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亲爱的爸爸妈妈
精彩开篇词
在世界走向多极化的今天,和平与安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地球需要和平,人类需要和平,世界人民期盼着和平。但和平需要创造,和平需要保卫。真正崇尚和平,切实停止冲突,人民才能安宁,新世纪才能成为和平世纪。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出自美籍华裔女作家聂华苓之手。她借南斯拉夫克拉库耶伐次的悼念活动,表达了世界人民的共同心声。
学习目标
1.体会议论和描写的作用,理解重点语句的含义。
2.正确理解正文之前的引文的作用以及所表达的内容。
3.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深刻领会课文“要和平,不要战争”的主题。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在我们的生活中,伴随着“亲爱的爸爸妈妈”这声稚嫩的呼唤而来的,常常是充满爱意的笑脸和亲切的呵护。而法西斯强盗为了灭种,竟连喊着“爸爸妈妈”的无辜孩子也要斩尽杀绝。在这篇文章中,伴随着这声呼唤的是灭绝人性的枪声。面对曾经发生过的惨剧,你对非正义战争的罪恶,对和平与幸福,也许会有更多的认识和更深的思考。现在让我们一起学习《亲爱的爸爸妈妈》。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大声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的生字词。
聂华苓(líng) 杀戮(lù) 屹(yì)立 荒谬(miù)
明赫白(hè) 执著(zhuó) 纳粹(cuì) 簿(bù)子
恍惚(huǎng hū) 蜿蜒(wān yán) 缭绕(liáo rào) 憧憬(chōng jǐng)
2.解释课文的重点词语。
纳粹:德语Nazi的音译,即德国国家社会党,这里指以希特勒为头子的德国社会主义工人党和德国侵略军。
朝圣:宗教徒朝拜宗教圣地。
肃穆:严肃而庄重。
健忘:忘性重,记不住。
3.了解作者。
聂华苓,女,美国华裔作家,1921年生,湖北武汉人。著有《失去的金铃子》《桑青与桃红》《千山外,水流长》《台湾轶事》等小说集,《梦谷集》《三十年后》等散文集,《百花文集》等翻译集。聂华苓的作品以深邃的历史感表现现代中国的沧桑变化,抒写台湾中下层人们的乡愁和海外浪子的悲歌。创作坚持“融传统于现代,融西方于中国”的艺术追求。
4.背景链接。
1988年10月21日,作者在南斯拉夫克拉库耶伐次参加悼念活动。47年前,纳粹在这座小城大肆屠杀,一天之间,杀死7000多人,其中包括300个孩子。47年来,南斯拉夫人民没有忘记这段沉重的历史。从1945年起,每年10月21日,成千上万的人从四面八方来到这里,举行悼念活动。作者在当年纳粹大屠杀的地点,感受到历史的残酷和沉重,感受到人民悲哀和愿望。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一)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概括课文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
【交流点拨】(1)在纪念地的所见所闻;(2)看纪念演出;(3)记述作家的座谈;(4)参观纪念馆。
2.文章表达的主题是什么?
【交流点拨】世间永远不能再有战争和屠杀了。热爱和平,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二)文本探究
1.正文前面为什么引用萨特的话?
【交流点拨】萨特的话是全文的引子,也是全文的点睛之笔。从萨特的话里又可以看到克拉库耶伐次留给后人的警示已越过国界。
2.为什么萨特会说记忆是“沉重”的,又是“美丽”的?
【交流点拨】甲生:半个多世纪以前的克拉库耶伐次一天之内,七千多人惨遭法西斯强盗的屠杀,被残杀者临死前的哀号仿佛就在我们耳畔回响。大屠杀惨绝人寰,历史是“沉重”的,记忆是“沉重”的。
乙生:但是面对法西斯的屠刀,塞尔维亚人民毫不畏惧,纳粹要一位老师合作,但那位老师却说:“开枪吧!我给孩子们上最后一课!”这位老师不做叛徒,大义凛然,所以萨特回忆起这样的人民,又说记忆是“美丽的”。
丙生:那些无辜的受害者在临死之前,还不忘向自己的亲人表达自己强烈的爱的愿望,没有一个人被死亡吓到,没有一个人向刽子手乞怜,表现了“整个民族的英勇”,所以萨特想到他们,也觉得记忆是“美丽”的。
3.怎样体会迪桑卡的诗句及放在文中的意义?
【交流点拨】这些诗句歌唱了孩子们“对未来的憧憬,对生命的喜悦”。他们还很年幼,还在小学念书,他们的生命才起步,对未来充满美好的梦想。他们正努力学习,向往将来“在阳光下奔跑”,创造人生的业绩。他们在爱的阳光下成长,丝毫没有意识到近在眼前的死亡的威胁。歌唱孩子的可爱和希望,正是对纳粹强盗的强烈控诉。
4.六十几位作家聚在一起讨论,发言一定很多,作者只记了三四个人的发言,为什么特别记下西德作家与日本人的发言?
【交流点拨】从选材上可以探究写作意图。要消灭战争,保卫和平,前提是正确认识历史。西德作家的态度是那样诚恳,他把自己与整个民族看成一个整体,表达了整个民族的反省,这样的态度赢得了人们的宽容和尊重。那个日本人跟日本极右势力相比,还算好的,他还承认南京大屠杀是事实,但是他总想为日本军国主义开脱罪责,安格尔的三个问题辩清了侵略与反侵略,尖锐地指出了那个日本人狡辩的要害。作家本应具有人类的良知,作者不称他为作家,就说“日本人”,也表明了对他的鄙弃。作者写许多人走过去与西德作家握手,在无言之中表明各国作家对那个日本人的反感和那个日本人在会场上的孤立。
5.为什么着重再现孩子们被屠杀的历史?
【交流点拨】孩子们天真无邪,一直在父母亲人的关爱下幸福的生活,他们也思想单纯,力量弱小,灭绝人性的纳粹分子却把屠刀举向孩子,这让我们强烈的感受到屠杀的野蛮残酷,使我们对法西斯强盗的本质有更深刻的认识。
(三)语言赏析
揣摩语言,体会文句的深层含义。
1.“凄风。苦雨。天昏。地暗。”(连用四个句号,起到了什么样的表达效果?这里仅仅是在描写天气吗?)
【交流点拨】这里不仅是描写天气,而且在渲染气氛,“天地亦与人同哀”。连用四个句号,成为四个短句,使每个字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表意功能,易激发读者的想像,使读者充分感受到无限悲哀的气氛。
2.“他们杀孩子、老师,也杀牧师、工人、木匠、小店老板、鞋匠……全是纯朴勤劳的普通市民。”(“全是”一词强调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交流点拨】“全是”一词包含了作者对被残杀者的深切同情,对屠杀无辜平民的法西斯强盗的愤怒控诉。
3.“历史、现实,在雨中融合了——融成一幅悲哀而美丽、真实而荒谬的画面。”(如何理解这看似矛盾的议论?)
【交流点拨】其实并不矛盾。成千上万的人来纪念当年被残杀的人,特别是两位生还者来到这里,半个世纪前残酷的历史呈现在人们眼前,在凄风苦雨的悲哀气氛中,历史和现实融合了。残酷的历史令人悲哀;南斯拉夫人民没有忘记历史,成千上万人来到这里纪念死者,这又是美丽的。这一切都是真实的;47年前纳粹竟然认为种族有优劣,要消灭劣等种族,这是何等荒谬。
4.“人,是健忘的。不记仇,很对。但是,不能忘记。”(联系上下文,说说这几句话的内涵。)
【交流点拨】作者想强调不能忘记历史,只有记住历史,吸取历史教训,才能保证世间永远不再有战争和屠杀。
5.“明赫白仍然双手撑着头流泪。我和安格尔走过去和他握手。许多人走过去和他握手。”(联系上下文,说说为什么明赫白能得到众人的宽恕和尊重。)
【交流点拨】明赫白反省本国的侵略罪行,认识非常深刻,感情非常真挚,态度非常诚恳。半个世纪前的罪行是纳粹强盗犯下的,明赫白是没有责任的,他却代上一代受过,所以人们宽恕他,尊重他。
四、板书设计
记忆沉重 美丽
看纪念演出 参加座谈会
来到纪念地 回顾历史 参观纪念馆
呼唤和平 面向现实
五、拓展延伸
你对那位日本作家的言论有什么看法?写一则感想或评论,200字左右。
【交流点拨】提示:可以从安格尔的话来思考,关键是区别侵略与被侵略。抓住关键,探究这个日本人的思想根源是什么,言论实质是什么,危害是什么。
5 亲爱的爸爸妈妈
名校讲坛
1.写作背景
1988年10月21日,作者在南斯拉夫克拉库耶伐次参加悼念活动。47年前,纳粹在
这座小城大肆屠杀,一天之间,杀死7 000多人,其中包括300个孩子。47年来,南斯拉
夫人民没有忘记这段沉重的历史。从1945年起,每年10月21日,成千上万的人从四面
八方来到这里,举行悼念活动。作者在当年纳粹大屠杀的地点,感受到历史的残酷和沉重,
感受到人民的悲哀和愿望。
2.主题解说
课文再现了半个世纪前残酷的历史,着重描述了被残杀者的心灵,让我们强烈感受到屠
杀的野蛮残酷,对残杀者的凶残感受得更为深切,让我们深切感受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
各国人民的共同呼声——要和平,不要战争!
3.重点突破
正文前面为什么引用萨特的话?正文四个部分是怎样安排的?
提示一:萨特的话是点睛之笔。从萨特的话里又可以看到克拉库耶伐次留给后人的警示已超越国界。
提示二:第一部分写来到坟地的所见所闻,第二部分回顾历史,第三部分写从历史的回顾中看现实的走向,三个部分始终不离这次纪念活动,并且把西方与东方联系起来,扩大到世界和平这个主题。
提示三:四个部分记述纪念活动的四个片断:来到纪念地;看纪念演出;参加座谈会;参观纪念馆。全文这样安排,表达了“回顾历史,面向现实,呼唤和平”这一重大主题。
4.学法点津
例谈病句的修改
(1)前后矛盾
①前后不统一。如:能否刻苦钻研是提高学习成绩的关键。(“能”与“否”表达完全
不同的两种情况,所以,应删去“能否”。)
②否定多余。如:个别医生不讲医德,索要红包,医院领导对此并非不无责任。(“不
无责任”即有责任,加上“并非”,意思相悖,应去掉“并非”或去掉“不”。)
③范围不清。如:人们一走进教学楼就会看到,所有关于澳门历史的图片和宣传画被挂
在走廊的墙壁上。(“图片”包括“宣传画”,不宜并列,应说成“宣传画及其他图片”。)
(2)重复啰嗦。如: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是困扰我国基础教育的顽症疾病。(“顽症”
和“疾病”重复,应删去其中一个。)
(3)表意不明(歧义)。如:他才来,许多人还不认识。(到底是“他不认识许多人”还是
“许多人不认识他”,可改为“他才来,许多人还不认识他”。)
5.拓展延伸
“渴望和平、反对战争”的公益广告
①停止战争,为了孩子!
②看看孩子脸上那天真的微笑,我们又怎舍得让这份和平与安宁转瞬即逝呢?
③多一些润滑,少一些摩擦。
④不要让橄榄枝从鸽子的嘴里滑落。
⑤同护一片蓝天,共享一份和平。
⑥只有记住战争的痛苦,才能珍惜和平的幸福。
⑦让我们用橄榄枝抹去战争的噩梦。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一首首诗,一段段合唱,一幕幕短歌剧,在两小时之内,将半个世纪前的残酷历史呈显
在我们眼前。孩子们对未来的A ,对生命的B ,对死亡的C ,对亲人的
D ,父母失子的哀伤和控诉,塞尔维亚人对暴力的反抗和对自由的zhí zhuó( )
——世世代代“人”的声音,在诗和音乐的yùn lǜ( )中,响彻云宵,响遍山谷。E 。
(1)根据拼音写汉字。
(2)找出文中的错别字并改正过来。
(3)将下面的词语填进文中的横线上。
恐惧 憧憬 呼唤 喜悦
(4)为选文的E处选择一个后续句,将序号填在文中横线上。
①在倾泻的雨中缭绕不绝的是回音
②回音在缭绕不绝的雨中倾泻
③回音在倾泻的雨中缭绕不绝
④缭绕不绝的回音在雨中倾泻
2.结合语境,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山路上的人,在伞下低着头,朝圣一般向山上走。
(2)我恍惚了一下,紧紧握住他们的手。
(3)安格尔在餐桌上写诗。只见他写下第一行:“黑色在这儿也太明亮……”
3.在括号内填写引号的作用。
引号的作用有:A.引用 B.特殊含义 C.强调作用
(1)萨特说他的“记忆”,既是“沉重”的,又是“美丽”的。( )
(2)我们一共六十几位作家,从世界许多地区应邀在南斯拉夫讨论“放逐与文学”。( )
(3)“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也建在当年日军集体屠杀中国人的地点。( )
4.(龙东中考)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据科学家统计,蜜蜂每酿造一斤蜜,大约需要采集50万朵花左右的花粉。
B.他对自己能否考上理想的高中充满信心。
C.各地中小学完善和建立了校园安全工作机制。
D.微笑着面对生活的人失去的只是自己的烦恼,赢得的则是整个世界。
5.下列文句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人潮仍沿着山路泻下。”不仅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还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
B.“历史,现实,在雨中融合了——融成一幅悲哀而美丽、真实而荒谬的画面。”这句话
抒发了作者矛盾的心情。
C.萨特的一段话,可以看作本文的一个纲,“沉重”与“美丽”两个主题词是对课文内容
的整体把握。
D.“他和那位西德朋友一对照,就是很好的反驳。”这句话其实就是对日本人的含蓄的批
评。
6.联系上下文语境,写出下列句子的含义。
(1)人,是健忘的。不记仇,很对。但是,不能忘记。
(2)那就是我带走的沉重记忆。但这是个美丽的记忆。
在对待侵略中国的历史问题上,日本不但不承认,而且还篡改了日本中学教科书中有关的
内容。他们这种无视历史、无视被侵略民族感情的行为,引起了全世界人民的愤怒。请你根据所给上联,写出下联,来表达中国人民的心声。
上联:八年暴行刻入历史 下联:
为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9周年,班级拟开展一次以“战争与和平”为主题的综合
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准备工作,完成下列任务。
(1)“武”与战争密切相关。中国汉代文字学家许慎认为武( )是典型的会意字,他在
《说文解字》中把“武”解释为“止戈为武”。请说说这一解释反映了古人怎样的情感。
伴随着战争,形成了丰富的战争文化。请写出一句与战争有关的诗(词)句;
列举一部战争题材小说及其中一位军事人物或一场战役。
诗(词)句:
小说:
(3)图片中的雕塑名为“打结的手枪”,矗立在联合国总部花园内,是卢森堡
1988年赠送给联合国的。请用精彩的语言向全班同学介绍这座雕塑,并说说你对这座
雕塑的理解。
你的介绍:
无言的课堂
七月初,赤日炎炎,我们却裹上了棉大衣。
面前是一条地道。越走越深,越走越黑,越走越冷。阴风不知从何处吹来,刺入骨里,
令人从心底发出阵阵颤栗。
这是日本军队的一个秘密工事,建于上一世纪的30年代。在东北的中苏边境,这样的
日军秘密工事共有15处。那年月,他们占领了东北,苦心经营了这批工事,准备进攻苏联。
我们走进的这一个,建在内蒙古海拉尔市地下,称作“海拉尔军事要塞”。
海拉尔要塞的真实面目,至今仍未全部探明。因为它太大、太深了。罗瑞卿、陈锡联等
我军 高级将领亲临视察,感慨万千。军方专业人士评价说,海拉尔要塞地下工事之完备、
建筑之复杂、规模之庞大、施工质量之高,即使以今天的眼光来看,也是一流的军事工程,
称得上是一个“步兵、炮兵、工兵、防化兵、装甲兵等合成兵种永久性的防御要塞”。
走在这阴暗的千米隧洞里,我犹如跌入历史的死角。经过那些冰凉的洞窟,我触摸到了
战争、阴谋和死亡,还闻到了血腥和狼子呼吸的气息。
我看到每一个房间门口上方,都写着规整的汉字。这些汉字简约、清晰,充溢着古意。
写着“栖”字的,是士兵宿舍;写着“诊”字的,是医务所;有“患”字的,是病房;有“信”
字的,是通讯站;“炊”字下面,是食堂所在;“将”字所标,是将校休息室……
看着这些汉字,我灵魂中有一种莫名的震颤。
这就是那个与我们“同文同种”的民族!这就是那个对我们的历史、书法、饮食和茶艺
充满了敬意和热爱的民族!他们写着汉字,用着汉字,心里想的却是灭绝汉族!
站在这些汉字下面,我似乎来到了一支日本军团的面前。他们强悍而野蛮,好战而阴险,
野心勃勃而又充满心机。如果说,强盗也有宁馨儿,那么,海拉尔要塞就是日军的宁馨儿。
你看,这里暗道无数,机关相连,四通八达;这里屯兵居将,灭火退水,可攻可守;这里设
施齐全,储备充足,久居无虞……
海拉尔要塞和所有日军秘密工事一样,都是在枪口威逼下,中国老百姓用生命去筑就的。
仅此一地,日军就征集了数万名中国劳工。工程延续了4年,中国人的死亡也延续了4年。
每天,都有累死、病死和被打死的劳工,被日军装上汽车,运到海拉尔河北岸的沙地掩埋。
地下工事一天天延伸,沙地尸骨便一天天堆积。工程结束时,日军为了保密,竟将活着的劳
工集中起来,用机枪全部射杀!
在海拉尔河北岸,人们发现有数具尸体的肩胛骨,被铁链穿在一起;还有的尸骨,口形
大张,这明明是活埋前,我们的同胞在挣扎,在怒吼……中国劳工中,只有一个名叫张玉甫
的男子冒死逃出,其余数万青壮年,都活活死在了日军的机枪声中!
“万人坑”,这是海拉尔的“万人坑”。江南有这样的“万人坑”,中原有这样的“万人
坑”,东北也有这样的“万人坑”。日军何其凶残,我同胞的生命,又何其低贱!在异族枪口
下,他们如蚁,如草,顷刻间,数万生灵化为白骨之山!
走在这没有尽头的隧道里,我心里燃烧着一蓬火。对于日军的仇恨,我从没有像今天这
样深刻与新鲜。尤难令我消解的是,大海对面,至今有人,拒不承认这段侵略史的存在!这
样的邻居,你能放心么?
好在,这地下的死亡工程可以作证,这海拉尔河北岸的累累白骨可以作证!
走出黑暗的隧道,来到草原的蓝天白云下,我感到有些晕眩。我猛然想到,我们是不是
有些麻木了?开着丰田轿车,用着东芝冰箱,享受着三菱空调,在惬意中,我们是不是遗忘
了什么?我们这一代尚且如此,下一代、再下一代呢?
曾被奴役的中国人,很需要上上课,很需要用历史来敲打敲打。
海拉尔,就是这样一个无言的课堂。
文章开头说“七月初,赤日炎炎,我们却裹上了棉大衣”的原因是什么?
10.文中画横线语句的含义是什么?
1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对于日军的仇恨,我从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与新鲜。”这句话中加点的“深刻”和“新
鲜”分别指什么?
13.读了本文,你对题目“无言的课堂”有何认识?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执著 韵律 (2)显—现 宵—霄 (3)憧憬 喜悦 恐惧 呼唤 (4)③
(1)表示对死难者的敬意。(2)指“我”的头脑瞬间变得不清晰了。(3)指纳粹的残酷,
被屠杀的无辜者人数之多,内心的沉重等。
3.(1)C (2)A (3)B
4. D(解析:A项重复,把“大约”或“左右”删除;B项两面对一面,应把“否”字去掉;C项是语序不当,把“完善”与“建立”互换位置。)
5.B
6.(1)人对犯了过错的人是宽容的,往往过去了的就让它过去,但历史上血淋淋的事实不
应该忘记,因为这种忘记是对当今和平的一种漠视。
(2)对纳粹残杀这个小城7 000多人感到痛苦,心情沉重。但作者赞美南斯拉夫整个民族的英勇,所以说记忆又是美丽的。
一朝篡改激怒民众
(1)反映了古人向往和平的美好情感。(意思相近即可)
(2)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保尔;《三国演义》,诸葛亮或赤壁之战。
(3)内容提示:它是联合国总部花园内的雕像,名为“打结的手枪”。它的构思与造型十分奇特,是一支枪管扭曲打结的手枪。寓意:联合国的主要职责是“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维护世界和平”。
烘托海拉尔军事工地的阴冷,为下文写海拉尔的历史作铺垫。
走进海拉尔军事要塞就使人想起那段被人遗忘的战争年代的历史。
运用排比强烈地表达了对凶残日军的痛恨,对日军肆意屠杀中国人民的无比愤怒。
“深刻”指“万人坑”惨状历历在目,日军的罪行就在眼前,使“我”深刻地了解了日
本侵略者的凶残本质。“新鲜”指“我”在这里对日军的罪恶行径有了新的了解,思想意识进一步升华。
13.作者把“海拉尔军事要塞”比作无言的课堂,因为海拉尔要塞能够告诫那些正处于享受和惬意中的中国人,记住历史,勿忘国耻,特别是对于年轻一代,这正是他们人生中必需的课程。
课件42张PPT。亲爱的爸爸妈妈聂华苓学习目标 1.体会议论和描写的作用,理解重点语句的含义。
2.正确理解正文之前的引文的作用以及所表达的内容。
3.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深刻领会课文“要和平,不要战争”的主题。
聂华苓(líng) 杀戮(lù) 屹(yì)立
荒谬(miù) 明赫(hè)白
执著(zhuó) 纳粹(cuì)
簿(bù)子 恍惚(huǎng hū)
蜿蜒(wān yán) 缭绕(liáo rào)
憧憬(chōng jǐng)预习与交流字词梳导解释课文的重点词语 纳粹:
朝圣:
肃穆:
健忘: 预习与交流解释课文的重点词语 纳粹: 德语Nazi的音译,即德国国家社会党,这里指以希特勒为头子的德国社会主义工人党和德国侵略军。
朝圣:宗教徒朝拜宗教圣地。
肃穆:严肃而庄重。
健忘:忘性重,记不住。预习与交流作者简介:
聂华苓,女,美国华裔作家,1921年生,湖北武汉人。著有《失去的金铃子》《桑青与桃红》《千山外,水流长》《台湾轶事》等小说集,《梦谷集》《三十年后》等散文集,《百花文集》等翻译集。 1988年10月21日,作者在南斯拉夫克拉库耶伐次参加悼念活动。47年前,纳粹在这座小城大肆屠杀,一天之间,杀死7 000多人,其中包括300个孩子。47年来,南斯拉夫人民没有忘记这段沉重的历史。从1945年起,每年10月21日,成千上万的人从四面八方来到这里,举行悼念活动。作者在当年纳粹大屠杀的地点,感受到历史的残酷和沉重,感受到人民悲哀和愿望。 写作背景1.默读课文,概括课文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
整体感知在纪念地的所见所闻;看纪念演出;
记述作家的座谈; 参观纪念馆。2.文章表达的主题是什么?世间永远不能再有战争和屠杀了。
热爱和平,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文本探究1.正文前面为什么引用萨特的话?
萨特的话是全文的引子,也是全文的点睛之笔。从萨特的话里又可以看到克拉库耶伐次留给后人的警示已越过国界。2.怎样体会迪桑卡的诗句及放在文中的意义?这些诗句歌唱了孩子们“对未来的憧憬,对生命的喜悦”。他们还很年幼,还在小学念书,他们的生命才起步,对未来充满美好的梦想。他们正努力学习,向往将来“在阳光下奔跑”,创造人生的业绩。他们在爱的阳光下成长,丝毫没有意识到近在眼前的死亡的威胁。歌唱孩子的可爱和希望,正是对纳粹强盗的强烈控诉。3.为什么萨特说记忆是“沉重”的,又是“美丽”的?
半个多世纪以前的克拉库耶伐次一天之内,七千多人惨遭法西斯强盗的屠杀,被残杀者临死前的哀号仿佛就在我们耳畔回响。大屠杀惨绝人寰,历史是“沉重”的,记忆是“沉重”的。
但是面对法西斯的屠刀,塞尔维亚人民毫不畏惧,纳粹要一位老师合作,但那位老师却说:“开枪吧!我给孩子们上最后一课!”这位老师不做叛徒,大义凛然,所以萨特回忆起这样的人民,又说记忆是“美丽的”。 那些无辜的受害者在临死之前,还不忘向自己的亲人表达自己强烈的爱的愿望,没有一个人被死亡吓到,没有一个人向刽子手乞怜,表现了“整个民族的英勇”,所以萨特想到他们,也觉得记忆是“美丽”的。4.六十几位作家聚在一起讨论,发言一定很多,作者只记了三四个人的发言,为什么特别记下西德作家与日本人的发言? 从选材上可以探究写作意图。要消灭战争,保卫和平,前提是正确认识历史。西德作家的态度是那样诚恳,他把自己与整个民族看成一个整体,表达了整个民族的反省,这样的态度赢得人们的宽容和尊重。那个日本人跟日本极右势力相比,还算好的,他还承认南京大屠杀是事实,但是他总想为日本军国主义开脱罪责,安格尔的三个问题辨清了侵略与反侵略,尖锐地指出了那个日本人狡辩的要害。作家本应具有人类的良知,作者不称他为作家,就说“日本人”,也表明了对他的鄙弃。作者写许多人走过去与西德作家握手,在无言之中表明各国作家对那个日本人的反感和那个日本人在会场上的孤立。文本探究为什么着重再现孩子们被屠杀的历史?孩子们天真无邪,一直在父母亲人的关爱下幸福的生活,他们也思想单纯,力量弱小,灭绝人性的纳粹分子却把屠刀举向孩子,这让我们强烈的感受到屠杀的野蛮残酷,使我们对法西斯强盗的本质有更深刻的认识。1.凄风。苦雨。天昏。地暗。????(连用四个句号,起到了什么样的表达效果?这里仅仅是在描写天气吗?)
语言赏析揣摩语言,体会文句的深层含义。 这里不仅是描写天气,而且在渲染气氛,“天地亦与人同哀”。连用四个句号,成为四个短句,使每个字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表意功能,易激发读者的想像,使读者充分感受到无限悲哀的气氛。2.“他们杀孩子、老师,也杀牧师、工人、木匠、小店老板、鞋匠……全是纯朴勤劳的普通市民。”(“全是”一词强调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全是”一词包含了作者对被残杀者的深切同情,对屠杀无辜平民的法西斯强盗的愤怒控诉。 ?3.历史、现实,在雨中融合了——融成一幅悲哀而美丽、真实而荒谬的画面。????(如何理解这看似矛盾的议论?) 其实并不矛盾。成千上万的人来纪念当年被残杀的人,特别是两位生还者来到这里,半个世纪前残酷的历史呈现在人们眼前,在凄风苦雨的悲哀气氛中,历史和现实融合了。残酷的历史令人悲哀;南斯拉夫人民没有忘记历史,成千上万人来到这里纪念死者,这又是美丽的。这一切都是真实的;47年前纳粹竟然认为种族有优劣,要消灭劣等种族,这是何等荒谬。 4.人,是健忘的。不记仇,很对。但是,不能忘记。(联系上下文,说说这几句话的内涵。)
5.明赫白仍然双手撑着头流泪。我和安格尔走过去和他握手。许多人走过去和他握手。(联系上下文,说说为什么明赫白能得到众人的宽恕和尊重。)作者想强调不能忘记历史,只有记住历史,吸取历史教训,才能保证世间永远不再有战争和屠杀。明赫白反省本国的侵略罪行,认识非常深刻,感情非常真挚,态度非常诚恳。半个世纪前的罪行是纳粹强盗犯下的,明赫白是没有责任的,他却代上一代受过,所以人们宽恕他,尊重他。 看纪念演出
来到纪念地 回顾历史
呼唤和平
参加座谈会
参观纪念馆
面向现实
记忆沉重 美丽 德军占领匈牙利后正在把没有劳动力的,妇女,孩子,还有老人,送到集中营(匈牙利)。拓展延伸 德国军队正在驱赶犹太老人,等待犹太老人的就只有死亡。 1939年,德国闪击波兰,占领华沙以后,就开始着手清理犹太人,图为德军正在强迫犹太人离开他们的家。 接着,随着希恃勒的铁蹄践踏整个欧洲,集中营的规模急剧扩大,很快就关押了欧美24个国家的“囚犯”。“囚犯”们在集中营被迫从事采石、筑路、修渠等繁重的苦役,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口粮却少得可怜。艰苦的劳动,再加上恶劣的饮食和生活条件,往往使许多“囚犯”不足数月便惨别人世。 奥斯威辛集中营是一个规模庞大的杀人工程,由奥斯威辛--比克瑙集中营为主的33个集中营所组成1940年4月27日,党卫军头子希姆莱下令建立奥斯威辛的第一个集中营,以后在其周围又陆续建立起几十个集中营,6月14日,第一批波兰政治犯被运到这里,成为奥斯威辛的首批“囚犯”。 然而,奥斯威辛集中营还不仅仅是一个苦役犯监狱,从1942年起,它就成为一个巨大的屠杀犹太人的中心,集中营中设立有形形色色的大规模杀人设施,毒气室、焚尸炉,以及专为各种屠杀活动服务的“医学实验室”。为实施希特勒对犹大人“最后解决”的种族灭绝计划,德国法西斯把欧洲各占领国的犹太人一批批运到这里,赶进伪装成浴室的大毒气室加以杀害。据记载,在奥斯威辛集中营曾创造过每天毒死6000人的纪录。曾担任该营长官的鲁道夫·盖斯在纽伦堡法庭供认,他所使用的毒气是一种剧毒的氰化氢,施放后只需3至15分钟便可将室内的人全部毒死,每次可毒死2000人。在奥斯威辛,被毒气屠杀的达200万人之多。遇难者的随身财物被劫掠一空,就连死者身上的牙齿、头发及至皮肤都不放过。法西斯用受难者的人皮做手套和灯罩,用头发做成褥垫,把死者假牙上镶的金子熔化后存入德国国家银行,其累累罪行令人发指。 1942年6月 ,德国法西斯枪杀了捷克利迪策村16岁以上的男性公民140余人和全部婴儿,并把妇女和90名儿童押往集中营,并焚毁了这个村庄。 被毒死的犹太人衣服和鞋子
为了悼念利迪策村和全世界所有在法西斯侵略战争中死难的儿童,反对帝国主义战争贩子虐杀和毒害儿童,保障儿童权利,1949年11月,国际民主妇女联合会在莫斯科召开执委会,正式决定每年6月1日为全世界少年儿童的节日,即国际儿童节。 请看看,日本在中国干了些什么?日军在抗日根据地实行极其野蛮的“三光”政策
杀光 烧光 抢光 南京大屠杀期间,日军目黑辎重兵联队兵站汽车第十七中队村濑守保拍摄的南京下关长江边尸体堆积的场面。 日军将被俘虏的中国士兵每100人连结在一起作为冲锋练习,用刀刺死。
“占领南京前谁先杀死百人”比
赛的日军第十六师团九联队野田毅
少尉(右)和向井敏明少尉(左) 在南京,大批的无辜市民被残暴的侵略者一批一批地集体屠杀,尸积如山,惨不忍睹 日本侵略者在南京以中国的青年作刀靶,供新兵练习刺杀之用。其兽行令人发指。被日军毒气毒死的中国儿童
父母被日军杀死,哥哥抱着弟弟流落街头 在南京被日军枪杀的孩童
在杭州城外被日军飞机炸死的6岁孩童 1999年8月15日,一些身着旧军装、手持武器的日本右翼分子在靖国神社参拜。日本右翼分子活动日益猖獗
日本首相小泉表示明年还将参拜靖国神社
???? 新华网消息 据日本共同社报道,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10日在记者招待会上表示,明年他将再次参拜靖国神社。 在小泉内阁的17名阁僚中,经济产业大臣中川昭一、国家公安委员长小野清子和农林水产大臣龟井善之当天表示,将于8月15日参拜靖国神社。其中龟井善之表示将以“个人身份”参拜,小野清子和中川昭一表示将以“国会议员”身份进行参拜。 另外,日本行政改革担当大臣金子一义、金融兼经济财政大臣竹中平藏表示,将在8月15日以外的日子里参拜靖国神社。文部科学大臣河村建夫说,他已经参拜过靖国神社。环境大臣小池百合子和财务大臣谷垣祯一表示,尚未决定是否参拜靖国神社。 意在警示人们:至今还有人不愿正视历史,仍为侵略辩护,这潜伏着新的危险。
课件19张PPT。 亲爱的爸爸妈妈
亲爱的爸爸妈妈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战争如恶魔一样吞噬了无数的生灵。法西斯如泯灭人性的怪兽,如一部杀人机器,中国南京30万不眠的英灵,南斯拉夫七千个善良的灵魂,仍在无声地控诉着法西斯的罪恶。历史为之战栗,然而历史不能遗忘,罪恶不能遗忘。学习目标1.理清本文思路,体会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
2.把握全文情感脉络,领会文章“世界永远不能再有战争和屠杀了”的主题。
3.体会文中语言的深层含意,体会环境描写、议论的作用。肃穆 荒谬 憧憬
呵护 杀戮 悼念
屹立 蜿蜒 恍惚sù mùmiùchōng jǐnghēlùdàoyìwān yánhǎng hū读一读,写一写1、原指描写刻画十分细致生动,现在
也用来指丑态毕露。
2、形容非常凶暴残忍,没有一点儿人
情味。
3、形容天气恶劣。比喻境遇悲惨
凄凉。
4、极端错误;非常不合情理。
5、严肃而庄严。---穷形尽相---灭绝人性---凄风苦雨---荒谬---肃穆根据意思判断相应词语。朗读课文,感知内容文章向我们讲述了怎样的历史事实? 讲述了47年前,纳粹在克拉库耶伐次这座小城大肆屠杀,一天之内,杀死7000多人,其中包括300个孩子的一段悲惨的历史事实。(一)来到纪念地
(二)看纪念演出
(三)参加座谈会
(四)参观纪念馆课文主体部分可分那几个片段,试分别概括。读完课文,你有什么感受?从文中找两个合适的词回答,并解释这两个词。 一天之内,7000多人惨遭法西斯强盗的屠杀,法西斯的暴行让我们感到心情沉重;但是,面对法西斯的屠刀,南斯拉夫人民毫不畏惧,大义凛然,不论是那位面对枪口的威胁仍然给孩子们上最后一课的老师,还是那些在生命即将被残酷剥夺之际仍不忘表达对亲人的爱的人,都表现了“整个民族的英勇”。这是令人崇敬的,南斯拉夫的人的英勇是美丽的。沉重 美丽品读细节,体会情感 “凄风。苦雨。天昏。地暗。”连用四个句号,起到什么表达效果?这里仅仅是在描写天气吗? 连用四个短句,使每个字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表意功能。这里不仅写天气,也是在表明作者的心情,渲染气氛,使人感受到无限悲哀的氛围。 “他们杀孩子、老师,也杀牧师、工人、木匠、小店老板、鞋匠……全是纯朴勤劳的普通市民。” 一句中“全是”一词强调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全是”一词包含了作者对被残杀者的深切同情和对法西斯强盗的愤怒控诉。 引用迪桑卡的诗句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些诗句歌唱孩子们“对未来的憧憬,对生命的喜悦”。歌唱孩子们的可爱和希望,正是对纳粹强盗的控诉。“人,是健忘的。不记仇,很对。但是,不能忘记。”这几个短句表明了作者什么情感态度? 作者强调的是不能忘记历史,因为只有记住历史,吸取历史教训,才能保证世间永远不能再有战争和屠杀。 “悲剧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鲁迅 最后摘录的被残杀者留下的片纸只字,就是拾取人性中最为闪光的几个瞬间,控诉了泯灭人性的战争。 结尾处引用死者的遗言,又表明作者怎样的情感?探究主题,升华情感南斯拉夫人民这样做是想表达愤怒并激起民族复仇的情绪吗? 不,他们是想年年不间断地表达这样一种历史感:“没有仇恨,没有愤怒;只有悲哀,只有记忆,只有警告——世间永远不能再有战争和屠杀了。” 作者写此文,是要人们铭记历史悲剧,认清历史悲剧,关注并清醒地认识现实,避免历史悲剧的重演,让世界不再有战争和屠杀。 作者写此文,几次提到南京大屠杀?她写此文要表达些什么? 作者三次提到南京大屠杀。第一次,作者感叹人们淡忘历史;第二次南京大屠杀幸存者杨旭陈述大屠杀事实,表达对南斯拉夫人民的理解,表达“永远不要有战争”的愿望;第三次,是一位日本人对南京大屠杀事实的狡辩。融入文本,真情表达课文摘录了一个六年级小学生巴法尔留下的文字: “爸爸,我和密索在旧军营里。给我们送饭来,也要工装裤和毯子。送点果酱来爸爸去找校长假若有用送点东西给我们吃吧。姨妈彼得舅舅也在这儿。给他送三包烟还要些纸。”读这些文字,你觉得巴法尔是个怎样的孩子?他当时处境怎样? 从他要果酱、给彼得舅舅要烟,我们看出他是一个天真善良的孩子;从他要食物、衣服、毯子,可以感受他挨饿受冻的处境。假如你是巴法尔的爸爸或妈妈,如今你站在孩子的墓前,看到他留下的文字,你要对她说些什么? 我亲爱的孩子,都是妈妈不好,我没有保护好你!可是妈妈真的没有想到啊!你早晨走的时候还是活蹦乱跳的呀,妈妈做好了饭等你放学回来,妈妈给你做了新裤子,爸爸给你做好了果酱,你的厚厚暖暖的毯子就放在你的小床上……妈妈怎么知道你去了那阴暗的旧军营,那些畜生怎么会不给你饭吃,不给你一条毯子呀!我的孩子,子弹射穿了你的胸口,一定很疼,都怪妈妈呀,我亲爱的孩子! 文章记述了作者参加悼念的所见所闻所感,这确实是一个沉重而美丽的记忆。历史和现实的场景交织,作者强烈的爱恨和严肃的思考,对被屠杀的孩子们的深切同情,无不震撼人的心灵!让我们用良知、用正义和着作家的心声一同呼吁:永远不要再有战争和屠杀了! 课件18张PPT。5 ﹡亲爱的爸爸妈妈 聂华苓,美国华裔女作家,1921年生,湖北武汉人。作品有小说:《失去的金铃子》、《台湾轶事》;散文:《梦谷集》、《三十年后》。
萨特,法国哲学家、作家、评论家。有哲学著作《存在与虚无》。名言:“他人就是地狱”八十年代风行欧洲。 1988年10月21日,作者在南斯拉夫克拉库耶伐次参加悼念活动。47年前,纳粹在这座小城大肆屠杀,一天之间,杀死了7000多人,其中包括300多个孩子。47年来,南斯拉夫人民没有忘记这段沉重的历史,从1945年起,每年10月21日,成千上万的人从四面八方来到这里,举行悼念活动。作者在当年纳粹大屠杀的地点,感受到历史的残酷与沉痛,感受到人民的悲哀和愿望,写下了这篇文章。1.领会文章的主旨。
2.体会议论和描写的作用,
理解重点语句的含义。肃 穆 荒 谬 憧 憬
呵 护 杀 戮 悼 念
屹 立 蜿 蜒 恍 惚
明赫白 聂华苓sù mùmiùchōnɡjǐnɡhēlùdàoyìwān yánhuǎnɡ hūhèlínɡ一、读一读二、记一记杀 戮:
蜿 蜒:
恍 惚:
荒 谬:
憧 憬:
健 忘:
响彻云霄:
缭绕不绝:
片纸只字:杀害(多指大量地)。(山脉、河流、道路等)弯弯曲曲地延伸。神志不清;精神不集中。极端错误;非常不合情理。向往。容易忘事。响声直达高空,形容声音十分嘹亮。这里指声音回环旋转不中断。指零碎的文字材料或简短的书信。 文章正文四个部分记述了纪念活动的四个片断,请用简洁的语言分别给各部分加个小标题。纪念地见闻看纪念演出参加座谈会参观纪念馆时间顺序一、精读课文,概括内容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纪念活动的四个片断。4、参观纪念馆—引发悲哀思考3、参加座谈会—记述作家座谈2、看纪念演出—记述演出活动1、来到纪念地—坟地所见所闻1、萨特的一段话里说“记忆是沉重的,但又是美丽的”,试结合课文内容说说萨特这样说的原因。 2、正文前面为什么引用萨特的话? “沉重的记忆”指纳粹党在克拉库耶伐次埋葬了7000
名被残杀的人。“美丽的记忆”指克拉库耶伐次的人民被
敌人杀戮的那一刻所表现出来的整个民族的英勇气概。 萨特的话是全文的引子,“沉重”而“美丽”又是全文的点睛之笔,为全文的纲领。 二、聚焦引文 关注写法 课文中有不少意味深长的描写和议论,请同学们再读课文,说说它们的含义和作用。 三、熟读课文 品味语言1、凄风、苦雨、天昏、地暗。2、“他们杀孩子、老师,也杀牧师、工人、木匠、小店老板、鞋匠……全是淳朴勤劳的普通市民。” 这不仅是描写天气,而且在渲染气氛,“天地亦与人同哀”。连用四个句号,成为四个短句,使每个字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表意功能,易激发读者的想象,使读者充分感受到无限悲哀的气氛。 “全是”一词包含了作者对被残杀者的深切同情,对屠杀无辜平民的法西斯强盗的愤怒控诉。3、历史,现实,在雨中融合了——融成一幅悲哀而美丽、真实而荒谬的画面。4、人,是健忘的。不计仇,很对。但是,不能忘记。 成千上万的人来纪念当年被残杀的人,特别是两位生还者来到这里,半个世纪前残酷的历史呈现在人们面前,在凄风苦雨的悲哀气氛中,历史和现实融合了。残酷的历史令人悲哀,南斯拉夫人民没有忘记历史,成千上万人来到这里纪念死者,这又是美丽的。这一切都是真实的,47年前纳粹竟然认为种族有优劣,要消灭劣等种族,这是何等荒谬。 作者强调不能忘记历史,只有记住历史,吸取历史教训,才能保证世间永远不再有战争和屠杀。四、探究思考 体悟标题 你是如何看待本文标题的?如果把它改为“克拉库耶伐次之行”,好不好?为什么? 不好。课文通过再现被残杀者有血有肉的生命活动,反衬法西斯的残酷。“亲爱的爸爸妈妈”突出孩子们撕心裂肺的最后一声呼喊,让我们想见当年那场屠杀的情景,对残杀者的凶残感受更为深刻。 世间永远不能再有战争和屠杀了!亲爱的爸爸妈妈
聂华苓
引文 正文沉重 法西斯的残酷美丽 塞尔维亚民族的英勇 听到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我相信“世界何时铸剑为犁”是全世界人民共同的心声,但在现实生活中,战事还是时有发生。如在2010年11月23日,延坪岛海域传来隆隆炮声,朝韩在存在争议的“北方界线”附近相互炮击,再次成为世界焦点。你能否给那些可能带来战争的人致一封信来制止战争?从来就不存在好的战争,也不存在坏的和平。
——富兰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