,年均增长1.17%。这一阶段的城镇化速率比1996—2012年的增速降低了0.21个百分点,但城镇化的质量显著提高。比如,户籍城镇化率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的差距在逐渐缩小,随着国家对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就业的鼓励和支持,外出务工人口增长规模相对有所下降,就地城镇化的比例相对在提高。2019年4月,国家发改委在《2019年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提出,城区常住人口300万—500万的Ⅱ型大城市全面取消落户限制。与此同时,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为引导土地有序流转、保护农民权益、形成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建立了基本制度框架和政策依据。
——摘编自朱鹏华《新中国70年城镇化的历程、成就与启示》
(1)根据材料一、概括1950—2015年非洲城市化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特点的成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年来中国开展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历史作用。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现代中非城市化的历史启示。
【答案】(1)特点:发展速度快;整体上已完成城市化;城市化水平仍较低;边境城市发展潜力大。成因:非洲独立运动取得重大胜利;非洲工业化水平的提升;政策资源和社会资本向大城市倾斜;非洲国家间经济联系的增强。(答出两点即可)
(2)历史作用:适应了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需要;有利于社会的安定与和谐;缩小了区域发展差距;打破了对西方城市化道路的迷信;有利于城乡融合发展。(答出两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3)历史启示:城市化是现代经济发展的大势所趋;城市化水平应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不宜片面追求高度城市化的数据)应注重统筹协调,合理规划,警惕特大城市的城市病;城市化发展不能以牺牲农村发展为代价;城市布局应综合考虑经济、政治和国家安全等因素。
【解析】
【小问1详解】
特点: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50—2015年非洲。根据材料“非洲的城市人口从1950年的2700万人(618个城市群)增长到2015年的5.67亿人(7600个城市群)。仅肯尼亚一国2015年的城市人口就已经超过了1950年整个非洲大陆的城市人口。超过50%的非洲人口生活在城市”可知,发展速度快;整体上已完成城市化;根据材料“而非洲6740个小城市群的人口总数为1.8亿,其中每个城市的居民不到10万。据统计,2000—2015年,拥有1万至10万居民的非洲城市数量增加了近2000个”可知,城市化水平仍较低;根据材料“距离邻国城市群不到10公里的边界城市有47个,不到40公里的边界城市有635个。生活在这些边界城市的人口超过了4200万(约占非洲城市总人口的8%)”可知,边境城市发展潜力大。成因: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50—2015年非洲。根据材料所处时代“1950—2015年”和所学知识,可从非洲独立运动取得重大胜利;非洲工业化水平的提升;政策资源和社会资本向大城市倾斜;非洲国家间经济联系的增强等方面分析。
【小问2详解】
历史作用: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2012年至2019年(中国)。根据材料“2012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新型城镇化的概念。2013年11月,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可知,打破了对西方城市化道路的迷信;根据材料“户籍城镇化率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的差距在逐渐缩小,随着国家对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就业的鼓励和支持,外出务工人口增长规模相对有所下降,就地城镇化的比例相对在提高”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适应了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需要;根据材料“城区常住人口300万—500万的Ⅱ型大城市全面取消落户限制。与此同时,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为引导土地有序流转、保护农民权益、形成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建立了基本制度框架和政策依据”可知,有利于城乡融合发展;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有利于社会的安定与和谐;缩小了区域发展差距。
【小问3详解】
历史启示: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现代中非。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城市化是现代经济发展的大势所趋;城市化水平应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不宜片面追求高度城市化的数据);应注重统筹协调,合理规划,警惕特大城市的城市病;城市化发展不能以牺牲农村发展为代价;城市布局应综合考虑经济、政治和国家安全等因素等方面分析。
20.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格劳秀斯与近代西方法律文明胡果·格劳秀斯(1583—1645),荷兰代尔夫特市人,荷兰自然法学派创始人之一。代表作有《战争与和平法》《海洋自由论》等。下图为其自然法思想的思维导图。
注:jus由拉丁文衍生而来,是现代英文中justice(公平、正义)一词的词根;jus在拉丁文中意为“法”,其狭义指法所分配给每个人的东西。
——据严存生主编《西方法律思想史》等编绘
根据材料并结合时代背景,以“格劳秀斯对近代西方法律文明的贡献”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答案】主题:格劳秀斯对近代西方法律文明做出了巨大贡献。
表述:16、17世纪,随着新航路开辟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资产阶级不断壮大,要求保护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财产等权利,另外欧洲国家海外殖民扩张活动加剧,欧洲国家主权意识也在不断加强,各国都强调国家利益至上,国家间的利益纠纷加剧。荷兰人格劳秀斯在1625年出版的《战争与和平法》一书中提出君主应该制定条约并接受约束,确定了国际法的主体是主权国家,奠定了国际法的基础。他在《海洋自由论》中主张海洋向所有国家、民族和个人开放,任何国家、民族和个人都有在海上进行航行和贸易的自由等等有利于促进欧洲国家的发展和协调殖民国家间的关系。格劳秀斯在国际法领域中提出了一系列较为完整的原则,这些原则对国家关系的调整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尤其是对后来国际法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被称为“国际法之父”。另外格劳秀斯认为,自然法是一切法律的基础和依据,根据自然法理论,他提出了天赋的自然权利和社会契约等观点,认为国家是人们为了享受法律利益和谋求共同福利而组成的最完善的联盟。格劳秀斯是近代西方启蒙思想家中第一个比较系统地论述理性自然法理论的人,促进了近代西方法律文明的进步。由此可见,格劳秀斯是近代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先驱,是国际法和海洋法的鼻祖,同时也是近代自然法理论的创始人之一。
【解析】
【详解】这是论述题之历史短文撰写类,这一题所涉及的最大范围的时空是1583—1645的世界。
题目:审问题“以‘格劳秀斯对近代西方法律文明的贡献’为题,并结合所学可得出,题目可拟定为,格劳秀斯对近代西方法律文明做出了巨大贡献。
表述:审问题“结合时代背景”,可知需结合其思想提出的背景。据材料时间“1583—1645”并结合所学可知,可从经济、政治、阶级、国际关系等角度展开表述,如16、17世纪,随着新航路开辟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资产阶级不断壮大,要求保护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财产等权利,另外欧洲国家海外殖民扩张活动加剧,欧洲国家主权意识也在不断加强,各国都强调国家利益至上,国家间的利益纠纷加剧。接下来可结合格劳秀斯的著作、主张等阐述其贡献,据材料“《战争与和平法》、《海洋自由论》”并结合所学可得出,荷兰人格劳秀斯在1625年出版的《战争与和平法》一书中提出君主应该制定条约并接受约束,确定了国际法的主体是主权国家,奠定了国际法的基础,他在《海洋自由论》中主张海洋向所有国家、民族和个人开放,任何国家、民族和个人都有在海上进行航行和贸易的自由等等有利于促进欧洲国家的发展和协调殖民国家间的关系。格劳秀斯在国际法领域中提出了一系列较为完整的原则,这些原则对国家关系的调整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尤其是对后来国际法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被称为“国际法之父”。据材料“格劳秀斯关于自然法的具体主张”并结合所学可得出,格劳秀斯认为,自然法来源于“自然”和人的“理性”,人们在理性的支配下按照自然的规定来指导自己的行为。作为一种正当理性的命令,自然法是一切法律的基础和依据,根据自然法理论,他提出了天赋的自然权利和社会契约等观点,认为国家是人们为了享受法律利益和谋求共同福利而组成的最完善的联盟,格劳秀斯是近代西方启蒙思想家中第一个比较系统地论述理性自然法理论的人。他开创了近代理性自然法(古典自然法)的先河,促进了近代西方法律文明的进步。最后归纳总结,升华主题,完成表述,如由此可见,格劳秀斯是近代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先驱,是国际法和海洋法的鼻祖,同时也是近代自然法理论的创始人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