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七年级语文上册优秀教学设计:第五单元 生命礼赞(3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北师大版七年级语文上册优秀教学设计:第五单元 生命礼赞(3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3.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07-28 15:03:27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生命礼赞—10 最后一片叶子
《最后一片叶子》教学设计
最后一片叶子
一、通读课文,梳理情节。
1.用下列任一种方式复述。
复述:不遗漏关键情节,注意使用富有表现力的词语。
概述:只简要介绍主要情节,不必顾及关键情节中的具体描写,特别是细节。
2.在下列横线上用两个字填空,完成乔安西的病情发展的情节。
开端:乔安西___;发展:乔安西___,乔安西___;高潮(又是结局):乔安西___,贝尔曼___。(病倒 病重 病危 病好 去世)
二、研读课文,讨论探究。
1.贝尔曼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结合文中的描写读出来。
(A.其貌不扬、嗜酒、失意的老人。“他已 ( http: / / www.21cnjy.com )年过六旬……往下垂”“他喝起杜松子酒来没有节制”“他一心要画出个惊人之作,但至今还没开笔”。B.脾气暴躁、性格直率。他听到乔安西“白痴似的胡想”后的语言描写。C.富有同情心、热心助人、有责任心。自诩为保护两位年轻女画家的看家猛犬;休易找他当模特儿,按他的工作性质、性格、与休易她们的关系,自然应满口答应,可那天却回答得颠三倒四,原来,当他得知乔安西的胡思乱想后,他的心思在琢磨怎样帮助乔安西上了。D.舍己为人、富有自我牺牲精神。最后的高潮告诉我们,他不顾自己已染上肺炎,冒雨去画最后一片叶子,不幸献出了生命。)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2.小说为什么极力刻画贝尔曼是个普通的画家,且性格怪异,缺点不少?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这才是真实的人、平凡的人,“平凡中的不平凡”更具真实感。 欲扬先抑。)
3.“最后一片叶子”在文中有何作用?为什么“最后一片叶子”是贝尔曼的杰作?
(①线索作用。“最后一片叶子”串联着乔安西 ( http: / / www.21cnjy.com )和贝尔曼两个人物的活动,展开了所有的情节。明线:乔安西把这最后一片叶子作为自己生命的征兆,作为放弃生命的理由。藤叶越掉越少,读者的心也越揪越紧,藤叶即将掉完,矛盾到了高潮。没想到最后一片叶子历经一天一夜风雨,仍傲然挂在枝头上,乔安西恢复了生的信念,脱离了危险。 象征:最后一片叶子是贝尔曼画上去的,它融进了贝尔曼的爱、善和宝贵生命,成为了真正的不朽杰作。 ②突出了主旨。标题是富含深意的,不仅要弄懂标题的表面含义,更重要的是弄懂它的深刻含义。“最后一片叶子”一直不掉,乔安西就有了活下去的信念。精神的信念可以战胜病魔。但是,这种精神的力量,并不是女主人公原来就具备的,她曾经把自己比作“弱不禁风的藤叶”,是另外一个人物以生命为代价改变了她,这就是小说最后说的“最后一片叶子”是贝尔曼的杰作。③主旨的另一层意义是:它象征着平凡中的不平凡。从绘画的角度来看,这片叶子根本算不了什么杰作,是平凡的。但是,从精神的境界上来看,这片叶子记录了一个人的牺牲,是人生真正的杰作,所以,它是平凡中伟大的象征。参见本篇课文练习一解答。)21教育网
三、研讨结尾部分。
1.欧·亨利式结尾是“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小说使人感觉结尾并不突兀的原因是什么?
(①男主人公救人和女主人公被救,是读者都愿 ( http: / / www.21cnjy.com )意看到的动人结局。②课文中对贝尔曼的描写有许多伏笔和铺垫,有其性格的内在原因,他具备了“最后行动”的基础。详细参见本篇课文练习二解答。)21cnjy.com
2.对贝尔曼画最后一片叶子,小说采用了侧面描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大胆想象,改写为直接描写,比较一下。21·cn·jy·com
(这样写既节省了篇幅,又留 ( http: / / www.21cnjy.com )下了悬念。描写上的“空白”给读者留下了无限广阔的想象空间,是一种类似“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更凝练、蕴蓄的写法。这使人物形象更令人难以忘怀。改写略。)www.21-cn-jy.com
3.如果不让休易告诉乔安西“最后一片叶子”是贝尔曼画的,而是留给乔安西自己去发现,行不行?为什么?
(参见本篇课文练习三解答。)
4.展开想象,写出乔安西知道真实情况后的心理活动。(略)
四、比较探究《最后一片叶子》和《猫的故事》。
1.用《猫的故事》中的“天地之大德曰生”说说两篇课文在这方面的共同点。
(都体现了这一精神,表现了对一切生命的珍惜、敬重、关爱,尤其是对弱小生命的救护,这是人世间的大恩德、大功德。参见本篇课文练习三解答。)
2.比较两篇结尾的特点。
(参见本书中《带缺口的馒头》练习三解答。)
五、参照练习四,比较不同译文,说说哪一种译文更好。
(详见练习四解答。)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生命礼赞—“小地主”
《小地主》教学设计
小 地 主
一、默读课文,说说本篇主要写了什么事?表现了什么主题?
(文章通过叙述“我”救助一只灰 ( http: / / www.21cnjy.com )喜鹊的经过,表达了作者对这只小生命的由衷喜爱之情,体现了“我”对生命的尊重,让我们感受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二、与前三篇寓言、故事相比,研讨下列问题:
1.本篇主人公也是行善,行善的结果似乎和前三篇一样,都没有得到回报,“小地主”灰喜鹊是忘恩负义吗?
(不是。前三篇是借物喻人,本篇的灰喜鹊是现实生活中的动物。)
2.课文主要运用了拟人手法,从文中找出具体内容,体会其表达作用。这和前三篇的拟人化写法有什么不同?
(前三篇的拟人化写法的作用是借物喻人, ( http: / / www.21cnjy.com )表现现实生活中的善恶斗争。本篇课文是表现“小地主”的可爱、活泼,使文章读来生动有趣,具体的例子详见本篇课文的“主编导读”和相关练习解答。)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三、文章语言风趣幽默,找出一些具体的语句,体会其表达效果。
(详见本篇课文的“主编导读”。)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生命礼赞—9 猫的故事
《猫的故事》教学设计
猫的故事
一、学生朗读课文,复述故事。
复述时要注意:语言简洁,尽量保留原文关键情节和重要词语。
(有只猫一直在我家的房梁 ( http: / / www.21cnjy.com )上“跳踉”,“搅得一家不安”,我家的厨师设了一个“机关”,猫窜进屋时正好套住。厨师“向来执法如山,不稍宽假”,而我“直为她缓颊”。于是稍加膺惩,在猫身上“系一只空罐头”后,“放她一条生路”。当天夜里,猫又回来了,“这一回我下了决心”,“如果再度把她活捉,要用重典”。 当我在书房看到猫在为四只小猫喂奶时,怒气消了。然而,“秘密被我发现”,“一夜的工夫她把四只小猫都叼离书房,不知运到什么地方去了”。)
二、再读课文,思考探究。
1.仔细阅读课文,猫的“可敬”之处表现在哪些段、句、词语里?划出来,把阅读感受批注在课文上。
(猫为了自己的孩子,不怕危险,几次三番 ( http: / / www.21cnjy.com )来到我家;“终于夤夜又复光临寒舍”,从房顶摔下来,“低声地呻吟”;“那只瘦猫拥着四只小猫在喂奶”,四只小猫“咕咕容容地在猫的怀里乱挤”——这只瘦猫一天没有吃东西,还要为四只小猫喂奶。)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2.课文中哪些地方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说出来并阐述理由。
(A.猫被厨师活捉时的状态。作者的描写 ( http: / / www.21cnjy.com )很幽默,同时反映出我对厨师的“残忍”非常反感和对猫的同情;B.猫不顾一切回来为小猫喂奶的情景,使作者的情感发生了变化,由痛恨到感动到赞美,赞美了伟大的母爱;C.课文第三自然段大量的庄重的书面文言词语、法律用语,如执法如山、从轻发落等,把这些词语用在一只猫的身上显得不伦不类,大词小用,构成诙谐有趣的艺术效果;D.“只见猫一溜烟似的稀里哗啦地拖着罐头绝尘而去,像是新婚夫妇的汽车之离教堂去度蜜月”这个比喻句,形象、风趣地写出了猫逃跑时的狼狈像和逃跑的速度之快。)
3.在课文中划出“我”对猫的感情变化过程的语句,并作简单分析,是什么原因引起了“我”感情的变化?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21教育网
(起初,感到“搅得一家不安”而厌恶 ( http: / / www.21cnjy.com )——接着“有些不耐烦”,终于“按捺不住”而憎恨——看到被吊得“奄奄一息的猫”时同情——过后“准备高枕而眠”,但是“当天夜里,听见铁罐响” ,“打了一个冷战”并决心“用重典”,这时是痛恨——等到发现了四只小猫,瞬时“一腔怒火消去”,以至发出 “天地之大德曰生”的赞美之情——最后为猫“离书房”而感到愧疚。厨师惩罚猫的恶作剧,而猫不顾一切地回来给四只小猫喂奶,引起了我内心的情感变化。 欲扬先抑。)
4.文章最后一段是否多余?为什么?
(不多余。说明这件事给我留下了难以弥补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遗憾,遗憾之外更发人深思。此处文字平实,却蕴藏着比一般的感叹和渲染更为动人的力量,这不禁让我们掩卷沉思:动物也有与生俱来的爱和美德,何况我们人类?)
5.读了这个故事,你有何感想?请谈一谈。(例:一是母爱的伟大;二是对生命的尊重和珍爱。)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