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校课堂】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 第二课 《芦花荡》 课件+导学案+练习 (共7份)

文档属性

名称 【名校课堂】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 第二课 《芦花荡》 课件+导学案+练习 (共7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07-28 15:28:06

文档简介

2 芦花荡
精彩开篇词
在华北平原上,有90多个相连通的大小湖泊,它们统称白洋淀,又被誉为“华北明珠”。在人们眼中,白洋淀的风光是神奇的、美丽的、迷人的。白洋淀最吸引人的当属水乡风光,而且随季节不同景色各异:春季芦苇丛生,满湖青翠;夏季荷花初绽,风光旖旎;秋季芦花纷飞,鱼鸭满淀;冬季湖面冰封,莹润如玉。
白洋淀还盛产鱼虾,有芦苇十四万亩,年产编织苇席七百万片。白洋淀,河淀相连,沟壕纵横。淀内既有村庄又有田园,景色清新、淡雅。白洋淀独特的风韵,使人难忘。
然而,这么美丽的白洋淀,在硝烟弥漫的革命战争年代,那茂密的芦花荡里,更是革命战士奋勇杀敌的好战场,今天,让我们跟随著名作家孙犁一同走进那战火纷飞的岁月,感受革命前辈的英雄壮举。
学习目标
1.领会课文中的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的作用。
2.复述故事情节,感知人物形象。
3.认识到人民是不可战胜的,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复述情节品形象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你们一定听到过许多英雄的故事吧,今天我们要讲述的是一个抗日英雄“老头子”的故事。一个干瘦的老头,手无寸铁,孤身一人,可以玩十几个鬼子于掌股之间,置他们于死地,可谓智勇双全。让我们走进《芦花荡》去见识见识这位神奇的老人。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
(1)给加点字注音。
竹篙(gāo) 疟(yào)子 泅水(qiú ) 寒噤(jìn) 仄(zè)歪
白洋淀(diàn) 飒(sà) 蹿(cuān) 舀(yǎo) 张皇失措(huáng)
(2)多音字注音组词。
提 (dī) 提防 吓 (xià)吓唬
(tí)提高 (hè)恐吓
2.理解文中的重点词语。
编算:方言,这里有计划,盘算的意思。
寒噤:因寒冷而哆嗦,课文指疟疾发作时的症状。
挂花:负伤流血。
蹿:向上或向前跳。
张皇失措:慌慌张张,不知怎么办才好。
仄:狭窄。
3.了解作者
孙犁(1913-2002),原名孙树勋,河北省安平县人。现代小说家、散文家,“荷花淀”派创始人,1944年在延安发表小说《荷花淀》等作品,受到广泛赞扬,毛泽东曾称赞他是一位有风格的作家。《白洋淀纪事》是他最富盛名和最能代表他创作风格的一部小说和散文合集。
“荷花淀”派的作品,一般都充满浪漫主义气息和乐观精神,情节生动,语言清新、朴素,富有节奏感,描写逼真,心理刻画细腻,抒情味浓,富有诗情画意,有“诗体小说”之称。
4.背景链接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军在河北宛平卢沟桥制造事端,中国守军奋起抵抗,史称“七七”卢沟桥事变。“七七”事变发生后,全国人民群情激愤,声讨日本侵略军。“七七”事变,标志着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揭开了中国人民伟大的全面抗日民族战争的序幕。本文写于抗日战争的最后阶段(1945年8月)。
5.了解文体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小说有三个要素:人物、故事情节、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是塑造人物形象。
小说按篇幅来分,可分为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小小说(又称微型小说)四大类。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一)整体感知
大声朗读全文,讨论填空。
事件:这是一次惊心动魄的 ,这是一场酣畅淋漓的 。
人物:这是一个 的英雄老头子,这是一对 的姐妹,这是一群 的鬼子兵。
情感:这是一份深沉的 情感。
【交流点拨】事件:这是一次惊心动魄的护送,这是一场酣畅淋漓的复仇。
人物:这是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英雄老头子。这是一对可爱而勇敢的姐妹。这是一群愚蠢的鬼子兵。
情感:这是一份深沉的爱国情感。
(二)理清情节
1.把这个故事用自己的话简洁生动的复述出来。
(提示:(要讲清楚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在故事中设置悬念,引人入胜;(有矛盾冲突和高潮的出现。)
【交流点拨】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一个老头子撑着一只小船,在白洋淀里无数次地穿过了敌人的夜间封锁,为游击队运输粮草,护送干部。他不带一支枪,只靠那只灵巧的篙和水鸭子似的游水本领,在万亩苇塘里穿梭,从未发生一次意外,靠了他,游击队才维系了淀里淀外的交通联络。但有一次他护送两个女孩子在夜间穿越封锁线时,撞上了敌人的小火轮,一个女孩子负了伤。这个打击差一点使他失去了继续前进的力量,但他发誓要为负伤的女孩子报仇,第二天,他单身智斗敌人,为女孩子报了仇。
2.请用一句话概括故事。
【交流点拨】一个过于自信的老头保护两个小女孩失败,为她们报仇的故事。
3.分别用两个字概括故事的起因、发展、高潮和结局。
【交流点拨】护送——挂花——报仇
四、板书设计
???????????? 序幕(第1-8段):老头子出入被监视的苇塘(老练机智)
芦花荡? 开端(第9-19段):苇塘掩护,护送女孩(自信自尊)
????????????发展(第20-54段):芦苇中大意,女孩受伤(自责发誓)
高潮、结局(第55-63段):痛打鬼子,苇塘歼敌(报仇解恨)
五、拓展延伸
“在那苇塘的边缘,芦花下面,有一个女孩子,她用密密的苇叶遮掩着身子,看着这场英雄的行为”,把二菱目睹老头子的英雄行为时的心理活动补写出来。100字左右。
【交流点拨】这位老同志昨天说的话可不是放空炮,我小看了老同志,别看他这么大年纪,真是老英雄啊!你看他,面对十几个鬼子,毫不畏惧。想不到他足智多谋,原来把一大捆莲蓬放在船头,自己有滋有味剥着莲蓬吃,是在引诱鬼子。他驾船的本领神了,好像牵着鬼子的鼻子在转。鬼子在水里转来转去怎么会不敢动弹了呢?怎么一股一股血水冒上来呢?老同志还没动手,鬼子怎么就流血了呢?定然是水下设了什么机关,他真有点子。原来他真有他的本事,不用枪,一个人就能对付十几个鬼子,叫鬼子只有挨打的份,没有还手的力。老英雄砸得好,狠狠砸!叫他们头破血流。大菱的仇算是报了,回去告诉大菱,让她知道这英雄的故事,让她早日养好伤,向老英雄学习,打败日本鬼子。
第二课时 品析语言悟写法
一、新课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充分品味了故事情节的传奇色彩,感觉到《芦花荡》就像一块磁铁深深地吸引着我们。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品读《芦花荡》,赏析小说的人物、景物。
二、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一)环境赏析
1.请同学们拿起手中的笔,找一找,划一划,文中有哪些描写芦花荡景色的句子。
2.在景色描写的句子边进行旁批,说说你对芦花荡的印象。
【交流点拨】那是一片如诗如画的芦花荡;那是一片月明风清的芦花荡;那是一片静谧安宁的芦花荡;那是一片斗志昂扬的芦花荡……
3.抗日战争是如此残酷,作者为什么要把如此残酷的战争置于这种如诗如画的环境中来描写呢?
【交流点拨】他不是正面地描写刀光剑影,而是以白洋淀明媚如画的风光作背景,用漫天飘飞的芦花,洁白如云的蒲苇,清香四溢的荷花,点染白洋淀人民新生活的欢乐和昂扬乐观的战斗精神。文笔清新自然,婉约韵致,这就是“荷花淀派”的作品的特点,一般都充满浪漫主义气息和乐观精神,情节生动,语言清新,朴素,富有节奏感,描写逼真,心理刻画细腻,抒情味浓,富有诗情画意,有“诗体小说”之称。
(二)人物品析
1.品老头子形象的英雄美
请同学们从课文中画出描写老头子的语段,并从人物描写方法和人物性格两方面进行圈点批注。然后小组探究、全班交流。
【交流点拨】外貌描写:“撑船的是一个将近六十岁的老头子,船是一只尖尖的小船。老头子只穿一条蓝色的破旧短裤,站在船尾巴上,手里拿着一枝竹篙。”
肖像描写:“老头子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可是那晒得干黑的脸,短短的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
语言描写:“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不怕,小火轮上的探照灯,它照不见我们。”“不怕,他打不着我们!”“我没脸见人。”“他们打伤了你,流了这么多血,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为什么不能?我打他们不用枪,那不是我的本事。愿意看,明天来看吧!”……
心理描写:“他没法解释,大江大海过了多少,为什么这一次的任务,偏偏没有完成?自己没儿没女,这两个孩子多么叫人喜爱!自己平日夸下口,这一次带着挂花的人进去,怎么张嘴说话?这老脸呀!”
动作描写:集中表现在那一场英雄行为中,他捉弄鬼子,诱鬼子上钩,举起篙来狠狠地敲打鬼子的脑袋,叫鬼子头破血流。
【小结】这些片断从多方面展示了“老头子”的英雄性格:他有爱国抗日的热情,有老当益壮的气概;他有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他爱乡土、同胞,他恨敌人;他过于自信自尊,他有勇气,有胆略,只身制服敌人。
2.品老头子形象的真实美
(1)课文中哪些内容表现了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
【交流点拨】①他对苇塘里的负责同志许诺一切靠他,一切保险;②通过敌人封锁线,老人就像一个没事人,显得悠闲自得;③送两个女孩进苇塘,他以为万无一失,结果大菱受伤,确实过于自信;他觉得没脸见人,不好意思去见部队,又有些过于自尊。④老头子发誓要讨回血债,这场极其精彩的英雄行为表明他是始终自信的。
(2)老头子叫什么名字?为什么作者要写一个无名英雄?
【交流点拨】他没有姓名,因为像这样的人白洋淀到处都是,如果平时不打仗,他们都很温和,很朴实,但是敌人一旦把战争强加给他们,他们每个人都成了不朽的英雄!
【小结】作者在他身上体现出来的英雄品质,正是暗示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中华民族是坚强不屈的民族。
(三)语言精析
赏析下列句中加点词。
1.老头子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
2.一只小船从苇塘里撑出来,在淀里,像一片苇叶,奔着东南去了。
3.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交流点拨】1.写出老人矍铄干练的内在气质。
2.运用比喻手法,体现出老头子的英勇、干练。
3.拟人手法,把白洋淀人民在那种残酷的战争环境里顽强生存的姿态烘托了出来,充满了意志和力量。
三、板书设计
情节——传奇色彩
环境——诗情画意
芦花荡:美 老当益壮,本领高强
人物—— 爱憎分明,自信自尊
老头子 智勇双全,乐观豪迈
四、拓展延伸
古代诗词中,描写战争的句子很多,请你默写出两句。
【交流点拨】(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④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⑤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2 芦花荡
名校讲坛
1.走近作者
孙犁(1913-2002),原名孙树勋,河北安平人。现当代小说家、散文家,被誉为“荷花
淀派的创始人。《白洋淀纪事》是作者最负盛名的一部小说和散文合集,其中的《荷花淀》
《芦花荡》等作品,成为“荷花淀派”的主要代表作品,他的小说被称为“诗体小说”。
2.主题解说
小说塑造了抗战时期一位勇于同鬼子周旋的传奇老英雄形象,说明了中国人民是英雄的
人民,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
3.重点突破
小说的主要人物是“老头子”,说说这位老英雄身上的传奇色彩体现在哪些地方。
提示一:老英雄年近花甲,身体非常干瘦,而且不带一支枪,却在敌人监视封锁非常严密的芦花荡里来去自如,老英雄的精神和业绩充满传奇色彩。
提示二:老英雄是抗日队伍里的一名交通员,他里外交通,运输粮草,护送干部,全凭一条小渔船,从没失手,老英雄的行为充满传奇色彩。
提示三:一个干瘦的老头,把十几个鬼子玩弄于股掌之间,置他们于死地,复仇的壮举充满传奇色彩。
4.难点攻克
抗日战争是如此残酷,可是文中的许多景物描写却如诗如画,这样的环境描写是否
恰当?
提示一:恰当。以白洋淀明媚如画的风光作背景,点染白洋淀人民新生活的欢乐和昂扬乐观的战斗精神。
提示二:恰当。这样优美的自然环境,流露出多么鲜明的爱憎感情!
提示三:恰当。这样描写能烘托白洋淀人民顽强生存的姿态,增添了一种战斗的诗情画意。
5.结构图解
环境:险恶,但富有诗情画意
护送:惊心动魄
情节
复仇:酣畅淋漓
爱憎分明、自尊自爱
人物
英勇机智、老当益壮
情感——爱国热情
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穿梭(suō) 提防(tí) 悠闲(xián) 疟子(yào)
B.竹篙(gǎo) 阴惨(yīn) 寒噤(jìn) 央告(yāng)
C.吆喝(yāo) 黄梢(shāo) 泅着(qiú) 芦苇(wěi)
D.尖利(jiān) 仄歪(zè) 鲜嫩(nèi) 抱怨(bào)
2.下列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他按照早出晚归捕鱼撒网那股悠闲的心情撑着船,编算着使自己高兴也使别人高兴的事
情。
B.你们不信我的话,我也不和你们说。谁叫我丢人现眼,打牙跌嘴呢!
C.鬼子们拍打着水追过去,老头子张皇失措,船却走不动,鬼子紧紧追上了他。
D.可是假如是月黑风高的夜晚,人们的眼再尖利一些,就可以看见有一只小船从苇塘里撑
出来。
3.(扬州中考)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个人只有真正明白自己需要什么?才算是向成熟迈出第一步。
B.“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C.扬州境内湖泊众多,宝应湖、高邮湖、邵伯湖自北向南沿运河依次排列。
D.我一听,心里一动,立刻说:“我们那边最喜欢唱的台湾歌曲是‘高山青’。”
4.(孝感中考)下列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武汉大学在今年樱花盛开期间采取措施控制游客数量。
B.近年来,全省各中小学建立和完善了校园安全工作机制。
C.北京三联韬奋书店开启的“不打烊书店”,成为人们夜间休闲阅读的主要方式。
D.我市鲁峰和聂品华两位先进分子在第五次全国自强模范暨助残先进集体和个人表彰大会上受到习总书记的亲切接见。
5.指出下列句子的描写方法。
(1)可是那晒得干黑的脸,短短的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

(2)老头子直直地望着前面说:“我没脸见人。”
(3)老头子站起来,拾起篙,撑了一下。那小船转弯抹角钻入了苇塘的深处。
(4)月亮落了,半夜以后的苇塘,有些飒飒的风响。
(5)大江大海过了多少,为什么这一次的任务,偏偏没有完成?
6. (南京中考改编)文文编辑“小说悦读”栏目,你想在她的阅读感言中加一句,最合适的是( )
翻开语文书,走进小说天地,我见到了一个个鲜明的人物形象:有月夜沙地守护瓜田的小闰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还有课余林中朗读《万卡》的李京京……他们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久久不忘。
A.有夜晚苇塘护送女孩的杜小康 B.有杜小康夜晚苇塘护送的女孩
C.有夜晚苇塘护送女孩的老头子 D.有老头子夜晚苇塘护送的女孩
7.2015年7月11日是著名作家孙犁逝世十二周年纪念日,这一天,同学们将会来到河北
白洋淀举行“牵手孙犁话芦荡”的纪念活动,请你完成下列题目,为活动做准备。
【活动一:激情芦荡】请你写一段富有激情的开场白。




【活动二:牵手孙犁】孙犁是现当代著名的小说家、散文家,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孙
犁,语文课代表展示了下列题目,请你抢答。
(1)孙犁是现当代著名的小说家、散文家,被誉为“ ”的创始人。
(2)孙犁最有名的战争作品是《白洋淀纪事》,“白洋淀纪事之一”是 ;“白洋
淀纪事之二”是 。
孙犁先生的抗战小说描写的尽管是残酷的战斗场面,但文中描写的环境却如诗如画,
因而有“ ”之称。
【活动三:感悟孙犁】孙犁的《芦花荡》写得异常优美,那故事情节的传奇色彩,那人物的
真实、可爱,那景物描写的诗情画意,让我们流连驻足,这是孙犁创作魅力的最高体现。读
完孙犁的作品,你有什么感悟?请在班上交流。



阅读课文选段“第二天,中午的时候……看着这场英雄的行为”,完成下面的题目。
8.用简要的语言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

9.这场复仇行为,作者描写得有声有色,请你理清情节线索,完成下面的情节填空。
→ →
10.读下面的句子,说说它们写出了老头子怎样的性格特征。
①一个干瘦的老头子,只穿一条破短裤,站在船尾巴上,有一篙没一篙地撑着。
②小船离鬼子还有一箭之地,好像老头子才看出洗澡的是鬼子,只一篙,小船溜溜转了
一个圆圈,又回去了。
③老头子把船一撑来到他们的身边,举起篙来砸着鬼子们的脑袋,像敲打顽固的老玉米
一样。


11.“那替女孩子报仇的钩子却全找到腿上来”一句中“找”字有何妙用?



12.这段文字运用了___________的写作手法,让我们从老头子身上看到了在抗日战争中,敌后根据地人民昂扬的斗志,从而高度赞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英雄
他的父亲上了战场,牺牲了。他的哥哥也上了战场,也牺牲了。可是,战争仍在继续,甚至一天比一天激烈。兵一群一群地上,又一群一群地倒下。部队需要兵,祖国需要兵,人民需要兵。是男人,就得当兵,就得上战场。
他也去当兵了。他不怕死。哪怕像他父亲、哥哥一样被炸弹炸成一片片肉,他也不怕。
每天,他刻苦训练,希望练就一身本领,消灭敌人,为父亲、哥哥和牺牲的同志报仇。他比谁都进步得快,可是,首长说他年龄太小。他说他不怕死,他能打仗。可首长终究没让他上战场。
别人有了枪,还有子弹。他只有枪,没有子弹。他向首长要,首长说子弹太少,他是新兵,还是个不能上战场的新兵,当然不能发子弹。他向老兵要子弹,老兵不给,老兵说子弹多宝贵啊,哪能给你玩?他说给一颗吧。老兵说,一颗也不行,一颗子弹就是一个敌人,多消灭一个敌人,我们就多一分胜利,就少牺牲一个同志。
没有子弹,他的枪就是一根棍子。他需要子弹。每天夜里,他都做梦,梦见子弹,好多好多的子弹。
白天他就进入伙房,帮着伙夫干点活。不能上战场,但不能闲着,帮着干点活,他心里踏实。他看到水缸里的水不多,就说去挑水。伙夫说:“你别去!”他不搭话,挑了桶就往后山走。后山有山泉,水清味甜,做出来的饭,香甜可口。他想,大家吃了这样的饭菜,一定精神百倍,勇往直前,打得敌人落花流水,缴获很多弹药,那样,他就可以分到子弹了。
山路弯弯曲曲,高低不平。他走走停停,停停走走,终于来到后山。他听见水声,也听见人声。他赶紧放下水桶,隐蔽起来。三个敌人,两个正在打水,一个正在放哨。原来,敌人也想到了山泉。
他取下枪,一步一步向前。打水的两个敌人弯着腰,放哨的敌人抽着烟,他一个箭步冲过去,端着枪高喊:“把手举起来!”
三个敌人全傻了,他的突然出现,完全出乎他们的意料。他们乖乖地举起手,颤抖着说:“别开枪,别开枪!”
他带回来三担水和三个俘虏,他成了英雄。首长当着大家的面表扬他。首长说,他是英雄,不仅仅因为他带回来三个俘虏,更因为他的枪里没有一颗子弹!
没有一颗子弹?!三个俘虏傻了眼。
没有一颗子弹,却敢于面对敌人,敢于冲上去,的确是英雄,不怕死的英雄。
(选自《小小说大世界》)
13.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个故事的内容。
_
_
14.结合上下文,品味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指出其表达效果。
他们乖乖地举起手,颤抖着说:“别开枪,别开枪!”
_
_
_
15.为什么文中多次写到“他”“没有子弹”?
_
_
16.题目“英雄”有怎样的含义?
_
_
_
_
17.文章写道:“不能上战场,但不能闲着,帮着干点活,他心里踏实。”此刻“他”内心是怎样的?请结合文章的内容,展开你的想象,描写出此刻“他”的心理。
_
_
_
18.“在那苇塘的边缘,芦花下面,有一个女孩子,她用密密的苇叶遮掩着身子,看着这场英雄的行为”,把二菱目睹老头子的英雄行为时的心理活动补写出来。(100字左右)








名著导读——《朝花夕拾》
名著亮相
《朝花夕拾》是鲁迅写于1926年2月至11月间的回忆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不同生
活经历与体验的散文集。全书共收入10篇作品。
前五篇写于北京,后五篇写于厦门。最初以“旧事重提”为总题目陆续发表于《莽原》
半月刊上。1927年7月,鲁迅在广州重新加以编订,并添写《小引》和《后记》,改名“朝
花夕拾”。
这10篇散文,比较完整地记录了鲁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道路和经历,追忆那些
难以忘怀的人和事,抒发了对往日亲友和师长的怀念之情,生动地描绘了清末民初的生活风
俗画面,有着独特的文化价值、文献价值和艺术审美价值,是研究鲁迅早期思想和生活以至
当时社会的重要艺术文献。
主要思想
《朝花夕拾》中不少文章包含着对美好童年、少年、青年生活的温馨回忆与对封建礼教、
封建文化理性的批判。
《狗·猫·鼠》——鲁迅先生清算猫的罪行,尖锐而又形象地讽刺了生活中与猫相似的
人。
《阿长与〈山海经〉》——用深情的语言,表达了对这位劳动妇女的真诚的怀念。
《二十四孝图》——揭示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
《五猖会》——记述儿时盼望观看迎神赛会的急切、兴奋的心情,以及被父亲强迫背诵
《鉴略》的扫兴、痛苦的感受。指出强制的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和摧残。
《无常》——在回忆无常的时候,时不时加进几句对现实所谓正人君子的讽刺,虚幻的
无常给予当时鲁迅寂寞悲凉的心些许的安慰。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描述了儿时在家中百草园得到的乐趣和在三味书屋读书的
乏味生活,揭示儿童广阔的生活趣味与束缚儿童天性的封建书橱教育的尖锐矛盾,表达了应
让儿童健康活泼地成长的合理要求。
《父亲的病》——用讽刺的笔调写了某些中医故作高深、故弄玄虚、勒索钱财、草菅人
命的实质。
《琐记》——记述了最初接触进化论的兴奋心情和不顾老辈反对、如饥似渴地阅读《天
演论》的情景,表现出探求真理的强烈欲望。
《藤野先生》——赞美了日本老师藤野先生的严谨、正直、热诚、没有民族偏见的高尚
品格,表达了对藤野先生深情的怀念。
《范爱农》——表现了对旧民主革命的失望和对这位正直倔强的爱国者的同情和悼念。
【参考答案】
1.C
2.D
3.C(解析:A句中问号改为逗号;B句中引号内逗号在引号外;D句中“高山青”应用书名号。)
4.C(解析:C项主宾搭配不当,“不打烊书店”应是阅读的场所,而不是阅读的方式,应将“方式”改为“场所”。)
5.(1)外貌描写(2)神态描写、语言描写(3)动作描写(4)景物描写(5)心理描写
6.C
7.【活动一】示例:同学们,这就是当年让鬼子闻风丧胆的白洋淀。它由一百四十余个淀组成,占地面积四十多万亩,水道纵横,芦苇万顷,俯仰吐穗,风光旖旎。面对浩渺的淀水和一望无际的苇田,谁能想到这里曾是抗战的大舞台,上演了无数个英雄的故事?让我们在芦花丛中,寻找英雄的足迹,追随他们高大的身影吧!
【活动二】(1)荷花淀派(2)《荷花淀》《芦花荡》(3)诗体小说
【活动三】示例:《芦花荡》中那位智勇双全、自信自尊的老英雄,让我们赞叹不已。从他身上,我们深深地感到,中国人民是不可征服的,中国人民是英雄的人民。
8.二菱目睹了老头子的英雄行为。
9.引诱鬼子上钩 将鬼子引入鱼钩阵 在船上痛击鬼子
10.表现了老头子机智勇敢、镇定自信、爱憎分明的性格特点。
11.“找”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老头子设计陷阱的巧妙,也写出敌人的胆怯和愚蠢。
12.以小见大 抗日根据地人民的爱国热情
13.年轻的新兵反复申请要子弹未果,却没用一颗子弹俘虏了三个敌人,成为英雄。
14.“乖乖地”“颤抖”是神态描写,生动地写出了三个敌人因为“他”的出现而震惊、服从的样子,反衬了“他”英勇无畏的形象。
15.没有发给子弹,突出“他”年龄小。枪里没有子弹,却敢面对敌人,带回俘虏,突出“他”的勇敢、智慧。
16.有两层含义:一是指“他”不怕死,枪里没有子弹却俘虏了三个敌人;其次,“英雄”还指像“他”一样的为了祖国和人民不怕牺牲、勇上战场的千千万万的战士。
17.示例:首长说我年龄小,不让我上战场。那我怎么为父亲、哥哥和牺牲的同志报仇呀?对,我在伙房帮忙,让战友们能吃个好饭,有个好身体,好好替我消灭敌人。
18.这位老同志昨天说的话可不是放空炮,我小看了老同志,别看他这么大年纪,真是老英雄啊!你看他,面对十几个鬼子,毫不畏惧。想不到他足智多谋,原来把一大捆莲蓬放在船头,自己有滋有味剥着莲蓬吃,是在引诱鬼子。他驾船的本领神了,好像牵着鬼子的鼻子在转。鬼子在水里转来转去怎么会不敢动弹了呢?怎么一股一股血水冒上来呢?老同志还没动手,鬼子怎么就流血了呢?定然是水下设了什么机关,他真有点子。原来他真有他的本事,不用枪,一个人就能对付十几个鬼子,叫鬼子只有挨打的份,没有还手的力。老英雄砸得好,狠狠砸!叫他们头破血流。大菱的仇算是报了,回去告诉大菱,让她知道这英雄的故事,让她早日养好伤,向老英雄学习,打败日本鬼子。
课件28张PPT。芦花荡芦花荡
孙犁学习目标1.领会课文中的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的作用。
2.复述故事情节,感知人物形象。
3.认识到人民是不可战胜的,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复述情节品形象第一课时 孙犁(1913-- 2002)原名孙树勋。河北省安平县人。现代小说家、散文家,“荷花淀”派代表作家, 1944年在延安发表小说《荷花淀》等作品,受到广泛赞扬,毛泽东曾称赞他是一位有风格的作家。《白洋淀纪事》是他最富盛名和最能代表他创作风格的一部小说和散文合集。
了解作者写作背景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军在河北宛平卢沟桥制造事端。中国守军奋起抵抗的作战。亦称“七七”抗战、“七七”事变。“七七”事变发生后,全国人民群情激愤,声讨日本侵略军。“七七”事变,标志着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揭开了中国人民伟大的全面抗日民族战争……本文写于抗日战争的最后阶段(1945年8月)。小说三要素—— 人物、情节、环境小说小说是以刻画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了解文体预习与交流给加点字注音。
竹篙( ) 疟( )子 泅水( )
寒噤( ) 仄( )歪
白洋淀( ) 飒( ) 蹿( )
舀( ) 张皇失措( )预习与交流给加点字注音。
竹篙(gāo) 疟(yào)子 泅水(qiú )
寒噤(jìn) 仄(zè)歪
白洋淀(diàn) 飒(sà) 蹿(cuān)
舀(yǎo) 张皇失措(huáng)理解文中的重点词语 编算:
寒噤:

挂花:
蹿:
张皇失措:
仄: 预习与交流理解文中的重点词语 编算:方言,这里有计划,盘算的意思。
寒噤:因寒冷而哆嗦,课文指疟疾发作时的症状。
挂花:负伤流血。
蹿:向上或向前跳。
张皇失措:慌慌张张,不知怎么办才好。
仄:狭窄。预习与交流整体感知事件:这是一次惊心动魄的______________ ,这是一场酣畅淋漓的 ___ 。
人物:这是一个______________的英雄老头子;
这是一对____________的姐妹;
这是一群__________的鬼子兵。
情感:这是一份深沉的______________情感。惊心动魄的护送 复仇具有传奇色彩 可爱而勇敢 愚蠢 深沉的爱国 理清情节1.把这个故事用自己的话简洁生动的复述出来。 注意:
A要讲清楚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B在故事中设置悬念,引人入胜;
C有矛盾冲突和高潮的出现。 抗日时期的白洋淀,有一个运输粮草的老头子,这一天,他载着两小姑娘准备到村里去。
在过封锁线时,灯照在她们在身上,机关枪开始扫描,这时老头子跳入水里,两孩子倒在船里,突然大菱挂彩了,过了封锁线后,二菱发现姐姐挂花了,老头子觉得很没面子,不想送她们回去,二菱说没见过送到半路的,老头子决定第二天要杀十几个鬼子。
第二天,老头子准备找鬼子报仇,他以莲蓬为饵,在湖底古老的木桩上挂上钩,然后引敌人进入埋伏圈,让钩子挂伤了鬼子的腿。
二菱躲在芦苇丛里看到这发生的一切。理清情节2.请用一句话概括故事。一个过于自信的老头保护两个小女孩失败,为她们报仇的故事 。 3.分别用两个字概括故事的起因、发展、高潮和结局。 护送——挂花——报仇 序幕(第1-8段):老头子出入被监视的苇塘
(老练机智)
?
开端(第9-19段):苇塘掩护,护送女孩
(自信自尊)
?
发展(第20-54段):芦苇中大意,女孩受伤
(自责发誓)

高潮、结局(第55-63段):痛打鬼子,苇塘歼敌
(报仇解恨)
拓展延伸“在那苇塘的边缘,芦花下面,有一个女孩子,她用密密的苇叶遮掩着身子,看着这场英雄的行为”,把二菱目睹老头子的英雄行为时的心理活动补写出来。100字左右。拓展延伸这位老同志昨天说的话可不是放空炮,我小看了老同志,别看他这么大年纪,真是老英雄啊!你看他,面对十几个鬼子,毫不畏惧。想不到他足智多谋,原来把一大捆莲蓬放在船头,自己有滋有味剥着莲蓬吃,是在引诱鬼子。他驾船的本领神了,好像牵着鬼子的鼻子在转。鬼子在水里转来转去怎么会不敢动弹了呢?怎么一股一股血水冒上来呢?老同志还没动手,鬼子怎么就流血了呢?定然是水下设了什么机关,他真有点子。原来他真有他的本事,不用枪,一个人就能对付十几个鬼子,叫鬼子只有挨打的份,没有还手的力。老英雄砸得好,狠狠砸!叫他们头破血流。大菱的仇算是报了,回去告诉大菱,让她知道这英雄的故事,让她早日养好伤,向老英雄学习,打败日本鬼子。 品析语言悟写法第二课时品析语言悟写法第二课时环境赏析1.请同学们拿起手中的笔,找一找,划一划,文中有哪些描写芦花荡景色的句子,并在景色描写的句子边进行旁批,说说你对芦花荡的印象。那是一片如诗如画的芦花荡;
那是一片月明风清的芦花荡;
那是一片静谧安宁的芦花荡;
那是一片斗志昂扬的芦花荡……环境赏析2.抗日战争如此残酷,作者为什么要把如此残酷的战争至于这种如诗如画的环境中来描写呢?他不是正面描写刀光剑影,而是以白洋淀明媚如画的风光做背景,用漫天飘飞的芦花,洁白如云的蒲苇,清香四溢的荷花,点染白洋淀人民新生活的欢乐和昂扬乐观的战斗精神。文笔清新自然,婉约韵致,这就是“荷花淀派”作品的特点,一般都充满浪漫主义气息和乐观精神,情节生动,语言清新、朴素,富有节奏感,描写逼真,心理刻画细腻,抒情味浓,富有诗情画意,有“诗体小说”之称。人物赏析(一)品老头子形象的英雄美
  请同学们从课文中画出描写老头子的语段,并从人物描写方法和人物性格两方面进行圈点批注。然后小组探究、全班交流。外貌描写:“撑船的是一个将近六十岁的老头子,船是一只尖尖的小船。老头子只穿一条蓝色的破旧短裤,站在船尾巴上,手里拿着一枝竹篙。”肖像描写:“老头子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可是那晒得干黑的脸,短短的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 语言描写:“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不怕,小火轮上的探照灯,它照不见我们。”“不怕,他打不着我们!”“我没脸见人。”“他们打伤了你,流了这么多血,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为什么不能?我打他们不用枪,那不是我的本事。愿意看,明天来看吧!”……心理描写:“他没法解释:大江大海过了多少,为什么这一次的任务,偏偏没有完成?自己没儿没女,这两个孩子多么叫人喜爱!自己平日夸下口,这一次带着挂花的人进去,怎么张嘴说话?这老脸呀!”
动作描写集中表现在那一场英雄行为中,他捉弄鬼子,诱鬼子上钩,举起篙来狠狠地敲打鬼子的脑袋,叫鬼子头破血流。  这些片断从多方面展示了“老头子”的英雄性格:
他有爱国抗日的热情,
他有老当益壮的气概;
他有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
他爱乡土、同胞,
他恨敌人;
他过于自信自尊,
他有勇气,有胆略,只身制服敌人。小结人物赏析(二)品老头子形象的真实美
1.提问:课文中哪些内容表现了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①他对苇塘里的负责同志许诺一切靠他,一切保险;
②通过敌人封锁线,老人就像一个没事人,显得悠闲自得;
③送两个女孩进苇塘,他以为万无一失,结果大菱受伤,确实过于自信;他觉得没脸见人,不好意思去见部队,又有些过于自尊。
④老头子发誓要讨回血债,这场极其精彩的英雄行为表明他是始终自信的。2.老头子叫什么名字?为什么作者要写一个无名英雄?   他没有姓名,因为像这样的人白洋淀到处都是,如果平时不打仗,他们都很温和,很朴实的,但是敌人一旦把战争强加给他们时,他们每个人都成了不朽的英雄! 作者在他身上体现出来的英雄品质,正是喻为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中华民族是坚强不屈的民族。语言赏析赏析下列句中变斜体的词。1.他只穿一条兰色的破旧短裤,站在船尾巴上,手里拿着一根竹篙,像是老了的鱼鹰。2.“一只小船从苇塘里撑出来,在淀里,像一片苇叶,奔着东南去了。”3.“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写出老人矍铄干练的内在气质。运用比喻手法,体现出老头子的英勇、干练。拟人手法,把白洋淀人民那种在残酷的战争环境里顽强生存的姿态烘托了出来,充满了意志和力量。 情节 —传奇色彩
环境 —诗情画意
芦花荡:美 老当益壮,本领高强
人物 —老头子 爱憎分明,自信自尊
智勇双全,乐观豪迈古代诗词中,描写战争的句子很多,请你默写出两句。※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