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乐山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四川省乐山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82.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2-09 17:39: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机密★启用前〔考试时间:2024年1月22日上午10:25-11:40〕
乐山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
历史
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Ⅰ卷1至3页,第Ⅱ卷3至4页,共100分。考试时间为75分钟。
第I卷(选择题)
注意事项:
1.用2B铅笔将答案标号填涂在答题卡上对应题目标号的位置上。
2.本部分共15题,每题3分,共45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商代力图通过祭祖将尽量多的子姓族人网罗到商王周围,而周代的祭祖除了加强族人相互联系之外,还要区别亲疏远近的不同关系。西周分封虽然贯彻着宗法血缘因素,但是其“分”的实质决定了血缘的联系只会越来越松散薄弱。这一变化说明西周( )
A.神权政治色彩浓厚 B.分封制度逐渐瓦解
C.强化宗族等级差异 D.血缘关系日趋淡化
2.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商王武丁的王后)墓出土的7件铜铲中有4件卷云形铜铲,形制较特殊,制作亦精致,柄部及器身还饰有花纹,在商代铜铲中极为罕见。从社会历史发展的角度看,出土铜铲最大的史料价值是可以证明商朝时期( )
A.农业生产备受重视 B.青铜农具广泛使用
C.女性地位普遍较高 D.丧葬文化高度发达
3.汉初尽管摒弃了秦王朝的严刑峻法,但是从“约法三章”到《九章律》的制定,依然在践行法家的“缘法而治”,即便是在汉武帝时期,“缘法而治”的治国方式仍未改变,被称为“儒表法里”。据此可知汉朝( )
A.重视民众道德教化 B.实行礼法并用策略
C.因袭秦朝理政举措 D.确立儒学正统地位
4.有学者指出:科举制使儒生进入文官阶层有了制度化的保证,也使儒家经典通过科举考试的形式实现了“文化复制”,是儒家与皇权博弈、共谋的结果,体现了“儒家的制度化”和“制度的儒家化”双向互动。这表明科举制度( )
A.扩大了封建统治的社会基础 B.成为官员选拔的唯一途径
C.提供了国家治理的文化支撑 D.普遍提升民众的文化素质
5.《宋朝事实类苑》中有记载:福州有一老媪,善酿美酒,士人们常到她那儿喝酒,并为这家酒店写了一个酒望子(酒店招牌)诗:“下临广陌三条阔,斜倚危楼百尺高”,自此“酒售数倍”。这反映了( )
A.官府鼓励商品贸易 B.商品销售手段多样
C.士人投身商业活动 D.文学与商业的融合
6.明朝隆庆年间(1567-1572年)开始对来自南洋的洋船采用“文抽之例”,按船只的大小分等征税。清代以粤海关为例,虽然对本国出洋及沿海贸易的船只也征收船钞,但比外国船只要低得多,仅占同等外国船只船钞的19.3%。据此可知明清( )
A.废弃闭关锁国政策 B.已具有贸易保护意识
C.赋税制度全面革新 D.国内商品竞争力不足
7.曾国藩试图“全用汉人,不雇洋匠”来制造炮舰,并于1865年建成第一艘木刻轮船和火器弹药,但是“放炮十余,皆无所见”“行驶迟钝,不得甚法”。随后聘请西方科学人才制造火器的同时令中国工匠精心学习,建立一批校企一体的洋务学堂。这种做法( )
A.促进近代中国民族工业起步发展 B.反映洋务官僚抛弃天朝上国观念
C.表明国人无法独立掌握西方科技 D.有利于建立完备的近代教育体系
8.镇压二次革命后,袁世凯强迫国会议员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又以《中华民国约法》取代《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利用改制宪法的办法,增加总统的职权;后又通过投票的方式实现君主立宪制,为袁世凯实行独裁、复辟帝制披上了“合法”的外衣。据此可知( )
A.法治已经取代人治 B.国人支持复辟帝制
C.宪政意识有所增强 D.复辟已有法律依据
9.近年来,为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政府大力推动民族地区传统手工业自主创业,鼓励当地人民自己做“网红”,直播本土特色农产品,这些举措有利于( )
A.激发共同富裕的内生动力 B.推动基层治理的发展完善
C.消除各民族间的发展差距 D.形成多元一体的民族格局
10.早在1922年,党的二大宣言中就提出了设立工厂保险、保护失业工人等主张。瑞金时期颁布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劳动法》设专章规定了社会保险问题。新中国成立后,于1951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改革开放后,政府把社会保障作为改善人民生活的基础民生工程,稳步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贯穿上述史事的主线是( )
A.法制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B.国家重视社会保障的落实
C.社会保障体系日益完善 D.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
11.在古希腊城邦,通过演说表达建议是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重要方式和手段。公元前427年,雅典公民大会在演说家克里昂的鼓动下,做出了一个极不理智的报复性决定:将密提林城邦男女老幼全部处死。这表明当代雅典( )
A.权力监督制衡机制缺失 B.公民集体意识逐渐淡化
C.演说家享有特殊话语权 D.直接民主影响理性决策
12.“马尼拉大帆船贸易”是16-19世纪初西班牙殖民者在其殖民地与本土之间进行的商贸活动的一环。在整个贸易中,西班牙人先用在美洲殖民地掠夺的白银从菲律宾收购中国商船运来的丝绸、瓷器等产品,再用大帆船横渡太平洋,将这些商品运抵殖民地阿卡普尔科港。“马尼拉大帆船贸易”( )
A.促进美洲生产方式的转变 B.推动亚洲贸易新中心形成
C.根本改变了中国国内经济结构 D.将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13.英国君主处理对外事务的权力,是一项高于法律且不受议会约束的特权。1701年以后,外交政策必须由内阁制定,外交决议还须交付议会核准。此变化( )
A.剥夺国王的外交权力 B.确立议会主权原则
C.推动立宪君主制发展 D.形成责任内阁制度
14.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到“同国际联盟一样,联合国在各种非政治活动方面十分成功,但又同国联一样,它在执行维持和平这一主要任务方面却成绩时好时坏。它通过提供保持友好关系的媒介,帮助防止了大国间的全面战争。”作者意在强调( )
A.国际安全合作机制作用有限 B.世界政治民主化进程遭到挑战
C.和平与发展已成为时代潮流 D.全体一致原则有助于减少战争
15.下图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会员国货币对美元的汇率变化形势图,这一变化反映了( )
A.美元具有持续升值潜力 B.国际经济主体面临分化
C.西方国家货币各自为政 D.日元的影响力不断上升
第Ⅱ卷(非选择题)
注意事项:
1.用黑色墨水的钢笔或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2.本卷共3题,共55分。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1分)
材料一 新航路开辟前,人类历史上农业经历了大约三次革命,约10000年前左右,原始农业产生,人类逐步过渡到定居半定居的农耕生活方式,这场革命被称为新石器革命。这次农业革命主要发生在西亚、东亚(含南亚)、中南美洲(如下图所示)。之后人类经历了从石器到青铜器再到铁器的演变,耕种方式也由刀耕到锄耕再到犁耕的演变。约在公元前1400年前开始,因铁器材料的使用及动物的驯养,人类可以进行铁犁牛耕式的农业。在中国,以小农生产为基础的传统农业时代到来。
——摘编自【以色列】尤瓦尔·赫拉利《人类简史》
材料二 建国初期,毛泽东总结了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落后挨打的原因:“一是社会制度腐败,二是经济技术落后”。1954年3月19日,《人民日报》社论指出:“国家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人才问题,特别是技术人才问题,就被提到了头等重要的地位。”1954年4月,鞍钢技术革新能手王崇伦等7名全国工业劳动模范向全国总工会发出了开展技术革新运动的建议书。4月21日,中华全国总工会通过的《关于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技术革新运动的决定》指出:“技术革新运动必然成为日益发展的客观趋势”“要把技术革新运动作为提高当前劳动竞赛的主要内容,充分发挥职工群众的才能与智慧”。
——摘编自李增添《试论建国初期的技术革新运动》
(1)例举图2中A、B、C三处培育的农作物各一例。(3分)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世界农业发展演变的特点,指出原始农业产生发展带来的生产关系变化。(12分)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新中国开展技术革新运动的意义。(6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中华文明是人类历史上唯一绵延五千多年未曾中断的文明,其中“大一统”理念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2019年10月31日,在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几千年的历史演进中,中华民族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明,形成了关于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的丰富思想”,并专门提到了“六合同风、四海一家的大一统传统”。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大一统”自拟论题,运用中国史知识加以阐述。(要求:观点正确,逻辑清晰,史论结合,论证充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
材料一 第二次国际产业浪潮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转移路径是从美国向日本和联邦德国转移,其时间主要在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美国将国内钢铁、纺织这些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日本和原联邦德国,以应对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大背景。美国国内只保留精密机械、精细化工、集成电路、家用电器和汽车技术等这些高附加值产业。美国之所以将部分国内产业转移日本和原联邦德国,一是自身国内产业结构的调整,二是冷战格局所决定:二战期间虽然日本和原联邦德国,给美国及其盟友带来比较大的伤害,但在冷战格局下日本和原联邦德国成为对抗苏维埃政权的有力法宝;另外,朝鲜战争引发的“特需经济”,也让美国加快了产业向日本转移的速度。
——摘编自张沙丽娜《国际产业转移背景下的中国企业国际化研究》
材料二 “一带一路”途经七十多个国家,覆盖全球64%的人口,沿线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工业化水平较低。因此,中国有望借助“一带一路”战略通过国际产业的转入和转出,实现国内产业结构升级,同时优化沿线生产要素布局,实现区域内合理分工,不但推进国内发展和国际开放,而且对实现区域一体化、全球化有着重要意义。沿线国家大致可以分为产业结构较为发达的欧洲地区,资源丰富的中亚、西亚地区及蒙古,劳动力丰富的南亚、东南亚地区。发达的经济体往往拥有领先的技术和创新竞争力,包括德国的机械制造技术、化工技术等,英国的“八大技术和战略产业”,法国的核电技术、汽车制造等,意大利的军工、汽车制造等中国在相应方面也有较好的承接基础,有利于高端产业的引进。
——摘编自张理娟、张晓青等《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产业转移研究》
材料三 西方产业转移,把劳动与资本直接对抗的矛盾转嫁到发展中国家,而发展中国家仅仅获得十几年的工业增长,这些转移的资本、产业和技术接着就转化成增长背后的负债,紧接着就是产业资本全球化代价在发展中国家爆发。
——摘编自温铁军等《回看中国:20世纪末的“化危为机”与结构性制度变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产业转移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比较二战后美国产业转移和中国“一带一路”下产业转移的不同之处。(9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谈谈中国在产业转移和承接过程中如何提升危机应对能力。(5分)
乐山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参考答案
(历史)
第Ⅰ卷 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C A B C D B A C A D D B C A B
第Ⅱ卷 材料题
16.(21分)
(1)农作物:A处:马铃薯、玉米、甘薯等。B处:小麦、大麦等。C处:水稻、粟等。(一点1分,共3分)
(2)特点:各自独立发展;生产工具进步,由石器到青铜到铁器;耕种方式由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由集体耕种到个体小农。(一点2分,任三点6分)
变化:男子开始在生产中占据主导地位;氏族内部出现贫富分化;私有制出现;阶级产生,国家形成。(一点2分,任三点6分)
(3)意义:培养了技术人才;激发了人民群众的创新精神;推动了教育和科技事业的发展;有利于国民经济的发展;为实现工业化奠定科技基础。(一点2分,任三点6分)
17.(12分)
示例一
论题:国家大一统:古代政治家的追求(3分)
论述:大一统作为多民族中国国家治理的政治思想,孕育于春秋时期,开始实践于秦汉时期。随着秦汉时期多民族大一统国家的建立和发展,对边疆民族的治理,维护多民族大一统国家的思想成为主题。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大一统 :推恩子弟,政治大一统 ;铸币权收归中央,发行五铢钱,盐铁官营 ,经济大一统:北击匈奴,威加海内,军事大一统。(8分)
由此可见,大一统思想在古代中国的实践,实际上就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实践,其中已经孕育着自在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增强民族凝聚力。(1分)
示例二
论题:孙中山民族观的嬗变与中华民族整体观念生成发展。(3分)
论述:近代以来受西方传入的民族主义思潮与中华文明大一统思想双重影响,孙中山对国内民族关系的认识不断发生变化,由辛亥革命前主张“革命排满”,到民国初年倡导“五族共和”,再到晚年主张将国内各族“同化”“融化”为中华民族,他对促进中华民族一体化的思考在不断地深化、强化、系统化。最终,他把维护国内各民族的团结、维护中华民族整体性放到了重要地位,并表达了将国内各族融合为一体的民族统一、民族同化思想。(8分)
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思想重视中华民族传统精神在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中的重要作用,中华民族整体观念更趋强化并得到升华。(1分)
其他论题如:“大一统”理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线;中华文明的统一性决定国家统一与民族一体;中华民族以“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追求“大一统”;在文明交流互鉴中巩固中华民族的“大一统”格局;近代深重的民族危机深化了党对国家与民族问题的认识。
【评分标准】
标题0-3分,论述0-8分,结论0-2具体,赋分如下:
学业质量 分值 赋分要求
水平4 10-12 所拟论题符合要求,指向明确;能够引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具体史实,支持论题;史实分析准确,论证充分,结论合理;逻辑严谨,表述通顺。
水平3 7-9 能够拟出论题,基本符合要求;能够运用史实支持论题,有一定的分析和论证,表述通顺。
水平2 4-6 能够拟出论题,基本符合要求;能够运用史实支持论题,有一定分析和论证,表述清楚。
水平1 0-3 能够拟出论题;能够运用史实说明。
18.(22分)
(1)原因:二战后,局势相对平稳;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展推动美国科技进步;美国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冷战格局的影响(美苏对峙);朝鲜战争的爆发。(一点2分,四点8分)
(2)不同:美国是单向转出,中国既有转出又有承接(双向互动);美国主要向资本主义国家转移,中国转移不受意识形态的影响(或转移覆盖的范围更广、惠及的人口更多);美国主要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国转移产业类型多;美国转移向有一定工业基础的国家,中国主要转移至工业化水平偏低的国家;美国的转移加剧了国际对抗,中国的转移促进了区域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一点3分,三点9分)
(3)注重对转移国家产业结构的分析,降低投资风险;提升我国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积极调整自身产业机构,做好承接准备;深化改革,增强综合实力;加强国际合作,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一点2分,三点5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