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
第Ⅰ卷
本试卷共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用时100分钟。第Ⅰ卷1至5页,第Ⅱ卷6至8页。
祝各位考生考试顺利!
注意事项:
1.本卷共12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
2.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3.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一、(36分)
1.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稽(qǐ)首 下载(zǎi) 连累(lèi) 踽踽(jǔ)独行
B. 豇(jiāng)豆 按捺(nà) 辟(pì)谣 少(shāo)安毋躁
C. 憎(zèng)恶 果脯(fǔ) 缜(zhěn)密 削(xuē)足适履
D. 压轴(zhòu) 绷(běng)脸 露(lù)骨 朝暾(tūn)夕月
2.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典范 妖娆 风尘仆仆 一泻千里
B. 眷顾 勾勒 为富不仁 循规蹈举
C. 浩翰 虔诚 心有余悸 融融泄泄
D. 堕落 犒劳 死心踏地 轻举妄动
3.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①看到这件伤害案如此草草结案,不禁让人顿生 ,难道案件背后有“黑手”?
②现代军事讲求多军兵种、全方位 作战,而不再只注重单兵种作战。
③我们要遵循自然规律,春种秋收, ,必将自食恶果。
A. 疑窦 偕同 反之
B. 疑虑 协同 否则
C. 疑窦 协同 否则
D. 疑虑 偕闻 反之
4.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
A. 为了不让下一代输在起跑线上,年轻的父母纷纷送孩子去练钢琴,学围棋,上英语兴趣班,真是费尽心思,无所不为 。
B. 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安土重迁的观念越来越深入人心,即使富庶地区的人们也乐意告别家乡,外出闯荡一番。
C. 书法是中国传统的艺术形式,风格各异的书法精品,或古朴,或隽秀,或雄浑,或飘逸,将汉字之美表现得淋漓尽致 。
D. 老李从小就养成了勤学好问的良好习惯,遇到问题,总是不耻下问,及时向同事、亲朋好友甚至左邻右舍请教。
5.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各级医院先后采用了互联网挂号、电话预约等办法,改善医疗水平。
B. 曹文轩获得“国际安徒生奖”,实现了中国作家在该奖项上零的突破。
C. 随着新媒体发展和信息化提速,使人们的阅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D. 作为年轻一代,我们要担负起发扬、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
6.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混营化是指传媒集团化兼有序列化、一体化特性。 , 。 , , , ,这是现代传媒集团生存的一种重要方式。
①大型传媒集团由于其庞大的集团规模,不可能采用单一的运营模式
②为了节省资源,谋求更大的经营效率,一般情况下都是采用序列化和一体化的混营方式
③项目既横向发展,也纵向发展
④尤其是资产遍布全球的媒介集团,旗下的集团和公司数不胜数,每个都需采用合适自身发展的运营模式
⑤把相关的行业和资源都掌握在自己的手中,灵活经营
⑥这种模式主要体现在大型传媒集团的塑造当中
A ③②①④⑤⑥ B. ③⑥①④②⑤
C. ⑥①④②③⑤ D. ⑥②①④⑤③
7. 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历代诗余引吹剑录》记载,有一幕士善歌,东坡因问曰我词何如柳七幕士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东坡为之绝倒。
A. 东坡因问曰:“我词何如柳七?”幕士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B. 东坡因问曰:“我词何如柳七?”幕士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C. 东坡因问曰:“我词何如柳七?”幕士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D. 东坡因问曰:“我词何如柳七”?幕士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8. 对下列两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鹧鸪天
贺铸
重过阁门①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 梧桐半死⑧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原上草,露初唏,旧栖新垅两依依。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注]:①阔门:苏州西门,词人旧居。②梧桐半死:枚乘《七发》中说,龙门有梧桐,其根半生半死。
A. 苏词上片写梦前对亡妻的思念之情,下片在对梦境的淡淡追述中,将死别之悲、独处之苦、世路之艰写得极为沉痛。
B. 苏词“小轩窗,正梳妆”一句,以当年闺房的常见场景呈现词人心中妻子美丽温婉的形象,更反衬亡妻之痛。
C. 贺词“旧栖新垅两依依”,这一“旧”一“新”,将自己和亡妻紧密联系在一起,表达了对亡妻的深切怀念之情。
D. 贺词“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两句托物言志,艺术而形象地表现了诗人的丧偶之痛和孤独凄凉。
阅读《孟子》的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 非所以內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9.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运:命运
B.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端:萌芽
C. 贼其君者也 贼:伤害
D. 足以保四海 保:安定
10. 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不忍人”是不狠心对待别人,“不忍人之心”也就是善良、慈爱的心。
B. 文章开始,孟子首先从性恶论出发,提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观点。
C. 孟子指出,天性和后天的道德品质之间有内在联系,对儒家思想有发展。
D. 孟子通过一系列类比和比喻,充分说明了观点,期望人们去扩充、发扬。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汉祖至南郑,韩信亡去,萧何自追之。上骂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何曰:“诸将易得,至如信,国士亡双,必欲争天下,非信无可与计事者。”乃拜信大将,遂成汉业。唐太宗为秦王时,府属多外迁,王患之。房乔曰:“去者虽多不足吝,杜如晦王佐才也,王必欲经营四方,舍如晦无共功者。”乃表留幕府,遂为名相。二人之去留,系兴替治乱如此,萧、房之知人,所以为莫及也。帝王之功,非一士之略,必待将如韩信,相如杜公,而后用之,不亦难乎! 惟能置萧、房于帷幄中,拔茅汇进,则珠玉无胫而至矣。
(节选自《容斋随笔》)
11.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萧何自追之 远之事君
B. 杜如晦王佐才也 此所谓乱也
C. 而后用之 裂地而封之
D 惟能置萧、房于帷幄中 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12. 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上骂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
译文:高祖骂萧何说:“将领们逃跑了几十人,你都没有去追赶,却说去追赶韩信,是骗我的。”
B. 唐太宗为秦王时,府属多外迁,王患之。
译文:唐太宗李世民为秦王时,幕府属吏很多外调任职,秦王为此忧虑。
C. 王必欲经营四方,舍如晦无共功者。
译文:大王假如想要在天下各地经营的话,舍弃杜如晦就没有能共事的人了。
D. 二人之去留,系兴替治乱如此,萧、房之知人,所以为莫及也。
译文:韩信、杜如晦的去留,与兴衰治乱竟然有这么密切的关系,而萧何、房玄龄二人善于发现人才,也是无人能比得上的。
第 Ⅱ 卷
注意事项:
1.用黑色墨水的钢笔或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2.本卷共6小题, 共64分。
二、(6分)
13.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十二章》中,曾子认为读书人一定要意志坚定,因为他们任务艰巨且路途遥远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大学之道》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来强调,我们每个人只有以修身为本,才有可能处理好与家人、他人、集体、社会的关系,经营好我们自己的幸福人生。人人如此,实现和谐社会才有了大众的根基与保障。
(3)《老子》第二十四章中,写自我显露的人不能显明,自以为是的人不能彰显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12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香椿的味道
李红霞
乡下老家,有许多野生的香椿树,一年一年滋生繁衍,零零散散地点缀满了乡村的各个角落。当然,最好能长在自家房前屋后,那样就可以整日看着香椿芽由小变大,然后近水楼台先摘先尝了。当春风温暖地让我彻底脱去冬衣的时候,那香椿也就该发芽了。我最爱吃香椿,总是一天三遍地看着房角那棵香椿树发呆,真想早日拿着钩子扒下嫩嫩的芽子吃个够。可我急,树不急,整日挺着干枯的枝桠在蓝天中显着它的沧桑与稳重,迟迟不吐芳香。
一个灿烂的午后,忽然在和风中嗅到了丝丝清香。迫不及待地跑到树下,踮着脚尖,寻找蓝天中闪出的那些暗红。找到了!一簇簇短短的芽子,不知何时已经在干瘪的枝尖绽开了笑脸,从高至低,错错落落地像是给这位老者扎上了灵动的蝴蝶结,将积蕴一冬的热情完美释放在这个春天里了。那嫩嫩的芽子,被阳光穿透成靓丽的紫红,闪着淡淡的油光,在湛蓝作为底色的映衬下,显得格外耀眼、温情,一时间觉得香椿芽就是春天,春天就只有香椿芽。
春风催荣了万物。不出几日,香椿芽已经长成了小丫头的冲天小辫。竖在房角的长杆终于派上了用场。用铁丝弯成一个钩,绑在长杆上,就可以去扒那些垂涎已久的香椿了。站在房顶,长长地举起杆子,将那些可爱的芽子引入铁钩里,然后猛地一拧杆把儿,只听脆脆地“叭”一声,一簇香椿就应声飘落了下来。不一会儿,香椿已散落一地。
加盐腌一下。这时,母亲就可以腾出手来准备面糊了。在碗里打两个鸡蛋,放入适量的面粉和水,搅匀,直至能在筷子上拉出丝就可以了。烧开油,取出腌好的香椿在面糊里裹一下,迅速放入滚烫的油锅里,只听“吱啦”的一声,那个裹了面糊的香椿,顿时翻滚着膨胀起来,成了焦黄颜色。一直站在旁边的我,早已被锅里的香椿鱼儿惹得大咽口水了。一出锅,就用手抓起来吃,烫得我直跺脚摇手。母亲乐了,拿出碗盛好递给我。我便乖乖地坐在灶前,稀溜稀溜地吃到肚圆,抹一把嘴上的油,跑着玩去了。等回来,又会吃上一大碗。
一茬一茬的香椿吃下来,夏天已近,香椿已不能用来炸着吃了,我对香椿的热情也淡了下来。可母亲却去摘那些稍微嫩一些的叶子,切碎,晒在太阳底下,说是晒干后还可以吃。我不信,这怎么吃。炎炎夏日,母亲便取出那些干香椿,放在锅里用油炸一下,然后拌在黄瓜丝里,放上醋,浇在凉水浸过的面条上,一碗清凉喷香的凉面吃过,夏日的炎热一下子就在香椿的清香消失了。这种干香椿只要保存得好,可以吃一年,直到又吃上那暗红的嫩芽。
母亲知道我爱吃香椿,因此总是在春天里给我带来嫩香椿芽,有的嫩到可惜,可母亲却说这样的才好吃;过几天又会捎来一大包干香椿,于是我就一年都能吃到香椿了。生日长寿面里,浇上油炸香椿,那味道真是特别透了,让我再一次感受到了珍藏在香椿里的春天的味道。
(选自《人民周刊》2017年5期, 有删改)
14. 从修辞手法的角度(任选一种),赏析文中的画线语句。
15. 结合全文,谈谈你对“香椿的味道”的理解。
16. 生活百味,哪一种“味道”让你印象深刻呢?说一说原因。
四、(6分)
17. 下列表格中是曹雪芹《红楼梦》中6个人物的“别号”,请你准确写出他们各自都是谁?
①枕霞旧友 ②潇湘妃子 ③稻香老农
④蘅芜君 ⑤蕉下客 ⑥怡红公子
五、(40分)
18. 阅读下面的材料,写一篇议论文。
我们的人生好比是一座金字塔。人们从出生到长大成人的每一步都是在造这座金字塔,而在一旁指导我们建造的人可能是我们的家长,也可能是我们的老师,也可能是整个社会。指导者起的是画规划图纸和选取场地的作用,而建造它的人正是我们自己。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建造出属于自己完美的、无与伦比的金字塔。有的塔造得间隙太大,也很粗糙;有的塔没造多高,就塌了下来;有的塔虽然造好了,也很高,但由于造的时候不够耐心,细节部分经不起日晒雨淋,总显得斑斑驳驳。
发生上述这些不尽如人意的现象,对“建塔者”或“指导者”,你有什么话要和他或者他们说吗?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定立意; ②文体规范,特征鲜明;③不要套作,不能抄袭; ④不得泄露个人信息;⑤不少于700字。高二语文
第Ⅰ卷
本试卷共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用时100分钟。第Ⅰ卷1至5页,第Ⅱ卷6至8页。
祝各位考生考试顺利!
注意事项:
1.本卷共12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
2.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3.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一、(36分)
1.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稽(qǐ)首 下载(zǎi) 连累(lèi) 踽踽(jǔ)独行
B. 豇(jiāng)豆 按捺(nà) 辟(pì)谣 少(shāo)安毋躁
C. 憎(zèng)恶 果脯(fǔ) 缜(zhěn)密 削(xuē)足适履
D. 压轴(zhòu) 绷(běng)脸 露(lù)骨 朝暾(tūn)夕月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常用字字音的能力。
A.“下载”的“载”应读作“zài”;“连累”的“累”应读作“lěi”。
B.“少安毋躁”的“少”应读作“shǎo”。
C.“憎恶”的“憎”应读作“zēng”。
故选D。
2.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一项是( )
A. 典范 妖娆 风尘仆仆 一泻千里
B. 眷顾 勾勒 为富不仁 循规蹈举
C. 浩翰 虔诚 心有余悸 融融泄泄
D. 堕落 犒劳 死心踏地 轻举妄动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常用字字形的能力。
B.“循规蹈举”的“举”应写作“矩”;
C.“浩翰”的“翰”应写作“瀚”;
D.“死心踏地”的“踏”应写作“塌”。
故选A。
3.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①看到这件伤害案如此草草结案,不禁让人顿生 ,难道案件背后有“黑手”?
②现代军事讲求多军兵种、全方位 作战,而不再只注重单兵种作战。
③我们要遵循自然规律,春种秋收, ,必将自食恶果。
A. 疑窦 偕同 反之
B. 疑虑 协同 否则
C. 疑窦 协同 否则
D. 疑虑 偕闻 反之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疑窦:疑点,疑问。疑虑:怀疑,担忧。根据后文“难道案件背后有‘黑手’”可知这是对草草结案产生疑问,应选“疑窦”。
偕同:跟别人一起(到某处,做某事)。协同:协调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资源或个体。语境强调多方面协调,可填“协同”。
反之:与之相反,中性词。否则:如果不这样,后果往往不好。结合语境“自食恶果”应选“否则”。
故选C。
4.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
A. 为了不让下一代输在起跑线上,年轻的父母纷纷送孩子去练钢琴,学围棋,上英语兴趣班,真是费尽心思,无所不为 。
B. 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安土重迁的观念越来越深入人心,即使富庶地区的人们也乐意告别家乡,外出闯荡一番。
C. 书法是中国传统的艺术形式,风格各异的书法精品,或古朴,或隽秀,或雄浑,或飘逸,将汉字之美表现得淋漓尽致 。
D. 老李从小就养成了勤学好问的良好习惯,遇到问题,总是不耻下问,及时向同事、亲朋好友甚至左邻右舍请教。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此类题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及词语的意思从三个方面综合考虑分析,即成语的基本义、感彩和语境。需要注意色彩不明、断词取义、对象误用、谦敬错位、功能混乱、不合语境、望文生义等错误使用类型。
A 项,“无所不为”意为没有什么不干的,指什么坏事都干,贬义词。用来形容年轻的父母费尽心思地送孩子学钢琴、围棋、英语,感彩不对。
B 项,“安土重迁”意为留恋故土,不肯轻易的迁移。而该句说的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乐意告别家乡,词义与句义完全相反。
C项,“淋漓尽致”形容文章或谈话详尽透彻,也指暴露的很彻底。该句说的是书法风格各异,充分详尽地展现了汉字之美,用“淋漓尽致”非常准确。
D 项,“不耻下问”意为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知识比自己少的人请教为可耻。而句中说的是老李向同事、亲朋好友甚至左邻右舍请教,不存在地位高低、知识多少的问题,使用不当。
故选C。
【点睛】正确运用成语,要弄清楚几种类型的错误:一、看成语含义与前后文的修饰限制成分是否协调;二、看成语意思与所处的语境是否吻合,是否造成大词小用或小词大用;三、看成语的褒贬感彩是否适合所在的语境;四、看成语适用的对象、范围和场合是否造成张冠李戴;五、看成语运用是否因望文生义而误用;六、看成语是否因画蛇添足而造成前后内容重复。
5.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各级医院先后采用了互联网挂号、电话预约等办法,改善医疗水平。
B. 曹文轩获得“国际安徒生奖”,实现了中国作家在该奖项上零的突破。
C. 随着新媒体发展和信息化提速,使人们的阅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D. 作为年轻一代,我们要担负起发扬、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A.搭配不当。“改善”改为“提高”。
C.成分残缺。缺少主语,“随着”和“使”介词的一起使用,使这个句子缺少主语,应该删掉“随着”或“使”。
D.语序不当。应为“继承、发扬”。
故选B。
6.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混营化是指传媒集团化兼有序列化、一体化特性。 , 。 , , , ,这是现代传媒集团生存的一种重要方式。
①大型传媒集团由于其庞大的集团规模,不可能采用单一的运营模式
②为了节省资源,谋求更大的经营效率,一般情况下都是采用序列化和一体化的混营方式
③项目既横向发展,也纵向发展
④尤其是资产遍布全球的媒介集团,旗下的集团和公司数不胜数,每个都需采用合适自身发展的运营模式
⑤把相关的行业和资源都掌握在自己的手中,灵活经营
⑥这种模式主要体现在大型传媒集团的塑造当中
A ③②①④⑤⑥ B. ③⑥①④②⑤
C. ⑥①④②③⑤ D. ⑥②①④⑤③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语句衔接、排序的能力。
③紧承第一句是为整个语段的总说,结合第一处横线标点符号为句号可以确定首空为③,排除C、D;
②和⑤是具体如何去经营,联系紧密连在一起,因此排除A。
故选B。
7. 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历代诗余引吹剑录》记载,有一幕士善歌,东坡因问曰我词何如柳七幕士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东坡为之绝倒。
A. 东坡因问曰:“我词何如柳七?”幕士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B. 东坡因问曰:“我词何如柳七?”幕士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C. 东坡因问曰:“我词何如柳七?”幕士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D. 东坡因问曰:“我词何如柳七”?幕士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A.双引号内应用单引号。
C.中间已有逗号,两个分句之间应用分号。
D.表示完全引用时,问号、句号都应放在引号内。
故选B。
8. 对下列两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鹧鸪天
贺铸
重过阁门①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 梧桐半死⑧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原上草,露初唏,旧栖新垅两依依。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注]:①阔门:苏州西门,词人旧居。②梧桐半死:枚乘《七发》中说,龙门有梧桐,其根半生半死。
A. 苏词上片写梦前对亡妻的思念之情,下片在对梦境的淡淡追述中,将死别之悲、独处之苦、世路之艰写得极为沉痛。
B. 苏词“小轩窗,正梳妆”一句,以当年闺房的常见场景呈现词人心中妻子美丽温婉的形象,更反衬亡妻之痛。
C. 贺词“旧栖新垅两依依”,这一“旧”一“新”,将自己和亡妻紧密联系在一起,表达了对亡妻的深切怀念之情。
D. 贺词“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两句托物言志,艺术而形象地表现了诗人的丧偶之痛和孤独凄凉。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D.“托物言志”错,结合注释二可知,“梧桐半死”是用典,“头白鸳鸯失伴飞”是比喻,以“头白鸳鸯”来喻指自己。
故选D。
阅读《孟子》的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 非所以內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9.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运:命运
B.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端:萌芽
C. 贼其君者也 贼:伤害
D. 足以保四海 保:安定
10. 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不忍人”是不狠心对待别人,“不忍人之心”也就是善良、慈爱的心。
B. 文章开始,孟子首先从性恶论出发,提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观点。
C. 孟子指出,天性和后天的道德品质之间有内在联系,对儒家思想有发展。
D. 孟子通过一系列类比和比喻,充分说明了观点,期望人们去扩充、发扬。
【答案】9. A 10. B
【解析】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实词含义的能力。
A.“运:命运”错误。“运”,运转。句意: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心里面运转东西一样容易了。
故选A。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B.“从性恶论出发”错误。孟子提出的“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观点符合孟子的“性本善”之说。
故选B。
参考译文:
孟子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古代圣王由于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所以才有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用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施行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心里面运转东西一样容易了。之所以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是因为,如果今天有人突然看见一个小孩要掉进井里面去了,必然会产生惊惧同情的心理;这不是因为要想去和这孩子的父母拉关系,不是因为要想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声誉,也不是因为厌恶这孩子的哭叫声才产生这种惊惧同情心理的。由此看来,没有同情心,简直不是人;没有羞耻心,简直不是人;没有谦让心,简直不是人;没有是非心,简直不是人。同情心是仁的发端;羞耻心是义的发端;谦让心是礼的发端;是非心是智的发端。人有这四种发端,就像有四肢一样。有了这四种发端却自认为不行的,是自暴自弃的人;认为他的君主不行的,是暴弃君主的人。凡是有这四种发端的人,知道都要扩大充实它们,就像火刚刚开始燃烧,泉水刚刚开始流淌。如果能够扩充它们,便足以安定天下,如果不能够扩充它们,就连赡养父母都成问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汉祖至南郑,韩信亡去,萧何自追之。上骂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何曰:“诸将易得,至如信,国士亡双,必欲争天下,非信无可与计事者。”乃拜信大将,遂成汉业。唐太宗为秦王时,府属多外迁,王患之。房乔曰:“去者虽多不足吝,杜如晦王佐才也,王必欲经营四方,舍如晦无共功者。”乃表留幕府,遂为名相。二人之去留,系兴替治乱如此,萧、房之知人,所以为莫及也。帝王之功,非一士之略,必待将如韩信,相如杜公,而后用之,不亦难乎! 惟能置萧、房于帷幄中,拔茅汇进,则珠玉无胫而至矣。
(节选自《容斋随笔》)
11.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萧何自追之 远之事君
B. 杜如晦王佐才也 此所谓乱也
C. 而后用之 裂地而封之
D. 惟能置萧、房于帷幄中 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12. 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上骂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
译文:高祖骂萧何说:“将领们逃跑了几十人,你都没有去追赶,却说去追赶韩信,是骗我的。”
B. 唐太宗为秦王时,府属多外迁,王患之。
译文:唐太宗李世民为秦王时,幕府属吏很多外调任职,秦王为此忧虑。
C. 王必欲经营四方,舍如晦无共功者。
译文:大王假如想要在天下各地经营的话,舍弃杜如晦就没有能共事的人了。
D. 二人之去留,系兴替治乱如此,萧、房之知人,所以为莫及也。
译文:韩信、杜如晦的去留,与兴衰治乱竟然有这么密切的关系,而萧何、房玄龄二人善于发现人才,也是无人能比得上的。
【答案】11. B 12. C
【解析】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虚词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代词,指韩信;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句意:萧何亲自追赶他。/远可以事奉君主。
B.都是判断句标志。句意:杜如晦是宰相之才。/这就是所说的乱。
C.连词,表承接;连词,表修饰句意:然后才加重用。/划出一片土地分封给他。
D.介词,到;介词,引出动作对象。句意:只有将萧何、房玄龄一类人安排到营帐之中。/还可以多知道一些鸟兽草木的名字。
故选B。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C.“在天下各地经营”错误。“经营”,治理,掌管。句意:秦王想要掌管天下,舍弃杜如晦就没有可以共事的人了。
故选C。
参考译文:
汉高祖行军到达南郑(今陕西南郑),韩信不辞而别,萧何亲自追赶他。刘邦骂道:“诸将逃亡的已有数十人,你没有去追任何一个,而要去追韩信,这是欺诈。“萧何说:“诸将容易得到,至于韩信,是天下无双的奇士,您一定想要争夺天下,除了韩信再也没有可以与之谋天下之计的人了。”于是刘邦封拜韩信为大将,终于成就了汉朝的大业。唐太宗为秦王时,幕府属吏外调任职的人很多,秦王为此很忧虑。房乔(玄龄)说:“去的人虽多,但没有什么可惜的。杜如晦是宰相之才,你秦王想要经营天下,舍弃杜如晦就没有可以共事的人了。”于是秦王上疏请将杜如晦留在秦王府中,后遂成为一代名相。韩信、杜如晦的去留与否,关系到兴衰治乱,而萧何、房玄龄的善于发现人才,也是天下无人赶得上的。帝王要建立大业,决非一个谋士的计略可以达到的,一定要等到有了韩信那样的大将,杜如晦那样的贤相,然后才加重用,岂不是太难了吗?只有将萧何、房玄龄一类人安排到营帐之中,选贤进能,那么珍珠宝玉般珍贵的人才就可不请自至了。
第 Ⅱ 卷
注意事项:
1.用黑色墨水的钢笔或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2.本卷共6小题, 共64分。
二、(6分)
13.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十二章》中,曾子认为读书人一定要意志坚定,因为他们任务艰巨且路途遥远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大学之道》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来强调,我们每个人只有以修身为本,才有可能处理好与家人、他人、集体、社会的关系,经营好我们自己的幸福人生。人人如此,实现和谐社会才有了大众的根基与保障。
(3)《老子》第二十四章中,写自我显露的人不能显明,自以为是的人不能彰显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士不可以不弘毅 ②. 任重而道远 ③.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 ④. 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⑤. 自见者不明 ⑥. 自是者不彰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的字有:弘、毅、庶、壹、彰。
三、(12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香椿的味道
李红霞
乡下老家,有许多野生的香椿树,一年一年滋生繁衍,零零散散地点缀满了乡村的各个角落。当然,最好能长在自家房前屋后,那样就可以整日看着香椿芽由小变大,然后近水楼台先摘先尝了。当春风温暖地让我彻底脱去冬衣的时候,那香椿也就该发芽了。我最爱吃香椿,总是一天三遍地看着房角那棵香椿树发呆,真想早日拿着钩子扒下嫩嫩的芽子吃个够。可我急,树不急,整日挺着干枯的枝桠在蓝天中显着它的沧桑与稳重,迟迟不吐芳香。
一个灿烂的午后,忽然在和风中嗅到了丝丝清香。迫不及待地跑到树下,踮着脚尖,寻找蓝天中闪出的那些暗红。找到了!一簇簇短短的芽子,不知何时已经在干瘪的枝尖绽开了笑脸,从高至低,错错落落地像是给这位老者扎上了灵动的蝴蝶结,将积蕴一冬的热情完美释放在这个春天里了。那嫩嫩的芽子,被阳光穿透成靓丽的紫红,闪着淡淡的油光,在湛蓝作为底色的映衬下,显得格外耀眼、温情,一时间觉得香椿芽就是春天,春天就只有香椿芽。
春风催荣了万物。不出几日,香椿芽已经长成了小丫头的冲天小辫。竖在房角的长杆终于派上了用场。用铁丝弯成一个钩,绑在长杆上,就可以去扒那些垂涎已久的香椿了。站在房顶,长长地举起杆子,将那些可爱的芽子引入铁钩里,然后猛地一拧杆把儿,只听脆脆地“叭”一声,一簇香椿就应声飘落了下来。不一会儿,香椿已散落一地。
加盐腌一下。这时,母亲就可以腾出手来准备面糊了。在碗里打两个鸡蛋,放入适量的面粉和水,搅匀,直至能在筷子上拉出丝就可以了。烧开油,取出腌好的香椿在面糊里裹一下,迅速放入滚烫的油锅里,只听“吱啦”的一声,那个裹了面糊的香椿,顿时翻滚着膨胀起来,成了焦黄颜色。一直站在旁边的我,早已被锅里的香椿鱼儿惹得大咽口水了。一出锅,就用手抓起来吃,烫得我直跺脚摇手。母亲乐了,拿出碗盛好递给我。我便乖乖地坐在灶前,稀溜稀溜地吃到肚圆,抹一把嘴上的油,跑着玩去了。等回来,又会吃上一大碗。
一茬一茬的香椿吃下来,夏天已近,香椿已不能用来炸着吃了,我对香椿的热情也淡了下来。可母亲却去摘那些稍微嫩一些的叶子,切碎,晒在太阳底下,说是晒干后还可以吃。我不信,这怎么吃。炎炎夏日,母亲便取出那些干香椿,放在锅里用油炸一下,然后拌在黄瓜丝里,放上醋,浇在凉水浸过的面条上,一碗清凉喷香的凉面吃过,夏日的炎热一下子就在香椿的清香消失了。这种干香椿只要保存得好,可以吃一年,直到又吃上那暗红的嫩芽。
母亲知道我爱吃香椿,因此总是在春天里给我带来嫩香椿芽,有的嫩到可惜,可母亲却说这样的才好吃;过几天又会捎来一大包干香椿,于是我就一年都能吃到香椿了。生日长寿面里,浇上油炸香椿,那味道真是特别透了,让我再一次感受到了珍藏在香椿里的春天的味道。
(选自《人民周刊》2017年5期, 有删改)
14. 从修辞手法的角度(任选一种),赏析文中的画线语句。
15. 结合全文,谈谈你对“香椿的味道”的理解。
16. 生活百味,哪一种“味道”让你印象深刻呢?说一说原因。
【答案】14. 示例一: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香椿芽人的情感,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香椿芽在枝尖绽放时的勃勃生机,表现了作者看到香椿发芽时愉快的心情。
示例二: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香椿树比作老者,把香椿芽比作蝴蝶结,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香椿芽初绽时的美丽,表现了作者看到香椿发芽时愉快的心情
15. 香椿本身的味道、母爱的温暖、童年的快乐、春天的味道。
16. 示例一:红烧肉的味道。红烧肉是爸爸的拿手好菜,但他在外地工作不能经常回家,每次回家都给我做香喷喷的红烧肉,那里面有父亲的味道。
示例二:眼泪的味道。眼泪中不只有苦涩与悲伤,它是经历风雨与挫折的见证,让我更加自信坚强。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修辞手法的赏析能力。
本句“一簇簇短短的芽子,不知何时已经在干瘪的枝尖绽开了笑脸”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自然现象以人的动态行为及表现,亲切可爱,富有生机和活力。内容上“绽开了笑脸”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香椿芽在枝尖绽放时的旺盛而不可阻遏的生机,情感上这个拟人句表现了作者看到香椿发芽时愉快的心情,以及对香椿的无比喜爱;
“从高至低,错错落落地像是给这位老者扎上了灵动的蝴蝶结”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内容上作者把香椿树比作老者,把香椿芽比作蝴蝶结,蝴蝶结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香椿芽初绽时的美丽,情感上用“老者”“蝴蝶结”作比喻表现了作者看到香椿发芽时愉快的心情。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题目的理解能力。
本题可以从题目的表面义和深层义入手。
结合全文可知,“香椿的味道”,第一层含义是“香椿本身的味道”;
香椿经过母亲的巧手变成了餐桌上的美食,所以第二层含义应该是“母爱的味道”;
母亲炸好“香椿鱼儿”,“我便乖乖地坐在灶前,稀溜稀溜地吃到肚圆,抹一把嘴上的油,跑着玩去了。等回来,又会吃上一大碗”,可见“童年的快乐”;
作者在结尾这样写道,“生日长寿面里,浇上油炸香椿,那味道真是特别透了,让我再一次感受到了珍藏在香椿里的春天的味道”,自然文中还诠释着“春天的味道”。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章内容,联系生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答此题时考生可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选取自己最熟悉的一种味道来说出内心的感悟,这种味道可以是具体的美食的味道,但写原因时也应该像“香椿的味道”一样,感悟出其中包含的情感之味。这种味道也可以是抽象的味道,比如失败、痛苦、幸福等,写原因时要点出这种味道具体带给了你怎样的生活体验,让你收获了什么。
四、(6分)
17. 下列表格中是曹雪芹《红楼梦》中6个人物的“别号”,请你准确写出他们各自都是谁?
①枕霞旧友 ②潇湘妃子 ③稻香老农
④蘅芜君 ⑤蕉下客 ⑥怡红公子
【答案】①枕霞旧友(史湘云)
②潇湘妃子(林黛玉)
③稻香老农(李纨)
④蘅芜君(薛宝钗)
⑤蕉下客(贾探春)
⑥怡红公子(贾宝玉)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的人物形象的理解、分析能力。
①“枕霞旧友”是史湘云在诗社里的别号。探春道:“你也该起个号”。湘云笑道:“我们家里如今虽有几处轩馆,我又不住着,借了来也没趣。”宝钗笑道:“方才老太太说,你们家也有这个水亭叫‘枕霞阁’,难道不是你的,如今虽没了,你到底是旧主人。”表面看,史家以前有个别院叫“枕霞阁”,湘云以前住过那里,所以大家就给她起了“枕霞旧友”。
②“潇湘妃子”是林黛玉在诗社里的别号。书中说,大观园中姐妹起诗社,众女儿各起字号,黛玉号为“潇湘妃子”。曹雪芹为黛玉起这个名号,大概与娥皇女英的故事有关,以泪洒斑竹的娥皇女英象征黛玉的悲惨命运。
③ “稻香老农”是李纨在诗社里的别号。李纨道:“极是,何不大家起个别号,彼此称呼则雅。我是定了‘稻香老农’,再无人占的。”李纨之所以会这样说,是因为在大观园中她的住所名为稻香村。这也反应了李纨一惯的低调作风。
④“蘅芜君”是薛宝钗在诗社里的别号。因宝钗在大观园里的住所名“蘅芜苑”,故名。出自《红楼梦》第三十七回:李纨笑道:“我替薛大妹妹也早已想了个好的,也只三个字。”惜春迎春都问是什么,李纨道:“我是封他‘蘅芜君’了,不知你们如何。”
⑤ “蕉下客”是探春在诗社的别号。探春笑道:“我就是‘秋爽居士’罢。”宝玉道:“居士、主人到底不恰,且又瘰赘。这里梧桐芭蕉尽有,或指梧桐芭蕉起个倒好。”探春笑道:“有了,我最喜芭蕉,就称‘蕉下客’罢。”众人都道别致有趣。黛玉笑道:“你们快牵了他去,炖了脯子吃酒。”众人不解。黛玉笑道:“古人曾云‘蕉叶覆鹿’。他自称‘蕉下客’可不是一只鹿了?快做了鹿脯来。”众人听了都笑起来。
⑥“怡红公子”是贾宝玉在诗社别号。黛玉道:“混叫如何使得!你既住怡红院,索性叫‘怡红公子’不好?”众人道:“也好。”所以会叫怡红公子,其实是和后来他进入大观园之后住在了怡红院有关。所以大家都会称他为怡红公子。这个名字之所以适合贾宝玉,也是和他和女孩子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的。“怡红公子”中的怡的意思,可以认为是,愉悦,开心。红,总是带着女性,和红楼梦中的红字一样,就是指那大观园中各式各样的女性。
五、(40分)
18. 阅读下面的材料,写一篇议论文。
我们的人生好比是一座金字塔。人们从出生到长大成人的每一步都是在造这座金字塔,而在一旁指导我们建造的人可能是我们的家长,也可能是我们的老师,也可能是整个社会。指导者起的是画规划图纸和选取场地的作用,而建造它的人正是我们自己。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建造出属于自己完美的、无与伦比的金字塔。有的塔造得间隙太大,也很粗糙;有的塔没造多高,就塌了下来;有的塔虽然造好了,也很高,但由于造的时候不够耐心,细节部分经不起日晒雨淋,总显得斑斑驳驳。
发生上述这些不尽如人意的现象,对“建塔者”或“指导者”,你有什么话要和他或者他们说吗?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定立意; ②文体规范,特征鲜明;③不要套作,不能抄袭; ④不得泄露个人信息;⑤不少于700字。
【答案】例文:
三心建塔,塔成梦筑
亲爱的建塔人:
你好!
在你收到这封信的时候,相信你的人生金字塔已经建了一半了。从我们出生开始,建塔就是我们的使命,现在,行到中流,我想你不妨停一停,看一看你正在修建的这座金字塔,是否如你所愿呢?
还记得你的初心吗?当时,站在你的父母和师友为你选定的这片旷野上时,你内心澎湃着激情,心里想着,你要认真修建一座坚固高大的金字塔,于是在大家的鼓励和加油声中,你开始了一生的努力。
这过程一定很艰难,你不断地劳作,付出很多汗水,看着你的金字塔逐渐有了地基。但同时,你也看到有的金字塔粗制滥造,空隙极大,难成大器,那时,你审慎地思考,到底我想为这个世界留下些什么。是的,欲成大事者,必先有明确的牢不可破的初心,才能经风雨而不弃,曝霜露而不怨,更何况你在身边,有很多怀揣初心矢志不渝的身影。你看那袁隆平院士的高塔,耸入云端,因为他立志果决,一生只为一事来,他的禾下乘凉梦最终圆梦成功。你也看到普通人张玉滚,接过老校长的接力棒,在山区里安心教书,只为让更多山里娃能接受到更好的教育。初心,是建好金字塔的基石。
人的一生不过三万天,是生活三万天,还是重复三万天,这也是一种选择。用心的人自然能够在繁复的琐碎生活中咂摸出日日不同的乐趣,而不用心的人,则只是机械地重复,无聊地应付,最终就像那空心的金字塔一样,有一天会轰然倒下。唐玄宗早年励精图进,为国家殚精竭虑,开创了属于自己的“开元盛世”,这就是用心理政的成果。而他的后期宠幸杨贵妃,在内任用奸小,在外引狼入室,最终一场安史之乱让盛唐国运急转直下,这就是不用心理政的后果。一个大国的衰亡尚且如此,何况个人呢?所以你要继续打起精神,用心修建属于自己的金字塔,要知道,建造金字塔的人,是我们自己,也只是我们自己。我们要做行动的主人,而不能成为恶习的奴隶,我们要做,也必须能做自己的主人翁。
然而,做一天认真的主人翁固然是容易的,做一生的主人翁则何等困难,你也会在日复一日的工作中渐渐失去耐心,偷懒的想法也许会在你的脑海中滋生,这时,你不妨看看周围的金字塔,那些修建好了的,高高的金字塔,它们本可以彪炳青史,光芒万丈,却只是因为当年建造时缺少了一点耐心,细节部分经不起风吹雨淋而早已斑驳破烂,有碍观瞻。耐心是“行百里者半九十”的大敌,是“差不多”先生的死敌,是精益求精者的密友,是卧薪尝胆者的春风。你看今年的尔滨为什么那么火?你只看到它今天的火,却没有看到它在前几年的默默蛰伏,苦练内功,成功不过是你的接续努力正好碰上了机遇。耐心,是不骄不躁,是赓续前业,是持续发力,只有耐心,才能让我们的金字塔修建得更牢固,更高大,更完美。
亲爱的你,人生已经过半,希望你永葆初心,坚守用心,始终耐心,相信在三心的助力下,你的人生金字塔一定可以塔建梦筑,不负你愿。
永远关注你的我
2024.1.28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材料以金字塔为喻,以“建造”为关键词,分析了学习成长中我们学习者自身以及老师、家长等指导者的不同作用。这其中,指导者是建造之前的选址者和建造过程的助力者,也就是建造者的重要他人和重要临在。而真正做出一切努力,并最终为结果负责的,这只能是建塔者——我们自己。而试题要求我们重点针对“发生上述这些不尽如人意的现象”,并针对“建塔者”或“指导者”分析说明。对此,从“指导者”的角度分析,可以看出第一种情况,和指导者疏于引导有关,第二种情况,和指导者选址不当有关,第三种情况,和指导者督促不足有关。然而指导者虽然重要,但也只是起到辅助作用,最重要的是建塔者。所以重点还是应当思考建塔者为什么会出现这三种情况:第一种是粗制滥造的建造者,第二种是根基不牢的建造者,第三种是用心不够的建造者。这三种建塔者都有自己的问题。
试题需要我们以第三方的角度,对“建塔者”或“指导者”提一些看法和建议。对此要注意其中的“或”字,这说明我们只能给两者中的一者以建议,而不是面面俱到地兼顾。比如,对“指导者”,可以从青少年自律性不强,身处青春时期世界观还未完全成型等等原因分析,然后说明其要加强引导,并时刻督促。最后,只可总结说明作为指导者,家长和老师要如何引导身处其中不明情况的建塔者建好自己的塔,做好重要的引路人。对于“建塔者”,则可分别针对材料中指出的问题,反思自身是否存在这些问题,并从学习方法和态度等角度,思考我们应该如何打好基础、保持努力。最后,则可相应进行主旨总结,说明人生是由每一个选择构成的,作为建塔者,要做好自己的主人翁,明确我的努力不是为他人,而全为我自己。要用心、耐心、专心,持之以恒地建造属于自己的高塔。
立意:
1.用三心,修建好自己的高塔。
2.规划选址监督,助力塔成功立。
3.修自己的塔,也要听听指导者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