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同步练习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同步练习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3.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2-06 21:50:16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第六单元
积累与运用
1.下面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拽开(zhuài) 炽热(chì) 稠密(chóu) 毋宁(wú)
B.昔日(xī) 充沛(pèi) 销蚀(shí) 抖动(dǒu)
C.鲁莽(máng) 吞噬(shì) 步履(lǔ) 幅度(fú)
D.遨游(áo) 捆绑(bǎng) 堡垒(bǎo) 轨道(guǐ)
2.下列成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珊珊来迟   畏缩不前   怏怏不乐
B.耀武扬威   语无沦次   一目寥然
C.海市蜃楼   扬扬得意   屏息凝神
D.毛骨悚然   念念有词   惊心动魂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终于爬上了山顶,我们耳边回荡着孩子们愉快的歌声和欢乐的笑容。
B.在同桌的热心帮助下,使张华改掉了乱写乱画的毛病。
C.食品厂经过技术革新,成本下降了一倍,而产值却增长了20%。
D.刘慈欣的《三体》是一本好书,它激发了人们探索自然世界和科学领域的兴趣。
4.在下面一段文字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
__①__?它是指飞行速度超过5倍音速的飞机、导弹之类的有翼或无翼的飞行器。目前各国高超声速飞行器的动力系统,__②__。超燃冲压发动机质量轻、飞行成本低、可控能力强、安全性能好,可长时间使用。而脉冲爆震发动机适用于所有尺寸和所有速度,应用范围更广泛、更具革命性,已成为当前世界各国发展高超声速飞行器的热点技术。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面加点成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
A.一条突然出现的小溪,一阵不期而至的微风,都会令她激动不已。
B.他不在,我心有灵犀地知道他在哪儿,就飞跑到存放眼睛的那个小房间,他果然在里面,看着大屏幕。
C.在长江漂流探险中,他以气势磅礴的气概,战胜了一个又一个险滩。
D.有一个想法安慰着我:不管走到天涯海角,我离她都不会再远了。
6.仿照下面的句子,续写句子。
我梦想,登上齐鲁的泰山,在缭绕的云雾中感受“一览众山小”的豪情;我梦想,坐在家乡的明月下,在满月的银辉中体会“月是故乡明”的感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西游记》里的猪八戒有很多缺点,但也不乏闪光之处。文学作品中的典型人物形象往往就是这样,优缺点并存。请从下面文学形象中任选一个,结合具体情节,说说他的优点和缺点。
①尼摩船长(《海底两万里》) ②祥子(《骆驼祥子》)
不久前,市教育局下发了《国学经典诵读读本》,要求全市中小学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前两天学校举行了以“开展经典诵读,弘扬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演讲比赛。如果你在此次比赛中获得了一等奖,请你在班会上发表获奖感言。要求语句通顺,至少引用一句儒家经典,不超过70字(标点符号不占字数)。
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镕,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就。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昇死,其印为余群从所得,至今宝藏。
——节选沈括《活板》
【乙】张衡性精微,有巧艺。作地动仪以精铜铸其器圆径八尺形似倾樽;其盖穹隆,饰以篆文;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承之。其牙发机,皆隐在樽中,周容无际,如一体焉。地动机发,龙即吐丸,蟾蜍张口受丸,声乃振扬,司者觉知,即省龙机,其余七首不发,则知地震所从起来也,合契若神,观之莫不服其奇丽。自古所来,未尝有也。
(李昉《太平御览》有改动)
9.解释下列加点的字在文中意思。
(1)殊不沾污 殊:_______
(2)其印为余群从所得 为:_______
(3)下有蟾蜍承之 承:_______
(4)未尝有也 尝:_______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作地动仪以精铜铸其器圆径八尺形似倾樽
B.作地动仪以精铜铸其器圆径八尺形似倾樽
C.作地动仪以精铜铸其器圆径八尺形似倾樽
D.作地动仪以精铜铸其器圆径八尺形似倾樽
11.把文中画横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持就火炀之,药稍镕。
(2)观之莫不服其奇丽。
12.【甲】【乙】两文中,从活版印刷和地动仪的发明来看,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新精神令人赞叹。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活板“活”在何处?地动仪“神”在哪里?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落日工程”的前五艘飞船都成功地完成了地层航行,安全返回地面。“落日六号”的航行开始很顺利,但在飞船航行15小时40分钟时,警报出现了。从地层雷达的探测中得知,航行区的物质密度急剧增高,物质成分由硅酸盐类突然变为以铁镍为主的金属,物质状态也由固态变为液态,飞船显然误入了地核区域。“落日六号”立刻紧急转向,企图冲出这个危险区域。当飞船在远大于设计密度和设计压力的液态铁镍中转向时,发动机与主舱结合部断裂,失去发动机的飞船在地层中失去了动力,“落日六号”在液态的地核物质中向地心沉下去。
现在的地航飞船误入地核,就如同20世纪中期的登月飞船偏离月球迷失于外太空,获救的希望是丝毫不存在的。
好在“落日六号”主舱的船体是可靠的,船上的中微子通信系统仍和地面控制中心保持着联系。在以后的一年中,“落日六号”航行组仍坚持工作,把从地核中得到的大量宝贵资料发送到地面。飞船被裹在6 000多公里厚的物质中,船外别说空气和生命,连空间都没有,周围是温度高达5 000摄氏度,压力可以把碳在一秒钟内变成金刚石的液态铁镍!它们密密地挤在“落日六号”的周围,密得只有中微子才能穿过,“落日六号”仿佛是处于一个巨大的炼钢炉中!在这样的世界里,生命算什么 仅仅能用脆弱来描述它吗
后来,航行组中的另外两名地航员在事故中受伤,不久相继去世,从那以后,在“落日六号”上,只剩下她一个人了。
现在,“落日六号”内部已完全处于失重状态,飞船已下沉到6 300公里深处,那里是地球的最深处,她是第一个到达地心的人。
她在地心的世界是那个活动范围不到10立方米的闷热的控制舱。飞船上有一个中微子传感眼镜,这个装置使她同地面世界多少保持着一些感性的联系。但这种如同生命线的联系不能长时间延续下去,飞船里中微子通信设备的能量最后耗尽,这种联系在两个月前就中断了,具体时间是在我从草原返回航天中心的途中。
那个没有日出的细雨蒙蒙的草原早晨,竟是她最后看到的地面世界。
“落日六号”的中子材料外壳足以抵抗地心的巨大压力,而飞船上的生命循环系统还可以运行50至80年,她将在这不到10立方米的地心世界里度过自己的余生。
我听到了她同地面最后通信的录音,这时来自地心的中微子波束已很弱,她的声音时断时续,但这声音很平静。
“……今后,我会按照研究计划努力工作的。将来,也许会有地心飞船找到‘落日六号’并同它对接,但愿那时我留下的资料会有用。请你们放心,我现在已适应这里,不再觉得狭窄和封闭了,整个世界都围着我呀,我闭上眼睛就能看见上面的大草原,还可以清楚地看见那里的每一朵小花呢……”

在以后的岁月中,地球常常在我脑海中就变得透明了,在我下面6 000多公里深处,我看到了停泊在地心的“落日六号”地航飞船,感受到了从地球中心传出的她的心跳,听到了她吟唱的《月光》。
有一个想法安慰着我:不管走到天涯海角,我离她都不会再远了。
13.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

14.体会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作用。
(1)现在,“落日六号”内部已完全处于失重状态。

(2)从那以后,在“落日六号”上,只剩下她一个人了。

15.“……今后,我会按照研究计划努力工作的……请你们放心……整个世界都围着我呀,我闭上眼睛就能看见上面的大草原,还可以清楚地看见那里的每一朵小花呢……”这体现了“她”怎样的品质

16.如果你是故事的主角,处在这种境地,你会怎么做呢 请发挥合理想象,说出你的想法吧。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母亲的茶
朱玉霞
①今年春天来得早,母亲的茶叶就抽芽得早。
②我上山查看,才正月初一,有一大片便抽出了一根一根的嫩芽,那是典型的一芽一叶,根根是针,泡出来就是超级竹叶青的样子。
③我心里一惊:真没想到,母亲把她的茶叶养得这么好!
④前年,母亲嚷着要把送出去十多年的茶山收回来,自己管理。收回来是可以的,自己摘也可以;但我和大哥都承诺了不会去帮她,她自己能摘多少算多少,不能起早贪黑地蛮干。我细看过那几片茶林,因为算是送给一个本家在种植管理,本家也没怎么上心,那些茶林,一副老弱病残的样子,估计也产不了多少茶。让母亲去摘吧,就当打发时间锻炼身体,只要不让我们投资钱和时间就可以。
⑤可是后来母亲没有遵守诺言。她天天在茶山上忙碌,连大冬天都一早就出去了,问她在干什么,她说扯草,我就嘀咕:“都什么时代了,大家都用除草剂了,还扯什么草?有空把屋子收拾一下吧。”秋天她每天扛把锄头上山东挖西挖的,我问她又在干什么,她说修路,(她嫌以前的路太绕了)而且把那片烂石头地也开垦出来,种上了茶树。有一次,她还盛情邀请我去看她新垦的荒地和刚挖出来的路。我一笑:这一年多,她采茶卖出的钱基本都换成了肥料和农药,又投资到茶山上去了。有时我看不过,还得帮衬她一些工具钱,比如茶叶修剪机、收割机;还有请人修剪茶叶的工钱。那天还没走到茶山上,我就因为有事情半路折回了。母亲一脸遗憾地跟在我身后。
⑥母亲快七十了,有糖尿病,身材矮小。我担心她的身体,又怕好强的她逼着有高血压和心脏病的父亲帮忙料理茶山。所以,对她的邀请总是懒懒的不上心。
⑦年底,母亲不要求我去看她的茶山了。我却好奇她把茶林管成什么样子了,还有她修的路。因为她已经向我宣布:“今年寒假(春天)不和你去旅游了。我要摘茶叶。”
⑧此刻,母亲的茶林就在我眼前招摇。绿油油的,胖而娇,惹人爱怜——母亲的茶比很多人都种得好。她是怎样把一袋袋肥料从山下背到山上,再怎样一勺勺地喂到茶地里的呢?那一片烂石头地,她是怎样一锄头一锄头地挖出来的呢?我注意到,那片茶比其他的茶都更绿更肥更嫩。那条路,她是怎样修到山上的?为了喷农药时好取水,她竟然还在山腰隐蔽处挖了一个蓄水池。我的天!我的天!我瘦弱的母亲!我勤劳而坚韧的母亲!
⑨她用两年时间,经营出了这样一片茶园。
⑩一回头,母亲正迎在春日阳光下眯着眼朝我笑。
“妈妈!这个寒假我不去旅游了;也不走亲戚了。明天开始,我来帮您采茶。我还要叫上您的儿子儿媳女婿妹妹一起来,以最快的速度摘下来,卖最好的价钱。”
春日艳阳下,母亲笑得更欢了。母亲还没有一根白发。真的,这是个奇迹。
今年的春天,来得好早;世界不老;母亲和我一样,还很年轻。
17.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②段中“一根一根”“一芽一叶”等用语细腻,描绘出母亲精心呵护的茶长势好。
B.第⑤段“母亲一脸遗憾地跟在我身后”,体现母亲对“我”半路折回,心理不是滋味。
C.母亲快七十了,把茶山收回自己早出晚归管理,可见母亲总想高人一等的清高心态。
D.第⑧段中一系列问号和叹号的使用要表现的是年迈母亲的劳动成果使我赞叹不已。
18.根据“我”对母亲种茶的态度的前后变化,填写下表。
母亲的行为 “我”的态度
要收回茶山 不支持
① ②
③ 不上心
不再要求“我”去看她的茶山 ④
苦心经营茶林 震惊、支持
19.第⑩段和第 段中母亲的两次“笑”有什么异同?
20.体会句中加点字的表达效果。
此刻,母亲的茶林就在我眼前招摇。绿油油的,胖而娇,惹人爱怜——母亲的茶比很多人都种得好。
21.小文想把这篇文章编进校刊中“劳动好处多”这一栏目,请结合文本分析是否合适?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秋山图
肖复兴
去年年末整理书时,忽然哗啦啦坍塌下来一角,一本薄薄的小书,滚落在我的脚下,是《芥川龙之介小说十一篇》。弯腰拾起来,不禁责怪自己,忙乱之中,怎么把这本书也丢弃了呢?
书的译者是楼适夷先生,看书的后记,知道是他1976年4月到6月所译。他说:“1976年是怎样的年头,4月又是什么日子,这是大家都知道的。天快要亮的时候,夜照例是特别黑暗而寒冷的。”1976年,是“四人帮”被粉碎的年份。那一年,楼适夷先生71岁,从“五七干校”回家快三年了,①头上还戴着“帽子”,身上还背着“包袱”。而在当时,芥川的小说尚在“毒草”之列,楼适夷虽认定其是“鲜花”,却也悲观地认为“并不准备将来会有发表出版的日子”。这是这本书翻译的时代背景和私人语境,这本书由此而增加了厚度,超出了芥川小说本身。
楼适夷先生是翻译家,之所以当时选择翻译芥川的小说,是别有心意的。在后记中,他说芥川的小说,是鲁迅先生最早翻译到我国的,鲁迅先生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就翻译了《罗生门》,后来还想翻译芥川的作品,可惜天不假年,未能如愿。楼适夷先生翻译芥川的小说,是出于对鲁迅先生的敬重和承继。
在后记中,楼适夷先生又说,译稿“是用两张复写纸,复写出三张稿纸,装订成册,变成一本书的样子,请二三家人,和二三个不与我划清界限还有来往的友人,充当我的读者。”——这种深蓝色的复写纸,对我们这一代的写作者而言,是很熟悉的,在没有复印机、电脑和社交软件的时代,我和不少写作者,害怕稿子寄失,都用过这样的复写纸复写稿件——于是,他特意请人刻了一枚图章,便是“二三书屋之印”,我们便也明白了,封面所印的这方印章的含义了。
芥川的小说,如今译本很多,这个译本,有如此多的元素在内,便不只属于芥川,也属于楼适夷先生和他所属的那个特殊的时代,便有了另一番价值和意味所在。
我是坐在天坛的藤萝架下看这本小书的。②初春中午的阳光,温煦暖人。这一天,我主要看其中的《秋山图》一篇。四十多年前读过,竟然一点儿印象都没有了,当时只顾看《竹林中》和《罗生门》,还有《地狱变》了,也可以看出当时读书不认真,没有能够领悟其中奥妙的缘故吧。这是一篇写清初大画家王时敏两次寻找元代画家黄公望的名作《秋山图》的故事。 同样一幅《秋山图》,五十年之后,时代与人心的跌宕变化中,有着完全不同的样貌和感觉,其亦真亦假,亦梦亦幻,扑朔迷离,以至让王时敏心中竟掠过“狐仙”的缥缈之感。
芥川的小说中,重写并改写历史故事,占有相当部分。这是他那一代日本小说家的创作传统。我们这样的传统似乎少了些,自鲁迅先生的《故事新编》后,曾有冯至、陈翔鹤等老作家写过一些这样的历史小说,之后似乎愈发少见。③那些热衷于宫斗或王朝更迭或让古人和历史改头换面以迎合今日的小说,不在此列。《秋山图》重写的是我国古代故事,但不是梦回前朝的旧小说。这篇小说写得干净利索,如同冰冷而嶙峋的骨架凛然;又情节步步紧逼,如同层层剥笋而百味次第逸出。
不知怎么搞的,放下书,忽然觉得这一篇《秋山图》的写作风格,和汪曾祺先生有点儿相似。汪先生也喜欢改写古代故事,比如《聊斋》,就曾乐此不疲地改写过多篇。改写古代画家的故事,汪先生也有过写扬州八怪之一金农的《金冬心》。而且,汪先生和芥川都是取材于我国明清笔记,并非随心所欲另起炉灶的编造。芥川的《秋山图》取材于清初恽寿平的《瓯香馆记》;汪先生的《金冬心》取材于清晚期朱克敬的《雨窗消意录》。他们都有这样的兴趣和积累,这样的学养和笔,力。
这么一想,如果汪先生重写画家王时敏寻访画家黄公望的《秋山图》,这同样一段故事,不知会写成什么样。芥川写《秋山图》时29岁,正值青春,让汪先生晚年披挂上阵,老眼厌看往来路,流年暗换往来人之中,肯定,会和芥川不一样,会很有意思。
真的很想让汪先生和芥川比拼一下,让我大开眼界一番。不过,也只能是想想而已。汪先生已经故去二十五年,
一本薄薄的小书,一篇短短的小说,竟然拔出萝卜带出泥,连带起三位作家,心头一时涌出莫名的感觉。想想,三位作家都已经仙逝。④楼适夷先生活到96岁,最为高寿;汪曾祺先生活到77岁;而芥川活得年头最短,只有35岁。命运跌宕,人生如梦,如那幅《秋山图》一般,如影如幻而幽深莫测。
合上这本《芥川龙之介小说十一篇》,日头已经偏移,阳光透过枝条清癃的藤萝架,在书上洒下斑斑点点的光斑,跳动不已。
回到家,再翻书时,发现书中还夹有一小窄条薄薄的纸片,上面抄录一段话,字迹潦草,是我写的。照抄如下,也许,别有一番意思:
番茄起初生长在秘鲁和墨西哥森林中,被当成有毒的果子,叫“狼桃”,没人敢吃。十六世纪中叶,英国一公爵到南美游历,见后把它带回英国,作为稀有的礼品,献给伊丽莎白女王。从此,欧洲称之为“爱情的苹果”。十八世纪末,法国一位画家,冒中毒致死危险,亲口尝了两三个,觉得酸甜可口,番茄经他宣传而流传。明入我国,最早见于《群芳谱》一书,名“蕃柿”,供观赏。吃才有六十年左右的历史。
这一段是从哪里抄来的,又怎么夹进芥川这本小说中,我已经一点儿印象都没有了。关于番茄这样一段历史,还是挺有趣的。算一算,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抄录这一段,到今天,我们吃番茄已经有一百年的历史了。想当年鲁迅先生最早翻译芥川小说,到现在也有一百年的历史了。再一算,芥川写《秋山图》是1921年12月,到现在也有一百年了。真是巧合。
怎么那么巧合呢?不知别人会怎么样,如果让我来重新改写《秋山图》,在结尾处,我要加上这样一段。芥川写《秋山图》;鲁迅翻译芥川;番茄由毒变酸甜可口的历史;一百年之后,这样巧合,在这本书中相遇了。尽管有点儿混搭,也许,有点儿意思呢,多有潜台词和象外之意。
(有删改)
22.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特别交代了楼适夷翻译《芥川龙之介小说十一篇》的时代背景,并非闲笔,表达了作者对他不凡的勇气和见识的赞赏。
B.《秋山图》是元代画家黄公望的名作,芥川的《秋山图》取材于《瓯香馆记》,写王时敏两次寻找名作《秋山图》的故事。
C.“我”相隔四十多年两次读文章《秋山图》的感受与王时敏相隔五十年两次寻找画作《秋山图》的感受相同,都充满梦幻。
D.番茄由毒变酸甜可口、芥川写《秋山图》和鲁迅翻译芥川的作品都有一百年的历史了,这样的巧合多有潜台词和象外之意。
23.下列对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句子①中的“帽子”和“包袱”分别比喻罪名和精神负担,引号都表示特殊含义。
B.句子②是环境描写,用温煦暖人的阳光渲染了“我”阅读《秋山图》的良好氛围。
C.句子③批评了那些创作极其不严肃而以戏说历史来迎合读者的历史小说。
D.句子④,作者因三位作家的寿命长短而感叹人生的变化莫测,而且非常感伤。
24.本文看似“散漫”,实则不“散”,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25.有评论认为,肖复兴的《秋山图》不仅回忆了往事,还含有丰富的思想意蕴。你是如何理解这一评论的?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
三、写作
26.请以《你这样的人让我________》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将题目补充完整。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③不少于600字。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地名。
答案
C 2. C 3.D 4. ①什么是高超声速飞行器 ②都应用了超燃冲压发动机
5. C
6. 示例一:我梦想 走进茂密的松林 在皎洁的月光下欣赏“明月松间照”的美景
示例二:我梦想 漫步塞外的大漠 在壮美的夕阳下感受“长河落日圆”的情怀
示例:①尼摩船长的优点是勇敢,在鲨鱼口中救下印度采珠人;缺点是性情古怪,隐藏在海底生活,不愿意踏上土地。②祥子的优点是勤劳,辛勤拉车三年凑足了买车的钱;缺点是自私麻木,小福子死后祥子彻底堕落为行尸走肉。
示例:真诚地感谢各位老师和同学的支持,我会珍惜这份荣誉,更加努力,“博学而不穷,笃行而不倦”。让我们今后读更多的国学经典,在传统文化的海洋中尽情遨游!
(1)根本 (2)被 (3)接 接住 (4)曾经 10.C 11.(1)拿着它靠近火烘烤,药物(松脂和蜡等混合物)稍稍熔化。(2)观察地动仪,(所有人)没有不叹服于它的奇特华丽。 12.活板的“活”在①印刷“活”:“一板……一板……”“更互用之”,统筹用板,提高效率;②字印数目“活”:“每一字皆有数印”,以便一板当中多次出现使用;③选用“活”“木格贮之”放在不同的木格中,便于灵活取用;④做法“活”:奇字“旋刻之”,随时可以增补;⑤拆版“活”:“用讫再火令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可灵活拆版,重复使用地动仪“神”在:“地动机发,龙即吐丸,蟾蜍张口受丸,声乃振扬,司者觉知,即省龙机,其余七首不发,则知地震所从起来也”(自己的话:发生地震时,地震所在方向的龙丸就会掉落,就知道那个方向发生地震了。)
13.“落日六号”因失事而误闯地核,“她”也因此在地心处的封闭中一个人自愿按照原计划工作。
14.(1)“已”“完全”表示最大程度的肯定,表明这已经是不可逆转的事实。(2)“只剩”“一个人”尽显“她”孤绝一人独处地心的凄惨无望。
15.“她”本是个在“落日六号”失事后悲剧色彩浓厚的角色,但文中表现出的却是“她”的坚强、勇敢、乐观和善良。困于地心而无法返回地表的深重苦难与对人间美丽的留恋和自愿按照原计划努力工作的选择,彰显出“她”的人格魅力。
16.略(想象大胆合理,思想积极健康,表达完整通顺即可)
17.C 18.①扯草、修路 ②反对或不理解(不在意) ③邀请“我”去看茶园(邀请“我”去看新垦的荒地和刚挖出的路) ④好奇 19.同:两次“笑”都是在春日的阳光下,烘托出母亲笑得灿烂明媚,心情愉悦。异:两次“笑”的内涵不同:第一次是母亲为自己能够把茶园经营得井井有条而得意(骄傲、自豪),第二次则是为孩子终于理解自己、支持自己而感到高兴、欣慰、满足。 20.运用拟人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母亲的茶长势良好、惹人爱怜,表现了母亲的勤劳能干,为下文写“我”内心的震惊、感动以及对母亲种茶态度的转变做铺垫。 21.示范一:我认为合适。因为母亲热爱劳动,把茶园整治得井井有条,母亲很高兴,还变年轻了。
示范二:我认为很合适。这篇文章通过写快七十的母亲管理茶园之事,凸显了劳动的价值和意义,符合“劳动好处多”这一栏目主题。文中的母亲虽然快七十了,有糖尿病,但劳动能让她打发时间锻炼身体,管理茶山后的母亲没有白头发,还很年轻,充分说明了劳动的好处多。母亲热爱劳动,把茶园整治得井井有条,文章两次出现“笑”说明她心情愉悦,劳动使她实现了自己的价值,这也说明了劳动的好处
22.C
23.D
24.看似“散漫”:①取材自由,内容丰富,既写自己买书的经历,楼适夷翻译书的时代背景,又写自己阅读书籍的感受,读书时由《秋山图》触发的联想;②涉及的既有外国作家芥川,又有中国作家鲁迅和汪曾祺;既有文学作品的创作与翻译,又有番茄的发现与传播。
实则不“散”:①线索贯穿全文。文章以《秋山图》为线索,写有关《秋山图》的创作、翻译与改写的故事。②主题集中。丰富的内容都围绕着文学与文化展开,表达了作者的思考。
示例:①中外文化不断进行着交流和融合。番茄被带到英国,传入中国,鲁迅和楼适夷翻译芥川的小说,芥川《秋山图》重写的是我国古代故事,这些都是彼此文化交流的表现。②优秀的文化会超越时代而流传。芥川写《秋山图》和鲁迅翻译芥川的小说已有百年,楼适夷受鲁迅影响在1976年翻译芥川的小说,这些都经受了时代和历史的考验。③优秀的文学作品既有相似之处又各有魅力。《秋山图》的写作风格和汪曾祺先生有点儿相似,都取材于我国明清笔记,但都有创新。作者设想汪曾祺若写《秋山图》会和芥川不一样,会很有意思。
26、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