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五年级上册青岛版(五四制)15.《材料的漂浮能力》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科学五年级上册青岛版(五四制)15.《材料的漂浮能力》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5.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青岛版(五四制2017秋)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4-02-07 14:15: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5.《材料的漂浮能力》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让学生知道什么是漂浮材料;知道不同材料的漂浮能力是不同的。
2.科学思维:基于自己的生活知识制订较为完整的探究漂浮材料的实验方案。
3.探究实践: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从不同视角提出研究材料漂浮能力的思路,采用新的方法完成实践探究。
4.态度责任:了解漂浮材料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了解人类的需求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动力,让学生逐渐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
认识漂浮材料;知道材料的漂浮能力不同。
教学难点
能基于自己的生活知识制订比较完整的探究漂浮材料的实验方案。教学准备木条、泡沫板、木板、石块、铁丝、易拉罐、沙子、橡皮泥、天平等
教学过程
一、生活切入导新课
1.(课件出示古人使用木船的图片。)谈话:咱们的祖先非常了不起,早在几千年前就已经在使用木船。那么,他们为什么使用木材造船呢?
(学生交流。)
引入课题:生活中还有什么材料可以在水中漂浮呢?今天,咱们就一起来研究材料的漂浮能力。(板书课题:15.材料的漂浮能力。)
【设计意图:利用图片导入,快速调动学生思维,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能快速的引入到本课的学习中】
二、探究活动
1.观察哪些物体可以在水中漂浮以及在水中漂浮的物体是用什么材料制作的。
(1)展示实验材料:易拉罐、木条、石块、铁丝、橡皮泥做的小船、泡沫板、沙子。引导学生把物体放入水中,找出在水中漂浮的物体。(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2)这些漂浮在水中的物体分别是用什么材料制作的?小组内观察交流。
(3)汇报交流,使学生认识漂浮在水中物体的制作材料。
(4)师生小结:易拉罐、木条、橡皮泥做的小船、泡沫板能漂浮在水中,而石块、铁丝沉入水底。
2.研究改变漂浮物的形状对物体漂浮的影响。
(1)谈话: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知道了易拉罐、木条、橡皮泥做的小船、泡沫板能漂浮在水中,也知道了它们是用什么材料制作的。如果任意改变它们的形状,它们还能漂浮吗?(学生猜想。)
(2)师生讨论改变漂浮物形状的方法。(学生实验,教师指导。)
(3)汇报交流,使学生认识到有些物体能漂浮在水中,但改变形状后就沉人了水底,如橡皮泥、铝制易拉罐等;有些物体改变形状后仍然漂浮在水中,如木条、泡沫板等。
(4)师生小结:自然状态下,有些材料在水中具有漂浮能力,而且它们的漂浮能力与形状无关。这样的材料属于漂浮材料。
【设计意图:在探究改变漂浮物的形状对物体的漂浮影响,培养学生善于动脑思考的习惯,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将实验结果与其他小组比较,能有更深刻的理解。】
3.比较不同漂浮材料的漂浮能力。
(1)提问:不同漂浮材料的漂浮能力相同吗?(学生猜想。)
(2)讨论设计实验方案:比较木板和泡沫板的漂浮能力。
(3)汇报交流实验方案。(注意木板、泡沫板的大小、形状要完全一样,重点突出这是对比实验。为了保证实验的科学严谨,教师应该交待采用的沙子一定是等量的,哪个板先沉入水中,哪个板漂浮能力就弱。)
(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并指导学生填写实验记录单。)
实验记录单
实验名称:_______ 第 ____小组
(4)汇报交流发现。
师生小结:大小、形状完全相同的泡沫板比木板漂浮能力强,不同漂浮材料的漂浮能力是不同的。
4.漂浮材料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问:人们利用材料的漂浮能力可以做什么呢?引导学生举例,然后教师用视频或图片资料补充,使学生了解漂浮材料在生产、生活中的主要用途。
【设计意图:在实验中得出结论,学会用实验证明自己的猜想。能拓展思维,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之间存在的联系。】
三、拓展活动
1.谈话:你们知道生活中还哪些在水中下沉的材料?用这样的材料制作的物品能浮在
2.小组交流:选用哪种在水中下沉的材料?制作什么样的物品能在水中漂浮?水中吗?
3.提出要求:课下,请根据你们小组的设计找一找需要的材料,试着做一做,下次上课时汇报。
【设计意图:创新思维,课外拓展,丰富学生的知识能力,升华思想意识。】
板书设计
材料的漂浮能力
1.观察漂浮材料
2.改变形状
3.不材料漂浮能力不同
4.漂浮材料在生活中的应用
15.材料的漂浮能力随堂练习题
一、填空题1.物体在水中的漂浮状态与组成它的( )有关。
2.大小和形状相同的泡沫塑料块和木块放入水中,他们浮出水面的高度( )。
3.泡沫塑料块地漂浮能力要比木块漂浮能力( )。
4.材料具有的漂浮能力是相对( )。
二、判断题
1.泡沫塑料块儿能在水中漂浮。 ( )
2.所有材料漂浮物体的承重能力都是一样的。( )
3.同一种材料,不同大小的物体承重能力不同。( )
三、选择题
1.下列漂浮能力最强的是( )
A.铁 B.木条 C.陶瓷
2.把材料放入水中,出现“先浮后沉”的现象的是( )
A.纸 B.木条 C.塑料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具体到本节《材料在水中的沉浮》课里,主要是通过帮助学生逐步形成预设—实验一—观察记录分析归纳一发现的科学探究的方法与过程,充分培养学生尊重事实的科学品质。上课的开始我先让学生把材料进行分类。在学生动手实验前我让学生先对材料进行预测。在挑选材料的时候,我考虑到学生的生活经验有限,尽量选取生活中普遍的、常见的,但判断起来又有一定难度的材料,如:回形针、铁钉、三角尺等。学生通过表格的帮助,分小组讨论并推测出物体沉浮的情况。我让每个小组的学生上来汇报,总结出学生对每件材料的预测情况,并指出学生有异议的材料,指导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特别注意,这样既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又锻炼了他们的表达,让他们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在学生作出实验结果的报告时,我注意让他们对照预测结果,思考使自己预测错误的原因,并引导学生讲出影响物体沉浮的原因: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构成的材料有关,与形状无关。使学生经历“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
一、本节课的成功之处:
1、我比较顺利地实施了自己的教学设计,层次比较清楚(主要分沉浮实验与探究木材特两部分)。课堂上老师幽默风趣的讲解,对教学设计比较精细,广征博引,使课堂气氛较活跃。尽管是异地取班参赛,第一次接触该班学生,但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发言者较多且出彩。
2、实验指导较到位。实验之前,我让学生先认识实验器材,并把实验要求(沉与浮的判断标准和实验步骤对学生进行了提示,主要是课件出示及教师讲解一遍。进入正式实验时,学生参与度很高,实验氛围较浓厚,且这一实验过程比较适时,时间把握较好。最后是对实验器材的整理,这一步每个小组都做得很好,实验后,实验器材摆放得非常整齐。
3、这一课中进行的实验是非常必要和有效的。这一过程可以帮助学生逐步形成预设一实验观察记录—分析归纳一发现的科学探究的方法与过程,充分培养学生尊重事实的科学品质。
二、以后教学需努力之处:
1、这一节课还存在很多不足的地方,如给学生讨论的时间不够多。在观察更多物体的沉浮这一环节,在学生观察完并汇报了结果后,应该给多一些时间让他们自己讨论影响物体沉浮的因素。选择实验的材料种类还可以再增加一些。除了原本实验中准备好的实体的塑料、金属、木材各两种外,还可以让学生猜一猜、试一试我们身边的物体,如橡皮、橡皮泥等,这样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积累更多不同的材料在水中沉浮的认识,更加有利于学生建立材料与沉浮之间的关系。
2、细节处理还有待改进。学生汇报时,一个学生在上面读他们小组的实验结果,汇报内容比较简单,什么物品是沉的还是浮的,再加上学生汇报的声音不够响亮,因此这样的效果并不好,这都是以后教学需要注意的地方。
同课章节目录