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湖南省常德市第一中学第一学期高一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时量:75分钟 满分:100分
单选题(本题包括25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题2分,共50分)
1.战国时期,虽然大国之间不断地进行兼并斗争,但是各国都会抵抗匈奴等游牧民族进攻;战国时期的楚国人也祭祀华夏族系的远古神话人物——祝融。这说明战国时期( )
A.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 B.楚国人成为华夏族
C.民族往来交流频繁 D.华夏认同观念增强
2.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中说:“秦,虽死犹存,它亡得悲壮。”从政治上看,“秦,虽死犹存”主要是指( )
A.统一度量衡和货币 B.颁布秦律
C.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D.中央建立三公九卿制
3.汉武帝实行盐铁专营,在全国设立铁官49处,垄断铁器的生产与买卖。时人评论说:“农,天下之大业也;铁器,民之大用也。”“盐铁价贵,百姓不便,贫民或木耕手耨”。材料认为,盐铁官营( )
A.促进了家庭手工业的发展 B.不利于中央政府的统一管理
C.不利于铁农具的推广运用 D.推动了盐铁市场的活跃发展
4.如图所示为唐代不同年份人口概况。图中人口上升的主要原因是( )
A.贞观之治 B.经济发展 C.税制改革 D.大兴儒学
5.唐朝武则天统治时期,有一个姓张的普通人家的儿子想做官。那么,可供他选择的途径有( )
①勤练武功,参加武举 ②读书,参加科举 ③经商 ④练习诗赋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6.有学者指出:“中国佛教僧人要尊敬父母,也提倡忠君爱国,有的寺院称为‘护国寺’,有的称‘报国寺’。慧远在庐山讲经,就曾讲诵儒家的《丧服经》,阐述服丧的问题。”这说明在中国佛教( )
A.完全脱离了印度早期佛教 B.与儒家思想基本融为一体
C.深受中国思想文化的浸润 D.与中国儒家伦理存在冲突
7.宋仁宗时期,范仲淹、韩琦等文官主持对西夏战事。朝廷曾下诏将他们任命为武职的观察使,他们强烈反对,先后上表坚持不受。这说明宋代( )
A.崇文抑武影响士人价值取向 B.强干弱枝干扰边防理念
C.分化事权削弱中央集权制度 D.格物致知推崇社会实践
8.郑和第一次下西洋到了东南亚的苏门答腊,对统治者宰奴里阿必丁举行了封王仪式。永乐三年,宰奴里阿必丁遣使入朝,贡方物。永乐十三年,郑和助苏门答剌王平乱后,“其王子荷蒙圣恩,常贡方物于朝廷”。由此可见,郑和下西洋( )
A.促进了民族交融 B.发展了明朝的宗藩关系
C.增加了财政收入 D.遏制了西方的殖民活动
9.据历史学家研究,18世纪末,清朝1/10以上的谷物,1/4以上的生棉,超过9/10的生丝,以及几乎所有的茶叶,都是为了在市场上贩卖而生产的。这一现象反映了( )
A.农业生产出现衰退现象 B.重农抑商政策彻底废除
C.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D.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
10.1830年,英国下议院对在广州从事贸易的各国商人进行调查后,得出结论说:“几乎所有出席的证人都承认,在广州做生意比在世界上任何其他地方都更加方便和容易。”这表明当时( )
A.民间贸易发展冲击清廷统治 B.广州外贸有较强国际优势
C.政府闭关锁国政策名存实亡 D.中国市场渐受到国际热捧
11.陈晓飞教授评价某一近代思想时说:“这是近代中国最具远见卓识的救国思想之一、开创了近代倡导改革、引进西方器物和思想的新风尚,成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进程中的思想先导和近代中国社会变革的先声。”这一思想是( )
A.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 B.洋务派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C.洪仁玕的发展资本主义方案 D.康有为、梁启超的维新改良思想
12.历史学家萧功秦在《危机中的变革》一书中指出:“中国近代历史剧变的基本分界线,是距今一百多年前的甲午战争。”下列最能说明这一结论的是( )
A.开始出现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 B.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产生并发展
C.中国割地赔款、丧权辱国 D.开启了制度变革的探索历程
13.洋务运动期间,洋务派共创办新式学堂三十余所,主要学习西方的军事技术和科学技术,并大量翻译西方近代自然科学和部分社会科学著作。这些举措( )
A.开启了国人学习西方的历程 B.培养了近代化实用技术人才
C.唤醒了民众救亡图存的意识 D.突破了“中体西用”思想的羁绊
14.近代某一法律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该法律的制定是在
A.戊戌变法时期 B.辛亥革命时期 C.五四运动时期 D.北伐战争时期
15.梁启超曾评说:“辛亥革命让国人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梁启超意在说明辛亥革命( )
A.使得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B.明确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要求
C.增强了国人的民族和民主意识 D.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社会性质
16.如表是1915年全国钢铁产量及其分布情形,根据表可知,当时( )
地区 产量(吨) 备注
湖北 136540 此系汉阳铁厂炼成之铁
奉天(今辽宁) 29530 本溪湖煤铁公司所炼
山西 72000 平定、晋城、高平盂县、隅县等处土法所炼
湖南 26000 宝庆、茶陵等县土法所炼
四川 25000 涪陵、恭江等县土法所炼
云南 11000 镇雄、剑川、曙峨等县土法所炼
其余各省 10000 均系土法
总计 310070 其中土铁144000吨
A.技术进步存在地域差异 B.产业结构渐趋合理
C.手工业占据主导性地位 D.经济布局逐渐平衡
17.如图所示漫画反映的历史事件标志着( )
A.中国近代化运动的发生 B.北洋政府黑暗统治开启
C.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D.日本全面侵华战争开始
18.邮票蕴含着国家深厚的历史文化,记录着时代的发展变迁。某纪念邮票选取了一面党旗、一艘红船和一座住宅建筑作为邮票的主要图案。该邮票所纪念的历史事件其意义是( )
A.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不断走向成熟 B.使中国革命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
C.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D.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
19.1927年10月,中共发文纪念辛亥革命,批判国民党“自绝于工农民众,自绝于辛亥革命的事业”。1937年10月,中共在纪念辛亥革命的文章中,呼吁“党无分派系、地无分东西”“对外抗战、对内民主”。促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
A.民族危机的空前严重 B.国民党立场发生转变
C.国共矛盾的彻底消除 D.民主革命任务在变化
20.1938年,学者熊十力在《中国历史讲话》中写道:“中华民族,由满汉蒙回藏五族构成之。古分言之,则有五族;统称之,则唯华族而已。如一家昆季,分言之,则有伯仲;统称之,则是一家骨肉也。”这反映出( )
A.军阀混战导致各民族关系紧张 B.知识分子不闻世事专心学术研究
C.家国一体和宗法观念逐渐衰微 D.学术界为团结抗战促进民族认同
21.1942年1月,26个国家签署《联合国家宣言》。根据美国的要求,签字方式“要打破按字母编排的次序,把像中国和苏联这样的国家提到同我国和联合王国并列的地位,区别的办法可以是,那些在自己的国土上积极作战的为一类,另外则是被轴心国征服了的国家”。这说明( )
A.美国试图将中国拉入自己的阵营 B.中国的抗日战争提高了国际地位
C.各国在反法西斯大局下紧密团结 D.国家综合实力是国际格局的基础
22.出席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一千二百多名代表中有行政首长、机关干部、劳动模范、部队英雄、宗教领袖、工矿技师、教师,有艺术家、演员、科学家、记者、作家、学生、医务工作者、民族资本家、华侨、牧民、合作社人员等等。这反映了( )
A.人民代表大会的权威性 B.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C.我国人民民主的广泛性 D.社会主义民主的阶级性
23.从解放战争后期起,外国兵营被逐渐收回或征用,中共政府逐步接管被外国控制的海关并重新确定关税政策,外国船只被禁止在内河自由航行。这体现出当时我国的外交方针是( )
A.“一边倒” B.“另起炉灶” C.“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D.求同存异
24.1960年,全国粮食产量1435亿公斤,比1957年减少了26%以上。到1961年底,全国已经精简职工873万人,减少城镇人口1000万人,仅在1960年秋到1966年春,新增加农业劳动力2913万人。出现该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左倾错误得以彻底纠正 B.经济倒退出现了逆城市化
C.加快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D.国家调整政策以恢复经济
25.至1997年底,我国在农副产品收购总额中,国家定价的比重由1978年的94.4%下降至15%以下;在工业品出厂价中,以市场价格进行销售的比例已达96%以上。以上信息表明( )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成效显著 B.国有企业改革扩大了经营自主权
C.政府完全放弃对商品价格的管控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
二、材料分析题(本题包括2小题,第26题20分,第27题18分,共38分)
26.古代中国国家治理,对于今天探索中国特色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
材料一 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民,下育万物之宜,外镇抚四夷诸侯, 内亲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焉。
——摘编自《史记·陈丞相世家》
材料二 元朝为管理这样广袤的疆土,逐渐形成了一套行省制度……在邻近首都大都的河北、山西、山东等地区,不设行省,称为“腹里”……吐蕃作为一个单独的大行政区,也未设行省……起初行省带有比较明显的中央派出机构色彩,至忽必烈后期已基本上转变为地方常设的最高行政机构。
材料三 随着沙俄等对中国边疆的觊觎,清统治者极其重视对边疆民族的治理。清朝对边疆民族的治理使得清朝政府在继承中国历代疆域的基础上,进一步完成了对边疆地区的统一,对边疆地区行使主权,进行有效的管辖,将一个清晰完整的中国边疆展现在世界面前,在近代以前奠定了中国疆域的版图。
——摘编自成崇德《清代前期边疆通论(上)》
材料四 汉王朝在一些不具备设置郡县管理的边疆地区,设立了一些专门机构, 诸如西域都护府, 负责维护边疆地区的稳定。……清朝政府在中央,设立理藩院,主管边疆民族事务;在地方,采用适合当地民族社会的统治体制等等。
——摘编自《中国古代的边疆与边疆政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宰相的基本职能,并列举汉代、唐代、宋代、明代为加强皇权采取的主要措施。(5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代管理吐蕃地区的机构名称,并简述元朝行省制度创立的历史意义。(4分)
(3)根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朝在治理边疆时遇到的新问题,并列出清代前期巩固疆域的主要措施3条。(5分)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古代边疆治理的特点及意义。(6分)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材料一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共同的梦想。为了实现这个伟大的梦想,从中国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各个阶级包括地主阶级、农民阶级、资产阶级进行了一系列的艰苦探索和抗争,虽然最终都以失败而告终,但是中华民族勇于探索的追梦精神是中华儿女的宝贵精神财富。
——摘编自刘文《近现代中国各阶级追逐“中国梦”的历史考察》
材料二 务望全国工商各界,一律起来设法开国民大会,外争国权,内除国贼,中国存亡,就在此一举了!
——摘自《北京学界全体宣言》1919年5月
材料三 自1921年中国共产党登上中国的历史舞台,就担负起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使命。在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带领下,中国人民付出诸多努力,最终使中华民族“站起来”了。
——党史学习教育,以“赶考”精神做好新时代答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近代地主阶级、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开展的运动,并简要分析为什么说这些运动都是失败的。(5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五四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并概括五四运动的性质。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标志性的意义。(5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21—1949年中国共产党为带领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实现人民解放所作出的重大努力。(8分)
三、论述题(本题包括1小题,共12分)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自鸦片战争以来,在西方的挑战持续震撼长达近六十年之后,中国士绅精英与民众才真正开始动员起来,并投身于一场前所未有的现代化变革进程。自19世纪末期以来,为了摆脱民族危机和实现富强,中国政治精英与知识精英在思想与精神生活方面,面临前所未有的新问题,他们为应付这种问题作出了各种选择。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的二十年,是一个具有特殊历史意义的时期,中国人开始自觉地通过体制创新来谋求国家富强。这些选择中,有的较为激进,有的则相对保守,彼此相互冲突对立,种种选择又与社会变迁中出现的种种不同的既得利益的考虑与动机复杂地交织在一起。中国从此也就在这种种选择的交替中,从传统社会向更具现代性特征的社会进行转变。
——摘编自萧功秦《危机中的变革:清末现代化进程中的激进与保守》
提取材料中有关近代中国“现代化变革”的相关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鸦片战争后至20世纪初期的具体史实予以阐释。(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参考答案
单选题(本题包括25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题2分,共5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答案 D C C B A C A B C B A D B
题号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答案 B C A C B A D B C C D D
二、材料分析题(本题包括2小题,第26题20分,第27题18分,共38分)
26.(20分)
(1)职能: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措施:汉设置“中朝”作为决策机构,削夺了丞相的决策权(或中外朝制度);唐规定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将相权一分为三(或三省六部制);宋以参知政事等官职分割相权(或二府三司制)。(5分)
(2)名称: 宣政院。职能:管理全国佛教僧徒和藏族军民政教事务。意义: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集权; 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统一,开创了中国的省制;也促进了边疆少数民族的发展(任答2 点2分)。(4分)
(3)新问题:沙俄等西方列强的入侵。主要措施:如:①统一台湾并设台湾府;②反击沙俄侵略,1689年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③平定蒙古准噶尔部,稳定新疆(或者平定天山南路维吾尔贵族大小和卓叛乱。或者清朝在蒙古族地区设立盟、旗两级单位进行统治。或者在新疆设立伊犁将军,总领军政事务);④通过册封“达赖喇嘛”“班禅额尔德尼”,设置驻藏大臣等措施巩固对西藏的管辖。 (或者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以法律形式明确和落实中央政府对西藏的管辖权;或者特创“金瓶掣签”制度;或者中央专设理藩院掌管蒙古族、藏族民族事务) (任答2点4分)。(5分)
(4)特点:设置专门机构,治理体系日益完善;因俗而治;注重维护中央权威。(3分)意义:基本奠定了中国疆域版图;强化了民族认同(促进了民族交融);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形成了追求统一的价值观;形成了中国古代边疆治理的基本模式。(任答3点3分)(6分)
27.(18分)
(1)运动:地主阶级:洋务运动、清未新政;农民阶级: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资产阶级:戊戌变法运动、辛亥革命运动、新文化运动。(每点任答1点1分,共3分)简析:没完成民主革命的历史使命/没有完成反封建反侵略的历史使命;没有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中国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5分)
(2)直接原因:巴黎和会外交失败 性质: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意义: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5分)
(3)努力:国民革命、“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开辟(土地革命)、抗日战争、人民解放战争。(8分)
三、论述题(本题包括1小题,共12分)
28.(12分)
【答案】示例一
论题:民族危机的加深迫使中国走上现代化变革的道路。
阐释:鸦片战争的失败及《南京条约》的签订,中国国门被打开,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挽救民族危机,林则徐、魏源等知识分子开眼看世界,提出了向西方学习,以求自强的主张。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地主阶级洋务派掀起了以“自强”“求富”为目的的洋务运动,引进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机器生产技术,这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尝试。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及《马关条约》的签订,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为救亡图存,康、梁等维新派人士掀起了维新变法运动;八国联军侵华及《辛丑条约》的签订,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在民族危机加深的形势下,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发动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资产阶级维新派与革命派都意图通过体制变革来谋求国家富强。可见,外来压力迫使中国作出回应,进而踏上现代化变革的道路。
示例二
论题:近代中国现代化变革不断深入。
阐释:两次鸦片战争后,地主阶级洋务派掀起了洋务运动,主张通过学习西方的器物来挽救日益衰败的清王朝。甲午中日战争后,资产阶级维新派开展戊戌变法,革命派发动辛亥革命,意图通过学习西方的政治体制达到民族自强的目的;辛亥革命后,袁世凯意图复辟帝制,激进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掀起新文化运动,以民主、科学为旗号,寻求思想解放的途径。可见,近代中国现代化变革呈现出从学习西方器物到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再到学习西方思想文化的不断深入的特征。
(“示例”仅作阅卷参考,不作为唯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