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人生境界—最苦与最乐
实验区优秀教学设计——《最苦与最乐》《谈生命》
最苦与最乐 谈生命
一、研读课文《最苦与最乐》。
1.为什么说“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最苦呢?
(引导学生找出论说的句子,找出最苦的原因:受到良心的责备,而且无处逃躲。)
2.责任有种种,你能从课文中找出有哪几种责任吗?
(对人的责任,事的责任,对自己的责任。)
3.领会“大抵天下事……是这活力的人间一种趣味”这句话的含义和在整段中的作用。
(这句话是对上文中“最苦” ( http: / / www.21cnjy.com )与“最乐”的深层的分析,点明了三者的关系:苦中有乐,苦乐循环。同时又是下文中“处处尽责任,便处处快乐;时时尽责任,便时时快乐”这一论断的前提和基础。)21教育网
4.请同学们在文中找一找作者引用了哪些古语、俗语、名言,讲讲它们的含义。
(古语:如释重负俗语: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名言:孔子——无入而不自得。孟子——君子有终身之忧。曾子——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二、品味精彩语段,体会本文“语言平易,亲切,如拉家常”的特点。
1.“答应人……里梦里都像有他的影子来缠着我。”
(这段话刻画一个人未尽责 ( http: / / www.21cnjy.com )任的痛苦心情,阐述“人生最苦的事是未尽责”这一道理,这样的语言,就像一个长者在促膝谈心,没有一点盛气凌人的说教口吻。)21cnjy.com
2.“翻过来看,……语亦说是:‘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
(这段话用古语、俗语形容尽责后的快乐心情,浅显易懂,趣味横生,大大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3.引导学生阅读开头的5个设问句,体会它们的作用。
(这五个设问句环环相扣,由浅入深,层层 ( http: / / www.21cnjy.com )递进,把苦乐与责任的关系阐述得有条不紊。谈的是严肃的话题,但由于设问句的运用,使得文章的语言凝重却不呆滞,有一股灵动之气。)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三、“价值观”探究。
1.文中列举了仁人志士的忧国忧民、诸圣诸佛的悲天悯人的事例,你是怎样看待他们的“苦乐观”?
2.全文后,你觉得作为一名青年学生对家庭、社会、国家应负有怎样的责任?
四、研读课文。
(一)研读课文《谈生命》
1.文章的题目是《谈生命》,为什么全文描写的却是“春水”“小树”?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写法?这种写法有什么好处?21·cn·jy·com
(作者借“春水”“小树”这两个具体事物 ( http: / / www.21cnjy.com )来谈 “生命” 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抽象的生命变得具体了,无形的生命变得形象了,深奥的生命变得浅显明了了。)www.21-cn-jy.com
2.在文中作者分别将生命比成“一江春水”和“一棵小树”并加以充分展开,请你谈谈自己的理解。
(二)难点突破
1.作者以“春水”为例,为我们揭示了哪几种生命状态?
2.冰心以“小树”为例,为我们揭示了怎样的生命历程(生命规律)?
(揭示了由生到死的生命历程。这是任何人都不能违背的自然规律。)
3.冰心告诉我们应以怎样的人生态度去面对生命中的生、老、病、死?
(坦然面对。“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
(三)品味关键语句
1.对“不是每条一条江流都能入海,不流动的便成了死湖;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树,不生长的便成了空壳!”这句话你是怎样理解的?
2.“愿你生命中有足够多的云翳,来造成一个美丽的黄昏。”这句话中包含什么哲理?
(这是一个比喻句,意思是说:希望你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一生有丰富多样的经历,你才真正体验到人生的美好;或者说人生应该经历幸福和痛苦,快乐和悲哀,只有某种单一的经历是不够的。)2·1·c·n·j·y
(四)《谈生命》与《最苦与最乐》有哪一点相同?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人生境界—5.岳阳楼记
实验区优秀教学设计——《岳阳楼记》
岳阳楼记
一、认真朗读,读中感悟,在朗读的基础上疏通文意,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二、字词解析。
1.重点字词的含义。
2.重点语句翻译。
三、熟读课文,把握文章内容和思想感情以及写法特点。
(一)了解文章的内容。
1.范仲淹写作本文的缘由是什么?用文中原句作答。
(属予作文以记之。)
2.滕子京当时的处境:(谪守巴陵郡。)
他的政绩:(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文中交代他所做的一件具体的事情是:(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
由此可见滕子京的:(处于逆境而不自悲,奋发有为。)
3.文中描写洞庭湖壮观景象的语句:(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前人之述”指的是:(唐贤、今人诗赋。)
4.作者用“然则”一词,从岳阳楼的地理位置引出了:(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
文中第三、四段运用的写法是:(对比。)
第三段描写的景物特点是:(阴。)
人物心情是:(悲。)
第四段描写的景物特点是:(晴。)
人物心情是:(喜。)
他们产生这样的心情的原因是:(“以物喜,以己悲。”)
迁客骚人为了排遣内心郁闷而寄情山水,外界 ( http: / / www.21cnjy.com )环境的变化容易使他们触景生情,这些人是以自己的个人荣辱、个人得失为左右心理的标准的。由此可见,第三、四段在表达方式上的特点是:(写景和抒情相结合,寓情于景。)
5.“古仁人之心”与迁客骚人的表现不同的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文中的“进”指的是:(“居庙堂之高”,在朝廷做官。)
“退”指的是:(“处江湖之远”,不在朝廷做官。)
文中的“斯人”指的是:(“古仁人”,暗指滕子京。)
6.文章的主旨句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二)理解课文主旨,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1.作者写此文的目的是什么?
(结合创作此文时的背景和滕子京所处的境遇,让学生理解:抒发自己的豁达胸襟和远大抱负,同时勉励和规劝自己的朋友滕子京。)
2.你如何看待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豁达胸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什么比孟子的“乐以天下,忧以天下”更能打动人、激励人?你是否完全同意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观点?
(三)分析本文写法特点。
1.本文卒章显志,它是怎样一步一步推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一见解的?请找出文中表示转折的几处关键性句子。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引导学生再次分析作者的写作思路,为学生背诵课文和学习此类文章的写法打好基础。具体答案见教学用书中的“阅读练习·探究解答”。)
2.文章用骈散结合的句式表达有什么好处?
(骈句对仗精致,便于概括,铿锵有力,富有气势;散句自由,便于内容表达,语气更丰富。骈句和散句错杂使用,使文章既富有气势又富于错综变化。)
3.“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中“衔”与“吞”好在哪里?画出自己喜欢的词句,分析其表达的好处,并积累词句。21教育网
四、根据范仲淹和滕子京的处境,结合自己人生经历中的一次挫折或失败,写一篇短文,谈谈自己的忧乐观。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人生境界—游岳阳楼记
实验区优秀教学设计——诗两首、《游岳阳楼记》
诗两首 游岳阳楼记
一、熟读诗两首,立足全篇,完成下列任务。
1.整体感受,诗两首所写内容都与洞庭湖有关,作者要表达的意思和情感是否一致?
(不一致。)
2.从题目中你读出了什么信息?
(《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后三首》(其三)游洞庭的时间;人物;族叔的身份。)
二、再读课文,了解诗各表现了什么中心。
(略读课文,精读重要语句、段)
(《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后三首》 ( http: / / www.21cnjy.com )(其三)诗人借刬却君山,让湘水畅流,来表达一种愤懑之情;醉眼看洞庭,好像湖水都变成了酒,让酒无限增多,醉死洞庭,沉醉自己,别再清醒。《临洞庭湖赠张丞相》诗人看到洞庭湖开朗涵浑,汪洋浩阔,产生“波撼岳阳城”的独特想象。继而向张丞相表白心事,希望追随左右,为国效力。)21教育网
三、了解作者当时境况和心情(写作背景),准确把握文章的主旨。
四、诵读课文,赏析名句。
1.“刬却君山好,平铺湘水流。”
(作者采用想象、夸张的修辞手法给人营造 ( http: / / www.21cnjy.com )出一幅神奇瑰丽的意境氛围,给人以豪迈奔放的韵致。“巴陵无限酒,醉杀洞庭秋。”作者借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君山上的红叶就是洞庭秋醉的表现,诗人沉醉了。气魄宏大,想象奇特。)
2.“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蒸”字表现了洞庭湖水烟波浩渺,写出了洞庭湖丰厚的蓄积;“撼”字,下得极有威势,传神地表现出洞庭湖水的声势和威力。)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这两句诗和杜甫的“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齐名,但却不如杜甫。原因有二:
(1)因为杜甫的诗不但有空间感,而且有时间感(乾坤日夜);
(2)杜甫内心的悲欢,总是和战乱民生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而孟浩然往往只限于自己个人的命运。
颈联和尾联写自己的观湖所感,亮出写作意 ( http: / / www.21cnjy.com )图。诗人巧妙的比喻,把自己的愿望说得尽可能地含蓄,又尽可能地明白。运用“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的古语,另翻新意。21·cn·jy·com
五、难点解析,品读古诗。
1.《临洞庭湖赠张丞相》中,最妙的是哪一句?它表现的是什么景象?美在哪里?
2.《临洞庭湖赠张丞相》中,诗人写给张丞相,希望得到他的赏识和引荐,这种积极入世的态度,你认为值得赞赏还是给予批判?2·1·c·n·j·y
六、充分地预习课文。
重点实词的意义和用法;
通假字;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词类活用;
句式积累等。
1.在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上,了解作者及文章内容。
(默读翻译后领会)
2.读第一段,你获取了什么信息?
(1)洞庭湖的成因;
(2)巴江之水的气势;
(3)“九水欲退,巴江之水愈进”写出了江水倒灌的景象;
(4)“澄鲜宇宙,摇荡乾坤者八九百里。而 ( http: / / www.21cnjy.com )岳阳楼峙于江湖交会之间,朝朝暮暮,以穷其吞吐之变态”与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有异曲同工之妙;www.21-cn-jy.com
(5)写观景位置不同,而感受不同。
小结:本段着力描写、刻画了洞庭湖浩渺的水势及成因和岳阳楼的景色。
3.读第二段,你又获得什么信息?写游览之日景色变化和心境变化。
七、通过比较,加深理解。
1.孟诗、袁文的思想境界为什么不如杜诗、范文?但有什么值得肯定之处?
(孟诗、袁文表达的想出仕做官的思想,显然无法 ( http: / / www.21cnjy.com )与杜甫博大精深的苦难感、范仲淹的崇高悲壮情怀相比。但是,孟浩然表达时因景而来,借题发挥,是把意思表达得尽可能含蓄又尽可能明白的写法,有值得一提的巧妙之处;袁中道发了一通牢骚,放任个性表达真情,值得肯定。)21cnjy.com
2.袁文关于岳阳楼、洞庭湖景观的介绍,哪些方面胜过范文?
(1)袁文描写更为细致具体,许多内容有着使事物的本领豁然洞见的新颖性、知识的趣味性。
(2)岳阳楼的景观具体奇在:
①“岳阳楼峙立于江湖交会之间”,景观可以饱览;
②“楼之前,为君山,如一雀尾垆,排当水面,林木可数”,说明君山出水量最大,最能看到湖水滔天的奇观;
③岳阳楼“得水而壮,得山而妍”,既可观赏到莽莽洪流的壮观,又可眺望湖中之山这幅秀丽的画卷。
(3)具体描绘了当日游历的景观。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人生境界—醉翁亭记
实验区优秀教学设计——《醉翁亭记》
醉翁亭记
一、作者及写作背景
二、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理解文意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骈句的韵律节奏,教师强调一些字的读音。
2.学生读课文,疏通文句,整体理解课文基本内容。
(1)积累词语。
①生词。
②一词多义。
A.有亭翼然临于泉上(靠近)
临溪而渔(到)
B.泉香而酒洌(顺接连词)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转折连词)
朝而往,暮而归(连词,连接状语和中心词,不必译出)
C.云归而岩穴暝(聚拢)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回去)
D.山水之乐(乐趣,名词)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以……为乐趣,动词)
游人去而禽鸟乐也(欢乐,形容词)
(2)语段翻译。
三、内容鉴赏
1.亭名由何而来?太守为何取号为醉翁?
(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给它命名。太守即欧阳修,号醉翁,其特点是易醉。)
2.那么,醉翁的“醉”由何而生?仅仅是酒醉吗?
(作者自号“醉翁”,“醉”不只是酒醉,更指“陶醉”,实际借山水排遣内心抑郁的心情。)
3.引导学生探究:太守为什么而醉?领悟其思想内容。
4.作者在第一段中描绘了哪些景物?你在欣赏过程中发现有何妙处?
(第一段文字中作者利用空间的变幻的手法,移步换景,由远及近,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山水特写,可归纳为:群山—琅琊—酿泉—醉翁亭。)
5.本段写景有什么特色?
(开头是远视,大全景(琅琊),接着是近观的中景(酿泉),接下来,是身临其境的近景(醉翁亭)。写景顺序:远—近,面—点。)
6.此段中点明醉翁的情趣的句子是哪一句?你是如何理解的?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7.第二段写了哪些景物?
(利用时间推移,描绘了对比鲜明的晦明变化图及四季风光图。四时之景不同,而欢乐却是相同的。山水之乐在于四时自然景观的美好。)
8.课文又是如何描写人们欢乐的场面呢?太守见到这些,有着怎样的神态?
9.作者还写了哪些快乐?“太守之乐”指什么?
10.太守之乐与范仲淹 “后天下之乐而乐”有何异同?
四、总结
1.概括主旨:本文描写了醉翁亭的秀美风光,勾勒了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表现了欧阳修寄情于山水以排遣郁闷的复杂感情和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2.归纳写作特点
(1)二十一个“也”字的妙用。造成一种从容婉转的咏叹句调。
(2)散文中运用骈文句式,骈散结合,刻画景物简练而生动。
五、布置作业
请自选角度,比较《岳阳楼记》和《醉翁亭记》,说说它们的异同。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人生境界—6.登岳阳楼
实验区优秀教学设计——《登岳阳楼》
登岳阳楼
一、背景介绍
唐代宗大历三年(768)之后,杜甫出峡 ( http: / / www.21cnjy.com )漂泊两湖,是年(769)诗人已五十七岁,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当时,诗人处境艰难,凄苦不堪,年老体衰,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已聋,贫病交加,再加上北归无望,全家人寄居在一只小船上,沿着洞庭湖向南漂泊。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庭湖,诗人会有怎样的感情呢?21教育网
二、朗读古诗,读准字音及节奏
三、初知意象
1.明确大意。
过去就听说洞庭湖水势浩瀚,今天我有幸登上湖边的岳阳楼。
广阔无边的洞庭湖水,划分开吴国和楚国的疆界,日月星辰都像是整个地漂浮在湖水之中一般。
我漂泊江湖,亲朋故旧早不知闻,竟无一字寄给我;衰老多病的我呀,只有生活在一只小小的舟船上。
站在岳阳楼上,遥望关山以北,仍然是战火纷飞,生灵涂炭;凭窗遥望,胸怀家国,我不禁涕泪奔流。
2.这首诗用到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分别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洞庭水、岳阳楼——辽阔雄伟吴楚、乾坤日月——开阔博大孤舟——孤单漂泊)
3.自己的话将诗人所描绘的意象和画面描述出来。
四、缘景明情
1.首联体现出作者怎样的感情呢?
(诗人身临其境,胸襟自非平常可比。表现了今日得上岳阳楼一偿夙愿的喜悦。)
2.颔联具体描写了什么景象?表现了作者的什么情感?
(具体描写临楼纵目洞庭湖的壮阔景象。 表现出诗人壮阔的情怀和气吞山河的气魄。)
3.“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一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抒发了作者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
4.面对浩渺的洞庭湖,诗人只是感叹自己的身世吗?从哪句可以看出?
(不是。此时的杜甫不只是感叹自己穷 ( http: / / www.21cnjy.com )愁潦倒、漂泊无依的身世,更为正处在战火中的祖国“涕泗”横流。生动地表现出诗人关心人民、关心国家的思想感情。)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5.学完这首诗后,你最喜欢哪一联?为什么?
五、拓展提升
1.杜甫、范仲淹笔下的洞庭湖,你更欣赏哪一个?说说理由。
2.杜甫、范仲淹的借景抒情,哪一个对你触动更大?为什么?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